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

文章目录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ou1ZGxNO-1629474754910)(64ED03A556784F3AB640BDAD5CFBC081)]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YTrF1HfW-1629474754917)(0F9D9632FD3B40A48D3C445B034A7AF2)]

++下划线++ 代表填空题和选择题考

第一章 管理信息系统导论

第一节 管理信息系统概念及其发展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YUGg94my-1629474754919)(414E6F506E40469A9A5DB9158422899C)]

1.1.1 管理信息系统概念的起源

  1. 信息化是21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最显著的时代特征,是目前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
  2. 开发与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主要内容之一。
  3.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
  4. 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信息技术不断融合的产物,
    是信息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内容
  5. 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融合的产物

1.1.2 管理信息系统概念的演进

  1. 单个的高度一体化的系统 --> 各子系统的联合

1.1.3 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基本定义
  1.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机(计算机)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2. 监测企业或组织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全局出发辅助决策;
  3. 利用信息控制企业或组织行为;帮助其实现长远的规划目标
  4. 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同时它又是一个一体化系统
人机系统
  1. 管理信息系统=人+计算机,是一个人-机合成系统
  2. 但是计算机并不一定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条件,只要有管理,就要有信息,就必然有管理信息系统
一体化系统
  1.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一体化系统,或称集成系统
  2. 一体化具有两个含义:
    • (1) 数据的一体化, 数据在各部门之间共享,信息成为企业的资源
    • (2) 系统开发的一体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第二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fqy6LDEv-1629474754921)(7FF456D645A64755A5367AD909EC4613)]

1.2.1 按核心业务活动分类

电子业务系统
  1. 主要针对一个组织内部的具体业务过程而建立
  2. 通常我们所说的管理信息系统均是指这类系统
  3. 我国大多数企业和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都属于电子业务系统
    •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 教务管理系统
    • 生产业务管理系统
    • 会计信息系统
    • 学籍管理系统
    • 铁路客票发售系统
    •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 科技管理系统
电子政务系统
  1. 主要针对政府部门的政务管理活动和服务职能而建立
  2. 政府的主要职能包括经济管理、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 宏观经济管理系统
    • 市场监督管理系统
    • 社会治安管理系统
电子商务系统
  1. 主要针对商贸活动而建立,主要依托Internet,
    实现网上购物、网上交易和在线支付等活动
    • 企业对企业B2B,
    • 企业对消费者B2C
    • 消费者对消费者C2C
    • 企业对政府B2G
  2. 电子商务系统的核心部分通常是以“网站”的形式出现的

1.2.2 按数据处理方式分类

操作型管理信息系统
  1. 面向具体的管理业务而建立,功能简单
  2. 数据录入、修改、删除、打印、查找和简单的汇总计算
    • 会计记账管理系统
    • 工资发放管理系统
    • 人事档案管理系统
分析型管理信息系统
  1. 面向那些需要进行趋势分析、预测等管理决策
    需求而建立
  2. 基于操作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3. 基于会计记账管理系统开发的财务分析系统

1.2.3 按管理应用层次分类

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
  1. 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组织的基层管理者,主要目的是具体业务过程的自动化,操作型管理信息系统大多是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
  2. 基层管理者,自动化
管理型管理信息系统
  1. 管理型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组织的中层管理者,提供综合查询、统计分析和报表、报告等功能,涉及多项业务的综合管理。主要目的是使组织的中层管理人员通过固定格式的报表、报告和综合查询、统计分析,了解和监视管理领域的运行情况
  2. 中层管理者,综合管理,了解和监视管理领域的运行情况
战略型管理信息系统
  1. 战略型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组织的高层管理者,主要目的是为战略计划的制订和调整提供辅助决策功能。这类系统所需要的数据一般来源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型管理信息系统,还有一些来自企业外部,其中外部数据所占的比例较大。
  2. 高层管理者,提供辅助决策功能

1.2.4 按行业和业务职能分类

按行业或部门
  1. 铁路管理信息系统
  2. 农业管理信息系统
  3. 房地产业管理信息系统
按业务职能
  1. 铁路统计系统
  2. 客票预发售系统
  3. 危险品及安全管理系统

第三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zzWb3LFd-1629474754922)(1AF3FC516AAB4C578AD25ED86C5A793D)]

结构是指管理信息系统的各部件的构成框架
对这些部件的理解不同,就构成了不同的结构方式

1.3.1 功能结构

  1. 从使用者角度看,任何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均有明确的目标,并由若干具体功能组成
  2. 各功能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
    ,表现出系统的特性,这就是功能结构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AHYYtkvi-1629474754924)(2778B12144EC4A0DAC702855C50E3CBA)]

1.3.2 概念结构

  1.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由__信息源__、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
    组成。
    • 信息管理者 负责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维护等工作
    • 信息源 信息产生地
    • 信息处理器 担负着信息的传输、加工、存储等任务
    • 信息用户 信息的最终使用者应用信息进行管理决策
  2. 简述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
    • 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反映了管理的业务职能,比较直观,易于理解
    • 如果对各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进行抽象,会发现所有的管理信息系统均是由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四大部件组成,这就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

1.3.3 管理职能结构

  1. 针对一个管理组织,我们可以从三个视角进行分析
  2. 纵向视野
    • 一般将管理活动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即战略计划层、管理控制层和执行控制层
    • 针对这三个层次所建设的系统称为战略计划子系统、管理控制子系统和执行控制子系统
    • 分别属于战略型、管理型和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
  3. 横向视野
    • 从横向来看一个组织,其管理活动是按职能排列的,
    • 分为若干子系统:生产管理子系统,销售管理子系统和物资管理子系统,财务会计管理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
  4. 综合视野
    • 实际企业中的管理活动不单纯按层次或职能划分,是横、纵交叉形成的完整的管理活动。

1.3.4 软硬件结构

  1. 硬件结构
    • 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结构是系统的实体部分,包括计算机、外设和网络硬件设备及其联机方式。
  2. 组成:
    • 客户机:与管理信息系统用户直接交互的硬件设备(台式机、笔记本、pad、智能手机)
    • 服务器:为客户端计算机提供各种服务的高性能计算机。
  3. 服务器分类
    • 按规模划分
      • 超级计算机
      • 大型机
      • 小型机
      • PC服务器
    • 按操作系统划分
      • Windows服务器
      • Unix服务器
      • Linux服务器
    • 按功能划分
      • 数据库服务器
      • 打印服务器
      • 邮件服务器
      • Web服务器等等
  4. 软件结构
  5. 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结构主要包括两方面:
    • 一是描述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功能模块,对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结构的进一步补充和细化,一般可以用系统模块结构图的形式展示
    • 二是依附于硬件结构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结构,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开发工具和各种服务器软件等

1.3.5 网络计算结构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oCSi08Bz-1629474754925)(1AA9FFBEE7E24962864C37C1ADC6E008)]

  1. C/S模式的最大优点是交互性强
  2. 两层结构C/S 胖客户端(表现层+业务层)和数据层
  3. 三层结构C/S 表现层+业务层+数据层
  4. B/S的产生与发展主要得益于Internet技术的发展

第四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几种典型应用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tTczCa57-1629474754926)(627E06ACE1A5444C9B6EEF4CF91B8810)]

1.4.1 MRP系统

  1. MRP一种以物料需求的计划与控制为主线的管理思想,基于此种管理方法形成的管理信息系统被称为MRP系统
  2. MRP系统逻辑流程:
    • MRP的++基本内容++是编制零件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首先++定制主生产计划据此定制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进度计划与能力需求计划
  3. MRP计算依据:
    • 主生产计划(MPS)
    • 物料清单(BOM)
    • 库存信息
  4. MRP系统管理理念:
    • (1)供需平衡原则
    • (2)优先级计划原则

1.4.2 MRPⅡ系统

  1. MRP系统只涉及物流,只是企业生产管理的一个方面
  2. MRPII系统,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集制造、财务、销售、采购、工程技术等各子系统为一体

1.4.3 ERP系统

  1. MRPII系统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制造资源,不包括面向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2. 逐渐扩展为覆盖工程、财务、人力资源和项目管理等领域的企业内全部活动,演化成为新一代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
ERP三大特征:助记✍️:故事链(顾时链)
- 顾客驱动 基于时间 面向整个供应链
ERP四大元素:助记✍️:人钱物信息
- 资金 货物 人员 信息
ERP主要功能:助记✍️:财物生人
-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BEZxgJj5-1629474754927)(E4698D77169D42BA982FE6D0A7309CD0)]

本章知识点总结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tTI0BZyO-1629474754927)(0E9DACA0E28248F683D4AB2F7E75C042)]

第二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TBRWvyGZ-1629474754928)(CBEE68716ED34EEEB15AEBBC09817399)]

第一节 管理的基本知识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IMXQLWQA-1629474754929)(F83EF40436A544FABBB43772D6F92898)]

2.1.1 管理的含义

管理的概念
  1. “管理就是对工商企业、政府机关、人民团体以及其他各种组织的一切活动的指导”
  2. 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3. 这一概念有三方面的含义:
    1. 管理工作的中心是管理其他人的工作
    2. 管理工作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来进行的,追求群体的协同效应
    3. 管理就是去营造一种激励环境,使其所有工作人员努力工作,发挥群体的协同效应,达到企业或组织的目标
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关系
  1. 管理的过程就是基于信息的决策过程,它通常包含以下步骤:
    • (1)发现问题
    • (2)拟定方案
    • (3)作出决策
管理现代化
  1. 管理现代化的内容是随着社会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更新和充实的
  2. 管理现代化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主要包括:
    • (1)管理思想的现代化
    • (2)管理组织的现代化
    • (3)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 (4)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管理的基本职能
  1. “管理的五大职能说”
    • 计划 管理的首要职能,对未来事件作出预测,以定制出行动方案
    • 组织 完成计划所需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人财物的配备等
    • 指挥 对所属对象的行为进行发令、调度、检查
    • 协调 使组织内部的每一部分或每一成员的个别行为都能服从于整个集体的目标,是管理过程中带有综合性、整体性的一种职能
    • 控制 对下属人员的行为进行检测,纠正偏差,使其按规定的要求工作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iidjaWqK-1629474754930)(9E5D4C17F608440E8A5193BB393C5879)]

