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经典排序算法(C语言实现)

前言


本文代码链接:十大经典排序算法
提取码:2ok3

排序算法是《数据结构与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项目实践中,很多时候都需要用到排序算法,而常见的经典排序算法也是很多公司程序员面试的重点。十大经典排序算法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是衡量一个算法性能好坏的重要指标。而对于排序算法而言,稳定性也是重要指标之一。

教材上给了非常严谨且抽象的定义。

假设ki=kj(1<=i<=n,1<=j<=n,i≠j),且在排序前的序列中ri领先于rj,若果排序后ri仍然领先于rj,则称所用的排序方法是稳定的;反之,若可能使得排序后的序列中rj领先于ri,则称所用的排序方法是不稳定的。

通俗地说,有时候在原序列中两个数值是相等的,如果排序后可以保证原来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该算法是稳定的,若不能保证,则算法是不稳定的。

关于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稳定性,见下面表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是一种交换排序,其基本思想是:两两比较相邻记录的关键字,如果相反则交换,直到没有反序的记录为止。

因较小的数字如同气泡一般慢慢浮到上面,故而得名冒泡排序

1.1 最简单的排序算法

代码如下:

#include <stdio.h>
#define MAXSIZE 10000
typedef struct
{
	int r[MAXSIZE + 1];
	int length;
}sqList;
void swap(sqList* L, int i, int j)
{
	int temp = L->r[i];
	L->r[i] = L->r[j];
	L->r[j] = temp;
}
void Bubblesort0(sqList* L)
{
	for (int i = 0; i < L->length; i++)
	{
		for (int j = i; j < L->length; j++)
		{
			if (L->r[i] > L->r[j])
				swap(L, i, j);
		}
	}
}
int main()
{
	sqList test = {{9,1,5,8,3,7,4,6,2}, 9};
	Bubblesort0(&test);
	for (int i = 0; i < test.length; i++)
		printf("%d\t", test.r[i]);
 return 0;
}

以上是最简单的冒泡排序算法的实现,每次循环保证得到该范围内的最小值,排在前面,从而完成排序。如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然而还有改进的空间。是否可在每次循环的时候,比较更多的关键字呢?于是有了改进版的冒泡排序。

1.2 冒泡排序算法

通过以上的改进思路,可以得到一下的代码。

#include <stdio.h>
#define MAXSIZE 10000
typedef struct
{
	int r[MAXSIZE + 1];
	int length;
}sqList;
void swap(sqList* L, int i, int j)
{
	int temp = L->r[i];
	L->r[i] = L->r[j];
	L->r[j] = temp;
}
void Bubblesort1(sqList* L)
{
	for (int i = 0; i < L->length; i++)
	{
		for (int j = L->length - 2; j >= i; j--)
		{
			if (L->r[j] > L->r[j+1])
				swap(L, j, j + 1);
		}
	}
}
int main()
{
	sqList test = {{9,1,5,8,3,7,4,6,2}, 9};
	Bubblesort1(&test);
	for (int i = 0; i < test.length; i++)
		printf("%d\t", test.r[i]);
 return 0;
}

通过以上的改进,在每次循环时,可以比较相邻的关键字,从而变得更加高效。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上图可以看出,一次循环就可以比较更多的数值。所以是个更好的方法。

1.3 冒泡排序算法优化

上面的例子虽然是正宗的冒泡排序算法,但是仍然有改进的空间,如果能在需要排序的数组有序的时候停止循环,肯定会更加高效,于是有了下面的代码。

#include <stdio.h>
#define MAXSIZE 10000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typedef struct
{
	int r[MAXSIZE + 1];
	int length;
}sqList;
void swap(sqList* L, int i, int j)
{
	int temp = L->r[i];
	L->r[i] = L->r[j];
	L->r[j] = temp;
}
void Bubblesort2(sqList* L)
{
	short flag = TRUE;
	for (int i = 0; i < L->length && flag; i++)
	{
		flag = FALSE;
		for (int j = L->length - 2; j >= i; j--)
		{
			if (L->r[j] > L->r[j + 1])
			{
				swap(L, j, j + 1);
				flag = TRUE;
			}
		}
	}
}
int main()
{
	sqList test = {{9,1,5,8,3,7,4,6,2}, 9};
	Bubblesort2(&test);
	for (int i = 0; i < test.length; i++)
		printf("%d\t", test.r[i]);
 return 0;
}

