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面试题 - Java基础

Java面试题 - Java基础

参考教程

【本文参考自以下文章,部分图片及代码片段也取自以下文章,如果构成侵权,请联系我进行修改/删除】

【如果构成侵权,请联系我进行修改/删除】

【如果构成侵权,请联系我进行修改/删除】

【如果构成侵权,请联系我进行修改/删除】

自学精灵 - 首页(本文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是自学精灵上学的,更详细更全面的资料请点这里)

CSDN - Java 中的 == 和 equals 详解

百度 - Java 内部类的使用介绍详解

CSDN - Java 中的泛型(两万字超全详解)

Java反射:揭秘隐藏在代码背后的力量

Java-全网最详细反射

Java 中的反射机制(两万字超全详解)

JVM 系列(5)吊打面试官:说一下 Java 的四种引用类型

Java基础:String、StringBuffer、StringBuilder的区别

String是如何保证不变的?反射为什么可以改变String的值?

【面试知识】Java内存分配之常量池、堆、栈

String中关于堆和常量池的关系

Java_集合1(Collection接口方法、Iterator迭代器接口、Collection子接口:List、Set)

java集合Collection实现类解析ArrayList LinkedList及Vector

Java数据结构 - 数组与ArrayList

Java 数组与 ArrayList

Java–ArrayList保证线程安全的方法

java 线程安全的LinkedList

Java中的Vector详细解读

Java ArrayList与Vector和LinkedList的使用及源码分析

Java基础之Set

Java 数据结构之队列(Queue)详解

对Hash的一些总结

HashMap和HashSet

Java–ConcurrentHashMap的原理

Java–HashMap保证线程安全的方法

跳表(Skip List)

深入理解HashMap加载因子:为什么默认值是0.75?

Java基础 – 深入理解迭代器

吃透 Java IO:字节流、字符流、缓冲流

Java BIO、NIO、AIO

Java线上问题排查–系统问题排查的方法/步骤

面试必问,JVM内存模型详解

JMM(Java内存模型)——附图文说明

指令重排 - 博客园

as-if-serial&happens-before

Happens-Before原则深入解读

Java 中基本数据类型的存储方式和相关内存的处理方式

JVM之方法区、永久代、元空间三者

Java-堆外内存

ThreadLocal.set(null) 造成内存泄漏的原因分析

小议 ThreadLocal 中的 remove() 和 set(null)

谈谈对Java中符号引用和引用的理解

Java基础之类加载器

Java 对象创建过程是什么样的?(创建对象的方式有哪些?)

什么是FullGC - 码农教程

JVM–Java垃圾回收的原理与触发时机 - 自学精灵

性能优化篇-记一次 Full GC导致的性能问题

GC Roots详解 - CSDN

java进阶3:GC 的背景与一般原理 - 知乎

java 本地方法栈_JVM学习笔记-本地方法栈(Native Method Stacks)

GC Roots详解 - CSDN

JVM基础(四)垃圾回收算法

JVM虚拟机系统性学习-垃圾回收器Serial、ParNew、Parallel Scavenge和Parallel Old

浅析经典JVM垃圾收集器-Serial/ParNew/Parallel Scavenge/Serial Old/Parallel Old/CMS/G1

JVM调优系列–常用的设置

Java–Stream(流)–使用/实例/流操作

多线程同步的五种方法

聊聊 Java 关键字 synchronized

Java关键字之synchronized详解【Java多线程必备】

史上最全ThreadLocal 详解

Java中的线程池使用及原理

Java线程池使用

SpringBoot–多线程处理

setState 和 compareAndSetState方法作用分析

Java–ReentrantLock的用法和原理

Java并发基础:原子类之AtomicMarkableReference全面解析

Java多线程8:wait()和notify()/notifyAll()

【本文参考自以上文章,部分图片及代码片段也取自以上文章,如果构成侵权,请联系我进行修改/删除】

【如果构成侵权,请联系我进行修改/删除】

【如果构成侵权,请联系我进行修改/删除】

【如果构成侵权,请联系我进行修改/删除】

Java 【语言】

基本语法

==

Java中的==和equals详解

​ 对于基本数据类型, == 比较两个对象的值是否相等
​ 对于引用数据类型, == 比较两个对象的内存地址是否相等

​ 【== 比较的永远是地址】

Java虚拟机中存在一片栈空间,用来存储基本数据类型的数据
在程序中声明一个基本数据类型量,将产生一个引用,存放在堆空间中,引用指向该数据的地址

int a = 3;
int b = 3;
// 以上声明将产生两个引用a,b,引用都指向3这个数据所在的位置

但是栈空间不能存储全部的基本数据量
当引用需要指向某个数据 num,则先在栈空间寻找 num 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引用指向该地址
否则将 num 加入栈空间,引用指向栈空间的 num

equals()

​ equals() 是父类 Object 的一个方法

Object 是所有类的父类,在不重写 equals() 方法的情况下,equals() 默认使用 == 作运算
因此所有引用类型的默认比较方式都是 == 比较

重写equals()方法 | hashCode()

针对引用数据类型的对象,重写 equals() 方法来判定两个对象是否相同
从浅显的程序运行结果来看,equals() 重写生效

但是我们认为如果两个对象相等,那么他们的 hashcode 也应该一致

为什么需要这样的设计呢
针对 集合 这个数据类型,要保证集合中的对象唯一,于是每次进行插入操作时都需要调用 equals() 方法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
使用算法为每个对象计算得一个 hashcode 值,将 Hash结构理解成链表组成的数组,相同 hashcode 值的对象以链表形式存储。当需要插入一个对象时,如果其 hashcode 已经存在,则调用 equals() 方法,结果为 false 时,才将该对象插入到链表;如果该对象的 hashcode不存在,则直接插入

这边将 Hash结构看作链表组成的数组只是为了方便理解,实际上 hashcode 的组织方式非常的多
实际上 hashcode 是计算 Hash 表索引的依据,通过这个索引能够很快地确认对象

则一定有以下情况:
hashcode 相同,但是对象不同;
对象相同,hashcode 一定相同;hashcode 不相同,则对象一定不相同

hashCode() 也是 Object 类的一个方法,作用是返回一个对象的 hashcode
那么如果 equals() 返回的结果为 true,但未重写 hashCode() 方法,则可能出现 hashcode 不相同,但是对象相同的情况
I. 违反了 hashcode 的规定
II. 在基于集合的数据类型上,集合的特征会失效,出现相同元素

public class Point {
	private final int x, y;
    
	public Point(int x, int y) {
	    this.x = x;
	    this.y = y;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bj) {
	    if (this == obj) return true;
	    if (!(obj instanceof Point)) return false;
	    Point point = (Point) obj;
	    return x == point.x && y == point.y;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oint p1 = new Point(1, 2);
		Point p2 = new Point(1, 2);
		System.out.println(p1.equals(p2));// true
		
		Map<Point, String> map = new HashMap<>();
		map.put(p1, "p1");
		System.out.println(map.get(p2)); // null,根据hashcode判断,p1和p2不相同
	}
}

更加合适的理解是:
对于集合类型(Map、Collection),实例的 hashcode 作为集合索引的依据,如果不重写 hashCode 方法,则导致无法正确计算出索引值

static

修饰成员属性

​ 被 static 修饰的属性将被该类的所有对象使用
​ 一个对象A对其进行修改,别的对象B再使用该属性,该属性的值为被对象A修改后的值

修饰成员函数(方法)

​ 当一个方法被 static 修饰,则可以不通过创建该类对象,使用 static 方法
​ 使用方式为 Class_name.function_name()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sayHello(String name) {
        System.out.println("Hello," + name);
    }
}
public class 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est.sayHello("Tony");	// output: Hello,Tony
    }
}

因为不需要创建类对象,可以节省空间

修饰内部类

​ 【在此只阐述静态内部类的特殊性质,其余内部类的用法详见 Java · 基本语法 · 内部类

  • 其他文件的类创建成员内部类对象:new Host_class().new Inner_class()
  • 其他文件的类创建静态内部类对象:new Host_class.Inner_class()
  • 静态内部类只能访问外部类的静态成员/静态方法

​ 静态内部类的出现使得其他文件 The_other_class 在使用宿主类中的内部类时,可以不创建宿主对象

修饰代码块

​ 被 static 修饰的代码块将在类加载器加载到该类的时候被执行,并且也只有在该时刻被执行
​ 因此说它只会被执行一次
​ 也因此常常用来做静态变量的初始化

认为在应用启动时,类加载器不会加载所有的类,也不进行对象的创建
因此静态代码块的执行并不需要类对象支持

静态导包

​ 使用 static 修饰 import 导包语句,在后续使用中,包中的方法可以直接通过方法名进行调用

import static com.dotgua.study.PrintHelper.*;
public class 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 String[] args ) {
        print("Hello World!");	// 直接通过方法名进行调用,不需要写包名等
    }
}

当包中的函数与类中的函数名冲突时,不可直接通过方法名调用方法,需要加上包名

静态方法为什么不能调用非静态的方法和变量

静态方法在初始化的时候就被加载,此时非静态方法和变量还未装载,因此不能
【更加详细的阐述见 JVM · 类加载

static 与 final

final修饰类

  • 被 final 修饰的类,表示该类不能被继承,一般是出于安全性考虑会这样做,其他情况下不建议使用 final 修饰类
  • 被 final 修饰的类,它的方法也是隐式 final 属性的

final修饰方法

  • 同样表示该方法不会被修改(不会被重写)

final修饰变量

  • 被 final 修饰的变量几乎和被 const 修饰的变量一致,不能被修改
    如果 final 修饰的是基本数据类型,则变量不允许被修改
    如果 final 修饰的是引用数据类型,则引用与对象的指向关系不能被修改,但是对象本身还是可以修改的

    这与 C/C++ 中的 const + point 的情况有些相像

  • static final 修饰的变量,被称作编译期常量

    个人理解的话,是因为 static 的量在编译期就会确定,如果这个静态量同时被 final 修饰,则它将在编译期确定为常量

  • 一定有要求:final 量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赋值(或者说初始化)

static 与 final 的区别

  • static 修饰的量在编译期就被初始化,final 修饰的量在对象实例化时才会被初始化
  • 如果一个量被 static final 同时修饰,则它的初始化流程基本等同于被 static 修饰,只是它被初始化后就不允许被修改了

面向对象

内部类

Java内部类的使用介绍详解

引言

  • 在类里面定义的类称为内部类,内部类可以呈现嵌套的关系,它可以忽略外部类的成员属性、方法属性,访问外部类的所有成员和方法(静态内部类除外),同时,又可以将自身设为 protected 或 private 属性
  • 内部类破坏了类面向对象思想,无论外部类的接口关系、类继承关系如何,内部类可以单独实现接口或继承其它的类
  • 内部类在编译时,也将独立生成 .class 文件,如下

成员内部类/非静态内部类

  • 在外部类中使用内部类,需要实例化内部类 Inner inner = new Inner()
    Matrix matrix = new Matrix(row_n, column_n);
  • 在其他外部类中使用内部类,需要实例化外部类和内部类 Inner in = new Outer().new Inner()
    Matrix matrix = new LuoGu_P1005().new Matrix();

静态内部类

  • 使用 static 修饰的内部类,其性质已在 static 部分阐述过了awa

匿名内部类

  • 针对只需要使用一次的对象(一般这样的对象会继承抽象类或实现接口),或者针对实现方式多种且每种方式都不相同的接口,可以使用匿名内部类进行处理

    因此使用匿名内部类的时候,需要 new 出一个没有名字的对象

  • 匿名内部类也在方法内使用,与局部内部类相似,之内使用方法中的 final 属性的变量,但能访问外部类的成员

/* 以按钮的点击事件为例 */
// 接口
public interface ClickListener {
    void OnClick();	// 点击按钮之后需要进行的处理
}

// 按钮类
public class Button {
    public void setOnClickListener(ClickListener listen) {
        
    }
}

setOnClickListener(new ClickListener() {	// 匿名内部类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lick() {
        /* 点击按钮后的操作 */
    }
})

局部内部类

  • 在方法中定义的类叫做局部内部类,和其他内部类相同,它可以访问外部类的所有成员,但是局部内部类不能被访问控制修饰符和 static 修饰,并且,局部内部类的作用域只有当前方法,也只能访问当前方法中被 final 修饰的变量(JDK 1.8 之后,被局部内部类访问的变量天然具有 final 属性)
  • 局部内部类中的内部类也不能使用访问控制修饰符和 static 修饰
  • 在低版本的局部内部类,不能使用 static 修饰成员和方法
// JDK 8之后,局部内部类也可以使用 static
public class PartOutClass{
    /* 外部类的成员及方法 */
    
    public void function() {
        class Inner {	// 局部内部类
            int i = 10;
            static int a = 10;	// 内部的静态变量
            public static void funinner() {	// 静态方法
                
            }
        }
        // 从内部类外访问静态变量和静态方法,可以不用提前实例化内部类
        
        // 从内部类外访问普通变量和方法,需要实例化内部类
        Inner inner = new Inner();
    }
}
  • 当局部内部类使用结束后,将由系统在某时刻回收其资源
接口 | 抽象类

​ 接口与抽象类的相同点是:实现接口和继承抽象类的类都需要对抽象函数进行实现(强制)
​ 当然在 JDK1.8 之后,可以使用 default、static 对接口中的函数进行修饰

​ 那么将抽象类理解为含有抽象函数的类
​ 接口就是接口

  • 类可以有构造方法,接口不可以

  • 类可以含有普通方法(拥有函数体的方法),接口只能拥有抽象函数(JDK1.8 之后例外)

  • 类可以有自己的成员变量,接口中的变量只能是常量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常量不是指 const 修饰的变量
    而是被 public static final 修饰

  • 由于抽象方法需要被实现,因此在类中,抽象方法的访问修饰符只能是 public、protected
    default 不可以吗
    接口中的抽象方法只能是 public 的

接口是没有子类的,所以 protected 修饰符是不起效的 大概

泛型

Java 中的泛型(两万字超全详解)

引言

  • 从定义和使用的层面上来讲,泛型很好理解,即规定一个数据类型 可以接收其他任何数据类型的对象,然后进行统一的操作

  • 泛型的另一作用是约束集合等类中的元素的数据类型,如 ArrayList,它可以接收任一引用数据类型作为列表元素,在列表声明时,不对数据类型进行指定,则将使用 Object 作为数据类型

    ArrayList list = new ArrayList();

    如果对泛型的数据类型进行指定,则列表只能单一接收某个数据类型的值,从而避免运行时异常

    Array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

  • 泛型接口即,在接口声明时,将接口中需要使用的某些参数定义为泛型,当类实现接口时,需要对泛型进行指定

  • 泛型类即在类定义时,将某个成员/方法参数的数据类型定义为泛型

  • 泛型对象在实例化时,才对泛型类声明时指定的泛型进行参数和方法的初始化,因此,泛型类中的泛型元素、泛型方法,不能使用 static 修饰

public class Test<T, K> {    
    public static T one;   // 编译错误    
    public static T show(T one){ // 编译错误
        return null;
    }    
	// 泛型类定义的类型参数 T 不能在静态方法中使用  
    public static <E> E show(E one){ // 这是正确的,因为 E 是在静态方法签名中新定义的类型参数 
    	return null;
    }
    // 普通方法
    public T ord_show(K one){
        return one;
    }
}
  • 但是泛型方法可以使用函数名中指定的泛型,因此对于使用新定义的泛型的方法,可以声明为 static

    其底层原因是,泛型方法中声明的泛型是针对方法的,和类定义中的泛型无关

    泛型方法在声明时,需要在返回值类型前加上 <> 泛型定义

  • 在泛型方法被调用时定义数据类型,也可以不指定数据类型

Test test = new Test<String, Integer>();
test.show(20);	// 隐式指定泛型为 Integer(自动装箱) 类型
test.<String>show("muhuai"); // 显式指定泛型为 String 类型

使用场景 - ResultWrapper 封装类

  • 举一个应用比较宽泛的例子:Mybatis-plus 中的分页函数,它接收的实例类型为泛型,使得它可以对任意实体的查询结果进行分页
  • ResultWrapper 封装类
@Data
public class ResultWrapper<T> {	// 泛型类声明
    private T data;
    
    /* 其他成员及构造函数 */
    
    // 封装函数,返回一个ResultWrapper<T>对象
    public static <T> ResultWrapper<T> assemble(int code, boolean success, T data) {
        ResultWrapper<T> resultWrapper = new ResultWrapper<>();
        resultWrapper.setCode(code);
        resultWrapper.setSuccess(success);
        resultWrapper.setData(data);
        return resultWrapper;
    }
    
    public static <T> ResultWrapper<T> success(T data) {
        return assemble(ResultCode.SUCCESS.getCode(), true, data);
    }
    
    public ResultWrapper<T> data(T data) {
        this.setData(data);
        return this;
    }
}

泛型与 CountDownLatch

  • CountDownLatch 是 JUC 下的一个线程管理类,主要应用于多线程协调,使得某线程(一般是主线程)可以在其他线程执行完毕之后,再继续向下执行

    CountDownLatch 维护了一个计数器,当计数器为 0 时,表示需要等待的线程已经执行完,则主线程可以向下执行,它和 join 的作用是一致的,但是 join 不适用于线程池,主线程必须等待其他线程结束后才能继续

  • 但是 CountDownLatch 只能对线程进行管理,并不能获得线程执行的结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使用泛型接收执行结果

  • 使用一个泛型类包裹 CounDownLatch,CountDownLatch 主要有以下四个函数

    void countDown(); // 计数器自减

    long getCount(); // 获取计数器中的计数值

    void await(); // 等待其他线程运行,直到计数器中的值为 0

    boolean await(long timeout, TimeUnit unit); // 等待其他线程运行,如果超时,则停止等待

public class SynchroniseUtil<T>{
    private final CountDownLatch countDownLatch = new CountDownLatch(1);
    private T result;
    public T get()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countDownLatch.await();
        return this.result;
    }
    public T get(long timeout, TimeUnit timeUnit) throws Exception{
        if (countDownLatch.await(timeout, timeUnit)) {
            return this.result;
        } else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超时");
        }
    }
    public void setResult(T result) {
        this.result = result;
        countDownLatch.countDown();
    }
}
拆箱 | 装箱

​ 众所周知,在 Java 中的8种基本数据类型都各自对应了8种封装的引用类型(包装类)

基本数据类型大小包装类型缓冲区数据范围
byte8Byte[-128, 127]
short16Short[-128, 127]
int32Integer[-128, 127]
long64Long[-128, 127]
float32Float/
double64Double/
char16Character[0, 127]
boolean/Boolean/

boolean 单独使用时,占 4 个字节(和 int 一样大),当它作为数组使用时,每个boolean占 1 个字节

为什么要使用封装类

  • 因为基本数据类型不是对象,没有面向对象的思想
  • 因为 Java 的泛型、集合不支持基本数据类型?
  • 封装类提供更多更优雅更好用的函数

封装类是引用数据类型!!!

