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责链概述
很多情况下,在一个软件系统中可以处理某个请求的对象不止一个,例如采购单的审批,主任、副董事长、董事长和董事会都可以处理采购单,他们可以构成一条处理采购单的链式结构,采购单沿着这条链进行传递,这条链就称为职责链。职责链可以是一条直线、一个环或者一个树形结构,最常见的职责链是直线型,即沿着一条单向的链来传递请求。链上的每一个对象都是请求处理者,职责链模式可以将请求的处理者组织成一条链,并让请求沿着链传递,由链上的处理者对请求进行相应的处理,客户端无须关心请求的处理细节以及请求的传递,只需将请求发送到链上即可,实现请求发送者和请求处理者解耦。
职责链模式定义
职责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避免请求发送者与接收者耦合在一起,让多个对象都有可能接收请求,将这些对象连接成一条链,并且沿着这条链传递请求,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职责链模式是一种对象行为型模式。
结构图
角色描述
- Handler(抽象处理者):它定义了一个处理请求的接口,一般设计为抽象类,由于不同的具体处理者处理请求的方式不同,因此在其中定义了抽象请求处理方法。因为每一个处理者的下家还是一个处理者,因此在抽象处理者中定义了一个抽象处理者类型的对象(如结构图中的successor),作为其对下家的引用。通过该引用,处理者可以连成一条链。
- HandlerImplA/HandlerImplB(具体处理者):它是抽象处理者的子类,可以处理用户请求,在具体处理者类中实现了抽象处理者中定义的抽象请求处理方法,在处理请求之前需要进行判断,看是否有相应的处理权限,如果可以处理请求就处理它,否则将请求转发给后继者;在具体处理者中可以访问链中下一个对象,以便请求的转发。
代码实现
- 抽象处理者
public abstract class Handler {
protected Handler successor;
public Handler setSuccessor(Handler successor) {
this.successor = successor;
return this;
}
/**
* 判断是否还有下一个handler
* @return
*/
private boolean isEnd() {
return Objects.isNull(successor);
}
/**
* 判断是否执行此handle(模板方法子中的钩子函数,子类实现)
* @param condition
* @return
*/
protected abstract boolean isCondition(String condition);
/**
* 执行器处理逻辑(模板方法中的具体方法,子类实现)
* @param condition
*/
protected abstract void handle(String condition);
/**
* 执行链入口(模板方法中的模板方法)
* @param condition
*/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String condition) {
if (isCondition(condition)) {
handle(condition);
} else {
if (!isEnd()) {
successor.handleRequest(condition);
}
}
}
}
- 具体处理器A
public class HandlerImplA extends Handler{
@Override
protected boolean isCondition(String condition) {
return condition.equalsIgnoreCase("A");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handle(String condition) {
System.out.println("HandlerImplA 处理了请求");
}
}
- 具体处理器B
public class HandlerImplB extends Handler{
@Override
protected boolean isCondition(String condition) {
return condition.equalsIgnoreCase("B");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handle(String condition) {
System.out.println("HandlerImplB 处理了请求");
}
}
- 处理器建造者
public class HandlerBuilder {
public static Handler build(List<Handler> handlerChain){
for (int i = 0; i < handlerChain.size() -1; i++) {
handlerChain.get(i).setSuccessor(handlerChain.get(i+1));
}
return handlerChain.get(0);
}
}
- 客户端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ist<Handler> handlerList = Stream.of(new HandlerImplA(), new HandlerImplB()).collect(Collectors.toList());
Handler handler = HandlerBuilder.build(handlerList);
handler.handleRequest("B");
}
}
变种形式
上面的实现方式抽象过滤器使用的是抽象类实现,在实际运作中抽象过滤器使用接口实现比较多,tomcat中的Filter抽象层使用的也是接口。(个人理解:接口规定对象间的通信规则,抽象类复用代码)。