这样一来就避免了无意义的循环,如果上次发现算法已经完成了排序,程序就不会进入循环,从而提前结束运行,完成排序任务。

1.4 冒泡排序算法总结

冒泡算法是最常用的算法之一,也是最简单的排序算法之一,但却不是最高效的,以下将介绍其他几种排序算法。

2 选择排序

选择排序的方法也非常好理解,但它并不像冒泡排序一样,遇到顺序不合适的就直接调换位置,而是记录下最小关键字的位置,待循环完毕后再将其与此次循环的第一个关键字的位置做调换,从而保证了每次循环都可以得到该范围内的最小值,故而得名选择排序

2.1 选择排序的代码实现

具体的实现代码如下。

#include <stdio.h>
#define MAXSIZE 10000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typedef struct
{
	int r[MAXSIZE + 1];
	int length;
}sqList;
void swap(sqList* L, int i, int j)
{
	int temp = L->r[i];
	L->r[i] = L->r[j];
	L->r[j] = temp;
}
void SelectSort(sqList *L)
{
	int i, j, min;
	for (i = 0; i < L->length; i++)
	{
		min = i;
		for (j = i + 1; j < L->length; j++)
		{
			if (L->r[min] > L->r[j])
				min = j;
		}
		if (i != min)
			swap(L, i, min);
	}
}
int main()
{
	sqList test = {{9,1,5,8,3,7,4,6,2}, 9};
	SelectSort(&test);
	for (int i = 0; i < test.length; i++)
	printf("%d\t", test.r[i]);
	return 0;
}

通俗地理解,就是不轻易“出手”,外部循环一次,最多调换一次,所以相比冒泡排序稍微高效一些。选择排序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 选择排序算法总结

虽然选择排序比冒泡排序高效一些,但仍然是n2的时间复杂度。

3 插入排序

插入排序又叫直接插入排序或者简单插入排序,这样称呼其实是为了与希尔排序进行区分,其实是同一种排序算法。

所谓插入排序,是将一个记录插入到已经排好序的有序表中,从而得到一个新的,记录数值增1的有序表。

3.1 插入排序的代码实现

插入排序的具体代码如下所示。

注意在插入排序中有个辅助空间,所以数组的第一个元素值为0,排序后的值无效。

#include <stdio.h>
#define MAXSIZE 10000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typedef struct
{
	int r[MAXSIZE + 1];
	int length;
}sqList;
void InsertSort(sqList *L)
{
	int i, j;
	for (i = 2; i < L->length; i++)
	{
		if (L->r[i] < L->r[i - 1])
		{
			L->r[0] = L->r[i];
			for (j = i - 1; L->r[j] > L->r[0]; j--)
				L->r[j + 1] = L->r[j];
			L->r[j + 1] = L->r[0];
		}
	}
}
int main()
{
	sqList test = {{0,9,1,5,8,3,7,4,6,2}, 10};
	InsertSort(&test);
	for (int i = 0; i < test.length; i++)
	printf("%d\t", test.r[i]);
	return 0;
}

插入排序的算法思想可简单理解为,首先确定需要排序的关键字,然后再放到整个数组的第一个位置,再将其放回原数组中,放回的时候进行排序,但只保证该位置及其前面关键字的相对位置没有问题。
如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所谓的插入排序,是两两进行比较,若发现顺序相反,则将其放入辅助空间中,然后调整其他元素的位置,找到合适的位置插入,从而完成此次排序。

