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务
大家应该对事务比较了解,简单地说,事务表示一组动作,要么全部执行,要么全部不执行。
例如在社交网站上用户A关注了用户B,那么需要在用户A的关注表中加入用户B,并且在用户B的粉丝表中添加用户A,这两个行为要么全部执行,要么全部不执行,否则会出现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Redis提供了简单的事务功能,将一组需要一起执行的命令放到multi和exec两个命令之间。multi 命令代表事务开始,exec命令代表事务结束。另外discard命令是回滚。
一个客户端
另外一个客户端
在事务没有提交的时查询(查不到数据)
在事务提交后查询(可以查到数据)
可以看到sadd命令此时的返回结果是QUEUED,代表命令并没有真正执行,而是暂时保存在Redis中的一个缓存队列(所以discard也只是丢弃这个缓存队列中的未执行命令,并不会回滚已经操作过的数据,这一点要和关系型数据库的Rollback操作区分开)。
只有当exec执行后,用户A关注用户B的行为才算完成,如下所示exec返回的两个结果对应sadd命令。
但是要注意Redis的事务功能很弱。在事务回滚机制上,Redis只能对基本的语法错误进行判断。
如果事务中的命令出现错误,Redis 的处理机制也不尽相同。
1、语法命令错误
例如下面操作错将set写成了sett,属于语法错误,会造成整个事务无法执行,事务内的操作都没有执行:
2、运行时错误
例如:事务内第一个命令简单的设置一个string类型,第二个对这个key进行sadd命令,这种就是运行时命令错误,因为语法是正确的:
可以看到Redis并不支持回滚功能,第一个set命令已经执行成功,开发人员需要自己修复这类问题。
Redis的事务原理
事务是Redis实现在服务器端的行为,用户执行MULTI命令时,服务器会将对应这个用户的客户端对象设置为一个特殊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后续用户执行的查询命令不会被真的执行,而是被服务器缓存起来,直到用户执行EXEC命令为止,服务器会将这个用户对应的客户端对象中缓存的命令按照提交的顺序依次执行。
Redis的watch命令
有些应用场景需要在事务之前,确保事务中的key没有被其他客户端修改过,才执行事务,否则不执行(类似乐观锁)。Redis 提供了watch命令来解决这类问题。
客户端1:
客户端2:
客户端1继续:
可以看到“客户端-1”在执行multi之前执行了watch命令,“客户端-2”在“客户端-1”执行exec之前修改了key值,造成客户端-1事务没有执行(exec结果为nil)。
Redis客户端中的事务使用代码参见:
com.msb.redis.adv.RedisTransaction
Pipeline和事务的区别
PipeLine看起来和事务很类似,感觉都是一批批处理,但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简单来说。
1、pipeline是客户端的行为,对于服务器来说是透明的,可以认为服务器无法区分客户端发送来的查询命令是以普通命令的形式还是以pipeline的形式发送到服务器的;
2、而事务则是实现在服务器端的行为,用户执行MULTI命令时,服务器会将对应这个用户的客户端对象设置为一个特殊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后续用户执行的查询命令不会被真的执行,而是被服务器缓存起来,直到用户执行EXEC命令为止,服务器会将这个用户对应的客户端对象中缓存的命令按照提交的顺序依次执行。
3、应用pipeline可以提服务器的吞吐能力,并提高Redis处理查询请求的能力。
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当通过pipeline提交的查询命令数据较少,可以被内核缓冲区所容纳时,Redis可以保证这些命令执行的原子性。然而一旦数据量过大,超过了内核缓冲区的接收大小,那么命令的执行将会被打断,原子性也就无法得到保证。因此pipeline只是一种提升服务器吞吐能力的机制,如果想要命令以事务的方式原子性的被执行,还是需要事务机制,或者使用更高级的脚本功能以及模块功能。
4、可以将事务和pipeline结合起来使用,减少事务的命令在网络上的传输时间,将多次网络IO缩减为一次网络IO。
Redis提供了简单的事务,之所以说它简单,主要是因为它不支持事务中的回滚特性,同时无法实现命令之间的逻辑关系计算,当然也体现了Redis 的“keep it simple”的特性,下一小节介绍的Lua脚本同样可以实现事务的相关功能,但是功能要强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