2.1.2 组织结构

  1. 组织是保证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是管理的重要问题
    了解管理的组织结构将有助于我们分析和设计管理信息系统
  2. 直线制组织结构 职能制组织结构 矩阵式组织结构
直线制
  1. 最早也是最简单的组织形式
  2. 特点:企业各级行政单位从上到下实行垂直领导,下属部门只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各级主管负责人对所属单位的一切问题负责
  3. 直线制结构比较适用于任务明确,而又要求领导集中、控制严格的情况,是一种树状组织
职能制
  1. 各级行政单位除主管负责人外,还相应地设立一些职能机构
  2. 优点:减少了最高领导者的负担
  3. 缺点:容易造成办事效率低下等现象
  4. 职能制组织机构:
    • 职能制组织结构,是各级行政单位除主管负责人外,还相应地设立一些职能机构。如在厂长下面设立职能部门和人员,协助厂长从事职能管理工作
矩阵式
  1. 两维组成,一维是直线组织,另一维是任务(如产品、项目、地区等
  2. 优点:加强了横向联系、具有较大的机动性
  3. 缺点:人员受双重领导,有时不易分清责任

2.1.3 管理部门的划分方法

  1. 职能制和矩阵式是目前多数企业采用的组织结构,其中包含了若干管理部门
  2. 一个企业可以按以下原则进行管理部门的划分:
按职能划分部门
  1. 最广泛采用
  2. 制造业、商业
按地区划分部门
  1. 较普遍采用
  2. 政府机关、银行、法院、工商
按产品划分部门
  1. 大规模组织中比较流行
  2. 汽车制造厂:发动机分厂、车身分厂
  3. 学校:院、系、专业

2.1.4 管理幅度与层次

管理幅度
  1. 管理幅度又称“管理跨度”或“管理宽度”,是指一名管理者有效地监督、管理其直接下属的人数是有限的,当超过某个限度时,管理的效率就会随之下降,所以必须增加一个管理层次。
管理层次
  1. 管理层次就是指管理组织划分为多少个等级。管理者的能力有限,当下属人数太多超出了自己的管理幅度时,需要划分层次,不同的管理层次标志着不同的的职责和权限。
  2. 我们将管理划分为三个层次: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
  3. 高层管理战略级管理,指一个组织最高领导层,主要职能是根据组织内外的全面情况,分析和制定该组织长远目标及策略
  4. 中层管理战术级管理,主要任务是根据最高层管理所确定的总体目标,对组织内部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制定资源分配计划和进展表,并组织基层单位来实现总体目标。中层管理有时也称为控制管理
  5. 基层管理 也称执行层作业层管理,它是按照中层管理制定的计划,具体组织人力去完成计划
管理的扁平化
  1. 按照管理幅度的大小及管理层次的多少,分成两种结构:
  2. 扁平结构管理层次少而管理宽度大
  3. 直式结构管理层次多而管理宽度小
  4. 为了达到有效管理,应尽可能地减少管理层次,我们将这一
    过程称为管理扁平化

2.1.5 管理层次与决策类型

  1. 决策是管理活动的中心,管理活动的低、中、高三个层次分别对应着三种类型的决策过程
结构化决策
  1. 通常指确定型的管理问题,它根据一定的决策规则通用的模型来实现其决策过程的自动化
  2. 财务处理
  3. 物资出入库管理
半结构化决策
  1. 通常指企业职能部门主管业务人员的计划控制等管理决策活动
  2. 市场预测
非结构化决策
  1. 很难用确定的模型来描述的一类管理决策活动,它强调决策者的主观意识,这类问题一般都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复杂性
  2. 市场开发
  3. 企业发展战略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TOIuHAKG-1629474754931)(00D744C2042D43489DBA751CED64188E)]

第二节 信息的基本知识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FkA3tDPO-1629474754931)(CD9BA5DA739B4EA1ABFDD7D94C6469DA)]

2.2.1 信息与数据

  1. 数据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记载,数据由一些可以鉴别的物理符号组成
  2. 信息 信息是经过加工的数据,是有一定含义、能减少不确定性、对决策或行为有现实或潜在价值的数据

2.2.2 信息的基本属性

  1. 地位:客观信息、主观信息

  2. 作用大小:有用信息、无用信息、干扰信息

  3. 应用部门:工业信息、农业信息、军事信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等

  4. 共同的基本属性:

    • 普遍性
      • 信息是普遍存在的,它是事物运动和状态改变的方式。因此,只要有事物存在,只要有事物运动,会有它们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存在信息
    • 事实性
      • 信息描述了事物运动和状态的改变,因此,它具有事实性,这是信息的重要基本性质之一
    • 共享性
      • 信息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只能共享不能交换,只有将企业的全部信息集中管理,充分共享,信息才可能成为企业可利用的资源
    • 层次性
      • 通常将管理分成三个层次: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基层管理。对于同一个问题,处于不同的管理层次,要求不同的信息。因此,信息与管理一样,也具有层次性
    • 变换性
      •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不是事物本身,因此信息可以负载在其他一切尽可能的物质载体和能量形式上
    • 扩散性
      • 信息的本性,信息力图冲破保密的、非自然的约束,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向四面八方传播
    • 非消耗性
      • 信息与其他物质资源不同,它在使用过程中不但不会被消耗,而且还可能出现再生或增殖
    • 可压缩性
      • 指信息经过浓缩、集中、综合和概括等处理后,而不至于丢失信息的本质
    • 可转化性
      • 从潜在的意义上讲,信息是可以转化的。它在一定条件下(其中最主要的条件就是信息被人们有效利用),可以转化为物质、能量、时间及其他
  5. 共同基本属性

    • 普遍性 信息是普遍存在的
    • 事实性 信息描述了事物运动和状态的改变
    • 层次性 通常将管理分成三个层次,信息与管理一样,也具有层次性
    • 可压缩性 浓缩、集中、综合和概括等处理
    • 扩散性 信息力图冲破保密的、非自然的约束,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向四面八方传播
    • 非消耗性 在使用过程中不但不会被消耗
    • 共享性 信息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只能共享不能交换
    • 变换性 信息可以负载在其他一切尽可能的物质载体和能量形式上
    • 可转化性 可以转化为物质、能量、时间及其他

2.2.3 信息处理的生命周期

  1. 从信息的产生到最终被使用而发挥作用,可将信息的生命周期分为需求、收集、传输、处理、存储、维护、使用和退出等过程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PDWADnhC-1629474754932)(F5E0EF5AC6E94976A3AC70B7A57F7710)]
信息收集
  1. 根据管理人员对信息的需求而进行的原始数据的获取过程
  2. 在进行信息收集阶段面临的
    • 首要问题如何将需要的信息识别出来
    • 其次是收集的方法问题
    • 最后是用何种形式将收集结果表现出来的问题
信息传输
  1. 信息只有及时准确地送到需要信息的管理者手中,才能发挥作用
  2. 所谓及时准确,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传递的效率问题,表现为信息传输的速度和质量
信息处理
  1. 信息处理/加工,就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过程
  2. 信息加工不可避免地产生时间延迟,这也是信息的一个重要特征:滞后性
信息存储
  1. 信息存储活动主要涉及保存什么信息、存储介质、保存时间、存储方式四个问题
信息维护
  1. 信息维护的主要目的是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安全性、保密性

2.2.4 管理信息与决策

管理信息的分类和特性
  1. 管理信息定义 指对企业的日常经营、决策和战略规划等管理活动有用的信息
  2. 管理信息分类
    • 按管理职能分:
      • 产品设计信息、生产信息、市场销售信息、人力资源信息
    • 按信息来源分:
      • 内部信息、外部信息
    • 按信息流向分
      • 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控制信息、反馈信息、
  3. 管理信息特点
    • 信息来源的分散性
    • 信息量大且多样性
    • 信息处理方法的多样性
    • 信息的发生、加工和使用时间、空间上的不一致性
管理信息与决策的关系
  1. ❶决策需要信息的支
  2. ❷不同的管理层次需要不同的信息
  3. 决策过程可以视为一个信息处理过程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L0Q8KTr5-1629474754933)(C5C5B0B7E2284D4599A40E6490A5307E)]

第三节 系统的基本知识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eMl3XK8T-1629474754933)(D8274339CF224EF0BF973A5B9725471B)]

2.3.1 系统的概念

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整体(集合)

系统存在的三个基本条件

(1)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部分)组成的
(2)系统有一定的结构
(3)系统有一定的功能,或者说系统要有一定的目的性

系统的基本要素

无论何种具体的系统,均可以分解为输入、处理、输出、反馈和控制五个基本要素。

2.3.2 系统的分类

按复杂程度分类:

复杂程度由低到高

  1. 物理结构系统
  2. 生物系统
  3. 人类系统
  4. 社会系统
  5. 宇宙系统
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类:
  1. 封闭系统
  2. 开放系统
按是否有反馈机制分类:
  1. 开环系统
  2. 闭环系统
按抽象程度分类:

抽象程度由高到低

  1. 概念系统
  2. 逻辑系统
  3. 物理系统

2.3.3 系统的属性

整体性
  1. 系统的总体性能大于各要素性能之和
  2. 系统的整体性
    • 整体性是系统的一个属性。虽然系统是由要素或子系统组成的,但系统的整体性能可以大于各要素的性能之和。因此在处理系统问题时,要注意研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重视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
关联性
  1. 指系统与其子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和系统与环境
    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关系
  2. 系统的关联性
    • 关联性是系统的一个属性,是指系统与其子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和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关系。离开关联性就不能揭示复杂系统的本质
层次性
  1. 一个系统总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该系统本身又可看做是一
    个更大的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统一性
  1. 不同层次上系统运动规律的统一性,不同层次上的系统运动都
    存在组织化的倾向,而不同系统之间存在着系统同构