3.2 插入排序算法总结

与冒泡排序和选择排序算法不同的是,插入排序算法需要一个额外的空间来存储数据,但其性能比前两者要稍微好一些,平均比较和移动的次数约为(n2)/4。

4 希尔排序

希尔排序是D.L.Shell于1959年提出的一种排序算法,希尔排序是第一批突破平方阶时间复杂度的算法之一

4.1 希尔排序的代码实现

在希尔排序中,需要设置一个增量,然后使其逐渐较小到1,从而顺利完成排序任务。具体实现的代码如下。

#include <stdio.h>
#define MAXSIZE 10000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typedef struct
{
	int r[MAXSIZE + 1];
	int length;
}sqList;
void swap(sqList* L, int i, int j)
{
	int temp = L->r[i];
	L->r[i] = L->r[j];
	L->r[j] = temp;
}
void ShellSort(sqList *L)
{
	int i, j, k = 0;
	int increment = L->length;
	do
	{
		increment = increment / 3 + 1;  
		for (i = increment + 1; i <= L->length; i++)
		{
			if (L->r[i] < L->r[i - increment])
			{
				L->r[0] = L->r[i]; 
				for (j = i - increment; j > 0 && L->r[0] < L->r[j]; j -= increment)
					L->r[j + increment] = L->r[j];
				L->r[j + increment] = L->r[0];
			}
		}
	} 
	while (increment > 1);
}
int main()
{
	sqList test = {{0,9,1,5,8,3,7,4,6,2}, 9};
	ShellSort(&test);
	for (int i = 0; i <= test.length; i++)
		printf("%d\t", test.r[i]);
	return 0;
}

从代码中可以看出,希尔排序与插入排序有相似之处,又或者说,希尔排序是一种特殊的插入排序,与插入排序相比,希尔排序是每间隔几个数进行比较大小的,然后每循环一次,间隔减一,直到为0,完成排序。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2 希尔排序算法总结

同插入排序类似,希尔排序仍然需要一个辅助空间,但其时间复杂度要小一些。有的说法是n1.3,有的说法是n1.5。但肯定优于前三种排序算法。

5 堆排序

堆排序是利用推进行排序的一种算法。

堆排序的基本思想是,将待排序的序列构造成一个大顶堆。此时,整个序列的最大值就是堆顶的根节点。将它移走,然后将剩余的n-1个序列重新构造成一个堆,这样就会得到n个元素中的次大值。如此反复执行,便能得到一个有序序列了。

5.1 堆简介

堆(数据结构)是具有下列性质的完全二叉树;每个结点的值都大于或者等于其左右孩子结点的值,成为大顶堆;或者每个结点的值都小于或者等于其左右孩子结点的值,称为小顶堆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推是一种特殊的二叉树。此次排序用的堆是大顶堆。

5.2 堆排序的代码实现

推排序的代码实现如下所示。

#include <stdio.h>
#define MAXSIZE 10000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typedef struct
{
	int r[MAXSIZE + 1];
	int length;
}sqList;
void swap(sqList* L, int i, int j)
{
	int temp = L->r[i];
	L->r[i] = L->r[j];
	L->r[j] = temp;
}
//本函数调整L->r[s]的关键字,使L->r[s..m]成为一个大顶堆
void HeapAdjust(sqList *L, int s,int m)
{
	int temp, j;  
	temp = L->r[s];  
	for (j = 2 * s; j <= m; j *= 2)   //沿关键字较大的孩子结点向下筛选
	{
		if (j < m && L->r[j] < L->r[j + 1])   //左孩子的值应小于右孩子
			++j;                              //j的位置变为右孩子,也就是较大值的位置
		if (temp >= L->r[j])                  //当前结点的值应该大于等于孩子结点的值
			break;   
		L->r[s] = L->r[j]; 
		s = j;    
	}
	L->r[s] = temp;  
}
void HeapSort(sqList *L)
{
	int i;
	//构建大顶堆
	for (i = L->length / 2; i > 0; i--)
		HeapAdjust(L, i, L->length);
	//排序
	for (i = L->length; i > 1; i--)
	{
		//将堆顶记录和当前未经排序子序列最后一次记录交换
		swap(L, 1, i);
		//将其重新调整为大顶堆
		HeapAdjust(L, 1 ,i - 1);
	}
}
int main()
{
	sqList test = { {0,50,10,90,30,70,40,80,60,20}, 9 };
	HeapSort(&test);
	for (int i = 0; i <= test.length; i++)
		printf("%d\t", test.r[i]);
	return 0;
}

