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春节,我们也搞了一次不一样的体验:这是我们第一次做三款相机的横评体验!以下,就让我们来看看当下三个品牌、三款入门级微单相机的各有特色,用我们的亲身体验,分为机身设计、相机性能、套镜镜头、实拍体验和入手建议5个部分,为伙伴们提供有用的使用和购买参考。

三位选手都是谁?

左起:富士X-A7、索尼α6100、佳能EOS M50
这次参与的三位选手来自当下微单界的主流品牌的三款相机(套机)——它们在各家的定位相似、售价相近,同时又各具特色。分别是佳能EOS M50+EF-M 15-45mm F3.5-5.6 IS STM组合;富士X-A7+XC 15-45mm F3.5-5.6 OIS PZ组合;索尼α6100+E PZ 16-50mm F3.5-5.6 OSS。
三个配置几乎是所有购买这三台机器时都会选择的套机组合。这三只套机镜头也都是焦段类似、光圈一致的消费级变焦镜头。另外,从型号上可以发现,富士和索尼的两只镜头是电动伺服变焦镜头,也就是说也可进行电动变焦控制——这能极大的满足视频拍摄变焦的需要。在这一点上,佳能还没有EF-M系统专用的电动变焦镜头。当然,佳能提供了一个型号为PZ-E1的电动变焦适配器,但只能搭配EF-M 18-135mm F3.5-5.6 IS USM使用。所以这次M50使用的15-45镜头与常见的摄影镜头一样,只能手动变焦。
当然,需要事先说明的是,这个横评或许对佳能M50有些不公平,因为M50已经上市快两年了,新鲜程度上不如另外的两位选手。富士X-A7和索尼α6100都是2019年发布的机型,其中X-A7是其中最新的一款。
看得到的:外观对比
就像上一篇富士X-T200的上手体验文章中所说的入门微单新选择:富士X-T200上手体验 ,当前的微单相机外观设计的两大流派——旁轴/便携流派和类单反派,这三台相机可以说正好分别属于两个流派的。M50有一个凸起的机顶,典型的“类单反”微单的设计;X-A7和α6100都属于“旁轴/便携”式的机身设计,只不过后者有一个电子取景器,在使用EVF取景时,更像旁轴相机。



M50的手感和操作是最像单反相机的——三者中最宽大厚实的手柄,右肩上分别是快门按钮、视频录制按钮、模式转盘、开关和多功能按键;机背的按钮布局也是常规的佳能百位数级别(800D等)单反相机的布局。所以,如果你曾经使用过佳能的单反相机,操作M50的上手难度几乎为零。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M50的用户打算未来入手更高级别的佳能相机,这样相似的机身操作逻辑也能降低上手难度,更能增强用户的粘性——看看有多少佳能或者尼康用户初次使用索尼相机时的不知所措就知道了……



M50的翻转屏也是典型的佳能家族设计,这种可360度旋转的液晶屏设计被X-A7采用——X-A7也是富士微单系统里第一个采用这种翻转屏设计的机型(第二个应该就是刚刚上市的X-T200了)。






X-A7的机身设计还是走的复古路线,并且在手柄的设计上采用双色搭配——这被很多人认为是效仿了哈苏X-1D的设计,但无论事实如何,这样的设计确实显得更高级。X-A7的机顶部分由开关、模式转盘、快门按钮和两个指令转盘组成——这也是富士入门级微单的标准设计。机身背面为了给这块16:9的液晶屏“让地”,省去了很多按键,只保留了一根多方向拨杆进行菜单的操作——估计随着宽屏在富士相机上的普及,拨杆会越来越多的取代按键。当然,随着屏幕变大,机背留给手持的面积也越来越小。






α6100是2019年中与α6600同时发布的,定位α微单的入门机型。索尼的机身设计的好处显而易见——如果不看机身顶部的型号,很难一眼看出低端型号与高端型号的区别。不仅如此,索尼α6100的机身设计也继承了前代产品的思路,或者说是毫无变化。同时,作为与X-A7一派的设计,α6100提供了单独的电子取景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更高的拍摄需求。从握持感上说,α6100的手柄大小介于另外两个对手中间,在不增加机身体积的情况下,尽量增大手柄部分的体积。另外,索尼依旧使用了可以上/下翻转的液晶屏,在操作上省去了一些步骤,效率更高。

