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邓俊辉)学习笔记】排序 5——选取:通用算法

1. 尝试

在讨论过众数以及特殊情况下中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后,接下来针对一般性的选取问题,介绍优化的通用算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既然选取问题的查找目标就是在整个数据集中按大小次序秩为 k 的那个元素,所以最直接不过的方法莫过于首先对整个数据集做一次排序。之后我们只需从首元素开始,依次向后移动,当累计移动了 k 步之后,我们也就自然的抵达了查找的目标。

然而很遗憾,这里首先需要做一趟排序。我们知道在最坏情况下,我们不得不为此花费 n log n的时间,对于这样一种性能,我们是不能满意的,正如我们马上就要看到的,实际上存在更为优化的算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我们听到选取这个词时,或许很自然地会想起堆结构。没错,堆结构的主要功能也是在做某种意义上的选取,也就是选取其中的极值元素。从这个意义上讲,选取极值就是选取问题的一个特例,而反过来选取问题也是 getmax 之类操作的一般化推广,那么是否有可能借助堆结构来实现高效的选取操作呢?

沿着这个思路你或许会想出如这个图所示的一种方法。具体来说我们需要首先将所有的 N 个元素组织为一个堆。当然这里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小顶堆,也就是说堆顶元素是全局的极小值。因此每当我们调用一次 delmin 接口,就可以摘出当前的极小值。就全局而言,第一次调用将会摘出全局的最小元,也就是秩为零者。而接下来的第二次调用将会得到全局秩为1者。因此在我们连续地对这个接口调用 k 次之后,整个堆的规模将变为 n - k。而此时的堆顶也就应该恰好是全局秩为 k 的那个元素。就第一步预处理,也就是建堆操作而言,我们性能还不差,我们可以直接调用弗洛伊德算法,也就说为此我们只需花费线性的时间。

然而此后对 delmin 接口的调用累计时间却很长。具体来说,我们每次都需要花费 logn 的时间,而总共需要调用 k 次。也就是说只要 k 在数量级上与 n 同阶,这个方法的渐进性能将与全排序的方法没有什么实质区别。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然,我们也可以尝试利用堆的其他方法,比如一种可行的方案是:我们首先从数据集中任选出 k 个元素,并将它们组织为一个大顶堆。接下来对于剩余的 n - k 个元素,我们分别调用一次 insert 操作,将它插入堆中,然后随即调用一次 delmax 接口,摘除掉新的堆顶。

对于这样的每一步迭代,如果此前堆的规模为 k,那么在执行 insert 的操作之后,它的规模将变为 k + 1,在随后立即执行过delmax 操作之后,堆的规模又会从 k + 1重新恢复为 k。

请注意,当每一次这个堆的规模从 k 增加到 k + 1 时,对应的堆顶元素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秩为 k 的那个元素。因此,当所有元素都经过如此处理之后,当这个堆的规模最后一次达到 k + 1 时,堆顶元素也就是全局秩为 k 的那个元素。

由此可见,按照这种方法我们的确可以完成选取的任务,然而同样很遗憾,它的时间复杂度依然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具体的,为了构建初始的堆,我们这里同样只需线性的时间。然而在随后的 n - k 次迭代中,无论插入或者删除,我们都需要多达 log k 的时间。

但如果 k 非常小或者反过来非常大,这个算法的性能将接近于线性。然而,当 k 取值接近中间范围时,这个算法的复杂度又将重新回到 n log 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然利用堆结构来实现选取功能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这里再来看其中的一种。具体来说,这里我们将使用两个,而不是一个堆。首先我们要从数据集中任取 k 个元素构建一个大顶堆 h。

相应的我们要将剩余的 n - k 个元素组织为一个小顶堆 g。接下来我们需要反复的比较这两个堆的堆顶,只要 h 大于 g,我们就令二者互换位置。然后分别通过一次下滤,将这两个堆重新复原,这个迭代将持续进行下去,直到最终 h 不再大于 g。

而一旦达到这种状态,对于 g 的顶元素,也就是我们要查找的目标,因为对于此时的这个元素来说,总共有 k 个元素不大于它,同时有 n - k - 1 个元素不小于它。尽管这种方法的构思非常精巧,但是同样的,它在最坏情况下的复杂度依然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2. quickSelec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接下来尝试方法,把将采用减而治之的策略,为此需要借用快速排序中的 partition 算法,因此这一算法也称作 quickselect。

你应该记得快速排序中的 partition 算法的功能就是在当前的序列中构造出一个轴点,我们也知道这个轴点具体的位置是随机的,取决于我们的运气,或者更准确地说取决于它相对于整个数据全集而言所拥有的秩

在此我们不妨来设想一种最好的情况,是什么呢?是的,有可能这个候选轴点就是我们在 k 选取问题中的查找目标,也就是说它的秩恰好就是 k。果真如此的话,我们的计算量只不过是一趟partition,我们知道它所对应的运行时间不过 O(n)。

