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模比赛心得

一、比赛经历

  大约是从2020年的美赛开始吧,就一直断断续续地准备着数学建模方面的比赛,不过遗憾的是,本该在大一上学期就开始的第一场MCM以及第一场泰迪杯,都在疫情期间,由于各种各样奇奇怪怪有的没的的理由水了(出于本人一直以来有始有终的做事风格嘛,难免是有点不甘心的)。

  在暑假期间由于想要咸鱼翻身(也有可能是耍太久了想要找点事做),推翻了以前所有的假设以及之前为美赛和泰迪杯做的准备工作(相当于是把所有的收藏的一直没看的视频或者文章)全部删了。开始从0开始完整学习(所谓从0到1,一口气完成,决不拖泥带水)。

  出于此决心,暑假的时候一口气拿下了华数杯三等奖(第一次正式比赛),校赛一等奖(第一次自己一个人从建模到编程实现到码论文完整实现)。

  回学校后拿下了国赛省级二等奖(由于思路写偏了,我觉着这省二都是给的排版分,虽说建模思路错了是我的锅,但是论文也是我负责的,也算是我的一部分功劳了,将功抵过不是),泰迪杯技能赛二等奖(协同过滤算法没整出来可惜了),亚太杯三等奖(今年亚太杯的题目太辣眼睛了)。

  剩余还有深圳杯(人生第一次自己写的论文,因为比赛的时间跨度比较大,所有其实是比校赛先码的论文)初出茅庐,再加上这个比赛确实是大佬云集的高质量比赛,所以名落孙山,也不为可惜,确实锻炼了我不少。

  最后就是接近这学期末,跟笑哥一起整的MathorCup。笑哥督促着我学习了不少,也进步了不少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去好好了解机器学习。自我感觉算是出自我手质量最高的一篇论文(俺生产的学术垃圾里面的一股清流)。最后成绩还没有出,在这里还是希望能有幸冲个一等奖。

二、感悟

  无论是一场比赛也好,什么经历也罢,往往哪怕是完成了前面99步,最后一步没有迈出来,都不能说是完成了任务,也不能说真正体验过了什么。

  这大概是我完成这些比赛后得到的为数不多的理论经验。就像是之前有提到我第一次第二次比赛的经历:虽然没有完成我的比赛,但我却觉得我已经掌握了足够多的技能可以去完成了。但其实上我连数学建模的门槛都没有进入,在门口走走停停徘徊多时却以为自己早已遁入空门。属实无知。也因此浪费了很多时间在自我膨胀上面。

  因为你以为的99步,很有可能在真正进行到最后一步的时候才会发现——你以为的并不是你以为的。直到后来真正意义上地去做了,去尝试着参加比赛,去尝试着用我的双手去做点什么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真的什么都不知道。正如下图,越无知越自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于是这里先Mark一点的是,你必须在确定学习数学建模这件事之前认清的是:

  • 这件事真的开头很困难,因为它将直接颠覆你大学以前对数学的大部分理解(比如它只是简单的几何代数,再比如民间说法,买菜又用不上数学balabala的)。
  • 学到中途你会觉得就像是游戏闯关一样,一山更有一山高,且这时候你会认为你比身边大部分人都懂,收藏了各种各样的model学习方法并洋洋自得,但是兴趣盎然。
  • 高深的model不明白原理只会死套模型的话,你会发现你一道题也做不出来,并且认为数学建模毫无用处。
  • 你开始系统了解model中的数学原理,但是内容会很难,还想一山更有一山高?你一座山都翻不过信不信?
  • 于是你开始颓废甚至无感觉得数学建模就是一坨屎。

  到此就是我现在的学习旅途了,所谓瓶颈期也是如此,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觉得自己的智商很做鸡,觉得数学世界太过深奥(甚至一度后悔自己学数学or高兴自己还好不是学数学的),觉得自己明明理论都懂得不能再懂了代码还是写不出来,觉得自己的代码就是一坨屎,觉得自己写得论文和Concluding就是屎,觉得自己做的可视化就是一坨屎。

  虽然但是,我还是很感谢着曾经头很铁的那个无知的自己,未曾畏惧未知的深渊,杀出一条血路,一步一步带我进入了数学的殿堂,让我明白——这世界之所以井然有序地运行着,是因为它背后所蕴含的真理,物理化学生物,一切都在数学的引导之下,变得有迹可循。