结构图
代码实现
- 抽象过滤器
public interface Filter {
void doFilter(String req,FilterChain filterChain);
}
- 抽象过滤器链
public interface FilterChain{
/**
* 添加过滤器
* @param filter
* @return
*/
void add(Filter filter);
/**
* 添加过滤器
* @param index 索引
* @param filter
* @return
*/
void add(int index,Filter filter);
/**
* 执行过滤器链
* @param req
*/
void doFilter(String req);
/**
* 删除过滤器
* @param index 索引
* @return
*/
void remove(int index);
/**
* 删除最后一个过滤器
* @return
*/
void remove(Filter filter);
}
- 具体过滤器A
public class FilterImplA implements Filter{
@Override
public void doFilter(String req, FilterChain filterChain) {
System.out.println("FilterImplA....");
filterChain.doFilter(req);
}
}
- 具体过滤器B
public class FilterImplB implements Filter{
@Override
public void doFilter(String req, FilterChain filterChain) {
System.out.println("FilterImplB ....");
filterChain.doFilter(req);
}
}
- 具体过滤链
public class FilterChainImpl implements FilterChain {
private List<Filter> filters = new LinkedList<>();
private int pos;
@Override
public void doFilter(String req) {
if(pos == filters.size()){
return;
}
filters.get(pos++).doFilter(req, this);
}
@Override
public void add(Filter filter) {
filters.add(filt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add(int index, Filter filter) {
filters.add(index,filt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move(int index) {
filters.remove(index);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move(Filter filter) {
filters.remove(filter);
}
}
- 客户端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ilter filterImplA = new FilterImplA();
Filter filterImplB = new FilterImplB();
FilterChain filterChain = new FilterChainImpl();
filterChain.add(filterImplA);
filterChain.add(filterImplB);
filterChain.doFilter("helloword");
}
}
职责链模式总结
职责链模式通过建立一条链来组织请求的处理者,请求将沿着链进行传递,请求发送者无须知道请求在何时、何处以及如何被处理,实现了请求发送者与处理者的解耦。在软件开发中,如果遇到有多个对象可以处理同一请求时可以应用职责链模式,例如在Web应用开发中创建一个过滤器(Filter)链来对请求数据进行过滤,在工作流系统中实现公文的分级审批等等,使用职责链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此类问题。
优点
- 职责链模式使得一个对象无须知道是其他哪一个对象处理其请求,对象仅需知道该请求会被处理即可,接收者和发送者都没有对方的明确信息,且链中的对象不需要知道链的结构,由客户端负责链的创建,降低了系统的耦合度。
- 请求处理对象仅需维持一个指向其后继者的引用,而不需要维持它对所有的候选处理者的引用,可简化对象的相互连接。
- 在给对象分派职责时,职责链可以给我们更多的灵活性,可以通过在运行时对该链进行动态的增加或修改来增加或改变处理一个请求的职责。
- 在系统中增加一个新的具体请求处理者时无须修改原有系统的代码,只需要在客户端重新建链即可,从这一点来看是符合“开闭原则”的。
缺点
- 由于一个请求没有明确的接收者,那么就不能保证它一定会被处理,该请求可能一直到链的末端都得不到处理;一个请求也可能因职责链没有被正确配置而得不到处理。
- 对于比较长的职责链,请求的处理可能涉及到多个处理对象,系统性能将受到一定影响,而且在进行代码调试时不太方便。
- 如果建链不当,可能会造成循环调用,将导致系统陷入死循环。
适用场景
- 有多个对象可以处理同一个请求,具体哪个对象处理该请求待运行时刻再确定,客户端只需将请求提交到链上,而无须关心请求的处理对象是谁以及它是如何处理的。
- 在不明确指定接收者的情况下,向多个对象中的一个提交一个请求。
- 可动态指定一组对象处理请求,客户端可以动态创建职责链来处理请求,还可以改变链中处理者之间的先后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