2.3.4 系统的分解

系统分解的目的:
  1. 面对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我们将其按一定原则划分为若干子系统,从而降低分析的难度,这种系统方法称为系统的分解。
系统分解的原则:
  1. (1)可控制性原则
  2. (2)功能聚合性原则
  3. (3)接口标准化原则
  • 面对一个复杂的系统,人们将其划分为若干子系统,从而降低分析的难度,这种系统方法称为系统的__++分解++____,或称系统分析
  • 系统在分解的过程中,子系统之间的连接点被定义为__接口___。

第四节 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P0B51pTE-1629474754934)(A21E0D112780456EAFA26E865A66B340)]

管理信息系统的三大核心技术

  1. 网络技术
  2. 数据库技术
  3. 开发语言

2.4.1 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1. 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功能独立的两台或两台以上的计算机互联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网络的分类
  1. 按通信介质分:有线网、无线网
  2. 按地理范围分:局域网、广域网
网络协议
  1. 计算机之间“对话”的语言
    • 常用协议:TCP/IP协议、IPX/SPX协议、NetBEUI协议
    • 局域网中可以使用三种协议中任意一种,但是访问Internet必须使用TCP/IP协议
网络拓扑结构
  1. 指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在空间上的排列形式
    • 最基本的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星形和环形三种
网络安全
  1.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本质上讲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
    安全的网络一般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可审 查性五个特征。
  • 在网络上,各台计算机相互“对话”的语言称为网络__协议____。

2.4.2 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Database)的概念
  1. 各种相关数据的集合和容器
数据表(Table)的概念
  1. 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存放数据的基本数据结构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1. 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系统软件,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数据库的方法和工具
结构化查询语言SQL
  1. 关系数据库的标准语言
    • 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常见的“CRUD”四类操作中
    • Create增加
    • Retrieve检索
    • Update修改
    • Delete删除

2.4.3 计算机语言

机器语言
  1. 第一代计算机语言,直接和机器打交道的语言
汇编语言
  1. 第二代计算机语言,基于助记符的语言
高级语言
  1. 第三代计算机语言,语法和句法与自然语言接近的语言

第三章 系统开发方法概述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uiknRUTK-1629474754935)(4FCBA4F1D6534FDBBFE24B989FFE85DD)]

第一节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问题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sKQ1ZsNP-1629474754936)(51E19BC9DBAC4929985D4DC98497EB3E)]

3.1.1 系统开发具备的条件

企业高层领导应重视和介入
  1. 对系统开发和使用成败起决定作用首要条件
企业业务人员要有积极性
  1. 企业各类业务人员是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的直接操作者与使用者
企业要有一定的科学管理基础
要有一定的投资保证
  1. 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行后,维护费用占总投资的主要部分
重视 积极 管理 投资 (重鸡冠头)

3.1.2 系统开发前的准备工作

借鉴同类系统的开发经验
确定系统目标、开发策略和投资金额
收集和整理基础数据

3.1.3 系统开发的困难因素

新系统对当前管理模式影响较大
管理信息系统的效益不易用货币形式直接反映
基础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差
重视编程,轻视规划
采用增加开发人员的方式来加快进度
堆栈现象

第二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Z0LuSk55-1629474754936)(47D9C4318F5344C992A47BAA80F3ADC4)]

3.2.1 系统开发方法的产生背景

软件危机
  1. (1)软件开发费用和进度失控
  2. (2)软件的可靠性太差
  3. (3)生产出来的软件难以维护
  4. 为摆脱软件危机的影响,推进开发的成功率,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
    必经之路是工程化的道路。

3.2.2 结构化开发方法

结构化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基于瀑布模型提出的,是目前最成熟、应用最为广泛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之一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SiDD4knJ-1629474754937)(FBB24F34856E4CFD8931C0C0E4E2084B)]

结构化分析
  1. 基本思想:“自顶向下,由粗到细,逐步求精”
  2. 基本手段:“分解”和“抽象”
  3. 基本策略:“自顶向下”和“逐步求精”
  4. 主要内容:分析结果用图形表示,四部分组成
    • 一套分层的数据流图
    • 一本数据词典
    • 一组加工(处理)说明、
    • 补充材料
结构化设计
  1. 分为两步:(1)总体设计(2)详细设计
  2. 主要特点:
    • (1)相对独立、功能单一模块结构
    • (2)块联系,块联系
    • (3)采用模块结构图的描述方式

3.2.3 原型化开发方法

原型
  1. 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用“原型”来形象地表示系统的一个早期可运行版本,它能反映新系统的部分重要功能和特征
原型化方法
  1. 要求在获得一组基本的用户需求后,快速地开发出新系统的一个原型,用户、开发者及其他有关人员在试用原型的过程中,加强通信和反馈,通过反复评价和反复修改原型系统,逐步确定各种需求的细节,适应需求的变化,从而最终提高新系统的质量
  2. 因此,原型化方法是一种确定用户需求的有效方法,它采用“启发式”方法,引导用户逐渐加深对系统的理解,最终提出明确的需求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mdGxAZfc-1629474754937)(4D7A422AFAF8460DA062BE4081884DC4)]

原型化方法的三种类型
探索型
  1. 主要是针对开发目标模糊、用户和开发人员对项目都缺乏经验的情况
实验型
  1. 用于大规模开发和实现之前考核、验证方案是否合适,规格说明是否可靠
演化型
  1. 该方法认为信息系统本质上就是不断演化的,重点关注问题是如何才能使信息系统适应不可避免的变化

3.2.4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

  • 将面向对象的思想应用于软件开发过程中,指导开发活动,主要包括
    • 面向对象分析方法OOA,
    • 面向对象设计方法OOD,
    • 面向对象编程方法OOP
面向对象的一些概念
对象
  1. 一些相互关联的实体
  2. 组成:对象的标识、对象中的操作集合、对象的数据结构、对象对外消息接口
  3. 特性:封装、能动
  4. 换言之,对象是数据结构以及作用于此结构上的数据操作封装,这个封装具有自身行动能力
类和实例
  1. 类是对象的抽象描述,对象是类的实例,由类到对象的过程称为实例化过程
  2. 既可以由对象抽象出类,也可以从众多子类中抽象出超类
继承
  1. 继承子类自动共享父类中的方法和数据的机制,它使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结构具有了开放性
封装
  1. 是一种信息隐藏技术
  2. 封装机制使对象成为数据与方法的集成体

第三节 结构化方法的开发过程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aUhsm5L9-1629474754938)(F10FC227FB0B4CFCAAE622FB19D4922D)]

3.3.1 系统开发阶段划分

系统的生命周期
  1. 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生命历程,被称作系统的生命周期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c6hURaQV-1629474754939)(AD874730C1CD466E8D75B7DD359F7187)]

  2.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jxIgIuxG-1629474754939)(256E9B645BAC4662A396E94A4F5C4EBD)]

3.3.2 各阶段主要内容

总体规划
  1. 总体规划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第一步,意在通过初步的、总体的需求分析,回答“系统是什么”的问题,进行可行性论证
  2. 主要包括以下工作:
    1. 对当前系统进行初步调查
    2. 分析和确定系统目标
    3. 分析子系统的组成以及基本功能
    4. 拟定系统的实施方案
    5. 进行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6. 编写可行性报告
系统分析
  1. 系统分析也称系统逻辑设计,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某个或某些子系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旨在获得一个合理的新系统逻辑模型
  2. 系统分析阶段主要是解决“干什么”的问题。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开发人员同用户一起,通过对当前系统的详细调查和分析充分理解新系统目标,即用户的需求,并将它明确地表达成书面资料-系统说明书
  3. 系统说明书作用:
    1. 描述新系统的逻辑模型,作为设计和实施的基础
    2. 作为用户和开发人员之间的协议或合同,为双方交流和监督提供基础
    3. 作为新系统验收和评价的依据
系统设计
  1. 系统分析回答了“干什么”的问题,系统设计则回答“怎么干
  2. 两个阶段:总体设计、详细设计
  3. 主要任务:将系统分析说明书转换成具体的计算机实现方案—系统设计说明书
  4. 划分系统的子系统或模块,确定模块结构,并画出模块结构图
系统实施
  1. 主要包括:系统实现、系统测试、系统切换
  2. 主要文档:用户操作手册
运行维护
  1. 新系统的正常使用和维护,并撰写运行状况报告
  2. 四个方面:
    1. 程序的维护
    2. 数据的维护
    3. 代码的维护
    4. 设备的维护
系统评价
  1. 从三个方面对系统进行评价:
    1. 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2. 系统的经济效果
    3. 其他方面的评估

第四节 开发过程组织与管理方法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Jv2Nz9OK-1629474754940)(3F8AC3D81E3848AD97F8011028466E70)]

3.4.1 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1. 为了使系统开发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质量顺利完成,需要对成本、人员、进度、质量、风险等进行分析和管理,这就是项目管理,它贯穿于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全过程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v2E73KRY-1629474754941)(6DBCA680E4D6442385A9AA523062EBEA)]

风险管理
  1. 四个阶段:
    1. 风险识别、
    2. 风险分析、
    3. 风险缓和、
    4. 风险跟踪
质量保证
  1. 项目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分为三个阶段:
    1. 事前准备、
    2. 过程监控、
    3. 事后评审

3.4.2 项目管理组的组成

项目管理组成员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t0OQQZBL-1629474754942)(B9B4BA38EAAF482081E185F47706BA87)]

