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思维的发展历程
本节课会通过皮亚杰的理论来讲讲认知发展
婴儿是如何思考的
皮亚特认为个体婴儿认知的发展能表现出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胚胎重演律
个体的发展,模拟或重演了种族的发展
这是一个美妙的短语,但在如今看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皮亚杰认为婴儿会主动思考,而这一过程可以通过两种机制实现——同化和顺应
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指反应范围的扩大。一个习惯吸母乳的婴儿可能会去吸吮奶瓶或是拨浪鼓,这就是反应扩大的范围了,当你有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将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便是同化
顺应是改变你的行为方式。婴儿会因为吮吸的东西不同而改变他们的嘴型。你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去适应新的环境便是顺应
皮亚特认为这两种学习机制帮助儿童跨越各个阶段
提出的一种实验方式:
要求儿童解决一些问题,并询问他们一些问题,他发现儿童在不同的年龄拥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根据这一发现提出了阶段性理论
儿童思维发展的各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在这一阶段婴儿知识个纯粹的自然生物,他只能感知和观看,但还不能进行逻辑推理。在这一阶段婴儿逐渐建立起客体永存性的概念。
客体永存性:
知道某人或某物虽然现在看不见,但任然是存在的
皮亚特通过实验发现,婴儿们会认为物体不见了就是消失了,父母用手遮住脸再打开的过程会令他们感到惊奇;稍微大一点的婴儿无法辨认A不是B。皮特·格雷在他的心理学教科书中将这一任务成为变换藏身地(changing hiding places)
问题
变换藏身地问题(changing hiding places question)
准备一个9月大的婴儿(皮亚特认为9个月的婴儿刚刚发展出客体以及客体永存的概念)你将物体放到旁边的一个杯子中,婴儿看不见这个物体。当你放下物品时婴儿会伸手去拿,重复几次,然后你将杯子放到另一处,你会发现婴儿仍然会将手伸向此处,即使他看到物体被拿走了
这更证明了他们并不理解客体的概念,而这种概念需要通过大量的时间学习才能掌握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
当儿童进入了前运算阶段,他们便逐渐拥有了表征事物在头脑中构建世界的能力
但是这种能力是有局限的,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个阶段的儿童完全无法意识到别人眼中的世界可以与自己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他的证据之一就是三山实验
三山实验
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是前运算阶段(2至7岁)幼儿的认知特征,自我中心主义是指幼儿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认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经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情感、反应和看法。
我们在和这个年龄段孩子沟通时,应当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用共情式(Empathetic style)加以引导。
皮亚特在该发展阶段中的另一个重大发现是守恒
,守恒
是指物体某方面的特征不会因为其它方面特征的改变而有所改变。比如你把一杯水倒进一个更深的杯子里,水的含量不会有任何改变;把硬币摊开不会得到更多硬币。。。
这个阶段的儿童有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但仍然是局限于具体情境的,大概在12岁左右,儿童的抽象推理和科学推理能力得以完善
局限
他是否真的解释了儿童思维是如何从具体向抽象转变的,或者真的解释了儿童的客体永存性概念是如何从无到有的
还有些研究方法上的问题,皮亚特非常热衷于用问与答的方法经行研究,但儿童并未能完全掌握语言,这可能会导致你低估他的理解能力,往往儿童越小这个问题就越明显
我们应该如何解释发展,如何解释婴儿何时掌握了原本并不知道的知识。答案之一就是神经元的成熟,也就是大脑的发育
神经的发育大多时候其实并不是新神经元的生长,而是在清除神经元,因此神经结构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与此同时神经元之间的联结也在疯狂的生长。这个过程会在两周岁的时候达到巅峰
这也就表明了婴儿可能会由于神经的发育不完全而无法支撑实验的准确性
婴儿也具有社会性,他们会模仿身边人的面部表情,并且通过观影实验发现他们也能理解一些社会行为,比如注意到球赛里进攻方和防守方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