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5~16--总结

计算机网络

就先大概的整理了一下第一章的。最后再来一个大的总结。而且现在还有一部分没有整理完。回头再完善完再修改好。

第一章 概述

这个系列文章结合课本食用效果更佳主要是懒不想再去加图片了 计算机网络(第7版)

本章最重要的内容是:

  • (1) 互联网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的作用,其中包含分组交换的概念。
  • (2)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 (3) 计算机网络分层次的体系结构,包含协议和服务的概念,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

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重要特征:

  • 数字化
  • 网络化
  • 信息化

它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

三大类网络:

  • 电信网络
  • 有线电视网络
  • 计算机网络

最初的分工:

  • 电信网络:向用户提供电话,电报及传真等服务
  • 有线电视网络:向用户传送各种电视节目
  • 计算机网络:使用户能够在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

Internet的中文译名并不统一。现有的Internet译名有两种:

  • (1)因特网
  • (2)互联网 Internet是由数量极大的各种计算机网络互连起来的

互联网之所以能够向用户提供许多服务,就是因为互联网具有两个重要的基本特点:

  • 连通性
    • 所谓连通性,就是互联网使上网用户之间,不管相距多远,都可以非常便捷、非常经济地交换各种信息(就好像这些用户终端彼此之间直接连通一样)
  • 共享
    • 所谓共享就是指资源共享。资源共享的含义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信息共享、软件共享和硬件共享

1.2 互联网概述

计算机网络(简称网络)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网络中的结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或路由器等。

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互连网则把许多网络通过路由器连接在一起。与网络相连的计算机常称为主机。

1.2.2 互联网基础结构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连网发展的过程
**
以小写字母i开始的internet(互联网,或因特网)则是一个专用名词,它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的互连网,它采用TCP/IP协议族作为通信的规则,且其前身是美国的ARPANET。
**
可见任意把几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起来(不管采用什么协议),并能相互通信,这样构成的是一个互连网(internet),而不是互联网(Internet)。

第二阶段的特点是建成了三级结构的互联网:

  • 主干网
  • 地区网
  • 校园网

第三阶段的特点是逐渐形成了多层次ISP结构的互联网

互联网服务提供者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ISP可以从互联网管理机构申请到很多IP地址(互联网上的主机都必须有IP地址才能上网,这一概念我们将在第四章的4.2.2节详细讨论),同时拥有通信线路(大ISP自己建造通信线路,小ISP则向电信工时租用通信线路)以及路由器等连网设备。所谓“上网”就是指“(通过某ISP获得的IP地址)接入到互联网”。IP地址的管理机构不会把一个单个的IP地址分配给单个用户(不“零售”IP地址),而是把一批IP地址有偿租赁给经审查合格的ISP(只“批发”IP地址)。
现在的互联网以不是某个单个组织所拥有而是全世界无数大大小小的ISP所共同拥有的,这就是互联网也称为“网络的网络”的原因。

根据提供服务的覆盖面积大小以及所拥有的IP地址数目的不同,ISP也划分为不同层次的ISP:

  • 主干ISP

    主干ISP由几个专门的公司创建和维持,服务面积最大(一般能够覆盖国家范围),并且还拥有高速主干网(例如10Gbit/s或更高)。有一些地区ISP网络也可直接与主干ISP相连。

  • 地区ISP

    地区ISP是一些较小的ISP。这些地区ISP通过一个或多个主干ISP连接起来。它们位于等级中的第二层,数据率也低一些。

  • 本地ISP

    本地ISP给用户提供直接的服务(这些用户有时也称为端用户,强调是末端的用户)。本地ISP可以连接到地区ISP,也可直接连接到主干ISP。绝大多数的用户都是连接到本地ISP的。本地ISP可以是一个仅仅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公司,也可以是一个拥有网络并向自己的雇员提供服务的企业,或者是一个运行自己的网络的非营利机构(如学院或者大学)。本地ISP可以与地区的ISP或主干ISP连接

从原理上讲,只要每一个本地ISP都安装了路由器连接到某个地区ISP,而每一个地区ISP也有路由器连接到主干ISP,那么在这些相互连接的ISP的共同合作下,就可以完成互联网中的所有分组转发任务。但是随着互联网上数据流量的急剧增长,人们开始研究如何更快地转发分组,以及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于是,互联网交换点IXP(Internet eXchange Point)就应运而生了。
这个可以看着1.3的图

