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看过我文章的朋友们都在给我反馈说现在新媒体运来越难做了,问我如何才能做好?我的文章也帮助了一些自媒体用户提供了指导思想,这是我最荣幸的地方。
今天我将继续给大家分析自媒体乱象背后,企业新媒体如何用来春天,自媒体内容创作者如何“生存”!为了大家更好的熟知我,我还是先自我介绍一下:黎想,艺形艺意工作室创始人,腾讯网、百度网、今日头条、搜狐网等网站知名专栏作者,百度单篇推文10万+,曾结合亲身经理给大家分享一位优秀的新媒体运营人员如何通过"四步引爆法"策划出引爆众人参与的推广活动等文章,帮助众多新媒体从业者指明了方向。
想必浏览这篇文章的你也许是位老板,也许是位小白,但你一定是位非常优秀的人才,至少你有上进心,爱思考、爱学习,关心时事。我也相信这篇文章会带给你不一样的视角。
请大家和我一起思考一个问题:做新媒体运营时有遇到过如下的情况吗?
- “虽然我们正在做新媒体推广,但业绩不是很理想”
- “这篇文章明明很棒,为什么读者无感?”
- “我们公司要开通所有的主流新媒体平台账号!”
当我们以激动的心情进入了新媒体领域,正是期望大展拳脚之时,甚至因为想到一个好点子彻夜难眠,但每次总是激动的开始,失望的收场,这已是如今新媒体运营的“新常态“。
像是互联网从业人员都认同的一个不是段子的段子:做自媒体的比看的还多!可见竞争的激烈程度。
转化率低、阅读量低、活跃度不足,是新媒体运营遇到的“新问题”。
即便是微信、微博成为了刷粉刷量的“重灾区“,可依然抵挡不住大大小小的公司跳进去“摸鱼”,每天仍然有很多人在经营着”僵尸号“,有种杀敌1000自损800的节奏。
自媒体时代,似乎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当记者。在这股自媒体的信息洪流中,我们面对的不只是各种信息、各种观点、各种分析,还有谣言、攻击、谩骂,以及各种鱼龙混杂的信息。一些自媒体从业者为了吸引流量,夺人眼球,追求10万+,用上了各种手段:有的编造内容,有的使用惊悚标题,有的抄袭别人的原创文章,有的甚至发布低俗、色情的内容,无所不用其极。
2018年11月央视《焦点访谈》批自媒体乱象:这些"病"该治治了。超9800个自媒体被永久封禁!这也给新媒体运营带来了重大影响,净化了网络环境。
互联网人士普遍认同一个观点:2016年是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的最后一波,早几年那种随便写写、简单单抄抄、暴力转发的时代结束了。
“流量红利“是一个具有洗脑效果的名词(专家们常常制造这样的名词),真实的红利周期实际上很短暂,大家都在说的时候已经成为了过去式。
但是,大家要和我思考一个问题:难道你没有做好新媒体、自媒体、产品滞销,真的是因为红利没有了吗?在“所谓的”红利期就可以一定做得很好?
答案是否定的,现实就是:即便在红利鼎盛期内,80%的人仍然做不好,看“攻略”的时间多于实际探索的时间。
无论何时,拼的是仍然是思维、运营思路、产品素质,红利来了顺势而飞,红利没走路依然逐步向上。
那么,在寻求新的运营方法论之前,我们都应该仔细想想以往为什么做不起来?
炒作是自媒体人的常用手法,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曾经使用过这个方法。
如小米先圈地圈人,再推广,再限量,这个手法一方面稳固了小米的地位,另外就是极大的调动了人们的追逐、从众、猎奇、站队的心理,以至于后来者极速模仿小米。
再比如2013年的“中国大妈炒黄金“,是典型的被营销案例,从众心理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当很多人都认为它是机会的时候,时机肯定过去了。为什么道理谁都懂,可就是管不住自己?
