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种植管理情况 | ||||||||
夏玉米 | 春玉米 | |||||||
时间 | 周期 | 农艺 | 机械 | 时间 | 周期 | 农艺 | 机械 | |
6月中下 | 播种期 | 耕地 施肥 播种 | 耕地机 施肥机 播种机 | 4月下5上 | 播种期 | 耕地 施肥 播种 | 耕地机 施肥机 播种机 | |
7月上 | 出苗期 | 5月上中 | 出苗期 | |||||
7月下8上 | 拔节期 (2-14叶) | 除草(3-5) 控旺(7-8) 防虫(4-14) 防病 | 喷雾机 | 6月上中 | 拔节期 (2-14叶) | 除草(3-5) 控旺(7-8) 防虫(4-14) 防病 | 喷雾机 | |
8月下 | 抽雄期 | 防虫 防病 | 喷雾机 | 7月中下 | 抽雄期 | 防虫 防病 | 喷雾机 | |
9月上 | 灌浆期 | 防虫病 追肥 灌溉 | 浇水与施肥一体机 | 7月下 | 灌浆期 | 追肥 灌溉 | 浇水与施肥一体机 | |
9月中下 | 成熟期 | 8月下 | 成熟期 | |||||
9下10上 | 收获期 | 收获 | 收获机 | 8月下9上 | 收获期 | 收获 | 收获机 |
注:
1、北方春播玉米区。该种植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玉米种植区的全部,陕西和山西省中部、河北北部玉米种植区。该区是我国玉米高产区,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玉米面积的40%,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玉米种植区域,基本上为一年一熟制。
2、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位于我国玉米带的中段,包括河南、山东全境,河北省中南部,陕西省关中和陕南地区,山西省南部,安徽、江苏省北部,每年玉米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35%,是我国第二大优势产区之一。
3、西南山地玉米区。该种植区也是中国的玉米主要产区之一,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的全部,陕西南部,广西、湖南、湖北的西部丘陵山区和甘肃的一小部分。该区域每年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8%左右。
4、西北灌溉玉米区。该种植区包括新疆的全部、甘肃的河西走廊和宁夏的河套灌区。属大陆性干燥气候带,降水稀少,种植业完全依靠融化雪水或河流灌溉系统,因此该区域每年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的3%左右。
5、南方丘陵玉米区。该种植区分布范围很广,包括广东、海南、福建、浙江、江西、台湾等省的全部,江苏、安徽的南部,广西、湖南、湖北的东部。该区域玉米种植面积很少,每年种植面积占全国的3%左右。
6、青藏高原玉米区。该种植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海拔较高,种植面积及总产,都不足全国的1%。
玉米各个生育期特点及其病虫害发生和防治方法
一、苗期(出苗-拔节)阶段(根腐病、苗枯病、除草、蛴螬、蓟马)
1、根腐病
危害特征:玉米根腐病是腐霉菌引起的根腐病,主要表现为中胚轴和整个根系逐渐变褐、变软、腐烂,根系生长严重受阻,植株矮小,叶片发黄,幼苗死亡。
防治方法:在根腐病发生较重的地区,应采用含杀菌剂的种衣剂进行玉米种子包衣处理,或在播种前用杀菌剂拌种。对于镰刀菌和丝核菌引起的根腐病,可以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的0.4%拌种,也可以用卫福拌种剂直接拌种。对于腐霉菌根腐病,则应选择杀卵菌药剂,如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绿亨1号拌种剂等药剂以种子重量的0.4%拌种。
2、苗枯病
危害特征:一般从出苗至三叶期开始表现症状,先造成玉米幼苗基部1~2叶发黄,叶尖和叶(缘)边干枯,由基部叶片逐渐向上部发展,进而引起心叶卷曲,严重的植株外周叶片干枯,心叶青枯萎蔫,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在苗枯病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可用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或者20%三唑酮1000倍,或者恶霉灵3000倍,连喷2次(每次用药间隔7天左右)喷药的同时可加入喷施农喜十乐素、蓝色晶典、壮汉、六高二氢钾高效营养调节剂,以促苗早发,以增强植株抗逆、抗病力,可有效防治和控制苗枯病。
3、害虫类
防治措施:使用健康的种子,进行种子处理,如药剂处理。深翻土壤,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二、穗期(拔节-抽雄)阶段(大小斑病、黑穗病、玉米螟、粘虫)
1、大斑病
危害特征: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叶片发病:在下部叶片上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褐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明显的黑褐色霉层。
