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OS7安装


1. 系统安装

第一步:选择安装方式

第一种(安装 CentOS7)和第三种(排除模式/救援模式)引导方式比较常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修改网卡名(ens33->eth0)】

CentOS 7的网卡启用新的命名规则(ensX系列,默认是ens33),为了统一管理,往往会沿用之前的ethX系列命名。

具体操作:

  • 调整光标到 Install CentOS 7
  • 按下Tab键,在命令行输入net.ifnames=0 biosdevname=0;然后回车进入下一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补充】

CentOS 7 之前的ethX数字编号的网卡命名往往不一定能够准确对应网卡接口的物理顺序,新的CentOS 7 的网卡默认命名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新的明明方式给Linux系统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所以一般还会改回eth0、eth1等网卡的命名形式。常用的网卡命名方式:

biosdevname=0 net.ifnames=1          # enp5s2
biosdevname=1 net.ifnames=0          # em1
biosdevname=0 net.ifnames=0          # eth0     

第二步:确定安装过程使用语言

此处的选择是选择安装界面的语言,安装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使用中/英文安装,不代表系统的语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三步:安装信息-本地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时间和日期需要调整成国内的(亚洲/上海),时间格式建议使用24小时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键盘不变保留(美式键盘);
  • 系统语言可以只保留English,也可以中英文都保留(支持多选)。

第四步:安装信息-软件源设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系统源的安装

  • 通常情况下大多是本地介质安装,即使用下载好的镜像文件进行安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通过引导光盘网络安装。使用此方法要先将网络配置完成后才能在此位置进行配置安装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软件安装选择

  • 软件安装选择中,一般会选择最小化安装或者是桌面化的安装这两个版本。因为服务器使用的基本是命令行操作,所以大多数会选择最小化的安装方式。
  • 右侧的附加项,一般会按照(1236)组合方式进行安装。即测试工具、兼容库、开发工具、系统管理工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依据经验,选择安装包时遵循最小化原则,如果在安装过程落下了部分包组,那么在安装完系统后可以按如下方式补充上:
# 补充安装兼容库、基本库、开发工具 
yum group install "Compatibility libraries" "Base" "Development tools" 
# 补充安装测试工具、拨接网络支持 
yum group install "debugging Tools" "Dial-up Networking Support" 

# 可以通过yum groupinfo 包组名 ,查看具体安装的包组组件。      

第五步:安装信息-系统设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安装位置(磁盘分区)

  • 进行磁盘分区时一般有系统自动分区自定义分区两种选择;
    • 系统自动分区:系统会根据默认设置的分区方式对磁盘进行分区处理,对新手友好;
    • 自定义分区:使用人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和生产需求进行自定义分区;
自定义分区
  • 选择进行安装系统的磁盘之后,在下方的选项里,根据自己的需求设置分区方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选择手动分区,点击完成之后进入手动分区界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里的分区类型默认是LVM(逻辑卷管理),它可以对设置好的分区大小进行动态调整,前提是所有的分区格式都是设置成LVM格式,分区标号为8e

生产环境的分区一般都是提前规划好的,极少有后续调整的需求,而且LVM的性能与标准分区及硬件RAID卡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没有特殊需求的情况下,不会选择LVM分区。

一般会选择标准分区模式(Standard Partition)。

  • 按照个人习惯划分了三个分区:/boot(引导分区),swap(交换分区)、/(根分区)。
    • 划分的比例往往是/boot够用就好,不同版本的略有不同,这里给了 300 MB
    • swap交换分区的大小与实际内存大小往往是 1:11.5:1 的比例;
    • 这里将剩余的空间都给了/分区,也可以再创建几个其他分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右侧的分区详情基本不需要改动。

  • 划分完分区之后,点击完成,确定划分方案。
补充:分区方案区别
  • 标准分区: 标准分区可以包含文件系统或交换空间,也能提供一个容器,用于软件RAID和LVM物理卷。

  • BTRFS: Btrfs是一个具有几个设备相同的特征的文件系统。它能够处理和管理多个文件,大文件和大体积比的ext2,ext3和ext4文件系统。

  • LVM(逻辑卷): 创建一个LVM分区自动生成一个LVM逻辑卷。 LVM可以在使用物理磁盘时,提高性能。用户在无需停机的情况下可以方便地调整各个分区大小。

  • LVM精简配置: 使用自动精简配置,你可以管理的自由空间,被称为精简池,它可以根据需要由应用程序时,可以分配给设备任意数量的存储池。所需的存储空间具有成本效益的分配时,薄池可以动态地扩展。某些分区固定只能是标准分区,即使选择LVM也会自动设置为标准分区。

    LVM 逻辑卷管理,作为动态分配主机磁盘大小的工具。从软件层面实现动态调整,在硬盘的上面增加了一层软件管理,但是在高并发访问时,性能会下降5%-10%。所以一般不会用到,都是使用标准分区。如图,划分了三个分区:/boot(引导分区),swap(交换分区)、/(根分区)。