堆排序的算法有点难理解,大致过程是这样的。

  1. 构建大顶堆;
  2. 将大顶堆上的根节点(最大值)取出,然后调整大顶堆,这样就可以取出次大值,直到将所有值取出。

下面我们借助图来理解整个堆排序的详细过程。

5.2.1 堆的构建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上图所示,绿色为非叶子结点,也就是调用HeapAdjust的时候,传的第二个参数所指的位置。先调整编号4为根节点的子树。调整过程大概如下:

		if (j < m && L->r[j] < L->r[j + 1])   //左孩子的值应小于右孩子
			++j;                              //j的位置变为右孩子,也就是较大值的位置

以上语句就是检查左子树是否小于右子树的,若小于则指向右孩子结点。显然此时不满足,继续往下运行(也就是说,j指向了较大值所在的孩子结点);

		if (temp >= L->r[j])                  //当前结点的值应该大于等于孩子结点的值
			break;   

若根节点大于孩子结点,则满足要求,运行结束。此时显然不满足。继续往下运行;

		L->r[s] = L->r[j]; 
		s = j; 

将较大的值赋予根节点(局部);继续往下运行;j = 16,不满足条件,跳出循环。继续往下运行;

L->r[s] = temp;  //插入新值

也就是L->r[8] = 3;此次调用执行结束。

第二次和第三次调用于此类似,如下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因为3号节点本身就符合要求,因此第二次调用不做改变。
第四次调用稍微麻烦一些: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因为这里做了两次循环,且对节点进行了重新赋值。至此,大顶堆构建结束。

5.2.2 堆排序过程

如果将核心思想看懂了,堆的排序过程就变得容易了(图片仅用来说明第一次HeapAdjust函数调用的运行过程,剩下的可自己推理)。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首先,整个大顶堆的根节点肯定是最大值,所以将其放在最后,并对其他部分进行调整(排序),再将值逐个取出,即可完成排序过程。

5.3 堆排序算法总结

总体来说,堆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longn)。这在性能上显然要远远好过冒泡,选择,插入排序算法了。而且空间复杂度也比较低。

另外,构建堆比较麻烦,因此,它并不合适待排序序列个数比较少的情况。

6 归并排序

前面讲了归并排序,不过堆的构建分身比较麻烦,有没有排序快并且不用这么麻烦的算法呢?归并排序就是一个。

归并排序,就是利用归并的思想实现的排序方法。基本原理是,假设初始记录含有n个记录,则可以看作n个有序的子序列,每个子序列的长度为1,然后两两归并,得到长度为2或者1的子序列;两两归并,如此重复,直至得到一个长度为n的有序序列为止,这种排序方法成为2路归并排序。

有2路归并,自然就有多路归并,本文仅介绍2路归并排序算法。

6.1 归并排序的代码实现

归并排序的实现代码如下。

#include <stdio.h>
#define MAXSIZE 10000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typedef struct
{
	int r[MAXSIZE + 1];
	int length;
}sqList;
void Merge(int SR[], int TR[], int i, int m, int n)
{
	int j, k, l;
	//将SR中的记录由小到大地并入TR
	for (j = m + 1, k = i; i <= m && j <= n; k++)
	{
		//哪个值小就归并哪个值,直至归并完成
		if (SR[i] < SR[j])
			TR[k] = SR[i++];
		else
			TR[k] = SR[j++];
	}
	//将剩余的SR[i,m]区间的数值复制到TR
	if (i <= m)
	{
		for (l = 0; l <= m - i; l++)
			TR[k + l] = SR[i + l];
	}
	//将剩余的SR[j,n]区间的数值复制到TR
	if (j <= n)
	{
		for (l = 0; l <= n - j; l++)
			TR[k + l] = SR[j + l];
	}