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病品种;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和病残体,减少侵染源;适时早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合理施肥、灌水,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②在玉米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在抽雄前后,当田间病株率达 30%以上,病叶率达 20%时,可选用下列药剂防治:丙环唑;异菌脲,或嘧菌脂。
2、小斑病
危害特征: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但以抽雄、灌浆期发生较多。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可为害叶鞘、苞叶和果穗。叶片染病:初期产生半透明水浸状褐色小病斑,后扩大为边缘赤褐色,轮廓清楚上有2~3层同心轮纹的椭圆形病斑。病斑多时融合在一起,不受叶脉限制,叶片迅速死亡。叶鞘和苞叶染病:病斑较大,纺锤形,黄褐色,边缘紫色不明显,病部长有灰黑色霉层。果穗染病:病部产生不规则的灰黑色霉区,严重的果穗腐烂,种子发黑霉变。
防治方法:①选种抗病品种;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和病残体,减少侵染源;合理施肥、灌水,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②玉米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病害发生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预防:丙环唑;异菌脲嘧菌脂。
3、黑穗病
危害症状:玉米丝黑穗病是幼苗侵染的系统性病害,其症状有时在生长前期就有表现,但典型症状一般到穗期出现。生长前期5叶期后症状表现为病苗节间缩短,株形较矮,茎秆基部膨大,下粗上细,叶片簇生,叶色暗绿挺直。雌穗受害:大多数变为一个基部膨大、端部较尖、短小、不能抽丝的圆锥形菌瘤,苞叶一般不破,黑粉也不外露。玉米乳熟后,有些苞叶变黄破裂散出黑粉,可看到内部有乱丝状的寄主维管束组织,故名丝黑穗病。雄穗受害后,多数情况下不是局部小穗变为黑粉苞,穗形不变。
防治方法:①选种抗耐病品种;实行轮作;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和病残体,减少侵染源;合理施肥、灌水,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②拌种: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2%戊唑醇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进行拌种。
三、花粒期(抽雄-成熟)阶段(黑粉病、赤霉病、蚜虫)
1、黑粉病
危害症状:常为害玉米叶、秆、雄穗和果穗等部位幼嫩组织,产生大小不等的病瘤。病瘤初期为银白色,内部白色,有光泽,肉质多汁,并迅速膨大,常能冲破苞叶而外露,表面变暗,略带淡紫红色,内部则变灰至黑色,失水后当外膜破裂时,散出大量黑粉。果穗发病可部分或全部变成较大肿瘤,叶上发病则形成密集成串小瘤。
防治方法:①种植抗病品种;实行轮作;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秋冬实行深耕,减少病源体;加强肥水管理,在抽雄前后适时灌溉,避免受旱;减少机械和虫害损伤。②拌种: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3%的药量拌种。③玉米抽雄前可选择以下药剂进行预防:烯唑醇,丙环唑。
2、赤霉病
危害症状:果穗为主要受害部分。果穗受害:端部变为紫红色,有时籽粒间生有粉红色至灰白色菌丝,病粒失去光泽,不饱满;发芽率降低,播后易烂种。发病轻时幼苗生长发育不正常,叶片变黄。茎受害:茎秆局部褐色,髓部变成紫红色,腐烂,易倒折。叶鞘受害:生有橙色点状黏分生孢子团。
防治方法:①选种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倒茬;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及时深耕;加强田间管理,种植密度适当,增强田间通透性;雨后及时排水,适时追肥,提高抗病力。②发病初期,选用下列药剂防治: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或丙环唑。
3、蚜虫
危害特征:蚜虫刺吸植物汁液,造成叶片卷曲变形,植株生长不良,影响结实;其排泄的蜜露可诱发霉污病的发生,影响叶片光合作用;此外蚜虫还传播多种病毒病,造成的为害远超过蚜害本身。
防治方法:①收获后,及时清理残株败叶;设置银灰色地膜避蚜防病;利用黄板诱杀;保护和利用田间蚜虫天敌,如在蚜虫初发期释放烟蚜茧蜂。②可选用下列药剂:5%吡虫啉乳油1200~2000倍液,或10%啶虫脒4000~6000倍液,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00~2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