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又当如何处理呢?不要紧,在一般的情况下,尽管这个候选轴点未必就是我们要查找的目标,但是根据它我们却可以对搜索的范围进行有效的裁剪。

具体的如这个图所示,假设我们的查找目标 k 对应于这个位置,而在经过 partition 操作使得我们候选轴点变成名副其实的轴点之后。如果它所对应的 i 不是我们的目标 k,那么根据 i 与 k 的大小关系无非两种情况。

  • 我们知道在经过 partition 操作之后,这个轴点之所以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轴点,是因为在它左侧的元素都不大于它,而在它右侧的元素都不小于它。因此如果轴点的秩要比 k 更大,那么也就说明我们的目标元素必然存在于子序列 L 中,而与子序列 G 无关。这就意味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将 G 减除掉。
  • 对称的也同理,如果轴点的秩要小于 k,那么由图也可看出目标元素必然来自于子序列 G 中,而与子序列 L 无关。也就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可大胆地减除掉子序列 L。

综合起来,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都可以有效地使得问题的规模得到缩减。这样一个缩减的过程将持续进行下去,在整个问题的规模退化到平凡情况之前,我们迟早会找到目标元素。

比如这就是 quickselect 算法的一种可能实现。如刚才所言,整个算法就是一个反复迭代不断减而治之的过程。在每一步迭代中,我们都需要仿照快速排序中的 partition 算法构造出一个轴点,而且我们可以确定这个轴点的秩为 i。

以下无非刚才我们所说的两种情况。如果整点的秩不小于 k,那么就意味着子序列 G 可以被减除掉。为此,我们只需将有效区间的右边界更新为 i -1 ,对称的,如果轴点的秩不大于 k,这意味着子系列 L 可以被减除掉。为此我们只需将有效区间的左边界更新为 i + 1。

很遗憾,尽管这里旨在构造轴点的内循环,每趟只需线性的时间,但是我们却不能有效地控制外循环的执行次数。尽管可以证明在通常的随机意义下,外循环平均只需执行常数次,但是我们依然不难看出在最坏的情况下它依然需要执行多达 n 次。

因此就最坏情况而言,这个算法依然不是最优的。不过好消息是这个算法已经为我们通往最优的算法打开了通路。

3.linearSelect:算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接下来将要介绍这个选取算法,就是在刚才 quickselect 算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因为这个算法即便在最坏情况下也只需渐进的线性时间,因此我们也称之为 Linearselect。

这个算法需要用到一个常数 Q,它的数值不大,我稍后就会具体来确定它的取值。这个Linearselect 算法将以递归形式给出,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准备好递归基,也就是当问题的规模已经足够小时,不妨调用任何一种平凡的选取算法。

  1. 接下来我们需要将整个数据集均匀的切分为若干组,每一组依然是一个随机的序列。它们的规模都统一取做刚才引入的那个常数 Q。如此我们将得到 n/Q 个子序列。

  2. 接下来对于每一个这样的子序列,我们都分别对它们进行排序。没错,排序,而且在这里,你可以不必过于在意排序的效率。比如可以直接采用插入排序算法,而在经过如此排序之后,我们也就可以直接得到每一个子序列所对应的中位数。既然总共有 n/Q 个子序列,所以这里中位数也总共应该有 n/Q 个。

  3. 接下来我们再从所有这些中位数中去找到它们的中位数,也就是中位数的中位数(median of the medians) ,具体如何来找到呢?通过递归,也就是调用 Linearselect 算法本身,我们将这个中位数的中位数记作大写的 M。

  4. 接下来我们需要以这个中位数的中位数为基准,对整个数据集中的所有元素进行分类,具体来说,所有小于 M 的元素都归入 L 中,所有大于 M 的元素都归入到 G 中,而所有与之相等的元素都归入到集合 E 中。

    此时的状态以及可能的情况可以由这组图来表示。既然这三个集合之间有明确的大小关系,所以无论如何,从大到小,它们必然是 L 在最左侧,E 居中以及 G 在最右侧。当然它们的规模大小可能有所不同。

    不要忘了我们的查找目标是在全局秩为 k 的那个元素。所以接下来我们可以沿用 quickselect 算法的思路,根据不同的情况相应的对问题的规模进行裁剪,从而实现有效的减而治之。

  5. 具体来说,根据目标元素具体应该落在 L、E 或者 G 中。无非三种情况。如果 L 足够长,以致 k 应该落在其中。那么不难看出,E 以及 G 都可以被减除掉。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需将查找的范围缩减到子集 L,然后递归的进行查找。对称的,如果 G 足够大,则意味着 E 以及 L 都可以被减除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同样可以将搜索的范围缩小到子集 G,并同样通过递归来完成后续的查找。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子集 G 是以序列形式给出的,那么在这个序列中原先秩为 k 的那个目标元素在 G 中所对应的秩将有所减少。在这里我们不要忘了对它及时地更新。那么最后一种情况无非就是目标元素落在子集 E 中。不要忘了 E 中的元素都等于全局的那个中值,这意味着什么呢?没错,意味着全局的这个中值恰好就是我们的查找对象。也就说我们在这个位置已然命中,因此可以直接将其返回,这也是算法的最终出口。