​ 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封装类它是引用数据类型,因此使用 == 将比较它们的地址,同时,因为 equals() 方法只针对同一数据类型的两个对象,因此不能使用

但是!!!自动拆箱与装箱解决了基本数据类型和封装类之间的问题

自动拆箱 | 装箱

​ 拆箱是指:将包装类转化为基本数据类型;装箱是指:将基本数据类型转化为包装类

public class 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int1 = 12;
        int int2 = 12;
        Integer integer1 = new Integer(12);
        Integer integer2 = new Integer(12);
        System.out.println((int1 == int2));	// true
        System.out.println((int1 == integer1));	// true
        System.out.println((integer1 == integer2)); // false
    }
}

在包装类与基本数据类型进行比较时,包装类会自动拆箱成基本数据类型
所以 int1 == integer1 = true
但是 integer1 == integer2 是包装类之间的比较,不发生拆箱,因此为 false

​ 值得注意的是,自动拆箱和自动装箱都采用了类似于 intValue()longValue() 的方法,因此自动拆箱可能出现空指针异常,如下:

Integer a = null;
System.out.println(2 == a);

缓冲区

​ 在介绍 String 常量池的时候有说到,基本数据类型也将维护一个缓冲区(常量池),但是又有所不同

​ 缓冲区的数据是固定的一组数据,数据范围如上表
基本数据类型应该不具有:当出现了缓冲区不存在的量,就创建,同时放入缓冲区的行为

​ 包装类使用直接复制(装箱)的方式创建对象时,会去缓冲区查找该值是否在缓冲区数据范围内,如果在,则直接返回缓冲区该值的引用

Integer a = 127;
Integer b = 127;
Integer c = 128;
Integer d = 128;
System.out.println(a == b);	// true
System.out.println(c == d);	// false

执行效率

​ 很明显,基本数据类型更快一点

反射

Java反射:揭秘隐藏在代码背后的力量

Java-全网最详细反射

Java 中的反射机制(两万字超全详解)

引言

反射

  • 反射的核心思想是,在 Java 中,一个类在加载后,将由系统在堆中生成一个类的 Class(对象),这个 Class 将包含该类的所有信息,包括成员及方法等,通过对象访问该类的所有信息,如同透过镜子看到对象的全貌一样,称之为反射
  • 所以反射的核心思想就是:获得类的 Class 对象,然后通过 Class 加载对象信息,再使用方法对象/成员变量对象等中间工具,访问类成员及方法

为什么使用反射 / 反射的作用

  • 通过配置文件访问类及类方法

    如:现有一个 re.properties 文件,可以使用 .getProperty 方法获取到类全名及类方法,但是却无法通过 classfullpath / methodName 来访问类

public class ReflectionQues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 1. 使用Properties 类, 可以读取配置文件    
    	Properties properties = new Properties();        
        properties.load(new FileInputStream("src//re.properties"));  
        // 获得类全名
        String classfullpath = properties.getProperty("classfullpath");
        // 获得类方法名
        String methodName = properties.getProperty("method");
        
        // 2. 使用反射机制        
        // (1) 加载类, 返回 Class 类型的对象 cls (类在堆中由系统生成的 Class )    
        Class cls = Class.forName(classfullpath);
        // (2) 通过 cls 得到你加载的类的对象实例        
        Object o = cls.newInstance();       
        // (3) 通过cls得到你加载的类的方法对象        
        Method method = cls.getMethod(methodName);        
        // (4) 通过method 调用方法: 即通过方法对象来实现调用方法        
        method.invoke(o); //传统方法对象.方法() , 反射机制:方法.invoke(对象)    
    }
}
  • 类加载

    类加载即将类的 .class 文件读入内存,并生成 java.lang.Class 对象(反射就是通过这个对象实现)

  • 动态类加载

    使用反射访问类成员及方法,和传统类加载(静态加载)不同,此时类在反射被调用时,才会被加载;静态加载会在 显式实例化对象(使用 new 关键字实例化对象)/访问类中的静态成员或静态方法/加载子类的时候加载其父类 的情况下被加载

反射类加载

常见的反射类加载就以下三种

class Student {
    /* 成员变量及函数 */
}

// Class_name.forName("the path of Class")
Class <?> aClass1 = Class.forName("demo01.Student");
// ClassLoader
Class <?> aClass1 = ClassLoader.getSystemClassLoader().loadClass("path of Class");

// Class_name.class
Class<Student> aClass2 = Student.class;

// Object_name.getClass()
Student s = new Student();
Class<? extends Student> aClass3 = s.getClass();

// 以上三种方式得到的反射类地址相同

Class.forName

​ 一般我们使用普通的 forName() 方法,但是它还提供一个重载,
​ 这个重载可以让程序员决定是否要对获得的反射类进行初始化:
boolean initialize 如果参数值为 true,则进行初始化(初始化静态资源)

public static Class<?> forName
	(String name, boolean initialize, ClassLoader loader) {}

我们看 forName() 方法的原码,就会发现它的初始化默认为 true,即默认进行初始化

@CallerSensitive
 public static Class<?> forName
     (String className) throws ClassNotFoundException {
     // 此处可见 forName() 使用了反射类(接口)?
     Class<?> caller = Reflection.getCallerClass();
     return forName0(className, true, ClassLoader.getClassLoader(caller), caller);
 }

forName() 方法的底层还是 ClassLoader,使用它的 ClassLoader.getClassLoader 方法

ClassLoader

  • ClassLoader 不支持初始化,但是 ClassLoader 还可以加载图片、配置文件等,也可以加载不在 classpath 下的类及资源
  • ClassLoader 的使用方式
    ClassLoader.getSystemClassLoader().loadClass("path of Class")

类加载完成后,要想实例化对象,需要调用 .newInstance 方法

反射类实例化
  • newInstance() 创建反射类的实例,可以使用无参构造和有参构造
// Class.newInstance()调用无参构造函数
Class <?> ac1 = Class.forName("demo01.Student");
Person person = (Person)ac1.newInstance();	// 实例化得到Person对象

// Constructor.newInstance() 可以调用有参构造函数
// 一个用来承接构造函数、成员函数的Constructor数组
Constructor<?> cons[] = ac1.getConstructors();	// 反射对象构造器
// 调用构造函数创建实例
test = (Test) cons[0].newInstance("Tony");
反射类方法
  • 通过反射访问类方法,需要先借助方法类 java.lang.reflect.Method 获取方法对象

    Method method = ac1.getMethod("function_name", paremeter_type.class);

    Example: Method method = ac1.getMethod("sayHello", String.class, Integer.class);

  • 通过 invoke 调用反射类中的方法

    method.invoke(ac1);

    Example: method.invoke(ac2.newInstance(), "Tony", 20);

  •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反射调用类方法可以无视访问修饰符的限制,只需要使用 setAccessible(true) 进行访问设置即可

    method.setAccessible(true);

修改反射类属性
  • 获取反射类的属性需要借助类 java.lang.reflect.Field,通过属性对象访问反射类的属性

    Field field = ac1.getDeclaredField("member_name");

User user = new User();
Class<? extends User> aClass = user.getClass();
Field nameField = aClass.getDeclaredField("name");

nameField.setAccessible(true);   // 将name属性设置成可被外部访问
/* 通过反射访问name属性内容 */
nameField.setAccessible(false);  // 将name属性设置成不可被外部访问
  • 和反射方法类似,通过反射类访问属性时,也使用对象作为参数,属性作为主体

    nameField.set(user, "Tony");

其他

获取反射类的父类

  • 通过 getSuperClass 获取父类之后,访问父类
Class<? extends User> aClass = user.getClass();	// 获取反射类
Class<?> superclass = aClass.getSuperclass();	// 获取反射类的父类
Field[] superFields = superclass.getDeclaredFields();	// 父类的属性列表
for (Field declaredField : superFields) {	// 增强循环
    String name = declaredField.getName();
    System.out.println(name);
}

访问数组

  • 借助 .getComponentType 方法加载数组的 Class 类

    Class<?> c = arr.getClass().getComponentType();

  • 依然借助 .newInstance 方法进行反射数组类的实例化

但是我现在也不知道构造函数和成员函数在数组中是怎么组织的 awa

数据类型

引用类型

强弱软虚

JVM 系列(5)吊打面试官:说一下 Java 的四种引用类型

强引用

  • 被强引用关联的对象无论如何都不会被垃圾回收,JVM 在内存不足时会抛出 OOM,这种情况下也不会回收强引用相关的对象
  • 大部分的引用都是强引用

软引用

  • 当内存不足时,JVM 将对软引用关联的对象进行回收
    确切地说是,当发生 GC 后还是内存不足,JVM 就会回收软引用的对象,即在内存足够时,GC 无法回收软引用对象

    手动 GC:System.gc();

  • 软引用主要用于缓存

  • 软引用在使用时,需要使用 softReference 包裹对象

// 创建一个User对象的软引用
SoftReference<User> softReference = new SoftReference<User>(new User());
// 获取软引用中的对象,如果get到的值为null,则说明该对象被回收了
User User = softReference.get();

弱引用

  • 当发生 GC 时,弱引用关联的对象就会被回收
  • 弱引用也主要用于缓存,如 ThreadLocal、WeakHashMap,针对于需要随时拿取,并且用得较少的对象
  • 软引用在使用时,使用 WeakReference 包裹对象
// 为一个User对象创建一个弱引用
WeakReference<User> weakReference = new WeakReference<User>(new User());
// 获取弱引用中的对象
User User = weakReference.get();

虚引用

  • 虚引用的主要作用是向程序员告知虚引用中的对象是否将要被回收,这使得程序员在对象被回收之前可以做一些必要的操作

  • 虚引用一般和 ReferenceQueue 联用,被虚引用关联的对象被 PhantomReference 关键字包裹

  • 被虚引用的对象,在 GC 时,会先进行入队到 ReferenceQueue,程序员通过访问队列知道该对象是否要被回收

  • 通过 PhantomReference 的 get 方法无法获取到对象本身,只能获取到 null,这是因为如果虚引用的 get 方法如果能够获取到对象,则这个引用就应该是(强/软/弱)引用【跟没说有什么区别】

    如果要获取虚引用中的对象,我记得是有一个办法的,但是我忘了QAQ

常用类

String

Java基础:String、StringBuffer、StringBuilder的区别

String是如何保证不变的?反射为什么可以改变String的值?

String

​ String的底层字符数组使用 final 进行修饰,因此不能修改 String 的值,只能更改引用的指向

  • 保证了线程安全,也从一定程度上保证系统的安全,外来数据不能对 String 内容进行修改
  • 更好地支撑常量池的应用,一个不可变的字符串放入常量池,然后在需要的时候直接返回常量池中对象的引用,会比每次都创建一个对象快很多
    当然,可变的对象不能放入常量池 显而易见
  • 支持更快的效率
    字符串不可变使得对于一个 String 来说,不需要每次去计算它的 hashcode,因此在 Java 的 hash 表中,String类型的字段作为键(key)

​ 通过反射修改 String 的值

  • String 的底层作为字符数组,本质是数组,也是引用数据类型,而使用 final 修饰,只能限制字符数组的引用不改变,因此可以绕过数组地址,直接修改数组的数据
  • 使用反射【 Java 的反射机制详见 Java · 反射
import java.lang.reflect.Field;

public class string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NoSuchFieldException, IllegalAccessException {
        String s = "abc";
        
        Class clz = s.getClass();
        //需要使用getDeclaredField(), getField()只能获取公共成员字段
        Field field = clz.getDeclaredField("value");
        field.setAccessible(true);
        char[] ch =(char[])field.get(s);
        ch[1] = '8';
        
        System.out.println("abc");	// output: a8c
    }
}

Java 机制中,“abc” 也将指向一个对象,即常量池中 “abc” 字面量对应的对象
但是通过 getDeclaredField() 和 setAccessible() 方法,绕过数组地址,直接改变了数组内容
因此输出 “a8c”

String | StringBuffer | StringBuilder

  • String是一种特殊的封装类,底层的字符数组用 final 修饰,一旦声明之后,不可修改,也因此线程安全
  • StringBuffer和StringBuilder的底层字符数组没有用 final 修饰,因此可变
    StringBuffer的每个方法前都使用 synchronized 进行修饰,因此线程安全
    StringBuilder并没有线程安全的处理,因此运行速率更快
  • 从运行速率的角度:StringBuilder > StringBuffer > String

关于运行速率的解释,可以认为
String 的字符数组由 final 修饰,每次进行字符串的修改时,都需使引用重新指向需要指向的对象
StringBuffer 和 StringBulider 由于底层字符数组可变,在进行字符串修改时,只需要修改该对象即可
由于 StringBuffer 使用了线程锁,因此更慢一点

常量池

【面试知识】Java内存分配之常量池、堆、栈

String中关于堆和常量池的关系

  • Java会为每个被装载的类(也可以认为常量池中的数据类型只包括基本数据类型和String)准备一个常量池,用来存储在编译器就能确定的数据,比如字面量、使用 final 修饰的数据、确定的符号引用等

    字面量:
    String str = "muhuai"; 中的 muhuai 就是一个字面量

  • 使用new关键字,将创建一个对象,并将对象放入堆中
    直接用字面量进行 赋值 操作,将创建一个引用变量,变量指向字面量所对应的对象

题目:说明以下情况中,会创建的对象个数

String str1 = "muhuai";	// 创建了一个对象muhuai,并将它放入常量池,str1作为引用变量指向该对象
String str2 = new String("muhuai");	// 创建了一个对象,str2作为对象,指向常量池中的对象muhuai
// 创建一个mh对象,放入常量池,再创建一个str3对象,指向mh对象
String str3 = new String("mh");	

// 先创建两个对象m,huai放入常量池,再创建两个String对象,指向常量池中的两个对象
// 经过运算得到的mhuai对象,即str4将放入堆区
String str4 = new String("m") + new String("huai");

// huai已经存在于常量池,mu不存在,因此创建一个对象mu,放入常量池
// str1是编译期不能确定的,因此由运算得到的对象放入堆区,即str5放入堆区,str5作为对象存在
String str5 = "mu" + str1 + "huai";
// 同理,new出的对象也无法在编译期确定,因此str8作为对象,放在堆区
// lin gui作为字面量,且不存在于常量池中,因此创建两个对象,放入常量池
// 同时,new声明的隐式对象也将放在堆中,指向gui,所以一共创建4个对象
String str8 = "lin" + new String("gui");

// 对于Java编译期来说,str6可以在编译期得到,muhuai,并且发现muhuai存在于常量区,因此不新增对象
// 同理,对于str7,xinxin,则需要创建一个对象,放入常量区
// str6 str7均作为对象存在
String str6 = "mu" + "huai";
String str7 = "xin" + "xin";

在编译期就能确定的量,将放入常量池,等到运行时才能确定的量,放入堆区

intern

​ 与 C/C++ 中的 extern 相比较,extern 引入其他文件的定义为己用
​ Java 的 intern 将指定字符串加入常量池,如果常量池中已存在该字符串,则返回它的引用

​ 在 Java 的运行方式中,确定的字符串加入常量池,不确定的字符串将使用 StringBuilder 进行转化
​ 因此,对于大量使用而又不能确定的字符串,可以使用 intern() 方法将其加入常量池

String s1 = "Hollis";
String s2 = "Chuang";
String s3 = s1 + s2;

// 反编译后的结果【也可理解为实际上运行时的处理方式】
String s1 = "Hollis";
String s2 = "Chuang";
String s3 = (new StringBuilder()).append(s1).append(s2).toString();

// 如果对s3使用intern()方法,"HollisChuang"就会被加入常量池

集合

​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里所指的集合,是实现了 Collection 或者 Map 接口的类

