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看电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默默看完一场,虽然心生唏嘘,但却满怀惊喜。豆瓣网友说,独乐不如众乐,遇到好的影片,逢三两好友谈起,略发表自己的看法,碰撞出一点思维的火花。这话说得,令我有点向往那场景。如今网络上优质的内容资源实在充沛,好么,与理想中的思维碰撞就差那三两好友了。最近看到室友和异地女友在用“微光”,一边看电影一边连麦吐槽,甚是欢乐。于是我才意识到,关键不在于看什么片,而是和谁看片。在稍微深入了解后,我发现微光就是为了解决“和谁”这个问题而存在的社交产品。
产品定位
微光的slogan是“看片交朋友”,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异地恋网恋好友一起看片专用”,我猜制作团队是想稍微强调一下“交朋友”要多过“看片”。其定位是“主打放映厅,综合聊天、匹配等娱乐功能的社交软件”。概括地说,微光主要为用户提供一起看片,聊天,游玩的线上空间,它支持聊天、语音连麦、随缘匹配、兴趣群等社交功能,帮助爱玩爱社交的年轻人找到兴趣相投的朋友。
产品结构
竞品分析
市面上主打陌生人社交软件千千万,像是陌陌、探探等,早期这些产品的模式与Tinder相似,填写个人信息,po上照片,之后就可以在茫茫人海中匹配寻找感兴趣的人了。随着年轻人对社交需求的转移,相比传统的匹配+聊天,新一代的社交平台更注重培养用户在爱好上的共鸣,以同好为切入点,让线上社交更自然地发生。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交产品能提供更多维度的互动空间,比如直播、看片、连麦等。总体来说,陌生人社交产品趋向娱乐化和年轻化。我认为微光的竞品为:陌陌,Soul,积目,赫兹。
以上表格是对微光及其竞品作出的业务总结。不难发现,陌生人社交产品在业务分布上是大体相似的,即都包括匹配、社区、消息、影音互动这些元素。为了更进一步细切市场,让自身有别于他,5款产品在各自领域各有侧重。
-
Soul主张的灵魂社交一度成为了这个看脸的世界中的一股清流。看似玄乎的灵魂社交其实是围绕着各种有意思的心理学测验,给用户贴上标签,方便算法归类于匹配。这样做不但回避了颜值可能带来的障碍,同时更是为聊天创造了许多有趣的话题,为单纯的聊天增添了探索XX星人内心世界的奇幻感。同时为了满足更多需求,也加入了语音匹配与卡通人脸的视频匹配,可以说Soul是在陌生人匹配中下足了功夫。
-
对比其他几款,积目则是更加简单粗暴的看脸社交,匹配的成功率比较看颜值,也有其他的兴趣标签、语音匹配等功能作为次要匹配方式。虽然也有社区功能,但是主要是用来展示更多照片的。这也难怪,不看脸,如何积聚目光?值得一提的是,积目有培养社群文化的尝试,比如为演出吸引人气、组织线下主题活动等。
-
19年初上线的赫兹不是最早做语音社交的,但却是做的最专的。我认为赫兹制作团队是善于发现的,在研究了社交产品的业务和用户之后,发现了用户渴望听到好听的真人嗓音的需求,于是另辟蹊径蹊径将语音社交做成了一款独立的产品。明确的定义让赫兹收获不少年轻用户的拥趸,让其在苹果免费榜上稍高于前辈积目。但明确的定义也可能带来劣势,研发团队一方面需要做出更多语音相关的玩法,另一方面也要抓住社交的本质拓宽业务范围,不然路只会越走越窄。
-
陌陌经过几年的迭代,业务模式逐渐丰满但也变得庞杂,使得它从纯粹的陌生人社交转型成娱乐式交友。对比其他几款产品,它更加地“全面发展”。核心业务是直播互动,也可以说是直播式交友;社区圈层明确只做同城与附近,因为近距离用户之间更有动因发生社交;多种多样的小游戏能进一步加强互动;个人消息里有“点一点”,匹配功能也没有落下。与其说陌陌弱化了最初的社交需求转而强化娱乐需求,倒不如说是在为“从初识到熟络”这一环节提供更多增进情感的方式。
总结一下,Soul,积木,赫兹是较为纯粹的陌生人社交,主要围绕匹配做文章。为了提升匹配的精准度,三款产品都有兴趣、个性等标签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