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材料(3.2)热处理-普通铸铁

工程材料(3.2)热处理-普通铸铁

钢的热处理原理

热处理:通过对钢件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操作方法,来改善其内部组织结构,以获得所需要性能的一种加工工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钢加热时组织转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奥氏体的形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奥氏体晶粒大小及其影响因素

1. 奥氏体晶粒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因素

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奥氏体晶粒长大越明显;

加热速度

实际生产中常采用快速加热,短时保温来获得细小的晶粒;

钢的化学成分

钢中含碳量增加,奥氏体晶粒先增大,后减小;另外,除锰、磷外几乎所有合金元素都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

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过冷奥氏体

在临界点以下存在的不稳定的且将要发生转变的奥氏体,称为过冷奥氏体。

冷却方式

等温冷却方式和连续冷却方式。

转变产物组织性能均匀,研究领域应用广

转变产物为粗细不匀甚至类型不同的混合组织,实际生产中广泛采用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曲线:形状像C

TTT曲线:Time-Temperature-Transformation

高温转变

A1 ~ 550℃  过冷A → P 型组织

中温转变

550℃ ~ MS 过冷A →贝氏体

低温转变

MS ~ Mf 过冷A →马氏体 ( M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过冷奥氏体转变及其产物的组织形态与性能

根据过冷奥氏体转变温度的不同,共析成分碳钢的转变产物可分为

珠光体(A1~550℃)

贝氏体(550℃~MS)

马氏体(MS~Mf)

1.珠光体转变和珠光体的组织形态与性能

过冷奥氏体向珠光体转变,是通过形核和长大的过程来完成的;

珠光体转变是一个扩散型转变(Fe、C原子都进行扩散);

一般情况下,珠光体为片状铁素体和片状渗碳体相间分布的层状组织,称为片状珠光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按照片间距的大小,可将片状珠光体分为:

珠光体P;

索氏体S;

屈氏体T; 片间距P﹥S﹥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马氏体转变和马氏体的组织形态与性能

马氏体转变是指钢从奥氏体状态快速冷却,来不及发生扩散分解而产生的无扩散型的相变,转变产物称为马氏体。

1) 马氏体转变特征

马氏体转变的无扩散性,转变温度低,通过切变和原子的微小调整来实现结构的转变;

马氏体转变的瞬时性,转变速度很快;

马氏体转变的不彻底性,存在残余奥氏体,对材料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

马氏体转变具有很大的体积效应,造成较大的内应力;

马氏体是C在a-Fe中过饱和间隙固溶体,具有一定的正方度.

2) 马氏体的组织形态

C% < 0.25 % 时,为板条马氏体,亚结构为高密度位错,(位错马氏体 )

C% > 1.0 % 时,为片状马氏体,亚结构为孪晶 (孪晶马氏体 ) ;

C% = 0.25~1.0 % 时,为混合M;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马氏体的性能

高强度,高硬度,硬度与含碳量有关:C %↑→ M 硬度↑;

固溶强化:间隙碳原子造成晶格畸变,形成强应力场,阻碍位错运动;

相变强化:高密度缺陷阻碍位错运动;

时效强化:元素向位错线等缺陷处偏聚,阻碍位错运动;

晶界强化:马氏体板条束阻碍位错运动。

片状马氏体,塑韧性较差。

板条马氏体,塑韧性较好。

尽可能细化奥氏体粒度,是细化马氏体晶粒提高马氏体韧性的有效手段。

3. 贝氏体转变和贝氏体的组织形态与性能

钢的过冷奥氏体在珠光体转变温度以下、马氏体转变温度以上的温度范围内,发生一种半扩散型相变,称之为贝氏体转变。转变产物贝氏体,通常用字母B表示。

1) 贝氏体转变特征

半扩散型转变,介于珠光体和马氏体转变之间 ;

Fe原子不扩散,切变完成晶格改组;C原子扩散,析出碳化物;

2) 贝氏体的形貌及性能

上贝氏体 — 共析钢在550-350℃温度区间,过冷奥氏体转变为上贝氏体;

羽毛状:铁素体成平行条束状,从奥氏体晶界向奥氏体晶内伸展,小片状Fe3C分布在F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下贝氏体—— 共析钢在350-Ms温度区间,过冷奥氏体转变为下贝氏体;针片状,铁素体针片内规则地分布着细片状碳化物。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

回火的定义

淬火之后将工件加热到低于临界点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

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方法。

回火的目的

获得所需要的稳定组织和性能,并消除或减少淬火内应力。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回火组织转变阶段

马氏体分解(100-200℃)

残余奥氏体转变(200-300℃)

碳化物转变(300-400℃)

α相回复、再结晶和碳化物的

聚集长大(400℃以上)

马氏体的分解

当回火温度在100-200℃之间,马氏体中的过饱和碳开始逐步以碳化物的形式析出,晶格畸变程度也减弱,内应力有所降低。

这一阶段完成后形成:

有一定过饱和度的固溶体+碳化物 回火马氏体

残余奥氏体的转变

钢淬火后未转变为马氏体的组织称为“残余奥氏体”。

当钢加热温度超过200℃时,马氏体继续分解,同时,残余奥氏体也开始分解,转变为下贝氏体或回火马氏体,到300℃时,残余奥氏体的分解基本结束.

