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Java面试

面试经历2️⃣


面试一 2023-08-22

介绍分布式事务

分布式事务是指在分布式系统中,涉及多个独立的服务或数据库操作的一个整体事务操作。在分布式环境中,由于数据分布在不同的节点上,涉及的操作可能涵盖多个数据库、消息队列、缓存等。分布式事务的目标是确保在多个参与者之间的协调和一致性,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分布式事务面临以下挑战:

  1. 原子性(Atomicity): 分布式事务要求其中所有的操作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败。在不同的节点上,要保证操作的原子性。

  2. 一致性(Consistency): 分布式事务需要确保所有节点的数据状态在事务开始和结束时保持一致。

  3. 隔离性(Isolation): 不同的事务应该互不影响,不同节点上的事务应当有一定的隔离性,以防止数据的混乱。

  4. 持久性(Durability): 一旦事务完成,其结果应该持久地保存在各个节点中,即使在发生故障时也不会丢失。

实现分布式事务的方法有:

  1. 两阶段提交(2PC): 这是一种典型的分布式事务协议,它在第一阶段进行准备和协调,然后在第二阶段进行提交或回滚操作。但2PC存在单点故障、阻塞问题等缺点,可能导致性能和可用性问题。

  2. 三阶段提交(3PC): 3PC在2PC的基础上增加了超时机制,以减轻一些阻塞问题。但仍然存在某些风险,不够完美。

  3. TCC(Try-Confirm-Cancel): TCC是一种基于业务逻辑的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将事务操作分为Try、Confirm和Cancel三个阶段,适用于分布式环境中的高可用、高性能场景。

  4. 基于消息的事务: 在分布式系统中,使用消息队列来实现分布式事务,如RocketMQ的Transactional Message等。

  5. Saga模式: Saga是一种分布式事务模式,将大事务分解为多个小事务,每个小事务都有自己的提交和回滚操作。各个小事务通过消息进行协调。

  6. 分布式数据库事务: 一些分布式数据库(如Google Spanner、CockroachDB)支持分布式事务,能够在全局范围内维护一致性。

选择适当的分布式事务方案取决于你的应用需求、可用性要求和技术栈。分布式事务是分布式系统中的重要挑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各种因素来做出合适的决策。


无事务的方法调用有事务的方法,事务是否生效

在Spring中,无事务的方法调用有事务的方法,事务的生效情况取决于事务的传播行为和事务的代理方式。

  1. 默认情况(代理方式为基于接口的代理): 如果无事务的方法通过接口被调用,而有事务的方法是在同一个对象的另一个方法内调用(即方法内部调用),那么事务是生效的。这是因为基于接口的代理会通过AOP代理来织入事务逻辑,从而使得事务在方法内部调用时生效。

  2. CGLIB代理: 如果无事务的方法调用有事务的方法,且使用了CGLIB代理,那么默认情况下事务是不生效的。CGLIB代理是通过生成子类来实现的,当在同一类内部的方法相互调用时,不会走代理,因此事务逻辑也不会被织入。

  3. 使用Propagation.REQUIRES_NEW传播行为: 如果在有事务的方法上设置了Propagation.REQUIRES_NEW传播行为,无论代理方式是基于接口还是CGLIB,都会启动一个新的事务。这样无论如何,都会创建一个独立的事务,而不受外部事务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在Spring中,事务的传播行为和代理方式可以通过配置进行调整。如果你希望无事务的方法调用有事务的方法时事务也能生效,可以考虑使用Propagation.REQUIRES_NEW传播行为,或者使用基于接口的代理方式,确保方法调用被代理以织入事务逻辑。


接口幂等性

接口的幂等性是指同一操作在多次执行的情况下,不会产生不一致的结果,即无论操作执行多少次,系统的状态和数据都保持一致。幂等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特别是在分布式系统中,通过保证接口的幂等性可以避免重复操作和数据的不一致。

在设计接口时,考虑接口的幂等性对于确保系统的正确性和稳定性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保障接口幂等性的方法:

  1. 使用唯一标识符: 在每次操作中使用唯一的标识符,比如一个请求ID或事务ID。服务端可以根据这个标识符来判断是否已经处理过相同的请求。

  2. 使用幂等性标记: 在每次操作中,可以在请求中添加一个幂等性标记,例如在请求头中添加一个token或特定的字段,服务端可以检查这个标记来保证幂等性。

  3. 检查状态: 在执行操作之前,检查资源或数据的状态,以确保操作可以安全地执行。例如,在插入数据之前,可以检查数据是否已存在。

  4. 乐观锁: 在更新数据时,使用乐观锁可以避免并发更新问题。通过在更新请求中带上版本号或时间戳,服务端可以检查数据是否被其他请求更新过。

  5. 幂等性接口设计: 在设计接口时,考虑将幂等性的逻辑内置到接口中。例如,如果一个接口需要创建资源,可以设计为在重复请求时返回已存在的资源而不是创建新资源。

  6. 使用HTTP方法: 根据HTTP规范,幂等性操作应使用GET、PUT、DELETE等幂等性方法,而不应该使用POST等非幂等性方法。

保障接口的幂等性可以避免重复请求对系统造成的影响,确保系统的数据和状态保持一致。在设计和实现分布式系统时,需要考虑并实现适当的幂等性策略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索引最左原理