主机A--> 本地ISP --> 地区ISP --> 主干ISP --> 地区ISP --> 本地ISP --> 主机B

互联网交换点IXP的主要作用就是允许两个网络直接相连并交换分组,而不需要再通过第三个网络来转发分组。

1.3 互联网的组成

互联网的拓扑结构从其工作方式上看,可以划分为以下两个大块:

  • 边缘部分

    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 核心部分

    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处在互联网边缘的部分就是连接在互联网上的所有的主机。这些主机又称为端系统(end system),“端”就是“末端”的意思(即互联网的末端)。

端系统在功能上可能有很大的差别

主机A和主机B进行通信实际上指的是:
运行在A上的某个程序和运行在主机B上的另一个程序进行通信。由于“进程”就是“运行着的程序”
主机A的某个进程和主机B上的另一个进程进行通信。

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

  • 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

    这种方式在互联网上是最常见的,也是传统的方式。我们在上网发送电子邮件或者在网站上查找资料时,都是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主要特点:

    客户程序:

    1、被用户调用后于宁,在通信时主动向远地服务器发起通信(请求服务)。因此,客户程序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的地址。

    2、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和很复杂的操作系统。

    服务器程序:

    1、是一种专门用来提供某种服务的程序,可同时处理多个远地或本地客户的请求。

    2、系统启动后即自动调用并一直不断地运行着,被动地等待并接受来自各地的客户的通信请求。因此服务器程序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的地址。

    3、一般需要有强大的硬件和高级的操作系统支持。

    客户与服务器的通信关系建立后,通信可以是双向的,客户和服务器都可发送和接受数据。

    顺便说一下,上面所说的客户和服务器本来都指的是计算机进程(软件)。使用计算机的人是计算机的“用户(user)而不是“客户”(client)。但是在许多国外文献中,经常也把运行客户程序的机器称为client(在这种情况下也可把 client 译为“客户机”),把运行服务器程序的机器称为server。因此我们应当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client 或 server 是指软件还是硬件。在本书中,在表示机器时,我们也使用“客户端”(或“客户机”)或“服务器端”(或服务器)来表示“运行客户程序的机器”或“运行服务器程序的机器”。

  • 对等方式(P2P方式)

    是指两台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时服务请求方哪一个是服务提供方。只要是两台主机都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P2P软件),他们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这时双方都可以下载对方已经存储在硬盘中的共享文档。

1.3.2 互联网的核心部分

网络核心部分时互联网中最复杂的部分,因为网络中的核心部分要向网络边缘中的大量主机提供连通性,使边缘部分中的任何一台主机都能够向其他主机通信。

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它是一种专用计算机(但不叫做主机)。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为了弄清楚分组交换,下面先介绍电路交换的基本概念。下面我就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总结一下。

最开始使用的电话,总不能是两个电话之间都有个电话线,这个用数学算一下就知道,这个方法不太行,那换种方法,我们都去连接一个叫做交换机的东西,有了这个东西你不管是给A打电话还是给B打电话都可以使用你的那个电话线。你只需要告诉交换机你要给谁打电话,它负责帮你接通你们两个之间的通信。并且给你们两个建立一个专用的物理通路

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switching)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地资源。
“建立连接(占用通信资源) --> 通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 --> 释放连接(归还通信资源)”
上面三个步骤地交换方式称为
电路交换

电力交换 注:电力交换最初指的是连接电话机地双绞线对在交换机上进行的交换(交换机有人工的、 步进的和程控的, 等等)。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 采用了多路复用技术, 出现了频分多路、 时分多路、 码分多路等, 这时电路交换的概念就扩展到在双绞一线、 铜缆、 光纤、 无线媒体中多路信号中的某一路(某个频率、 某个时隙、 某个码序等)和另一路的交换。

使用电路交换来传送计算机数据时,其线路地传输效率往往很低

分组交换地主要特点
分组交换则采用存储转发技术
分组又称为“包”。
通常把要发送的整块数据称为一个报文(message)
在发送报文之前,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称为一个个更小的等长数据段
在每一个数据段的前面加上一些由必要的信息控制组成的首部(header),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分组(packet)
分组中的“首部”是非常重要的,正是由于分组的首部包含了诸如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等重要控制信息,每一个分组才能在互联网中独立地选择传输路径,并被正确地交付到分组传输的终点。

