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基础

文章目录

Java概述

1. 谈谈你对 Java 平台的理解?“Java 是解释执行”,这句话正确吗?

对Java平台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面向对象和核心类库方面,跨平台方面和虚拟机和垃圾收集

面向对象和核心类库方面

  • Java是一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极好地实现了面向对象理论,允许程序员以优雅的思维方式进行复杂的编程。
  • Java核心类库提供了包含集合容器、线程相关类、IO/NIO、J.U.C并发包,异常和安全等类库,极大地方便了程序员的开发;
  • JDK提供的工具包含:基本的编译工具、虚拟机性能检测相关工具等。

跨平台方面

所谓的“一次编写,到处运行”(Write once, run anywhere),能够非常容易地获得跨平台能力。跟c/c++最大的不同点在于,c/c++编程是面向操作系统的,需要开发者极大地关心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差异性;而Java平台通过虚拟机屏蔽了操作系统的底层细节,使得开发者无需过多地关心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差异性。

通过增加一个间接的中间层来进行”解耦“是计算机领域非常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虚拟机是这样,操作系统是这样;

虚拟机和垃圾收集

另外就是Java虚拟机和垃圾收集(GC, Garbage Collection),Java 通过垃圾收集器(Garbage Collector)回收分配内存,大部分情况下,程序员不需要自己操心内存的分配和回收。

同时,围绕虚拟机的效率问题展开,将涉及到一些优化技术,例如:JIT、AOT。因为如果虚拟机加载字节码后,一行一行地解释执行,这势必会影响执行效率。所以,对于这个运行环节,虚拟机会进行一些优化处理,例如JIT技术,会将热点代码编译成机器码。而AOT技术,是在运行前,通过工具直接将字节码转换为机器码。

对于“Java 是解释执行”这句话,这个说法不太准确。我们开发的 Java 的源代码,首先通过 Javac 编译成为字节码(bytecode),然后,在运行时,通过 Java 虚拟机(JVM)内嵌的解释器将字节码转换成为最终的机器码。但是常见的 JVM,比如我们大多数情况使用的 Oracle JDK 提供的 Hotspot JVM,都提供了 JIT(Just-In-Time)编译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动态编译器,JIT 能够在运行时将热点代码编译成机器码,这种情况下部分热点代码就属于编译执行,而不是解释执行了。

2. JVM、JRE和JDK的关系

JVM

Java Virtual Machine是Java虚拟机,Java程序需要运行在虚拟机上,不同的平台有自己的虚拟机,因此Java语言可以实现跨平台。

JRE

Java Runtime Environment包括Java虚拟机和Java程序所需的核心类库等。核心类库主要是java.lang包:包含了运行Java程序必不可少的系统类,如包装类型、基本数学函数、字符串处理、线程、异常处理类等,系统缺省加载这个包。如果想要运行一个开发好的Java程序,计算机中只需要安装JRE即可。

JDK

Java Development Kit是提供给Java开发人员使用的,其中包含了Java的开发工具,也包括了JRE。所以安装了JDK,就无需再单独安装JRE了。其中的开发工具:编译工具(javac.exe),打包工具(jar.exe)等

JVM&JRE&JDK关系图

图片

3. 什么是跨平台性?原理是什么

所谓跨平台性,是指java语言编写的程序,一次编译后,可以在多个系统平台上运行。

实现原理:Java程序是通过虚拟机在系统平台上运行的,只要该系统安装相应的java虚拟机,该系统就可以运行java程序。

4. 什么是字节码?采用字节码的最大好处是什么

字节码:Java源代码经过虚拟机编译器编译后产生的文件(即扩展为.class的文件),它不面向任何特定的处理器或操作系统,只面向虚拟机。

采用字节码的好处

Java语言通过字节码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解释型语言执行效率低的问题,同时又保留了解释型语言可移植的特点。所以Java程序运行时比较高效,而且,由于字节码并不面向任何特定的处理器或操作系统,因此,Java程序无须重新编译便可在多种不同的计算机上运行。

先看下java中的编译器和解释器

Java源程序经过编译器编译后变成字节码,字节码由虚拟机解释执行,虚拟机将每一条要执行的字节码送给解释器,解释器将其翻译成特定机器上的机器码,然后在特定的机器上运行

Java源代码---->编译器---->jvm可执行的Java字节码(即虚拟指令)---->jvm---->jvm中解释器----->机器可执行的二进制机器码---->程序运行。

基础语法

1. Java有哪些数据类型

定义:Java语言是强类型语言,对于每一种数据都定义了明确的具体的数据类型,在内存中分配了不同大小的内存空间。

分类

  • 基本数据类型

    • 整数类型(byte,short,int,long)

    • 浮点类型(float,double)

    • 数值型

    • 字符型(char)

    • 布尔型(boolean)

  • 引用数据类型

    • 类(class)
    • 接口(interface)
    • 数组([])

Java基本数据类型图

图片

2. 访问修饰符 public,private,protected,以及不写(默认)时的区别

定义:Java中可以使用访问修饰符来保护对类、变量、方法的访问。Java 支持 4 种不同的访问权限。

分类

private : 在同一类内可见。使用对象:变量、方法。注意:不能修饰类(外部类)

default (即缺省,什么也不写,不使用任何关键字): 在同一包内可见,不使用任何修饰符。使用对象:类、接口、变量、方法。

protected : 对同一包内的类和所有子类可见。使用对象:变量、方法。注意:不能修饰类(外部类)。

public : 对所有类可见。使用对象:类、接口、变量、方法

访问修饰符图

图片

3. &和&&的区别

&运算符有两种用法:(1)按位与;(2)逻辑与。

&&运算符是短路与运算。逻辑与跟短路与的差别是非常巨大的,虽然二者都要求运算符左右两端的布尔值都是true 整个表达式的值才是 true。&&之所以称为短路运算,是因为如果&&左边的表达式的值是 false,右边的表达式会被直接短路掉,不会进行运算。