项目组长
  1. 整个项目领导者,保证整个开发项目顺利进行
用户
  1. 信息系统建设的参与者和最终使用者
系统分析员
  1. 用户和系统开发其他人员之间的桥梁和接口 ,系统开发的核心人物
硬件网络设计员
  1. 制定硬件网络配置方案并实施
数据库管理员
  1. 数据库设计 、定义和存储等数据库相关工作
系统设计员
  1. 系统的整体设计、模块设计以及模块之间接口的设计工作
程序员
  1. 进行程序设计,用户使用培训,系统测试和试运行
助记✍️:(头尾分析设计、硬件数据程序)

3.4.3 文档的管理

  1. 文档是系统开发建设的生命线,它贯穿于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整个过程,系统开发的各个层次和阶段都要有相应的文档。
  2. 文档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1. 文档要标准化和规范化
    2. 维护文档的一致性
    3. 维护文档的可追踪性
    4. 文档管理的制度化

第四章 总体规划

image.png

第一节 总体规划的目的和步骤

image.png

4.1.1 总体规划的目的

  1. 总体规划是管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中的第一个阶段,也是系统开发过程的第一步,其目的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明确系统“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进行顶层设计,描绘出信息系统的架构,并对目标系统提出完整、准确、清晰、具体的要求

  2. 总体规划的目的

    • 保证信息共享
    • 协调子系统间的工作
    • 使开发工作有序进行
  3. 助记口诀:

    • 明确问题与设计,
    • 描绘架构提要求,
    • 共享协调有顺序

4.1.2 总体规划的主要步骤

需求初步调查
  1. 调查内容:
    • 现行系统的目标和任务
    • 现行系统概况
    • 现行系统的环境和约束条件
    • 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子系统的划分
    • 新系统的开发条件
确定系统建设目标

战多依适长(一站是多长?)

  1. 新系统目标应具备的重要特性:
    1. 目标的总体战略性
    2. 目标的多重性;
    3. 目标的依附性;
    4. 目标的适应性;
    5. 目标的长期性。
初步确定子系统组成与基本功能
拟定系统实施方案
可行性分析

助记口诀:寂静离开可行性

  1. 可能性:开发的条件是否具备
  2. 必要性:客观上是否需要开发新系统
  3. 四个方面分析:
    • 技术上的可行性
    • 经济上的可行性
    • 管理上的可行性
    • 开发环境的可行性
  4. 技术上的可行性
    • 技术上的可行性是根据新系统的目标来考虑系统的软硬件设备、计算机联网能力、网络及数据安全保护措施、输入输出设备、大容量存贮设备等。技术力量不仅考虑技术人员的数量,更应考虑他们的经验和水平。
  5. 经济上的可行性
    • 新系统的经济可行性分析的含义是,估算新系统开发和运行所需的费用,以及新系统的效益,将投资和效益进行比较,说明在经济上是合算的
  6. 管理上的可行性
    • 管理上的可行性是考虑当前系统的管理体制是否有条件提供新系统所必需的各种数据,企业最高层领导及各级管理人员对开发建设一个新系统来替代现有系统的需求是否迫切,即新系统的必要性
  7. 开发环境的可行性
    • 企业领导意见是否一致,有无资金,能否抽出骨干力量参加新系统开发等,简单地说就是企业能为新系统的开发建设提供一个长期的、良好的环境
编制可行性分析报告

助记口诀:头尾新旧论

  1. 报告内容:
    1. 引言(主要包括项目摘要、开发背景、参考资料和
      专门术语等内容);
    2. 现行系统调查与分析;
    3. 新系统建设方案;
    4. 可行性论证;
    5. 结论。

第二节 企业系统规划法

image.png

4.2.1 BSP方法概述

  1. 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简称BSP):用于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方法,应用最为广泛

助记口诀✍️:目标摆脱管理 上下结合整体

  1. BSP方法原则
    1. 支持企业的总目标
    2. 面向企业中管理各层次的要求;
    3. 从方法论上摆脱信息系统对旧组织机构依从性
    4. 使信息系统在结构上有良好的整体性
    5. 自上而下规划和自下而上实施相结合

4.2.2 BSP工作流程

image.png

  1. 研究项目的确定
  2. 研究的准备工作
  3. 研究开始阶段
  4. 定义企业过程
    • 又称企业的过程识别,指的是对企业信息系统环境的了解,整个BSP研究中最关键和重要的活动之一
    • 企业过程是指企业资源转化和资源管理中有逻辑关系的决策和活动
    • 某个企业全部的活动被定义为18个过程:
      • 经营计划、财务规划、资产规划、产品预测、产品设计开发、产品工艺、库存控制、调度、生产能力计划、物料需求、操作顺序、销售管理、市场分析、订货服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用人计划、业绩考评。
  5. 定义数据类
    • 也称为数据类的识别,就是对企业数据需求的了解,定义数据类后,要与企业过程关联起来
    • 数据类是指支持企业所必需的,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并能组成相对独立的完整数据单位的那些数据部分
    • 某些企业共生产和使用15类数据:
      • 客户、订货、产品、工艺流程、材料表、成本、零件规格、材料库存、成品库存、职工、销售区域、财务、计划、设备负荷、物资供应
  6. 分析当前的系统支持
  7. 研究管理部门对系统的要求
  8. 提出判断和结论
  9. 设计信息系统总体结构
  10. 确定子系统开发的优先顺序
  11. 评价信息资源管理工作
  12. 制定建议书和开发计划
  13. 研究成果报告

4.2.3 定义企业过程

企业资源
  1. 企业资源是被管理的对象,企业中的各项管理工作都要涉及资源的管理。
  2. 企业资源可分为关键性资源支持性资源,此外,还有一些不以具体产品形式存在的“资源”,就是企业的计划与控制
  3. 关键性资源:企业中的产品与服务
  4. 支持性资源:为实现企业目标必须使用、引用和消耗的那些资源,如原材料、资金、设备人员等
  5. 计划与控制、产品与服务、支持性资源_是BSP法定义的企业三项资源
资源的生命周期
  1. 资源的生命周期是指一项资源由取得到退出过程所经历的阶段
  2. 阶段
    1. 需求
    2. 获取
    3. 服务
    4. 退出
企业过程定义的一般步骤
  1. 定义企业过程BSP方法的核心

    • 基本方法:对企业的现实活动进行调查,以企业的关键资源为线索,追溯其生命周期,通过分析与综合,最终完成企业过程的定义
  2. 一般步骤: 定义企业过程应该从三方面入手:计划与控制、产品与服务、支持性资源

    • (1)从计划/控制资源着手。可以识别出企业战略规划管理控制两个层次的过程。
    • (2)识别产品/服务过程。根据其需求、获取、服务、退出4阶段的生命周期,对每一阶段,用一些过程进行管理。
    • (3)从支持性资源识别企业过程。其方法与产品/服务识别过程类似

4.2.4 定义数据类

  1. 定义数据类实际上就是识别企业数据
企业数据的4种类型
  1. 以资源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对信息的不同需求,可将企业中的数据分为4种类型
    • 库存文档型
    • 事务型
    • 计划型
    • 综合统计型
      image.png
企业数据的识别方法
  1. 企业实体法
    • 企业的实体指:顾客、产品、材料及人员等企业中客观存在的东西
    • 列出企业实体,分析与每个实体联系比较紧密的数据,将结果表述出来
    • 企业实体法主要工具:数据/实体关系矩阵
  2. 企业过程法
    • 利用以前识别过的企业过程,分析每一个过程利用什么数据,产生什么数据
    • 企业分析法主要工具:过程/数据关系矩阵

4.2.5 设计系统总体结构与开发顺序

子系统划分的基本原则
  1. 子系统在功能上应有相对的独立性,通常子系统不应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过程;
  2. 子系统在数据上应有自身的完整性,一般一个数据类只能由一个子系统产生。
子系统的类型
  1. 仅产生数据而不使用其他子系统数据的子系统
  2. 既使用数据,也产生数据的子系统
  3. 只使用数据而不产生数据的子系统
子系统开发优先顺序的基本原则:
  1. 子系统需求程度与潜在效益的评估;
  2. 技术约束分析。
子系统划分的方法
  1. U/C图
    • U表示使用(Use)
    • C表示产生(Create)
    • 左列是企业过程
    • 最上一行是数据类
    • 单元格对应的企业过程使用对应的数据类

第五章 系统分析

image.png

第一节 系统分析概述

image.png

5.1.1 系统分析的目的与难点

系统分析的目的
  1. 系统分析也称系统逻辑设计,是系统详细开发的关键性阶段,旨在获得一个合理的新系统的逻辑模型,以便为后一阶段的系统设计提供较详细的开发方案。
  2. 系统分析的**目的**是将用户的++需求++及其++解决方法++确定下来,最终得到系统分析说明书
  3. 系统分析说明书所确定的内容是今后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评价的基础和依据,也是开发人员与用户签订协议和合同的依据
系统分析的任务
  1. 详细调查收集和分析用户需求;
  2. 确定新系统初步的逻辑模型;
  3. 编制系统说明书。
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要点
  1. 要点: 理解和表达用户的需求
系统分析工作的难点与对策
  1. 难点:
    • 对于用户:提出的需求难以理解
    • 对于系统分析人员:理解和表达出来的新系统逻辑模型可能与用户需求不一致
  2. 对策:
    • 做好用户事前培训工作
    • 做好系统开发人员的培训工作
    • 选择正确的开发方法和良好的表达工具

5.1.2 系统分析的逻辑与步骤

系统分析的思维逻辑
  1. 逻辑模型:做什么
    • 反映了系统的性质
  2. 物理模型:如何做
    • 反映系统的某一种具体实现方案
系统分析的主要步骤
  1. 详细调查
  2. 业务流程分析
  3. 数据流程分析
  4. 编写系统分析说明书

第二节 详细调查

image.png

5.2.1 详细调查的目的和难点

  1. 目的:
    • 详细调查的目的就是要搞清楚用户的想法和要求,换句话说,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调研活动,尽可能准确、详细地了解用户需求
  2. 难点:
    • 没有足够的用户参与
    • 用户的需求经常变更
    • 用户与开发人员很难进行交流