主机处在互联网的边缘部分。在互联网核心部分的路由器之间一般都是用告诉链路相连接,而在网络边缘的主机接入到核心部分则通常以相对较低速率的链路相连接。

位于网络边缘的主机和位于网络核心部分的路由器都是计算机,但它们的作用却很不一样。主机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并且可以和其他主机通过网络交换信息。路由器则是用来转发分组的,即进行分组交换处理的。路由器收到一个分组,先暂时存储以下,检查其首部,查找转发表,按照首部中的目的地址,找到合适的接口转发出去,把分组交给喜爱一个路由器。这样一步一步地(有时会经过几十个不同地路由器)以存储转发的方式,把分组交付最终的目的主机。各路由器之间必须经常交换彼此掌握的路由信息,以便创建和动态维护路由器中的转发表,使得转发表能够在整个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及时更新。

转发表很重要

为了提高分组交换网的可靠性,互联网的核心部分常采用网状拓扑结构,使得当发生网络拥塞或少数结点、链路出现故障时,路由器可灵活地改变转发路由而不致引起通信地终端或全网地瘫痪。此外,通信网络地主干线路往往由一些告诉链路构成,这样就可以较高地数据率迅速地传送计算机数据。

优点所采用的手段
高效在分组传输的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
灵活为每一个分组独立地选择最合适地转发路由
迅速以分组作为传送单位,可以不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
可靠保证可靠性的网络协议:分布式多路由的分组交换网,使网络有很好的生存性

分组交换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分组在各路由器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这就会造成一定的时延

另一个问题是:各分组必须携带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的开销(overhead)。整个分组交换网还需要专门的管理和控制机制。

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送。

报文交换:整个报文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分组交换:单个分组(这只是整个报文的一部分)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简单的说一下就是:

  • 电路交换就是在整个传输网络上直接从你这端直接传输到另外一端,在时间是连续的,并且一下子把信息完全传输过去。
  • 报文交换就是以路由器为结点,不直接传输过去,每次到达一个结点就查找一下下个结点在那里,然后再进行传输。
  • 把一个完整的数据拆分开接着分段传输。

1.4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技术上好像没什么可说的,都是一些历史性的东西

1.5 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1.5.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主要是由一些通用的、可编程的硬件互连而成的,而这些硬件并非专门用来实现某一特定目的。这些可编程的硬件能够用来传送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并能支持广泛的和日益增长的应用。

1.5.2 几种不同类别的计算机网络

1、按照网络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
1、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
  • 广域网的作用范围通常为几十到几千公里,因而有时也称为远程网(long haul network)。广域网是互联网的核心部分,其任务是通过长距离(例如,跨越不同的国家)运送主机所发送的数据。连接广域网各结点交换机的链路一般都是高速链路,具有较大的通信容量。
2、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 城域网的作用范围一般是一个城市,可跨越几个街区甚至整个城市,其作用距离约为5~50km。城域网可以为一个或者几个单位所拥有,但也可以是一种公用设施,用来将多个局域网进行互连。目前很多城域网采用的是以太网技术,因此有时也常并入局域网的范围进行讨论。
3、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
  • 局域网一般用微型计算机或工作站通过高速通信线路相连(速率通常在10Mbit/s以上)
4、个人区域网PAN(Personal Area Network)
  • 个人区域网就是在个人工作的地方把属于个人使用的电子设备(如便携式电脑等)用无线技术连接起来的网络,因此也常称为无线个人局域网WPAN(Wireless PAN)
2、按照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
1、公用网(public network)
  • 这是指电信公司(国有或者私有)出资建造的大型网络。“公用”的意思就是所有愿意按电信公司的规定交纳费用的人都可以使用这种网络。因此公用网也可称为公众网
2、专用网
  • 这是某个部门为满足本单位的特殊业务工作的需要而建造的网络。这种网络不向本单位以外的人提供服务。
3、用来把用户接入到互联网的网络