注意:逻辑或运算符(|)和短路或运算符(||)的差别也是如此。

4. final finally finalize区别

  • final是一个修饰符关键字,可以修饰类、方法、变量,修饰类表示该类不能被继承、修饰方法表示该方法不能被重写、修饰变量表示该变量是一个常量不能被重新赋值。
  • finally是一个异常处理的关键字,一般作用在try-catch-finally代码块中,在处理异常的时候,通常我们将一定要执行的代码放在finally代码块中,表示不管是否出现异常,该代码块都会执行,一般用来存放一些关闭资源的代码。
  • finalize是属于Object类的一个方法,该方法一般由垃圾回收器来调用,它的设计目的是保证对象在被垃圾收集前完成特定资源的回收。finalize 机制现在已经不推荐使用,并且在 JDK 9 被标记为 deprecated。

5. super关键字的用法

this是指向对象本身的一个指针。

this的用法在java中大体可以分为3种:

  1. 普通的直接引用,this相当于是指向当前对象本身。
  2. 当形参与成员名字重名,用this来区分
  3. 引用本类的构造函数

super可以理解为是指向自己父类对象的一个指针,而这个超类指的是离自己最近的一个父类。

super也有三种用法:

  1. 普通的直接引用,super相当于是指向当前对象的父类引用,这样就可以用super.xxx来引用父类的成员。
  2. 当子类中的成员变量或方法与父类中的成员变量或方法同名时,用super进行区分
  3. 引用父类构造函数

6. static存在的主要意义

static的主要意义是在于创建独立于具体对象的变量或者方法。即使没有创建对象,也能使用属性和调用方法

static关键字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作用就是 用来形成静态代码块来优化程序性能。static块可以置于类中的任何地方,类中可以有多个static块。在类初次被加载的时候,会按照static块的顺序来执行每个static块,并且只会执行一次。因此,很多时候会将一些只需要进行一次初始化的操作放在static代码块中。

7. break ,continue ,return 的区别及作用

break 结束当前的循环体

continue 跳出本次循环,继续执行下次循环-

return 结束当前的方法,直接返回

面向对象

1. 面向对象和面向过程的区别

面向过程

优点:性能比面向对象高,因为类调用时需要实例化,开销比较大,比较消耗资源;比如单片机、嵌入式开发、Linux/Unix等一般采用面向过程开发,性能是最重要的因素。

缺点:没有面向对象易维护、易复用、易扩展

面向对象

优点:易维护、易复用、易扩展,由于面向对象有封装、继承、多态性的特性,可以设计出低耦合的系统,使系统更加灵活、更加易于维护

缺点:性能比面向过程低

面向过程是具体化的,流程化的,解决一个问题,你需要一步一步的分析,一步一步的实现

面向对象是抽象化的,模型化的,你只需抽象出一个类,这是一个封闭的盒子,在这里你拥有数据也拥有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什么功能直接使用就可以了,不必去一步一步的实现,至于这个功能是如何实现的,我们可以不用太关心,会用就可以了

面向对象的底层其实还是面向过程,把面向过程抽象成类,然后封装,方便我们使用的就是面向对象了。

2. 面向对象三大特性

面向对象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抽象:抽象是将一类对象的共同特征总结出来构造类的过程,包括数据抽象和行为抽象两方面。抽象只关注对象有哪些属性和行为,并不关注这些行为的细节是什么。

其中Java 面向对象编程三大特性:封装 继承 多态

封装:封装是把一个对象的属性私有化,隐藏内部的实现细节,同时提供一些可以被外界访问属性的方法。通过封装可以使程序便于使用,提高复用性和安全性

继承:继承是使用已存在的类的定义作为基础,建立新类的技术,新类的定义可以增加新的数据或新的功能,也可以用父类的功能,但不能选择性地继承父类。通过继承可以提高代码复用性。继承是多态的前提。

关于继承如下 3 点请记住

  1. 子类拥有父类非 private 的属性和方法。
  2. 子类可以拥有自己的属性和方法,即子类可以对父类进行扩展。
  3. 子类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实现父类的方法。

多态性:父类或接口定义的引用变量可以指向子类或具体实现类的实例对象。多态提高了程序的扩展性。一个引用变量到底会指向哪个类的实例对象,该引用变量发出的方法调用到底是哪个类中实现的方法,必须在程序运行期间才能决定。

Java实现多态有三个必要条件:继承、重写、向上转型。

  • 继承:在多态中必须存在有继承关系的子类和父类。
  • 重写:子类对父类中某些方法进行重新定义,在调用这些方法时就会调用子类的方法。
  • 向上转型:在多态中需要将子类的引用赋给父类对象,只有这样该引用才能够具备调用父类和子类的方法的技能。

只有满足了上述三个条件,我们才能够在同一个继承结构中使用统一的逻辑实现代码处理不同的对象,从而达到执行不同的行为。

3. 抽象类和接口的对比

抽象类是用来捕捉子类的通用特性的,实现代码重用。接口是抽象方法的集合,利用接口可以达到 API 定义和实现分离的目的,提供程序的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从设计层面来说,抽象类是对类的抽象,是一种模板设计,接口是行为的抽象,是一种行为的规范。

相同点

  • 接口和抽象类都不能实例化
  • 都位于继承的顶端,用于被其他类实现或继承
  • 都包含抽象方法,其子类都必须重写这些抽象方法

不同点

参数抽象类接口
声明抽象类使用abstract关键字声明接口使用interface关键字声明
实现子类使用extends关键字来继承抽象类。如果一个类继承了抽象类,那么该子类必须实现抽象类的所有抽象方法。子类使用implements关键字来实现接口。如果一个类实现了接口,那么该子类必须实现父接口的所有方法。
构造器抽象类可以有构造器接口不能有构造器
访问修饰符抽象类中的方法可以是任意访问修饰符接口方法默认修饰符是public。并且不允许定义为 private 或者 protected
字段声明抽象类的字段声明可以是任意的接口的字段默认都是 static 和 final 的
多继承一个类最多只能继承一个抽象类一个类可以实现多个接口

