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RU缓存——哈希表+双向链表

一、题目描述

请你设计并实现一个满足 LRU (最近最少使用) 缓存 约束的数据结构。
实现 LRUCache 类:
1)LRUCache(int capacity) 以 正整数 作为容量 capacity 初始化 LRU 缓存
2)int get(int key) 如果关键字 key 存在于缓存中,则返回关键字的值,否则返回 -1 。
3)void put(int key, int value) 如果关键字 key 已经存在,则变更其数据值 value ;如果不存在,则向缓存中插入该组 key-value 。如果插入操作导致关键字数量超过 capacity ,则应该 逐出 最久未使用的关键字。
函数 get 和 put 必须以 O(1) 的平均时间复杂度运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思路解析

1.哈希表 + 双向链表
LRU 缓存机制可以通过哈希表辅以双向链表实现,我们用一个哈希表和一个双向链表维护所有在缓存中的键值对。
双向链表按照被使用的顺序存储了这些键值对,靠近头部的键值对是最近使用的,而靠近尾部的键值对是最久未使用的。
哈希表即为普通的哈希映射(HashMap),通过缓存数据的键映射到其在双向链表中的位置。

这样以来,我们首先使用哈希表进行定位,找出缓存项在双向链表中的位置,随后将其移动到双向链表的头部,即可在 O(1) 的时间内完成 get 或者 put 操作。具体的方法如下:
对于 get 操作,首先判断 key 是否存在:
如果 key 不存在,则返回 -1−1;
如果 key 存在,则 key 对应的节点是最近被使用的节点。通过哈希表定位到该节点在双向链表中的位置,并将其移动到双向链表的头部,最后返回该节点的值。
对于 put 操作,首先判断 key 是否存在:
如果 key 不存在,使用 key 和 value 创建一个新的节点,在双向链表的头部添加该节点,并将 key 和该节点添加进哈希表中。然后判断双向链表的节点数是否超出容量,如果超出容量,则删除双向链表的尾部节点,并删除哈希表中对应的项;
如果 key 存在,则与 get 操作类似,先通过哈希表定位,再将对应的节点的值更新为 value,并将该节点移到双向链表的头部。
上述各项操作中,访问哈希表的时间复杂度为 O(1),在双向链表的头部添加节点、在双向链表的尾部删除节点的复杂度也为 O(1)。而将一个节点移到双向链表的头部,可以分成「删除该节点」和「在双向链表的头部添加节点」两步操作,都可以在 O(1) 时间内完成。

三、知识点

1.LRU
这个算法是在学习操作系统的时候学的。
LRU-least recently used-最近最少使用算法,是一种内存数据淘汰策略,使用常见是当内存不足时,需要淘汰最近最少使用的数据。LRU常用语缓存系统的淘汰策略。
LRU是Least Recently Used的缩写,即最近最少使用,是一种常用的页面置换算法,选择最近最久未使用的页面予以淘汰。该算法赋予每个页面一个访问字段,用来记录一个页面自上次被访问以来所经历的时间 t,当须淘汰一个页面时,选择现有页面中其 t 值最大的,即最近最少使用的页面予以淘汰。

四、代码

1.方法1Java

public class LRUCache {
    class DLinkedNode {
        int key;
        int value;
        DLinkedNode prev;
        DLinkedNode next;
        public DLinkedNode() {}
        public DLinkedNode(int _key, int _value) {key = _key; value = _value;}
    }

    private Map<Integer, DLinkedNode> cache = new HashMap<Integer, DLinkedNode>();
    private int size;
    private int capacity;
    private DLinkedNode head, tail;

    public LRUCache(int capacity) {
        this.size = 0;
        this.capacity = capacity;
        // 使用伪头部和伪尾部节点
        head = new DLinkedNode();
        tail = new DLinkedNode();
        head.next = tail;
        tail.prev = head;
    }

    public int get(int key) {
        DLinkedNode node = cache.get(key);
        if (node == null) {
            return -1;
        }
        // 如果 key 存在,先通过哈希表定位,再移到头部
        moveToHead(node);
        return node.value;
    }

    public void put(int key, int value) {
        DLinkedNode node = cache.get(key);
        if (node == null) {
            // 如果 key 不存在,创建一个新的节点
            DLinkedNode newNode = new DLinkedNode(key, value);
            // 添加进哈希表
            cache.put(key, newNode);
            // 添加至双向链表的头部
            addToHead(newNode);
            ++size;
            if (size > capacity) {
                // 如果超出容量,删除双向链表的尾部节点
                DLinkedNode tail = removeTail();
                // 删除哈希表中对应的项
                cache.remove(tail.key);
                --size;
            }
        }
        else {
            // 如果 key 存在,先通过哈希表定位,再修改 value,并移到头部
            node.value = value;
            moveToHead(node);
        }
    }

    private void addToHead(DLinkedNode node) {
        node.prev = head;
        node.next = head.next;
        head.next.prev = node;
        head.next = node;
    }

    private void removeNode(DLinkedNode node) {
        node.prev.next = node.next;
        node.next.prev = node.prev;
    }

    private void moveToHead(DLinkedNode node) {
        removeNode(node);
        addToHead(node);
    }

    private DLinkedNode removeTail() {
        DLinkedNode res = tail.prev;
        removeNode(res);
        return res;
    }
}