这种网络就是接入网AN(Access Network),它又称为本地接入网或居民接入网
接入网本身既不属于互联网的核心部分,也不属于互联网的边缘部分。
接入网是从某个用户端系统到互联网中的第一个路由器(也称为边缘路由器)之间的一种网络。

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质

1.6.1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速率

网络技术种的速率指的就是数据的传送速率,它也称为数据率(data rate)比特率(bit rate)

速率的单位时bit/s(比特每秒)(或b/s,有时也写为bps,即bit per second)。

当提到网络的速率时,往往指的是额定速率标称速率,而并非网络实际运行的速率。

2、带宽

“带宽”(bandwidth)有以下两种不同的意义:

(1)带宽本来是指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信号的带宽是指该信号所包含的各种不同频率成分所占据的频率范围。例如,在传统的通信线路上传送的电话信号的标准带宽是3.1kHz(从300Hz到3.4kHz,即语音的主要成分的频率范围)。这种意义的带宽的单位是赫(或千赫、兆赫、吉赫等)。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通信线路的主干线路传送的是模拟信号(即连续变化的信号)。因此,表示某个信道允许通过的信号频带范围就称为该信道的带宽(或通频带)。

(2)在计算机网络种,带宽用来表示网络种某个通道传送数据的能力,因此网络带宽表示在单位时间内网络中的某信道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3、吞吐量

**吞吐量(throughput)**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实际的数据量。吞吐量更经常地用于对现实世界种的网络的一种测量,以便知道实际上到底有多少数据量能够通过网络。显然,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4、时延

时延( delay或 latency)是指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甚至比特)从网络(或链路)的一段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时延是个很重要的性能指标,它有时也称为延迟迟延

(1)发送时延(transmission delay)

发送时延是主机或路由器发送和数据帧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因此发送时延也叫做传输时延

发送时延 = 数据帧长度(bit)/发送速率(bit/s) (1-1)

(2)传播时延
传播时延是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的距离需要花费的时间。

传播时延 = 信道长度(m)/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m/s) (1-2)

以上两种时延有本质的不同:
发送时延发生在机器内部的发送器中(一般就是发生在网络适配器)与传输信道长度(或信号传送的距离)没有任何关系。但传播时延则发生在机器外部的传输信道媒体上,而与信号的发送速率无关。信号传送的举例越远,传播时延就越大。

(3)处理时延
主机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组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处理,例如分析分组的首部、从分组中提取数据部分、进行差错检验或查找适当的路由等,这就产生了处理时延。

(4)排队时延
分组在经过网络传输时,要经过许多路由器。但分组在进入路由器后要线在输入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
总时延 = 发送时延 + 传播时延 + 处理时延 + 排队时延 (1-3)

然而对于高速网络链路,我们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
荷载信息的电磁波在通信线路上的传播速率取决于通信线路的介质材料,而与数据的发送速率并无关系。提高数据的发送速率只是减少了数据的发送时延。

这边把上面的四个时延举一个简答的栗子: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你和几个朋友要开车要通过高速从北京到南京玩,从你最开始上车到最后一个人上车完毕,这段时间是(发送时延)。假设两地的高速路程是200KM,你在高速路上的行驶速度是100KM/H。但是你要先上高速。对不起这里没有ETC,所以你要先去排队(排队时延),等了好久,终于轮到你,你把证件递过去,那边的工作人员拿过去检查,这个时候就是(处理时延),接着上路后,你需要开2个小时的车这段时间就是(传播时延)。

5、时延带宽积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x 带宽 (1-4)
栗子:
设某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20ms,带宽为10Mbit/s。
时延带宽积 = 2010-3*10*106 = 210^5bit
这个说明当第一个比特即将到达终点时,发送端已经发送了20万个比特。因此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6、往返时间RTT(Round-Trip Time)

在许多的情况下,互联网上的信息不仅仅单方向传输而是双向交互的。所以有时候需要知道双向交互一次所需的时间。

发送时间 = 数据长度/发送速率
有效数据率 = 数据长度/发送时间+RTT

举个栗子:
例如,A向B发送数据,数据的长度是100MB,发送速率是100Mbit/s,并且B在正确收到100MB数据后需要向A发送确认信息。A收到确认信息后才能极限向B发送数据。并且RTT=2s。