Collection

Java_集合1(Collection接口方法、Iterator迭代器接口、Collection子接口:List、Set)

java集合Collection实现类解析ArrayList LinkedList及Vector

List

ArrayList

ArrayList 和 数组

Java数据结构 - 数组与ArrayList

Java 数组与 ArrayList

  • ArrayList 和 数组 之前我一直觉得 ArrayList 和 数组是一个东西
    ArrayList 基于数组,但是比数组更加灵活,它像是一个封装好的 “顺序表”
  • ArrayList 可以动态扩充大小,数组在初始化时就需要指定大小
    ArrayList 只能存放引用数据类型,但是同一个 ArrayList 中,可以存放不同类型的数据
  • ArrayList 提供了很多好用的方法
    将封装看作数据类型,因此 ArrayList 支持在任意位置增删数据
// 创建ArrayList
ArrayList L1 = new ArrayList();    // 创建ArrayList,不指定数据类型,初始容量为0
ArrayList L2 = new ArrayList(10);  // 创建ArrayList,不指定数据类型,初始容量为10(但均为空值)
ArrayList<Integer> L3 = new ArrayList<Integer> (10); // 创建ArrayList,指定数据类型为Integer,初始容量为10(但均为空值)

// 增添元素 arraylist.add()
ArrayList <Integer> arrlist = new ArrayList<Integer>();
arrlist.add(10); // 在末尾添加10
arrlist.add(0,4); // 在0位置前插入元素4

// 删除元素 arraylist.remove()
arrlist.remove(new Integer(10)); // 删除第一个值为10的元素,必须传入一个对象
arrlist.remove(0); // 删除索引为0的元素

// 遍历 迭代器 arraylist.iterator,效率最低
ArrayList<Integer> L = new ArrayList<Integer> (10);
Iterator<Integer> it = L.iterator();
while(it.hasNext()){
    System.out.print(it.next()+" ");
}
// 遍历 foreach(增强循环)
for(Integer element : arrlist){
    System.out.print(element + " ");
}
// 遍历 索引值 arraylist.get(),效率最高
for(int i = 0; i < 15; i++){
    System.out.print(arrlist.get(i) + " ");
}

// arraylist.clear() 清空ArrayList

// arraylist.isEmpty() ArrayList是否为空

// arraylist.size() ArrayList中元素的个数

// arraylist.toArray() 将ArrayList转为Array

需要注意的是,ArrayList转为Array属于向下转型,直接这样使用是不行的Integer[] intarr = (Integer[])L.toArray();

需要先声明一个 intarr,再进行转化
Integer[] intarr = new Integer[L.size()];
L.toArray(intarr);

数组

  • 需要注意在 Java 中的数组声明和初始化的方式(与 C/C++ 不同)
  • 在 Java 中,数组是一个对象,拥有成员函数
int[] arr1 = new int[3];
int[] arr2 = {1,2,3};
// int[] arr3 = new int[3] = {1, 2, 3};	// error

// arr.clone() 克隆
int[] arr_clone = arr2.clone();
// arr.length()	数组的大小
System.out.println(arr1.length());	// 3

/* C 写法
int array1[10];
int array2[10] = {0};
*/

Array

  • Array 作为一个工具类,对数组类型的数据进行操作
String[] strs = {"mu", "hu","ai", "mh"};

// sort() 排序
// toString()
Arrays.sort(strs);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strs));	// [ai, hu, mh, mu]

// binarySearch() 对有序数组进行二分查找,返回下标
System.out.println(Arrays.binarySearch(strs, "ai"));	// 0

// asList() 将数组转化为 ArrayList【但是存在相互影响的问题】

对于基本数据类型和 String 类型,不需要实现 sort 接口,默认升序排序

ArrayList 和 LinkedList

  • ArrayList 基于数组,LinkedList 基于链表
    ==> ArrayList 支持随机访问,LinkedList 不支持
    ==> ArrayList 在插入元素时效率较低 大概是因为在插入元素并进行扩容时,需要进行复制操作 LinkedList 在插入操作时效率较高
  • 将 ArrayList 理解为封装后的顺序表,LinkedList 理解为双向链表
线程安全

这个教程讲得真的非常好 awa
Java–ArrayList保证线程安全的方法

ArrayList 是线程不安全的

  • 将 ArrayList 插入元素操作分为三个部分
    I. 判断当前空间是否足够
    II. 插入元素 arraylist[size] = e;
    III. size++;

  • 则对于两个线程来说,可能出现的执行顺序有

    线程1:执行 I. II. II. ==> 结果向 arraylist 插入一个元素 ==> 成功;
    线程2:执行 I. II. II. ==> 结果向 arraylist 插入一个元素 ==> 成功;
    ==> 无异常

    线程1:获得时间片,执行 I. ==> 结果为空间足够(最后一个空间);线程2:获得时间片,执行 I. ==> 结果为空间足够(最后一个空间);
    线程1:执行赋值操作,并执行自加操作;线程2:执行赋值操作;
    由于此时用于标志数组位的 size 已经进行自加,线程2执行赋值操作时将发生数组越界;
    ==> 发生数组越界异常

    线程1:获得时间片,执行 I. ==> 结果为空间足够;线程2:获得时间片,执行 I. ==> 结果为空间足够;
    线程1:进行赋值操作;线程2:进行赋值操作;
    线程1:自加操作;线程2:自加操作;
    ==> 线程2的赋值操作覆盖线程1的赋值操作,导致线程1的数据丢失
    ==> 两次自加操作导致中间有一次的数据没有进行赋值,出现 null 值

解决 ArrayList 线程不安全的办法

  • 使用 Vector,Vector 线程安全
    因为 Vector 使用了 synchronized 锁

  • 使用 Collections.synchronizedList(list)
    即在声明时就使用 Collections.synchronizedList(new ArrayList<>()) 包裹 ArrayList
    List<String> list = Collections.synchronizedList(new ArrayList<String>());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的本质是使用一个加锁的 List 包裹 ArrayList,而 ArrayList 本身的数据不是加锁的,因此在直接、间接使用迭代器的时候也需要加锁

  • 使用 JUC 中的 CopyOnWriteArrayList
    CopyOnWriteArrayList<String> list = new CopyOnWriteArrayList<String>();

    每次进行读写操作的时候都复制一份快照数组出来,在快照数组的基础上进行读写,当快照数组被修改,则将原数组指针指向新快照

扩容
  • 和使用 C/C++ 实现顺序表一样,扩容的本质是:
    new 一个更大容量的空间,然后将原来的数组数据复制到新空间中,最后将数组首地址指向新空间

  • Java ArrayList 和 Vector 的初始容量都为 10
    这不是说它们在初始化时就具备 10 的容量,在没有声明初始容量大小的情况下,它们的初始化容量都是 0
    初始大小是说它们在第一次插入元素时,将会声明的空间大小为 10

  • ArrayList 的扩容倍数为 1.5;Vector 的扩容倍数为 2

    即每次扩容都在原容量的基础上 × 1.5 或者 × 2

  • 具体的 ArrayList 的扩容机制还将涉及到最大、最小容量的比较和选择
    等我彻底学会了再做补充

LinkedList

LinkedList 和 链表

  • 链表是一种数据结构,有多种类型
    单向链表 | 双向链表
    循环链表 | 非循环链表
    带头结点 | 不带头结点
  • LinkedList 的底层是双向链表

线程安全

java 线程安全的LinkedList

LinkedList 是线程不安全的

  • LinkedList 的不安全性很好理解,链表中的增删操作都不是原子操作,在多线程场景下,甚至导致链表的结构发生变化
  • 如,在线程1遍历链表时,线程2正对链表进行修改(增删操作),则线程1可能访问到一个结构发生变化的链表

解决 LinkedList 线程不安全的办法

  • 同 ArrayList,使用 Collections.synchronizedList() 包裹 LinkedList
  • 使用 JUC 中的 ConcurrentLinkedQueue
    ConcurrentLinkedQueue<String> queue = new ConcurrentLinkedQueue();
Vector

Java中的Vector详细解读

Java ArrayList与Vector和LinkedList的使用及源码分析

  • Vector 实现了 Serializable、Cloneable、RandomAccess 接口

    Serializeable 用于支持序列化与反序列化(即将对象写入磁盘/从磁盘中读取对象)

    Cloneable 的主要使用场景在于 .clone 方法的使用

    RandomAccess 即支持随机访问,实际上是支持 ArrayList 的随机访问,而 ArrayList 的底层是数组,从理论上提供了随机访问功能;Vector 的底层也是 ArrayList,可以将其看作线程安全的 ArrayList

  • Vector 还继承了 AbstractList 抽象类,抽象类实现了 List 接口,因此 Vector 也实现了 List 规定的方法

与 ArrayList 的相同点

  • 底层都是基于数组,支持随机访问,即便封装后的数据结构可以支持数据的增删,但是从原理上来讲,增删数据依然是较为不便的操作
  • 都支持迭代器对容器元素进行访问
  • 初始的默认容器(数组)大小都为 10,但是 Vector 在对象实例化时,就会实际分配 10 个对应空间,而 ArrayList 等到执行 .add 操作时,才会分配空间
  • 都是存储引用数据类型的容器

与 ArrayList 的不同点

  • Vector 的所有方法都是用了 synchronized 关键字,保证了线程安全
  • Vector 的数组扩容方式为原大小 × 2,而 ArrayList 为原大小 × 1.5
  • 当容器元素是 Object 时,由于 ArrayList 对于数组使用了 transient 关键字,在序列化时 Object 对象将舍去成员变量的实际值,在反序列化时, Object 对象的成员变量将进行初始化,初始化为 0/null

List 相关方法

subList()

相互影响

​ subList() 是 List 的一个方法 即所有实现 List 接口的类都可以使用该方法

  • subList() 将获取到 列表 的 子列表
List<Integer> integerList = new ArrayList<>();
integerList.add(1);
integerList.add(2);
integerList.add(3);
List<Integer> subList = integerList.subList(0, 2);	// [1, 2]

其中 integerList 将获取到 integerList 的下标 0 到 下标 2 的数据 (闭开区间)

  • subList() 获取到的子列表,它的首地址依然指向原列表,对子列表进行操作,将同时影响原列表;同样的,对原列表进行操作,也将同时作用到子列表上
// 原列表 [1, 2, 3];	子列表 [1, 2];
subList.set(0, 10);	// 将子列表的0位设为10
integerList.set(1, 20);	// 将原列表的1位设为20

// 进行set操作之后,原列表变为 [10, 20, 3];	子列表变为 [10, 20];
  • Array 的 asList 方法也有相互影响的问题

解决相互影响的办法

  • 在 subList() 外包裹一个 ArrayList
    个人理解来说就是,使用了一个新的 List 来承接 subList() 的结果,使得子列表指向新 List 的首地址
List<Integer> subList = new ArrayList<>(integerList.subList(0, 2));
安全删除

使用 List 提供的删除函数(底层都是使用了迭代器 Iterator)

  • removeIf()

    removeIf() 好像是使用了 Lambda 表达式的写法
    list.removeIf(item -> /* condition */);
    如:list.removeIf(item -> "b".equals(item));

    以上代码等价于

    Iterator<String> it = list.iterator();
    while (it.hasNext()) {
        String s = it.next();
        if ("b".equals(s)) {
            it.remove();
        }
    }
    

    当然我也没试过这样的写法
    list.removeIf(item -> { /* condition */ });

  • stream().filter() 【流 + 过滤器】

    List<String> newList = list.stream()
        .filter(e -> !"b".equals(e))
        .collect(Collectors.toList());
    

    如上,最后还使用终止操作,同时用到 Collections 工具类,生成一个 List

遍历删除

需要特别注意,遍历删除最好使用倒序遍历,原因见【常见问题】

for (int i = list.size() - 1; i >= 0; i--) {
    if ("b".equals(list.get(i))) {
        list.remove(i);
    }
}

遍历删除也是最容易出错的
是因为在 Java 中,使用 remove() 方法删除元素,则 List 的 size 也将一并自减,并进行元素移动操作

常见问题

// 删除List里面的所有数据
/* 创建数组 */
private static 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reset();
}
private static void reset(){
    list.clear();
    list.add("a");
    list.add("b");
    list.add("c");
    list.add("d");
    list.add("e");
}
/* 正序删除 不能得到正确结果 */
/* 是因为每次进行remove操作时,都会进行size自减和元素前移操作 */
/*
i = 0,size = 5;删除a,size = 4,bcde前移;i++
i = 1,size = 4;删除c,size = 3,de前移;i++
i = 2,size = 3;删除e,size = 2,over
*/
public static void method1() {
    for (int i = 0; i< list.size(); i++) {
        list.remove(i);
    }
    System.out.println(list);	// [b, d]
}
/* 正序删除下标0位元素,出现的问题同理,size做自减,导致无法完全删除 */
/* List倒序一半的元素不能被删除 */
public static void method2() {
    for (int i = 0; i< list.size(); i++) {
        list.remove(0);
    }
    System.out.println(list);	// [d, e]
}
/* 提前使用len存储List的元素个数size,将出现下标越界异常 */
/* 因为在remove过程中,等价于数组大小的自减,因此在i自增的过程中,出现i>size的情况 */
public static void method3() {
    int len = list.size();
    for (int i = 0; i < len; i++) {
        list.remove(i);
    }
    System.out.println(list);
}
/* 提前使用len存储List的元素个数size,删除下标0位元素,正确 */
public static void method4() {
    int len = list.size(); // 保证只获取一次长度
    for (int i = 0; i< len; i++) {
        list.remove(0);
    }
    System.out.println(list);
}
去重

直接去重

  • stream().distinct()
list.stream().distinct().collect(Collections.toList());
  • HashSet(HashSet 得到的集合是无序的)
    如果想要得到一个有序的集合,则使用 ArrayList 等,将 HashSet 中的值复制到有序集合(列表)
    使用 add() 方法
HashSet<Integer> h = new HashSet<>(list);
return new ArrayList<>(h);	// 无序

Set<Integer> set = new HashSet<>();
List<Integer> newList = new ArrayList<>();
for (Integer element : list) {
    if (set.add(element))	// 能够添加证明唯一
        newList.add(element);
}
return newList;	// 有序

当然再次声明,有序,不是指升序或者降序

  • TreeSet
TreeSet<Integer> set = new TreeSet<>(list);
return new ArrayList<>(set);	// 有序

根据对象的属性去重

  • TreeSet
    TreeSet 比较好理解,使用了 Lambda 表达式 在初始化 TreeSet 时传入判断两个对象是否相等的判断方法,应该是 TreeSet 的构造函数提供的
    此处写的比较方法类似于:
    将年龄和姓名拼成一个字符串,然后做比较
Set<User> setByName = new TreeSet<User>((o1, o2) ->
		o1.getName().compareTo(o2.getName()));
setByName.addAll(list);
List<User> listByName = new ArrayList<>(setByName);
System.out.println(listByName);
//[User{name='Pepper', age=20, Phone='123'}, User{name='Tony', age=20, Phone='12'}]
Set<User> setByNameAndAge = new TreeSet<User>((o1, o2) -> {
	return (o1.getName() + o1.getAge())
        .compareTo((o2.getName() + o2.getAge()));
// return o1.getName().compareTo(o2.getName()) == 0
// ? o1.getAge().compareTo(o2.getAge())
// : o1.getName().compareTo(o2.getName());
});
setByNameAndAge.addAll(list);
List<User> listByNameAndAge = new ArrayList<>(setByNameAndAge);
System.out.println(listByNameAndAge);
//[User{name='Pepper', age=20, Phone='123'}, 
// User{name='Tony', age=20, Phone='12'}, 
// User{name='Tony', age=22, Phone='1234'}]
  • stream + TreeSet

    但是我没看懂这种高级的办法

List<User> streamByNameList = list.stream()
    .collect(Collectors
		.collectingAndThen(Collectors.toCollection(() -> 
				new TreeSet<>(Comparator.comparing(User::getName))), 
		ArrayList::new));
System.out.println(streamByNameList);
//[User{name='Pepper', age=20, Phone='123'}, User{name='Tony', age=20, Phone='12'}]

List<User> streamByNameAndAgeList = list.stream()
    .collect(Collectors
		.collectingAndThen(Collectors.toCollection(() -> 
			new TreeSet<>(Comparator.comparing(o -> o.getName() + o.getAge()))), 			ArrayList::new));
System.out.println(streamByNameAndAgeList);
//[User{name='Pepper', age=20, Phone='123'}, 
// User{name='Tony', age=20, Phone='12'}, 
// User{name='Tony', age=22, Phone='1234'}]
排序

​ 在 C++ 中有一个很好用的 sort() 方法,Java 的 List 也提供 sort 方法,使用 Lambda 表达式更方便

List.sort()

  • Comparator.comparing()
// 按照用户名自然排序
list.sort(Comparator.comparing(User::getName));
  • Lambda 表达式
// ~~我比较习惯的方式~~
list.sort((o1, o2) -> {
    int i = o2.getName() - o1.getName();	// 返回o1 < o2
    if(i == 0) {	// name 相等时
        return (o2.getAge() - o1.getAge());	// 返回o1 < o2
    }
});