2.方法1C++

struct DLinkedNode {
    int key, value;
    DLinkedNode* prev;
    DLinkedNode* next;
    DLinkedNode(): key(0), value(0), prev(nullptr), next(nullptr) {}
    DLinkedNode(int _key, int _value): key(_key), value(_value), prev(nullptr), next(nullptr) {}
};

class LRUCache {
private:
    unordered_map<int, DLinkedNode*> cache;
    DLinkedNode* head;
    DLinkedNode* tail;
    int size;
    int capacity;

public:
    LRUCache(int _capacity): capacity(_capacity), size(0) {
        // 使用伪头部和伪尾部节点
        head = new DLinkedNode();
        tail = new DLinkedNode();
        head->next = tail;
        tail->prev = head;
    }
    
    int get(int key) {
        if (!cache.count(key)) {
            return -1;
        }
        // 如果 key 存在,先通过哈希表定位,再移到头部
        DLinkedNode* node = cache[key];
        moveToHead(node);
        return node->value;
    }
    
    void put(int key, int value) {
        if (!cache.count(key)) {
            // 如果 key 不存在,创建一个新的节点
            DLinkedNode* node = new DLinkedNode(key, value);
            // 添加进哈希表
            cache[key] = node;
            // 添加至双向链表的头部
            addToHead(node);
            ++size;
            if (size > capacity) {
                // 如果超出容量,删除双向链表的尾部节点
                DLinkedNode* removed = removeTail();
                // 删除哈希表中对应的项
                cache.erase(removed->key);
                // 防止内存泄漏
                delete removed;
                --size;
            }
        }
        else {
            // 如果 key 存在,先通过哈希表定位,再修改 value,并移到头部
            DLinkedNode* node = cache[key];
            node->value = value;
            moveToHead(node);
        }
    }

    void addToHead(DLinkedNode* node) {
        node->prev = head;
        node->next = head->next;
        head->next->prev = node;
        head->next = node;
    }
    
    void removeNode(DLinkedNode* node) {
        node->prev->next = node->next;
        node->next->prev = node->prev;
    }

    void moveToHead(DLinkedNode* node) {
        removeNode(node);
        addToHead(node);
    }

    DLinkedNode* removeTail() {
        DLinkedNode* node = tail->prev;
        removeNode(node);
        return node;
    }
};


五、总结

1.方法1
时间复杂度:对于 put 和 get 都是 O(1)。
空间复杂度:O(capacity),因为哈希表和双向链表最多存储 capacity+1 个元素。

  • 0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LRU 缓存基于哈希表实现可以使用 STL 中的 `std::unordered_map`,这个容器提供了 O(1) 的查找和插入操作,非常适合用于实现缓存。下面是一个基于哈希表实现LRU 缓存的 C++ 代码: ```cpp #include <unordered_map> #include <list> class LRUCache { public: LRUCache(int capacity) : capacity_(capacity) {} int get(int key) { auto iter = cache_.find(key); if (iter == cache_.end()) { return -1; } else { auto value = iter->second->second; cache_list_.splice(cache_list_.begin(), cache_list_, iter->second); iter->second = cache_list_.begin(); return value; } } void put(int key, int value) { auto iter = cache_.find(key); if (iter == cache_.end()) { if (cache_.size() == capacity_) { int key_to_remove = cache_list_.back().first; cache_.erase(key_to_remove); cache_list_.pop_back(); } cache_list_.push_front({key, value}); cache_[key] = cache_list_.begin(); } else { iter->second->second = value; cache_list_.splice(cache_list_.begin(), cache_list_, iter->second); iter->second = cache_list_.begin(); } } private: int capacity_; std::list<std::pair<int, int>> cache_list_; std::unordered_map<int, std::list<std::pair<int, int>>::iterator> cache_; }; ``` 在这个实现中,我们使用一个双向链表 `cache_list_` 来保存缓存中的数据,并使用一个哈希表 `cache_` 来提高查找效率。在 `get` 操作中,我们先在哈希表中查找目标数据,如果不存在则返回 -1,否则将目标数据移到链表头部并返回其值。在 `put` 操作中,如果缓存中不存在目标数据则创建一个新的节点并将其添加到链表头部,如果缓存已满则删除链表尾部的节点。如果缓存中已存在目标数据则将其值更新并将其移动到链表头部。 需要注意的是,在 `get` 操作中,我们需要使用 `splice` 操作将目标节点移到链表头部,并更新哈希表中对应节点的指针。在 `put` 操作中,我们需要先判断缓存是否已满,如果已满则删除链表尾部的节点,并在哈希表中删除对应的键值对。然后我们将新节点添加到链表头部,并在哈希表中创建对应的键值对。 另外,由于我们使用了 STL 中的 `std::list`,所以我们可以直接使用 `push_front` 和 `pop_back` 操作来添加和删除链表节点,非常方便。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