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国有这世界最多的老年人
面对老龄照护事业的挑战,需多方协同发力:
- 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养老金体系,推动医养结合,加强人才培养。
- 社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
- 个人:增强养老规划意识,积极参与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面临的诸多挑战:
问题分类 | 具体问题 | 描述 |
---|---|---|
经济保障不足 | 养老金体系压力 |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增速低于支出增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低,养老金替代率不足 |
经济保障不足 | 商业养老金融产品欠缺 | 个性化产品不足,难以满足差异化需求 |
健康保障短板 | 医疗保障局限 | 部分老年人无养老或医疗保险,医保无法完全保障进口药、医疗器材等费用 |
健康保障短板 | 医养结合服务不足 | 养生护理、医养结合等服务供给不足 |
生活照料难题 | 空巢化与高龄化 | 全国近半城市老人无子女相伴,农村“空巢”老人比重达四成,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速快 |
生活照料难题 | 专业护理人员短缺 | 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4400万,护理员需求远高于供给,人才流失严重 |
精神慰藉缺失 | 服务侧重物质保障 | 忽视精神需求,缺乏精神慰藉、养老金融、法律咨询等服务 |
养老模式局限 | 居家养老挑战 | 家庭适老化改造不足,缺乏专业护理 |
养老模式局限 | 机构养老问题 | 公办机构床位紧俏,民办机构床位滞销,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
其他挑战 | 人口结构变化 | 深度老龄化加速,少子化与劳动力衰减 |
其他挑战 | 经济困局 | 未富先老,养老储备不足,长寿风险叠加 |
其他挑战 | 社会观念问题 | “生女儿”=“老了以后有人照顾”,观念是否还成立? |
“生女儿”=“老了以后有人照顾”,还成立吗?
二、女性劳动参与率统计概念的提出
项目 | 描述 |
---|---|
定义与背景 | 女性劳动参与率是参与社会劳动的女性劳动力与该社会女性总人口之比,用于衡量女性在经济活动中的参与程度 |
统计概念起源 | 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本家为降低成本、榨取更多剩余价值,大量雇佣女工和童工 |
发展条件 | 技术进步(如机器大工业降低体力劳动需求)和社会分工细化(如女性细心特质适配特定工种) |
推动因素 | 20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女性政治地位提升、教育普及和性别平等观念推动 |
重要性 | 女性劳动参与率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之一 |
女性劳动参与率统计概念的提出
定义与背景:
女性劳动参与率是参与社会劳动的女性劳动力与该社会女性总人口之比,用于衡量女性在经济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其统计概念源于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本家为降低成本、榨取更多剩余价值,大量雇佣女工和童工。随着技术进步(如机器大工业降低体力劳动需求)和社会分工细化(如女性细心特质适配特定工种),女性劳动力参与成为可能。20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女性政治地位提升、教育普及和性别平等观念推动,使女性劳动参与率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之一。女性劳动参与率
地区/群体 平均水平/总体趋势 极端值国家/老年群体 全球概况 全球15岁及以上女性劳动参与率平均为49%,男性为73% 最高:马达加斯加、所罗门群岛(83%),布隆迪(79%),坦桑尼亚(77%),埃塞俄比亚(75%);最低:阿富汗、也门(5%),伊拉克(11%),伊朗、约旦、叙利亚(14%),埃及、阿尔及利亚(17%) 美国 女性劳动参与率持续上升,2024年劳动年龄(16-64岁)女性参与率达78.1%,创历史新高 55岁以上女性劳动参与率从2000年的26.6%增至2023年的33.6%,60-70岁年龄段增长尤为显著 欧洲 欧盟平均女性劳动参与率为64.9%,低于男性(74.7%) 德国、英国、法国:女性参与率约65%-70%,但管理岗位占比仅35%;西班牙、马耳他、卢森堡:过去20年性别差距缩小显著,女性参与率提升较快 日本 女性劳动参与率从1968年的54%升至2022年的74%,但仍低于男性(82%) 25-39岁:2022年就业率首次超80%;生育影响:女性就业与出生率关联紧密,传统性别分工制约职场回归 中国 改革开放前女性参与率畸高,后随市场化改革下降,近年稳定在较高水平 农村女性参与率长期高于城市(如2000年农村77.8% vs. 城市59.3%) 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关键因素
影响因素 细分因素 影响 经济政策 生育保障(如产假、育儿补贴) 影响职场连续性 经济政策 贸易开放 可能通过产业调整降低女性参与率 社会文化 性别平等观念 提升推动参与率上升 社会文化 传统家庭分工 制约女性职业发展 技术发展 自动化 降低体力劳动需求,可能减少女性就业(如制造业),但催生新领域(如数字服务) 教育水平 高等教育普及 提升女性职场竞争力,但替代效应(高收入选择休闲)可能部分抵消参与率
02 破解中国式养老的难题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我国正从政策、经济、社会、技术、教育等多维度推进老龄照护事业
层面 | 具体内容 | 详情 |
政策层面 | 国家战略支持 |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如《“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构建兜底性、普惠型、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 |