5.2.2 详细调查的主要内容

组织结构的调查
  1. 组织结构图描述当前系统组织机构的层次和隶属关系
  2. 公司管理的三个层次:
    • 领导决策层
      • 由董事会成员组成;负责拟订各种规划方案、审议批准各种报告计划、任免批准经理职位等
    • 业务管理层
      • 由总经理、副总经理、及其下属的各业务处室组成;执行董事会决议、负责公司的经营管理及日常工作;拟订管理制度等
    • 业务执行层
      由下属分公司等机构组成;完成日常的生产、业务和调度等工作
业务流程的调查
  1. 从一个实际业务流程的角度将系统调查中有关该业务的资料串起来,以便于对企业现有的工作过程有一个动态的了解
数据流程的调查
  1. 收集资料,调查清楚每个数据的出处,数据间的相互关系
薄弱环节的调查
  1. 座谈访问、书面调查、参加业务实践、分析调查资料等
    充分与用户交流,听取意见和建议
其他信息的调查
  1. 如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财务状况、人员情况、为什么要开发系统等
详细调查的基本方法
  1. 收集资料
  2. 开调查会或个别访问 (最有效的一种调查方法
  3. 书面调查
  4. 参加业务实践 (了解现行系统的最好方法
详细调查的原则
  1. 事先计划
  2. 采访持关键信息的人
  3. 自顶向下全面展开
  4. 存在的不一定是合理的
  5. 分工和协作相结合
  6. 主动沟通的工作方式
应注意的事项
  1. 选择默契的语言
  2. 倾听比表达更重要
  3. 及时反映避免误解
  4. 以学习的态度开展工作

第三节 业务流程分析

image.png

5.3.1 业务流程的概念

流程的概念
  1. 流程由一系列的活动或是事件组成,可以是渐变的连续型流程,也可以是突变的断续型流程。
业务流程
  1. 业务流程是指一组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而又相互关联的活动
业务流程的特点
  1. 目标性
  2. 逻辑性
  3. 层次性
业务流程的功能
  1. 实现不同分工活动的结果连接
  2. 反映活动间的关系

5.3.2 业务流程分析的方法

业务流程分析的步骤

业务流程分析主要是为了描述现行系统的物理模型

  1. 调查企业的组织结构
  2. 调查企业的具体业务流程
  3. 绘制业务流程图
  4. 业务流程优化
业务流程图

表达清楚三件事:业务功能是什么、谁负责该项业务、业务和数据的流动方向

  1. 椭圆 外部实体(起点和终点,通常指参与的部门或人)
  2. 矩形 业务功能描述(业务功能&承担业务的部门或人)
  3. 箭头 业务和数据流动方向(单箭头表示)
业务流程图的画法举例

业务流程分析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首先画出高层管理的业务流程图再对每一个功能描述部分进行分解画出详细的业务流程图
image.png

5.3.3 业务流程重组

  1. 业务流程重组简称BPR,它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彻底重建,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2. 基本特征:
    • 根本性”思考、
    • 彻底性”再设计、
    • 显著改善”、
      • 业绩的显著增长是BPR的标志与特点
    • 流程
      • BPR协同工作、整体优化思想的集中体现
助记口诀✍️:思考重建,适应改善
BPR的原则
  1. 围绕最终结果而非具体任务来实施再造工作;
  2. 后续过程的有关人员参与前端过程
  3. 将信息处理融入产生该信息的实际工作中去;
  4. 将地域上分散的资源集中化
  5. 将平行工序连接起来而不是集成其结果;
  6. 决策点下移并将控制融入过程中;
  7. 源头获取信息。

第四节 数据流程分析

image.png

5.4.1 数据流程分析的概念

什么是数据流
  1. 输入流、输出流、处理过程是任何一个系统的最基本组件
  2. 物流 事务流 资金流 人员流
    • 均可用数字等形式表示出来
    • 企业的数据流
  3. 各种流在一个企业内的出现都会同时伴随着一个数据流的产生
数据流程分析的目的
  1. 在业务流程分析的基础上,勾画出现行系统的逻辑模型
  2. 分析用到的工具
    • 三种工具:分层的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和加工说明
    • 数据流图:用图形的方式对系统进行分解,描述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间有什么联系
    • 数据字典:用图表描述系统中的每一个数据组、数据存储和数据项
    • 加工说明:用文字等形式详细描述系统中的每一个基本处理的过程

5.4.2 数据流程分析的步骤

  1. 数据流程分析主要包括对信息流动、传递、处理、存储等的分析
  2. 目的是勾画数据流通现状,并发现和解决数据流通中存在的问题
  3. 业务流程图
  4. 绘制数据流图(数据流程分析)
  5. 编制数据字典(数据流程分析)
  6. 撰写处理说明(数据流程分析)

5.4.3 数据流程的基本画法

  1. 数据流图(Data Flow Diagram,简称DFD)是便于用户理解、分析系统数据流程的图形工具
  2. 它摆脱了系统的
    物理内容,精确地在逻辑上描述系统的功能、输入、输出和数据存储等,是系统逻辑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据流图的基本符号
  1. 矩形(数据源点或终点)
  2. 椭圆(加工(处理))
  3. 文件柜 (文件)
  4. 箭头(数据流)
绘制数据流图的指导原则
  1. 总体上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原则
    • 即按照结构化方法的思想,采用分层的数据流图,把大问题、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然后分别解决
  2. 局部上由外向里的规则
    • 即先确定每一层数据流图的边界或范围,在考虑流图的内部,先画出加工的输入和输出,再画加工的内部
绘制方法
  1. 识别系统的输入和输出、
  2. 绘制系统内部数据流、
  3. 对复杂加工进行分解(由外向里、自顶向下),
  4. 以及检查、修改和完善
注意事项
  1. 合理编号
  2. 子图与父图的平衡
    (子图与父图的数据流必须平衡,这是分层数据流的重要性质)
  3. 分解的程度(最多不要超过7层)
  4. 其他事项
    (应先给数据流命名;从左到右画出数据流图;画数据流图时,先只考虑稳定状态)
数据流图检查
  1. 正确性检验
    • 数据守恒(最)
    • 文件使用
    • 子图和父图平衡
    • 加工和数据流的命名
  2. 提高可读性
    • 简化加工之间的联系
    • 分解应当均匀
    • 命名应当恰当
  3. 为提高数据流图的可读性,应简化加工之间的联系

5.4.4 数据字典与加工说明

数据字典

在数据流图的基础上,需要对其中的每个数据流文件数据项加以描述,我们把这些定义所组成的集合称为数据字典(Data Dictionary,缩写DD)

  1. 数据流和文件条目 一般从五部分来描述:编号、名称、别名、组成、发生频率
    • = 等价
    • | 或
    • { } 重复
    • [] 可选
  2. 数据项条目 数据流或文件是由若干数据项组成的,数据项是数据的最小单位
加工说明
  1. 加工说明是对数据流图中的“加工”部分的补充说明,描述了某个加工单元的数据处理过程,为系统设计阶段的处理过程设计提供资料
  2. 一般可以用结构化语言、判定表和判定树等工具来描述加工说明
  3. 一个好的加工工说明,至少要描述清楚三件事情:数据来源、处理逻辑、数据去向

第五节 新系统逻辑模型

image.png

5.5.1 新系统逻辑模型的任务

  1. 新系统逻辑模型是指:经过分析和优化后,新系统采用的管理模型和信息处理方法
  2. 详细调查、收集资料、业务流程分析、数据流程分析 --做准备–>新系统逻辑模型
  3. 新系统逻辑模型的建立是系统分析阶段的最终结果,是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的依据
  4. 建立新系统逻辑模型的任务
    • 对系统业务流程分析的结果进行整理,对数据流程分析的结果进行整理,在现行系统逻辑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新系统的目标,设计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5. 现行系统逻辑模型到系统逻辑模型的转换
    • 分析新系统与现行系统在逻辑上的区别,建立新系统的初步逻辑模型
    • 补充和完善,建立最终模型

5.5.2 建立新系统的初步逻辑模型

确定合理的业务处理流程
  1. 删去或合并那些多余的或重复的处理过程
  2. 说明哪些业务过程进行了改动,改动原因是什么,改动后将带来哪些好处等问题
  3. 给出最后确定的业务流程图
  4. 指出在业务流程图中哪些部分新系统可以完成,哪些部分需要用户完成,也就是要确定人-机配合方案
确定合理的数据和数据流程
  1. 确认最终的数据指标体系和数据字典,如指标体系是否全面合理,数据精度是否满足要求等
  2. 删去或合并多余的或重复的数据处理过程;
  3. 说明哪些数据处理过程进行了优化和改动,以及改动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好处等
  4. 给出最后确定的数据流图,指出在数据流图中哪些部分新系统可以完成,哪些部分需要用户完成

5.5.3 对初步逻辑模型进行补充和完善

  1. 建立初步逻辑模型时,主要靠经验进行,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
  2. 在补充和完善时应重点考虑:
    • 首先,应考虑新系统的人-机界面
    • 其次,考虑一些细节问题

第六节 系统分析报告

image.png

5.6.1 系统分析报告的作用

  1. 描述了新系统的逻辑模型,作为系统设计和实施的依据;
  2. 用户和开发人员之间交流和监督提供基础;
  3. 为新系统验收和评价提供依据。

5.6.2 系统分析报告的组成

一份完整的系统分析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组织情况概述
  2. 现行系统概况
  3. 系统逻辑模型
  4. 新系统在各个业务处理环节拟采用的管理办法、算法和模型
  5. 与新系统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运行体制的建立
  6. 系统设计与实施的初步计划
  7. 用户领导审批意见
    在系统分析报告中,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和加工说明
    这三部分是主体,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5.6.3 相关问题