}
void Msort(int SR[], int TR1[], int s, int t)
{
	int m;
	int TR2[MAXSIZE + 1];
	if (s == t)
		TR1[s] = SR[s];
	else
	{
		m = (s + t) / 2;            //将SR[s,t]区间平分为[s,m]和[m+1,t]
		Msort(SR, TR2, s, m);       //递归地将SR[s,m]归并为有序的TR2[s,m]
		Msort(SR, TR2, m + 1, t);   //递归地将SR[m+1,t]归并为有序的TR2[m+1,t]
		Merge(TR2, TR1, s, m, t);   //将TR2[s,m]和TR2[m+1,t]归并到TR1[s,t]
	}
}
void MergeSort(sqList* L)
{
	Msort(L->r, L->r, 0, L->length - 1);
}
int main()
{
	sqList test = { {50,10,90,30,70,40,80,60,20}, 9 };
	MergeSort(&test);
	for (int i = 0; i < test.length; i++)
		printf("%d\t", test.r[i]);
	return 0;
}

归并排序的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上图可以发现,归并排序分成两个过程,分别是拆分和合并,在合并的过程中逐步将数据进行排序。
归并排序程序的主体部分如下:

void Msort(int SR[], int TR1[], int s, int t)
{
	int m;
	int TR2[MAXSIZE + 1];
	if (s == t)
		TR1[s] = SR[s];
	else
	{
		m = (s + t) / 2;            //将SR[s,t]区间平分为[s,m]和[m+1,t]
		Msort(SR, TR2, s, m);       //递归地将SR[s,m]归并为有序的TR2[s,m]
		Msort(SR, TR2, m + 1, t);   //递归地将SR[m+1,t]归并为有序的TR2[m+1,t]
		Merge(TR2, TR1, s, m, t);   //将TR2[s,m]和TR2[m+1,t]归并到TR1[s,t]
	}
}

从代码中可以发现,该程序采用了递归,每次都可以将区间分成两半,而Merge函数并未参与到“”的过程,在此拆分过程中,递归的结束条件是s==t,也就是该区间无法再次拆分的时候,“”过程结束。

而在“”的过程中,就有了Merge函数的参与,而“”是“”的逆过程,所以此时究竟应该合并哪几个数,在“”的过程中就已经决定了,只需逆向执行并排序即可。

Merge函数也很好理解,将TR2[s,m]和TR2[m+1,t]归并到TR1[s,t],哪个值小就先放哪个,并将访问位置后移,如果有一个区间的值提前归并完成,则结束循环,然后将剩下的值复制过去即可。

6.2 归并排序算法总结

归并排序在没有堆排序那么复杂的构建堆的过程前提下,使其拥有了与堆排序相当的时间复杂度。但其需要分配额外空间去存储拆分出来的元素。

归并排序采用将待排序序列进行拆分,再重组的思想简单而高效,这在很多种排序算法中都可以看到。属于典型的空间换时间

空间换时间是算法里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指的是当内存空间充足的时候,为了追求代码的执行速度,可以舍弃对存储空间的要求,从而追求效率

7 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算法最早是由图灵奖获得者Tony Hoare设计出来的,是20世纪最伟大的计算机科学家之一。快速排序在求职面试中是最常考的排序算法之一。

其基本思想是: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记录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的关键字小,则可分别对这两部分记录进行排序,以达到整个序列有序的目的。