这次M50我们拿到的是一台白色机身的版本,可为足够的亮眼。而佳能为M50设计了黑/白两个机身颜色。不过据说M50的白色版本的销量要高于黑色版本——可能有更多的女性用户喜欢吧。但不得不说,这样的颜色用在塑料机身上时,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会有变黄的可能,而白色的蒙皮在保养上也更为娇气(我们手里的这台机器看上去就显得很脏)。X-A7的配色依然体现着富士相机复古的设计风格,这次我们拿到的是一台银黑色(富士称为经典银)的版本,除此之外,X-A7还另外提供摩卡棕、深灰、薄荷绿、海军蓝四种颜色,这5种配色可以满足更多用户群体对机身外观的不同需求。我们手中的α6100是一台黑色机身版本,一副专业的架势。另外,α6100还提供雅致白、暮光银的机身颜色,妥妥的“黑、白、灰”经典配色。

对于外观的总结:M50的“追求”很简单,就是小一号的佳能单反相机——无论从外观还是操作逻辑。但是,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思路或许“背离”了微单追求小巧的思路。X-A7的复古风估计可以得到很“文艺青年”的青睐,除了能拍照,还B格满满——要是不配个精致的皮套和摄影包感觉都不好意思出门。α6100凭借全黑色的机身给人以专业的感觉,看上去像一位“理工男”的低调和可靠。
机身性能对比
这次参加横评的三台机器在各家产品线中的定位很明确——入门可更换镜头微单相机。所以售价不能太高,同时性能上也必须有所保留——比如三台机器都是APS-C画幅的。

作为三款相机中上市最早的M50,它有一块2410万像素的CMOS传感器,支持全像素双核对焦,提供覆盖88%取景面积的143个自动对焦点,同时支持眼部监测自动对焦和面部跟踪。在M50刚上市的那段时间,包括液晶屏触摸对焦、10张/秒的连拍速度,都是胜过同时期竞争对手的。当然,放到2020年,这些性能也就不足为奇了。视频方面,M50最高支持24P/25P的4K UHD视频拍摄,仅在1280×720分辨率下(与EOS 5D mark IV和EOS R/RP相同)支持120P的高速视频拍摄。

α6100作为2019年中发布的机型,采用了一块2420万像素的CMOS传感器,采用可覆盖84%取景器范围的425个相位对焦点。翻转屏依旧是索尼“祖传”的92万像素3英寸液晶屏(M50为104万像素,X-A7为276万像素)和144万像素EVF(M50为236万像素EVF)。对焦除了支持人脸和眼部(可选择左右眼)的实时对焦外,还支持动物眼睛的追踪对焦。视频方面,α6100最高支持超采的4K UHD/30P的拍摄,同时可实现全高清1920×1080/120P的高速拍摄。

X-A7作为三款机器中最晚发布的,采用了一块2420万像素的CMOS传感器,采用了可覆盖100%取景器范围的425个相位对焦点,支持人脸/人眼的自动对焦。最大亮点则是提供了富士独家的胶片模拟功能,可以模拟包括PROVIA、Velvia、ASTIA、PRO Neg在内的11种富士摄影胶片色彩,这也是很多人钟爱富士相机的原因之一。视频拍摄方面,X-A7最高支持6K超采样的4K HUD/30P无裁切视频,但是在高速视频方面,X-A7只能在1280×720分辨率下拍摄。

可以说,这三位选手在静态图像分辨率上是基本相同的。但在对焦性能和视频拍摄性能上,α6100和X-A7利用后发的优势,全面领先M50。而α6100在液晶屏和EVF的硬件配置上由于“新晋牙膏厂”的原因,有些“不思进取”。而相对于X-A7在特色功能上的优势,α6100在视频拍摄方面比富士更强。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这三款相机的视频拍摄均不支持各家的Log色彩模式。
关于套机镜头
这三款相机都有套机出售,而相应的套机镜头也是这次我们搭配的镜头。

