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B+树?【深度解读】

前言

B+树是一种常用的索引数据结构,在数据库系统和文件系统中广泛应用。它相比于其他数据结构具有许多优点,下面我将一步一步介绍相关概念,并解释为什么要使用B+树以及它的性能。

一、怎样的索引的数据结构是好的

由于数据库的索引是保存到磁盘上的,因此当我们通过索引查找某行数据的时候,就需要先从磁盘读取索引到内存,再通过索引从磁盘中找到某行数据,然后读入到内存,也就是说查询过程中会发生多次磁盘 I/O,而磁盘 I/O 次数越多,所消耗的时间也就越大。
所以,我们希望索引的数据结构能在尽可能少的磁盘的 I/O 操作中完成查询工作,因为磁盘 I/O 操作越少,所消耗的时间也就越小。
另外,MySQL 是支持范围查找的,所以索引的数据结构不仅要能高效地查询某一个记录,而且也要能高效地执行范围查找。

所以,要设计一个适合 MySQL 索引的数据结构,至少满足以下要求:
1、能在尽可能少的磁盘的 I/O 操作中完成查询工作;
2、要能高效地查询某一个记录,也要能高效地执行范围查找

二、二分查找

特点

假设我们现在用数组来存储索引,比如下面有一个排序的数组,如果要从中找出数字 3,最简单办法就是从头依次遍历查询,这种方法的时间复杂度是 O(n),查询效率并不高。因为该数组是有序的,所以我们可以采用二分查找法。

缺点

二分查找法每次都把查询的范围减半,这样时间复杂度就降到了 O(logn),但是每次查找都需要不断计算中间位置。插入一个元素,需要将这个元素之后的所有元素后移一位,如果这个操作发生在磁盘中呢?这必然是灾难性的

三、二分查找树

特点

二叉查找树的特点是一个节点的左子树的所有节点都小于这个节点,右子树的所有节点都大于这个节点,这样我们在查询数据时,不需要计算中间节点的位置了,只需将查找的数据与节点的数据进行比较。

假设,我们查找索引值为 key 的节点:

如果 key 大于根节点,则在右子树中进行查找;
如果 key 小于根节点,则在左子树中进行查找;
如果 key 等于根节点,也就是找到了这个节点,返回根节点即可。

二叉查找树解决了插入新节点的问题,因为二叉查找树是一个跳跃结构,不必连续排列。这样在插入的时候,新节点可以放在任何位置,不会像线性结构那样插入一个元素,所有元素都需要向后排列。

缺点

当每次插入的元素都是二叉查找树中最大的元素,二叉查找树就会退化成了一条链表,查找数据的时间复杂度变成了 O(n)。
而且会随着插入的元素越多,树的高度也变高,意味着需要磁盘 IO 操作的次数就越多,这样导致查询性能严重下降,再加上不能范围查询,所以不适合作为数据库的索引结构。

四、自平衡二叉树

特点

为了解决二叉查找树会在极端情况下退化成链表的问题,后面就有人提出平衡二叉查找树(AVL 树)。

主要是在二叉查找树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条件约束:每个节点的左子树和右子树的高度差不能超过 1。也就是说节点的左子树和右子树仍然为平衡二叉树,这样查询操作的时间复杂度就会一直维持在 O(logn) 。

缺点

不管平衡二叉查找树还是红黑树,都会随着插入的元素增多,而导致树的高度变高,这就意味着磁盘 I/O 操作次数多,会影响整体数据查询的效率

五、B树

自平衡二叉树虽然能保持查询操作的时间复杂度在O(logn),但是因为它本质上是一个二叉树,每个节点只能有 2 个子节点,那么当节点个数越多的时候,树的高度也会相应变高,这样就会增加磁盘的 I/O 次数,从而影响数据查询的效率。

特点

为了解决降低树的高度的问题,后面就出来了 B 树,它不再限制一个节点就只能有 2 个子节点,而是允许 M 个子节点 (M>2),从而降低树的高度
我们在一棵 3 阶的 B 树中要查找的索引值是 9 的记录那么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与根节点的索引(4,8)进行比较,9 大于 8,那么往右边的子节点走;