  1. 系统分析报告形成后,必须组织各方面的人员一起对已经形成的逻辑方案进行论证,尽可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和疏漏并及时纠正
  2. 问题和疏漏:及时纠正
  3. 有争论的问题:重新核实原始调查资料或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
  4. 重大的问题:可能需要调整或修改系统目标,重新进行系统分析

第六章 系统设计

image.png

第一节 系统设计概述

image.png

6.1.1 系统设计的任务

  1. 系统设计两个阶段:_总体设计、详细_设计
  2. 最终交付:系统设计说明书,作为系统实施阶段的“施工图样”
  3. 任务内容
    • 根据分析阶段产生的文档资料,确定新系统在计算机内的程序模块组成,以及各模块之间连接方式;用一定工具设计成果表达出来;代码设计、输入输出设计、人机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模块处理设计、安全设计等
  4. 完成人员: 系统设计人员
  5. 培训工作: 系统分析培训、系统设计培训

6.1.2 系统设计的原则

  1. 简单性: 达到目标的前提下,系统尽可能简单
  2. 一致性和完整性:应做到信息编码、采集、信息通信等内容的一致性,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功能应尽量完整,一致性有利于子系统之间联系与合作
  3. 灵活和适应性:可降低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难度
  4. 可靠性:可抵抗异常干扰和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能力
  5. 安全性:特指系统的保密功能和防病毒功能
    • 如何保证系统安全已经成为确定当前系统设计方案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6. 经济性:可给用户带来经济效益 很大一部分不能以货币来衡量
  7. 衡量可靠性的指标:
    •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 平均维护时间
  8. 系统必须是可靠的,否则就没有实用价值
助记口诀✍减(简)一零(灵)可安静(经)

第二节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image.png

6.2.1 子系统的划分和确认

子系统划分的原则
  1. 子系统要具有相对独立性 子系统内部各功能具有“强耦合”关系
  2. 使数据冗余较小
  3. 便于系统分阶段实现
  4. 适应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
  5.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助记口诀✍️独立荣誉(冗余)分阶段 机构设置用资源
子系统划分的方法
  1. 按职能划分(目前最常用)
  2. 按逻辑功能划分
  3. 按通信划分
  4. 按业务处理顺序划分
  5. 按业务处理的时间关系划分

6.2.2 模块结构设计

模块结构设计的任务
  1. 对各个子系统进行细化,确定划分后的子系统的模块结构,并画出模块结构图
  2. 子系统如何划分成多个模块 --> 子系统间、模块间的数据交换和调用关系 --> 优化、改进
    模块结构图
模块结构图
  1. 模块组合的图形表示就是模块结构图
  2. 5种基本符号:
    image.png
  3. 模块
    • 组成系统的基本单位,特点:可以组合、分解和更换系统中任何一个处理功能都可以看出是一个模块
    • 模块的要素:
      • 外部特性(主要考虑)
        • 输入和输出
        • 加工处理功能
      • 内部特性(了解)
        • 内部数据
        • 程序代码
    • 助记✍️:输入输出和处理,内部数据和程序
  4. 调用
    • 模块间的调用分为3类:
    • 判断调用
      • 一个模块是否调用一个从属模块取决于调用模块内部的判断条件
    • 循环调用
      • 一个模块通过其内部的循环功能来循环调用一个或多个从属模块
    • 直接调用
  5. 数据
    • 注意:平行、带空心圆、数据名
  6. 控制信息
    • 控制信息只反映数据的某种状态,不必进行处理
    • 注意:平行、带实心圆
  7. 转接
    • 结构图在一张图上画不下,需要转接到另一张纸上,或为了避免图上线条交叉时使用转接符号
模块结构的质量标准
  1. 块内联系VS块间联系
  2. 耦合VS内聚 (衡量模块之间的独立性 )
    • 耦合:模块之间联系的程度 紧密耦合、松散耦合、非耦合
    • 内聚:模块内部各成分之间的联系程度 (一般来说)各模块的内聚越大,模块间的耦合越小
    • 评价模块结构的标准:“耦合小,内聚大
  3. 耦合方式:
    • 数据耦合 模块间通信信息是若干数据项 耦合度最低,性能最好
    • 控制耦合 模块间通信信息是控制信息
    • 内容耦合 不经过调用关系,彼此直接使用或修改对方的数据 最糟糕的耦合的方式
  4. 内聚方式:
    • 巧合内聚 模块内各成分之间毫无联系 聚合度最低、性能最差
    • 逻辑内聚 模块内各成分的逻辑功能相似
    • 过程内聚 由一段公共的处理过程组合成的模块 模块间耦合度比较高
    • 通信内聚 模块中各成分引用或产生共同的数据
    • 顺序内聚 模块中各成分有顺序关系,某一成分的输出是另一成分的输入
    • 功能内聚 模块中各成分的联系是功能性的 功能明确,耦合简单,便于维护, 聚合度最高,性能最好
模块结构图与框图、数据流图的区别
  1. 模块结构图与框图的区别
    • 软件具有过程性层次性两个特征
      • 过程性 (框图)
      • 层次性 (模块结构图)
  2. 模块结构图与数据流图的区别
    • 数据流图:从数据在系统中的流动情况来考虑系统
    • 模块结构图:从功能的层次关系上来考虑系统
模块结构图的推导策略:从数据流图得到初始模块结构图
  1. 以事务为中心的设计策略(事务分析

    • 应用:将高层数据流图转换成模块结构图
    • 优点:能够把一个大的、复杂的系统分解成若干个较小的、简单的子系统
    • 原理:高层数据流图处理功能相对独立,可以把它们看成一类特定的事务,将其转换为模块结构图
  2. 以变换为中心的设计策略(变换分析)

    • 应用:将低层数据流图转换成模块结构图
    • 优点:能够将数据流图中的处理功能分解成具有输入、中心变换、输出功能的简单模块
    • 原理:首先对低层数据流图中的处理功能进行分类,分为输入功能、执行变换功能、输出功能3类
模块结构图的改进
  1. 改进时应该考虑的几个方面
    • 按照“耦合小、内聚大”的模块结构质量标准进行修改和检查
    • 模块的扇入和扇出数
      • 扇入数:模块的直接上层模块个数
      • 扇出数:模块拥有的直接下层模块个数
      • 扇出个数<=7
    • 消除重复的功能

6.2.2 网络设计与设备配置方案

网络设计的主要步骤
  1. 选择网络拓扑结构
  2. 安排网络上的设备布局
  3. 网络节点的权限设计
设备选配的依据
  1. 根据实际业务需要考虑某个管理岗位是否要专门配备计算机设备
  2. 根据实际业务性质决定某个管理岗位配备的计算机设备的规格型号
  3. 根据办公室的物理位置分布和有无联机通信的要求,决定是否需要与网络连接以及连接的方式
  4. 根据系统分析和调查中估算的数据量,确定网络服务器的硬盘大小
  5. 根据实际业务要求、用户的习惯等确定新系统拟采用的软件工具
  6. 根据系统分析和调查得到的网络数据传输量的大小,确定拟采用的网络传递介质,以及对主要
    连接设备的规格要求等
  7. 根据投资预算对上述6项内容进行调整

第三节 系统详细设计

image.png

image.png

6.3.1 编码设计

编码设计的原则
  1. 唯一化
  2. 规律化
  3. 标准化
  4. 可扩充且容易修改
编码的种类
  1. 顺序码
    • 连续数字代表编码对象,通常从1开始
  2. 层次码
    • 也称区间码,将整个编码划分成若干个区间,每一区间规定不同含义
    • 优点:检索、分类和排序很方便
    • 缺点:有时造成代码过长
  3. 助记码
    • 将编码对象的名称、规格等作为代码的一部分,以帮助记忆

6.3.2 输入与输出设计

确定输出要求
  1. 详细分析现行系统的输出报表和内容
  2. 参考与用户同类型企业或部门的情况,借鉴业务性质类似的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的经验
  3. 与用户单位的实际业务人员讨论
输出方式
  1. 按介质划分:
    • 屏幕输出(常用)(以数字或图形方式)
    • 打印报表输出(最常用) (关键在于合理编排内容) (二维表、自由格式)
    • 磁盘文件输出(传输速度慢)
输入方式
  1. 依照具体的管理需求确定数据的录入方式
    • 键盘输入(常规)(大部分采用)
    • 模/数-数/模转换(常用)�条形码的自动检测、电子秤的自动检测
    • 网络或通信传输(广泛重视和利用)�E-Mail
  2. 无论哪一种都可以有批处理和实时处理两种形式
输入校对方式

设计出一套合理的校对方式是保证数据准确录入的重要前提

  1. 人工校对(常用)(较慢较麻烦)
  2. 二次键入 �网站登录修改密码时
  3. 根据取值范围进行控制 �输入职工出生日期

6.3.3 人机界面设计

人机界面的主要形式
  1. 界面设计包括:
    • 菜单方式、
    • 会话方式、
    • 操作提示方式、
    • 以及操作权限管理方式等
  2. 系统输入界面是人机交互的重要界面,设计原则
    • 可靠性
    • 简单性
    • 立即反馈性
    • 明了性
    • 色彩适中
    • 风格统一

6.3.4 处理过程设计

处理过程设计
  1. 处理过程设计,也称模块详细设计,任务是为模块结构图中的每一个模块确定所采用的算法和数据结构,用某种选定的表达工具给出清晰的描述
设计原则
  1. 模块间的接口符合通信的要求
  2. 考虑将来实现时所用计算机语言的特点
  3. 考虑数据处理的特点
  4. 估计计算机执行时间不能超过要求;
  5. 考虑程序运行所占的存储空间
  6. 使程序调试跟踪方便;
  7. 估计编程和上机调试的工作量
助记口诀✍️

接通语数的特点 时空调试工作量

设计工具
  1. 程序流程图(程序框图)
    • 顺序结构
    • 节分结构
    • 循环结构
  2. 过程设计语言(PDL)(伪码)
    • If 明天下雨 then 在家睡觉 else 爬长城