碳化物的析出

钢在回火的这一阶段,从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的碳化物转变为颗粒状的渗碳体(Fe3C),最终得到铁素体和小颗粒渗碳体的混合组织,称为回火屈氏体。

α相回复、再结晶和碳化物的聚集长大

在第三阶段结束时,钢内形成了细粒状渗碳体均匀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的两相混合物。当回火温度高于400度时:

(1)α相回复、再结晶:由于马氏体缺陷密度高,导致其高温回火过程中发生回复和再结晶。

(2)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渗碳体颗粒不断聚集而长大。

一般将等轴铁素体加尺寸较大的粒状渗碳体的混合组织称为回火索氏体。

钢的普通热处理工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钢加热和(或)冷却时临界温度 ,发生相转变的温度。对合金钢而言,重要的有:

(1)Ac1 钢加热时,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

(2)Ac3 亚共析钢加热时,所有铁素体都转变为奥氏体的温度。

(3)Ac4 低碳亚共析钢加热时,奥氏体开始转变为δ相的温度。

(4)Accm 过共析钢加热时,所有渗碳体和碳化物完全溶入奥氏体的温度。

(5)Arl 钢高温奥氏体化后冷却时,奥氏体分解为铁素体和珠光体的温度。

(6)Ar3 亚共析钢高温奥氏体化后冷却时,铁素体开始析出的温度。

(7)Ar4 钢在高温形成的δ相在冷却时,开始转变为奥氏体的温度。

(8)Arcm 过共析钢高温完全奥氏体化后冷却时,渗碳体或碳化物开始析出的温度。

(9)A1 也写做Ae1,是在平衡状态下,奥氏体、铁素体、渗碳体或碳化物共存的温度,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下临界点。

(10)A3 也写做Ae3,是亚共析钢在平衡状态下,奥氏体和铁素体共存的最高温度,也就是说亚共析钢的上临界点。

(11)A4 也写做Ae4,是在平衡状态下,δ相和奥氏体共存的最低温度。

(12)Mf 有的文献以Mf表示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终了温度。

(13)MS 钢奥氏体化后冷却时,其中奥氏体开始转变为马氏体的温度,符号中的“S”是“始”字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也就是俄文书籍中的MH和英文书籍中的MS。

钢的普通热处理

普通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

热处理的“四把火”

退火

定义:将组织偏离平衡状态的钢加热到预定的某一温度,保温后缓慢冷却 (一般为随炉冷却或埋入石灰中),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分为: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扩散退火、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等。

1.完全退火

定义:将钢件或毛坯加热到Ac3以上20℃~30℃,保温一段时间,获得完全奥氏体后,缓慢冷却(随炉冷却)到500℃~600℃以下出炉空冷。

完全退火的目的

(1)改善热加工造成的粗大、不均匀的组织;

(2)中碳以上碳钢和合金钢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170HB~230HB时易于切削加工);

(3)消除铸件、锻件及焊接件的内应力。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不完全退火

定义:亚共析钢在Ac1—Ac3之间或过共析钢在Ac1–Accm之间两相区加热,保温足够时间,进行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不完全”:指两相区加热,只有部分组织发生变化。

应用:

1)较广,如果亚共析钢的锻轧终轧温度适当,并未引起晶粒粗化,铁素体和珠光体分布正常;2)可采用不完全退火,来细化晶粒,降低硬度和消除内应力。

3.球化退火

定义:将过共析钢加热到略高于Ac1的温度(20-30℃),经长时间保温,使钢中二次渗碳体自发转变为颗粒状(或称球状)渗碳体,然后以缓慢的速度冷却到室温的工艺方法。

是不完全退火的一种。 保温时间:2-4小时。

4.扩散退火

定义:将钢加热到Ac1或Accm以上150~300℃,长时间保温并缓冷,使钢锭等化学成分和组织均匀化。

退火时间:t=8.5+Q/4(Q为装炉量),一般扩散退火时间为10-15小时。

扩散退火高温长时间加热奥氏体晶粒粗大,需要进行完全退火或正火来细化晶粒。或消除过热的缺陷

5.再结晶退火

定义:把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温适当时间,使新的等轴晶粒代替原来的变形晶粒,从而消除加工硬化的热处理工艺。