然后该子节点的索引为(10,12),因为 9 小于 10,所以会往该节点的左边子节点走;

走到索引为9的节点,然后我们找到了索引值 9 的节点。
可以看到,一棵 3 阶的 B 树在查询叶子节点中的数据时,由于树的高度是 3 ,所以在查询过程中会发生 3 次磁盘 I/O 操作。
如果同样的节点数量在平衡二叉树的场景下,树的高度就会很高,意味着磁盘 I/O 操作会更多。所以,B 树
在数据查询中比平衡二叉树效率要高。

缺点

B 树的每个节点都包含数据(索引+记录),而用户的记录数据的大小很有可能远远超过了索引数据,这就需要花费更多的磁盘 I/O 操作次数来读到「有用的索引数据」

六、B+树

定义

B+ 树就是对 B 树做了一个升级,MySQL 中索引的数据结构就是采用了 B+ 树,B+ 树结构如下图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B+ 树与 B 树差异的点,主要是以下这几点:
1、叶子节点(最底部的节点)才会存放实际数据(索引+记录),非叶子节点只会存放索引;
2、所有索引都会在叶子节点出现,叶子节点之间构成一个有序链表;
3、非叶子节点的索引也会同时存在在子节点中,并且是在子节点中所有索引的最大(或最小)。
4、非叶子节点中有多少个子节点,就有多少个索引;

单点查询

B+ 树的非叶子节点不存放实际的记录数据,仅存放索引,因此数据量相同的情况下,相比存储即存索引又存记录的 B 树,B+树的非叶子节点可以存放更多的索引,因此 B+ 树可以比 B 树更「矮胖」,查询底层节点的磁盘 I/O次数会更少。

插入与删除效率

B+ 树有大量的冗余节点,这样使得删除一个节点的时候,可以直接从叶子节点中删除,甚至可以不动非叶子节点,这样删除非常快。

B 树则不同,B 树没有冗余节点,删除节点的时候非常复杂,比如删除根节点中的数据,可能涉及复杂的树的变形,比如下面这个动图是删除 B 树根节点的过程:

范围查询

B 树和 B+ 树等值查询原理基本一致,先从根节点查找,然后对比目标数据的范围,最后递归的进入子节点查找。

因为 B+ 树所有叶子节点间还有一个链表进行连接,这种设计对范围查找非常有帮助,比如说我们想知道 12 月 1 日和 12 月 12 日之间的订单,这个时候可以先查找到 12 月 1 日所在的叶子节点,然后利用链表向右遍历,直到找到 12 月12 日的节点,这样就不需要从根节点查询了,进一步节省查询需要的时间。

而 B 树没有将所有叶子节点用链表串联起来的结构,因此只能通过树的遍历来完成范围查询,这会涉及多个节点的磁盘 I/O 操作,范围查询效率不如 B+ 树。

因此,存在大量范围检索的场景,适合使用 B+树,比如数据库。而对于大量的单个索引查询的场景,可以考虑 B 树,比如 nosql 的MongoDB。

总结

1、更高的指令缓存利用率:B+树采用了一种链表结构将所有叶子节点连接在一起,使得范围查询更加高效。在B+树中,所有非叶子节点仅用于索引,而叶子节点包含了全部的关键字和对应的数据,这样可以减少磁盘读取次数,提高指令缓存的利用率。

2、更低的树高度:B+树的内部节点只包含索引键,并且所有叶子节点通过链表进行连接。相比之下,B树的内部节点既包含索引键,也包含对应的数据。由于B+树的每个节点都可以容纳更多的索引键,所以B+树的高度相对较低。较低的树高度意味着在搜索、插入和删除等操作时需要较少的磁盘I/O开销,提高了数据库的性能。

3、更好的区间查询性能:B+树的叶子节点之间通过链表连接,这使得范围查询变得更加高效。对于区间查询,只需从起始节点开始,按顺序遍历链表即可获取满足条件的所有数据,而不需要回溯树进行搜索。