// 比较推荐的方式,将需要比较的字段拼接成字符串,然后作比较
list.sort((o1, o2) -> {
    String str1 = o1.getName() + ":" + o1.getAge();
    String str2 = o2.getName() + ":" + o2.getAge();
    // 为什么不使用 <= 操作符
	// 因为Java没有重写比较操作符,compareTo方法就是比较大小的方法
    return str1.compareTo(str2);
});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Java中的字符串拼接使用的是+操作符,对于两个数字类型的数据做+操作,会得出结果然后转字符串进行比较,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会使用字符将两个字段隔开并做连接

list.stream().sotred()

  • list.stream().sotred() + Comparator.comparing().thenComparing()
list.stream().sorted(Comparator
						.comparing(User::getName)
						.thenComparing(User::getAge)
                    	.thenComparing(User::Score));
  • list.stream().sotred( Lambda )
list.stream().sorted((o1, o2) -> {
   /* 调用 compareTo() 方法,或者返回一个 int 值 */ 
});

实现 Comparable 接口,重写 compareTo 方法
需要 Collections 工具类辅助

// User类重写compareTo方法
@Override
public int compareTo(User o) {
    int i = o.getScore() - this.getScore();
    if(i == 0){
        return this.getAge() - o.getAge();
    }
    return i;
}

// 调用
Collections.sort(list);

Collections 工具类 + Comparator 重写 compare 方法

Collections.sort(users, new Comparator<User>() {
    @Override
    public int compare(User o1, User o2) {
        int i = o2.getScore() - o1.getScore();
        if(i == 0){
            return o1.getAge() - o2.getAge();
        }
        return i;
    }
});

Set

Java基础之Set

List 和 Set

  • List 是个有序列表,Set 是个集合,保证集合中元素的唯一性(null也是唯一的)
  • Set 集合不保证有序或无序,HashSet 无序,LinkedHashSet、TreeSet 等有序

需要注意的是,有序,是指元素的插入次序或者其他次序,而非升序降序
Set 集合,与数学中集合的定义不同的是,Set 集合只保证元素的唯一性,不保证元素的有序或无序

接口

  • Set 是一个接口,HashSet/LinkedHashSet/TreeSet 是接口的实现类,在使用集合时,需要声明其实现类

    Example: Set<String> set = new HashSet<>();

  • Set 接口规定了一些方法:

    boolean add(E e):向集合中添加一个元素,如果添加失败,则可能表示该元素已经在集合中存在

    boolean remove(Object o):删除集合中的某个元素

    void clear():清空集合中的元素

    boolean contains(Object o):判断集合中是否包含元素 o

    boolean isEmpty():判断集合是否为空

    int size():返回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不支持随机访问

  • Set 的底层不是数组 Set 的底层结构是 Hash/链表Hash/Tree 结构? 不支持随机访问
  • 要访问 Set 中的元素,需要借助迭代器,或者使用 forEach 增强循环

Queue

Java 数据结构之队列(Queue)详解

  • 队列作为一种线性数据结构,有很多种实现方式,即便是使用 ArrayList/数组 或者使用 链表 实现队列,都是很简单的 在 Java 中虽然也提供了队列的实现类,但也不是一定要使用

  • Queue 也实现了 Collection 接口,但是它还规定了一些队列需要实现的方法:

    boolean add(E e)/boolean offer(E e):入队/向队尾添加元素,如果队列已满,则抛出异常/返回 false

    E remove()/E poll():出队/删除队首的元素,并返回其值,如果队列为空,则抛出异常/返回 null

    E element()/E peek():返回队首元素,如果队列为空,则抛出异常/返回 null

    int size():返回队列中元素的个数

    boolean isEmpty():返回队列是否为空

    void clearn():清空队列中的元素

    boolean contains(Object o):判断队列中是否包含元素 o

  • Java 中常见的队列实现类如:ArrayDeque/PriorityQueue 以及后文会提到的阻塞队列

    如 Java 提供的 LinkedList 实现了 Queue 接口,因此也是队列的实现类

PriorityQueue 和后文提到的 PriorityBlockingQueue 不同之处在于:
虽然二者都是具有优先级的队列,但是 PriorityBlockingQueue 基于链表,而 PriorityQueue 基于数组,以数组的形式组成一个二叉树(堆)

Map

HashMap

JDK8

  • HashMap应该是按照HashCode的顺序进行存储,因此不支持按插入顺序存放,也具有无序性
  • 底层的数据结构为 数组 + 链表 + 红黑树
    在使用链表的阶段,采用尾插法进行插入,解决了多线程死循环的问题,但是还是无法避免出现覆写和 null 值
  • 允许存在一条 key 值为 null 的数据,value 值没有限制

JDK7

  • 底层的数据结构为 数组 + 链表
底层原理

JDK7

  • JDK7 HashMap 的底层是 数组+链表 ,查找效率为 O(n)

JDK7 的 HashMap 的组织方式,大概就像这样

JDK8

  • JDK8 HashMap 的底层是 数组+链表+红黑树
  • 当链表的长度>8且数组的长度<64时,HashMap只进行扩容,此时的组织方式和 JDK7 的 HashMap 一致
  • 当链表的长度>8且数组的长度≥64时,HashMap 的结构转为 数组+红黑树
    查找效率为 O(logn)

在此只以 JDK8 为基础

初始大小

  • HashMap 在声明和实例化时不声明存储 键值对 数据的空间,当向 HashMap 中插入数据时,Map 的大小初始化为 16
  • 16 表示:按照链地址法的方式,可以存储 16 个不同的 hash 索引

索引算法 + 链地址法

  • 链地址法:如 JDK7 的组织方式所示,相同 hash 值的数据通过链表存储,并将链表头结点放入数组
    数组的下标为 hash 经过运算后的索引值

  • 索引算法
    I. 一个对象经过 Hash 算法得到一个 hash 值
    II. hash 值经过索引算法得到 HashMap 的数组索引值
    索引算法为:(hash_value)%(HashMap.length()); 表示使用 hash 值对 Map 的容量取模

    需要注意的是,在源代码中,并不采用 % 这样的运算方式,而是 h & (length-1); 做取模

随机存取

  • 随机存取都基于 HashMap 的索引算法
    即需要存一个数,则直接计算其 hashcode,再算索引,再进行插入或覆写;
    需要取一个数,则计算其 hashcode,得索引,然后读取数据;
  • 由于 HashMap 的数组 backet 由索引计算所得,因此可以直接计算得到

哈希方法

  • key 为 null 的数据存放在 HashMap 数组的首位
public int hashCode() {
    int h = hash;
    if (h == 0 && value.length > 0) {
        char val[] = value;
        for (int i = 0; i < value.length; i++) {
            h = 31 * h + val[i];
        }
        hash = h;
    }
    return h;
}
  • 可以认为所有的求 hashcode 都是使用了这个方法
  • h = 31 * h + val[i] 中对 31 取模的原因是:
    I. 31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质数
    II. 31满足等式 h*31 == (h<<5)-h;为什么要满足这个等式,因为虚拟机喜欢做这样的优化
    为什么虚拟机喜欢做这样的优化,我不知道,3q

哈希冲突见下文 【哈希冲突】

哈希冲突

对Hash的一些总结

链地址法

​ 如 JDK7 的 HashMap 的组织方式,hash 冲突的元素以链表形式存储,头结点放入数组 backet

  • 优点
    I. 处理冲突的方式简单,平均查找长度较短
    II. 因为链表动态申请空间,适合总数经常变化的数据,同时对于删除操作也很友好
    III. 相比起来占空间比较小,在数据量非常大时,整个结构中的指针域可忽略不计
  • 缺点
    I. 查询效率低(在 hash 冲突时,查询的长度可能是链表的长度)
    II. 不容易序列化

为什么说链地址法不容易序列化:
序列化即将对象数据写入磁盘,而链地址法中的对象含有指针,不容易序列化

再Hash法

​ 第一个 hash 冲突时,则使用第二个哈希函数,…,直到不发生 hash 冲突为止

  • 优点
    不易产生聚集
    我觉得这样的方式也具有更高的查询效率【大概
  • 缺点
    计算 hash 的时间长

公共溢出区

​ 将 hash 冲突的数据,统一放入溢出区

开放定址法

​ 当关键字 key 的哈希地址 hash1 出现冲突时,以 hash1 为基础,产生新的 hash2,…,直到找出一个不冲突的 hash ,将相应元素存入其中

  • 线性探测再散列
    顺序查看下一个单元,直到下一单元为空,则插入数据,或者一直没有空单元,直到遍历完全表
  • 二次平方探测再散列
    在表的左右进行跳跃式探测,直到找出一个空单元或查遍全表
    即 hash - 1^2,hash + 1^2, hash - 2^2, hash + 2^2, …, hash - k^2, hash + k^2
  • 伪随机探测再散列
    和上述两种散列方式类似,只是它的探测规则是使用一个伪随机数来进行空单元的探测
  • 优点
    I. 容易序列化
    II. 若预知数据量,则可以创建完美的哈希数列
  • 缺点
    I. 占空间大,对于总量未知的数据,需要很大的空间来应对 hash 冲突的情况
    II. 删除节点不能直接将节点置为空,只能标记该节点已被删除(不能进行物理删除,只能进行逻辑删除)
    因为每个节点的位置都有可能是 hash 冲突后散列得到的,当某个节点被物理删除,则根据它散列得到的位置将出现问题
HashMap 和 HashSet

HashMap和HashSet

  • HashMap 和 HashSet 都使用 key 的 hashcode 作为 hash 值存放
  • HashMap 将 value 直接作为 value 值存放
    HashSet 将 HashSet 的 final 变量(Object 类型) PRESENT 作为 value 值存放
  • HashSet 实现的是 Collection 接口,HashMap 实现的是 Map 接口

HashSet 的底层是 HashMap

  • 可以认为,HashSet 的元素唯一性的依据是:底层的 HashMap 的 key 值具有唯一性,而 HashSet 是一个 value 值恒为 PRESENT (Object类型)的HashMap
  • 插入数据时 HashSet 会调用 HashMap 的 put 方法

HashMap 与 Set/Collection

  • 可以使用 .keySet()/Set() 方法将 HashMap 中的 key 值存储进集合中
  • 可以使用 .value() 方法将 HashMap 中的 value 值存储进顺序表(Collection)结构中
ConcurrentHashMap

Java–ConcurrentHashMap的原理

​ ConcurrentHashMap 和 HashMap 的不同:ConcurrentHashMap 线程安全;
​ 其他方面ConcurrentHashMap 和 HashMap 一致(就连 JDK7 和 JDK8 在组织方式上的区别也一致);
​ 在实现线程安全的方式上,JDK7 和 JDK8 也有所不同;

​ 【ConcurrentHashMap 的底层原理,在课程资料里面已经介绍得很清楚了】
​ 【 在此只根据我个人的理解进行记录

线程安全 JDK1.7

  • HashMap + ReentrantLock + Segment,即分段锁
    分段锁的结构和 HashMap 几乎一致,它的底层也是 数组+链表

  •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JDK1.7 的 ConcurrentHashMap 底层只使用了数组和链表,因此对于写操作来说,需要做的只是插入或替换

put操作

  1. 使用元素的 key 值计算得一个 hash 值,根据这个 hash 值确定它对应的 Segment(分段锁)

  2. 对 key 进行第二次 Hash,得到一个新的 hash 值,根据这个 hash 确定在 Segment 内部的数组索引位置 HashEntry

  3. 获取分段锁,如果获取成功,则直接将数据插入到 ConcurrentHashMap 中,或者修改 ConcurrentHashMap 中数据的 value 值

    向 Map 中插入一个已存在的 key 值,则产生覆写

  4. 如果获取分段锁失败,则当前线程采用自旋的方式获取锁,当自旋的次数超过某特定值只会,线程挂起

  5. 释放锁

get操作

  1. get 操作不涉及数据的修改,因此不需要加锁,但是和 HashMap 不同的是,ConcurrentHashMap 需要进行两次 Hash,一次获取 Segment,一次获取 HashEntry
  2. 存储在 ConcurrentHashMap 中的数据都使用了 volatile 关键字,使得该数据对所有线程可见

size操作

  • 获取当前 ConcurrentHashMap 中元素的个数
  1. 进行两次 size 操作(遍历所有的 Segment)
  2. 如果两次 size 得到的结果相同,则直接返回 size 得到的结果
  3. 如果两次 size 得到的结果不同,表示在两次 size 期间发生了数据增删操作,则 ConcurrentHashMap 将对所有 Segment 加锁,然后进行遍历
    (因此得到的结果非常准确)

因此,JDK1.7 中 ConcurrentHashMap 的操作粒度为 Segement

线程安全 JDK1.8

  • HashMap + synchronized + CAS

    具体的底层原理我按照我的理解进行叙述,可能有些许错误 awa

put操作

  1. 由于舍弃了 Segment 的组织方式,在 JDK1.8 中,对于需要插入的元素,将根据它的 key 计算得一个 hash 值,这个 hash 值对应到一个 bucket

    bucket 即 HashMap 中的数组项

  2. 对 bucket 加锁

  3. 进行数据的插入或者更新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在红黑树中插入数据,可能需要进行树旋转

  4. 释放锁

get操作

  1. 同 JDK1.7,存储在 ConcurrentHashMap 中的数据都使用了 volatile 关键字,使得该数据对所有线程可见

因此,在 JDK1.8 中的 ConcurrentHashMap 中,操作粒度为 bucket

线程安全

实现线程安全的办法

  • 和 List 接口一致,实现线程安全有三种办法:使用线程安全的实现类;使用 synchronizedMap;借用 JUC 的方法;

  • HashTable 是线程安全的,因为它对每个读写方法都使用了 synchronized 关键字

  • 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 的实现思想和 HashTable 几乎一致,使用 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 包裹 HashMap,效果等同于为 HashMap 的读写方法加锁

    其特性可能和 List 一致,它只为数据体加锁,因此在使用迭代器进行数据访问时,还需要单独加锁
    List 的线程安全中没有特殊说明使用 Collections.synchronizedList加锁的原理,但是大概和 synchronizedMap 一致:
    使用互斥量 mutex 进行互斥访问,mutex 是 Java 提供的一个互斥对象(大概)

  • 使用 JUC 的 ConcurrentHashMap,相关说明见上文 【ConcurrentHashMap】

    List 使用 JUC 是通过 CopyOnWriteArrayList 生成类似快照的数据体,然后进行读写

HashMap线程不安全的说明 - 死循环(JDK7 会出现死循环)

Java–HashMap保证线程安全的方法

  • 在 HashMap 进行扩容时,将使用以下代码(简化)(HashMap 的链式结构不带头结点)
while(null != e) {	// 遍历链表,并将每次遍历到的头结点插入新数组
    Entry<K,V> next = e.next;	// 记录将被转移的头结点的下一个结点
    e.next = newTable[i];	// 转移头结点(头结点指向原头结点)
    newTable[i] = e;	// 转移头结点(原链表的头指针指向新头结点)
    e = next;	// 遍历下一个头结点
}
  • 线程1扩容:先记录头结点的下一个结点,时间片用完,挂起
  • 线程2扩容:扩容成功,原链表在新数组中倒置(因为使用的头插法)
  • 线程1:此时线程1的栈空间会呈现:原来的 next 被倒置后指向了原来的 e
  • 线程1:e 转移到新数组的头结点的位置
  • 形成单链表循环(死循环)

HashMap线程不安全的说明 - 数据覆盖

  • 执行 put 操作时,HashMap 先根据 hashcode 检测当前 bucket 中是否为空,如果为空,则直接插入,否则使用散列算法进行散列
  • 线程1插入数据:检测到 bucket 为空,时间片被用完,挂起
  • 线程2插入数据:检测到 bucket 为空,插入数据
  • 线程1:继续执行插入操作,直接向 bucket 写入数据
  • 线程2的数据被覆盖
  • 数据被覆盖可能导致 HashMap 的 size 只执行了一次 ++ 操作,导致 size 错误

HashMap线程不安全的说明 - 读出为 null

  • 在扩容时,线程1还没将数据转移到新表,就被挂起,然后线程2进行数据读取,会读取新表的内容
  • 读出为 null
ConcurrentSkipListMap

引言

  • ConcurrentSkipListMap 是 JDK1.6 新增的,适用于高并发场景的 Map,能够在大部分情况下保证线程安全 因为 ConcurrentSkipListMap 的操作其实不是原子操作,所以说基本情况下是线程安全的
  • 基于跳表结构 ==> 增删改查的时间复杂度都为 O(logn) ==> key 有序
  • key 和 value 都不能为 null 不然就不能完成排序了

跳表

跳表(Skip List)

  • 跳表中的元素是以指针的形式相互联系的,可以将整个跳表理解为若干个层级的索引结构,从高层级向低层级,元素依次增多(像金字塔一样),且每一层的元素都保持有序(一般是升序排列)
  • 最底层的索引是所有元素组成的链表,且有序
  • 从最底层元素中挑取若干元素,按照次序以链表的形式相互组织,同时,该元素也以一个指针指向下层的等值元素,因为这些元素从底层挑取且依次排列,因此有序,也可作为数据访问时的索引
  • 向上层索引元素同理…
  • 图取自 CSDN - 跳表(Skip List) - hakusai22

以访问一个元素为例,如果需要访问值为 8 的元素,则
I. 从跳表的顶层开始,向链表尾遍历,直到遍历到的值 ≥ 8(遍历到了表尾 13)
II. 向前遍历一个元素(遍历到 1)
III. 以此时的元素为基准,在下一级索引中向表尾遍历链表,直到遍历到的值 ≥ 8(遍历到了表尾 13)
IV. 向前遍历一个元素(遍历到 7)
V. 以此时的元素为基准,在下一级索引中向表尾遍历链表,直到遍历到的值 ≥ 8(遍历到了 8)

  • 因此,删除/修改跳表中的元素时,需要同时修改其索引

TreeMap

  • 默认按照 key 的升序进行存放,因此不支持按照插入顺序存放
    同时提供排序方法的重写,即重写 Comparator 的 compare 方法,完成自定义排序
    TreeMap 是有序的
  • 底层为 红黑树
  • 不允许存在 key 值为 null 的数据,不然就没法排序了
  • 不是线程安全的类

LinkedHashMap

  • LinkedHashMap按照插入顺序进行数据存储
    因此它是有序的,并且不支持排序
  • LinkedHashMap底层是 双向链表 + HashMap;【LinkedHashMap 是 HashMap 的子类】
    也因此比较好理解为什么按照插入顺序存放
  • 和 HashMap 一样,LinkedHashMap 只允许一条 key 值为 null 的数据,value 值无限制

扩容

HashMap、HashSet、HashTable
初始容量最大容量扩容时倍数加载因子
HashMap162^30n*20.75
HashSet162^30n*20.75
HashTable11Integer.MAX_VALUE-8n*2+10.75
加载因子

深入理解HashMap加载因子:为什么默认值是0.75?

