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之---- 分治算法

数据结构之---- 分治算法

什么是分治算法?

分治,全称分而治之,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常见的算法策略。
分治通常基于递归实现,包括 两个步骤:

  1. 分(划分阶段):递归地将原问题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子问题,直至到达最小子问题时终止。
  2. 治(合并阶段):从已知解的最小子问题开始,从底至顶地将子问题的解进行合并,从而构建出原问题的解。

如图所示, 归并排序 是分治策略的典型应用之一

  1. :递归地将原数组(原问题)划分为两个子数组(子问题),直到子数组只剩一个元素(最小子问题)。
  2. :从底至顶地将有序的子数组(子问题的解)进行合并,从而得到有序的原数组(原问题的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何判断分治问题?

一个问题是否适合使用分治解决,通常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判断依据:

  1. 问题可以被分解:原问题可以被分解成规模更小、类似的子问题,以及能够以相同方式递归地进行划分。
  2. 子问题是独立的:子问题之间是没有重叠的,互相没有依赖,可以被独立解决。
  3. 子问题的解可以被合并:原问题的解通过合并子问题的解得来。

显然,归并排序是满足以上三条判断依据的:

  1. 问题可以被分解:递归地将数组(原问题)划分为两个子数组(子问题)。
  2. 子问题是独立的:每个子数组都可以独立地进行排序(子问题可以独立进行求解)。
  3. 子问题的解可以被合并:两个有序子数组(子问题的解)可以被合并为一个有序数组(原问题的解)。

如何通过分治提升效率?

分治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算法问题,往往还可以带来算法效率的提升
在排序算法中,快速排序、归并排序、堆排序相较于选择、冒泡、插入排序更快,就是因为它们应用了分治策略。

那么,我们不禁发问:为什么分治可以提升算法效率,其底层逻辑是什么?
换句话说,将大问题分解为多个子问题、解决子问题、将子问题的解合并为原问题的解,这几步的效率为什么比直接解决原问题的效率更高?
这个问题可以从操作数量和并行计算两方面来讨论。

1. 操作数量优化

冒泡排序 为例,其处理一个长度为 𝑛 的数组需要 𝑂(𝑛2) 时间。

假设我们按照图所示的方式,将数组从中点分为两个子数组,则划分需要 𝑂(𝑛) 时间,排序每个子数组需要 𝑂((𝑛/2)2) 时间,合并两个子数组需要 𝑂(𝑛) 时间,总体时间复杂度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接下来,我们计算以下不等式,其左边和右边分别为划分前和划分后的操作总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意味着当 𝑛 > 4 时,划分后的操作数量更少,排序效率应该更高
请注意,划分后的时间复杂度仍然是平方阶 𝑂(𝑛2) ,只是复杂度中的常数项变小了

进一步想,如果我们把子数组不断地再从中点划分为两个子数组,直至子数组只剩一个元素时停止划分呢?这种思路实际上就是 归并排序 ,时间复杂度为 𝑂(𝑛 log 𝑛) 。

再思考,如果我们多设置几个划分点,将原数组平均划分为 𝑘 个子数组呢?
这种情况与 桶排序 非常类似,它非常适合排序海量数据,理论上时间复杂度可以达到 𝑂(𝑛 + 𝑘) 。

2. 并行计算优化

我们知道,分治生成的子问题是相互独立的,因此通常可以并行解决
也就是说,分治不仅可以降低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还有利于操作系统的并行优化

并行优化在多核或多处理器的环境中尤其有效,因为系统可以同时处理多个子问题,更加充分地利用计算资源,从而显著减少总体的运行时间。

比如在图所示的 桶排序 中,我们将海量的数据平均分配到各个桶中,则可所有桶的排序任务分散到各个计算单元,完成后再进行结果合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分治常见应用

一方面,分治可以用来解决许多经典算法问题:

  • 寻找最近点对:该算法首先将点集分成两部分,然后分别找出两部分中的最近点对,最后再找出跨越两部分的最近点对。
  • 大整数乘法:例如 Karatsuba 算法,它是将大整数乘法分解为几个较小的整数的乘法和加法。
  • 矩阵乘法:例如 Strassen 算法,它是将大矩阵乘法分解为多个小矩阵的乘法和加法。
  • 汉诺塔问题:汉诺塔问题可以视为典型的分治策略,通过递归解决。
  • 求解逆序对:在一个序列中,如果前面的数字大于后面的数字,那么这两个数字构成一个逆序对。求解逆序对问题可以通过分治的思想,借助归并排序进行求解。

另一方面,分治在算法和数据结构的设计中应用非常广泛:

  • 二分查找:二分查找是将有序数组从中点索引分为两部分,然后根据目标值与中间元素值比较结果,决定排除哪一半区间,然后在剩余区间执行相同的二分操作。
  • 归并排序:文章开头已介绍,不再赘述。
  • 快速排序:快速排序是选取一个基准值,然后把数组分为两个子数组,一个子数组的元素比基准值小,另一子数组的元素比基准值大,然后再对这两部分进行相同的划分操作,直至子数组只剩下一个元素。
  • 桶排序:桶排序的基本思想是将数据分散到多个桶,然后对每个桶内的元素进行排序,最后将各个桶的元素依次取出,从而得到一个有序数组。
  • :例如二叉搜索树、AVL 树、红黑树、B 树、B+ 树等,它们的查找、插入和删除等操作都可以视为分治的应用。
  • :堆是一种特殊的完全二叉树,其各种操作,如插入、删除和堆化,实际上都隐含了分治的思想。
  • 哈希表:虽然哈希表来并不直接应用分治,但某些哈希冲突解决策略间接应用了分治策略,例如,链式地址中的长链表会被转化为红黑树,以提升查询效率。

可以看出,分治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算法思想,隐含在各种算法与数据结构之中。

分治搜索策略

我们已经学过,搜索算法分为两大类:

  • 暴力搜索:它通过遍历数据结构实现,时间复杂度为 𝑂(𝑛) 。
  • 自适应搜索:它利用特有的数据组织形式或先验信息,可达到 𝑂(log 𝑛) 甚至 𝑂(1) 的时间复杂度。

实际上,时间复杂度为 𝑂(log 𝑛) 的搜索算法通常都是基于分治策略实现的,例如二分查找和树。

  • 二分查找的每一步都将问题(在数组中搜索目标元素)分解为一个小问题(在数组的一半中搜索目标元素),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数组为空或找到目标元素为止
  • 树是分治关系的代表,在二叉搜索树、AVL 树、堆等数据结构中,各种操作的时间复杂度皆为 𝑂(log 𝑛)

二分查找的分治策略如下所示:

  • 问题可以被分解:二分查找递归地将原问题(在数组中进行查找)分解为子问题(在数组的一半中进行
    查找),这是通过比较中间元素和目标元素来实现的。
  • 子问题是独立的:在二分查找中,每轮只处理一个子问题,它不受另外子问题的影响。
  • 子问题的解无须合并:二分查找旨在查找一个特定元素,因此不需要将子问题的解进行合并。当子问题得到解决时,原问题也会同时得到解决。

分治能够提升搜索效率,本质上是因为暴力搜索每轮只能排除一个选项而分治搜索每轮可以排除一半选项

1. 基于分治实现二分

在之前的章节中,二分查找是基于递推(迭代)实现的。现在我们基于分治(递归)来实现它。

给定一个长度为 𝑛 的有序数组 nums ,数组中所有元素都是唯一的,请查找元素 target 。
从分治角度,我们将搜索区间 [𝑖, 𝑗] 对应的子问题记为 𝑓(𝑖, 𝑗) 。
从原问题 𝑓(0, 𝑛 − 1) 为起始点,通过以下步骤进行二分查找。

  1. 计算搜索区间 [𝑖, 𝑗] 的中点 𝑚 ,根据它排除一半搜索区间。
  2. 递归求解规模减小一半的子问题,可能为 𝑓(𝑖, 𝑚 − 1) 或 𝑓(𝑚 + 1, 𝑗) 。
  3. 循环第 1. 和 2. 步,直至找到 target 或区间为空时返回。

