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 2018 年 8 月 21 日,标准共识发布区块链项目「ACT」(Achain)的项目调整报告。
报告维持 Achain 风险等级评级「C」,该项目属于「较高风险」水平,投资者应该密切跟进观察和监督项目进展。
依据 「标准共识一般项目投资风险评级标准(初创期)」, 获得 「C」评级的主要原因是:项目热度呈下降趋势,主链功能使用有限、区块交易仅限于代币转账;Achain 主推的智能合约功能至今仍未开放。 DApp 生态发展几乎停滞, 官方披露的 DApp SelfSell 并非基于 Achain 主链。
基于标准共识分析师团队对项目最新进展的调查和研究,Achain 项目目前风险点调整如下:
项目未公布主要技术创新点的相关细节,投资者无法判断项目技术设想的可实现度。
项目热度相较于 2017 年下半年呈下降趋势,主链功能使用有限、区块交易仅限于代币转账;Achain 主推的智能合约功能至今仍未开放。
具体测评更新如下:
Achain 项目至今上线一年有余。从 2017 年 7 月 22 日到 2018 年 8 月 15 日,共产生区块约 3,342,642 块。项目已上线区块浏览器、多版本钱包、约 8 款 DApp 等相关应用。从标准共识 6 月 11 日发布「ACT 项目风险报告」至今,在功能方面 Achain 项目没有大的改进或迭代更新,目前主网还是稳定每 10 秒生成一个新的区块,以下为项目功能部分的主要问题:
1)主链热度相较于 2017 年下半年呈下降趋势,区块交易仅限于代币转账。
Achain 在区块链主链项目中属于上落地相对较早、上线时间较长的项目。但目前区块链的实用度以及热度相较于 2017 年下半年呈下降趋势。从区块中打包的交易笔数来看,很多区块打包交易为 0,即使有的区块有具体交易,也以代币转账为主。项目的后期开发、功能迭代以及 DApp 的落地效果和效率,让 Achain 落地早的优势越来越小。
2)Achain 主推的智能合约功能至今仍未开放。
这一问题与第一点互相影响:正是因为 Achain 项目主推的智能合约功能迟迟没有开放,导致用户的可操作性越来越低,即使主链上线很早,但是用户并不能真正成为 Achain 主链的使用者,只能作为代币的使用者。另外, RDPoS 共识机制也导致了部分普通用户的参与度更低,这就让 Achain 的早期优势逐渐丧失。
综合来看,Achain 项目作为一款可运行的区块链主链,落地较早、性能稳定,运行一年有余,没有发生过拥堵、错误、被攻破的情况。目前不论是技术论证还是运行表现上,安全性较高,但主链上线已超过一年,Achain 主推的功能智能合约至今未开放,用户参与度越来越低,对项目生态未来的发展是较大的不利因素。
GitHub 代码质量更新评测
距离标准共识 6 月的评测,Achain 在这两个月的时间内增加了两个代码库,分别是 across 和 walletlite 库。
其中 across 的设计初衷为用来编写跨链协议,应为与以太坊的跨链,但是实现度为零。因此,Achain 项目的跨链交互等功能模块还是处于理论阶段,没有具体的实践以及测试。walletlite 库用来编写钱包相关应用,与主链的开发关系不大。
其次是智能合约相关技术文档、代码说明以及开发架构。这部分需要对上次评测补充和完善的是:智能合约相关功能为 Achain 项目的主要创新点,主要包括独创的基于 Lua 语言的图灵完备的虚拟机、沙箱运行机制、对外接口部署、智能合约开发框架等,这部分在代码实现、代码说明以及技术文档上,实现度都相对较高。
Achain 项目设计了技术文档对 Lua 语言的部署运行以及智能合约的操作进行了代码示范以及框架制定,在智能合约方面,Achain 项目在测试和部署两方面都进行了代码框架的制定,实现度、性能以及安全性都相对较高。
最后就是代码本身的更新,代码的更新主要还是集中在 Achain 库中,关于底层区块链的流转更新较少,技术实现相对成熟,在账户上主要采用 SHA256 以及 UTXO 模型等比较成熟的框架。