正如我们进入新媒体领域,大多数的运营思路、营销方式完全是雷同的,然而,当我们按照“攻略”去运营新媒体的时候,其时间、空间早已发生了变化,成效也必然低落。
长期模仿一件事物,很容易让人的意识陷入狭隘之中难以自拔、失去创造力、判断力,因为模仿最容易处于舒适区。
如大家都像手捧圣经般的集中在晚上10点左右或是早上7点左右发布微信推文(人们一天的时间段可以被分为:马桶时段7:00-8:00、午休时段11:30-13:00、下班时段17:00-18:00、睡前时段21:30-23:00)。根据腾讯发布的数据来看,这个时段确实是阅读量最大的节点,但是我们在做自己的内容时,有没有考虑过你特定的目标客户群?可以说很少有人考虑过特定人群的特点,如夜班守前台的、夜间保安、两班倒的、做直播与看直播的、就爱在1点睡觉的、深夜飙车的富二代等等。
总之,出现新媒体运营、推广瓶颈的问题,同质化、特色缺乏是其中一个因素,虽然都知道细分、小众的理论,但真正去做的还是少数,谁也不舍得放下消费者最多的那个市场,那个蛋糕看起来更大。
如我们常见的微信文案都是无病呻吟、伪原创、抄袭的形式,总结起来,新媒体营销做不起来跟下面两点因素相关:
**用户的差异性:**小众经济时代,用户并没有站在最拥挤的地方。
**内容的匮乏:**多数运营者发布的内容基本没差别。
其他原因还有很多,如文案水平、设计风格等等,作为基本功一类不再此做延伸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百度搜索艺形艺意工作室黎想了解更多。
用户的差异性
用户细分、小众经济、碎片化,这些概念和思想并非近年才出现的。
在19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温德尔史密斯,提出了市场细分理论,随着理论的提出,企业广泛的进行了实践,在当时就已经包括人的年龄、性别、收入、家庭情况、职业情况倍积极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1903年诞生的哈雷摩托,笨重、耗油量大、噪音大,无论是经历了战争、经济萧条,还是大罢工等,100多年来保持自己的本色不变,即便是与雅马哈、本田等现代化跑车相比之下缺乏科技含量,但服务的人群、忠实的粉丝从未变过。
换言之,用户的特定性并不因我们的意志而改变,用户也不会轻易转移自己的惯性思维。
比如我们做微信公众号,如果大家都在同一个时间点推送,那么在同一时间用户会收到非常多的内容,而用户打开的内容,一定是关注了很久的,对他有强烈吸引力的公众号,其他家的自然就没有机会。
如果不是一个运营了很长时间的“老品牌”和有粉丝沉淀数量的平台,即便是在10点推送,阅读量也不能发生质的变化,因为用户的特定性是一样的,大家抢夺的都是同类型的用户,一些小平台、小运营团体自然不敌。
如何界定用户的差异性呢?
小众经济近年逐渐被大家熟知,但是从具体的对象和方式来看,真正这样做的还是不多,都想抢占大市场,真正能够放下”大”和“舍”的没几个。
首先我们通过一张图来进行分析:
我们把概率计算定为1/10、1/100、1/1000,把人群细分到10个人、100个人、1000个人,那么如果采用小众思维,你的市场就在10个人里,或是100个人里,或是1000个人里的其中1个,最终的目标客户也在其中,制定出该用户的用户画像、投其所好,是否能更容易达成目标呢?
我是想告诉大家:
着眼于1/N的用户进行营销,N的大小根据决定了难度,N越大难度越低,反之亦然。
与其去挤占已经被别人圈定的区域,不如想想还有哪些“万里挑一”的用户。
不要因为身边没有人钟情的这个事物就否定它的价值和存在,有时候只是我们的圈子有限。
内容的匮乏
内容的严重匮乏,已经在众多的内容输出型平台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内容时代虽然来临了,但是优质内容输出仍然是让大多数人感觉到乏力,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体面”的新媒体大平台可以把一些过去几年的旧新闻当作刚才发生的一样来炒作,甚至读者直接留言不爽。
可以说,内容匮乏体现在各个新媒体平台上,因为过于巨大的群体诉求差异多样化,难以满足其胃口,在加上以纯粹流量为导向的思路,谋求展现率与点击率,所以内容的质量越来越差。
如果说用户的界定完成了最为精准的定位与群体划分,那么内容输出就是下面的地基,每一篇内容好比一砖一瓦,优质内容更能显示出高价值,在“饥荒”的时期,更能脱颖而出。
除了不停的阅读与思考之外,如何摆脱内容匮乏的状态,让优质内容源源不断的输出呢?
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艺形艺意工作室进行新媒体推广时的“套路”:
- 利用商业画布和SWTO分析法深刻分析自身产品的特点,找出自身的突出优势
- 利用5W2H分析法确认此次推广的重心和目的
- 根据用户画像和目标客户进行内容创作
- 推广数据分析,进行实时策略调整
- …
有句老话叫做“剑走偏锋”,在如今知识的获取难度降低了,技能可以快速从互联网上学习,而新媒体运营需要的更多是剑走偏锋的小众思维。好比一个简单的选择题:
大市场人数多、竞争大、投入大、机会小,不一定有效;
小市场人数少、竞争小、投入小、机会大,不一定有效。
在这二选一当中,后者显然属于优选,也增加了成功率。
当剑锋所指之时,一定是利剑出鞘之日。希望此次分享对你们有收获,也感谢大家关注关注 黎想CSDN博客 了解更多新媒体运营“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