下图展示了在数组中二分查找元素 6 的分治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实现代码中,我们声明一个递归函数 dfs() 来求解问题 𝑓(𝑖, 𝑗) 。

/* 二分查找:问题 f(i, j) */
int dfs(int[] nums, int target, int i, int j) {
	// 若区间为空,代表无目标元素,则返回 -1
	if (i > j) {
		return -1;
	}
	// 计算中点索引 m
	int m = (i + j) / 2;
	if (nums[m] < target) {
		// 递归子问题 f(m+1, j)
		return dfs(nums, target, m + 1, j);
	} else if (nums[m] > target) {
		// 递归子问题 f(i, m-1)
		return dfs(nums, target, i, m - 1);
	} else {
		// 找到目标元素,返回其索引
		return m;
	}
}

/* 二分查找 */
int binarySearch(int[] nums, int target) {
	int n = nums.length;
	// 求解问题 f(0, n-1)
	return dfs(nums, target, 0, n - 1);
}

构建二叉树问题

给定一个二叉树的前序遍历 preorder 和中序遍历 inorder ,请从中构建二叉树,返回二叉树的根节点。假设二叉树中没有值重复的节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判断是否为分治问题

原问题定义为从 preorder 和 inorder 构建二叉树,其是一个典型的分治问题

  • 问题可以被分解:从分治的角度切入,我们可以将原问题划分为两个子问题:构建左子树、构建右子树,加上一步操作:初始化根节点。而对于每个子树(子问题),我们仍然可以复用以上划分方法,将其划分为更小的子树(子问题),直至达到最小子问题(空子树)时终止。
  • 子问题是独立的:左子树和右子树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没有交集。在构建左子树时,我们只需要关注中序遍历和前序遍历中与左子树对应的部分。右子树同理。
  • 子问题的解可以合并:一旦得到了左子树和右子树(子问题的解),我们就可以将它们链接到根节点上,得到原问题的解。

2. 如何划分子树

根据以上分析,这道题是可以使用分治来求解的,但如何通过前序遍历 preorder 和中序遍历 inorder 来划分左子树和右子树呢

根据定义,preorder 和 inorder 都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部分:

  • 前序遍历:[ 根节点 | 左子树 | 右子树 ] ,例如图 12‑5 的树对应 [ 3 | 9 | 2 1 7 ] 。
  • 中序遍历:[ 左子树 | 根节点 | 右子树 ] ,例如图 12‑5 的树对应 [ 9 | 3 | 1 2 7 ] 。

以上图数据为例,我们可以通过下图所示的步骤得到划分结果:

  1. 前序遍历的首元素 3 是根节点的值
  2. 查找根节点 3 在 inorder 中的索引,利用该索引可将 inorder 划分为 [ 9 | 3 | 1 2 7 ] 。
  3. 根据 inorder 划分结果,易得左子树和右子树的节点数量分别为 1 和 3 ,从而可将 preorder 划分为[ 3 | 9 | 2 1 7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基于变量描述子树区间

根据以上划分方法,我们已经得到根节点、左子树、右子树在 preorder 和 inorder 中的索引区间

而为了描述这些索引区间,我们需要借助几个指针变量。

  • 将当前树的根节点在 preorder 中的索引记为 𝑖 。
  • 将当前树的根节点在 inorder 中的索引记为 𝑚 。
  • 将当前树在 inorder 中的索引区间记为 [𝑙, 𝑟] 。

如表所示,通过以上变量即可表示根节点在 preorder 中的索引,以及子树在 inorder 中的索引区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请注意,右子树根节点索引中的 (𝑚 − 𝑙) 的含义是 左子树的节点数量 ,建议配合下图理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 代码实现

/* 构建二叉树:分治 */
TreeNode dfs(int[] preorder, Map<Integer, Integer> inorderMap, int i, int l, int r) {
	// 子树区间为空时终止
	if (r - l < 0)
		return null;
	// 初始化根节点
	TreeNode root = new TreeNode(preorder[i]);
	// 查询 m ,从而划分左右子树
	int m = inorderMap.get(preorder[i]);
	// 子问题:构建左子树
	root.left = dfs(preorder, inorderMap, i + 1, l, m - 1);
	// 子问题:构建右子树
	root.right = dfs(preorder, inorderMap, i + 1 + m - l, m + 1, r);
	// 返回根节点
	return root;
}