在共识算法上还是采用更新版的 RDPoS 模式,更新也相对较少,主要是智能合约以及虚拟机的设定、主链分叉以及其他的优化。在主链分叉的设定上,Achain 的实现重点主要集中在何时分叉以及分叉后的管理上,在代码体现中以协议性的框定为主,分叉区块链结构与主链类似,总体来说在这两个月代码更新相对较少。
总的来说,Achain 项目基本完成了一条区块链主链的搭建与实现,针对 DApp 开发的接口以及智能合约功能的完善也在同步进行,代码总体架构较为清晰,代码质量较高,开发者有很好的整体架构思路和编程习惯。但项目上线已久,核心功能迟迟未上线,用户参与度持续降低,这不仅影响功能能否在大量用户使用情况下的测试,项目热度的降低对未来发展有较大影响。
DApp 生态发展几乎停滞, Linkeye 与主链结合度低, Kcash 代币已迁移,官方披露的 DApp SelfSell 并非基于 Achain 主链。
Achain 官网上列出了以下 DApp:
其中 Linkeye 项目是基于 Hyperledger Fabric 构架打造联盟链机制,不管是从 Linkeye 功能和规划来看, Achain 与 Linkeye 的结合度都较低,同时目前 Linkeye 正在从 Achain 主网上迁移到 ERC 20 上;SelfSell 项目代币为 SSC,经询问 SelfSell 项目官方,该项目并不是基于 Achain 主网开发的,而是有自己独立的主链,其与 Achain 仅仅是合作伙伴,因此 SelfSell 项目并不属于 Achain 的 DApp:
Kcash 是基于 Achain 主网开发的,但目前其代币也正在从 Achain 主网迁移到 ERC 20 中;
前段时间,Achain 发生了 「ECT 事件」:Kcash 用户发现钱包里多了 100 个 ECT 代币,且此代币的 logo 与 ACT 代币的 logo 相同。用户尝试将 ECT 发到火币交易所进行交易,结果是 ECT 被识别为 Achain 的代币 ACT。该事件一发生,众多用户怀疑 Achain 官方利用此方式变相增发 ACT。但针对此事件,官方并未发出正式公告进行解释。标准共识就此问题在 Achain 官方 Telegram 群组询问官方管理员,管理员给出回复:
在此文章中,描述了 「ECT 事件」的详细情况,并给出了调查结果,造成此事件的根本原因是 Achain 在技术升级中出现了 bug,并且没有在技术升级时通知交易所及投资者暂停 ACT 的充值与提现。此事件所造成的增发 ACT 官方并没有给出一个详细的数量统计以及并未说明对于此部分 ACT 的处理办法。
因为 Achain 的智能合约并未对外开放,目前在 Achain 上发布的「资产和合约」部分主要是发布 Token ,最新一种 Token 是 2018 年 7 月 24 日,距今已有一个月。
并且从 7 月开始,所有 Token 合约所有者都是 「aachian」这一 ID,而较早的合约还是由不同的合约所有者创建的。基于主链创建的代币合约数量月平均新增不超过 10 。从 2017 年 9 月至今共计约 100。
ACT 未公布核心团队成员,未公布 Achain 基金会人员,属于重要投资信息缺失,降低了项目的透明度。
项目无重要进展,此风险仍然存在。
持币地址未知,无法确定 ACT 的真实投资者基础和实际交易频率。
项目无重要进展,此风险仍然存在。
ACT 近一个月平均换手率为 15.83%,较前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价格方面从 5 月初进入持续下降区间,下跌幅度超 92%,而成交量方面虽有一定程度下降,但相较于价格下降幅度较低。整体而言,换手率高于振幅幅度,并且价格持续下降,成交量真实性存疑或交易投机情绪过浓。
Achain 主网仍未明确公示 ACT 的持仓比例及持仓地址,交易宗数中仍包含非 ACT 的其他 Token 交易,所以仍无法确定 ACT 的真实投资者基础及交易频率。
项目按第一版路线图已出现进展延迟,GitHub 参与者少,近期代码更新缓慢,项目未来的进展存在高度不确定性。
项目无重要进展,此风险仍然存在。
以上为项目主要风险点,以下为项目风险评级报告原文。
如果任何项目方对标准共识的评级结果有疑问,或对相关数据提出申诉(包括但不限于项目运营数字、重要团队成员变更原因、代码更新和最新交易表现等),标准共识分析师团队会根据材料的真实性重新评估。
