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诞生,IBM,微软,苹果的起落,硅谷的诞生

读到了一本书,名字是 大话处理器,很不错,做个笔记以免以后忘记

计算机的前世

计算机不是一个科学发现,而是一个科学和工程结合的系统工程,是无数人共同努力的成果。

计算机的家世很混乱,因为有3个人都被人们称为“计算机之父”。他们分别是:查尔斯·巴贝奇(1791—1871,英国人),约翰·冯·诺依曼(1903—1957,匈牙利人,美籍),阿兰·图灵(1912—1954,英国人)。其中冯·诺依曼作为“计算机之父”的知名度最高。

1642年,法国大科学家帕斯卡发明了加法器,我们在高中学过他的帕斯卡定律。1673年,德国大科学家莱布尼兹发明了乘法器,后来经不断改进,能进行加、减、乘、除、开方全套运算,我们在大学学微积分时听过他的名号。

计算机相比计算器,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程序思想。

**1801年,法国人约瑟夫·玛利·亚卡尔创造性地制造了一台织布机。**这本来和计算机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这台织布机十分地巧妙,它织出来的花样可以通过一串卡片上的孔来决定,人们事先在卡片上打孔来设计织物的花样,机器就可以织出这种花样,颇有点通过软件来控制计算机的概念。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创新并不是指完全发明新的东西,把一个领域中的东西搬到另一个领域,也是一种非常好地创新。

真正开始研究计算机和去实现计算机,当从英国人查尔斯·巴贝奇开始。巴贝奇的第一个目标是制作一台“差分机”,那年他刚满20岁。10年后,1822年,差分机初战告捷,运算精度达到了6位小数。差分机失败后,巴贝奇提出了一项新的更大胆的设计。他最后冲刺的目标,不是仅仅能够制表的差分机,而是一种通用的数学计算机。巴贝奇把这种新的设计叫做“分析机”。他从法国人约瑟夫·玛利·亚卡尔发明的提花织布机上获得了灵感,分析机设计闪烁出了程序控制的灵光——它能够按照设计者的旨意,自动处理不同函数的计算过程。

巴贝奇首先为分析机构思了“存贮库”和“运算室”。此外,巴贝奇也构思了送入和取出数据的机构,以及在“存储库”和“运算室”之间运输数据的部件。一个多世纪过去后,现代计算机的结构几乎就是巴贝奇分析机的翻版,只不过它的主要部件由机械变成了集成电路。因此,现代人给巴贝奇封了一个“计算机之父”的称号。

巴贝奇的另一个重要的贡献是在计算机控制中加入了分支控制,使得计算机和计算器分道扬镳。条件控制非常重要,软件工程师都非常熟悉,程序的流程有3类:顺序、分支、循环,分支控制使得计算机可以做很多事,而不像计算器只能做一件事。

巴贝奇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在研制计算机的过程中,找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女助手,她就是英国著名浪漫派诗人拜伦的女儿——爱达·拜伦。第一位程序员,居然是个女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1945年

1936年,24岁的图灵发表了一篇论文《On computable numbers,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entscheidungs problem》

图灵将人在纸上的计算过程看成是由一系列机械的行为所组成的,数据存放在纸袋上,所有的计算过程最终都将转换成非常小的机械操作过程,当前时刻具体执行到哪里通过读写头指示器决定。如果将这种思想和现在的计算机类比一下,就知道:纸袋就像现在的内存,读写头就像是程序指针

《时代》杂志在评价冯·诺依曼时说:从耗资1000万美元的超级计算机到今天的无线电话和菲比玩具上所使用的微小芯片,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冯·诺依曼机”,都是冯·诺依曼基于图灵在20世纪40年代的工作所提出的计算机的基本结构的变种。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1945年

图灵是一个杰出的密码破译专家,为二战做出重要贡献,比“黄依依”要厉害很多。当时德国采用一种叫做“谜”(Enigma)的加密机,图灵成功的设计出了一种叫做霹雳弹(Bombe)的机器,成功地破译了这台加密机。事实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很多科学家,都或多或少地和战争联系在了一起,如香农也做过类似的工作。

图灵也是人工智能的先驱,他提出了一个模仿游戏试验,后人称为“图灵测试”。该实验把被提问的一个人和一台计算机分别隔离在两间屋子,让提问者对人和计算机进行问答测试。如果提问者分不清回答者是人还是机器,那就证明计算机已具备人的智能。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1945年,,德国1945年就投降了,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