备注:Java8中接口中引入默认方法和静态方法,以此来减少抽象类和接口之间的差异。现在,我们可以为接口提供默认实现的方法了,并且不用强制子类来实现它。

接口和抽象类各有优缺点,在接口和抽象类的选择上,必须遵守下面的几个原则:

  • 抽象类用来定义某个领域的固有属性,即抽象类表示它是什么,接口用来定义某个领域的扩展功能,即接口表示它能做什么。
  • 当需要为子类提供公共的实现代码时,应优先考虑抽象类。因为抽象类中的非抽象方法可以被子类继承,使实现功能的代码更简洁。
  • 当注重代码的扩展性和可维护性时,应当优先采用接口。①接口与实现类之间可以不存在任何层次关系,接口可以实现毫不相关类的行为,比抽象类的使用更加方便灵活;②接口只关心对象之间的交互方法,而不关心对象所对应的具体类。接口是程序之间的一个协议,比抽象类的使用更安全、清晰。一般使用接口的情况更多。

4. 成员变量与局部变量的区别有哪些

变量:在程序执行的过程中,其值可以在某个范围内发生改变的量。从本质上讲,变量其实是内存中的一小块区域

各变量联系与区别

  • 成员变量:作用范围是整个类,相当于C中的全局变量,定义在方法体和语句块之外,一般定义在类的声明之下;成员变量包括实例变量和静态变量(类变量);
  • 实例变量:独立于与方法之外的变量,无static修饰,声明在一个类中,但在方法、构造方法和语句块之外,数值型变量默认值为0,布尔型默认值为false,引用类型默认值为null;
  • 静态变量(类变量):独立于方法之外的变量,用static修饰,默认值与实例变量相似,一个类中只有一份,属于对象共有,存储在静态存储区,经常被声明为常量,调用一般是类名.静态变量名,也可以用对象名.静态变量名调用;
  • 局部变量:类的方法中的变量,访问修饰符不能用于局部变量,声明在方法、构造方法或语句块中,在栈上分配,无默认值,必须初始化后才能使用;

成员变量和局部变量的区别

成员变量局部变量
作用域作用范围是整个类在方法或者语句块内有效
存储位置和生命周期随着对象的创建而存在,随着对象的消失而消失,存储在堆内存中在方法被调用的时候存在,方法调用完会自动释放,存储在栈内存中
初始值有默认初始值没有默认初始值,使用前必须赋值
使用原则就近原则,首先在局部位置找,有就使用;接着在成员位置找

5. 重载(Overload)和重写(Override)的区别。重载的方法能否根据返回类型进行区分?

方法的重载和重写都是实现多态的方式,区别在于前者实现的是编译时的多态性,而后者实现的是运行时的多态性。

重载:发生在同一个类中,方法名相同参数列表不同(参数类型不同、个数不同、顺序不同),与方法返回值和访问修饰符无关,即重载的方法不能根据返回类型进行区分

重写:发生在父子类中,方法名、参数列表必须相同,返回值小于等于父类,抛出的异常小于等于父类,访问修饰符大于等于父类(里氏代换原则);如果父类方法访问修饰符为private则子类中就不是重写。

6. == 和 equals 的区别是什么

== : 它的作用是判断两个对象的内存地址是不是相等。即,判断两个对象是不是同一个对象。(基本数据类型 == 比较的是值,引用数据类型 == 比较的是内存地址)

equals() : 它的作用也是判断两个对象是否相等。有两种使用情况:

情况1:类没有覆盖 equals() 方法,等价于通过“==”比较这两个对象。

情况2:类覆盖了 equals() 方法。一般我们都覆盖 equals() 方法来判断两个对象的内容相等;若它们的内容相等,则返回 true (即,认为这两个对象相等)。

举个例子

public class test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a = new String("ab"); // a 为一个引用
       String b = new String("ab"); // b为另一个引用,对象的内容一样
       String aa = "ab"; // 放在常量池中
       String bb = "ab"; // 从常量池中查找
       if (aa == bb) // true
           System.out.println("aa==bb");
       if (a == b) // false,非同一对象
           System.out.println("a==b");
       if (a.equals(b)) // true
           System.out.println("aEQb");
       if (42 == 42.0) { // true
           System.out.println("true");
      }
  }
}

说明:

  • String中的equals方法是被重写过的,因为object的equals方法是比较的对象的内存地址,而String的equals方法比较的是对象的值。
  • 当创建String类型的对象时,虚拟机会在常量池中查找有没有已经存在的值和要创建的值相同的对象,如果有就把它赋给当前引用。如果没有就在常量池中重新创建一个String对象。

7. hashCode 与 equals

hashCode()介绍

hashCode() 的作用是获取哈希码,也称为散列码;它实际上是返回一个int类型的整数。这个哈希码的作用是确定该对象在哈希表中的索引位置。hashCode() 定义在JDK的Object类中,这就意味着Java中的任何类都包含有hashCode()函数。

散列表存储的是键值对(key-value),它的特点是:能根据“键”快速的检索出对应的“值”。这其中就利用到了散列码!(可以快速找到所需要的对象)

为什么要有 hashCode

我们以“HashSet 如何检查重复”为例子来说明为什么要有 hashCode

当你把对象加入 HashSet 时,HashSet 会先计算对象的 hashcode 值来判断对象加入的位置,同时也会与其他已经加入的对象的 hashcode 值作比较,如果没有相同的hashcode,HashSet会假设对象没有重复出现。但是如果发现有相同 hashcode 值的对象,这时会调用 equals()方法来检查 hashcode 相等的对象是否真的相同。如果两者相同,HashSet 就不会让其加入操作成功。如果不同的话,就会重新散列到其他位置。

先进行 hashcode 比较,后进行 equals 方法比较的目的:可以大大减少了 equals 方法比较的次数,相应就大大提高了执行速度。

hashCode()与equals()的相关规定

如果两个对象相等,则hashcode一定也是相同的

两个对象相等,对两个对象分别调用equals方法都返回true

两个对象有相同的hashcode值,它们不一定是相等的

因此,当重写equals方法后有必要将hashCode方法也重写,这样做才能保证不违背hashCode方法中“相同对象必须有相同哈希值”的约定。

8. 值传递和引用传递有什么区别

值传递,按值调用(call by value):指的是在方法调用时,传递的参数是值的拷贝,传递后就互不相关了。

引用传递,引用调用(call by reference):指的是在方法调用时,传递的参数是引用变量所对应的内存地址。传递前和传递后都指向同一个引用(也就是同一个内存空间)。