索引的最左前缀原理是指在数据库中创建复合索引时,只有索引的最左边的连续列会被用于查询的优化。这意味着如果你在一个表上创建了复合索引,查询中使用索引的列必须是索引的最左侧连续列,而后续的列不能单独用于索引优化。

例如,考虑一个复合索引 (column1, column2, column3)。那么以下情况是适用的:

  • 查询中涉及到的列为 (column1) 或 (column1, column2) 或 (column1, column2, column3),这些查询可以充分利用索引。
  • 查询中只涉及到 (column2) 或 (column2, column3) 这些列,将不能使用复合索引的优化,因为索引的最左前缀规则要求查询中至少包含索引的最左侧的列。

最左前缀原理的背后原因是,在复合索引中,索引的树结构是按照索引的所有列的顺序来建立的。因此,只有在查询涵盖了索引最左侧的列时,数据库能够从索引中快速定位到相应的记录。

设计合适的索引是优化数据库查询性能的关键。最左前缀原理的理解可以帮助你在创建复合索引时考虑哪些列应该被放在最前面,以使查询能够充分利用索引的优势。


微服务配置文件的加载顺序

在Spring Cloud中,配置文件加载顺序遵循了Spring Boot的配置加载机制,同时还考虑了Spring Cloud的一些特性。下面是Spring Cloud配置文件加载的一般顺序:

  1. 内置默认值: Spring Boot和Spring Cloud都会提供一些默认的配置值,以确保应用程序可以正常启动和运行。

  2. bootstrap配置文件: Spring Cloud建议使用bootstrap.propertiesbootstrap.yml文件来加载一些更早期的配置,例如用于连接配置中心的配置信息。这些配置文件在应用程序启动之前就会被加载,用于初始化Spring应用上下文之前的一些配置。

  3. 应用默认配置文件: 类似于传统的Spring Boot应用,Spring Cloud应用也会加载默认的配置文件,例如application.propertiesapplication.yml

  4. 外部配置文件: 与Spring Boot类似,Spring Cloud应用也可以加载外部的配置文件。可以使用--spring.config.location参数指定外部配置文件的位置,这些文件会覆盖默认配置。

  5. 环境变量: Spring Cloud也支持使用环境变量来传递配置信息,环境变量中的配置会覆盖应用配置文件中的相同配置。

  6. 命令行参数: Spring Cloud允许通过命令行参数来传递配置信息,这些参数会覆盖配置文件和环境变量中的配置。

  7. 配置中心: Spring Cloud的一个重要特性是配置中心(如Spring Cloud Config),它可以集中管理和提供动态更新的配置信息。配置中心的配置可以覆盖之前的配置。

需要注意的是,Spring Cloud的配置加载机制可以根据具体的使用情况进行定制,可以通过@RefreshScope等方式实现动态更新配置。理解Spring Boot和Spring Cloud的配置加载机制,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管理和应用配置信息。


工作流flowable的流程过程

Flowable是一个开源的工作流引擎,用于支持业务流程的建模、执行和监控。它提供了一种简单而强大的方式来定义和执行流程。以下是基于Flowable引擎的通用工作流流程过程:

  1. 流程定义: 在Flowable中,首先需要创建一个流程定义。流程定义使用BPMN 2.0标准的流程图来描述业务流程的各个步骤、任务、网关、事件等。

  2. 部署流程: 创建流程定义后,需要将其部署到Flowable引擎中,使其可以被执行。部署过程将流程定义转换为Flowable引擎内部的数据结构。

  3. 流程实例启动: 通过API调用,可以在Flowable引擎中启动一个流程实例。每个流程实例对应一个具体的业务流程执行过程。

  4. 任务分配和执行: 根据流程定义中的任务配置,Flowable引擎会将任务分配给相应的执行者或参与者。执行者可以通过Flowable Task API执行任务,执行任务可能包括完成一些操作、填写表单等。

  5. 流程流转: 在流程执行过程中,Flowable引擎会根据流程定义中的条件和流转规则,自动处理任务的流转。

  6. 并行和分支: Flowable支持并行执行多个任务和根据条件进行分支。这使得复杂的业务流程能够在并行和分支之间自动流转。

  7. 事件监听: 在流程执行过程中,Flowable引擎支持各种事件的监听,例如任务完成、流程开始、流程结束等。这些事件可以用于触发后续操作或通知。

  8. 审批和决策: 在流程中可能涉及到审批和决策步骤。Flowable允许定义条件、网关和监听器,以便根据不同的情况执行不同的流程路径。

  9. 流程结束: 当流程中的所有任务都完成时,流程实例可以结束。Flowable引擎会记录流程的执行历史和结果。

  10. 流程监控和报告: Flowable引擎提供了一些工具和界面,用于监控和报告流程的执行情况。这使得管理员和业务人员能够了解流程的状态和性能。

总的来说,Flowable引擎通过提供丰富的API和工具,帮助用户定义、执行和管理业务流程,实现流程的自动化和优化。流程过程会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流程定义而有所不同,Flowable提供了灵活的方式来适应不同的场景。


Flowable实现或签

Flowable支持实现“或签”(Parallel Gateway)的功能,也称为并行网关。并行网关允许在流程中同时执行多个任务或分支,这些分支可以独立并行地执行,不需要等待其他分支完成。

以下是如何在Flowable中实现“或签”的简要步骤:

  1. 在BPMN流程图中添加并行网关: 打开Flowable的流程设计器,将一个并行网关(Parallel Gateway)添加到BPMN流程图中。这个并行网关会标识流程中的一个分支点,使得后续的任务或分支可以并行执行。

  2. 定义分支: 在并行网关的每个出口处定义不同的任务或步骤。这些分支将会并行地执行。

  3. 任务分配和执行: 对于每个分支,定义相应的任务和任务执行者。这些任务可以是并行执行的,每个任务的执行者可以是不同的参与者。

  4. 流程流转: 当流程到达并行网关时,所有分支会同时开始执行。每个分支独立执行任务,不会等待其他分支的完成。

  5. 并行网关后续任务: 在并行网关的所有分支任务都完成后,流程将继续执行下一个任务或步骤。这些后续任务可以是串行的,也可以是其他并行网关。

  6. 流程结束: 当所有分支的任务都完成后,整个流程可以结束。Flowable引擎会记录流程的执行历史和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Flowable的并行网关可以在流程中实现多个任务或分支的并行执行。通过合理设计任务分支和流程流转逻辑,可以实现各种业务需求。并行网关使得流程在某个节点可以同时执行多个任务,从而提高了流程的效率和响应速度。


面试二 2023-08-22

JVM垃圾回收器以及垃圾回收算法

JVM(Java虚拟机)的垃圾回收器是负责管理内存的组件,它们会自动回收不再使用的对象,以释放内存并提高应用程序的性能。不同的垃圾回收器使用不同的垃圾回收算法来执行这些任务。以下是一些常见的JVM垃圾回收器和垃圾回收算法:

垃圾回收器

  1. Serial收集器: Serial是一个单线程的垃圾回收器,适用于单核或小内存的环境。它使用了“标记-复制”算法,将内存分成两块,一块用于存放活动对象,另一块用于存放垃圾对象,然后进行复制和清理。

  2. Parallel收集器: Parallel收集器是Serial的多线程版本,适用于多核CPU和大内存的环境。它同样使用“标记-复制”算法,但通过并行执行来提高垃圾回收的效率。

  3. Parallel Old收集器: Parallel Old是Parallel收集器的老年代版本,用于回收老年代的内存。它同样使用“标记-复制”算法,但对于老年代的特性进行了优化。

  4. CMS(Concurrent Mark-Sweep)收集器: CMS收集器是一种基于标记-清除算法的垃圾回收器,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标记和清除阶段尽量减少停顿时间,以减少应用程序的影响。

  5. G1(Garbage-First)收集器: G1收集器是一种基于区域化的垃圾回收器,它将堆内存分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可以是Eden、Survivor或Old区。它通过优化停顿时间来实现更加可控的垃圾回收。

  6. ZGC(Z Garbage Collector): ZGC是一种低延迟的垃圾回收器,它的目标是在不超过10毫秒的情况下,实现最大程度的垃圾回收。它使用了“标记-整理”算法,以及Colored Pointers技术来减少压缩过程的停顿时间。

  7. Shenandoah收集器: Shenandoah是一种适用于大内存、低延迟的垃圾回收器,它使用了“并发标记-并发整理”算法,以最小化垃圾回收对应用程序的影响。

每个垃圾回收器和算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垃圾回收策略取决于应用程序的需求和性能要求。在使用JVM时,理解不同的垃圾回收器和算法有助于优化应用程序的内存管理和性能。

垃圾回收算法是用于标识和清理不再被引用的内存对象,以释放内存空间的方法。不同的垃圾回收算法有不同的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垃圾回收算法:

  1. 标记-清除(Mark and Sweep)算法: 这是一种基本的垃圾回收算法。它分为两个阶段:标记阶段和清除阶段。在标记阶段,算法会标记所有活动的对象;在清除阶段,算法会清理掉未标记的对象,释放它们所占用的内存空间。标记-清除算法会造成内存碎片问题。

  2. 标记-复制(Mark and Copy)算法: 这是一种常用于新生代的垃圾回收算法。它将内存划分为两个部分:一半用于存放活动对象,另一半为空闲。在回收时,将活动对象复制到空闲的一半内存中,然后清除整个原有的内存。这样可以避免内存碎片问题。

  3. 标记-整理(Mark and Compact)算法: 类似于标记-清除算法,但在清除阶段后,标记-整理算法会将活动对象向一端移动,然后清除掉移动后的空间。这样可以保持内存的连续性,减少内存碎片。

  4. 分代垃圾回收算法: 这是一种综合使用不同算法的策略。将内存分为多个代,通常分为新生代和老年代。新生代使用标记-复制算法,因为大部分对象很快就会变成垃圾;老年代使用标记-清除或标记-整理算法,因为老年代的对象生命周期较长。

  5. 增量式垃圾回收算法: 这种算法将垃圾回收过程分解为多个步骤,在每个步骤中,只回收一小部分内存。这可以分散垃圾回收的负载,减少对应用程序的影响。

  6. 并发垃圾回收算法: 这种算法允许垃圾回收过程与应用程序并发执行,从而减少应用程序的停顿时间。常见的并发垃圾回收算法有CMS(Concurrent Mark-Sweep)和G1(Garbage-First)。

