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的概念
不管是研究区域经济学还是区域科学,都需要首先弄明白“什么是区域?”可是这个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一致的答案,今后可能也不会达成共识,因为各个学科的研究视角不同,对区域的界定也就不同了。即使是同一学科比如区域经济学,不同的学者给区域下的定义也很不相同,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地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对区域的界定
1.从地理学的观点看,区域是地球表壳的地域单元,具有可重叠性和不可遗漏性,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内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故沙漠地带、冰缘地带均称为区域,然而其边界往往是连续性和均质性遭到破坏的过渡带。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R.Hartshore)提出,“一个‘区域’是一个具有具体位置的地区,在某种方式上与其它地区有差别,并限于这个差别所延伸的范围之内。”。英国地理学家迪金森(R.Dickinson)则认为,“区域概念是用来研究各种现象(物质的、生物的和人文的)在地表特定地区结合成复合体的趋向的。这种结合在一定意义上说,将给予这类地区以区别于其周围地区的特点。这些复合体有一个场所、一个核心和他们边缘地区的、明确程度不同的变化梯度。”
2.从行政学的观点看,区域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并且具有可量性和层次性。
3.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区域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群落。
4.《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把区域定义为:“区域是指有内聚力的地区。根据一定标准,区域本身具有同质性,并以同样标准与相邻诸地区、诸区域相区别。区域是一个学术概念,是通过选择与特定问题相关的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划定的。”
(二)经济学界对区域的界定
1.国内学者大多采用1922年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俄罗斯经济区划问题委员会拟订的提纲》中给区域下的定义:“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事实上,这里所指的区域,是能够在国民经济分工体系中承担一定功能的经济区概念。
2.H.西伯特(H.Siebert)在《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政策》一书中将区域作为一个中间性范畴描述,他认为,“一个区域概念是一个中间性范畴,它介于无空间维的总量经济与定义为一系列空间点的高度分散的经济体系之间,这一新概念是一个类似于部门的中间范畴,它使得人们可对众多单个企业作某种程度的总量分析而无需对整个国民经济作全面的总量分析。”
3.埃德加·胡佛认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内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4.方伦认为,“所谓区域,乃为有内聚力的地区。它是通过选择与特定问题相关的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制定的。也就是说,区域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
5.林德全也认为“区域乃为有内聚力的地区。区域所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经济上有密切的相关性、协调协调运转的整体性、相互交叉的渗透性。”
6.陈栋生在其著作《区域经济学》中,对“区域”作了这样的描述:“区域”一词在区域经济理论中既是一个实体概念,又是一个抽象的、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往往没有严格的范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而这些属于实际应用中的规划技术范畴。
7.郝寿义和安虎森和陈栋生的观点非常相近。他们认为,“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又是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几个国家均可称为为一个区域。
8.从更一般的角度,魏后凯认为,“所谓区域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的一定范围的空间,是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并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整体。”
综合以上12种定义,我们可以看到,埃德加·胡佛和魏后凯的定义最能概括出区域的内涵,后者比前者更具有包容性。它不仅适用于区域经济学领域,也适用于地理学、行政学和社会学等领域。这也是目前为国内学者所普遍接受的定义。但我认为,区域的概念应该更加宽泛。区域是基于特定目的而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的一定空间。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随意性大,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来给“区域”下定义,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说明要他要分析或研究的问题,我认为都是合理的;其二,伸缩性强,由于目的的不同,它可以小到一个房间,大到一个国家,甚至整个地球;其三,具有动态性,随着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的变化,区域可不断地扩大或缩小,也可能消亡或新生。
二、区域经济学的概念
(一)国外学者对区域经济学的界定
1、W·艾萨德在《区域分析方法》一书中把区域经济学视为研究“确定可在某一个区域有效地从事生产并获取利润的单个或集团产业;改善区域内居民的福利,如提高区域内人均收入水平,改善收入分配,更有效地衡量收入等;区域内产业的分散,获得区域内资源的最有效利用……等等”问题的科学。
2、杜贝(V.Dubey)1964年发表了“区域经济学的定义”一文,他在对各家的定义加以研究后认为,“区域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在资源不均匀分配且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世界中,各个地区的差异以及各地区间关系的科学”。
3、诺斯(H.O.Nourse)在其所著的《区域经济学》一书中,将区域经济学界定为“研究为人们所忽视的经济空间秩序,研究稀有资源的地理分布的科学”。
4、胡佛在《区域经济学导论》(1971年)中认为,区域经济学即“空间”经济学,可以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办”这个问题概括(胡佛,1990,第6页)。
5、利菲伯(L.Lfeber)把区域经济学界定为“空间隔离”(spatial separation)的经济学。
6、博茨(G.H.Borts)把区域经济学界定为“资源不流动性”的经济学。
7、而法国学者布代维尔则把区域经济学界定为一种决策科学。
8、前苏联学者H.H.涅克拉索夫(1987)则认为,区域经济学是为组织地域经济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经济学科,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地域经济组织。
(二)国内学者对区域经济学的界定
1、周起业等在其《区域经济学》中把区域经济学看成是“研究如何建立国家经济区域系统,并按照地域分工与合作的原则来组织系统内各区域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布局,是指形成一个既能顺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又能最大限度发挥地区优势的产业结构;形成一个大中小企业相结合、聚集与分散相结合、以多层次城市为结点、由运网、信息网、服务点分布网等网络系统将全区城乡连成一片的机耕机有机体的科学。”
2、程必定认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地域组织规律。”
3、陈栋生在其著作《区域经济学》中,把区域经济学界定为:“区域经济学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
4、朱传耿等则认为,“广义的区域经济学应该包括区际经济学和狭义的区域经济学。前者主要侧重于研究区际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组合,以及区际经济的运行规律;后者主要侧重于研究区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组合,以及区内经济的运行规律。这种区分有利于区域经济学的健康发展及其体系的尽快形成。”
5、武友德等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经济联系的决策性科学,它强调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联系、区域经济政策作为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6、陈秀山等认为,“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地理学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空间问题,即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对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相应的资源配置过程的制约和影响,它是一门关于人的空间经济活动规律和经济的区域秩序和区域组织的科学。”
7、魏后凯认为,“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型应用科学。它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特定地理范围的经济学,它与一般的经济学并无什么差别,只是其研究的地理范围一个是国内区域,而另一个是国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如上众多的定义,虽然角度各异,表述不同,但大多数国内外学者的定义中都用到了“经济学”、“空间”或“区域”等词,这说明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学和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笔者认为,区域经济学就是研究区域问题的经济学。它和经济学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把区域或空间的因素纳入到经济学中。相当于把经济学这张地图的比例尺缩小了。当然随着空间因素的纳入,比例尺的缩小,原先的问题也就变得非常复杂。原先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许就不再适用于区域经济学研究,但是分析框架应该是不变的,即从供需角度来考察问题,寻求局部均衡或一般均衡,或者追求效用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目标,只不过参与的主体可能不同,要考虑的影响因素可能不同等等。
三、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
评论读取中....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
修改失败,请稍后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