既然名曰快速排序,在排序速度上至少应该比前面的冒泡,选择和插入排序快,事实的确如此,具体的时间复杂度可以看文章开头的表格。

7.1 快速排序的代码实现

快速排序的代码实现如下。

#include <stdio.h>
#define MAXSIZE 10000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typedef struct
{
	int r[MAXSIZE + 1];
	int length;
}sqList;
void swap(sqList* L, int i, int j)
{
	int temp = L->r[i];
	L->r[i] = L->r[j];
	L->r[j] = temp;
}
//交换顺序表L中子表的记录,使枢轴记录到位,并返回其所在位置,
// 此时在它前的数值均小于它
//在它后面的数值均大于它
int Partition(sqList *L, int low, int high)
{
	int pivotkey;
	pivotkey = L->r[low];   //枢轴初始化
	//从两端交替得往中间扫描
	while (low < high)
	{
		while (low < high && L->r[high] >= pivotkey)
			high--;
		swap(L, low, high);    //将比枢轴小的值前移
		while (low < high && L->r[low] <= pivotkey)
			low++;
		swap(L, low, high);    //将比枢轴大的值后移
	}
	return low;
}
void QSort(sqList *L, int low, int hight)
{
	int pivot;
	if (low < hight)
	{
		pivot = Partition(L, low, hight);
		QSort(L, low, pivot - 1);
		QSort(L, pivot + 1, hight);
	}
}
void QuickSort(sqList *L)
{
	QSort(L, 0, L->length - 1);
}
int main()
{
	sqList test = { {9,1,5,8,3,7,4,6,2}, 9 };
	QuickSort(&test);
	for (int i = 0; i < test.length; i++)
		printf("%d\t", test.r[i]);
	return 0;
}

从以上程序中可以看出,在快速排序中,首先要选取枢轴,然后比其小的放在它的前面,比其大的放在后面。让我们分析在Partition函数第一次被调用时的情况。
具体运行情况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具体执行步骤如下:

  • 首先要初始化枢轴,然后将数组其最大和最小位置分别标记为lowhigh
  • 然后移动high标记,比枢轴大则移动,直至比枢轴小,然后交换lowhigh的位置。
  • 再移动low标记,比枢轴小则移动,直至比枢轴大,然后交换lowhigh的位置。

从此就可以看到在low位置之前的数值都比low所指的数值小,而high未移动,因而暂时不能说明问题,来看第二次循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二次循环伊始,枢轴放在了low的位置。然后执行相同的流程,发现在low之前的数值都比low所指的数值小,而在high所指及其后面位置的数值,均比low所指的大。

而我们函数返回的数值恰好就是low的数值,也就是整个数组的“分水岭”。然后一直递归,也就是对枢轴的前后两个部分做同样的处理,以此类推,直到low==hight,然后调用返回,返回结束,则排序结束。

7.2 快速排序算法总结

作为最经典,也是面试最常考的排序算法之一,在同样的时间复杂度下,快速排序算法既不需要堆排序那么复杂的堆构建过程,也没有归并排序那么高的空间复杂度。被誉为20世纪十大算法之一,确实有其精妙之处。

8 桶排序

8.1 桶排序的代码实现

桶排序的代码实现如下。

#include <stdio.h>
#include <malloc.h>
#define MAXSIZE 10000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define BUCKETNUM 3
typedef struct
{
	int r[MAXSIZE + 1];
	int length;
}sqList;
void swap(sqList* L, int i, int j)
{
	int temp = L->r[i];
	L->r[i] = L->r[j];
	L->r[j] = temp;
}
void BucketSort(sqList *L)
{
	//定义两个变量分别存储原数组中的最大和最小值
	int max = L->r[0];
	int min = L->r[0];
	for (int i = 1; i < L->length; i++)
	{
		if (L->r[i] > max)
			max = L->r[i];
		if (L->r[i] < min)
			min = L->r[i];
	}
	//根据最大最小值以及桶的个数划分桶里的数据
	const int bucket_num = 3;
	//根据大小将所有数共分为10个区间,属于某个区间的就放入某个桶里
	int leng = max - min + 1;   //数组元素的区间长度
	int bucket_size = leng / bucket_num;   //每个桶的数值范围大小
	//创建3个桶
	int bucket[BUCKETNUM][MAXSIZE];
	//记录每个桶中存入数据的数量
	int bucket_sum[BUCKETNUM];
	//桶的初始化
	for (int i = 0; i < BUCKETNUM; i++)
	{
		for(int j = 0; j < MAXSIZE; j++)
			bucket[i][j] = 0;
	}
		