网络和主机名设置

  • 如图,显示的网卡名已经按照我们的需求调整成ethX 格式。
  • 主机名可以在对话框中进行修改,修改完成之后点击应用进行启用,后面显示出修改后的主机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网络部分可以在这里配置,也可以在安装完成之后进入配置文件进行配置修改。

  • 点击configure设置,进入设置界面。选择IPv4设置,选择手动获取IP的方式,添加上相应的配置数据,点击save保存配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DNS添加的时候,可以添加多个DNS地址,中间使用逗号隔开。

  • 配置保存之后,就退回上一个界面。启动网卡,显示网卡的配置信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KDUMP设置

kdump是在系统崩溃、死锁或者死机的时候用来转储内存运行参数的一个工具和服务。在系统崩溃的时候,将从系统中捕获对确认崩溃原因非常有用的信息,但是需要保留一部分系统内存,这些内存不能用于其他用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六步:用户密码设置

安装信息界面配置完成后,点击开始安装键进行安装,在该界面中还需要对root用户密码进行维护,有需要也可以创建新的普通用户。但是root用户密码是必须要做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安装完成之后,重启进入系统。

重启进入系统之后,需要输入用户和密码登录。在这个界面中我们可以得到系统大版本、内核版本、主机名的信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安装配置补充

2.1 虚拟机网络设置

  • 进入虚拟网络编辑器进行配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点击更改设置进行配置(管理员权限)

    • 在这个界面,选择网络模式。配置IP网段,子网掩码等。
      • 这里我们使用的是NAT网络连接模式
      • 在使用本地DHCP服务那一栏里,把勾选去掉;手动配置静态IP地址
      • 然后配置IP网段和网段子网掩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还需要在NAT设置那里,点击进去设置网关。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最后,连续确定保存退出。

2.2 虚拟机网络类型

在虚拟网络编辑器看到三个虚拟网卡对应的网络类型是不一样的。这里对这三种网络类型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

NAT(地址转换)

  •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该模式是比较简单的实现虚拟机联网的方式,通过宿主(物理机)上网和交换数据的。
  • 在NAT模式下,虚拟机网卡连接的宿主机的VMnet8上,此时系统的VMWare NAT Service 服务就充当了路由器,负责将虚拟机发到VMnet8的包进行地址转换之后发到实际的网络上,再将实际网络上返回的包进行地址转换后通过VMnet8发送给虚拟机。
  • VMWare DHCP Service 负责为虚拟机分配IP地址。
  • 优势是不会与其他物理主机的IP地址冲突,换了网络环境也不影响虚拟机IP的使用。

Bridged(桥接模式)

  • 桥接模式下的虚拟机的地位与物理机是平行的,也可以直接进入实际网络。
  • 因此虚拟机可以分配到与物理主机相同的网段的独立IP地址,网络功能跟真实的物理机几乎一样。
  • 在逻辑上虚拟机与逻辑主机之间没有上下级关系。
  • 优势是上网行为最大程度仿真物理主机,劣势是可能会与局域网内的其他地址冲突,更换网络环境之后,所有虚拟机IP都会受到影响。在与宿主交换机进行数据交流时会经过路由器。

Host-only(仅主机模式)

  • 主机模式中,虚拟网卡会连接到宿主主机的VMnet1上,但是宿主主机不会提供路由服务。也就是说虚拟机只能与宿主机进行数据交换,不能上网。

2.3 磁盘补充(分区部分)

Linux系统对分区的基本要求

  • 至少要有一个根(/)分区,用来存放系统文件和程序。空间保留至少5个G。
  • 引导(/boot)分区,用于存放系统引导文件,一般空间为200~300M左右,根据不同的系统随机调整。C7可以设置成1024MB,当然这个分区也不是必须的。
  • 可以设置一个交换(swap)分区,虚拟内存,一般为物理内存的1~1.5倍。一般服务8-16G就好,没有必要过大,这个分区一般都有但不是必须的。

生产环境推荐分区方案

方案一:

针对网站集群架构中的某个节点服务器进行分区,服务器上数据存有多份(其他集群节点也有)且数据不太重要。建议这样分区:

  • /boot:设置为512~1024MB。
  • swap:8~16GB。
  • /:所有剩余的硬盘空间大小(即将/var、/home等分区和“/”根目录共用一个分区,相当于Windows里只有一个C盘一样,所有的数据和系统文件都在一起)。

方案二:

针对数据库及存储角色的服务器进行分区,该服务器的业务包含了大量的重要数据,建议分区方案如下:(将重要数据进行单独分区,便于备份和管理)

  • /boot:设置为512~1024MB。
  • swap:8~16GB。
  • /:大小设置为50~200GB,只存放系统相关文件,网站等业务数据不放在这里。
  • /data:剩余硬盘的空间大小,存放数据库和存储服务等重要数据。

方案三:

针对大网站及门户级别企业的服务器进行分区。

  • /boot:设置为512~1024MB。
  • swap:8~16GB。
  • /:大小设置为50~200GB,只存放系统相关文件,网站等业务数据不放在这里。
  • 保留剩余的磁盘空间,不再进行分区,将来分配给不同的使用部门,由他们自己根据需求再分。

2.4 安装后进行网络配置

图形化界面进行配置

使用命令行指令启动图形化配置界面。

CentOS 7 执行命令:   nmtui
CentOS 6 执行命令:   setup

这种操作本质上也还是对网卡配置文件进行修改,执行完成后,也要重启网卡服务。

而且不同Linux发行版对NetworkManager及nmtui的支持程度不同,某些特定环境下可能遇到兼容性问题,导致配置无法生效或产生意外行为。所以一般还是直接修改配置文件。

修改配置文件进行配置(推荐)

选中网卡配置文件,进行编辑(以eth0为例)

vim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配置文件中的参数配置

TYPE=Ethernet                               // 网卡类型:以太网
PROXY_METHOD=none                           // 代理方式:关闭状态
BROWSER_ONLY=no                             // 只是浏览器(yes|no)
BOOTPROTO=static                            // 设置网卡获得ip地址的方式(static|dhcp|none|bootp)
DEFROUTE=yes                                // 设置为默认路由(yes|no)
IPV4_FAILURE_FATAL=no                       // 是否开启IPV4致命错误检测(yes|no)
IPV6INIT=yes                                // IPV6是否自动初始化
IPV6_AUTOCONF=yes                           // IPV6是否自动配置
IPV6_DEFROUTE=yes                           // IPV6是否可以为默认路由
IPV6_FAILURE_FATAL=no                       // 是不开启IPV6致命错误检测
IPV6_ADDR_GEN_MODE=stable-privacy           // IPV6地址生成模型
NAME=eth0                                   // 网卡物理设备名称
UUID=6e89ea13-f919-4096-ad67-cfc24a79a7e7   // UUID识别码
DEVICE=eth0                                 // 网卡设备名称
ONBOOT=no                                   // 开机自启(yes|no)
IPADDR=10.0.0.200                           // IP地址
NETNASK=255.255.255.0                       // 子网掩码,也可使用掩码长度表示(PREFIX=24)
GATEWAY=10.0.0.254                          // 网关
DNS1=114.114.114.114                        // 首选DNS
DNS2=8.8.8.8                                // 备用DNS

这些参数不都是必须的,可以根据系统生成的文件,对其中有用的参数进行修改使用即可。

修改完成后,需要重启网卡服务。

systemctl restart network

3. 重置root管理员密码(补充)

情况一:已登录状态,修改重置root用户密码

登录系统之后,进入命令行界面

[root@localhost ~]#     

然后根据提示进行新密码的设置

[root@localhost ~]# passwd root
Changing password for user root.
New password: 
BAD PASSWORD: The password is a palindrome
Retype new password: 
passwd: all authentication tokens updated successfully.

操作完成这一步之后,远程连接工具依然连接成功。但是密码实际上已经修改。等再次重新连接的时候,就会提示原有的密码失效(错误)。

情况二:忘记root用户密码,重置用户密码

这一步操作,因为无法进入系统,所以不能使用远程连接工具,只能在实机上操作

第一步:进入内核编辑界面

直接重启系统,或者是在已开机的 Desktop 虚拟机上,同时按下 Ctrl + Alt + Del 组合键。

进入系统启动界面,然后根据提示,按下 e 键,编辑所选项目(编辑Linux内核)。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二步:追加“rd.break”参数

进入内核信息编辑界面后,通过键盘方向键调整光标,找到第一个以 linux16 开头的行,并通过按下 Ctrl + e 快速把光标定位到该行的行末,输入 <空格键> rd.break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三步:进入紧急救援模式界面

确定没错之后,按下 Ctrl + x 组合键来运行修改过的内核程序,系统将启动到临时内核 shell 界面,即进入到系统的紧急求援模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四步:执行修改操作

依次输入以下命令,等待系统重启操作完毕,然后就可以使用新密码登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命令详解:

1. mount -o remount,rw / /sysroot
# 以读写权限重新挂载硬盘上真实系统根目录
2. chroot /sysroot
# 把环境切换到真实系统根目录
3. echo '111111' | passwd --stdin root
# 修改root用户账号,这一步也可以直接使用passwd命令,进行交互修改。
4. touch /.autorelabel
# 告诉系统下次重启将对文件进行Selinux上下文重新打标
5. exit
# 退出真实系统根目录环境
6. exit
# 再次exit将重新引导系统 ```

注意:修改密码后,首次重启的时间将会比较长,因为系统将对所有文件进行 SeLinux 打标,请耐心等待,整个过程并非死机, 请勿在打标过程中手动强制再次重启,否则系统将会永久性损坏导致无法开机。

  • 36
    点赞
  • 1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