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 二战的成果

从1939年~1942年,John Vincent Atanasoff 和 Clifford Berry 在衣阿华州立大学物理系大楼的地下室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电子计算机ABC(Atansoff-Berry Computer),这台计算机就是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队非常迫切地需要对他们设计的新型火炮的弹道进行计算,当时,军方雇佣了成百上千的人力“计算机”,Computer这个词最早是指从事计算的人,到后来才独指计算机。当军方得知电子计算机可以将弹道表的计算时间从几天缩短到几分钟时,军方决定资助ENIAC计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1945年,德国1945年就投降了,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

**1943年,该项目由美国国防部出资,**宾西法尼亚大学承建。该计算机直接的目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军方计算弹道的轨迹

1944年,诺伊曼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该工作涉及极为困难的计算。

1944年,冯·诺依曼加入了ENIAC团队,为ENIAC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1945年6月,冯·诺依曼提交了他著名的101页的“关于EDAC的报告草案”,里面描述了计算机的逻辑结构,尤为重要的一点是提出了“存储程序”的思想。冯·诺依曼定义EDVAC分为5个部分:①运算单元,②控制单元,③存储单元,④输入单元,⑤输出单元,现在的计算机也都使用这个结构,人们把这个结构的计算机称为“冯·诺依曼机”。

1946年,毛奇莱 和 艾科特建成了ENIAC计算机,并在世界上首次取得了专利。1973年,美国联邦州立法院判处ENIAC的专利无效,因为它的设计思路源自约翰·阿塔纳索夫的发明,并确认阿塔纳索夫是第一个电子计算机方案的设计者。

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没想到德国1945年就投降了,不过ENIAC的研究没有停止,因为计算机能做的工作远不止计算弹道轨迹这么简单。毛奇莱任首席设计师,艾科特任首席工程师(当时24岁)。建成后,ENIAC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计算机,现在都将它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97年,为了纪念这台电子计算机诞生50周年,一群宾西法尼亚大学的学生制造了单芯片的ENIAC,这个以前占地1800平方尺、重30吨、耗电170千瓦的庞然大物现在被微缩到只有拇指甲大小的芯片上。


在1971年,世界上第一个CPU——4004,在Intel公司诞生了。
**1984年,Macintosh诞生了。**伴随着斯卡利狂风暴雨般的宣传攻势,以及Macintosh绚丽的用户界面,苹果又一次打败了自己的老大哥——IBM。和当时的Macintosh比起来,IBM-PC只能用土得掉渣来形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IBM 的诞生

最早一次人口普查是1790年,花了9个月时间,到了1880年,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居然花了7年半。于是当局认识到:必须要有机器来帮助自动化处理。美国人口普查局拿出一大笔奖金,希望有一个发明者来帮助做这些事情。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这个背景下,霍勒里斯发明了机械制表机,并创建了“制表机器公司”。最后公司转到了老托马斯·沃森手中,更名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

第二次世界战争是机械时代和电子时代的分水岭。

701 计算机研制的动力来自1950年的朝鲜战争,当时老托马斯询问美国政府:公司能为战争做什么?他马上被告知:给国防部捐一台大型的计算机。1951年,IBM着手开发这台计算机,同时聘请冯·诺依曼担任公司的科学顾问,1952年IBM完成了701 计算机的开发,后来又生产了18台,几台送给了政府,几台卖给了公司,这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商用的计算机。IBM对朝鲜战争的投入,可不只几台计算机。IBM那时以精密机械制造擅长,IBM和另一家公司为美国军方生产M1918A2勃朗宁自动步枪,该枪也是朝鲜战争时期的主力步枪。

20世纪50~70年代,是IBM的黄金年代,IBM在全球计算机行业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罕有对手。它的企业标志——IBM,每个字由8根蓝条拼成,它的销售人员,一律穿着深蓝色的西服,衬托出IBM不可一世的轮廓,人们开始把IBM称作“蓝色巨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1945年,德国1945年就投降了,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

随着战争的结束,军用计算机的时代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公司和学校对计算机的需求大增。

