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要来更新政治锦标赛这个知识点了,因为最近在看周雪光的《国家治理逻辑》经常提到这个观点,所以看了周黎安的文章来大概了解下什么是锦标赛吧。发现一个知识点一直放在不学,后面还是会重复出现,时间一久就成为知识盲区了,但是一旦了解了,下次再有遇见就像碰见老朋友一样,又有更深入的了解了,鉴于此,还是掌握好这个知识点,不让它成为路上的拦路虎吧,现在就让我们开始了解它的真面目吧。
锦标赛定义:首先是由由Lazear and Rosen(1981)作为一种激励机制来揭晓的,主要特征是参赛者的竞赛结果的相对次位,而不是绝对成绩,决定最终的胜负。各参赛人为了赢得比赛而竞相努力,争取比别人更好的比赛名次,这是锦标赛的激励效果。
政治锦标赛的优点是具有良好的事前承诺的性质。岗位是固定好的,有空缺之后就会提拔竞赛的优胜者上位。是一种上级政府对多个下级政府部门的行政长官设计的一种晋升竞赛,竞赛优胜者将获得晋升,而竞赛标准由上级政府决定,它可以是GDP增长率也可以是其它可度量的指标。不仅仅起源于改革开放之后,之前大跃进期间的粮食夸张上报就是。(发现很多观点和模式的起源都可以在历史中追溯到,例如运动型治理机制早在乾隆时期的叫魂事件中启动过)
政治锦标赛的前提:第一,上级政府有人事权,能够决定下级的晋升与选拔。第二,竞赛指标是可衡量和可比较的,如财政收入和GDP增长率。第三,个体的成绩是可分离和可比较的。第四,参赛人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进而影响最终考核的绩效。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实现是因为中国的官场是封闭的“内部劳动力市场”。
现实存在的威胁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晋升锦标赛不能公平和公开推行,地方官员的晋升与经济绩效无关,而是其他一些人为因素决定,如“买官卖官”、关系胜于政绩,使得锦标赛变得形同虚设。这类似于足球比赛中的“黑哨”,比赛的胜负取决于一些赛场之外的因素,运动员的激励完全被扭曲了。第二,地方官员失去参与竞赛的兴趣和热情,看淡晋升利益,只求保住位子。这种情况的发生,通常是既得利益大于晋升利益,自动退赛,激励机制不起作用。
晋升锦标赛如何解决政府官员的激励问题?与市场失效相对应的政府失效的核心是政府官员的激励未能与委托人的利益协调一致。
如何控制监督成本:官员的升迁与本地的经济增长挂钩,调动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这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监督激励依次递减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大大节约了监督成本。
最大收益是在地方政府之间引入了竞争机制,对正式的产权保护司法制度的一种局部替代。但是,与短期增长没有关系但是很重要的问题会被忽略:污染治理、教育和医疗服务。
成本:1)偏好替代:以GDP指标代替居民的偏好。
2)多任务下的激励扭曲:在晋升激励下的地方官员只关注那些能够被考核的指标而对那些不在考核范围或者不易测度的后果不予重视。
3)晋升博弈下的软预算约束问题。在晋升锦标赛下,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问题有可能会恶化,可能会扶持一些企业和商业,只注重数量而非质量,会导致企业经营绩效低下和政府负债累累。
晋升锦标赛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强激励本身也内生出一系列的负作用,比如区域间恶性经济竞争;地方官员只关心可测度的经济绩效,而忽略了许多长期的影响;使得地方官员是地区间晋升博弈的运动员,同时要求他们又必须是辖区市场经济的裁判员,这两者存在内在的角色冲突政府职能转换之艰难便源于此。另外,通过晋升激励支撑的对企业的扶持和产权保护肯定不如通过健全的司法保护更透明和更持久。
这里忽略了下文中的晋升锦标赛与政府职能转变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两点,因为这里只概括锦标赛的一点特征,后续深入了解后再进行补充。
本文主要参考的是周黎安的《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他的全文。
有时间想更新和概括下高级宏观的一些知识和面板数据、工具变量等,一点点慢慢来吧。尽量少写感悟篇,多写知识篇。最近的读书情况,读完的书有陆铭《大国大城》和前文提到的正在读的周雪光《国家治理的逻辑》和张维迎《市场的逻辑》。这篇文章中有提到的《血酬》也会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