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新月异,但也有其必然性,作者以其浸淫多年的从业经验,大胆预测未来的科技走向,而我们作为计算机行业的从业者,对于未来也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从而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期待抓住一点星光,即使平庸,也要追求不平,无论结果几何,莫待他日,悔不当初。
第一章:形成,作者觉得不仅要关注行业内的事情,还要去看一些其他事物。作者认为我们只有不断拥抱世界的变化,才能从"菜鸟"慢慢变强。作者崇尚通过经历去拥抱变化,如果不行,读书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我觉得在技术行业这种能直面变化是一件痛苦并快乐的事情,记得刚进公司,还在用struts写后端,骤然成为了一名前端开发,慢慢学习Vue之后,又提出了Node.js,现在即将开启的新项目又打算启用egg,js,技术的改变就在你的身边,就在你的代码里,不能快速上手,跟紧变化的脚步的人,终被淘汰。
第二章:知化,作者觉得人工智能未来大有可为。我记得央视有个节目叫做《机智过人》就是在为很多人工智能产品做推广,当时看了两期,感觉未来程序员都要失业,让人工智能来了~后来转念一想,2000年的时候也总在说互联网在中国要“凉”,现在却有很多声音说想回到2000年做互联网,那时候机遇真多啊,其实呢,眼前的困难就是未来的机遇,所以我坚信,程序员是一个不可能被替代的岗位,只是以后可能会产生变化,甚至变的更加重要。
第三者:流动,作者认为从个体到整体,从个人到组织,世界愈加趋向于整体。我觉得联系更加紧密了,但是其分割线也会划分的更加明显,就像前后端的分离,虽然分开了,但是接口还是将我们联系在了一起。
第四章:屏读,作者认为未来社会会通过屏幕,VR来大量的读取信息。我想起《三体》中描述的无论墙壁还是镜子都是触摸屏,都是电脑,即点即用的场景。又想起之前在无锡物联网大会上看到的中国移动关于一面镜子掌控整个卫生间的场景,不禁感叹:未来已至。
第五章:使用,作者认为事物越来越多,我们也就越来越追求定制化。嗯,反正我鼠标上都刻了我的名字,买东西的时候能够镭射一些定制化差异化的东西也会让我更加喜欢。
第六章:共享,作者认为整体优于部分之和,1+1>2。我不禁想起前两天看的“结对编程”,虽然领导会去担心我们是否会真的结对,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有不会的东西都会自然而然的选择结对编程,比如说有一个问题,就会找同事说:哎,搞不定要不你帮我看下?其实你才是对这个系统最了解的,往往在他看的时候,你自己看出了问题。这不也是结对编程么?
第七章:过滤,作者认为现在信息太多了需要过滤。我有时想,我要一个巨大的过滤器让我只看到想看的东西。直到有一次,我一个阿姨问我:你们年轻人是不是不玩抖音啊,我看抖音上都是中年人?我恍然发现,字节跳动用一个巨大的过滤器蒙蔽了双眼,也许你还要看看其他东西,你要做自己的过滤器,绝非大数据为你定制的过滤器。
第八章:重混,作者认为现在事物很多都可以拆解在组合,就是新事物了。区块链好像就是这样的产物,它火的一塌糊涂,可惜我现在的水平看不太明白。B站的鬼畜视频好像也有点儿这个意思;但音乐好像就不能这么干了,之前有个叫做《离人愁》的歌曲作者,由于大量借鉴《烟花易冷》和《清明雨上》的作曲,获得了一个“李裁缝”的戏称,不禁让人笑掉大牙。
第九章:互动,作者认为人与机器互动会越来越频繁,比如:VR。其实虚拟现实技术发展这么久,吹捧声不决于耳,却始终受众不广,除了成本昂贵,可能就是没有那么“刚需”吧~也有可能受众很广,只是我不太关注,毕竟“过滤器”帮我过滤了些我不关心的东西
第十章:追踪,作者认为我们所有信息都会被记录,为了具体记忆将不会再那么重要,会有更好的信息记录方式,甚至会公开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信息。我其实不是很认可,我始终觉得隐私始终是隐私,我不太愿意别人共享我的隐私。
第十一章:提问,作者认为我们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越来越快了,与陌生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了,所以说现在信息越来越碎片化。我们应该多提问,从而保持对世界的思考。也许这就是我每天都会打开百度几十遍的原因吧~
第十二章:开始,作者做出了未来的我们,甚至整个地球都是一体的,每个人活着AI都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却不知道整体的感受,所以未来从现在开始。
看完全书,我希望自己能积极的面对变化,敢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