(1)消除冷变形加工(冷轧、冷拉、冷冲)产生的畸变组织;

(2)消除加工硬化。

(3)加热温度为再结晶温度以上150 ℃~250 ℃ 。

(4)使冷变形后被拉长的晶粒重新形核长大为等轴晶,消除加工硬化效果。

6.去应力退火

又称低温退火。它是将钢加热到500℃~650℃(Ac1温度以下),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到室温的工艺方法。

目的:消除铸件、锻件和焊接件以及冷变形加工造成的内应力。去应力退火温度低、不改变工件原来的组织。

钢的保温时间为3 min/mm,铸铁:6 min/mm

冷却过程要缓慢以免产生新的应力。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正火

正火:将钢加热到Ac3(亚共析钢)和Accm(过共析钢)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后,在空气中或在强制流动的空气中冷却到室温的工艺方法。得到珠光体组织。

与退火相比:冷却速度较快,组织转变的温度也比较低,相同钢材正火后获得的珠光体的组织细,硬度,强度高。

保温时间同完全退火的保温时间。以工件烧透,心部达到要求的温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淬火

将钢加热到Ac3或Ac1线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冷却,获得马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

淬火温度

亚共析钢淬火加热温度:Ac3以上30℃~50℃;

共析钢、过共析钢淬火加热温度:Ac1以上30℃~50℃。

回火

将淬火后的零件加热到低于Acl的某一温度并保温,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是紧接淬火的一道热处理工艺,大多数淬火钢都要进行回火。

回火的目的

稳定工件组织和尺寸,减小或消除淬火应力,提高钢的塑性和韧性,获得工件所需的力学性能,以满足不同工件的性能要求。

回火分为低温、中温和高温回火。

低温回火

1.低温回火温度:150℃~250 ℃ 。

2.低温回火后组织:

​ 亚共析钢低温回火后组织:回火马氏体;

​ 过共析钢低温回火后组织:回火马氏体+碳化物+残余A。

3.低温回火的目的:保持高硬度(58HRC~64HRC)、强度和耐磨性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淬火钢的韧性,同时显著降低钢的淬火应力和脆性。

  1. 低温回火钢:高碳钢和高合金钢。应用于工具、量具、滚动轴承、渗碳工件、表面淬火工件等。

  2. 人工时效或稳定化处理(120 ℃ ~250 ℃ 、保温几十小时):精密量具、轴承、丝杠等零件为了减少在最后加工工序中形成的附加应力,增加尺寸稳定性。

低温回火

1.回火温度:在350 ℃ ~500 ℃之间。

2.回火组织:回火屈氏体组织(铁素体基体+弥散分布细粒状渗碳体)。

回火屈氏体组织中的铁素体:保留着马氏体的形态。

3.回火后工件性能:内应力基本消除,具有高的弹性极限和屈服极限、较高的强度和硬度(35HRC~45HRC)、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4.中温回火主要用于各种弹簧零件及热锻模具。

高温回火

1.调质处理:高温回火温度为500 ℃ ~650 ℃ 。通常将淬火和随后的高温回火相结合的热处理工艺称为调质处理。

2.高温回火的组织:回火索氏体,即铁素体+细粒状渗碳体。

回火索氏体中的铁素体:再结晶的多边形铁素体。

3.高温回火后钢性能:具有强度、塑性和韧性都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硬度为25HRC~35HRC。

4.应用:中碳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制造的各种受力比较复杂的重要结构零件,如发动机曲轴、连杆、连杆螺栓、汽车半轴、机床齿轮及主轴等。

退火

定义:将组织偏离平衡状态的钢加热到预定的某一温度,保温后缓慢冷却 (一般为随炉冷却或埋入石灰中),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分为: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扩散退火、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完全退火

定义:将钢件或毛坯加热到Ac3以上20℃~30℃,保温一段时间,获得完全奥氏体后,缓慢冷却(随炉冷却)到500℃~600℃以下出炉空冷。

完全退火的目的

(1)改善热加工造成的粗大、不均匀的组织;

(2)中碳以上碳钢和合金钢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170HB~230HB时易于切削加工);

(3)消除铸件、锻件及焊接件的内应力。

2.不完全退火

定义:亚共析钢在Ac1—Ac3之间或过共析钢在Ac1–Accm之间两相区加热,保温足够时间,进行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不完全”:指两相区加热,只有部分组织发生变化。

应用

1)较广,如果亚共析钢的锻轧终轧温度适当,并未引起晶粒粗化,铁素体和珠光体分布正常;