	//计数数组初始化
	for (int i = 0; i < BUCKETNUM; i++)
		bucket_sum[i] = 0;
	//入桶
	for (int i = 0; i < L->length; i++)
	{
		int index = (L->r[i] - min) / bucket_size;
		bucket[index][bucket_sum[index]++] = L->r[i];
		//在元素插入桶的时候使用冒泡排序
		for (int j = bucket_sum[index] - 1; j > 0; j--)
		{
			if (bucket[index][j] < bucket[index][j - 1])
			{
				int temp = bucket[index][j];
				bucket[index][j] = bucket[index][j - 1];
				bucket[index][j - 1] = temp;
			}
		}
	}
	//入桶完毕后,就会得到是个有序的桶,顺序访问桶就能得到有序的数组
	int arr_index = 0;
	for (int i = 0; i < bucket_num; i++)
	{
		for (int j = 0; j < bucket_sum[i]; j++)
			L->r[arr_index++] = bucket[i][j];
	}
}
int main()
{
	sqList test = { {99,11,52,83,36,77,4,63,28}, 9 };
	BucketSort(&test);
	for (int i = 0; i < test.length; i++)
		printf("%d\t", test.r[i]);
	return 0;
}

从以上代码可以看出,整个流程可以分成一下几步:

  • 算出待处理序列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并求出取值范围;
  • 根据数据的取值范围,求出每个桶可容纳的数值范围大小;
  • 创建桶,并初始化;
  • 根据每个元素的数值大小分配具体的桶;
  • 将元素放入桶中,顺便对该桶中的元素进行排序;
  • 将桶内元素取出,即为有序序列。

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意每个数值应该放入第几个桶,是根据数值的大小 分布情况来定的。所以一下程序非常重要:

	//根据大小将所有数共分为10个区间,属于某个区间的就放入某个桶里
	int leng = max - min + 1;   //数组元素的区间长度
	int bucket_size = (leng + bucket_num - 1) / bucket_num;   //每个桶的数值范围大小(进一法)

以及:

int index = (L->r[i] - min) / bucket_size;

8.2 桶排序算法总结

桶排序的主要思想是将待排序的数组划分到桶中,至于每个桶中具体的排序算法,可视具体情况而定,桶排序是将数据进行拆分,排序,然后再组合,从而达到了加速的目的。

桶排序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就是对具体数值的大小非常敏感,而当值域很大且分布不均匀时,就会出现桶内数据数量的不均匀,从而导致排序效果变差。比方说下面一组数据:

sqList test = { {99,98,97,8,3,7,4,95,28}, 9 };

在将数据全部放入桶中,出现了下面这种情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也就是说,出现了桶的分配不均这种情况,甚至出现空桶。

9 基数排序

虽然基数排序被定义为非比较类排序,但其主要思想还是比较,只不过不是直接比较,而是先将序列记录关键字的各个位位值进行比较,先将个位进行比较和排序,然后是十位,直到关键字最大数值的最高位,从而完成排序。

9.1 基数排序的代码实现

基数排序的代码实现如下。

#include <stdio.h>
#include <malloc.h>
#include <math.h>
#define MAXSIZE 10000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typedef struct
{
	int r[MAXSIZE + 1];
	int length;
}sqList;
void RadixSort(sqList* L)
{
	int max = L->r[0];
	for (int i = 1; i < L->length; i++)
	{
		if (L->r[i] > max)
			max = L->r[i];
	}
	//开始从个位一直循环到最大数的最高位
	int flag = 0;
	do {
		//创建十个重复使用的桶
		int buckets[10][MAXSIZE];
		int buckets_size[10];
		for (int i = 0; i < 10; i++)
		{
			buckets_size[i] = 0;
		}
		//入桶
		for (int i = 0; i < L->length; i++)
		{
			int index = (int)(L->r[i] / pow(10, flag)) % 10;
			buckets[index][buckets_size[index]++] = L->r[i];
		}
		//出桶
		int arr_index = 0;
		for (int i = 0; i < 10; i++)
		{
			for (int j = 0; j < buckets_size[i]; j++)
			{
				L->r[arr_index++] = buckets[i][j];
			}
		}
		flag++;
	} while (max /= 10);
}
int main()
{
	sqList test = { {50,99,11,52,83,36,77,4,63,28}, 10 };
	RadixSort(&test);
	for (int i = 0; i < test.length; i++)
		printf("%d\t", test.r[i]);
	return 0;
}