  • 加载因子一般是一个处在 (0,1) 之间的数,表示 Hash 结构的填充程度,同时加载因子也作为结构扩容的判断条件
    如一个容量为16的 Hash 结构,它填充了12个元素,填充程度达到加载因子 0.75 ,因此在下一次插入数据时进行扩容
  • 为什么需要加载因子
    加载因子是用来应对 hash 冲突的,当出现 hash 冲突时,可能意味着需要更多空间来存储数据,因此一直需要一些空间来处理冲突
  • 为什么是 0.75
    大概是 0.75 的加载因子可以正好做到即不浪费过多的空间,又足够处理 hash 冲突

此处的加载因子说法来源于 自学精灵

扩容机制

HashMap 和 HashSet 的容量为 2^n

  • 一般为了减少冲突,Hash 结构的容量会设置为质数,或者尽量设计为奇数
    (因为索引的计算方式为 hashcode % Map.length()
  • HashMap 和 HashSet 的容量设计为 2^n,是为了在取模和扩容时做优化

初始化

​ Hash 结构在声明和实例化时并不会扩容,也不具备初始容量的空间
​ 当使用 put 插入元素时才会进行扩容,第一次插入元素时,结构将扩容为初始容量
​ 初始化和后续扩容的方式为调用 resize() 函数

resize()

  1. 判断旧数组的容量是否达到 2^30
    I. 若旧数组的大小已达到 2^30,则进行最后一次扩容,扩到 2^31-1 的大小,之后就不进行扩容了
    II. 若旧数组的大小未达到 2^30,则容量扩充为原来的2倍
  2. 创建一个容量更大的新数组
  3. 将旧数组中的内容转移到新数组(使用新数组的容量重新进行索引计算)

迭代器

为什么使用迭代器

Java基础 – 深入理解迭代器

  • 为了屏蔽数据结构内部的特征,比如在需要访问 HashMap 中元素的时候,使用迭代器就不需要考虑此时的 HashMap 是链式结构还是红黑树,只需要使用迭代器的 next() 方法即可
  • 另外,迭代器针对整个集合类型起效,使得确定了数据类型的迭代器 可以访问几乎任意 存储了该数据结构的集合容器(代码来自 博客园 - Java基础 – 深入理解迭代器 - 大奥特曼打小怪兽
public static void display(Iterator<Person> it) {
    while(it.hasNext()) {
    	// 存储了Person的集合容器都可以被it迭代器访问
    }
}

我个人理解的话,还有一个原因:Java 没有指针,在一些需要指针的场景,可以使用迭代器;另外迭代器提供了很多优雅方便的封装接口函数,在使用过程中更方便也更安全

IO流 与 异常

IO流

吃透Java IO:字节流、字符流、缓冲流

字节流

字符流

缓冲流

JavaIO 流相关的底层内容太复杂了,之后看懂了再来补充,暂且浅浅写一下三种 IO 流的区别

  • 字节流以一个字节为单位,即 1byte == 8bit;
    字符流以一个字符为单位,因为 Java 采用 Unicode 编码,一个中文占 2 个字节,因此,Java 的字符流单位为 2byte == 16bit
  • 字符流具有缓冲区,但是相比缓冲流来说,字符流的缓冲功能相对较弱
  • 字节流可以读写任何格式的数据,但是字符流更加适用于文本文件
BIO | NIO | AIO

Java BIO、NIO、AIO

关于 BIO、NIO、AIO 的具体底层和实现,等我学会了再进行补充,在此浅浅列出它们的区别

  • Java 的所有版本都支持 BIO;Java 1.4 才开始支持 NIO;Java 1.7 才开始支持 AIO

  • BIO 理解为同步阻塞,即一个请求(连接)对应一个线程,在 IO 资源未就绪时,该请求(线程)将进入阻塞态,直到 IO 就绪,然后执行
    这使得
    I. 一个请求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 IO 资源,将被阻塞
    II. 当请求数量庞大的时候,将造成大量的阻塞态的线程,会崩溃

  • NIO 理解为同步非阻塞
    它引入两个新的定义:Selector 选择器 + Channel 通道
    I. 通道会关注相应的事件(读写操作等)
    II. 选择器是一个多路复用器,每个请求都会注册到多路复用器上面,然后选择器根据通道的事件状态为请求创建线程

    如:对于读写操作,当 IO 准备就绪后,才会为 IO 处理请求创建线程

  • AIO相对来讲用的不是很广泛,它支持异步非阻塞
    可以理解为,用户进程发起 IO 请求,然后就 return ,处理自己的程序
    当 IO 就绪并处理完成之后,则由封装程序通知用户进程

序列化与反序列化

引言

  • 浅显地理解来说,序列化就是将 Java 的对象信息转化为字节流,以方便传输或存储,反序列化就是将字节流读取为对象信息
  • 实现了 Serializable 接口的类具备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需要输入/输出流以承接字节流的输入/输出,有了输入/输出流之后,使用写入函数 writeObject / 读取函数 readObject 进行序列化/反序列化,操作完成之后,需要关闭输入/输出流
  • 实际上,Serializeable 是一个标记接口,接口中并未定义函数,只是标记了类是否支持序列化
  • 使用了 transient 关键字的成员不能被序列化,同样,静态成员也不能被序列化

序列化/反序列化时如何保证对象之间的关系

  • 序列化时,对象及其作为成员的对象,会递归地写入到字节流中
    如:Person 类对象的成员 Address 对象,会在序列化时,被递归地转为字节流
  • 反序列化时,根据比对类唯一的序列化编号,可以确定反序列化对象所对应的类是否对应,因此,如果类结构发生变化,则可能导致反序列化失败
    对于对象中的成员对象,如果该成员对象其实是同一个对象的引用,则在反序列化时只进行一次反序列化
    如:对象 obj1 和 obj2 都拥有共同的成员对象 obj_common ,如果 obj_common 指向的是同一个对象,则在反序列化时,obj_common 只会被反序列化一次

异常

​ Java 异常统一实现 Throwable 接口
​ 它的两个直接子类即 Error 和 Exception

基本定义

Error

  • Error 出现时,则 JVM 内部出现了问题,比如资源不足等,无法由程序员进行处理

    对 Error 的理解更倾向于它的英文本意,即 错误

Exception

  • Exception 出现时,一般可以通过外部处理进行恢复

    对 Exception 的理解也如它的英文本意,即 异常

  • 有两种类型的 Exception :

    I. RuntimeException - 非受检异常

    II. 其他 Exception - 受检异常

    使用建议:将checked exceptions用于可恢复的情况
    将unchecked exception用于编程的错误

    将受检异常和非受检异常的区别理解为:是否需要强制加上 try ··· catchThrows

    受检异常,即会在编译期被检查的异常
    非受检异常,即在编译期不会被检查的,在运行期才会体现的异常

处理异常的方法

try ··· catch ··· finally

  • 在有异常的一般情况下,执行顺序 try=> catch=> finally=> finally块之外
  • 如果 catch 中有 return,则在捕获异常执行 catch 和 finally 之后,再执行 catch 中的 return,try 中的 return 不执行
  • 如果 catch 和 finally 中都有 return,则执行 finally 的 return
public class 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Object handler = handler();
        System.out.println(handler.toString());
    }
    public static Object handler() {
        try {
            System.out.println("try:内(前)");
            // 在此处会出现异常,因此此处语句以及之后语句不执行
            System.out.println("try:内(异常)" + 5 / 0);
            System.out.println("try:内(后)");
            return "try:返回";
        } catch (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catch:内(前)");
        } finally {
            System.out.println("finally:内");
        }
        System.out.println("最后");
        return "最后(返回)";
    }
}
try:内(前)
catch:内(前)
finally:内
最后
最后(返回)
  • 在无异常的情况下,将不执行 catch 之内的语句,但是会执行 finally 代码块中的内容
    顺序为 try ==> finally ==> try 代码块中的 return
    但如果 finally 中含有 return ,
    则 执行finally 中的return,try中的return 不执行

总结

  • 一旦出现异常,异常之后的代码就不执行( return 语句包含在内),在catch 中发生的异常也是
  • 异常处理的次序在 return 语句的前面一点点(return 是最后执行的)
  • 异常处理中的 return 执行的优先级为 : finally > catch > try ; 而且 return 语句只执行一次

系统问题

线上系统问题

Java线上问题排查–系统问题排查的方法/步骤

死锁

数据库死锁

数据库索引失效

死锁

JVM

内存

面试必问,JVM内存模型详解

内存模型 JMM

JMM(Java内存模型)——附图文说明

引言
  • JMM 即 Java Memory Model,规定了 JVM 的内存结构,但此结构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一个抽象的划分
  • JMM 定义了程序中变量的访问方式,从而屏蔽操作系统和硬件环境的差异,使得 java 程序在各种环境下都能达到一致

主内存空间与线程空间

  • 主内存空间是所有线程都可以访问的空间,比如堆和方法区
  • 线程空间也称作工作空间或栈,存储线程的私有数据,线程之间相互独立,即工作空间互不影响
  • 在 JMM 模型中,线程将先从主内存空间访问并拷贝需要的数据,然后在工作空间中对拷贝下来的数据进行操作,操作完成之后,再将数据回写到主内存空间

JMM 模型提供的定义

  • 原子性
    原子性保证一组操作不可分割和中断

    不可分割理解为:这组操作要么都执行,要么都不执行
    不可中断理解为:这组操作中涉及到的数据,在操作开始后就不允许被其他线程修改,直到这组操作结束

    int i = 2; 基本类型的赋值操作为原子操作

    int i = j; 先读取 j 的值,然后将 j 赋值给 i,不是原子操作

  • 可见性
    由上文可知,一个线程对某数据进行操作,其实是修改的主内存空间中该数据的拷贝,当操作完成后,将该数据回写到主内存空间后,其他线程才可以读取到最新数据

    可见性使得一个线程在操作完一个数据后,其他线程立马就知道该数据被修改了

    Java 的可见性通过 volatile 实现,被 volatile 修饰的变量,在修改之后,会立马同步到主内存空间

    synchronized 是另一种实现可见性的方式,被 synchronized 修饰的数据,在操作之前进行加锁,在数据回写到主内存之后,才进行解锁,这保证所有线程在拿取到数据时,该数据都是最新的(否则就无法获取)

    final 保证数据的可见性是因为 final 属性的对象在初始化后就不允许被修改

  • 有序性
    有序性针对指令重排;指令重排是指编译期为了性能而改变代码执行的顺序,这种改变并不影响代码最后的运行结果

    而 JMM 定义的有序性使得编译器按照代码的顺序执行代码

    volatile 和 synchronized 都可以禁止指令重排,它们的执行方式都是在关键字修饰的语句前后加上内存屏障,内存屏障使得屏障内部的语句不可进行顺序交换,也不可和屏障外的语句进行交换

内存交互

​ 线程工作空间和主内存空间的交互见【主内存空间与线程空间】

线程从主内存中获取数据

  • Lock:锁定,当线程获取数据时,就将该数据锁定,并将数据状态标识为由当前线程独占【使用 volatile 修饰的变量可能不会进行锁定操作
    执行 Lock 操作时,当前线程中该变量的值将被清空
  • Read:读取,获取主内存中的数据,并将该数据传输到工作空间
  • Load:将 Read 操作传入的数据拷贝到工作内存的变量副本

线程对数据进行操作

  • Use:使用,在不改变数据值的情况下进行的访问等操作
  • Assign:赋值,即对数据进行修改

在工作空间之上还有一个结构——执行引擎
数据传输到执行引擎,即数据的 Use;从执行引擎中接收到值,并赋值给变量,即 Assign;

线程将数据回写到主内存

  • Store:存储,数据经过一系列操作后,传入一个值到主内存空间
  • Write:写入,主内存空间中的数据接收到 Store 传入的值,并将该值赋值给变量
  • Unlock:以上操作完成,释放锁

内存交互规则

  • Read 和 Load 操作、Store 和 Write 操作、Lock 和 Unlock 操作成对出现
  • 当线程对变量进行赋值 Assign 后,必须通知主内存【即 Assign 操作之后一定有 Store 和 Write(大概)】
  • 没有进行过赋值 Assign 的变量,不允许向主内存中回写
  • 变量一定诞生在主内存中,工作内存不允许直接对未初始化的变量进行 Use 和 Store 操作【也因此线程不能直接对未初始化的变量进行 Load 和 Assign 操作】
  • 执行 Unlock 操作之前,一定先执行 Store 和 Write 操作
指令重排

指令重排 - 博客园

as-if-serial&happens-before

引言

  • 指令重排的核心是:JMM 向程序员保证,指令重排后的执行结果与顺序执行的结果一致;JMM 对编译器和处理器进行要求,保证指令重排后的执行结果与顺序执行的结果一致
  • 以下的 as-if-serial 和 happens-before 规则都是对于指令重排的规定,即只要满足 as-if-serial 和 happens-before 规则 的要求,编译器可以进行指令重排
as-if-serial
  • as-if-serial 是 JVM 对程序员的承诺,即:在单线程场景中,JVM 可以根据性能优化的需要,改变代码运行的次序,并保证在单线程场景中,重排后的执行结果与原顺序执行结果一致
  • 具体描述为:编译器和处理器不会对存在数据依赖关系的操作进行重排序
    如:int a = 10; int b = 11; int c = a + b; 中 a 和 b 操作没有依赖关系,因此 a 与 b 的定义语句可能会被重排,但是 c 依赖于 a 和 b,因此 c 一定排在 a 和 b 的后面
happens-before

Happens-Before原则深入解读

引言

  • 与 as-if-serial 类似,happens-before 也是 Java 编译期对程序员做出的承诺,即在多线程场景中,编译器保证数据在线程之间的可见性;

    这里的可见性是指,如果一个线程 A 的操作需要在线程 B 之前,那么 A 线程对 B 线程可见,需要保证线程 B 获得的数据是 A 线程处理过的,即线程 A 执行后才能执行线程 B

  • 如果重排序后的执行结果与按照顺序执行的结果一致,则编译器可以对代码进行重排

规则

  • 程序顺序规则:即按照程序代码的先后顺序执行

    这里的先后顺序是指:在执行结果层面,得到的结果与 按照代码先后顺序 运行得出的结果一致;在实际执行顺序层面,可以允许指令重排

  • 监视器锁规则:即对于一个锁,如果它正处于锁定状态,则需要等它解锁之后,才能再次对其进行加锁

  • volatile 变量规则:与 volatile 的作用一致,即如果一个线程对该变量进行了修改,那么其他线程读取到的变量应该是修改后的值

    保证 volatile 变量的可见性

  • 传递规则:如果 A 发生在 B 之前,B 发生在 C 之前,那么 A 发生在 C 之前

  • 线程启动规则:如果线程 A 先启动,然后由 A 启动线程 B,那么线程 A 对变量的修改,在 B 中可见【也称 start 规则】

  • 线程中断规则:这个规则我看不明白,就按照我粗浅的理解记录一下
    在 Java 中,如果线程调用了 interrupt 函数,则 interrupt 函数在中断发生之前就会执行,并且,interrupt 函数中产生的修改,将对中断发生后的程序可见

    在 Java 中,interrupt 函数算是一个检测函数,目的是检测是否有中断发生

  • 线程终结规则:如果线程 A 在执行过程中,通过制定 ThreadB.join() 等待线程 B 终止,那么在 B 运行时所作的修改,在 B 终止后,该修改都将对 A 可见【也称 join 规则】

  • 对象终结规则:对象的初始化方法发生在对象的 finalized 方法之前

数据区

Java 中基本数据类型的存储方式和相关内存的处理方式

数据区信息总览

  • 堆:存放对象实例、String 常量池、基本数据类型常量池、静态变量

  • 方法区(元空间):存放类信息、类常量池、运行时常量池
    运行时常量池包括:符号引用和字面量

    字面量理解为在代码中直接定义出现的数据,如 int num = 1; 中的 1;如 String str = "muhuai" 中的 muhuai;

    需要注意的是,Java 规定 char 类型的字面量使用 ‘’ 包裹,String 类型的字面量使用 “” 包裹;