不同的垃圾回收算法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选择适合的算法取决于应用程序的需求、性能要求和硬件环境。同时,现代的JVM垃圾回收器通常会结合多种算法和策略,以提供更好的性能和内存管理。


怎么判断对象是不可达对象

在Java中,对象是否可达是由垃圾回收器通过可达性分析算法来判断的。这个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从一组称为"GC Roots"(垃圾回收根节点)的对象开始,逐步遍历对象引用链,如果某个对象不在引用链上,那么它就被判断为不可达对象,即可以被垃圾回收。

以下是一些被认为是"GC Roots"的对象:

  1. 栈中的本地变量和方法参数: 位于栈帧中的本地变量和方法参数是被直接引用的,因此它们属于"GC Roots"。

  2. 静态变量: 静态变量被类的类加载器所引用,所以它们也属于"GC Roots"。

  3. JNI(Java Native Interface)引用: 在Java代码中调用本地方法,本地方法中的JNI引用会被认为是"GC Roots"。

  4. 活动线程: 活动线程被认为是"GC Roots",因为线程的栈中包含了本地变量和方法参数的引用。

一旦一个对象不再被"GC Roots"对象引用,它就被认为是不可达对象,即无法通过任何引用链访问到。这样的对象会被标记为待回收对象,然后在垃圾回收过程中被回收释放内存。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可达性分析判断对象是否可达,是Java垃圾回收的核心机制。只有不再被任何引用链访问的对象,才会被认为是垃圾,从而被垃圾回收器回收。


Redis的应用场景

Redis是一个高性能的开源键值对存储数据库,它具有快速、可扩展和灵活的特点,适用于多种场景。以下是一些常见的Redis使用场景:

  1. 缓存: 最常见的使用场景之一是作为缓存。Redis可以将常用的数据缓存到内存中,加速读取速度,从而减轻后端数据库的负载。

  2. 会话存储: Redis可以用于存储会话信息,如用户登录状态、购物车内容等。由于其高速的读写能力,适合存储需要快速访问的会话数据。

  3. 计数器和排行榜: Redis支持原子操作,可以用于实现计数器和排行榜功能,如文章的点赞数、阅读数等。

  4. 发布-订阅系统: Redis的发布-订阅机制允许消息的发布者将消息发送到指定的频道,订阅者可以订阅这些频道并接收消息。

  5. 分布式锁: 通过Redis的SETNX(SET if Not eXists)指令,可以实现分布式锁,确保在多个应用实例中同一时间只有一个实例能够访问某个资源。

  6. 实时数据处理: Redis的高速读写特性使其适用于实时数据处理场景,如在线游戏、即时通讯等。

  7. 任务队列: Redis的列表数据类型可以用作任务队列,生产者将任务放入队列,消费者从队列中取出任务并执行。

  8. 地理位置信息: Redis提供了地理位置数据类型(Geospatial),可以用于存储和查询地理位置信息,如附近的人、商店位置等。

  9. 网站访问频率限制: Redis可以用来实现对网站的访问频率进行限制,避免恶意请求。

  10. 持久化数据: Redis支持数据持久化,可以将数据保存在磁盘上,以防止数据丢失。

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和场景来判断是否适合使用Redis,它在高速读写、缓存、实时数据处理等方面具有出色的表现。然而,也应该注意到Redis是内存数据库,数据量过大可能会对内存资源产生影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配置和使用。


缓存雪崩

缓存雪崩是指在某个时间段内,大量的缓存数据同时失效或过期,导致大量的请求直接打到数据库或后端服务,造成系统性能下降甚至崩溃的情况。缓存雪崩通常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1. 缓存数据失效时间集中: 如果很多缓存数据在同一时间失效,那么大量的请求会直接打到后端服务,造成服务器压力增大。

  2. 大规模的数据加载: 如果在缓存失效后,系统需要加载大规模的数据到缓存中,可能会导致短时间内的高并发请求,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3. 单一的缓存服务器故障: 如果系统只依赖一个缓存服务器,当该服务器故障时,所有的请求将直接打到后端服务,引发系统故障。

为了避免缓存雪崩,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缓存数据设置随机的过期时间: 将缓存数据的失效时间分散开,避免同时失效,减少大规模请求的集中发生。

  2. 使用多级缓存: 使用多级缓存体系,例如将热点数据存放在内存缓存中,将冷数据存放在分布式缓存中,减少缓存雪崩的风险。

  3. 实时监控和预警: 监控缓存的状态和性能,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措施,例如提前进行缓存预加载。

  4. 使用缓存数据回源策略: 当缓存失效时,可以使用缓存数据回源策略,即当一个缓存失效时,只允许一个线程去加载数据,其他线程等待直到数据加载完毕。

  5. 实施限流和降级策略: 对于请求过于频繁的场景,可以采取限流和降级策略,控制请求量,避免瞬间的高并发请求。

综合考虑以上策略,可以有效地避免或减轻缓存雪崩对系统造成的影响。

如何保证redis中的缓存和本地缓存数据一致

要确保Redis中的缓存和本地缓存数据保持一致,你可以采取一些策略和机制来处理数据同步和更新的问题。以下是一些方法来实现Redis缓存和本地缓存数据的一致性:

  1. 读取时的更新策略: 当从缓存中读取数据时,首先从本地缓存(如内存缓存)中读取。如果本地缓存不存在数据,再从Redis中读取,并将数据加载到本地缓存中,从而保证本地缓存数据的一致性。