/* 构建二叉树 */
TreeNode buildTree(int[] preorder, int[] inorder) {
	// 初始化哈希表,存储 inorder 元素到索引的映射
	Map<Integer, Integer> inorderMap = new HashMap<>();
	for (int i = 0; i < inorder.length; i++) {
		inorderMap.put(inorder[i], i);
	}
	TreeNode root = dfs(preorder, inorderMap, 0, 0, inorder.length - 1);
	return root;
}

下图展示了构建二叉树的递归过程,各个节点是在向下 的过程中建立的,而各条边(即引用)是在向上 的过程中建立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每个递归函数内的前序遍历 preorder 和中序遍历 inorder 的划分结果如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设树的节点数量为 𝑛 ,初始化每一个节点(执行一个递归函数 dfs() )使用 𝑂(1) 时间。因此总体时间复杂度为 𝑂(𝑛) 。
哈希表存储 inorder 元素到索引的映射,空间复杂度为 𝑂(𝑛) 。最差情况下,即二叉树退化为链表时,递归深度达到 𝑛 ,使用 𝑂(𝑛) 的栈帧空间。因此总体空间复杂度为 𝑂(𝑛) 。

汉诺塔问题

在归并排序和构建二叉树中,我们都是将原问题分解为两个规模为原问题一半的子问题。然而对于汉诺塔问题,我们采用不同的分解策略。

给定三根柱子,记为 A、B 和 C 。起始状态下,柱子 A 上套着 𝑛 个圆盘,它们从上到下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我们的任务是要把这 𝑛 个圆盘移到柱子 C 上,并保持它们的原有顺序不变。在移动圆盘的过程中,需要遵守以下规则:

  1. 圆盘只能从一个柱子顶部拿出,从另一个柱子顶部放入。
  2. 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
  3. 小圆盘必须时刻位于大圆盘之上。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将规模为 𝑖 的汉诺塔问题记做 𝑓(𝑖)
例如 𝑓(3) 代表将 3 个圆盘从 A 移动至 C 的汉诺塔问题。

1. 考虑基本情况

如图所示,对于问题 𝑓(1) ,即当只有一个圆盘时,我们将它直接从 A 移动至 C 即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图所示,对于问题 𝑓(2) ,即当有两个圆盘时,由于要时刻满足小圆盘在大圆盘之上,因此需要借助B 来完成移动

  1. 先将上面的小圆盘从 A 移至 B 。
  2. 再将大圆盘从 A 移至 C 。
  3. 最后将小圆盘从 B 移至 C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解决问题 𝑓(2) 的过程可总结为:将两个圆盘借助 B 从 A 移至 C 。其中,C 称为目标柱、B 称为缓冲柱。

2. 子问题分解

对于问题 𝑓(3) ,即当有三个圆盘时,情况变得稍微复杂了一些。
因为已知 𝑓(1) 和 𝑓(2) 的解,所以我们可从分治角度思考,将 A 顶部的两个圆盘看做一个整体,执行下图所示的步骤。这样三个圆盘就被顺利地从 A 移动至 C 了。

  1. 令 B 为目标柱、C 为缓冲柱,将两个圆盘从 A 移动至 B 。
  2. 将 A 中剩余的一个圆盘从 A 直接移动至 C 。
  3. 令 C 为目标柱、A 为缓冲柱,将两个圆盘从 B 移动至 C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本质上看,我们将问题 𝑓(3) 划分为两个子问题 𝑓(2) 和子问题 𝑓(1)

按顺序解决这三个子问题之后,原问题随之得到解决。这说明子问题是独立的,而且解是可以合并的。
至此,我们可总结出图 12‑14 所示的汉诺塔问题的分治策略:将原问题 𝑓(𝑛) 划分为两个子问题 𝑓(𝑛 − 1)和一个子问题 𝑓(1) ,并按照以下顺序解决这三个子问题:

  1. 将 𝑛 − 1 个圆盘借助 C 从 A 移至 B 。
  2. 将剩余 1 个圆盘从 A 直接移至 C 。
  3. 将 𝑛 − 1 个圆盘借助 A 从 B 移至 C 。

对于这两个子问题 𝑓(𝑛 − 1) ,可以通过相同的方式进行递归划分,直至达到最小子问题 𝑓(1) 。而 𝑓(1) 的解是已知的,只需一次移动操作即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代码实现

在代码中,我们声明一个递归函数 dfs(i, src, buf, tar) ,它的作用是将柱 src 顶部的 𝑖 个圆盘借助缓冲柱 buf 移动至目标柱 tar 。

/* 移动一个圆盘 */
void move(List<Integer> src, List<Integer> tar) {
	// 从 src 顶部拿出一个圆盘
	Integer pan = src.remove(src.size() - 1);
	// 将圆盘放入 tar 顶部
	tar.add(pan);
}

/* 求解汉诺塔:问题 f(i) */
void dfs(int i, List<Integer> src, List<Integer> buf, List<Integer> tar) {
	// 若 src 只剩下一个圆盘,则直接将其移到 tar
	if (i == 1) {
		move(src, tar);
		return;
	}
	// 子问题 f(i-1) :将 src 顶部 i-1 个圆盘借助 tar 移到 buf
	dfs(i - 1, src, tar, buf);
	// 子问题 f(1) :将 src 剩余一个圆盘移到 tar
	move(src, tar);
	// 子问题 f(i-1) :将 buf 顶部 i-1 个圆盘借助 src 移到 tar
	dfs(i - 1, buf, src, tar);
}

/* 求解汉诺塔 */
void solveHanota(List<Integer> A, List<Integer> B, List<Integer> C) {
	int n = A.size();
	// 将 A 顶部 n 个圆盘借助 B 移到 C
	dfs(n, A, B, C);
}

如图所示,汉诺塔问题形成一个高度为 𝑛 的递归树,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子问题、对应一个开启的 dfs()函数 ,因此时间复杂度为 𝑂(2𝑛) ,空间复杂度为 𝑂(𝑛)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汉诺塔问题源自一种古老的传说故事。

  • 在古印度的一个寺庙里,僧侣们有三根高大的钻石柱子,以及 64 个大小不一的金圆盘。
  • 僧侣们不断地移动原盘,他们相信在最后一个圆盘被正确放置的那一刻,这个世界就会结束。
  • 然而,即使僧侣们每秒钟移动一次,总共需要大约 264 ≈ 1.84 × 1019 秒,合约 5850 亿年,远远超过了现在对宇宙年龄的估计。

所以,倘若这个传说是真的,我们应该不需要担心世界末日的到来。

总结

  • 分治算法是一种常见的算法设计策略,包括分(划分)和治(合并)两个阶段,通常基于递归实现。
  • 判断是否是分治算法问题的依据包括:问题能否被分解、子问题是否独立、子问题是否可以被合并。
  • 归并排序是分治策略的典型应用,其递归地将数组划分为等长的两个子数组,直到只剩一个元素时开始逐层合并,从而完成排序。
  • 引入分治策略往往可以带来算法效率的提升。一方面,分治策略减少了操作数量;另一方面,分治后有利于系统的并行优化。
  • 分治既可以解决许多算法问题,也广泛应用于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中,处处可见其身影。
  • 相较于暴力搜索,自适应搜索效率更高。时间复杂度为 𝑂(log 𝑛) 的搜索算法通常都是基于分治策略实现的。
  • 二分查找是分治策略的另一个典型应用,它不包含将子问题的解进行合并的步骤。我们可以通过递归分治实现二分查找。
  • 在构建二叉树问题中,构建树(原问题)可以被划分为构建左子树和右子树(子问题),其可以通过划分前序遍历和中序遍历的索引区间来实现。
  • 在汉诺塔问题中,一个规模为 𝑛 的问题可以被划分为两个规模为 𝑛 − 1 的子问题和一个规模为 1 的子问题。按顺序解决这三个子问题后,原问题随之得到解决。
  • 16
    点赞
  • 1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默语玄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