如果标准共识分析师团队在调查过程中使用了错误材料而影响评级结果,或任何项目变动可能导致评级等级变动时,标准共识也会重新调查和评估风险等级。
任何项目方、利益相关方和投资者可直接通过以下途径与标准共识获得联系:
微信:「标准共识」ID:SNCrating
邮箱: contact@sncrating.com
Rationale 依据
业务模块
市场分析
根据官方白皮书介绍,基于稳定性、安全性、可扩展性的设计理念,ACT 通过引入模块化虚拟机、智能沙盒、价值交换和分叉机制,设计了一个不断进化、容易使用、低成本的、适度定制化的区块链网络。
此外,ACT 官方宣称通过改进出块间隔、区块容量、共识算法等方面技术,网络性能理论上可达到 1,000 TPS。
稳定性
借助模块化设计工具对区块链抽象和简化,通过单独构建模块化虚拟机—— Lua Virtual Machine(以下简称 LVM)运行智能合约可带来两个好处。
优化 LVM 性能直接提升合约执行效率,减少系统耦合带来的干扰因素。
弱化区块链网络与智能合约运行状态的相关性,即便合约执行出现问题,或虚拟机运行异常,区块链网络的稳定性依然能够保证。
安全性
ACT 使用 DPoS 的改进版本 RDPoS 作为共识机制。RDPoS 在与 DPoS 同等安全的情况下,理论上可提高出块响应,增加网络的稳定和安全。
ACT 设计了智能沙盒机制来保证智能合约的安全性。任何人要发布合约,首先要在智能沙盒中试运行,ACT 会对其进行全路径自动化测试,并持续监控其运行状态,若发现漏洞。网络自行判断将其终止,避免问题合约对区块链生态造成破坏。
可扩展性
ACT 认为升级、分叉是网络进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分叉后形成一个主链和若干子链,但主链和子链存在不兼容的信息孤岛问题。ACT 通过在子链之间构建 VEP(类似于网关)以交互信息和交换价值。不仅如此,非区块链的线上数据也可纳入 ACT 生态,辅以智能合约,响应现实世界中的事件。
易用性
ACT 通过两方面来实现易用性。
ACT 提供区块链即服务平台(Blockchain as a Service)来降低企业及个人的使用门槛。通过网络分叉、数据定制、智能合约发布和升级、资产交易监控等并辅以可视化功能,让区块链应用变得简单易用。
ACT 提供多种语言支持,从 Lua、C++ 到 Java,让不同平台的开发者都可以便捷地开发。
标准共识分析:
ACT 对于新一代的区块链有清晰的构想,希望通过构建模块化虚拟机及智能沙盒机制、采用 RDPOS 的共识机制、构建 VEP 跨链通讯、开发易用友好的服务平台等方式提高区块链网络的稳定性、安全性、交互性和易用性。
上述的改进确实切中了现存区块链系统的痛点,项目有一定的创新性。但项目方没有在白皮书等公开信息渠道披露上述技术的架构细节的说明,投资者无法获知具体架构原理,无法判断项目技术设想的可实现度。
团队分析
ACT 项目的官网并未介绍团队成员信息,仅披露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区经理的情况,在白皮书上仅列出了技术团队的名单:
标准共识团队综合公开媒体采访信息(包括 IT 桔子、36 氪)得到团队的任职信息如下:
标准共识分析:
项目官方网站并未明确公开项目方团队信息,标准共识在 ACT 官方 Telegram 咨询时,工作人员回答预计在月底发布的新网站中会做披露,而团队经常接受采访和出席会议,所以公众可知,得到的建议是最好在 LinkedIn 中搜索。
LinkedIn 的「 Achain 」搜索结果中,去除网站列出的国家和地区「社区经理」角色,有 25 位现在任职 ACT 的用户。
但是几位核心成员的页面几乎没有任何有效信息。
产品和技术模块
技术分析
技术介绍
根据官方白皮书的介绍,ACT 的智能合约系统可使链上和链下的数据交互,并支持对链上、链下数据状态的变化做出事件响应。为此,ACT 在顶层设计上做了两方面准备。
将潜在的应用抽象,提取通用需求,提前设计好 API 接口和数据结构。