  2. 写入时的更新策略: 当数据发生变化时,首先更新Redis中的缓存数据,然后再更新本地缓存数据。这样可以确保数据先更新到持久化的缓存中,再同步到本地缓存,避免数据不一致。

  3. 双写策略: 在更新数据时,同时更新Redis和本地缓存,以确保两者数据的同步。这可能会增加写入操作的复杂性和延迟,但可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4. 数据失效机制: 设置合适的缓存失效机制,使得缓存中的数据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一致。过期后,会重新从数据源中加载数据并更新到Redis和本地缓存。

  5. 定时同步: 定期检查Redis中的数据与本地缓存的数据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则进行同步更新。这可以通过定时任务或定时检查来实现。

  6. 事件通知机制: 使用Redis的发布-订阅机制,当数据发生变化时,发布一个消息,订阅者可以接收到消息并更新本地缓存。

  7. 使用缓存库: 一些缓存库或框架(如Spring Cache)提供了内置的缓存同步机制,可以更方便地实现缓存一致性。

在选择合适的策略时,需要考虑系统的性能要求、数据一致性需求和复杂性。综合考虑,可以结合不同的方法来实现Redis缓存和本地缓存数据的一致性。


Redis挂了怎么办

当Redis挂了或不可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以确保系统的可用性和数据的安全。以下是一些处理Redis挂了的方法和策略:

  1. 监控和警报: 设置监控系统来实时监测Redis的健康状态。当Redis出现故障或不可用时,系统可以自动发送警报通知相关的运维人员,以便及时采取行动。

  2. 故障切换: 如果你使用了Redis的主从复制机制,可以将从服务器升级为主服务器,以继续提供读写服务。这需要确保从服务器的数据是最新的,并且能够承受主服务器的读写负载。

  3. 冷备份和恢复: 如果Redis的数据是持久化的,你可以使用备份数据来恢复到一个新的Redis实例。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些时间,但可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4. 缓存降级: 当Redis不可用时,你可以暂时关闭或降低对缓存的依赖,直接访问后端数据源,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这可能会影响性能,但可以避免因Redis故障而导致整个系统崩溃。

  5. 使用备用缓存: 如果有多个缓存服务器,可以切换到备用缓存服务器,以提供缓存服务,直到主服务器恢复。

  6. 定期备份: 定期将Redis的数据进行备份,并保存在不同的地方,以便在需要时进行恢复。

  7. 故障演练: 定期进行故障演练,模拟Redis挂了的情况,以确保团队对应急响应的流程和方法熟悉并能够迅速响应。

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应对策略,并在系统设计和架构中考虑到Redis的高可用性和故障恢复。

mysql 优化方案

MySQL优化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涉及数据库设计、查询优化、索引优化、硬件配置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MySQL优化方案:

  1. 数据库设计优化: 合理的数据库设计是性能优化的基础。使用适当的数据类型、避免冗余数据、规范化和反规范化等可以减少数据存储和检索的负担。

  2. 索引优化: 使用合适的索引可以加速查询。需要根据查询的模式和频率创建合适的索引,同时注意不要过度索引,以避免影响写入性能。

  3. 查询优化: 编写高效的SQL查询语句是提高性能的关键。避免使用SELECT *,使用JOIN而不是子查询,合理使用WHERE条件等都能提升查询性能。

  4. 分区和分表: 如果数据量较大,可以考虑使用分区表或分表策略,将数据分散存储,提高查询性能。

  5. 缓存: 使用缓存技术,如Redis,将热门数据缓存起来,减轻数据库的负载。缓存适用于频繁读取的数据。

  6. 合理的硬件配置: 使用高性能硬盘、足够的内存和合适的CPU配置,以支持数据库的高吞吐量和低延迟。

  7. 数据库参数优化: 调整MySQL的配置参数,如缓冲区大小、连接数、线程池大小等,以适应具体的应用需求。

  8. 慢查询分析: 使用慢查询日志来分析查询性能较差的SQL语句,找出问题并进行优化。

  9. 使用索引工具: 使用MySQL提供的索引工具,如EXPLAIN,来分析查询计划,帮助你理解查询执行的过程,优化查询。

  10. 定期维护和监控: 定期进行数据库维护,如优化表、碎片整理等。同时设置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数据库性能,及时发现问题。

  11. 主从复制和读写分离: 使用主从复制可以将读操作分担到从服务器,提升系统的读取性能。

  12. 垂直切分和水平切分: 当数据量极大时,可以考虑垂直切分(按功能或模块分开存储)和水平切分(按行分割数据表),以减轻单一数据库的负担。

  13. 选择合适的存储引擎: MySQL支持多种存储引擎,如InnoDB、MyISAM等,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存储引擎。

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问题,综合考虑以上优化方案,选择合适的策略来提升MySQL的性能。同时,定期进行性能测试和调优,保持数据库的健康状态。


mysql 索引失效的场景

见面试1-索引失效的场景


面试三 2023-08-22

事务隔离级别

事务隔离级别是指多个并发事务之间的隔离程度,用于控制事务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数据库中,存在四种标准的事务隔离级别,分别为:

  1. 读未提交(Read Uncommitted): 这是最低级别的隔离,事务中的修改会立即影响到其他事务。未提交的数据可以被其他事务读取,可能导致"脏读",即读取到尚未提交的数据。