  • 虚拟栈区:存放临时变量(局部变量)

方法区:永久代和元空间

JVM之方法区、永久代、元空间三者

  • 永久代和元空间都是方法区的实现方式,JDK8 之前使用永久代实现方法区,JDK8 之后使用元空间

  • 从 JDK6(大概)开始,永久代就逐渐被移除,直到 JDK8 才彻底移除,因此我们简单理解为 JDK8 之前都使用永久代实现方法区

  • 永久代的方法区内存占用的是 JVM 的空间,并且 JVM 会设定永久代的内存上限,它的垃圾回收机制为 Full GC,即扫描整个堆,回收没有被 JVM 回收的对象
    因此 JDK8 之前很容易出现内存泄漏,进而导致内存不足 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PermGen

  • 元空间的方法区占用的是系统的空间,有自己的垃圾回收算法,因此以元空间实现的方法区只受到系统的限制
    元空间溢出将报错: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MetaSpace

  • 在 JDK8 之前,String 和 基本数据类型的常量池也放在方法区,导致永久代更容易出现内存不足

    但其实在 JDK7,String 和基本数据类型的常量池就放进堆中了

设置永久代的空间参数

# 设置永久代分配的初始空间大小,默认是20.75M
-xx:Permsize
# 设置永久代的最大空间,32位机器默认64M,64位机器默认82M
-XX:MaxPermsize

设置元空间的空间参数

# 设置元空间分配的初始空间大小,默认根据运行时程序的需求动态调整
-xx:MetaspaceSize
# 设置元空间的最大空间,默认只受系统空间的限制
-XX:MaxMetaspaceSize

堆外内存

Java-堆外内存

堆外空间分为 元空间 + 直接内存 + 其他堆外内存 ,此处我们不讨论元空间

直接内存

  • 直接内存一般指能通过 DirectByteBuffer 申请的内存,这块内存也是机器物理内存
  • 可以通过【-XX:MaxDirectMemorySize】来设置堆外内存的最大值(默认为64M)
  • 这块空间不足时,也会抛出 OOM

DirectByteBuffer

  • 申请堆外内存:ByteBuffer.allocateDirect(size)

  • 释放堆外内存:在 DirectByteBuffer 对象进行初始化时,会同时创建一个 Cleaner 对象,当某时(一般是 FGC 时),Cleaner 将执行 unsafe.freeMemory(address) 方法,从而回收堆外内存;
    如果 DirectByteBuffer 对象在 YGC 中被回收了,则 Cleaner 对象将在 FGC 时执行 Cleaner.clean() 回收堆外内存

    但是这个方法内部还是调用了 System.gc() ,因此不能开启 -XX:+DisableExplicitGC

    同时这也意味着,如果不发生 FGC ,则一直无法回收堆外内存

  • 当然直接使用 System.gc() 进行 FGC 时也会进行堆外内存的回收

其他堆外内存

  • 其他堆外内存是通过 Unsafe 或其他 JNI 手段申请的堆外内存,没有相关参数约束这块空间的大小,虚拟机也无法自动对其进行 GC
  • sun.misc.Unsafe 提供了一组方法来进行堆外内存的分配,重新分配,以及释放
// 分配一块内存空间
public native long allocateMemory(long size);
// 重新分配一块内存,把数据从address指向的缓存中拷贝到新的内存块
public native long reallocateMemory(long address, long size);
public native void freeMemory(long address);	// 释放内存
  • 但是直接使用 unsafe 会报错,因为 Unsafe 不让直接使用,因此如果要用 Unsafe,需要借助反射

为什么使用堆外内存

  • 使用堆外内存能够带来更高的读写效率
    I. 当需要将数据写入磁盘时,需要先将数据复制到堆外内存,然后再从堆外内存复制到磁盘
    II. 当需要把磁盘的数据加载到堆中,也需要经过堆外内存(大概)
  • 因为堆外内存不参与 JVM 的 GC 过程,因此从某种程度上,使用堆外内存可以减少 STW 的时间

缺点

  • 堆外内存泄漏难以发现
  • 不过也有办法查看是否发生了堆外内存泄漏【此部分我也不是很清楚,以后再进行补充】

内存泄漏

ThreadLocal

ThreadLocal.set(null) 造成内存泄漏的原因分析

小议 ThreadLocal 中的 remove() 和 set(null)

  • ThreadLocal 是一种线程封闭的对象,线程将拥有独立的实例空间,以此保证线程之间的独立性

  • ThreadLocal 保证独立性的组织方式是维护一个 ThreadLocalMap,这个 Map像一个键值对数组,ThreadLocal 的一个弱引用作为 key,value 是 ThreadLocal 所保存对象的引用

  • 由于 key 所保存的引用是弱引用(不管内存是否足够,在弱引用不被使用时,GC 就会回收它),当作为 key 的引用被回收之后,按理说 value 应该也被回收,但是 value 如果是强引用,就始终无法被回收

    为什么 ThreadLocal 的 key 是弱引用
    因为如果是强引用,则在 ThreadLocal 线程结束时,由于 key 还保留着 ThreadLocal 的强引用,所以无法被回收

    一个键值对我们称为 Entry

  • 作为强引用的 value 其实是这样的一条强引用链:Thread Ref ==> Thread ==> ThreaLocalMap ==> Entry ==> value

remove() 和 set(null)

  • 在线程结束时,应该关闭线程,并释放该线程所持有的资源,常见的方式如下:

  • 使用 remove() 将直接删除 Entry(它将清除线程中所有 key == null 的 Entry)

  • 使用 set() 只是将 Entry 的 value 值置为空,因此可能导致原本的 value 不能被回收

    正常情况下,当 value 置为空时,原来的 value 如果没有被其他的对象引用,则会在一段时间后由系统进行垃圾回收

    另一种 value 无法回收的情况是 key 的 this 指针无法删除,从而导致该指针对应的 value 实例无法被回收

    还有一种是,ThreadLocal 对象对实例的引用是软引用,在 ThreadLocal 对象被 GC 之后,value 对应的实例没有被回收

线程池

  • 在上述情况中,当线程结束时,ThreadLocal 会被回收,但是在线程池中很少去删除一个线程,则在这种情况下使用 set(null) 终止线程,很容易出现内存泄漏
  • 建议使用 remove() 终止线程(或者释放线程)
未关闭的资源
  • 使用了BroadcastReceiver,ContentObserver,File,Cursor,Stream,Bitmap等资源之后,如果没有关闭资源,则可能导致内存泄漏
  • 通常在使用了相关资源后,需要使用它的 close() 方法先关闭资源,然后设为 null
改变 hash 值
  • 被存储进 Hash 结构的对象,它字段中参与计算 hashcode 的字段尽量不要被修改

    因为对 Hash 结构中的元素进行定位时,会先计算 hashcode,如果参与计算 hashcode 的字段被修改,则可能导致无法查找到相应的对象,从而导致内存泄漏

    因此,HashMap 中的 key 值一般不允许被修改

内部类

内部类导致内存泄漏的说明

  • 如果要使用非静态的内部类,或者匿名内部类,则要先声明它的外部类实例
  • 当静态内部类或内名内部类还在被使用时,外部类的内存无法被释放,因此容易发生内存泄漏
  • 尽量使用静态内部类

如何避免内部类导致内存泄漏

一言以蔽之,使用静态内部类

finalize()
  • finalize() 是资源回收时的函数(多用于析构函数),一般不要轻易修改(重写) finalize() 函数
  • 如果在 finalize() 函数中出现异常,则可能导致资源无法回收
其他
  • static,被 static 修饰的资源几乎将存在于整个程序的生命周期,如果静态资源过多,就会导致内存泄漏或内存不足(OOM)【显然】

  • 集合容器
    不用担心作为局部变量的容器会导致内存泄漏,当程序运行到超出局部变量的作用域,则在某时刻系统会将该资源回收
    对于静态容器或者全局容器,则有可能导致内存泄漏【显然】

  • 常量字符串
    字符串有一个字符串常量池,如果常量池中的字符串过于庞大,在 JDK7 之前,常量池在方法区,则容易导致内存泄漏

    使用 intern 将字符串导入常量池,该字符串就会保留在常量池

类加载

【写在前面:此节涉及的行为都针对类,而不针对对象】

加载=>链接=>初始化=>使用=>卸载

​ 加载=> 链接(验证+准备+解析)=> 初始化=> 使用=> 卸载

加载 - 将硬盘中的二进制文件(.class 文件)转化为内存中的 Class 对象

  1. 通过类的全限定名获取该类的二进制文件,内部类也有单独的 .class 文件

  2. 将字节流代表的静态存储结构转化为方法区的运行时数据结构

    可以理解为,在此时,类信息被加载到方法区

  3. 在内存中生成一个代表这个类的 java.lang.Class 对象,作为方法区这个类的各种数据的访问入口

    方法区存在一个 java.lang.Class,它不是程序员创建的类,它的作用体现在类数据的访问
    理解为,类信息放在方法区,如果需要访问类,就通过这个 Class 访问

    它也是获取反射类的基础

链接 - 给静态变量赋初始值,符号引用替换成直接引用

谈谈对Java中符号引用和引用的理解

​ 链接包括:

  • 验证:检查 .class 文件的正确性

  • 准备:给静态变量赋初值(这次过程中,也为静态变量分配了内存)
    静态变量会直接赋初值为 0 或 null 或 false;static final 的 String 类型会直接赋初值为最终值;基本数据类型直接赋初值为最终值;

    此处的最终值是定义变量时的值

  • 解析:(可选)将常量池内的符号引用替换为直接引用

    符号引用理解为像函数名一样的引用,它表示在该程序段时需要执行代码的名字为 xxx,而由于 Java 的懒加载性质,需要到该代码被执行的时候,才知道相关代码和数据在内存的哪个位置;

    直接引用则是直接取到某对象或者其他数据,能够确切地知道数据的地址(或者说,取到的就是数据的地址)
    如:Object obj = new Object();
    如:Object obj = Method.getObj();

初始化 - 初始化类的变量 + 执行静态语句块

  • 此时按照 静态数据 > 父类的静态数据 > 父类 > 子类 > 子类的构造方法 的顺序初始化

    更确切的表述是:
    静态方法 > 静态块 > 父类的静态方法(静态块) > 子类的普通方法 > 子类的普通块 > 构造方法
    【构造方法是最后的】

  • 在准备的基础上,为静态变量进行显示赋值,执行静态代码块

    我理解为,在准备阶段对静态变量分配内存并且赋初值,这个初值是默认的 0 或 false 或 null,只有 staatic final 的 String 类型和基本数据类型会直接赋初值为字面量

    然后在初始化阶段,其他类型的静态变量才真正初始化为定义时指定的值

使用 - 以 new 一个对象为例

  • 在执行 new 操作时,先看该对象的类是否进行了初始化,如果没有,则按照上述顺序,执行类的初始化
  • 然后在堆上面创建该对象,分配空间,并且给所有数据设为默认值
  • 按照类定义为对象赋初值
  • 按照 父类的构造函数 > 子类的构造函数 的顺序调用构造函数
对类进行初始化的场景

​ 类初始化只发生一次,即如果类已经被初始化过,就不会再初始化一次了
​ 因此以下所述情况,都是类还未初始化,然后进行类初始化

  • new 一个对象的时候
  • getstatic 访问一个类的静态字段
  • putstatic 设置一个类的静态字段
  • invokestatic 访问一个类的静态方法
  • 使用 java.lang.reflect 包对类进行反射调用
    在前文有阐述反射的流程,通过反射获取到类信息后,调用类方法,因此在获取类时,如果类没有初始化,就先初始化类
  • 初始化类的时候,如果它的父类没有没初始化,则也一起初始化它的父类
  • 程序启动时,xxxApplication 启动类的初始化
  • 当使用 JDK 1.7 的动态语言支持时,如果一个 java.lang.invoke.MethodHandle 实例最后的解析结果 REF_getStatic、REF_putStatic、REF_invokeStatic 的方法句柄,并且这个方法句柄对应的类没有进行过初始化,则需要先触发其初始化【听不懂这句 awa】
静态域

访问类或接口的静态域时,只有真正声明这个域的类或接口才会被初始化

class B {
    static int value = 100;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Class B is initialized."); //输出
    }
}
class A extends B {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Class A"); //不会输出
    }
}
public class 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A.value); //输出100
    }
}

在以上代码中,访问的是 A 的父类的静态字段,因此在初始化时,只会初始化 A 的父类
【但是此时通过 A 进行访问的,为什么 A 不初始化呢】

静态方法不能访问非静态成员

​ 在 Java 中,这个规定变得好理解

  • 静态成员在类初始化时就会进行初始化、赋初值等
  • 非静态成员在对象实例化时才会进行初始化等操作
  • 在静态成员初始化时,非静态成员还没有被分配相应的内存

轻微吐槽,在 C/C++ 中解释这个规则真的很难说明白

手动装载
  • 使用 Class_name.loadClass(类的全限定名) 装载一个类
  • 使用 Class_name.forName(类的全限定名) 初始化一个类
线程安全

​ 类的装载过程是线程安全的

类加载器

Java基础之类加载器

双亲委派模型

概念

  • 双亲委派模型的基本含义:当一个类加载器收到类加载的请求时,它先不会尝试加载类,而是将加载请求委派给它的父类,以此类推,因此,最后所有的加载请求都会由最顶端的启动类加载器进行加载
  • 如果启动类加载器在它的搜索范围内没有找到相应的类,子加载器才会尝试加载

作用

  • 如果每个类加载器都单独进行类加载,则每个加载器都需要在自己搜索范围内确定相应的类,也要判断该类是否被加载(大概)
  • 如果类加载器搜索范围的界限不合理,可能导致同一个类被不同的加载器加载若干次,或者不被加载等(大概)
  • 如果所有类加载器的搜索范围都是全部,则可能在多线程情况下出现重复加载(大概)

其他说明

  • 双亲委派模型并不是 Java 强制要求的规则,只是开发者建议程序员这样做

双亲委派模型被打破的三大事件

  • 需要兼容旧版 JDK(程序员实现了很多用户加载器来加载类的情况)
    此时许多程序员会直接重写 loadClass() 方法,导致加载器直接进行加载,而不向上委派

    当然开发者提供了兼容双亲委派模型的方式,即提供 findClass() 方法,希望程序员重写 findClass() 方法,这样在父类的 findClass() 没有找到相应的类时,就会使用子类的加载器,从而兼容旧版代码

  • 在如 JNDI 服务的应用场景中,双亲委派模型将不使用【看不懂awa】

  • 新需求的出现,如热部署等,在部署后服务能够直接使用,而不需要重启

创建对象的方式

Java 对象创建过程是什么样的?(创建对象的方式有哪些?)

创建对象的过程

  1. 在方法区(元空间)常量池中定位类的符号引用,如果没有该类的符号引用,则证明该类还没有进行初始化,JVM 则对类进行初始化操作

  2. 使用指针碰撞的方式为即将产生的对象分配空间

    指针碰撞:即使用一个指针作为对象空间和空闲空间的分界点

    如果内存空间非常紧张(空间过于碎片化等),则使用虚拟表进行空间分配(虚拟表中记录了空闲空间的地址,新对象就被散乱地分配在内存空间中)

    引用数据类型只会在堆中分配4个字节的内存(引用类型的大小)【不应该是在栈中分配吗?】

  3. 使用 CAS 线程安全地将内存分配给对象

  4. 对象初始化,此处的初始化是基本的初始化,如类成员的初始化,初始化的值为0或null或false

  5. 设置对象的对象头,对象头中包含了对象的特定信息,如 HashCode/GC信息/锁信息 等

    具体大致分为 hashcode + GC分代年龄 + 锁状态 + 线程持有的锁 + 偏向线程ID + 偏向时间戳

  6. 执行初始化函数,执行初始化代码块/成员变量的值/构造函数等

创建对象的方式

  • new 一个对象时,将创建对象
  • 利用反射获取到 .Class 信息之后,通过 newInstance() 方法实例化对象
  • 通过反序列化获取对象(反序列化即将外部的对象信息转为内部的对象)
  • 通过 Clone() 创建对象,但是 clone 也称为拷贝,分为深拷贝与浅拷贝,以对象成员中有引用数据类型的变量为例,浅拷贝得到的 clone_obj 中引用数据类型成员指向原对象的成员实例,深拷贝将同时拷贝该引用类型成员的实例,如果需要完成深拷贝,需要在成员引用类型的类定义时,实现 Cloneable 接口并重写 clone 方法

垃圾回收

垃圾回收策略

内存模型

​ Java1.8 的内存模型主要分为 Eden + Survivor + Tenured + Metaspace + 用来扩展的伸缩区

  • 扩展区使得 Java 虚拟机的块内存区(新生代、老年代、元空间)都能根据需要进行动态扩充
垃圾收集流程

​ 垃圾回收主要针对新生代(Eden+Survivor)和老年代(Tenured)

  • 当需要在堆上创建一个对象时,JVM 首先会查看 Eden 区是否有多余空间,如果有,则直接将对象放在 Eden 区;如果没有,则将对 Eden 区进行 GC;

    此时的 GC 称为 Young GC(Minor GC)