选取一种图灵完备语言,尽可能逼近真实物理世界中的规则。Lua 是一种图灵完备的编程语言,编译器和字节码虚拟机为在区块链中做了针对性设计和优化。因此,ACT 使用 Lua 作为 ACT 区块链上智能合约编程的首选语言,它支持静态编译成字节码并在区块链网络中按需执行。
前面提到,ACT 构建独立 LVM 模块以提升网络稳定性,其结构如下:
LVM 包含四个模块。合约通过用户控制台(Console-User),以命令行的形式进行编写。
CLI(Command Line Interface)是合约命令行的处理模块,负责接收、输入传递到中间层,还负责将底层处理完的结果反馈给控制台。
RPC(Remote Procedure Call)模块负责接收来自区块链网络的 Lua 执行请求,并将请求发送到中间层,待合约执行完成之后将结果返回给区块链网络。
中间层(Mid-Ware)负责将 CLI 和 RPC 传来的命令和请求同步传递给底层的 Lua 编译器和执行器进行编译,执行。并将编译执行结果返回给 CLI 或 RPC。
Lua 编译执行器(Lua Compiler & Actuator)负责编译,运行 Lua 执行环境,接收和执行 Lua 脚本,并将执行结果反馈给中间层。
- ACT 主网评测
目前 ACT 项目已稳定运行将近一年,基于 ACT 主链开发的 DApp 数量已有 8 款,钱包也已推出 windows、mac OS、手机版等多个版本。现在对主网运行功能做出评测如下:
根据区块浏览器相关数据,目前 ACT 项目每 10 秒生成一个新的区块,截至 2018 年 6 月 9 日下午共有区块约 2,769,675 块,出块相对稳定。每一个区块界面显示该区块的基本信息以及打包的交易信息,在每一个交易界面显示交易的详细信息。ACT 项目从 2017 年 7 月第一个区块产生运行至今,没有发生过拥堵和被攻破的情况,整体运行相对稳定。
目前基于该平台共产生智能合约 127 份,每一个智能合约都可以在合约 & 资产界面查看,但是现阶段合约的开发功能只开放给少数经过授权的用户,所以投资者无法获知更多合约开发与运行的数据,以判断实际进展。
目前钱包功能稳定,可以完成基于 ACT 主网的代币转账。但官方并未说明合约开发功能为何只对部分用户开放,只能推测存在以下可能:智能合约的安全性能和稳定性能还需进一步测试、运行智能合约的虚拟机还存在未解决的技术问题。
- GitHub 代码质量评测
ACT 项目和市面上很多的主链项目的目标类似,都是想要开发出具备智能合约功能的区块链商用平台,ACT 的主要技术创新点是:智能合约的虚拟机、智能沙盒机制、RDPoS 共识机制以及未来针对扩容性的分叉。
根据这些技术创新的理论部分推断,其构想在逻辑上是可能实现较高的安全性的,因为每一个智能合约都会在沙盒中执行后再发布,基于恶意的智能合约的攻击实现度很低。在性能方面,因为 RDPoS 共识本身的机制设定,1,000 TPS 应该可以实现。
ACT 项目在 GitHub 上已开源,共有 13 个代码库协同完成 ACT 主网的运作、以及技术文档和钱包功能的对应代码等等。其中最核心的为 Achain 库,接下来将对该代码库做出详细评测。
Achain 库主要使用 C++代码实现了区块链网络的基本功能,包括区块的定义与流转、P2P 网络通信、共识算法等等,其中关于智能合约以及虚拟机等等也都有相关代码体现,思路较为清晰,代码质量较高,开发者有很好的整体架构思路和编程习惯。但是代码更新频率较低,参与人数不足,基于代码的技术文档也不够完善,开发者靠此难以快速了解代码结构,这对 ACT 未来吸引大量的 DApp 接入产生负面影响。此外,代码库中虽然有智能合约平台、虚拟机等对应的代码,但因为智能合约开发功能却没有完全开放,这部分代码的真正运行性能难以判断。ACT 平台真正的性能和安全性还要在大量 DApp 接入、更多用户的情况下检验。
标准共识分析:
ACT 项目的代码实现度较高,基本实现了一条区块链主链的基本功能,针对 DApp 开发的接口和智能合约功能的完善也在同步进行。但是 ACT 项目在 2017 年 7 月就产生了第一个区块,参与度却很低,而且近期的代码更新缓慢,项目未来的发展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区块链网络的节点分布及数量仍不明确。基于目前进展,ACT 项目具备一定的技术实力,但性能和安全性还要在智能合约功能开放后才能判断,并需要在大量 DApp 的接入与更多用户的状态下检验。
