心理学上的被动_心理学告诉你:“被动攻击”的人应如何与人相处?

本文探讨了一位朋友的被动攻击行为,分析了其背后的心理原因——过度依赖、拖延和母亲的控制欲。作者揭示了被动攻击者害怕冲突和失控情绪的内心世界,以及如何通过理解和沟通改善这种行为。关键词包括:被动攻击、拖延症、依赖、冲突解决、心理防御、亲子关系。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曾经的一个朋友参与事情总是很积极,性格也随和。但奇怪的是,他的人缘却很差,职场上也并不得志,他也因为这个事情困扰了自己很长时间。

后来,跟他认识很久之后才发现:

提前几天约好的聚餐,每次他都会在开始前迟到,而且事后都会很真诚地道歉,让别人无法对他发脾气。

但是次数多了,也让人越来越不喜欢。久而久之,大家也开始逐渐疏远他,再也不愿意约他了。

工作上,每次给他安排的任务他也都很积极响应,但背地里却总是不自觉地拖延、一直磨洋工,往往到了最后导致无法如期完成任务,也给大家留下了很不靠谱的印象。

其实,每次迟到或是拖延、磨洋工的时候,他也觉得很困扰,不知道到底原因出在哪里,他只是越发地觉得似乎无法控制自己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被动攻击”:由一定的情境线索引起的攻击行为。如由受捆绑或阻拦而激怒引起的攻击行为,因惧怕而引发的攻击行为,为维护自身身份或防御对手而采取的攻击行为等。

这个朋友,他的妈妈有很强的控制欲,从来不会给孩子任何自主的机会,甚至就连孩子的吃喝拉撒都要管。

就拿吃饭来讲,这位朋友吃饭不紧不慢,但相反他的妈妈却是个急性子,吃饭的时候总是会不停地指责他:“吃饭怎么这么慢,都这么大了,连饭都不会吃吗!”

对于妈妈的指责,他的心里特别委屈,但这种委屈却又苦于不能直接表达出来。同时,因为他年纪幼小,对妈妈本来就有天生的依赖,所以他不得不听从妈妈的话。

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委屈:吃东西越吃越慢,越来越不配合你,但同时也不会与你起冲突。

真是因为这样,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用这种方式攻击、对抗自己的妈妈。

其实,被动攻击型的人,本质上都很害怕冲突。如果孩子在童年期目睹过父母的暴怒行为,那么他在之后的成长的过程,面对这种负面情绪时就会更加恐惧。

不但害怕面对盛怒的人,也害怕自己随时可能爆发的愤怒情绪,因为他们内心觉得:冲突和失控的情绪会带来毁灭。

所以他们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无声地表达自己的愤怒,而且通常拥有这种行为的人根本无法意识到这一点。

讨好型人格就是其中一种,她们通过各种的牺牲和付出,将自己的价值和喜怒哀乐都放在另一个人身上,让对方产生窒息和逃离感。

某资深心理咨询说:被动攻击可以分为三个维度:过度依赖,拖延和身体疾病。

过度依赖,将自己的重量放在另外一个人身上,让对方为自己的一切负责任,用自己的脆弱让老好人内疚,不忍心拒绝。

拖延,用拖延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拒绝,同时让对方一直处在等待之中,用自己的无反应直接控场,来勾起等待者的失控感和羞耻感,从而达到攻击的目的。

身体疾病,通过让自己生病的行为来攻击自己,以达到伤害关心自己的人的目的。

被动攻击虽然不像主动攻击那样,具有明显的破坏性,但其实伤害并没有降低。所以,无论是主动的破坏性的攻击,还是消极的被动攻击,都是没办法很好地释放和转化攻击性的表现。

他们内心觉得,活出攻击性,是要明白:恨意,是力量。软弱的善良,会把别人变更坏;有力量的恨意,会让别人学会尊重自己,从而学会尊重他们自己以及你们的关系。

但其实,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那么,拥有被动攻击属性的人又该如何自处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坦率待人,正面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这种回应不是恶语伤人的反击,而是用平和的态度讲出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态度。

如果想继续和对方交往、维持这段关系,就要懂得和对方沟通。商量问题时以一种合作、平和的态度,不抱怨不指责,不要想着控制对方,让对方按自己意愿行事。

我们需要的一个双赢的结果,不是为了质问或责怪对方,而是解决问题。当我们有能力发现别人的被动攻击行为之后,也能够意识到自己有时候可能在向他人发起被动攻击。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也在被动攻击别人?

与君共勉,以上。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