6.3.5 数据库设计

良好的数据组织结构是衡量系统开发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

数据库设计的任务与步骤
  1. 任务
    • 依据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按一定的步骤,对系统分析阶段的数据字典进行规范整理,建立符合第三范式的数据组织结构
  2. 步骤
    1. 概念设计
      • 目标:产生反映全用户信息需求的整体数据库概念结构,即概念模型
      • 方法:描述概念模型的有力工具“实体-联系”方法(E-R方法
    2. 逻辑设计
      • 目的:得到一个与计算机软硬件的具体性能无关的全局概念模式
      • 任务:将概念结构转换成特定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
      • 过程:将概念设计结果(E-R图)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并优化
    3. 物理设计
      • 任务和目标: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
  3. 概念设计的方法
    • E-R图方法:有效的信息抽象方法
      • 实体、属性、联系
      • 实体间联系分类:
        • 一对一(1:1)
        • 一对多(1:n)
        • 多对多(m:n)
  4. 逻辑设计的方法
    • 相关术语:
      • 关系
      • 元组
      • 属性
      • 主关键字(主键、主码)
      • 外关键字(外键、外码)

6.3.6 安全控制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概述
  1. 信息安全威胁分类:
    • 来源看:内部、外部
    • 信息系统自身看:硬件、软件、信息(数据文件)
  2. 管理信息系统的不安全因素:
    • 计算机系统自身存在的脆弱性
    • 各种自然灾害
    • 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及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
  3. 如何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
    • 计算机信息系统实体安全
    •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行安全
    • 信息与数据安全
安全设计需要考虑的具体内容
  1. 机房的安全(ABC要求由高到低)
  2. 操作系统的安全
  3. 数据库系统安全技术(身份识别、访问控制)
  4. 数据存储系统的安全(全量备份、增量备份)
    • 全量备份: 将当前服务器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全部复制到永久脱机存储介质中,若发生系统崩溃,可保证重装系统后数据的完整性
    • 增量备份: 将上一次备份后数据库中发生变化的数据复制到永久脱机存储介质中
  5. 网络的安全(网络安全的特征)
    • 网络安全的特征: 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

助记口诀✍️编输界面处 安全数据库

第四节 系统设计报告

image.png

6.4.1 系统设计报告

  1. 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成果是系统设计说明书,它既是新系统的物理模型
    也是系统实施的主要依据
  2. 引言和系统设计方案

6.4.2 引言

  1. 摘要
  2. 背景
  3. 系统环境和限制
  4. 参考资料和专门术语说明

6.4.3 系统设计方案

  1. 模块设计
  2. 代码设计
  3. 输入设计
  4. 输出设计
  5. 数据库设计说明
  6. 网络设计
  7. 安全保密设计
  8. 系统实施方案及说明
  • 在系统设计报告中,网络设计部分应包括网络_拓扑_结构、主要设备和软件要求

第七章 系统实施

image.png

第一节 系统实现

image.png

7.1.1 系统实现概述

image.png

image.png

  1. 系统实现的准备工作
    • 制定计划
    • 制定编程规范
    • 组织技术攻关
    • 准备软硬件开发环境

7.1.2 开发语言的选择

  1. 参考的两个方
    • 所选的语言是否易学、易用、易维护、操作简便
    • 所选的开发语言是否与数据库管理系统有良好的数据接口
  2. 考虑的几个问题
    • 语言的集成环境交互功能
    • 语言的结构化机制数据管理能力
    • 较多的使用者,方便版本升级和互相学习交流
    • 开发人员的熟练程度
    • 软件的可移植性用户的要求
  • 系统实现过程的第一步是准备工作,即首先选择程序设计语言及一些辅助开发工具。

7.1.3 程序质量的评价

  1. 可靠性 满足预期需求
    • 1.系统或程序的安全可靠性
    • 2.程序运行时的可靠性
  2. 规范性 系统的划分、书写的格式、变量的命名等按照统一规范
  3. 可读性
    • 程序内容清晰、明了、便于阅读和理解 大规模开发的重要指标
  4. 可维护性
    • 程序各部分相互独立,程序之间只有数据联系
  5. 适应性
    • 有变化时,调整和修改程序比较简便易行

7.1.4 编程风格

程序的注释

image.png

  • 过程设计语言PDL,即“伪码”
    image.png
程序的书写格式

image.png

变量名的选择

image.png

7.1.5 代码审查

image.png

  • 人工是交叉评审

第二节 系统测试

image.png

7.2.1 系统测试概述

  1. 测试的目的
    • 测试是为了发现程序中的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
    • 好的测试方案极尽其可能去发现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方案
    • 成功的测试发现了至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
  2. 基本工作流程
    1. 测试计划 (基本保证)
    2. 测试用例 (关键技术问题设计测试数据最困难)
    3. 执行测试 (手工or测试工具)
    4. 测试报告 (测试工作的总结)

7.2.2 黑盒测试法

基本原理
  1. 测试者把程序看成是一个黑盒,即测试者完全不考虑程序内部结构特性“穷举”输入测试:把所有可能的输入都作为测试情况使用
  2. 测试并不能保证程序中没有错误
  3. 以有限的测试情况尽可能多地查处错误
具体方法
  1. 等价划分

    • 把被测试的软件的所有可能的输入数据(有效的和无效的)划分成若干个等价类,把无限的随机测试变成有针对性的等价类测试
    • 设计等价类的测试用例
      • 划分等价类并给出定义
      • 选择测试用例
    • 划分等价类的规则
      1. 规定了输入值的范围——>一个有效等价类(范围内),两个无效等价类(小于最小值或大于最大值)
      2. 规定了输入数据的个数——>和(1)类似,一个有效等价类,两个无效等价类
      3. 规定了输入数据的一组值,且对不同输入值做不同处理——>每个允许的输入值是一个有效等价类,此外还有一个无效等价类(任一个不允许的输入值)
      4. 规定了输入数据必须遵循的规则——>一个有效的等价类(符合规则)和若干无效的等价类(从各种不同角度违反规则)
      5. 规定了输入数据为整数——>正整数、零和负整数三个有效类
      6. 如果软件的处理对象是表格——>空表,以及一项或多项的表
  2. 边界值分析法

    • 设计使软件运行在边界情况附近的测试方案,暴露出错误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3. 错误推测法

    • 靠直觉和经验进行,基本思想是列举软件中可能有的错误和容易发生错误的特殊情况,并且根据它们选择测试用例

7.2.3 白盒测试法

基本原理
  1. 把软件看组成装在一个透明的白盒子里,即完全了解软件的结构和处理过程
  2. 按照软件的内部逻辑测试软件,检验软件中的每条通路是否都能按预定要求正确工作
  3. 又称为“结构测试”或“穷举路径测试”,从检查程序的逻辑着手进行测试
具体方法
  1. 语句覆盖
    • 比较弱的测试标准、选择足够的测试实例,使得每一个语句都能执行一次
  2. 判定覆盖
    • 设计足够多的测试实例,使得每个判定至少都获得一次真值和假值的机会,即使得每一个分支都至少通过一次
  3. 条件覆盖
    • 对每个判定中所包含的若干个条件,应设计足够多的测试实例,使得判定中的每个条件都能取到真和假两个不同的结果
  4. 判定/条件覆盖
    • 设计足够多的测试实例,使得判定中的每个条件都能取得各种可能的真值和假值,并且使每个判定都能取得真值和假值
  5. 条件组合覆盖 (优秀)
    • 设计足够多的测试实例,使得每个判定中条件的各种可能组合都至少出现一次

7.2.4 测试策略与原则

测试策略
  1. 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使用边界值分析的方法
  2. 必要时用等价划分法补充测试用例
  3. 必要时再用错误推测法补充测试用例
  4. 对照软件逻辑,检查已经设计出的测试用例
测试原则
  1. 确定预期输出结果
  2. 避免测试自己的程序
  3. 进行破坏性测试
  4. 除了检查程序是否做了它应该做的工作,还应检查程序是否做了它不该做的事情
  5. 保留测试数据,以便程序修改后进行再测试

7.2.5 系统测试的步骤

  1. 模块测试——>子系统测试——>系统总测试
模块测试
  1. 单元测试
  2. 保证每个模块能正常运行
  3. 人工走通+上机测试
子系统测试
  1. 分调
  2. 重点测试子系统内各模块的接口
  3. (1)非渐增式 (2)渐增式
系统总体测试
  1. 总调
  2. 将经过测试的若干子系统组装在一起来测试
  3. 关键:“真实”、全面

第三节 系统切换

image.png

7.3.1 系统切换前的准备工作

  1. 用户培训
    • 事务管理员
    • 系统操作员 (系统的直接使用者)
    • 系统管理员 (系统维护员)

7.3.2 系统切换的方式

直接切换
  1. 新系统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平行切换
  1. 原系统正式 新系统校核
  2. 新系统正式 原系统校核
分段切换
  1. 分期分批逐步切换
  2. 直接与平行的结合
  3. 分段切换 各子系统的 切换策略
    • 功能分阶段逐步切换
    • 部门分阶段逐步切换
    • 机器设置分阶段逐步切换

第八章 运行管理

image.png

第一节 系统运行的管理组织

image.png

8.1.1 运行管理机构发展的历程

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应用的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 零散的技术改造
  2. 第二阶段 各领域大量应用
  3. 第三阶段 战略信息管理

8.1.2 运行管理机构设置的原则

助记口诀✍️:效精灵因因(小精灵因因)
  1. 效率原则
    • 科学设计、合理安排、明确分配职责,以保证效率
  2. 精简原则
    • 机构和岗位设置力求精简,以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精简高效的机构保证信息化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
  3. 灵活性原则
    • 1.信息化组织机构和岗位的设置上,没有统一的模式
    • 2.管理职能可能发生变化,要及时作出机构和岗位的调整
  4. 因事设岗、因岗定编
    • 在保证高效、精简的前提下设置具体的机构和岗位,保证科学性、合理性、完备性、唯一性,避免因人设事、设岗