地方创新实践-河北省 | 加强老年医院、康复医院建设,推广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提升专业医疗服务水平 | |
地方创新实践-江西省 | 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整合基层医疗卫生和养老资源,提供医疗救治、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等服务 | |
地方创新实践-辽宁省 | 加强基层慢病管理,推广中医药技术,保障老年慢性病、常见病药品配备 | |
地方创新实践-甘肃省 | 提升服务质量,增加医养结合、家庭病床等医疗服务供给,力求老年健康服务供需精准匹配 | |
经济层面 | 强化财政投入 | 民政部要求彩票公益金不低于55%用于养老服务,鼓励地方研究制定运营补贴等激励政策 |
税收优惠 | 落实养老服务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居民价格政策,探索资产证券化等金融支持,鼓励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业 | |
社会层面 | 人才培养 | 完善养老护理员薪酬待遇、社会保险政策,鼓励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等从事养老服务业,按规定给予补贴 |
服务模式创新 | 推广“9073”模式(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如上海“养老管家”模式实现30分钟应急响应,北京“养老驿站+”模式整合12项服务 | |
技术层面 | 智慧养老 |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如智能监护设备、远程医疗,提高服务效率 |
适老化改造 | 推进居家、社区环境适老化改造,覆盖不足12%的现状需加速改善 | |
教育层面 | 专业教育 | 发展老年学、养老服务管理等相关专业本科教育,鼓励高校开设老龄健康课程 |
人才培养 | 落实医师区域注册制度,鼓励医务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 |
03 《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怎么说?
一、核心观点
战略定位 | 深化养老服务改革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迫切要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关乎社会和谐稳定 |
愿景-短期目标(2029年) | 基本建成养老服务网络,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优化 |
愿景-长期目标(2035年) | 养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服务供给与需求适配,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
体系构建 | 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医养结合的多元供给格局,分级分类普惠可及 |
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在养老服务中的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组织保障和监督管理。
市场配置: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参与养老服务。
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同机制。
重点任务:
健全三级网络:建设县级综合养老服务管理平台,加强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能力,完善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协调三类服务:巩固居家养老基础作用,强化社区养老依托作用,优化机构养老支撑作用。
推进三类改革:推进兜底、普惠、市场三类养老机构改革,满足不同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三、核心举措
- 加快健全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 县级平台:建设综合养老服务管理平台,统筹县域养老服务资源。
- 乡镇(街道)中心:改扩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发挥专业照护、服务转介等作用。
- 村(社区)站点:完善养老服务设施站点,发展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
- 贯通协调三类养老服务形态:
- 居家养老: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开展照护技能培训。
- 社区养老:扩大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发展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推行“社区+物业+养老服务”。
- 机构养老:推进养老机构分类改革,调整供给结构,加强残疾、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
- 推进三类养老机构改革:
- 兜底保障型:主要收住特困老年人和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
- 普惠支持型:面向全体老年人开放,加强收费引导管理。
- 完全市场型:实行充分竞争、优质优价,满足多样化需求。
- 加强和改进综合监管:
- 健全标准体系:完善养老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
- 加强监管机制:完善登记备案管理,加强预收费监管,健全应急管理体系。
- 构建三方协同机制:
- 政府主导:扩大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养老服务供给。
- 市场配置: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参与,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
- 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