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国学经典之三——《齐桓晋文之事》

品读国学经典之三——《齐桓晋文之事》

作者介绍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作为思想家,孟子是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孔子学说的继承者,被称为“亚圣”。作为政治家,孟子提出了王道思想和仁政学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体系。作为教育家,孟子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三乐”之一,他三十岁左右就收徒讲学;四十四岁开始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晚年回到家乡,仍然收徒讲学并著书立说。《史记》记载,孟子晚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二百六十章,约三万五千字,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观点,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子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教诲和游说诸侯的内容。《齐桓晋文之事》出自《梁惠王上》篇,是孟子文章的代表作,不仅集中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而且充分体现了孟子文章的雄辩特色,这就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明快畅达、跌宕多姿,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

本文主旨

《齐桓晋文之事》记录了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谈话。齐国在宣王之父威王时,曾经两次打败魏军,宣王时又破燕国的国都,雄踞东方,威震诸侯。这时的齐宣王踌躇满志,怀有以战称霸、君临天下之愿景。当孟子来到齐国,他就要孟子支持和帮助他追求霸业,而孟子则利用这一机会,比较完整地阐述了行仁政而王天下的道理。清人曾国藩评价《齐桓晋文之事》是“辨王霸之方,明治道之要”。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阐述王道主张。齐宣王的谈话以“霸道”开端,孟子避而不谈霸道,直接将话题转移到集中讨论王道。孟子就“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具有施行王道的思想基础。同时,孟子批评宣王虽然对动物有不忍之心,却不能推恩于民、施行王道。第二层次是阐述霸道与王道的不同前景。齐宣王要施行霸道,即“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认为,宣王如施行霸道,就等于“缘木求鱼”,不可能达到称霸的目的,甚至还会带来灾祸,“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孟子指出,如果施行王道与仁政,那就能做到天下归心,没有谁能够抵挡齐国,“其若是,孰能御之”。第三层次是阐述王道的具体措施。孟子认为,有恒产才能有恒心。实行王道和仁政,首先要让老百姓有收入和有产业,凶年免于死亡,丰年实现温饱。

原文(节选)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强调了“保民而王”,这是孟子王道思想的核心。文章一开始就记录了齐宣王与孟子的一段重要对话,“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意思是,齐宣王问,具备什么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和治理天下呢?孟子回答,保护百姓,实现百姓的生活安定,这样去统一和治理天下,就没有人可以阻挡。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齐桓晋文之事》强调了“不忍之心”,这是孟子王道思想的基础。在孟子看来,君王能否推行王道、实施仁政,关键在于君王是否有不忍之心。孟子主张性善论,王道和仁政是不忍之心在政治领域的表现形式。所谓不忍之心,就是“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齐桓晋文之事》强调了“制民之产”,这是孟子王道思想的重要内容。孟子设计的王道和仁政,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可以实践的理想,不是只有抽象的精神追求,而是具有现实的物质保证。

总结

《齐桓晋文之事》主要是说给官员尤其是统治者听的,其中提出的先有不忍之心,后须“推恩于民”,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做官先做人,做人是做官的基础。所谓做人,就是要有良好的个人品格。按照现代政治学理解,官员是行使公权力的。行使公权力的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格,那就可能成为昏官、庸官和贪官,这不仅危害社会和他人,而且危害官员自己及其家庭。良好的品格应该是官员的基本要求和基础素质。它要求官员有信念。信念是价值判断和追求,是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把握和共同行为准则的认同,既可以表现为理想,也可以表现为信仰。官员有了坚定的信念,就能保持政治家的品格,摒弃政客的劣迹。它要求官员有同情心。同情心类似于不忍之心,欧洲启蒙学者甚至认为同情心是人的本性之一。官员有了同情心,才会帮助穷人和弱势群体,才会与他人团结合作、和谐共处。它要求官员有道德。道德是指官员的个人操守,经得住金钱、美色和物欲的诱惑,不会以权谋私。官员有了道德,就能廉洁自律、克己奉公,才会产生公信力并赢得民众的尊重。一个有信念、同情心和道德的官员,才是一个好官员。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