发送时间 = 数据长度/发送速率 = (100*220*8)/(100*106)≈8.39s

有效数据率 = 数据长度/发送时间+RTT = (1002^208)/(8.39+2)≈80.7Mbit/s

7、利用率

利用率有信道利用率网络利用率

  • 信道利用率

    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完全空闲的信道的利用率是零。

  • 网络利用率

    网络利用率则是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根据排队理论:当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时,该信道引起的时延也就迅速增加。
D0表示网络空闲时的时延
D表示网络当前的时延
U表示利用率
D = D0/1-U

信道或网络的利用率过高会产生非常大的时延

1.6.2 计算机网络的被性能特征

1、费用

网络的价格(包括涉及和实现的费用)总是必须考虑的,因为网络的性能与其价格密切相关。一般说来,网络的速率越高,其价格也越高。

2、质量

网络的质量取决于网络种所有构件的质量,以及这些构件是怎样组成网络的。所的直白一点就是取决于“木桶的最短板”。

3、标准化

网络的硬件和软甲你的设计即可以按照通用的国际标准,也可以准寻特定的专用网络标准。

4、可靠性

可靠性与网络的质量和性能都有密切关系。

5、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

在构造网络时就应该考虑到以后可能会需要扩展和升级。

6、易于管理和维护

网络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和维护,就很难达到和保持所设计的性能。

1.7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7.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

(1)发起通信的计算机必须将数据通信的通路进行激活(activate)。所谓“激活”就是要发出一些信令,保证要传送的计算机数据能在这条通路上正确发送和接受。
(2)要告诉网络如何识别接受数据的计算机。
(3)发起通信的计算机必须查明对方计算机是否已开机,并且与网络连接正常。
(4)发起通信的计算机中的应用程序必须弄清楚,在对方计算机中的文件管理程序。是否已做好接收文件和存储文件的准备工作。
(5)若计算机的文件格式不兼容,则至少其中一台计算机应完成格式转换功能。
(6)对出现的各种差错和意外事故,如数据传送错误、重复或者丢失,网络中某个结点交换机出现故障等。应当有可靠的措施保证对方计算机最终能够收到正确的文件。

1.7.2 协议与划分层次

网络协议主要由下面三个要素组成:
在计算机网络中要做到有条不紊地交换数据,就必须遵守一些事先约定好地规则。这些规则明确规定了所交换的数据的格式以及有关的同步问题。这些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称为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网络协议也可以简称为协议。协议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3)同步,即时间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协议通常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使用便于人来阅读和理解的文字描述。另一种是使用让计算机能够理解的程序代码。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协议都必须能够对网络上的信息交换过程种做出精确的解释。
分层的优点:

  • 各层之间是独立的

    某一层并不需要知道它的下一层是如何实现的,而仅仅是需要知道该层通过层间的接口(即界面)所提供的服务。由于每一层只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因而可将一个难以处理的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较容易处理的更小一些的问题

  • 灵活性好

    当任何一层发生变化时,只要层间接口关系保持不变,则在这层以上或以下各层均不受影响。

  • 结构上可分割开

    各层都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

  • 易于实现和维护

    这种结构使得实现和调试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变得易于处理,因为整个的系统已被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

  • 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 差错控制

      使相应层对等方的通信更加可靠

    • 流量控制

      发送端的发送速率必须使接收端来得及接受,不要太快

    • 分段和重装

      发送端将要发送的数据块划分为更小的单位,在接收端将其还原

    • 复用和分用

      发送端几个高层会话复用一条低层的连接,在接收端将其还原

    • 连接建立和释放

      交换数据前先建立一条逻辑连,数据传送结束后释放连接

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就是网络的体系结构(architecture)

体系结构是抽象的,而实现则是具体的,是真正在运行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1.7.3 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OSI的七层协议(自顶向下):

  • 7、应用层
  • 6、表示层
  • 5、会话层
  • 4、运输层
  • 3、网络层
  • 2、数据链路层
  • 1、物理层

TCP/IP的体系结构(自顶向下):

  • 应用层(各种应用层协议如TELNET,FTP,SMTP等)
  • 运输层(TCP或UDP)
  • 网际层IP
  • 网络接口层

务层协议的体系结构(自顶向下):

