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援助是什么?
依据法律援助法的规定,法律援助是指,国家建立的为经济困难公民和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法律服务的制度,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法律援助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公共服务的一部分。所以,对于经济困难群体,碰到法律纠纷,可以寻求法律援助。但是,法律援助并非仅限于帮助经济困难人群,比如,在刑事案件中,对于一些法定情形,要借助法律援助制度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合法权益。
获得法律援助的两种途径
要获得法律援助律师的帮助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一种是符合法定情形时,由办案机关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
可以申请法律援助律师的情形
1)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2)刑事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
3)刑事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
4)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原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
5)提出申诉、申请再审以及检察院抗诉案件的当事人及其近亲属;
6)依法请求国家赔偿;
7)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社会救助;
8)请求发给抚恤金;
9)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
10)请求确认劳动关系或者支付劳动报酬;
11)请求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12)请求工伤事故、交通事故、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医疗事故人身损害赔偿;
13)请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损害赔偿;
14)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以上十四种情形中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律师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办案机关应当通知法援机构指派法律援助律师的情形
如果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具有以下八种情形之一,没有委托律师的,办案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为其指派法律援助律师:
1)未成年人;
2)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人;
3)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4)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人;
5)申请法律援助的死刑复核案件被告人;
6)缺席审判案件的被告人;
7)强制医疗案件的被申请人或者被告人;
8)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