Intel 诞生

1955年秋天,“晶体管之父”肖克利从加利福尼亚商人Arnold Beckman那里得到了资金支持,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加利福尼亚的Palo Alto创立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Palo Alto同时也是斯坦福大学和惠普的所在地,这里是一个狭长的山谷,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当地人叫做Bay Area(湾区)。肖克利把半导体带到了这里,这之后的几十年,这里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硅谷”,据说,加州每年制造的晶体管数目比下的雨滴还多。HP、Intel、Cisco、3Com、Sun、AMD、Oracle、Apple、Adobe、Yahoo、Google、Facebook等公司的总部都建在这里。

肖克利从全国招了一批有才华的年轻工程师、物理学家、化学家。肖克利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但却不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他在贝尔试验室时,总认为别人抢走了本属于自己的荣誉,因此在公司里,所有的构思和发展方向都由他来决定,他所雇佣的那些有才华的人,在他严厉的管理方式下无休止的工作着。肖克利从全国招了一批有才华的年轻工程师、物理学家、化学家。肖克利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但却不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他在贝尔试验室时,总认为别人抢走了本属于自己的荣誉,因此在公司里,所有的构思和发展方向都由他来决定,他所雇佣的那些有才华的人,在他严厉的管理方式下无休止的工作着。1957年,以Robert Noyce和Gordon Moore为首的8个人找到了Beckman,要求解除肖克利的管理职务,随后,后来被称为“硅谷八叛将(Traitorous Eight)”的这8个人离开了公司。

1957年, “硅谷八叛将”辞职后,他们组建了一个名为Fairchild Semiconductor(仙童半导体)的公司,由Fairchild Camera and Instruments公司提供资金支持。Noyce任总经理。当时,Noyce和德州仪器的Jack Kilby分别发明了集成电路,200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把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集成电路的发明人,但当时Noyce已亡故,由于诺贝尔奖在传统上不授予已亡故的科学家,因此Kilby独享了此项殊荣。

后来,仙童半导体的母公司不断把利润转移到东海岸,使得创业团队十分恼火。于是,典型的资方和管理团队的矛盾出现了。8 叛将中的7个重新出逃创业,其中,Robert Noyce和Gordon Moore于1968年创立了Intel(INTegrated Electronics的缩写)

**AMD、美国国家半导体、LSI Logic、VLSI Technology、Intersil、Altera和Xilinx等业界众多巨擘的创始人都来自仙童半导体。**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有这样的比喻:“仙童半导体公司就像个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这种创业精神的种子就随风四处飘扬了”。由于“硅谷”很多企业都和Noyce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Noyce更是被人送了一个绰号——“硅谷市长”。

Gordon Moore在国内比Noyce更出名,因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摩尔定律就是他说的,关于摩尔定律有多个版本,最常见的版本是集成电路上晶体管的数目每18个月翻一番,也有每一年翻一番和每两年翻一番的版本。

1974年,MITS公司的创始人Edward Roberts(爱德华·罗伯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

Altair的成功虽然短暂,而且几乎没有太大的名气,但是它却影响了后来成名的3家公司:Intel(Altair计算机采用的是Intel的8080处理器),微软,苹果。

微软诞生

**1977年,**他毅然将公司出售给了一家叫Pertec的公司,自己则进了医学院,后来成了一名医生。Altair上市之后,哈佛大学二年级法律系学生比尔·盖茨和他的同学保罗·艾伦立即意识到个人计算机将有无限前景,于是自告奋勇的为Altair开发软件。经过两个月的通宵达旦,他们成功开发出了在Altair上的BASIC编译器。3个月后,盖茨敏锐地察觉到:计算机的发展太快了,等大学毕业,他可能就失去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1975年6月,盖茨放弃了这所世界上最好大学的毕业证书,毅然选择了退学创业,和保罗一起开创了微软帝国的神话。

苹果诞生

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都是电子技术的爱好者,他们经常参加家酿计算机俱乐部(Homebrew Computer Club)的活动,在这里,他们看到了Altair计算机、8080芯片等新的东西并深受启发。1975年,沃兹用MOS Technology公司的6502芯片制造了一台个人计算机,乔布斯立即意识到这个小巧的业余机器有着巨大的商业前景。1976年,乔布斯说服沃兹和乔布斯的另一位好友罗恩·韦恩一起成立了苹果公司,他们把沃兹设计的第一批产品叫做“苹果Ⅰ”。1977年,“苹果Ⅱ”上市,造成了意想不到的轰动,苹果成为个人计算机领域最成功的计算机公司,乔布斯也被《时代》杂志刊登在封面,成为美国人心中的楷模。