这个 Linearselect 算法尽管略显复杂,但是我不难验证它在功能上的正确。因此我们接下来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就是,它的时间复杂度有多高,是否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样,即便在最坏的情况下也能保证不超过渐进的线性。

4. linearSelect:性能分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接下来,就来对 Linearselect 算法的复杂度做一界定,按照我们习惯,将该算法所对应的运行时间记作 Tn,以下对照这个算法的各个步骤分别进行估算。

  1. 首先是作为递归基的第 0 步,我们讲过当问题规模已经降至足够小时,将直接采用任何一种平凡的算法,比如直接借助排序的方法,当然所对应的时间复杂度也自然就是 Q logQ。然而因为这里 Q 是取做一个常数,所以 Q logQ 实质上也是一个常数。
  2. 我们再来看算法有效的第一步,也就是对整个集合的均分,如果数据集合表示为序列,那么这一步只需对整个序列做一趟线性的扫描,因此我们也只需线性的时间。
  3. 接下来是对每一组元素进行排序并进而找出其中的中位数。同理,因为此时每个子序列的长度都不超过 Q,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每个子序列的排序都可以在常数时间内完成。考虑到总共有 n/Q 个子序列,因此所有这些子序列的排序,以及从中找出中位数,累计所需要的时间也依然不过是线性。
  4. 再来考察第三步,也就是从上一步所得到的 n/Q 个中位数中递归地去找到全局的中位数,也就是那个大写的 M。我们知道这一步是通过递归来完成的,但问题规模已经缩减到 n/Q,所以对应的时间复杂度也可以表示为 T(n/Q)。
  5. 再接下来的第四步是根据全局中位数将整个集合划分为三个子集,并分别计数。不难看出,只需一趟线性扫描,这项工作即可完成。因此,这一步所需要的时间累计也不过线性。
  6. 以下是最关键的第五步,这一步任务是递归的求解规模已经缩小的新问题。在这里我们宣称无论如何,新问题的规模都会得到有效的压缩,具体来说,它们的规模至多是原问题的75%。

5. linearSelect:性能分析B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那么新问题规模为何必然会得到有效的削减呢?回顾一下,你应该记得新问题都是在原问题的基础上削减掉子序列 E + G 或 E + L 而得的,而 L 和 G 都是以全局的中位数是那个大写的 M 来确定。

实际上这个大 M 虽然未必就是整个集合的中位数,但就某种意义而言,它的确不会过小或者反过来过大。具体来说,在整个集合中必然有不少于25%的元素不小于这个 M,而且另外还有25%的元素在数值上不大于这个大 M。

这一性质,通过这幅图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这里我将所有的 n/Q 个子序列垂直摆放并平行地罗列于此。以它们各自的中位数为界,每个子序列都可以相应的分为更大的一半以及更小的一半。每个子序列都是如此。

如果将所有子序列中的中位数由大到小排列于此,那么它们当中的那个中位数也就是大 M,大致应该在这个位置。现在可以看到以这个大 M 为界,整个序列的确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是这些白色的部分,不难看出,它们在数值上都不会小于大 M。从数量上讲,这些白色部分至少占据整体的1/4。对称的,你也可以注意到这些深色的部分。它们组合也至少占整个集合的1/4,而且其中的元素在数值上也绝对不会超过大 M。

进一步的不难看出,所有这些白色部分都应该属于此时的子集 G 或 E ,反之对称的所有的深色部分也都应该属于此时的子集 L 或 E。

这样我们就证明了我们此前的那个断言,也就是无论我们每次剪除的是 L + E 或 G + E,新问题的规模都不会超过此前问题规模的75%。

6. linearSelect:性能分析C

好了,现在我们就可以来准确地界定 Linearselect 算法的渐进复杂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实际上,根据此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递推式,难道不是吗?为了利用这个算法来完成选取,除了需要花费线性的时间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最实质的计算无非两次递归调用,第一次递归是为了从 n/Q 个中位数中确定全局中位数,也就是那个大 M。

第二次递归则是针对规模已经缩小的新问题,我们刚刚证明过新问题的规模至少会缩减25%。

不要忘了我们目标是线性,而为了使得我们能够从这递推式解出一个线性函数,我们只需保证这两个递归项的参数之和严格的小于线性,也就是说1/Q与3/4的总和必须严格的小于1。这一点并不难做到。

比如我们只要将 Q 取作5,就能保证这一点。针对于 q 等于5 时的这个递推式,你不妨在课后做一细致地推导。你将会发现,尽管就渐进意义而言,它的确是一个线性函数,但其中的常系数却相对很大,也就是说,这里的 Linearselect 算法更具有理论意义。

  • 26
    点赞
  • 2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