2)可采用不完全退火,来细化晶粒,降低硬度和消除内应力。

3.球化退火

定义:将过共析钢加热到略高于Ac1的温度(20-30℃),经长时间保温,使钢中二次渗碳体自发转变为颗粒状(或称球状)渗碳体,然后以缓慢的速度冷却到室温的工艺方法。

是不完全退火的一种。

保温时间:2-4小时。

4.扩散退火

定义:将钢加热到Ac1或Accm以上150~300℃,长时间保温并缓冷,使钢锭等化学成分和组织均匀化。

退火时间:t=8.5+Q/4(Q为装炉量),一般扩散退火时间为10-15小时。

扩散退火高温长时间加热奥氏体晶粒粗大,需要进行完全退火或正火来细化晶粒。或消除过热的缺陷

5.再结晶退火

定义:把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温适当时间,使新的等轴晶粒代替原来的变形晶粒,从而消除加工硬化的热处理工艺。

(1)消除冷变形加工(冷轧、冷拉、冷冲)产生的畸变组织;

(2)消除加工硬化。

(3)加热温度为再结晶温度以上150 ℃~250 ℃ 。

(4)使冷变形后被拉长的晶粒重新形核长大为等轴晶,消除加工硬化效果。

6.去应力退火

又称低温退火。它是将钢加热到500℃~650℃(Ac1温度以下),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到室温的工艺方法。

目的:消除铸件、锻件和焊接件以及冷变形加工造成的内应力。去应力退火温度低、不改变工件原来的组织。

钢的保温时间为3 min/mm,铸铁:6 min/mm

冷却过程要缓慢以免产生新的应力。

常用普通铸铁

1.灰口铸铁

成份特点:2.5~4.0%C, 1~3%Si, 0.25~1%Mn, 0.02~0.2%S, 0.05~0.5%P

组织特征:片状石墨 + 钢基体

根据石墨化程度的不同,钢基体可为F,F + P,P

性能特点:(与普通钢材相比)

机械性能低:片状石墨的片状特征决定的

​ 石墨s=20MPa,HB=3~5,d=0

​ 优异的耐磨性和消震性

​ 工艺性能好

灰铁牌号:HT20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灰口铁的热处理

可以改变钢基体的组织结构,但不能改变石墨的形态和分布

去应力退火:保证尺寸稳定和防止变形开裂

消除白口退火:加热至第一阶段石墨化温度(800-950°C)

表面淬火:增加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

2.可锻铸铁

成份特点:2.4~2.7%C, 1.4~1.8%Si, 0.5~0.7%Mn, <0.025%S, <0.008%P。另应加入B、Al、Bi等孕育剂,促进石墨化

组织特征:团絮状石墨 + 钢基体

​ 根据石墨化程度的不同,钢基体可为F,F + P,P

性能特点:(与普通钢材相比)

​ 机械性能:较灰铁大大提高,团絮状石墨应力敏感性小

​ 优异的耐磨性和消震性

​ 工艺性能好

可铁牌号:KTH300-06(铁素体基体); KTZ700-02(珠光体基体)

可铁热处理:可铁石墨化都是在固态下完成的

​ 石墨化工艺:三阶段石墨化退火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球墨铸铁

•成份特点:3.8~4.0%C, 2.0~2.8%Si, 0.6~0.8%Mn, <0.04%S, <0.01%P。常用Mg、RE及稀土镁作为铸铁孕育剂

•组织特征:球状石墨 + 钢基体

​ 根据石墨化程度的不同,钢基体可为F,F + P,P

•性能特点:(与普通钢材相比)

​ 机械性能:较可铁又大大提高,球状石墨应力敏感性进一步小。性能接近于某些钢材

​ 保持灰铁好的耐磨,消震性较灰铁降低较多

​ 工艺性能好。还可进行强化热处理!

•球铁牌号:QT420-10

•球铁热处理:球铁的性能是由相应钢基体性能决定的

​ 石墨化退火工艺;去应力退火工艺

​ 钢基体的热处理:正火、淬火回火、等温及表面淬火

4.蠕墨铸铁

•成份特点:3.5~3.9%C, 2.1~2.8%Si, 0.4~0.8%Mn, <0.1%S, <0.1%P。常用稀土硅铁、稀土硅铁钙及稀土镁等作为蠕化剂

•组织特征:蠕虫状石墨(长径比2~10) + 钢基体

蠕虫石墨与球状石墨共存 钢基体可为F,F + P,P

•性能特点:

​ 机械性能:与球铁类似

​ 保持灰铁好的耐磨,消震性与灰铁类似

​ 工艺性能好。可进行强化热处理!

•蠕铁牌号:RT420-10

•蠕铁热处理:蠕铁热处理与球铁类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