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系统架构师软考案例分析考点

1.软件架构风格

描述特定软件系统组织方式的惯用模式。组织方式描述了系统的组成构
件和这些构件的组织方式,惯用模式则反映众多系统共有的结构和语义。

1.1 主程序-子程序架构风格

所有的计算构件作为子程序协作工作,并由一个主程序顺序地调用这些子程序,构件通过共享存储区交换数据

1.2 管道-过滤器架构

每个构件都有一组输入和输出,构件接受数据输入,经过内部处理,然后产生数据输出。这里的构件称为过滤器,构件之间的连接件称为数据流传输的管道。

2.集中式数据架构

是由一个处理器、与它相关联的数据存储设备以及其他外围设备组成,它被物理地定义到单个位置。系统提供数据处理能力,用户可以在同样的站点上操作,也可以在地理位置隔开的其他站点上通过远程终端来操作。系统及其数据管理被某个或中心站点集中控制。

3.分布式数据架构

使用多个计算机系统上的多个局部数据库系统构成,数
据可以在多个不同的局部数据库中进行传送,由不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进行管理,运行
在多种不同的计算机上,支持多种不同的操作系统。这些机器位于(或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
置并通过多种通信网络连接在一起。企业数据可以分布在不同的计算机上,一个应用程序可
以操作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机器上的数据。

4.读写分离架构

利用了数据库的复制技术,将数据的读和写分布在不同的处理节点上,从而达到提高可用性和扩展性的目的.CRSS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需要由多个局部数据库系统、多个热备份数据库系统和多个数据缓存组成。局部数据库负责数据的写入,多个热备份数据库系统用以解决单点故障的问题,数据缓存负责为应用提供所读取的数据。

  • 4.1 读取数据:应用访问缓存,如果命中则返回,否则从局部数据库系统中读取数据并将数据加载到缓存后返回。
  • 4.2 添加数据:采用延迟加载策略,应用将数据直接写入局部数据库。
  • 4.3 更改数据:应用更改局部数据库中的数据,将缓存中的数据标记为失效。
  • 4.4 删除数据:应用删除局部数据库中的数据,将缓存中的数据标记为失效。
5.ESB软件架构
5.1 主要功能
  • 应用程序的位置透明性
  • 传输协议转换
  • 消息格式转换
  • 消息路由
  • 消息增强
  • 安全支持
  • 监控和管理
5.2 优点
  • 采用 ESB 作为集成框架,能够实现灵活的部署结构,包括 CS 结构、P2P 结构等。
  • 采用 ESB 作为集成框架,待集成系统只需要和总线进行联系,彼此之间不需要互相通信,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系统的耦合程度。
  • 采用 ESB 作为集成框架,在加入新的待集成系统时,只需要采用插件的方式实现传输协议和数据格式的适配即可,系统的可扩展性较强。
6.系统的可靠度和失效率
6.1 可靠度

就是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不发生失效的概率。

6.2 失效率

失效率又称风险函数,也可以称为条件失效强度,是指运行至此刻系统未出现失效的情况下,单位时间系统出现失效的概率。

7.动态冗余

动态冗余又称为主动冗余,它是通过故障检测、故障定位及故障恢复等手段达到容错的
目的。其主要方式是多重模块待机储备,当系统检测到某工作模块出现错误时,就用一个备
用的模块来替代它并重新运行。各备用模块在其待机时,可与主模块一样工作,也可以不工
作。前者叫热备份系统(双重系统),后者叫冷备份系统(双工系统、双份系统)。

8.N版本程序设计

N 版本程序设计是一种静态的故障屏蔽技术,其设计思想是用 N 个具有相同功能的程
序同时执行一项计算,结果通过多数表决来选择。其中 N 个版本的程序必须由不同的人独
立设计,使用不同的方法、设计语言、开发环境和工具来实现,目的是减少 N 个版本的程
序在表决点上相关错误的概率。

9.检错技术

检错技术实现的代价一般低于容错技术和冗余技术,但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不能自
动解决故障,出现故障后如果不进行人工干预,将最终导致软件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9.1 检错技术的实现方式

最直接的一种实现方式是判断返回结果,如果返回结果超出
正常范围,则进行异常处理;计算运行时间也是一种常用技术,如果某个模块或函数运行时间超过预期时间,可以判断出现故障;还有置状态标志位等多种方法,自检的实现方式需要
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

9.2 检错技术的处理方式

大多数都采用“查处故障-停止软件运行-报警”的处理方式。但根据故障的不同情况,也有采用不停止或部分停止软件系统运行的情况,这一般由故障是否需要实时处理来决定。

1 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核心系统软件,负责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系统中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和有效利用资源,在计算机与用户之间起接口的作用 1.1 操作系统的类型 操作系统的类型(依据使用环境和对作业的处理方式)分为批处理、分时、实时、网络和分布式等。 1、批处理:把作业分类,把一批作业编成一个作业执行序列。可分联机和脱机。特征为脱机使用计算机、成批处理和多道程序运行。 2、分时:采用分时技术,使多个用户同时以会话控制自己程序的运行,每个用户都认为拥有各自独立的、支持自己请求服务的系统。特征有交互性、多用户同时性和独立性。 3、实时:专用,系统与应用难分离。并不强调资源利用率,更关心及时性、可靠性和完整性。分实时过程控制和实时信息处理。特征有即时响应、高可靠性。 4、网络:按网络架构的各个协议标准制订,包括网络管理、通信、资源共享、系统安全和多种网络应用,实现协同工作和应用集成。特征有互操作性、协作处理。 5、分布式:要求一个统一的操作系统,实现系统操作的统一性,负责全系统的资源分配和调度,为用户提供统一的界面。 6、操作系统的5项基本功能,包括处理器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作业管理。 1.2 操作系统的结构 结构分为无序、层次、面向对象、对称多处理和微内核。 1、无序:又称整体或模块结构。以大型表格和队列为中心,操作系统各个部分围绕着表格运行,整个系统是一个程序。模块结构相对独立,模块之间通过规定的接口相互调用。优点为缩短开发周期。缺点是模块之间调用关系复杂、相互依赖,使分析、移植和维护系统较易出错。 2、层次:操作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单向依赖的层次,由多层正确性保证操作系统的可靠性。优点层次结构清晰,简化了接口设计,有利于系统功能的增加或删改,易于保证可靠性,便于维护和移植。 3、面向对象:基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概念,采用了各种不同的对象技术。把对象最为系统中的最小单位,由对象、对象操作、对象保护组成的操作系统。优点适用于网络操作系统和分布式操作系统。 4、对称多处理:所有多处理运行且共享同一内存(内存储器、主存、实存)。优点适合共享存储器结构的多处理机系统。 5、微内核:把系统的公共部分抽象出来,形成一个底层核心,提供最基本的服务,其他功能以服务器形式建立在微内核之上。具有良好的模块化和结构化特征,模块之间和上下层之间通过消息来通信。 操作系统大多拥有两种工作状态:核心态和用户态。一般的应用程序工作在用户态,内核模块和最基本的操作系统核心工作在核心态。 微内核结构由一个简单的硬件抽象层和一组比较关键的原语(仅仅为建立系统必须的部分,包括线程管理、地址空间和进程间通信)或系统调用组成。 微内核的目标将系统服务的实现和系统的基本操作规则分离开来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