  从一开始的,学习是为了挣钱,打比赛是为了加分。逐渐变成了———为了学习打比赛,为了真理而学习。理由变得纯粹了,才会承认自己的无知。

  国赛打着的旗号,所谓一次参赛终身受益,确实有着它的道理,除了上面所言,让我明确学习的目的以外,其他让我来仔细分析的话,大概就有:

  1.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短时间学习的能力;
  3. 团队协作的能力;
  4. 数学能力;
  5. 叙述能力;
  6. 学术能力;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说人话就是,洞察问题本质的能力。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其实就是一个映射关系。究其本质就是你要理解这个问题的本质。举个例子:有些人说话让人感觉无厘头不知所云,有些人却能一句话道破真理(所以说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比人与狗之间的区别还要大啊),就是因为抓住本质的能力不同所造成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受此影响,说它决定了这些能力的上限也不为过。数学建模也是如此,题目只有两三页,论文要写二三十页,如果不究其本质,那可以说是连题目都看不懂了。

  短时间学习的能力;只有三天的时间,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将你的思路复现到论文上让别人看得懂。如果说一切研究从0起步那肯定能做的事情会很有限,所以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于是就要去学习,通过前人的经验武装现在的自己。短时间内检索,筛选有用的信息,再到理解,再到复述,确实很难,但确实很有用(成为所谓自学成才的天才?)。

  团队协作的能力;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嘛,如果说问题简单也就还好了,但是数学建模这些比赛的问题的话,其程度往往都算得上是一个小型项目了。时间也短,任务也难,一个人肯定是不好完成的(事实上学术研究也是如此,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首脑”,还需要解决问题的“执行者”,提出质疑的“改良者”。。。),就一个人而言,你可以都会做,但是你不可能一个人做,毕竟时间摆在那里,人的精力也摆在那里的。如果能够实现各司其职的话,这才能达到这个队伍的最大限度“ 1 + 1 > 2 1+1>2 1+1>2"的效果。如何与人相处,共同进步也是一门大学问。

  数学能力;数学建模作为数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一大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数学兴趣的一大途径。在这里可以深刻地体会到高数课,概率论课上那些七七八八的理论,看着都头大的公式,在实际问题上,它是多么的具有价值,以及高瞻远瞩。所学为我所用,这才是学习的意义所在吧。

  叙述能力;写论文动辄就是万多字,而且全是基于问题所来的理论研究,从某种程度上也考验了一个人的表达能力,让别人能够通过你的论文了解你到底干了什么,用“官方的话”(也就是标准的数学语言)逻辑严谨地去描述你的思想,不仅仅要自己懂,还要别人也懂,很吃智商就对了。

  学术能力;这算是大学以来为数不多能接触到正规学术方面内容的机会吧,不仅仅是自己为了解决问题而去翻阅各种各样的论文(来照猫画虎),还有就是以正规的论文格式来亲手写一篇论文(为此学word,excel,latex,Visio等等)。为了建模而去学习各种各样的模型,软件(spss,lingo),语言(Python,c++)等等,为未来正儿八经从0开始的学术研究还是打下了不少的基础吧。

  除了能力方面的话,参加比赛确实也是一段不错的经历:

  1. 收获了一帮同甘共苦的hxd;
  2. 完成学术的成就感;
  3. 取得胜利的荣誉感;

  具体的就不说了,但我会始终记得的是,第一次写论文就熬了三个通宵的校赛,最终看到我的论文被放在一等奖的位置时,被认同的喜悦。

  我会始终记得的是国赛的那个晚上,空无几人的教室,和向老师白板上写写画画,讨论了好久,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最终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流程图拿出来,凌晨两三点望着夜色正浓的校园,端着咖啡跟庞老师发消息的激动心情————无论如何我终于是做出来了!

  我会始终记得的是亚太杯最终交稿的那天晚上,明明第二天早上第一节课就是专业课,还是为了完善论文跟笑哥一起通宵p图的日子(第二天还是起了个大早,论文页数有限制,翘了大半节专业课改论文)。

  虽然每次比赛完了都会笑着跟朋友们说“这波x奖稳了”,但是事实很多都会不敬人意,于是后来就想,就算是拿到了奖,又会如何呢?只是经历弥足珍贵罢了。

三、总结

  我写这些,大抵也是因为我自己真的开始迷茫了,越学越远,越学越多,但是总归来说,学习这个过程带给我的价值是无尽的,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将这点清晰以及铭记。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即使开了一辆老掉牙的破车,只要在前行就好,偶尔吹点小风,这就是幸福。

  • 2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