  2. 读已提交(Read Committed): 在该隔离级别下,事务只能读取已提交的数据。这可以避免脏读,但可能会导致"不可重复读",即同一事务中多次查询同一数据,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3. 可重复读(Repeatable Read): 在这个级别下,一个事务执行期间,查询的数据集保持一致,即使其他事务对数据进行了修改。这可以避免"不可重复读",但仍可能出现"幻读"问题,即一个事务在查询数据时,另一个事务插入了新的数据,导致前者的查询结果发生变化。

  4. 串行化(Serializable): 这是最高级别的隔离,它会确保事务之间没有交叉,即一个事务执行期间,其他事务不能修改相关数据。串行化级别可以避免"幻读",但会导致并发性能下降,因为事务需要串行执行。

不同的隔离级别在事务的并发性、数据一致性和性能之间存在权衡。一般来说,隔离级别越高,数据的一致性越好,但并发性能越差。在选择隔离级别时,需要根据业务需求、数据安全性和性能要求来权衡考虑。绝大多数情况下,数据库系统默认使用的是"读已提交"或"可重复读"隔离级别。


默认的事务隔离级别是什么

在MySQL数据库中,默认的事务隔离级别是"可重复读"(Repeatable Read)。这意味着在一个事务中,查询的数据集会保持一致,即使其他事务对数据进行了修改。这可以防止"不可重复读"的问题,但仍可能会出现"幻读"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MySQL的默认隔离级别是"可重复读",但不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可能有不同的默认隔离级别。因此,在使用不同的DBMS时,应该确认默认隔离级别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可重复读"隔离级别的底层原理

可重复读隔离级别的底层原理涉及数据库引擎如何管理并控制事务的读取和写入操作,以保证在同一事务内多次读取数据时,数据集保持一致性。这一隔离级别的实现涉及以下主要原理:

  1. 快照读(Snapshot Isolation): 数据库引擎会在事务开始时创建一个事务的快照(Snapshot),也就是事务开始时数据库的一个静态副本。在事务执行期间,所有的读取操作都基于这个快照进行,而不会受到其他并发事务的影响。这样,即使其他事务对数据进行了修改,事务内部仍然读取的是初始状态的数据。

  2. 版本控制(Versioning): 数据库引擎为每个数据行维护一个版本号或时间戳。当事务开始时,数据库会记录事务开始时的版本号或时间戳。在事务执行期间,只会读取版本号在事务开始时之前的数据,从而确保数据一致性。

  3. 锁机制: 为了防止不可重复读和幻读问题,"可重复读"隔离级别通常会使用读锁(Shared Locks)来限制其他事务的修改操作。当一个事务读取数据时,会对相关数据行加上读锁,阻止其他事务对这些数据行的修改,从而保持数据一致性。

  4. 一致性检查: 当事务要提交时,数据库引擎会进行一致性检查,确保事务提交前没有其他并发事务对事务涉及的数据行进行修改。如果存在冲突,事务提交会失败。

需要注意的是,“可重复读"隔离级别虽然可以保证在同一事务内多次读取数据时数据的一致性,但仍然可能受到"幻读"问题的影响,即其他事务插入了新的数据行,导致事务内部的查询结果发生变化。为了避免"幻读”,可以使用更高级别的隔离级别,如"串行化",但这可能会牺牲并发性能。


spring中循环依赖如何解决

Spring框架提供了一种机制来解决循环依赖问题。当两个或多个Bean之间存在循环依赖时,Spring使用三级缓存和两个阶段的处理来解决这个问题。以下是Spring中解决循环依赖的基本流程:

  1. 提前暴露对象(Early Object Reference): Spring容器在创建Bean的过程中,会在第一阶段将正在创建的Bean提前暴露给容器,但还未完成初始化。这样,当其他Bean在创建过程中需要依赖这个Bean时,Spring可以提供一个未初始化完毕但可用的引用。

  2. 三级缓存机制: Spring使用三级缓存来管理Bean的创建和解决循环依赖。三级缓存分别是单例对象的“early singleton objects”、“singletonFactories"和"singletonObjects”。

  3. 解决循环依赖阶段: Spring通过两个阶段来解决循环依赖问题。首先,容器会在第一阶段中使用提前暴露的对象解析依赖,从而使得循环依赖的Bean能够访问到对方。接下来,容器会在第二阶段中完成Bean的初始化,确保循环依赖的Bean都被正确初始化。

虽然Spring框架提供了很好的循环依赖解决机制,但在实际开发中,仍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 避免出现复杂的循环依赖关系,因为过多的循环依赖可能会导致初始化顺序复杂,增加调试难度。
  • 遵循良好的编码实践,尽量将Bean的依赖关系设计得清晰明了,减少循环依赖的发生。
  • 了解Spring的循环依赖解决机制,以便在需要时进行调试和排查问题。

总之,Spring的循环依赖解决机制可以帮助开发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循环依赖带来的问题,但仍需谨慎设计和编写代码,以确保应用的稳定性和可维护性。


端口占用命令

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上,查找和释放占用端口的命令会有所不同。以下是几种常见操作系统下查找和释放占用端口的命令示例:

  1. Windows:

    • 查找占用端口的命令:
      netstat -ano | findstr <PortNumber>
      
    • 释放占用端口的命令(需要管理员权限):
      taskkill /F /PID <ProcessID>
      
  2. Linux/macOS:

    • 查找占用端口的命令(需要管理员权限或使用sudo):
      netstat -tuln | grep <PortNumber>
      
    • 释放占用端口的命令(需要管理员权限或使用sudo):
      kill -9 <ProcessID>
      
  3. 使用lsof命令(通用):

    lsof 是一个通用的命令,可以在多个操作系统上使用。它可以查找打开的文件、连接和端口。在查找占用端口时,可以使用类似下面的命令:

    lsof -i :<PortNumber>
    

简单介绍一下AOP以及应用场景

AOP(Aspect-Oriented Programming,面向切面编程)是一种编程范式,它旨在将横切关注点从主业务逻辑中分离出来,以增强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AOP通过在不同的模块中定义通用的横切逻辑,然后将这些逻辑应用于应用程序的多个地方,以避免代码重复和分散。

AOP 的主要概念包括:

  1. 切面(Aspect): 切面是横切关注点的模块化单元。它包含了横切逻辑以及通知(Advice),它们定义了在何时、何地以及如何执行。

  2. 连接点(Join Point): 连接点是应用程序中可以插入切面的点。通常,连接点是方法调用、方法执行等。

  3. 通知(Advice): 通知是切面定义的具体逻辑,描述了在连接点何处以及如何执行。通知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 前置通知(Before Advice):在连接点之前执行。
    • 后置通知(After Advice):在连接点之后执行。
    • 返回通知(After Returning Advice):在连接点正常返回后执行。
    • 异常通知(After Throwing Advice):在连接点抛出异常后执行。
    • 环绕通知(Around Advice):包围连接点的通知,在连接点前后都可以执行自定义逻辑。
  4. 切点(Pointcut): 切点定义了哪些连接点会受到切面的影响。通过匹配连接点,切点决定了在何处应用通知。

AOP 的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日志记录: 通过AOP在方法调用前后添加日志记录,可以实现统一的日志管理,避免在每个方法中都编写日志记录代码。

  2. 事务管理: AOP可以实现在方法调用前后添加事务管理逻辑,确保方法的操作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回滚。

  3. 安全性检查: 通过AOP可以在方法调用前添加安全性检查,例如权限验证、身份认证等。

  4. 性能监控: 可以使用AOP在方法调用前后添加性能监控逻辑,统计方法的执行时间、资源消耗等。

  5. 异常处理: 使用AOP可以将异常处理逻辑从业务逻辑中分离出来,提供统一的异常处理策略。

  6. 缓存管理: AOP可以在方法调用前后添加缓存管理逻辑,实现数据缓存的管理。

总之,AOP能够帮助开发者将与业务逻辑无关的横切关注点进行分离,提高代码的模块性和可维护性。通过统一管理这些横切逻辑,可以提高代码的重用性,并降低了代码的冗余。


设计用户菜单权限

设计用户菜单权限通常涉及多个层面,包括角色管理、菜单管理和权限控制等。以下是一个基本的用户菜单权限设计思路:

  1. 角色管理:

    • 定义不同的用户角色,如管理员、普通用户、编辑人员等。
    • 为每个角色分配相应的权限和菜单访问权限。
  2. 菜单管理:

    • 设计应用程序的菜单结构,将菜单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和功能。
    • 为每个菜单项指定唯一标识符(例如URL路径或菜单ID)。
  3. 权限控制:

    • 为每个角色分配相应的菜单权限,即哪些菜单项可以被访问。
    • 在数据库中建立角色-菜单的映射关系表,记录每个角色可以访问的菜单项。
  4. 前端界面展示:

    • 在前端界面上,根据用户的角色和菜单权限,动态生成可见的菜单项。
    • 在菜单显示时,根据用户的角色和权限,决定哪些菜单项可以显示。
  5. 后端权限验证:

    • 在后端代码中,针对需要权限控制的接口和资源,实现权限验证逻辑。
    • 在用户访问接口时,根据用户的角色和请求的资源,判断用户是否有权限访问。
  6. 数据安全性:

    • 如果菜单项对应的数据需要进行权限控制,也需要在数据库查询和更新操作中加入相应的权限判断。
  7. 后台管理界面:

    • 提供一个后台管理界面,用于管理角色、菜单和权限的分配和修改。

需要注意的是,用户菜单权限设计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应用场景进行灵活的调整。同时,要确保安全性,避免绕过权限控制进行访问。合理的用户菜单权限设计可以保障系统的数据安全和用户体验。


Mysql 的dolog和binlog区别是什么

MySQL中的两种日志类型,DoLog(Redo Log)和BinLog(Binary Log),在数据库的运维、恢复和备份等方面具有不同的作用。下面是它们的区别:

  1. Redo Log(DoLog):

    • 也称为事务日志(Transaction Log)。
    • 用于记录已经提交的事务的物理操作,包括对数据页的插入、修改和删除操作。
    • 主要用于数据库的恢复和崩溃恢复,在数据库崩溃后,通过Redo Log可以重新执行已提交的事务,将数据库恢复到崩溃前的状态。
    • 高性能的数据库引擎通常会将Redo Log缓存在内存中,然后批量写入磁盘,以减少I/O操作的开销。
  2. Binary Log(BinLog):