产品规划履约情况
ACT 在白皮书和官网发布的路线图出现了时间点不一致的情况。
其中,白皮书上的路线图如下所示:
但是在 ACT 的官网上却又出现了另一个版本的路线图。在这个版本中,三个阶段名称仍未改变,但时间表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白皮书版本的 2014-2018 年规划变为官网版本的 2018 年 1-3 季度规划。
标准共识分析:
ACT 项目出现两个版本的路线图,应该是项目方调整了发展路线规划。如果按照早期白皮书的规划来看,第二阶段「星系」未按期完成。
项目信息披露义务
ACT 设立了较为完善的周报、月报制度,周报对项目的商业合作、核心工作、社区运营有介绍,但信息披露细节不够完备,信息量一般。
ACT 信息披露中没有项目核心团队介绍,属于重要投资信息缺失。
ACT 使用的 RDPoS 共识机制在 DPoS 机制基础上改进的结果,代币持有人需要通过投票选出前 99 个代理节点,但目前项目方并未披露有关组织代理节点投票及选举信息,也无关于代理节点竞选条件的相关信息,对于全网的节点分布及数量情况亦不明确。
RDPoS 机制需要代理节点承担大量工作,但项目并未披露关于代理节点的激励机制。如果缺乏针对代理节点的激励机制,区块链网络则失去了运行的动力。
针对 RDPoS 竞选及激励机制不清晰问题,标准共识团队在官方英文电报群中调查,发现此问题经常被社区成员询问,但官方仍未做出明确答复。
财务公开透明性报告、社区建设等情况披露较完备。
Token 生态系统设计
ACT 于 2018 年 1 月 23 日在官方 Medium 公布的 ACT 流通供给量说明,ACT 代币分配方案由 4 个部分组成。目前 Coinmarketcap 数据显示流通供给量合计:502,634,565 ACT,总供给量即为最大供给量合计:1,000,000,000 ACT。
其中公募、早期投资者、Achain 基金会分别持有 300,000,000 ACT ,ACT 团队持有 100,000,000 ACT 。ACT 2018 年 3 月 2 日 公布了针对锁仓激励的计划,但 ACT 没有公布预留锁仓激励计划的代币数量及来源。
ACT 代币具体分布如下表所示:
原文链接:
https://medium.com/@AchainOfficial/circulating-supply-of-achain-act-a193c0308708
代币 Token 主要用途:
根据官方白皮书的介绍,Token 可用来发布智能合约,也可参与投票,选出代理节点。
共识机制
ACT 基于 DPoS 改进得到 RDPoS 共识机制。
ACT 中每一个代币持有者根据持有数量分配相应的投票权重,代理节点由投票人选出。票数最多的前 99 个代理节点依次轮流验证交易,顺序由所有代理节点共同决定。代理节点打包确认交易可获收益,如果工作异常或不工作,则会受到惩罚。
根据 ACT 白皮书介绍,RDPoS 相比 DPoS 可进一步提升网络交易能力。比如:对于某些执行时间较长、或内部状态空间占用较大的智能合约。代理仅打包结果交易的 Hash 值, 而由所有节点自行验证该 Hash 值 。在满足智能合约被快速验证的同时,也减少了整个网络的拥塞。此外在共识算法上做了一些优化,避免代理节点固定不变,不会衍变为中心化的网络。
标准共识分析:
ACT 项目所使用的 RDPoS 共识算法是一种基于 DPoS 的改进算法。根据白皮书的介绍,RDPoS 的创新之处在于「会根据网络的交易状态动态决定由代理或全体节点验证智能合约的执行结果」。项目在 GitHub 上的 wiki 说明中(https://github.com/Achain-Dev/Achain/wiki/RDPOS-consensus-algorithm),对于共识算法的工作原理仍旧披露不充分。
由于缺乏细节介绍,投资者无法了解 RDPoS 所谓的「根据交易状态动态决定」的机制及条件。