一个方法可以修改引用传递所对应的变量值,而不能修改值传递所对应的变量值

9. 为什么 Java 中只有值传递

Java采用按值调用。也就是说,方法得到的是所有参数值的一个拷贝,也就是说,方法不能修改传递给它的任何参数变量的内容。

下面通过 3 个例子来给大家说明

example 1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num1 = 10;
   int num2 = 20;

   swap(num1, num2);

   System.out.println("num1 = " + num1);
   System.out.println("num2 = " + num2);
}

public static void swap(int a, int b) {
   int temp = a;
   a = b;
   b = temp;

   System.out.println("a = " + a);
   System.out.println("b = " + b);
}

结果

a = 20
b = 10
num1 = 10
num2 = 20

解析

图片

在swap方法中,a、b的值进行交换,并不会影响到 num1、num2。因为a、b中的值,只是从 num1、num2 的复制过来的。也就是说,a、b相当于num1、num2 的副本,副本的内容无论怎么修改,都不会影响到原件本身。

通过上面例子,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个方法不能修改一个基本数据类型的参数,而对象引用作为参数就不一样,请看 example2.

example 2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rr = { 1, 2, 3, 4, 5 };
       System.out.println(arr[0]);
       change(arr);
       System.out.println(arr[0]);
  }

   public static void change(int[] array) {
       // 将数组的第一个元素变为0
       array[0] = 0;
  }

结果

1
0

解析

图片

array 被初始化 arr 的拷贝也就是一个对象的引用,也就是说 array 和 arr 指向的时同一个数组对象。因此,外部对引用对象的改变会反映到所对应的对象上。

通过 example2 我们已经看到,实现一个改变对象参数状态的方法并不是一件难事。理由很简单,方法得到的是对象引用的拷贝,对象引用及其他的拷贝同时引用同一个对象。

很多程序设计语言(特别是,C++和Pascal)提供了两种参数传递的方式:值调用和引用调用。有些程序员(甚至本书的作者)认为Java程序设计语言对对象采用的是引用调用,实际上,这种理解是不对的。由于这种误解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下面给出一个反例来详细地阐述一下这个问题。

example 3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tudent s1 = new Student("小张");
       Student s2 = new Student("小李");
       Test.swap(s1, s2);
       System.out.println("s1:" + s1.getName());
       System.out.println("s2:" + s2.getName());
  }

   public static void swap(Student x, Student y) {
       Student temp = x;
       x = y;
       y = temp;
       System.out.println("x:" + x.getName());
       System.out.println("y:" + y.getName());
  }
}

结果

x:小李
y:小张
s1:小张
s2:小李

解析

交换之前:

图片

交换之后:

图片

通过上面两张图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方法并没有改变存储在变量 s1 和 s2 中的对象引用。swap方法的参数x和y被初始化为两个对象引用的拷贝,这个方法交换的是这两个拷贝

总结

Java对对象采用的不是引用调用,实际上,对象引用是按值传递的。

下面再总结一下Java中方法参数的使用情况:

  • 一个方法不能修改一个基本数据类型的参数(即数值型或布尔型)
  • 一个方法可以改变一个对象参数的状态。
  • 一个方法不能让对象参数引用一个新的对象。

IO流

1. java 中 IO 流分为几种?

图片

  • 按照流的流向分,可以分为输入流和输出流;
  • 按照操作单元划分,可以分为字节流和字符流;
  • 按照流的角色划分,可以分为节点流和处理流。

Java IO流共涉及40多个类,这些类看上去很杂乱,但实际上很有规则,而且彼此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 Java IO流的40多个类大部分都是从如下4个抽象类基类中派生出来的。

  • InputStream/Reader: 所有的输入流的基类,前者是字节输入流,后者是字符输入流。
  • OutputStream/Writer: 所有输出流的基类,前者是字节输出流,后者是字符输出流。

2. BIO,NIO,AIO 有什么区别?

在讲 BIO,NIO,AIO 之前先来回顾一下这样几个概念:同步与异步,阻塞与非阻塞。

同步与异步

  • 同步: 同步就是发起一个请求,被调用者未处理完请求之前,调用不返回。
  • 异步: 异步就是发起一个请求,立刻得到被调用者的响应表示已接收到请求,但是被调用者并没有返回请求处理结果,此时我们可以处理其他的请求,被调用者通过事件和回调等机制来通知调用者其返回结果。

同步和异步的区别在于调用者需不需要等待被调用者的处理结果。

阻塞和非阻塞

  • 阻塞: 阻塞就是发起一个请求,调用者一直等待请求结果返回,也就是当前线程会被挂起,无法从事其他任务,只有当返回结果才能继续。
  • 非阻塞: 非阻塞就是发起一个请求,调用者不用一直等着结果返回,可以先去干其他事情。

阻塞和非阻塞的区别在于调用者的线程需不需要挂起。

Java IO 方式有很多种,基于不同的 IO 抽象模型和交互方式,可以进行简单区分。

  • BIO(jdk1.4之前):Block IO 同步阻塞式 IO,就是我们平常使用的传统 IO,它基于流模型实现,一个连接一个线程,客户端有连接请求时,服务器端就需要启动一个线程进行处理,线程开销大。伪异步IO:将请求连接放入线程池,一对多,但线程还是很宝贵的资源。它的特点是模式简单使用方便,但并发处理能力低,容易成为应用性能的瓶颈。BIO是面向流的,BIO的Stream是单向的。

    很多时候,人们也把 java.net 包下的部分网络 API,比如 Socket、ServerSocket、HttpURLConnection 也归类到同步阻塞 IO,因为网络通信同样是 IO 行为。

  • NIO(jdk1.4 之后 linux的多路复用技术 select 模式):Non IO 同步非阻塞 IO,是传统 IO 的升级,提供了 Channel、Selector、Buffer 等新的抽象,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通过 Channel(通道)通讯,实现了多路复用。客户端发送的连接请求都会注册到多路复用器上,多路复用器轮询到连接有I/O请求时才启动一个线程进行处理。Mina2.0和Netty5.0网络通信框架都是通过NIO实现的网络通信。NIO是面向缓冲区的,NIO的channel是双向的。

    NIO 能解决什么问题?

