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是英国作家阿瑟·克拉克创作的长篇小说,1968年首次出版。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神作?
《三体》刘慈欣:“从读完《2001太空漫游》的那个晚上开始,我眼中的星空变得与过去全然不同了。这本书把人和宇宙的关系,用一种很诗意的,而且是很宏大的诗意的方式表现出来,在科幻小说中很少能做到这一点。”
亚瑟·查尔斯·克拉克爵士,CBE(Arthur Charles Clarke,1917年12月16日—2008年3月19日),英国作家、发明家,尤其以撰写科幻小说闻名。他与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海因莱因并称为二十世纪三大科幻小说家。
阿西莫夫大家可能更熟悉一些,因为有个“机器人学三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海因莱因,硬科幻小说大师,其代表作有《星船伞兵》《星际迷航》《严厉的月亮》《双星》《银河系公民》《银河行商》等。
那么,到底这样的牛掰作品,能带来哪些启发或者震撼?
1、会跳舞的猴子与“残忍的”猩猩
2、启迪与教化
3、孤独
4、AI机器人的尽头
5、意识与躯体
6、宇宙:高维与低维
1、会跳舞的猴子与“残忍的”猩猩
故事的开始,一群黑猩猩受到一块黑色石头的启发,学会了杀死更低级的“猪”从而学会除了“狩猎”之外的技能,原来身边的小猪猪就很好吃。
宇宙中第一只被黑猩猩锤死的猪一定是最幸福的那只,也是唯一的一只(死前未知恐惧为何物)。
后来,黑猩猩又杀掉了入侵领地的金钱豹。
再后来,这只首领黑猩猩又锤死了一只同类,河对岸的一只黑猩猩首领;河,便不再是一道界线,血,只要还没有流完。
当然,猴子还是猴子,这就是进化。因为猴子跳得再好,也不会成为MJ。
2、启迪与教化
故事中的黑色石头,先是不停“重复”,继而让猩猩们不断“模仿”。
“模仿-重复-模仿”律始终是学习和教化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教育如此,广告也是如此。
所以爱因斯坦说,99%的汗水与1%的努力之重要,科学的成功本身只是一个概率事件。并且概率极低。
但是这个故事里最厉害的地方在于,黑色的石头只是传授了“行动的谜语”,却未曾教授直接的“操作手册”,后续的行为都是黑猩猩们自然而然“悟道”之结果。
所以,优秀的方法一定是创新,灵感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有时候却有千钧之重。
3、孤独
处在权力顶峰的黑猩猩是孤独的,
但是,没有那块传递信息的黑色石头孤独。
智慧,是孤独的。
故事中还有一名宇航员的命运也是孤独的不得了!当他的同伴全部已经被机器人杀死,然后他又杀死了机器人,但是,这时候他突然又成功穿越到新的目的地,也发现了黑色石头。
只是,他此刻的兴奋,
估计永远没有机会传递回地球了。
他成功了。
与他的墓志铭一起,
他本身已成了一座丰碑。
只是谜底解开的时间或许是一万年,
或是,永远。
4、AI机器人的尽头
这两年AI发展迅速。
似乎已经让人忘记了AI 机器人的风险,尽管有“机器人三大定律”。
书中最惊险刺激的一幕并不是穿越虫洞的风险,而是机器人接管了整个飞船。
尽管,那时候的机器人已经跟真人无异。
如果说,人与动物之间最平的目光的,那么人与机器人之间应该也是。
所以,从观念上来说,如果机器人智力允许,那么他就可以单独存在。
只是人类要何去何从?
但这不一定是选择题,可能是一个必然过程。
因为意识或许本来就脱离于躯体之外。
5、意识与躯体
意识与躯体是可以脱离的。只是我们还未证明。
生命将被重新定义。
躯体可以被冷冻封存,意识则可以游离于三界之外。
其实无论是从未来科技,还是从古代神话纬度,灵魂的存在可以先于肉体。那么意识本身就是一种存在。也只有这样,才可以解释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
6、宇宙:高维与低维
如果权力是孤独,那么高维则代表着冷酷。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根本不存在感同身受,顶多会促使向下兼容。
另外,高维还代表着某些我们认知限度之外的东西,比如四维、五维、六维的东西。
所以,看不见并非未看见,在一粒沙里看见世界,在一刹那得到永恒,佛家的顿悟,人生的困顿,都在绝处逢生!
最后,我们要始终探索,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