此算法的重点在于确定数值和桶的对应关系,也就是下面这行代码:

int index = (int)(L->r[i] / pow(10, flag)) % 10;

还有外层循环的次数,采用do-while循环,也就是说,至少需要进行一轮排序。
然后就是循环的结束条件while(max /= 10),从而循环次数就是最大数值的位数。

既然基数排序是从个位开始的,我们先来看看个位的排序,也就是第一次入桶和出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上图可以看出,第一次入桶,直接根据各个数据的个位数值进行排序,个位数值是几就进几号桶,共有10个桶。

进行完第一轮排序后便到了第二轮排序,让我们看看第二轮排序情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因为最大的数只有两位,因此只需要进行两轮排序即可。从上图可以看出,经过第二轮排序后,整个排序任务已经完成。

9.2 基数排序算法总结

基数排序也是一种比较好理解的排序算法,但需要注意,只能从低位开始比较,若从高位开始比较,到了低位时就会出现错误(很好理解,可以自己试试)。

若本来需要比较的数值是一样的,则不会改变原来的相对顺序,所以基数排序是一种稳定的排序算法。

10 计数排序

计数排序是最好理解的排序算法之一,只需要记录每个数出现的频率,将其放入一个辅助空间中,然后再逐个取出进行排序。

这种排序方法虽然简单直观,也比较高效。但并非所有的情况都适用,该排序算法适用于待排序数据范围比较集中的情况,如果数值范围较大,则需要较大的辅助空间。

10.1 计数排序的代码实现

计数排序的代码实现如下。

#include <stdio.h>
#include <malloc.h>
#include <math.h>
#define MAXSIZE 10000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typedef struct
{
	int r[MAXSIZE + 1];
	int length;
}sqList;
void swap(sqList* L, int i, int j)
{
	int temp = L->r[i];
	L->r[i] = L->r[j];
	L->r[j] = temp;
}
void CountSort(sqList* L)
{
	int max = L->r[0];
	int min = L->r[0];
	for (int i = 0; i < L->length; i++)
	{
		if (L->r[i] > max)
			max = L->r[i];
		if (L->r[i] < min)
			min = L->r[i];
	}
	int len = max - min + 1;
	int* arr_temp = (int*)malloc(sizeof(int)*len);
	memset(arr_temp, 0, len*sizeof(int));
	//将索引全部移位到辅助数组中
	for (int i = 0; i < L->length; i++)
		arr_temp[L->r[i] - min]++;
	int index = 0;
	for (int i = 0; i < len; i++)
	{
		while (arr_temp[i] > 0)
		{
			arr_temp[i]--;
			L->r[index++] = i + min;
		}
	}
	free(arr_temp);
}
int main()
{
	sqList test = { {9,1,5,8,3,3,4,6,1,1}, 10};
	CountSort(&test);
	for (int i = 0; i < test.length; i++)
		printf("%d\t", test.r[i]);
	return 0;
}

运行的示意图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上图可以看出,运行的原理很简单,就是根据待排序序列的数值分布范围分配内存空间,然后对各个数值进行计数,然后取出即可。

10.2 计数排序算法总结

计数排序简单高效,尤其擅长于范围集中,且数据量大的集合。况且由于保存到辅助空间时相同数值按照先后数据一次存入,所以也是稳定的排序算法。

计数排序和桶排序一样,对待排序序列的具体数值非常敏感,若数值范围较大,则需要很大的内存空间来进行辅助排序。

11 后记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应该是工程量最大的一篇文章了,从酝酿到发表用了至少一周时间,而在这过程中,也有很多成长和收获。感谢阅读,愿我们一起成长,一起期待美好的未来!

  • 1
    点赞
  • 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