    通过一个固定大小的线程池,来负责管理工作线程,避免频繁创建、销毁线程的开销,这是我们构建并发服务的典型方式。

    NIO 则是利用了单线程轮询事件的机制,通过高效地定位就绪的 Channel,来决定做什么,仅仅 select 阶段是阻塞的,可以有效避免大量客户端连接时,频繁线程切换带来的问题,应用的扩展能力有了非常大的提高。

  • AIO(jdk 1.7过后 又叫NIO 2):Asynchronous IO 异步非堵塞 IO,是 NIO 的升级,异步 IO 的操作基于事件和回调机制,性能是最好的。底层实现是通过epoll的I/O多路复用机制。

3. BIO、NIO、AIO 实现原理

BIO 实现原理

图片

BIO模型是最早的jdk提供的一种处理网络连接请求的模型,是同步阻塞结构,通常由一个独立的Acceptor线程负责监听客户端的连接,它接收到客户端连接请求之后为每个客户端创建一个新的线程进行链路处理,处理完成后,通过输出流返回应答给客户端,线程销毁。即典型的一请求一应答模型

BIO是同步阻塞式IO,通常在while循环中服务端会调用accept方法等待接收客户端的连接请求,一旦接收到一个连接请求,就可以建立通信套接字在这个通信套接字上进行读写操作,此时不能再接收其他客户端连接请求,只能等待同当前连接的客户端的操作执行完成。

如果BIO要能够同时处理多个客户端请求,就必须使用多线程,即每次accept阻塞等待来自客户端请求,一旦受到连接请求就建立通信套接字同时开启一个新的线程来处理这个套接字的数据读写请求,然后立刻又继续accept等待其他客户端连接请求,即为每一个客户端连接请求都创建一个线程来单独处理。

NIO 实现原理

图片

nio模型事件处理流程:

  • Acceptor注册Selector,监听accept事件;
  • 当客户端连接后,触发accept事件;
  • 服务器构建对应的Channel,并在其上注册Selector,监听读写事件;
  • 当发生读写事件后,进行相应的读写处理。

NIO本身是基于事件驱动思想来完成的,其主要想解决的是BIO的大并发问题,即在使用同步I/O的网络应用中,如果要同时处理多个客户端请求,或是在客户端要同时和多个服务器进行通讯,就必须使用多线程来处理。也就是说,将每一个客户端请求分配给一个线程来单独处理。这样做虽然可以达到我们的要求,但同时又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由于每创建一个线程,就要为这个线程分配一定的内存空间(也叫工作存储器),而且操作系统本身也对线程的总数有一定的限制。如果客户端的请求过多,服务端程序可能会因为不堪重负而拒绝客户端的请求,甚至服务器可能会因此而瘫痪。

NIO基于Reactor,当selector有流可读或可写入socket时,操作系统会相应的通知应用程序进行处理,应用再将流读取到缓冲区或写入操作系统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已经不是一个连接就要对应一个处理线程了,而是有效的请求,对应一个线程,当连接没有数据时,是没有工作线程来处理的

Reactor单线程模型

这是最简单的单Reactor单线程模型。Reactor线程负责多路分离套接字、accept新连接,并分派请求到处理器链中。该模型适用于处理器链中业务处理组件能快速完成的场景。不过,这种单线程模型不能充分利用多核资源,所以实际使用的不多。

图片

这个模型和上面的NIO流程很类似,只是将消息相关处理独立到了Handler中去了。

虽然上面说到NIO一个线程就可以支持所有的IO处理。但是瓶颈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看一个客户端的情况,如果这个客户端多次进行请求,如果在Handler中的处理速度较慢,那么后续的客户端请求都会被积压,导致响应变慢!所以引入了Reactor多线程模型。

Reactor多线程模型

相比上一种模型,该模型在处理器链部分采用了多线程(线程池):

图片

Reactor多线程模型就是将Handler中的IO操作和非IO操作分开,操作IO的线程称为IO线程,非IO操作的线程称为工作线程。这样的话,客户端的请求会直接被丢到线程池中,客户端发送请求就不会堵塞。

但是当用户进一步增加的时候,Reactor会出现瓶颈!因为Reactor既要处理IO操作请求,又要响应连接请求。为了分担Reactor的负担,所以引入了主从Reactor模型。

主从Reactor多线程模型

主从Reactor多线程模型是将Reactor分成两部分,mainReactor负责监听server socket,accept新连接,并将建立的socket分派给subReactor。subReactor负责多路分离已连接的socket,读写网络数据,对业务处理功能,其扔给worker线程池完成。通常,subReactor个数上可与CPU个数等同:

图片

可见,主Reactor用于响应连接请求,从Reactor用于处理IO操作请求。

AIO

与NIO不同,当进行读写操作时,只须直接调用API的read或write方法即可。这两种方法均为异步的,对于读操作而言,当有流可读取时,操作系统会将可读的流传入read方法的缓冲区,并通知应用程序;对于写操作而言,当操作系统将write方法传递的流写入完毕时,操作系统主动通知应用程序

AIO是一种接口标准,各家操作系统可以实现也可以不实现。在不同操作系统上在高并发情况下最好都采用操作系统推荐的方式。Linux上还没有真正实现网络方式的AIO。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异步IO则采用“订阅-通知”模式:即应用程序向操作系统注册IO监听,然后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当操作系统发生IO事件,并且准备好数据后,在主动通知应用程序,触发相应的函数。也可以如下图理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和同步IO一样,异步IO也是由操作系统进行支持的。微软的windows系统提供了一种异步IO技术:IOCP(I/O CompletionPort,I/O完成端口);Linux下由于没有这种异步IO技术,所以使用的是epoll对异步IO进行模拟。

反射

1. 什么是反射机制?