4、更好的顺序访问性能:由于所有的叶子节点都通过链表连接在一起,B+树支持高效的顺序访问。这对于范围查询、排序操作以及顺序遍历等任务非常有利,提供了更好的性能。

总体来说,B+树在范围查询、顺序访问和磁盘I/O方面具有优势,特别适用于大型数据库系统中需要高性能的场景。但是对于某些特殊的应用场景,B树可能更适用,例如内存数据库或是对随机访问的需求较高的情况。

七、MySQL的B+树

MySQL 的存储方式根据存储引擎的不同而不同,我们最常用的就是 Innodb 存储引擎,它就是采用了 B+ 树作为了索引的数据结构。

下图就是 Innodb 里的 B+ 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但是 Innodb 使用的 B+ 树有一些特别的点,比如:
B+ 树的叶子节点之间是用「双向链表」进行连接,这样的好处是既能向右遍历,也能向左遍历。
B+ 树点节点内容是数据页,数据页里存放了用户的记录以及各种信息,每个数据页默认大小是 16 KB

InnoDB 是如何存储数据的

InnoDB 的数据是按「数据页」为单位来读写的,也就是说,当需要读一条记录的时候,并不是将这个记录本身从磁盘读出来,而是以页为单位,将其整体读入内存。InnoDB 数据页的默认大小是 16KB,数据页包括七个部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各个部分功能如下: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在 File Header 中有两个指针,分别指向上一个数据页和下一个数据页,连接起来的页相当于一个双向的链表。 采用链表的结构是让数据页之间不需要是物理上的连续的,而是逻辑上的连续。

数据页中的记录按照「主键」顺序组成单向链表,单向链表的特点就是插入、删除非常方便,但是检索效率不高,最差的情况下需要遍历链表上的所有节点才能完成检索。因此,数据页中有一个页目录,起到记录的索引作用,就像我们书那样,针对书中内容的每个章节设立了一个目录,想看某个章节的时候,可以查看目录,快速找到对应的章节的页数,而数据页中的页目录就是为了能快速找到记录。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页目录创建的过程如下:

1、将所有的记录划分成几个组,这些记录包括最小记录和最大记录,但不包括标记为“已删除”的记录;
2、每个记录组的最后一条记录就是组内最大的那条记录,并且最后一条记录的头信息中会存储该组一共有多少条记录,作为 n_owned 字段(上图中粉红色字段)
3、页目录用来存储每组最后一条记录的地址偏移量,这些地址偏移量会按照先后顺序存储起来,每组的地址偏移量也被称之为槽(slot),每个槽相当于指针指向了不同组的最后一个记录。
从图可以看到,页目录就是由多个槽组成的,槽相当于分组记录的索引。然后,因为记录是按照「主键值」从小到大排序的,所以我们通过槽查找记录时,可以使用二分法快速定位要查询的记录在哪个槽(哪个记录分组),定位到槽后,再遍历槽内的所有记录,找到对应的记录,无需从最小记录开始遍历整个页中的记录链表。

B+ 树是如何进行查询的

InnoDB 采用了 B+ 树作为索引。磁盘的 I/O 操作次数对索引的使用效率至关重要,因此在构造索引的时候,我们更倾向于采用“矮胖”的 B+ 树数据结构,这样所需要进行的磁盘 I/O 次数更少,而且 B+ 树 更适合进行关键字的范围查询。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再看看 B+ 树如何实现快速查找主键为 6 的记录,以上图为例子:
1、从根节点开始,通过二分法快速定位到符合页内范围包含查询值的页,因为查询的主键值为 6,在[1, 7)范围之间,所以到页 30 中查找更详细的目录项;
2、在非叶子节点(页30)中,继续通过二分法快速定位到符合页内范围包含查询值的页,主键值大于 5,所以就到叶子节点(页16)查找记录;
3、接着,在叶子节点(页16)中,通过槽查找记录时,使用二分法快速定位要查询的记录在哪个槽(哪个记录分组),定位到槽后,再遍历槽内的所有记录,找到主键为 6 的记录。
可以看到,在定位记录所在哪一个页时,也是通过二分法快速定位到包含该记录的页。定位到该页后,又会在该页内进行二分法快速定位记录所在的分组(槽号),最后在分组内进行遍历查找。