M50和X-A7的套头焦段都是15-45mm,放在两款相机上相应的35mm规格焦距分别是24-72mm和22.5-67.5mm,因为佳能的APS-C画幅尺寸稍小,所以要乘以1.6倍系数。α6100的套机镜头焦距是16-50mm,对应的35mm规格是24-75mm,所以这三支镜头都是典型的标准变焦镜头,并且三支镜头都是非恒定光圈镜头,这也是套机镜头的标准操作。好在三支镜头都配有镜头防抖。


其中,M50的这支EF-M镜头与我们常见的摄影镜头一样,镜身上有变焦环和对焦环。而X-A7的套头虽然看上去与常见的镜头无异,但其实是一只支持电动伺服变焦的镜头——转动变焦环,镜筒会由电机驱动变焦。而α6100的这支套头虽然也是一支电动伺服变焦镜头,但变焦操作是由镜头侧面的变焦滑块进行操作的,这样的操作更像是一些数码摄像机的变焦操作。

平心而论,这三只镜头的光学素质并不出众,也就是解决了购买机身后镜头有与没有的问题。但从镜头的扩展性来说,富士和索尼都使用的是自家的通用卡口镜头,也就是说你可以升级或选购两家素质更高的X或E卡口镜头,而佳能的EF-M卡口镜头都属于素质一般的产品,如果想使用佳能EF或EF-S镜头,必须使用专用的镜头卡口适配器才可以(在佳能已有EF、EF-S,甚至有了RF卡口以后,一直觉得佳能还有没有必要保留EF-M卡口)。
实拍体验
我们将这三台相机设定为P档,用它们的自动曝光程序和默认图像风格进行拍摄。


在静态图像和动态视频的拍摄上,三个选手都能鲜明的反映出各家在图像风格上的特点。我们发现,α6100无论在照片和视频上,画面对比和饱和度非常的“克制”,给人一种“灰蒙蒙”的感觉。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索尼在白平衡上偏黄绿的特征也很明显。这种颜色倾向给人一种宽容度很宽的感觉,但对于直接出片不太有利。


M50的画面感觉也很佳能。中规中矩,无功无过。对色彩的还原很真实,我们从这三台相机对红色的还原上就能很明显的看到它们在颜色表现上的倾向。另外,佳能的自动白平衡也很准确,这也是能够准确还原色彩的基本保证。当然,佳能的这种成像风格也会人们的视觉上带来过于平庸的感受。



X-A7的画面很值得研究。首先,它的白平衡是最让人捉摸不透的——好像它知道摄影师在不同环境下的拍摄需求似的,自作主张的将色彩的还原进行了特意的偏转,有时偏蓝、有时偏红。当然,这或许在大多数情况下能满足直接出片的需要,但有时它对色彩的还原失真了——比如拍摄的那只红狗。所以,X-A7拍出的影像有时会很讨人喜,但有时也会弄巧成拙,色彩失真。

另外,这三只套镜镜头的表现也各有不同。索尼的焦外成像更柔和,但对于处理比较杂乱的焦外效果并不好。佳能的这支镜头可能由于发布时间早,有较为明显的紫边现象,而且分辨率不高。富士的镜头是这三只镜头里成像最锐利的,这也是富士镜头的一贯特性,而镜头锐度的提成对于画面的感官上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所以,如果伙伴们想入手α6100或者M50,建议可以搭配更好的镜头。当然E 16-50镜头的电动伺服变焦能在视频拍摄的便利性上挽回一些分数。
入手建议/横评总结

以上就是我们对这三款套机的评测体验。你是否也被成功种草了呢?三款定位相当却又各具特色的微单相机,而由于它们的产品定位,也赋予它们可能会作为人们“人生第一台”相机的重任。刚刚接触摄影的人很有可能会通过它们建立起对这个品牌的第一印象。
当然要说明的是,佳能M50由于上市时间早,这里就不建议入手了。如果喜欢佳能,建议入手佳能在2019年发布的EOS M6 markII,因为由于M6 markII的套机售价超过了6000,所以就错过了这次的横评。
当前,这三款套机的网络售价都在5000以下——α6100最贵,M50最便宜。当然,作为入门款的相机,在选择时,除了要关注售价外,还要考虑到系统的通用性和未来升级的扩展性。
我们在之前已经发表了这三款机型横评的视频,如果你还意犹未尽,可以继续观看视频内容:聚目体验丨新年聚会趴:三款入门级APS-C画幅vlog视频相机横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