    • 也称为归档日志(Archive Log)。
    • 记录数据库的逻辑操作,例如对表的插入、更新、删除操作等。
    • 用于主从复制、数据备份和恢复等操作。在主从复制中,主服务器将BinLog发送给从服务器,从服务器可以根据BinLog的内容来保持与主服务器的数据同步。
    • BinLog可以被用来执行数据恢复、数据库复制、数据分析等。

总结区别:

  • 作用对象不同: Redo Log用于恢复和崩溃恢复,BinLog用于主从复制和数据备份与恢复。
  • 记录内容不同: Redo Log记录物理操作,BinLog记录逻辑操作。
  • 记录的时机不同: Redo Log记录在事务提交时,BinLog记录在逻辑操作执行时。
  • 用途不同: Redo Log用于数据的物理恢复,BinLog用于数据的逻辑复制和备份。
  • 性能要求不同: Redo Log通常被设计为高性能的写入操作,而BinLog可以根据复制和备份的需求调整性能设置。

综上所述,Redo Log和BinLog在数据库的不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分别处理物理恢复和逻辑复制等场景。


mysql的redolog、undolog和binlog的区别

MySQL中的Redo Log、Undo Log和BinLog是三种不同类型的日志,分别用于不同的目的。它们在数据库的恢复、事务管理和数据复制方面具有不同的作用。以下是它们的区别:

  1. Redo Log(重做日志):

    • Redo Log用于恢复数据库的物理操作。
    • 记录已提交事务对数据页的物理修改。
    • 用于在数据库崩溃后的恢复,通过重新执行Redo Log中记录的事务操作,将数据库恢复到崩溃前的状态。
    • 目的是保证数据的持久性,即使在数据库崩溃的情况下,已提交的事务的修改也不会丢失。
  2. Undo Log(撤销日志):

    • Undo Log用于实现数据库的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
    • 记录事务对数据的修改操作,以便在事务回滚或其他事务需要查看历史版本时进行回滚操作。
    • 在MVCC中,读操作不会被阻塞,事务会读取历史版本的数据,而不是等待写操作完成。
    • 用于回滚事务、读取历史数据版本等。
  3. BinLog(二进制日志):

    • BinLog用于数据库的逻辑复制和恢复,以及数据备份。
    • 记录数据库的逻辑操作,例如对表的插入、更新、删除操作等。
    • 在主从复制中,主服务器将BinLog发送给从服务器,从服务器可以根据BinLog的内容来保持与主服务器的数据同步。
    • 用于数据的逻辑复制、备份和恢复。

总结区别:

  • 作用对象不同: Redo Log用于物理恢复,Undo Log用于多版本并发控制,BinLog用于逻辑复制和数据备份与恢复。
  • 记录内容不同: Redo Log记录物理修改,Undo Log记录撤销信息,BinLog记录逻辑操作。
  • 记录的时机不同: Redo Log和Undo Log在事务执行时记录,BinLog在逻辑操作执行时记录。
  • 用途不同: Redo Log用于物理恢复,Undo Log用于多版本并发控制和回滚,BinLog用于逻辑复制、备份和恢复。
  • 关联数据库操作不同: Redo Log和Undo Log与事务操作直接关联,BinLog与逻辑操作关联。

综上所述,Redo Log、Undo Log和BinLog在数据库的不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分别处理物理恢复、并发控制和逻辑复制等场景。


讲一下https协议

HTTPS(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Secure)是一种用于安全传输数据的网络协议,它在标准的HTTP协议基础上添加了加密和认证机制,以保障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HTTPS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使用SSL(Secure Sockets Layer)或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协议进行加密通信,防止数据被窃取、篡改或伪造。

HTTPS的工作原理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握手阶段(Handshake):

    • 客户端发起连接请求,并向服务器发送一个随机数作为客户端随机数。
    • 服务器选择一个合适的加密算法和密钥,然后发送一个随机数作为服务器随机数,并将服务器证书和公钥发送给客户端。
  2. 证书验证:

    • 客户端使用预装的根证书或信任的证书颁发机构(CA)的公钥来验证服务器证书的合法性。
    • 如果证书验证成功,客户端生成一个用于会话加密的随机数,并使用服务器的公钥加密这个随机数,然后将它发送给服务器。
  3. 会话密钥生成:

    • 服务器使用私钥解密客户端发来的随机数,得到会话密钥(session key)。
    • 客户端和服务器都拥有会话密钥,之后的数据传输将使用这个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
  4. 数据传输:

    • 在握手完成后,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会使用会话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
    • 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内容经过加密后,即使被截获,也难以被破解。

HTTPS的优势和用途包括:

  1. 数据安全性: HTTPS通过加密数据,防止第三方窃取和篡改通信内容,保障用户敏感信息的安全。

  2. 身份认证: 服务器通过数字证书验证自身身份,防止恶意服务器进行伪装攻击。

  3. 信任度提升: 使用HTTPS可以在浏览器地址栏中显示安全标识,增加用户对网站的信任。

  4. 搜索引擎排名: Google等搜索引擎倾向于将使用HTTPS的网站排名提升,以提升用户的浏览体验和数据安全性。

  5. 合规性要求: 某些行业(如金融、电子商务)的法规或标准要求使用HTTPS来保护用户数据和隐私。

总之,HTTPS在互联网通信中扮演重要角色,为用户和网站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 2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