JAVA反射机制是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对于任意一个类或对象,都能够知道这个类或对象的所有属性和方法,这种动态获取信息以及动态调用对象方法的功能称为java语言的反射机制。

静态编译和动态编译

  • 静态编译:在编译时确定类型,绑定对象
  • 动态编译:在运行时确定类型,绑定对象

2. 反射机制优缺点

  • 优点 :运行期类型的判断,动态加载类,提高代码的灵活性。
  • 缺点:性能瓶颈:反射相当于一系列解释操作,通知 JVM 要做的事情,性能比直接的java代码要慢很多。

3. 反射为什么慢

  1. 反射调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临时对象,这些对象会占用内存,可能会导致频繁 gc,从而影响性能。
  2. 反射调用方法时会从方法数组中遍历查找,并且检查可见性等操作会比较耗时。
  3. 反射在达到一定次数时,会动态编写字节码并加载到内存中,这个字节码没有经过编译器优化,也不能享受 JIT 优化。
  4. 反射一般会涉及自动装箱/拆箱和类型转换,都会带来一定的资源开销。

4. 反射机制的应用场景有哪些?

反射是框架设计的灵魂。

在我们平时的项目开发过程中,基本上很少会直接使用到反射机制,但这不能说明反射机制没有用,实际上有很多设计、开发都与反射机制有关,例如模块化的开发,通过反射去调用对应的字节码;动态代理设计模式也采用了反射机制,还有我们日常使用的 Spring/Hibernate 等框架也大量使用到了反射机制。

举例:①我们在使用JDBC连接数据库时使用Class.forName()通过反射加载数据库的驱动程序;②Spring框架也用到很多反射机制,最经典的就是xml的配置模式。Spring 通过 XML 配置模式装载 Bean 的过程:1) 将程序内所有 XML 或 Properties 配置文件加载入内存中; 2)Java类里面解析xml或properties里面的内容,得到对应实体类的字节码字符串以及相关的属性信息; 3)使用反射机制,根据这个字符串获得某个类的Class实例; 4)动态配置实例的属性

常用API

1. 自动装箱与拆箱

装箱:将基本类型用它们对应的引用类型包装起来;原理:Integer.valueOf() 方法

拆箱:将包装类型转换为基本数据类型;原理:Integer.intValue() 方法

2. int 和 Integer 有什么区别

Java 是一个近乎纯洁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但是为了编程的方便还是引入了基本数据类型,但是为了能够将这些基本数据类型转换成对象操作,Java 为每一个基本数据类型都引入了对应的包装类型(wrapper class),int 的包装类就是 Integer,从 Java 5 开始引入了自动装箱/拆箱机制,使得二者可以相互转换。

Java 为每个原始类型提供了包装类型:

原始类型: boolean,char,byte,short,int,long,float,double

包装类型:Boolean,Character,Byte,Short,Integer,Long,Float,Double

3. Integer a= 127 与 Integer b = 127相等吗

对于对象引用类型:==比较的是对象的内存地址。对于基本数据类型:==比较的是值。

如果整型字面量的值在-128到127之间,那么自动装箱时不会new新的Integer对象,而是直接引用常量池中的Integer对象,超过范围 a1==b1的结果是false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eger a = new Integer(3);
    Integer b = 3;  // 将3自动装箱成Integer类型
    int c = 3;
    System.out.println(a == b); // false 两个引用没有引用同一对象
    System.out.println(a == c); // true a自动拆箱成int类型再和c比较
    System.out.println(b == c); // true

    Integer a1 = 128;
    Integer b1 = 128;
    System.out.println(a1 == b1); // false

    Integer a2 = 127;
    Integer b2 = 127;
    System.out.println(a2 == b2); // true
}

4. 字符型常量和字符串常量的区别

  1. 形式上:字符常量是单引号引起的一个字符,字符串常量是双引号引起的若干个字符
  2. 含义上:字符常量相当于一个整形值(ASCII值),可以参加表达式运算,字符串常量代表一个地址值(该字符串在内存中存放位置)
  3. 占用内存大小:字符常量只占两个字节,字符串常量占若干个字节

5. String的创建机理是什么?什么是字符串常量池?

创建机理:由于String在Java世界中使用过于频繁,为了提高内存的使用率,避免开辟多块空间存储相同的字符串,引入了字符串常量池(字符串常量池位于堆内存中)。

其运行机制是:在创建字符串时 JVM 会首先检查字符串常量池,如果该字符串已经存在池中,则返回它的引用,如果不存在,则实例化一个字符串放到池中,并返回其引用。

6. String 是最基本的数据类型吗

不是。Java 中的基本数据类型只有 8 个,除了基本类型(primitive type),剩下的都是引用类型(referencetype)

基本数据类型中用来描述文本数据的是 char,但是它只能表示单个字符,如果要描述一段文本,就需要使用 char 类型数组,但是使用数组过于麻烦,所以就有了 String,String 底层就是一个 char 类型的数组,只是使用的时候开发者不需要直接操作底层数组,使用更加简便

7. String s = new String(“abc”);创建了几个字符串对象

当JVM遇到上述代码时,会先检索常量池中是否存在“abc”,如果不存在“abc”这个字符串,则会先在常量池中创建这个字符串。然后再执行new操作,在堆内存中创建一个String对象,对象的引用赋值给s。此过程创建了2个对象。

当然,如果检索常量池时发现已经存在了对应的字符串,那么只会在堆内创建一个新的String对象,此过程只创建了1个对象。

String str1 = "hello"; //str1指向静态区
String str2 = new String("hello");  //str2指向堆上的对象
String str3 = "hello";
String str4 = new String("hello");
System.out.println(str1.equals(str2)); //true
System.out.println(str2.equals(str4)); //true
System.out.println(str1 == str3); //true
System.out.println(str1 == str2); //false
System.out.println(str2 == str4); //false
System.out.println(str2 == "hello"); //false
str2 = str1;
System.out.println(str2 == "hello"); //true