IBM-PC出世

到了这个时候,谁都知道个人计算机市场是个巨大的金矿,计算机传统巨头IBM当然也不例外。IBM也曾在个人计算机领域做过尝试,但是并不成功。IBM知道,如果还不能在个人计算机市场有所斩获,自己这个老大哥就要在新时代面前丢人现眼了。

**1980年7月,IBM召开高层会议,要对如火如荼的个人计算机浪潮做出反应。**唐·埃斯特里奇(Don Estridge)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担任项目负责人,要在一年之内推出IBM的PC机。

Estridge知道12个月是不可能从头到尾完成开发的,唯一的出路的就是打破传统的什么都做的策略,尽可能的引入已经存在的通用部件。于是,IBM采用了Intel的8088处理器,微软的MS-DOS操作系统,开发出了自己的个人计算机:IBM-PC。IBM的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了微软和Intel后来的成功。

图形用户界面出世

“20世纪70年代”:1970年-1979年期间,都可称为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苹果Ⅱ”在个人计算机市场引发了一场革命,严重挑战了IBM老大哥的地位;80年代初,“IBM-PC”引发了另一场革命,IBM重新向世界宣告:我才是计算机世界的老大。苹果公司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

为了拯救苹果于危难之中,1983年,乔布斯出奇招,将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的美国百事可乐主管销售的约翰·斯卡利请了过来。斯卡利在70年代领导了一场享誉美国的商战,硬是从百年老店可口可乐的虎口中夺食,抢走了半壁份额。斯卡利成名已久,对乔布斯开始并不感冒,不过乔布斯的一句话还是打动了斯卡利:“你是想一辈子卖糖水,还是想改变世界?”

销售技巧是锦上添花,而优质的产品特性才是制胜关键。乔布斯的秘密产品特性就是图形界面。

1979年12月,乔布斯和几位苹果的工程师参观了施乐公司(Xerox)的PRC研究中心(Xerox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他们被PARC的GUI(图形用户界面)深深地吸引了,回来后,他们就把这个想法做到了自己的机器上。

**1984年,Macintosh诞生了。**伴随着斯卡利狂风暴雨般的宣传攻势,以及Macintosh绚丽的用户界面,苹果又一次打败了自己的老大哥——IBM。和当时的Macintosh比起来,IBM-PC只能用土得掉渣来形容。

微软、Intel双双晋级

IBM在研发IBM-PC时,需要操作系统,比尔·盖茨听到这个消息立即就去找IBM公司,要求合作。IBM本来想使用一个叫做CP/M的操作系统,盖茨祭出免费的绝招,拿下了IBM。

Macintosh的兴起使得GUI深入人心。由于苹果坚持不与IBM-PC机兼容,因此微软决定在IBM-PC上开发出图形用户界面。1985年,微软终于完成了第一版Windows的开发,不过由于不稳定,缺陷多,没有获得成功。直到1990年,Windows 3.0才为微软带来巨大的收益。

1995年,Windows 95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成为操作系统和个人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92年,著名作家罗伯特·克伦格利正式将微软命名为“微软帝国”。借助强大的市场优势和金钱实力,微软就像一个大鲨鱼,运用从任我行那里学到的“吸星大法”,将许多公司创造的技术纳入自己的Windows中,使其成为一个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的百宝箱。凡是微软想打击的公司,都逃不出它的魔掌,如Sun公司、网景公司等。一直等到了互联网时代,这种情况才有所好转。

这里八卦一下,微软树敌太多,法律纠纷不断,不过一直没有给公司造成大的影响,这估计和盖茨的法律背景有关系。盖茨在哈佛学的就是法律专业,盖茨的老爸在退休前,是Preston Gates & Ellis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这家律师事务所后来更名为K&L Gates,是全美十大律师事务所之一。

Wintel联盟,一统江湖

随着IBM-PC兼容机的流行,IBM-PC成为行业标准,不过,IBM的PC机却受到了巨大的冲击,IBM在PC上的老大位置后来也被惠普给抢走了。到后来,PC机什么人都可以装,PC行业的利润率也逐年下滑,终于,IBM于2004年底将PC业务卖给了联想