  • Eden 区 GC 之后,如果有多余空间,则将对象放在 Eden 区;如果还是没有多余空间,则查看 Survivor 区是否有多余空间;如果 Survivor 区有多余空间,则从 Eden 区转移部分不活跃的数据到 Survivor 区,转移数据后,Eden 区就有多余空间放新对象了(大概);如果 Survivor 区没有多余空间,则对 Survivor 区进行 GC;

    Survivor 区也在新生代区域内,所以此时的 GC 也可以称为 Young GC(Minor GC)

  • Surcicor 区 GC 后,如果有多余空间,则存放从 Eden区转移过来的数据;如果还是没有多余空间,则会查看 Tenured 区是否有多余空间,如果有,则会转移部分不活跃的数据到 Tenured 区;如果没有,则会对 Tenured 区进行 GC;

    一般发生在老年代的 GC 称为 Major GC

    也有将老年代的 GC 称为 Full GC 的说法【Full GC 详见下文】

  • Tenured 区 GC 之后,如果有多余空间,则存放从 Survivor 区过来的数据;如果还是没有,则返回 OOM;

Full GC

什么是FullGC - 码农教程

STW【Stop The Word】

  • STW 即 stop the word,表示在 GC 过程中,除了用以 GC 的线程,其他的线程全部暂停

    一般在 Full GC 时发生 STW
    【但是也有说法是所有 GC 过程中都会发生 STW,只是 STW 的时间不同】

Full GC 是什么

  • 一种说法是:发生 Full GC 表示对堆中所有区域都进行垃圾收集,包括新生代、老年代

  • 也有说法是,Full GC 是发生在老年代的 GC

    这种说法与 什么是FullGC - 码农教程 所述一致,通过 jstat 查看线程发生 GC 的次数,同时与 GC 日志上的 Full GC 标志进行比对,发现 Full GC 是指老年代的 GC

发生 Full GC 的情况

参考自 JVM–Java垃圾回收的原理与触发时机 - 自学精灵
其中认为 Full GC 是对新生代、老年代进行 GC

  • 老年代的内存使用率达到阈值【默认为 92%】

    即老年代的内存不足时,触发 Full GC,此时的 Full GC 定义与 Major GC 重合

    可以通过 -XX:MaxTenuringThreshoId 设置老年代进行 GC 的阈值

  • 当元空间扩容到了阈值时发生 Full GC

    元空间阈值可以通过 -XX:MetaspaceSize 设置

    虽然元空间不参与 GC,但是元空间扩容到指定值时要发生 Full GC
    或许是因为元空间扩容时可能会占据部分堆内存,使得堆内存减小

  • 程序执行了 System.gc() 方法

    程序运行到 System.gc() 时,并不一定会发生 Full GC,只是程序建议 JVM 进行 Full GC

  • 上一次 GC 之后,堆的各区域分配策略动态变化

  • 其他【其他这部分我看不懂awa
    I. jmap 加了 live 参数,如 jmap -histo:live <pid> jmap -dump:live,format=b,file=heap.bin <pid>
    II. RMI 等的定时触发
    III. Young GC 的悲观策略

老年代 GC 的说明

  • 一般不会发生老年代 GC 的,在 Java 程序开发中应尽量保持 GC 发生在新生代,但是如以下等情况下,老年代将发生 GC

  • 已确定的是新对象产生时,先尝试放在 Eden 中,如果 Eden 在发生 GC 之后还是内存不足,则尝试将部分对象转移到 Survivor 区中,同理,当 Survivor 在发生 GC 之后依然内存不足,则将 Survivor 中的部分对象转移到老年代

    在 Survivor 区进行了【默认15次,通过 -XX:MaxTenuringThreshold 设置】的 GC 之后,还没有被清理的对象会被放在老年代

  • 在进行 Minor GC 时,JVM 会检测 Survivor 区的空间。如果 Survivor 空间不够用,则检查老年代空间,检查标准为:
    老年代连续可用空间是否大于 min(新生代总和, 历次晋升到老年代的对象大小的平均值)

    在上述两次检测中,如果空间足够,则发生 Minor GC;如果两次检测空间都不足,则发生 Full GC

  • 之前有提到,新对象是先尝试放入 Eden 区,但是新对象的大小如果超过某个阈值【阈值通过 -XX:PretenureSizeThreshold 设置】,则该对象直接放入老年代

    产生大对象的情况如:查询不分页

System.gc() 的说明

  • 虽然 Systemgc() 只是建议 JVM 进行垃圾回收,JVM 并不一定真正执行 Full GC,且即使 JVM 决定执行垃圾回收,也不会立即执行,但是使用了 System.gc() 方法,则在垃圾回收时会调用对象的 finalize 方法

  • System.gc() 虽然只是建议做垃圾回收,但是也增加了系统进行 Full GC 的概率,可能导致系统因为过多的 GC 卡顿

    这种情况如 性能优化篇-记一次 Full GC导致的性能问题 所示

GC Roots

GC Roots详解 - CSDN

java进阶3:GC 的背景与一般原理 - 知乎

引言

  • 判断一个对象是否需要被回收有两个方法,即引用计数算法和可达性分析算法,JVM 采用的是可达性分析算法

  • 引用计数算法的核心是,每个对象都维护一个引用计数器,每当有引用指向这个对象,计数器就加 1 ,当有引用释放这个对象,计数器就减 1 ,计数器为 0 的对象表示此刻没有引用指向它,此对象需要被回收

    引用计数器算法无法解决的问题是循环引用,当 A 和 B 相互引用时,它们的计数器就恒不为 0,导致对象无法被回收

  • 可达性分析算法的核心是,使用类似图的结构来判断某个对象在某时刻是否能被访问到,如果不能被访问到,则表示该对象需要被回收

    可达性分析的 “是否能被访问到” 是指,从 GC Roots 对象开始向下进行访问性查找,查找所经过的路径称为 引用链 ,当对所有 GC Roots 对象查找完毕时,不被任何引用链涉及的对象需要被回收【如图,对象 567 需要被回收】【GC Roots 对象详见下文】

可作为 GC Roots 的对象

java 本地方法栈_JVM学习笔记-本地方法栈(Native Method Stacks)

  • GC Roots 可以理解为,一组必须活跃的引用,并且需要确定的是,GC 针对 JVM 的堆内存,方法区和虚拟栈区等空间不受 GC 影响。可以作为 GC Roots 的对象如下

  • 在虚拟机栈中引用的对象,即在栈帧中的本地变量表中引用的对象

    浅显的理解为线程栈中引用的对象,这一般是局部变量引用的对象

  • 在方法区中类的静态属性引用的对象

    这理解为在方法区中会存放类信息,其中类的静态属性字段会伴随类的一生,如果类的静态字段是引用类型,则引用指向的对象可以作为 GC Roots

  • 在方法区中常量引用的对象,如 String 的字符串常量池中的引用

    同理,由于方法区不参与 GC,因此方法区中常量引用的对象也可以作为 GC Roots(常量属性的引用不能修改引用和对象之间的指向关系)

  • 本地方法栈中引用的对象

    本地方法栈针对程序需要使用本地(Native)方法的情况,当程序调用本地方法,则将使用本地方法栈

    需要确定的是,程序是以栈的形式运行的,当发生函数调用时,则进行状态保存,然后压栈,然后调用函数

    调用 Java 方法时,使用虚拟机栈,调用本地方法时,使用本地方法栈,从使用上来说,二者无甚差别,只是从一个栈转换到了另一个栈

  • JVM 内部的引用,如基本数据类型对应的 Class 对象、常驻的异常对象、系统类加载器等
    反映 JVM 内部情况的 JMXBean、JVMTI 中注册的回调、本地代码缓存等

    常驻的异常类如 NullPointExcepiton、OutOfMemoryError 等

    以上情况都可以理解为 JVM 运行时自己内部需要的一组活性对象

  • 被同步锁 synchronized 持有的对象

  • 根据用户的 GC 策略以及当前回收的区域,“临时性” 加入的一些对象

    以上情况理解为,用户对默认的 GC 进行了选择,因此引入了新的,在GC 时需要保持活性的对象

垃圾对象的回收过程

GC Roots详解 - CSDN

引言

  • 一个不可达的对象,需要通过两次标记后才会被回收
  1. 通过 GC Roots 的引用链,发现某对象不可达,则该对象被标记为可回收
  2. 然后对可回收的对象进行筛选。一类是需要执行 finalize 方法的,这些对象会被放在一个 F-Queue 中,然后在某时刻被 JVM 自己维护的一个低优先级线程调用 finalize 方法;另一类是已经执行过 finalize 方法或者没有 finalize 方法的对象,这些对象将直接被回收
  • 需要注意的是,在 F-Queue 中的对象,会由线程在某时刻调用它的 finalize 方法,但是 JVM 并不会等待 finalize 方法执行
  • 当执行完 finalize 方法后,GC 还会再判断一次该对象是否可达

GC 中对象的状态

  • unfinalized:对象刚被创建时的 final 状态,此时对象可达,GC 也并未准备回收该对象

  • finalizable:通过 GC 检测发现对象已不可达,此时可以执行 finalize 方法

  • finalized:该对象已经执行过 finalize 方法

  • reachable:通过 GC Roots 的引用链发现该对象可达

  • finalizer-reachable:通过 GC Roots检测该对象已经不可达,但是还可以通过 finalizable 的对象可达

  • unreachable:不可达,不是 reachable,也不能 finalizer-readchable 可达

对象被 GC 时的过程

  1. 对象创建时,处在【reachable+unfinalized】的状态,可达,且 GC 还未准备回收它

  2. 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对象转化为【finalizer-reachable+unfinalized】或【unreachable+unfinalized】状态

  3. JVM 在某时刻发现对象处在【unfinalized】状态,但已经不能通过 GC Roots 可达,则它将该对象的状态更新为【finalizable】,同时,如果此时该对象的状态为【unreachable】,则将可达性状态更新为【finalizer-reachable】

    为什么要将可达性状态更新为【finalizer-reachable】

    因为在标记为 finalizable 状态后,对象会在某时刻执行 finalize 方法,此时该对象就通过某 finalizable 对象可达

    也因此,没有【finalzable+unreachable】的状态

  4. JVM 在某时刻取出 finalizable 状态的对象,将其放入线程中,执行 finalize 方法,此时对象状态更新为【finalized+reachable】

  5. finalze 方法执行完的对象会再一次进行可达性验证,【finalized+unreachable】状态的对象,则会被 JVM 回收

  • System.runFinalizersOnExit()等方法可以使对象即使处于reachable状态,JVM仍对其执行finalize方法
垃圾回收算法

JVM基础(四)垃圾回收算法

分代收集算法

  • 分代收集算法即对新生代、老年代采用不同的算法

标记-清除算法

  • 简而言之是,将需要被回收的对象进行标记,然后根据标记回收对象
  • 优点:优点在于简单,速度快,适合存活对象多的场景
  • 缺点:缺点在于会产生大量的空间碎片;在需要回收的对象比较多的情况下,需要对大量分散的对象进行清除,导致耗时变长

标记-复制算法

  • 标记-复制算法的大致实现思路是,在系统中开辟两份空间 S0,S1 ,每当进行 GC 时,就将存活的对象转移,剩下的死亡对象则直接被回收

    如在 JVM 的新生代空间中,有三个分区:Eden + Survivor(S0) + Space(S1)

    当有对象生成时,对象被放在 Eden 区,在进行 GC 时,则会将 Eden 和 S0 区的存活对象先转移到 S1 区(或者将 Eden 和 S1 区的存活对象转移到 S0 区),然后进行清理

  • 优点:解决了标记-清除法产生大量空间碎片的问题

  • 缺点:
    I. 应对有大量存活对象的场景,在 GC 时采用标记-复制算法将在复制过程中耗费大量时间

    II. 同时,为了完成复制,则总有一片空间是空闲的,导致空间浪费

    III. 所以为了尽可能少地浪费空间,复制区会尽可能设置得小,不过这也导致在出现大对象或存活对象很多时空间可能不够,因此需要一个 担保机制 ,即在复制区空间不够时,可以从别的地方借一点空间使用

标记-整理算法

  • 标记整理法的大致实现思路是:先将对象是否存活进行标记,然后再进行整理,整理的过程中,将存活的对象移至内存的一端,而后再清理内存另一端的死亡对象
  • 优点:不会产生大量空间碎片,而且适用于存活对象比较少的情况
  • 缺点:标记-整理算法在每次进行 GC 时都要进行对象的迁移,因此要维护一个对象迁移的引用空间,同时也要准备一定的空间用来做对象的转移,因此总的来说耗时最长

垃圾回收器

JVM虚拟机系统性学习-垃圾回收器Serial、ParNew、Parallel Scavenge和Parallel Old

浅析经典JVM垃圾收集器-Serial/ParNew/Parallel Scavenge/Serial Old/Parallel Old/CMS/G1

新生代收集器

Serial

  • 串行回收,Serial 采用 单线程 + STW + 复制算法 进行垃圾回收

  • 虽然 JDK 默认的垃圾收集器没有 Serial,但是 Serial 是客户端模式下新生代的默认垃圾收集器

  • 由于 Serial 采用单线程工作(或者说采用单处理器工作),它在进行 GC 时会暂停其他用户线程(STW)

    这也使得 Serial 在 GC 时有比较高的收集效率,同时也不会造成太大的额外内存消耗

Parnew

  • 串行回收,和 Serial 不同的是,Parnew 使用了多个线程进行回收,它的串行也只体现在 GC 中,在使用 Parnew 进行 GC 时,依然会导致 STW
  • Parnew 依然使用标记-复制算法进行垃圾回收,除此之外,它的控制参数、对象分配规则、回收策略等也和 Serial 一致
  • 和 Serial 一样,主要用于新生代区域的垃圾收集,不过 Parnew 主要用在服务器端,是服务器模式下的默认新生代收集器(JDK7之前);同时,它也是和 Serial 一样,可以与老年代收集器 CMS 搭配使用的收集器(其他的新生代收集器不行)
  • 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开启 CMS 之后,新生代的收集器会默认为 Parnew
    开启 CMS 的指令:-XX: +UseConcMarkSweepGC
    关闭/禁止 CMS 的指令:-XX: +/-UseParNewGC
  • Parnew 默认使用(和处理器核心数量相同的)线程来进行 GC
    调整 Parnew 垃圾收集时能使用的线程数量:-XX: ParallelGCThreads

Parallel Scavenge

  • Parallel Scavenge 与 Parnew 不同的是,它是一个吞吐量优先的收集器

    吞吐量:指在系统中程序代码运行的时间在总运行时间中的占比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标准,是因为在 GC 时产生的 STW 导致程序本身代码运行的时间减少

    则垃圾回收导致的 STW 越短,吞吐量越大

  • 值得注意的是,Parallel Scavenge 并不追求极致的吞吐量,它的目标是吞吐量可控

  • Parallel Scavenge 还具有自适应调节策略,比较重要的三个参数如下

    I. -XX:MaxGCPauseMillis:JVM 进行 GC 时最大的 STW 时间(以毫秒为单位)【默认情况下,没有最大的 STW 时间】

    但是即便在设置了这个参数的情况下,也不意味着 JVM 一定保证 STW 的时间不超过该值,只能使 JVM 尽量实现该值的要求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MaxGCPauseMillis 的值越小,则意味着 JVM 会越频繁地进行 GC,以此来尽量满足 MaxGCPauseMillis 的要求

    因此,当 MaxGCPauseMillis 过小时,可能导致吞吐量变低

    II. -XX:GCTimeRatio:设置吞吐量;GCTimeRatio 设置的数值其实是吞吐量的倒数

    吞吐量 = (代码运行的时间 / (代码运行的时间 + 垃圾回收的时间))
    GCTimeRatio = ((代码运行的时间 + 垃圾回收的时间) / 代码运行的时间)

    如,垃圾回收占用时间1,程序运行的总时间为20,那么吞吐量就为5%

    GCTimeRatio 将被设置为 19

    III. -XX:+UseAdaptiveSizePolicy:开启/关闭 GC 自适应的调节策略;UseAdaptiveSizePolicy 参数打开后,JVM 的一些细节参数就可以由 JVM 自行调整;

    可以自行调节的参数如:
    新生代大小:-Xmn;
    Eden 区与 Survivor 区的比例:-XX:SurvivorRatio
    晋升老年代对象的年龄:-XX:PretenureSizeThreshold

    需要用户手动设置的参数如:
    基本的内存数据(堆最大空间等);-XX:MaxGCPauseMillis 和 -XX:GCTimeRatio 其中之一(为虚拟机制定 GC 的效率目标)

Parallel Scavenge 自适应调整策略的其他说明

  • 在 JDK1.8 及之后,在使用 CMS 作为垃圾回收器的情况下,-XX:+UseAdaptiveSizePolicy 参数将自动失效,所以它不能搭配 CMS 的老年代收集器,而是搭配 Parallel Old 作为老年代收集器
  • 当 -XX:+UseAdaptiveSizePolicy 与 -XX:SuevicorRatio 搭配使用时,将发生冲突,导致参数失效
  • 在 -XX:+UseAdaptiveSizePolicy 参数开启的情况下,可能出现以下情况导致系统卡顿:自适应策略下,JVM 给新生代分配一个很小的 Survivor 区,这导致在发生 YGC 时,很容易出现 Survicor 区空间不足,进而导致对象迁移到老年代,然后触发 FGC
  • 所以一般不建议打开自适应调整策略
老年代收集器