8. String为什么设计为final,一个类修饰为final有什么好处

  • final修饰的String类,代表了String类的不可被继承,final修饰的char[]代表了被存储的数据不可更改。String类一旦在常量池(节省资源,提高效率,因为如果已经存在这个常量便不会再创建,直接拿来用)被创建,是无法修改的,即便你在后面拼接一些其他字符,也会把新生成的字符串存到另外一个地址。但是,虽然final代表了不可变,但仅仅是引用地址不可变,并不代表了数组本身不会变
  • 线程安全,多线程下对资源进行写操作是有风险的,不可变对象不能被写,所以线程安全
  • 因为字符串是不可变的,所以在它创建的时候HashCode就被缓存了,不需要重新计算,这就是HashMap中的键往往都使用字符串的原因之一

9. 在使用 HashMap 的时候,用 String 做 key 有什么好处?

HashMap 内部实现是通过 key 的 hashcode 来确定 value 的存储位置,因为字符串是不可变的,所以当创建字符串时,它的 hashcode 被缓存下来,不需要再次计算,所以相比于其他对象更快。

10. String和StringBuffer、StringBuilder的区别是什么?String为什么是不可变的

可变性

String类中使用字符数组保存字符串 (底层是char数组),private final char value[],所以string对象是不可变的。

StringBuilder与StringBuffer都继承自AbstractStringBuilder类,在AbstractStringBuilder中也是使用字符数组保存字符串,char[] value,这两种对象都是可变的。

线程安全

String中的对象是不可变的,也就可以理解为常量,线程安全。

AbstractStringBuilder是StringBuilder与StringBuffer的公共父类,定义了一些字符串的基本操作,如expandCapacity、append、insert、indexOf等公共方法。StringBuffer对方法加了同步锁,所以是线程安全的。StringBuilder并没有对方法进行加同步锁,所以是非线程安全的。

性能

每次对String 类型对象进行改变的时候,都会生成一个新的String对象,然后将指针指向新的String 对象。

StringBuffer每次都会对StringBuffer对象本身进行操作,而不是生成新的对象并改变对象引用。相同情况下使用StirngBuilder 相比使用StringBuffer 仅能获得10%~15% 左右的性能提升,但却要冒多线程不安全的风险。

使用场景

在字符串内容不经常发生变化的业务场景,优先使用String类,例如常量声明、少量的字符串拼接操作等。

在单线程环境下,频繁地进行字符串的操作,建议使用StringBuilder,例如SQL语句拼装、JSON封装等。

在多线程环境下,频繁地进行字符串的操作,建议使用StringBuffer,例如XML解析、HTTP参数解析与封装。

异常

1. 什么是异常?请描述一下Java异常架构

Java异常是Java提供的一种识别及响应错误的一致性机制。

Java异常处理机制可以使程序中异常处理代码和正常业务代码分离,保证程序代码更加优雅,并提高程序健壮性。在正确使用异常的情况下,异常能清晰的回答what, where, why这3个问题:异常类型回答了“什么”被抛出,异常堆栈跟踪回答了“在哪”抛出,异常信息回答了“为什么”会抛出。

图片

Throwable 是 Java 语言中所有错误与异常的超类。

Throwable 包含两个子类:Error(错误)和 Exception(异常),它们通常用于指示发生了异常情况。

Throwable 包含了线程创建时执行堆栈的快照,它提供了 printStackTrace() 等接口用于获取堆栈跟踪数据等信息。

2. Error 和 Exception 区别是什么?

Error 是程序正常运行中,不大可能出现的错误,通常为虚拟机相关错误,如系统崩溃,内存不足,堆栈溢出等。编译器不会对这类错误进行检测,应用程序也不应对这类错误进行捕获,一旦这类错误发生,通常应用程序会被终止,仅靠应用程序本身是无法恢复的;

Exception 是程序正常运行中,可以预料的意外情况,通常遇到这种异常,应对其进行处理,使应用程序可以继续正常运行。

3. 什么是运行时异常,编译时异常?什么是受检异常与非受检异常

程序本身可以捕获并且可以处理的异常。Exception 这种异常又分为两类:运行时异常和编译时异常。

运行时异常

定义:RuntimeException 类及其子类。

特点:Java 编译器不会检查它。也就是说,当程序中可能出现这类异常时,倘若既"没有通过throws声明抛出它",也"没有用try-catch语句捕获它",还是会编译通过。比如NullPointerException空指针异常、ArrayIndexOutBoundException数组下标越界异常、ClassCastException类型转换异常、ArithmeticExecption算术异常。此类异常属于非受检异常,在程序中可以选择捕获,抛出,也可以不处理,此类异常一般是由程序逻辑错误引起的,需要通过修改代码来进行避免。例如,若会发生除数为零的情况,则需要通过代码避免该情况的发生!

编译时异常

定义: Exception 中除 RuntimeException 及其子类之外的异常。

特点: Java 编译器会检查它。如果程序中出现此类异常,比如 ClassNotFoundException(没有找到指定的类异常),IOException(IO流异常),要么通过throws进行声明抛出,要么通过try-catch进行捕获处理,否则不能通过编译。在程序中,通常不会自定义该类异常,而是直接使用系统提供的异常类。

Java 的所有异常可以分为受检异常(checked exception)和非受检异常(unchecked exception)。

受检异常

编译器要求必须处理的异常。Exception 中除 RuntimeException 及其子类之外的异常都属于受检异常。编译器会检查此类异常,也就是说当编译器检查到应用中的某处可能会此类异常时,将会提示你处理本异常——要么使用try-catch捕获,要么使用方法签名中用 throws 关键字抛出,否则编译不通过。

非受检异常

编译器不会进行检查并且不要求必须处理的异常,也就说当程序中出现此类异常时,即使我们没有try-catch捕获它,也没有使用throws抛出该异常,编译也会正常通过。该类异常包括运行时异常(RuntimeException及其子类)和错误(Error)。

4. 如何选择异常类型

可以根据下图来选择是捕获异常,声明异常还是抛出异常

图片

5. 运行时异常和一般异常(受检异常)区别是什么?