  • 5、应用层
  • 4、运输层
  • 3、网络层
  • 2、数据链路层
  • 1、物理层

下面详细补充一下(分别是OSI体系结构 TCP/IP体系结构 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 应用层 --> 应用层

运输层 --> 运输层 --> 运输层

网络层 --> 网际层IP -->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 网络接口层 -->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1)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是体系的结构种的最高层。应用层的任务是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网络应用。应用层协议定义的是应用进程间通信和交互的规则

常见应用层协议:域名系统DNS、万维网应用的HTTP协议、支持电子邮件的SMTP协议等

我们把应用层交互的数据的单元称为报文(message)

(2)运输层(transport layer)

运输层的任务就是负责向两台主机种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

所谓“通用的”,是指并不针对某个特定网络应用,而是多种应用可以使用同一个运输层服务。

  • 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其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文段(segment)

  •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提供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best-effort)的数据传输服务(不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其数据传输的单位是用户数据报

(3)网络层(network layer)

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在发送数据时,网络层把运输层产生的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封装成分组或包进行传送。在TCP/IP体系种,由于网络层使用IP协议,因此分组也叫做IP数据报,或简称数据包

此外,无论在哪一层传送的数据单元,都可笼统的用“分组”

(4)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常简称为链路层

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链路上传送帧(frame)。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如同步信息、地址信息、差错控制等)。

在接受数据时,控制信息使接收端能够知道一个帧从哪个比特开始和到那个比特结束。

数据链路层不仅要检错,而且要纠错。

(5)物理层(physical layer)

在物理层上传输的数据的单位就是比特

1.7.4 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

当研究开放系统中的信息交换时, 往往使用实体(entity)这一较为抽象的名词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在许多情况下, 实体就是一个特定的软件模块。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或多个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协议的语法方面的 规则定义了所交换的信息的格式, 而协议的语义方面的规则就定义了发送者或接收者所要完成的操作, 例如, 在何种条件下, 数据必须重传或丢弃。

在协议的控制下, 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要实现本 层协议, 还需要 使用下面一层所提供的服务。

首先, 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使用本层服务的实体只能看见服务 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 也就是说, 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实体是透明的。

其次, 协议是 “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 但服务是 "垂直 的",即服务是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另外, 并非在一个层内完成的全部功能 都称为服务。 只有那些能够被高一层实体 “看得见” 的功能才能称之为 “ 服务”。上层使用 下层所提供的服务必须通过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 这些命令在OSI中称为服务原语。

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即交换信息) 的地方, 通常称为服务访问点SAP (Service Access Point)。服务访问点SAP 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它实际上就是一个逻辑接 口, 有点像邮政信箱(可以把邮件放入信箱和从信箱中取走邮件), 但这种层间接口和两个设备之间的硬件接口(并行的或串行的) 并不一样。 OSI把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的单位称为服务数据单元SDU (Service Data Unit),它可以与PDU不一样。 例如, 可以是多个SDU 合成为一个PDU, 也可以是一个SDU划分为几个PDU 。

计算机网络的协议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就是协议必须 把所有不利的条件事先都估计到, 而不能假定一切都是正常的和非常理想的。

本章的重要概念

  • 计算机网络(可简称为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互联网则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是网络的网络。
  • 以小写字母i开始的internet(互连网)是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在这些网络之间的通信协议(即通信规则)可以是任意的。
  • 以大写字母I开始的Internet(互联网)是专用名词,它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互连网,并采用TCP/IP协议族作为通信规则,且其前身是美国的ARPANET。Internet的推荐译名是“因特网”,但很少被使用。
  • 互联网现在在采用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技术,以及三层ISP结构。
  • 互联网按工作方式可划分为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主机在网络的边缘部分,其作用是进行信息处理。路由器在网络的核心部分,其作用是按存储转发方式进行分组交换。
  • 计算机通信是计算机中的进程(即运行着的程序)之间的通信。计算机网络采用的通信方式是客户-服务器方式和对等连接方式(P2P方式)。
  • 客户和服务器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应用进程。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 按作用范围的不同,计算机网络分为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和个人局域网PAN。
  • 计算机网络最常用的性能指标是: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和信道(或网络)利用率。
  • 网络协议即协议,是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的体系结构。
  • 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由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或网际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组成。运输层最重要的协议是TCP和UDP协议,而网络层最重要的协议是IP协议。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