另外,DPoS 共识算法本身仍旧处于试验阶段,ACT 项目使用的 RDPoS 算法的稳定性和可实现性就更不确定了。
同时,Achain 项目并未披露任何关于代理节点的激励机制。如果缺乏针对代理节点的激励机制,那么区块链网络则失去了运行的动力。
最后,在白皮书中写道「代理节点由权益人投票选出」,但目前项目方并未披露有关组织代理节点的选举活动的信息,也没有关于代理节点竞选条件的相关信息。
综上, ACT 的 RDPoS 共识机制实际运作情况存在高度不确定风险。
社区运营分析
用户社区
ACT 用户社群数量较多,活跃度一般,中文电报群讨论质量差,管理员对于项目问题无法提供有效答案;英文电报群用户讨论内容质量较高,问答均是 ACT 项目问题。
根据谷歌指数,目前搜索「Achain」 的热度较高的地区为中国,其他地区依次为斯洛文尼亚、荷兰、新加坡、韩国,说明该项目在亚洲热度较高,中国受到的关注最高。
2.开发者社群
官方的 GitHub 主页有 47 个 Watch、165 个 Star、45 个 Fork、242 个 Commits、8 个 Branches、2 个 Releases、8 个 Contributors。
标准共识分析:
ACT 项目代码提交活跃度低,在 6 月 7 日 TokenInsight 指数 7 天代码提交次数中排名第 127,一共 0 个 Commits;在 6 月 7 日 TokenInsight 指数 30 天代码提交次数中排名第 126,一共 6 个 Commits。
开发者社群关注度一般,Watch、Fork 和 Star 的数量一般;
主力开发者仅有 8 位,数量极少,提交 Commits 数量超过 50 的开发者仅有 2 位,应该是团队的开发人员。
治理结构
目前 Achain 基金会负责 ACT 项目战略决策、技术开发、市场推广、日常管理等事务。
其中各机构的分工如下:
决策委员会,负责重大事项的管理与决定,包括聘任和解聘执行负责人以及各中心负责人、制定重要决策。
生态化中心,负责探索 ACT 与行业结合应用的可能性,从而实现商业落地。
技术中心负责底层技术开发、测试、上线、审核等。
市场营销中心负责技术、产品、社区、开源项目的推广和宣传。
日常管理中心包括财务、法务、人事、行政等管理。
标准共识分析:
ACT 的治理结构借鉴了传统公司治理的模式,机构设置较完备,但项目并未在公开渠道公布项目成员的详细介绍,各个委员会的人员构成情况难以获知,降低了项目透明度。
交易模块
币值表现
ACT 目前价格为 0.203187 美元。
根据 Coinmarketcap 数据, 共登陆 12 家交易所,成交主要集中于 3 家交易所。
其中 Huobi 交易所成交量占比 41.87%,OKEx 交易所成交量占比 38.14%,CoinEgg 交易所成交量占比 12.38%。具体比例如下表所示(交易量占比不足 1% 不予显示):
ACT 共有 5 个货币对,其中 ACT/BTC、ACT/USDT 为热门交易品种,分别占总成交量的 48.74%、33.99%。
近一个月的全市场平均换手率为 19.38%,市场交易处于活跃状态。但换手率水平高于振幅水平,表明市场多空双方分歧较大,也可能是资金在进行币值维护。
持仓分布
根据 ACT 区块浏览器数据显示,ACT 的持币地址数量为 269,423,交易总数为 995,310,投资者基础较大、交易频度高。但进一步分析之后,账户总数和交易总数较高的原因是:计入了架构在 ACT 上所发 Token 的账户和交易,而其它基于 ACT 主网的 Token 的交易频率远远高于 ACT 的交易频率。在 ACT 区块浏览器中无法找到只属于 ACT 的持币地址分布,所以无法确定 ACT 的真实投资者基础和实际的交易频率。
ACT 鼓励投资者锁仓,并设计了激励计划,但并未预留用于激励部分 Token。 ACT 官方 Medium 文章中公布了基金会、早期投资人、团队的持币地址,经核实,基金会地址可以查询到,但早期投资人地址交易的 Token 是 ECC。
另外,团队地址并未按每月释放 1 千万的承诺执行,所以投资者需防范项目方抛售风险。