运行时异常包括 RuntimeException 类及其子类,表示 JVM 在运行期间可能出现的异常。Java 编译器不会检查运行时异常。

受检异常是Exception 中除 RuntimeException 及其子类之外的异常。Java 编译器会检查受检异常。

RuntimeException异常和受检异常之间的区别:是否强制要求调用者必须处理此异常,如果强制要求调用者必须进行处理,那么就使用受检异常,否则就选择非受检异常(RuntimeException)。一般来讲,如果没有特殊的要求,我们建议使用RuntimeException异常。

6. JVM 是如何处理异常的?

在一个方法中如果发生异常,这个方法会创建一个异常对象,并转交给 JVM,该异常对象包含异常名称,异常描述以及异常发生时应用程序的状态。创建异常对象并转交给 JVM 的过程称为抛出异常。可能有一系列的方法调用,最终才进入抛出异常的方法,这一系列方法调用的有序列表叫做调用栈。

JVM 会顺着调用栈去查找看是否有可以处理异常的代码,如果有,则调用异常处理代码。如果 JVM 没有找到可以处理该异常的代码块,JVM 就会将该异常转交给默认的异常处理器(默认处理器为 JVM 的一部分),默认异常处理器打印出异常信息并终止应用程序。

7. 从性能角度来审视一下 Java 的异常处理机制

  • try-catch 代码段会产生额外的性能开销,或者换个角度说,它往往会影响 JVM 对代码进行优化,所以建议仅捕获有必要的代码段,尽量不要一个大的 try 包住整段的代码;
  • 利用异常控制代码流程,也不是一个好主意,远比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条件语句(if/else、switch)要低效;
  • Java 每实例化一个 Exception,都会对当时的堆栈进行快照,这是一个相对比较重的操作。如果发生的非常频繁,这个开销可就不能被忽略了。

8. throw 和 throws 的区别是什么?

Java 中的异常处理除了包括捕获和处理异常之外,还包括声明异常和拋出异常,可以通过 throws 关键字在方法上声明该方法要拋出的异常,或者在方法内部通过 throw 拋出异常。

throws 关键字和 throw 关键字在使用上的几点区别如下

  • throw 关键字用在方法内部,只能用于抛出一种异常,用来抛出方法或代码块中的异常。
  • throws 关键字用在方法声明上,可以抛出多个异常,用来标识该方法可能抛出的异常列表。调用该方法的方法必须包含可处理异常的代码,否则也要在方法声明中用 throws 关键字声明相应的异常。

9. try-catch-finally 中,如果 catch 中 return 了,finally 还会执行吗?

答:会执行,在 return 前执行。

注意:在 finally 中改变返回值的做法是不好的,因为如果存在 finally 代码块,try中的 return 语句不会立马返回调用者,而是记录下返回值待 finally 代码块执行完毕之后再向调用者返回其值,如果在 finally 中修改了返回值,就会返回修改后的值。显然,在 finally 中返回或者修改返回值会对程序造成很大的困扰,C#中直接用编译错误的方式来阻止程序员干这种龌龊的事情,Java 中也可以通过提升编译器的语法检查级别来产生警告或错误。

10. Java常见异常有哪些

Error

  • java.lang.OutOfMemoryError:内存不足错误。当可用内存不足以让Java虚拟机分配给一个对象时抛出该错误。
  • java.lang.StackOverflowError:堆栈溢出错误。当一个应用递归调用的层次太深而导致堆栈溢出或者陷入死循环时抛出该错误。

Exception

  • IOException(IO异常)

RuntimeException

  • NullPointerException(空指针异常)

  • ClassCastException(类转换异常)

  • 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索引越界异常)

11. 说几个Java异常处理最佳实践

  • 在 finally 块中清理资源或者使用 try-with-resource 语句
  • 对异常进行文档说明
  • 使用描述性消息抛出异常
  • Throw early, catch late 原则,在发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抛出,能够更加清晰地反映问题
  • 尽量不要捕获类似 Exception 这样的通用异常,优先捕获最具体的异常
  • 不要捕获 Throwable 类
  • 不要忽略异常,也不要生吞(swallow)异常
  • 不要记录并抛出异常,但这经常会给同一个异常输出多条日志。如果想要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那么可以将异常包装为自定义异常。因此,仅仅当想要处理异常时才去捕获,否则只需要在方法签名中声明让调用者去处理。
  • 包装异常时不要抛弃原始的异常
  • 不要使用异常控制程序的流程
  • 尽量使用标准异常
  • 异常会影响性能

12. NoClassDefFoundError 和 ClassNotFoundException 有什么区别

NoClassDefFoundError是一个错误(Error),而ClassNOtFoundException是一个异常,在Java中对于错误和异常的处理是不同的,我们可以从异常中恢复程序但却不应该尝试从错误中恢复程序。

ClassNotFoundException的产生原因主要是:Java支持使用反射方式在运行时动态加载类,例如使用Class.forName方法来动态地加载类时,可以将类名作为参数传递给上述方法从而将指定类加载到JVM内存中,如果这个类在类路径中没有被找到,那么此时就会在运行时抛出ClassNotFoundException异常。解决该问题需要确保所需的类连同它依赖的包存在于类路径中,常见问题在于类名书写错误。

另外还有一个导致ClassNotFoundException的原因:当一个类已经被某个类加载器加载到内存中了,此时另一个类加载器又尝试着动态地从同一个包中加载这个类。通过控制动态类加载过程,可以避免上述情况发生。

NoClassDefFoundError产生的原因在于:如果JVM或者ClassLoader实例尝试加载类的时候却找不到类的定义。要查找的类在编译的时候是存在的,运行的时候却找不到了。这个时候就会导致NoClassDefFoundError。

造成该问题的原因可能是打包过程漏掉了部分类,或者jar包出现损坏或者篡改。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查找那些在开发期间存在于类路径下但在运行期间却不在类路径下的类。

图片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