在整个PC行业,有两家公司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一家是微软;另一家是Intel。

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处理器时代和软件时代,这个时代的主导权落在了对集成电路有着深刻认识的Intel,和对软件有着深刻认识的微软手中。计算机的本质,就在于其可编程,软件的执行需要依赖于操作系统和处理器,Intel处理器上的程序不能在ARM中执行,Windows的程序也不能在Linux下执行,为了使PC上以前的程序能继续运行,就必须使用微软的操作系统和Intel或AMD(只占很少的份额)的处理器。

Wintel联盟真的无坚不摧吗?

Java语言的出现打破了江湖上持续了很长时间的平静,Java应用程序通过Java虚拟机和操作系统、处理器分离开来,使用Java编写的应用程序不再依赖于某个具体的操作系统和处理器,Java程序不只可在x86上运行,也可以在ARM等处理器上运行,只要装一个这一平台上的虚拟机就可以了,这样用户对微软的操作系统和Intel的处理器就没有依赖性了。Java也迅速成为当前的主流编程语言,虽然Java是如此的流行,但是Sun一直没找到通过它盈利的方法。随着x86处理器性能的逐渐提升,Sun赖以生存的工作站逐渐被淘汰,Sun公司一蹶不振,被Oracle买去。

互联网的发展,将各种应用都搬到了网上,浏览器逐渐成为继操作系统之外的又一大用户窗口。Google等公司大力开发基于互联网的服务(软件即服务),来为未来屏蔽操作系统做铺垫。到现在,人们在计算机上使用的大部分功能都能在浏览器上完成。例如,可以在浏览器上写作、看电影、听歌、玩游戏……网景联合创始人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有句名言:在互联网的光芒下,操作系统只不过是一套漏洞重重的设备驱动器。

不管是x86+Windows的PC机,还是ARM+Linux的上网本,又或是ARM+Symbian/Android的手机,都可以使用相同的服务,网络服务对处理器和操作系统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小。

目前手机上最火的操作系统当属Google的Android,Google收购了一个做Linux的团队,从而改造成自己的Android。由于Android使用Java语言进行应用软件开发,因此使得应用软件具有更好的可移植性,处理器不管是x86、ARM、MIPS等,均可以执行Android应用程序,Android操作系统也因此大受处理器厂商和应用软件厂商的欢迎。而处理器领域,最近风头正盛的是ARM,微软的桌面操作系统也提供了对ARM的支持。

iPhone与移动互联网

乔布斯的故事还在继续。

乔布斯是硅谷最传奇的一位。年轻的乔布斯行为偏激,根本是一个不能与之共事的人,他被自己请来的斯卡利在董事会的支持下赶出了苹果。

乔布斯离开苹果后,创立了一家计算机公司NeXT,不过没有翻起大浪。之后,乔布斯买下了好莱坞著名导演、制片人乔治·卢卡斯(导演过《星球大战》)的动画制作组,并将其命名为**Pixar(皮克斯)**公司,皮克斯公司后来制作了一系列经典的动画片,如《玩具总动员》、《机器人总动员》等,皮克斯上市后,乔布斯赚到的钱比从苹果得到的还多。

这个时候的苹果已经是摇摇欲坠,几任CEO都无力回天,没办法,董事会只得把乔布斯请回来,死马当活马医。被资方赶出公司的创始人不少,但是又被请回来的,就几乎没有了,不过乔布斯还是回来的,因为苹果就像他的孩子一样。

1997年乔布斯的再次回归,带回来了苹果产品的巨大成功,

回到苹果的乔布斯历经沧桑,也更成熟。乔布斯的回归重新燃烧了苹果的创新小宇宙。苹果凭借着iPod、iTunes、iPhone、App Store等一系列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又一次站了起来,而且站得更高。

iPhone是手机的经典之作,在iPhone出现之前,从来没有人想过,原来手机还可以这样玩。iPhone之火,不需要多说,就连释道心和尚也使用iPhone。

iPhone模糊了手机和计算机的界限,并引发了移动互联网之热,继苹果的App Store之后,Google、诺基亚、中移动等大的手机厂商、信息服务商也都提供了自己的网上商店。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