从 Coinmarketcap 的全市场走势图来看,ACT 上市交易已有 10 个月,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相差超 8 倍,目前价格仍处于底部阶段,前期高点对价格形成巨大压制,对未来价格上涨产生消极影响。4 月开始 ACT 价格开始攀升,并伴随着成交量的增长,但成交量增长过大,市场投机情绪强烈。5 月以后价格再次下跌,成交量方面也大幅缩减,投机情绪减缓,由于换手率仍处于较高水平,预测原因是有资金在进行币值维护,但力度有限。
具体的货币对表现上,Huobi、OKEx 交易所的 ACT/BTC 整体价格走势基本一致,但在成交量波动方面有着较大差距。Huobi 交易所近一个月成交量较上一个月有较大缩减,而 OKEx 交易所的成交量波动则较为稳定。
同时 Huobi 交易所 5 月 8 日和 5 月 20 日成交量放大而价格波动较小,表明市场对未来走势判断产生分歧,特别是 5 月 8 日后价格大幅下跌,投资者应警惕价格择向风险。
最后来看 OKEx 交易所的 ACT/USDT ,走势与 ACT/BTC 基本一致,虽然近期下跌过程中成交量有一定程度缩减,但较 4 月之前的成交量仍有大幅增长,表明市场人气在恢复过程中。
综上所述,ACT 市场交易活跃,流通性风险低,但市场对未来价格走势分歧较大,价格正处于择向状态。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 2018 年 7 月 5 日起,再次下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0.5 个百分点,此次已经是央行年内第三次降准。6 月 19 日中国拟提升个税起征点至 5000 人民币,纳税总额将减少 1720 亿,国家多次缓解资金流动性。但目前商业银行大幅上调大额存单利率,及中国和中国香港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都处于较高水平。皆表明市场整体资金流处于紧张状态。
我们预计,市场资金将由权益类投资标的向债务类和储蓄类投资标转移。数字货币市场也难在资金流趋紧的环境下独善其身。市场发展将在新生资金增长缓慢的压力下运行趋缓。6 月 14 日美联储再次加息 25 个基点,在美元持续走强的背景下,将加剧欧洲的债务危机以及新兴国家的货币波动,这些都会影响国际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判断,去寻求新的投资标的。数字货币市场作为一个在不断完善过程中的金融市场,必将不断吸引新的资金进入。
另外,随着 6 月 15 日 美国将对中国 500 亿美元商品加征 25% 关税;6 月 16 日中国对美国 500 亿美元进口商品加征 25% 关税,皆 2018 年 7 月 6 日起实施。表明中美贸易战硝烟再起,国际经济形势再次紧张。
综上,目前我们对市场总体保持中性判断。
数字加密货币以及相应的政策监管态势仍不明朗。
我们预计,中国的监管动向将会对虚拟货币市场产生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另外,国内互联网金融相关牌照的审批和发行趋严有可能引发资金端紧张,同时受到美国加息影响,全球货币面对下行压力,尤其是新兴市场货币在大幅下挫后,甚至进入货币保卫战阶段。这也标志着由全面宽松到收紧,全球资金压力大增。这会进一步加剧企业的融资困境,迫使企业寻找新的融资模式。
如果 Achain 能够持续推进项目,综合二级市场最新的交易表现,我们可能调整其风险评级等级。
「C」,该项目属于「较高风险」水平,投资者应该密切跟进观察和监督项目进展。主要依据是:
项目热度呈下降趋势,主链功能使用有限、区块交易仅限于代币转账;Achain 主推的智能合约功能至今仍未开放。 DApp 生态发展几乎停滞, 官方披露的 DApp SelfSell 并非基于 Achain 主链。
整个虚拟货币市场对宏观经济的波动反应还在自适应期,监管规则持续不明确。这些因素的调节作用不足以给 Achain 风险等级造成决定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