聚簇索引和二级索引

索引又可以分成聚簇索引和非聚簇索引(二级索引),它们区别就在于叶子节点存放的是什么数据:
1、聚簇索引的叶子节点存放的是实际数据,所有完整的用户记录都存放在聚簇索引的叶子节点;
2、二级索引的叶子节点存放的是主键值,而不是实际数据。
因为表的数据都是存放在聚簇索引的叶子节点里,所以 InnoDB 存储引擎一定会为表创建一个聚簇索引,且由于数据在物理上只会保存一份,所以聚簇索引只能有一个。
InnoDB 在创建聚簇索引时,会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不同的列作为索引:
1、如果有主键,默认会使用主键作为聚簇索引的索引键;
2、如果没有主键,就选择第一个不包含 NULL 值的唯一列作为聚簇索引的索引键;
3、在上面两个都没有的情况下,InnoDB 将自动生成一个隐式自增 id 列作为聚簇索引的索引键;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因此,如果某个查询语句使用了二级索引,但是查询的数据不是主键值,这时在二级索引找到主键值后,需要去聚簇索引中获得数据行,这个过程就叫作「回表」,也就是说要查两个 B+ 树才能查到数据。不过,当查询的数据是主键值时,因为只在二级索引就能查询到,不用再去聚簇索引查,这个过程就叫作「索引覆盖」,也就是只需要查一个 B+ 树就能找到数据

八、总结

要设计一个 MySQL 的索引数据结构,不仅仅考虑数据结构增删改的时间复杂度,更重要的是要考虑磁盘 I/0 的操作次数。因为索引和记录都是存放在硬盘,硬盘是一个非常慢的存储设备,我们在查询数据的时候,最好能在尽可能少的磁盘 I/0 的操作次数内完成。

二分查找树虽然是一个天然的二分结构,能很好的利用二分查找快速定位数据,但是它存在一种极端的情况,每当插入的元素都是树内最大的元素,就会导致二分查找树退化成一个链表,此时查询复杂度就会从 O(logn)降低为 O(n)。

为了解决二分查找树退化成链表的问题,就出现了自平衡二叉树,保证了查询操作的时间复杂度就会一直维持在 O(logn) 。但是它本质上还是一个二叉树,每个节点只能有 2 个子节点,随着元素的增多,树的高度会越来越高。

而树的高度决定于磁盘 I/O 操作的次数,因为树是存储在磁盘中的,访问每个节点,都对应一次磁盘 I/O 操作,也就是说树的高度就等于每次查询数据时磁盘 IO 操作的次数,所以树的高度越高,就会影响查询性能。

B 树和 B+ 都是通过多叉树的方式,会将树的高度变矮,所以这两个数据结构非常适合检索存于磁盘中的数据。

但是 MySQL 默认的存储引擎 InnoDB 采用的是 B+ 作为索引的数据结构,原因有:
1、B+ 树的非叶子节点不存放实际的记录数据,仅存放索引,因此数据量相同的情况下,相比存储即存索引又存记录的 B 树,B+树的非叶子节点可以存放更多的索引,因此 B+ 树可以比 B 树更「矮胖」,查询底层节点的磁盘 I/O次数会更少。

2、B+ 树有大量的冗余节点(所有非叶子节点都是冗余索引),这些冗余索引让 B+ 树在插入、删除的效率都更高,比如删除根节点的时候,不会像 B 树那样会发生复杂的树的变化;

3、B+ 树叶子节点之间用链表连接了起来,有利于范围查询,而 B 树要实现范围查询,因此只能通过树的遍历来完成范围查询,这会涉及多个节点的磁盘 I/O 操作,范围查询效率不如 B+ 树。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