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的文件系统

前言

我们刚开始学习Linux的时候就听过一句话:Linux下一切皆文件。无论我们操作的普通文件、甚至是输入和输出也都是文件(显示器文件)。所以不得不了解一下在Linux下的文件是如何组织和操作的。

文件存储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Linux ext2文件系统,上图为磁盘文件系统图(内核内存映像肯定有所不同),磁盘是典型的块设备,硬盘分区被划分为一个个的block。一个block的大小是由格式化的时候确定的,并且不可以更改。而上图中启动块(Boot Block)的大小是确定的。

Block Group:ext2文件系统会根据分区的大小划分为数个Block Group。而每个Block Group都有着相同的结构组成。
超级块(Super Block):存放文件系统本身的结构信息。记录的信息主要有:bolck 和 inode的总量,未使用的block和inode的数量,一个block和inode的大小,最近一次挂载的时间,最近一次写入数据的时间,最近一次检验磁盘的时间等其他文件系统的相关信息。Super Block的信息被破坏,可以说整个文件系统结构就被破坏了
GDT,Group Descriptor Table:块组描述符,描述块组属性信息
块位图(Block Bitmap):Block Bitmap中记录着Data Block中哪个数据块已经被占用,哪个数据块没有被占用
inode位图(inode Bitmap):每个bit表示一个inode是否空闲可用。
i节点表:存放文件属性 如 文件大小,所有者,最近修改时间等
Data blocks数据区:存放文件内容

文件存储机制

创建一个新文件主要有一下4个操作:

  1. 存储属性
    内核先通过inode bitmap(inode位图)找到一个空闲的inode节点(inode结点是一个数据结构,里面存放各种信息)。然后去inode table里拿到这个结点,内核把文件信息记录到其中。
  2. 存储数据
    因为文件系统中的每一个block块大小都是确定的,所以存放文件数据的时候要把文件分成很多块去存储。这里分很多块存储的时候,块的位置并不是一定是连续的(比如该文件需要存储在三个磁盘块,内核找到了三个空闲块:300,500,800。将内核缓冲区的第一块数据复制到300,下一块复制到500,以此类推)。
  3. 记录分配情况
    文件内容按顺序300,500,800存放后,内核在inode结点上的磁盘分布区记录了上述块列表。
  4. 添加文件名到目录
    目录要记录这个文件名,文件名和inode之间的对应关系形成一个目录项(将文件名和文件的内容及属性连接起来),存放在目录文件里。

文件查找数据过程

在文件存储机制的最后一步里形成了目录项,查找的时候系统回去目录文件中找到这个目录项,因为目录项是由文件名和inode结点构成的,所以可以通过对应的inode结点里拿到该文件对应的所有信息,从而知道了文件的各个分块了的数据的存放位置,然后将这些小的文件数据合并起来就得到了整个文件的数据。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