8.1.3 运行管理机构的人员构成

网络组
  1. 网络正常运行的维护和扩展
硬件组
  1. 计算机硬件及相关设备正常运行的维护
软件组
  1. 网管 软件维护人员 数据库管理员
业务组
  1. 负责系统用户和管理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业务管理&信息使用
行政组
  1. 信息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收集意见通知处理和改进

8.1.4 运行管理体制

  1. 首席信息官CIO
    • 负责定制企业的信息发展战略、标准和程序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
  2. 以CIO为核心的运行管理体制
CIO的主要职能
  1. 参谋作用
  2. 桥梁作用
  3. 企业信息化的总领队
  4. 信息化培训
CIO机制 (典型的信息化管理机制)
  1. CIO为核心,以信息技术部门为支撑,以业务应用部门信息化实施、运行为主体,
    专兼职相结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2. 该体系具体包括
    1. CIO
      • 根据企业经营战略,考虑和提出企业的信息化战略
      • 负责企业的信息化推进工作
      • 全面负责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2. 信息化管理领导小组
      • “委员会”,松散机构,由高层领导、部门领导共同组成负责整个企业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参与企业战略决策
    3. 信息技术支持中心
      • 负责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统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为决策层提供相关数据信息,进行人员培训及应急技术处理
    4. 业务部门信息化管理岗位
      • 信息化管理渗透到业务部门的各个岗位

8.1.5 运行管理制度

系统正常运行的有效保障
  1. 机房管理制度
    • 规定了机房设备安全管理方案和紧急情况的应对措施
    • 信息系统应用人员的义务、权限和责任
    • 保障计算机设备良好的运行环境
  2. 系统维护制度
    • 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保障
  3. 运行操作规程
    • 在用户手册基础上形成制度,规范信息系统的运行规程
  4. 运行记录制度
    • 运行过程中,对系统硬件、软件及数据等的应用情况作详细记录这对系统存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机房管理制度
    1. 环境方面主要有机房的清洁度要求、温度要求、湿度要求、防火和防水要求等;
    2. 进出机房人员的规定;
    3. 机房的电力供应及应急措施;
    4. 设备和材料进出机房的管理要求;
    5. 网络完全保障,以及与外界信息交流的管理描述等。
      2.系统维护制度
    6. 系统维护组织机构设置;
    7. 系统维护人员管理制度;
    8. 重大事项维护工作流程;
    9. 突发事件应急措施;
    10. 日常维护工作流程;
    11. 信息系统维护费用保障机制
  2. 运行操作规程
    1. 系统操作人员资格审查规定;
    2. 系统操作人员使用权限和密码管理规定;
    3. 信息系统上机操作流程;
    4. 信息系统运行病毒检测机制;
    5. 数据的备份保管制度。
  3. 运行记录制度
    1. 计算机启动、应用系统运行、关机的时间;
    2. 登陆系统的操作人员、登陆地点(IP地址);
    3. 系统硬件、软件及数据的应用情况;
    4. 异常情况发生时间、具体现象、记录人、处理人、处理过程等;
    5. 值班人员签字、负责人审核签字制度;
    6. 系统运行记录的保管制度。

第二节 系统运行维护

随着时代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复杂,系统维护费用也不断地增长,它占开发费用的比例在20世纪79年代为35%~40%;80年代增长到40%~60%;90年代又增长到70%~80%甚至更多,

系统开发周期一般为1~3年,而维护周期一般为5~10年,因此从系统开发之日就应该考虑到维护问题,并重视这一问题

image.png

8.2.1一、系统维护的内容

  1. 硬件维护
    • 定期保养性维护
    • 突发性故障维修
  2. 系统软件维护
    • 系统管理程序的维护
    • 系统支持程序的维护
  3. 应用软件维护
    • 确定系统维护的目的
    • 分析应用系统的组成和运行原理
  4. 网络维护
    • 主要目的:保证通信的顺畅和网络的安全
    • 重点工作:预防性维护,即防止网络出现故障;出现故障预案及时排除
    • 目标:最大限度地增加网络的可用时间,提高网络设备的利用率、网络性能、服务质量和安全性
    • 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计费管理、安全管理
  5. 数据维护
    • 应付系统灾难的基本步骤
      • 计划:确定一旦发生数据灾难时必须保持可用的数据
      • 备份:始终保护当前关键数据的备份件并离站保存
      • 演练:数据恢复计划每年至少应演练一次,解决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数据受损发生之前对该程序进行训练
      • 组织:数据灾难发生后,应和信息系统开发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处理好数据恢复的措施
      • 分析:数据恢复后,应认真分析数据灾难发生的原因,总结经验,加强事先预防的目的
    • 数据备份管理的主要方法
      • 数据备份(Backup):将计算机硬盘上的原始数据(程序)复制到可移动媒体上
      • 数据恢复(Recover):数据备份的逆过程,即将备份的数据恢复到硬盘上的操作
      • 数据归档(Archive):将硬盘数据复制到可移动媒体上,并将原始数据从硬盘上删除
      • 归档恢复(Retrieve):数据归档的逆操作,将归档数据写回到硬盘
      • 在线备份(On-line backup):对正在运行的数据库或应用进行备份
      • 离线备份(Off-line backup):在数据库关闭后对其进行数据备份,离线备份通常采用全备份
      • 全备份(Full backup):备份策略的一种,执行数据全部备份操作
      • 增量备份(Incremental backup):相对全备份而言,是备份策略的一种,只备份上一次备份后数据的变化量
      • 并行技术(Parallelism):将不同的数据源同时备份/恢复到一个备份设备/硬盘上
      • 数据克隆(Clone):实现灾难恢复的一种重要手段,将原始数据同时备份到两份可移动媒体上,其中一份转移到地理位置不同的办公室
  6. 运行环境维护
    1. 温度;
    2. 湿度;
    3. 清洁度;
    4. 照明度;
    5. 电磁干扰;
    6. 静电;
    7. 噪声。
助记口诀✍️:一硬二软网数环

8.2.2 系统维护的分类

  1. 改正性维护
    • 改正在系统开发阶段已发生而系统测试阶段尚未发现的错误,也称正确性维护
  2. 适应性维护
    • 使系统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和管理需求变化而进行的修改
  3. 完善性维护
    • 扩充和改善系统性能而进行的修改,主要是指对已有的系统增加一些在系统分析和设计阶段中没有规定的功能与性能特征,这些功能对完善系统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4. 预防性维护
    • 为了改进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为了适应未来的软硬件环境的变化,主动增加预防性的新功能,以使管理信息系统适应各类变化而不被淘汰

8.2.3 系统维护的步骤

  1. 系统维护的组织机构一般由
    • 维护主管、
    • 技术主管、
    • 软硬件维护员、
    • 数据库管理员
    • 应用软件维护员等具体工作人员组成,
  2. 系统维护可分为7个阶段
    • 提出申请
    • 提出申请
    • 下达任务
    • 制定计划
    • 实施计划
    • 组织验收
    • 资料存档
  3. 助记口诀: 申评任定施验资

8.2.4. 系统的可维护性

可维护性的评价指标
  1. 可理解性
    • 外来读者理解软件的结构、界面功能和内部过程的难易程度
  2. 可测试性
    • 诊断和测试的容易程度取决于易理解的程度
  3. 可修改性
    • 模块的耦合、内聚、作用范围和控制范围的关系等,都对可修改性有影响
提高可维护性的方法
  1. 建立和健全各类系统开发文档资料
    • 文档是软件可维护性的决定因素
    • 软件系统文档分类
      • 用户文档:描述系统功能和使用方法
      • 系统文档: 描述系统设计,实现和测试等各方面的内容
  2. 开发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个阶段所规定的开发原则和规范来进行
    • 可维护性是所有软件都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3. 维护文档的可追踪性
  4. 避免改旧错出新错的现象发生
  5. 建立和健全从系统开发到系统运行各阶段的管理制度
  • 助记口诀✍️文档圆规与维护,旧错新错建制度

第三节 系统评价

image.png

8.3.1 系统评价概述

系统评价的目的
  1. 检查系统的目标、功能及各项指标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
  2. 检查系统的技术能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等质量问题
  3. 检查系统的使用效果,如工作性能、系统利用率、用户满意程度等;
  4. 根据评审和分析的结果,找出系统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
系统评价考虑的几个方面
  1. 新系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2. 新系统是否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安全性
  3. 新系统是否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间接效益
  4. 新系统是否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直接效益

8.3.2二、系统的经济评价

  1. 显性效益 (可以反映在会计账目的)
    1. 增加销售收入;
    2. 消除交易成本;
    3. 降低要素配置成本;
    4. 节省库存成本;
    5. 降低日常活动费用。
  2. 隐性效益 (不能通过会计账目反映出来但对企业利润有影响)
    1. 提高企业的无形资产;
    2. 提高作业效率,节省时间成本;
    3.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4. 驱逐假冒、创新防伪

8.3.3 系统的技术评价

  1. 系统效率
    • 信息系统的各种职能指标、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是系统效率的反映
  2. 系统可靠性
    • 是指系统在运行时的稳定性,系统可靠指一般很少发生事故
  3. 可扩展性
    • 任何系统的开发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求精和完善的过程
  4. 可移植性
    • 可移植性是评价信息系统的一项重要指标

8.3.4 系统评价报告

  1. 对新系统开发工作的评定和总结, 也是今后进行系统维护工作的依据
引言
  1. 摘要。系统名称、功能等
  2. 摘要。系统名称、功能等
  3. 参考资料。设计任务书、合同、文件资料等
评价内容
  1. 技术性能指标评价
  2. 经济指标评价
  3. 综合性评价
  • 2
    点赞
  • 1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