Serial Old

  • 与 Serial 类似,使用 单线程 + 标记整理算法 + STW 进行 GC,主要用于客户端模式的老年代垃圾回收
  • 但是在 JDK5 之前,Serial Old 也作为老年代的垃圾回收器,与 Parallel Scavenge 搭配使用;在 JDK5 之后,Serial Old 将作为 CMS 垃圾回收失败后的备用收集器

Parallel Old

  • Parallel Old 和 Parnew 类似,在进行 GC 时采用多个线程并行的方式,但是在此时,用户线程处于暂停状态
  • 采用 多线程 + 标记整理算法 + STW 进行 GC
  • 在注重吞吐量或者处理器资源较为稀缺的场景,可以优先考虑 Parallel Scavenge + Parallel Old 的组合进行 GC

CMS

  • CMS 的一个特征是 (与用户线程)并发,即宏观并行,微观串行(交替执行)
  • 使用 标记清除算法 + 并发 + 低停顿 进行 GC
  • 由于 CMS 可以大致上做到和用户线程并发,并且 CMS 追求尽可能小的停顿时间,因此在基于浏览器的 B/S 系统服务端或者其他关注服务器响应速度的场景比较适用

关于 CMS 的说明

  • CMS 进行垃圾回收主要经过四个步骤,如下

  • 初始标记:标记与 GC Roots 直接相连的对象,此时将导致 STW,但是这个过程非常快

  • 并发标记:此时用户线程并不会因为标记行为而暂停,但是 JVM 会根据初始标记的对象遍历对象图,即遍历所有引用链,这个过程的耗时会较长一些

  • 重新标记:重新标记主要应对在并发标记过程中,因为用户线程活动新产生的对象,此次标记的具体标记法暂不了解,但是此过程的时间是小于并发标记但是大于初始标记的时间

    重新标记也将造成 STW

  • 并发清除:在不暂停用户线程的情况下,使用标记-清除法清除未被标记的对象,即死亡对象

缺点

  • 由上引出 CMS 的缺点:由于 CMS 的死亡对象是并发标记和清除的,则在重新标记之后再产生的死亡对象,要等到下次 GC 时才会被回收,这些死亡对象被称为 “浮动垃圾”

    浮动垃圾可能导致 Con-current Mode Failure,进而造成 FGC,并且此时表示 CMS 已经失败,将使用 Serial Old

  • 与所有的标记-清除法一样,CMS 可能导致出现大量的空间碎片

  • CMS 收集器对处理器资源非常敏感(面向并发设计的程序都对处理器资源敏感),这导致在 GC 过程中虽然用户线程不会被暂停,但是由于需要占用一部分线程来进行 GC,所以用户线程的运行效率还是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 如上,由于 GC 时用户线程不被暂停,因此在老年代需要一直预留一块区域以供用户线程使用

整堆回收器

G1

  • 与 CMS 相比,G1 算法的目标是更高的吞吐量,策略是 STW 的时间相较于 CMS 更长,但是 STW 的次数更少
    与 CMS 的另一个不同点是,CMS 在进行垃圾清理时,使用并发清理;G1 采用并行清理
  • 在 JDK11 及之后,JDK 的默认垃圾回收器就换成了 G1(针对老年代和新生代)
  • G1 采用 整体标记整理算法 + 局部标记复制算法 + 分布式 + 多线程 进行垃圾回收,两种垃圾回收算法都不会产生空间碎片,因此 G1 不会产生内存空间碎片

G1 垃圾回收器的工作流程

​ 【G1 进行回收的过程在此只是进行了简略的叙述,甚至可能有误awa

需要确定的是,与其他垃圾回收器相比,G1 在对堆空间的划分层面有很大的差异

G1 将堆空间分成若干个固定大小的 Region,这个大小一般在 [1MB, 32MB] 之间,并且为 2 的 n 次幂大小【通过 -XX:G1HeapRegionSize 设置】

这些固定大小的 Region 根据 JVM 的需要,被分成新生代、Survivor 、老年代等,除此之外,G1 还提供了一块区域 Humongous 用来存放大对象(对于大对象的判定条件是,该对象的大小超过 Region 的一半)
Humongous 区域在 GC 时,会被默认当作老年代进行清理

另外需要确定的是,G1 回收器中,清理 Region 的判定条件是:根据每个 Region 中垃圾堆积的 “价值”(存活对象的占比(大概)) ,在后台维护的一个优先级列表,每次 GC 时,就先回收价值更大的区域
这使得 G1 回收器并不用每次都对整堆进行清理

  • 初始标记:标记与 GC Roots 直接相连的对象,并修改 TAMS 指针
    此时会出现 STW,但是时间非常短,而且大部分初始标记会和 YGC 同时发生,因此也可不算时间
  • 并发标记:对所有对象进行可达性分析,此过程中用户线程不会被暂停
  • 最终标记:此过程会出现 STW,目的是对在 并发标记 过程中,用户线程产生的垃圾进行标记
  • 筛选回收(并行清理):使用标记-复制算法,将一个 Region 中的存活对象先复制到另一个空的 Region 中,然后进行清理

需要明白的是 G1 的目标:将 GC 时的 STW 时间尽量限制在某个期望值中
【通过 -XX:MaxGCPauseMillis 设置,默认为 200ms,通常这个值设置在 [100, 300]ms 范围内】

CMS 在小内存应用上的表现要优于 G1,而大内存应用上 G1 更有优势,大小内存的界限是6GB到8GB

G1 的缺点

  • 占用内存过高:每个 Region 都需要一块空间来维护 Region 的相关信息,这部分的空间可能占到堆内存的 [10%, 20%]
  • 执行负载高

ZGC

Java 的默认垃圾回收器
  • 使用 java -XX:+PrintCommandLineFlags -version 查看 Java 默认的垃圾回收器

    Java21(即 JDK11) 已经采用 G1 作为垃圾回收器(如上)

  • 历代 JDK 默认的垃圾回收器

    版本年轻代老年代
    JDK6PSScavenge
    (Parallel Scavenge)
    PSMarkSweep
    (Parallel Scavenge)
    JDK7PSScavenge
    (Parallel Scavenge)
    PSParallelCompact(Parallel Old)
    JDK8PSScavenge
    (Parallel Scavenge)
    PSParallelCompact(Parallel Old)
    JDK11G1G1
  • PSScavenge(Parallel Scavenge) + PSMarkSweep (Parallel Scavenge) 称为 PSPS;PSScavenge(Parallel Scavenge) + PSParallelCompact(Parallel Old) 称为 PSPO

调优

JVM调优系列–常用的设置

新特性

JDK 8

​ JDK8 也就是 JDK1.8

default方法
  • 众所周知,继承了接口的类,需要实现接口中的所有方法
    因此,在修改接口时,则要修改所有继承该接口的类

  • 在 JDK1.8 及以后,引入 default 方法。在接口中,被 default 修饰的方法,不强制要求继承接口的类实现

    并且:default 修饰符允许在接口中实现方法
    如果该类没有对 default 方法进行实现(重写),则在调用时会执行接口中的代码

interface MyInterface{
    default void sayHello(){
        System.out.println("sayHello");
    }
}
class MyInterfaceImpl implements MyInterface{
    public void test() { }
}
public class 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yInterfaceImpl myInterface = new MyInterfaceImpl();
        myInterface.sayHello();
    }
}
  • 需要注意的是,当一个类继承了多个接口,而这些接口中有两个及以上的default同名函数,则报错
interface MyInterface1{
    default void sayHello(){
        System.out.println("sayHello(1)");
    }
}
interface MyInterface2{
    default void sayHello(){
        System.out.println("sayHello(2)");
    }
}
class MyInterfaceImpl implements MyInterface1,MyInterface2{
    public void test(){
        MyInterface1 myInterface = new MyInterfaceImpl();
        // 将执行被重写的函数
        myInterface.sayHello();
    }
    // 若不进行重写,则报错
    @Override
    public void sayHello() {
        System.out.println("sayHello(Impl)");
    }
}
public class 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yInterfaceImpl impl = new MyInterfaceImpl();
        impl.test();
    }
}
static函数
  • 众所周知,接口的方法都是抽象方法,没有方法体
  • static函数使得接口的方法能够有方法体,并且像访问类的静态成员函数一样,使用 interface_name.function_name(parameter) 的方式调用接口中的 static 函数
Stream 与 Stream API

Java–Stream(流)–使用/实例/流操作

Stream 的具体使用等我学会了再进行补充,在此先浅进行概念的叙述

基本介绍

​ Stream 是一种可以将集合数据转化为流的优雅方式,同时它还为已经转化为流的数据优雅地提供操作接口
​ “可以像操作 SQL 一样操作流数据”
​ I. 流并不会保存数据,它只会在操作完数据之后,将结果保存在另外的对象中,然后返回给程序员
​ II. 但是 peek 方法会修改流中的元素
​ “惰性求值”
​ 像 MySQL 一样,在 commit 之前的操作并不会真正执行,在 commit 的时候才会执行

当然,此处的集合不是指 Set 这个数据结构,更加合适的理解是:继承了 Collection 或者 Map 接口的类
如:List 、 Array

操作步骤

  1. 将集合的数据转化成流(创建流)
    对于不同的集合,将使用不同的转化函数进行流创建
    当然流中的内容也根据所用函数可能会有所不同
  2. 中间操作(可选) “像 SQL 一样”
    映射、排序、peek操作过于复杂,我学会的时候再做补充
List<Integer> list = new ArrayList<>
    (Arrays.asList(6, 4, 6, 7, 3, 9, 8, 10, 12, 14, 14));
List<Integer> newList = list.stream()
	    // 筛选符合条件的元素
        .filter(s -> s > 5) //6 6 7 9 8 10 12 14 14
    	// 去重
        .distinct() //6 7 9 8 10 12 14
    	// 跳过前n个元素
        .skip(2)    //9 8 10 12 14
    	// 只取前n个元素
        .limit(2)   //9 8
    	// 终止操作,将最后的结果返回成一个 List 
        .collect(Collectors.toList());
  1. 终止操作(可选)
    具体使用方式等我学会了再进行补充
    可以理解为将中间操作之后得到的结果返回,这个返回的数据可能是数量、最值、条件判断的结果,或者新的数据结构等
    如上述代码,最后的结果将被封装为一个List

Java 多线程

线程同步方案

多线程同步的五种方法

volatile

引言

  • volatile 上下文以及 volatile 中的语句不允许指令重排,因此 volatile 可以保证有序性
  • 保证可见性,即 volatile 变量一旦被修改,则对所有线程可见,因为对 volatile 变量的修改是直接刷新到主内存的
  • volatile 不保证原子性,它只能保证多线程中变量可见,因此它无法代替 synchronized

synchronized

聊聊 Java 关键字 synchronized

Java关键字之synchronized详解【Java多线程必备】

引言
  • synchronized 可以保证原子性、有序性、可见性,在多线程同时使用一个 “对象监视器” 的情况下,synchronized 可以保证同步
  • 被 synchronized 修饰的代码段有如下执行过程
    获取锁 ==> 重置(清除)工作内存中该变量的数据 ==> 从主内存拷贝对象副本到工作内存 ==> 操作数据 ==> 刷新主内存中的变量数据 ==> 释放锁
  • synchronized 前后的代码段不可与 synchronized 中的代码段重排序
  • 保证 synchronized 中的代码执行结果与顺序执行得到的结果一致(允许重排序)
底层原理

​ 【底层原理非常的复杂,此处只做简单描述

  • 与主观逻辑一致,synchronized 在底层进行了锁的获取和释放,从而达到互斥
  • synchronized 获取到的锁是 Java 对象自带的内置锁,每个对象都有一个自己的内置锁,锁数据存在于对象头中,包含两个部分:锁状态 + 持有锁线程的信息
  • 当线程需要访问该对象时,判断锁状态,如果锁状态为 1 则表示对象正被其他线程占用,则当前线程进入阻塞状态,当锁被其他线程释放时,JVM 将唤醒当前线程竞争锁;如果锁状态为 0 则当前线程获取锁
使用场景

修饰静态方法

  • 由于类的静态方法是对所有类对象可见的,即,synchronized 修饰静态方法,锁住的对象是一个类
    该方法的调用者无论是 Class 还是实例,都可以实现互斥
public synchronized static void method() {
    count++;
}

修饰普通方法

  • synchronized 修饰普通方法,将对每个实例对象分别进行加锁,这使得当多个线程操作同一个对象时,被 synchronized 修饰的代码块可以实现互斥
  • 正如上文所示,synchronized 修饰普通方法的加锁目标是对象,因此,如果用不同对象访问 synchronized 属性的普通方法,则不能实现同步
class MyThread implements Runnable{
    @Override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1);
        try {
            Thread.sleep(1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System.out.println(2);
    }
}
public class Demo{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使用了两个对象进行监测,因此不能同步
        MyThread myThread1 = new MyThread();
        Thread thread1 = new Thread(myThread1);
        MyThread myThread2 = new MyThread();
        Thread thread2 = new Thread(myThread2);
        thread1.start();
        thread2.start();
    }
}

修饰代码块

  • synchronized 作用于代码块 与 作用于普通方法的效果类似,不同的是,synchronized 作用于代码块只会锁住一部分关键代码
public void method() {
    synchronized (this) {
    	count++;
    }
}
  • 由于代码块中的内容未知,因此 synchronized 属性的代码块可以针对实例对象,也可以针对 class 对象

    如在 synchronized 代码块中使用了 .class 或 .getClass() 方法,则将针对 class 对象

优缺点
  • 优点是:使用简单 + CPU 占用低
  • 缺点是:不灵活 + 响应缓慢(并发性差)

因此 synchronized 适用于【并发量低的场景或者大代码块的同步】

并发集合

  • 如:ConcurrentHashMap【略】 就是使用线程安全的类
优缺点
  • 优点是:具有高的并发性能
  • 缺点是:使用集合实现线程同步,需要借助集合结构

JUC

【详见下文 Java多线程 · JUC - java.util.concurrent】

ThreadLocal

​ 在上文【内存泄漏 – ThreadLocal】中对 ThreadLock 进行了基础的介绍,但是上文的主要侧重点为 ThreadLock 可能导致的内存泄漏与 ThreadLock 和引用的关系

​ 在多线程层面,ThreadLock 的说明如下

史上最全ThreadLocal 详解

引言

  • ThreadLocal 和 synchronized 的不同之处在于,ThreadLocal 注重线程之间的数据隔离,ThreadLocal 为每个线程维护一个实例副本,使得线程之间能够共享类数据,但同时又独立地操作实例数据
  • 可以理解为,线程拥有一个 ThreadLocalMap 属性,这个 Map 中以线程信息为 key,以相对应实例副本的弱引用为 value,而 ThreadLocal 主要是对这个 Map 进行管理,也因此,Map 的 key 用 ThreadLocal 代替(早期的 Map 以 Thread 为 key)
  • 因此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 ThreadLocal 的 value 是弱引用,如果 value 是实例的强引用,则该实例在线程存活期间就无法被回收,考虑到某些线程会伴随整个程序的生命周期,所以不能使用强引用

ThreadLocal 使用场景

  • 变量在线程间相互隔离,但是在类或方法中共享

  • 线程需要自己单独的实例

  • 如:数据库连接/处理数据库事务时,每个线程都应控制一个属于自己的实例,但是实例得到的数据结果会在多个方法/类之间共享

底层原理

看不懂底层原理的解释,以后看懂的时候再进行补充

wait() and notify()

Java线程基础(13):wait()和notify()

JAVA多线程——wait() and notify()

Java多线程8:wait()和notify()/notifyAll()

引言

  • wait/notify/notifyAll 方法是 Object 类提供的方法,因此所有引用数据类型都可以使用
  • 调用 wait/notify/notifyAll 方法的前提是,该线程已经成功获取了锁,即,方法都需要在同步方法/同步代码块中调用,也因此说方法需要与 synchronized 连用
  • wait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将当前线程阻塞,并释放锁,当再次获取锁时,当前线程从 wait 开始继续执行,而非从头开始
  • notify/notifyAll 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唤醒一个或多个因 wait 导致阻塞的线程,但是调用 notify/notifyAll 方法只是唤醒了线程,实际上并未释放锁
  • 从理解的角度上面来讲,wait/notify/notifyAll 方法配合使用,能够在宏观角度进行线程的时分复用
    对于需要等待其他资源的线程,使用 wait 方法阻塞该线程,释放锁给其他的线程使用,其他线程使用完后,使用 notify/notifyAll 方法唤醒该线程,然后继续执行

说明

  • 一般 wait 方法与 while 配合使用,因为每次线程被唤醒时,从 wait 方法继续执行,如果使用 if 进行执行条件判断,则实际上只会进行一次判断
  • 在 wait 状态的线程可以被 interrupt 中断

synchronized 和 volatile 和 ReentrantLock 和 Lock

synchronized 与 volatile
  • volatile 作用于变量,synchronized 作用可以作用于变量、方法、类

    也可以认为,volatile 修饰变量,而 synchronized 可修饰变量、方法、类

  • synchronized 从本质上来讲是对代码(变量、类、方法)进行锁定,当多个线程进行访问时,需要竞争锁,未竞争到锁的线程会被阻塞

    volatile 的本质是,为变量打上 “不确定性” 的标签,当线程访问该变量时,将从内存中直接获取值

  • 因此 synchronized 可以保证变量的可见性和原子性,而 volatile 只能保证其可见性

  • volatile 的附加作用即:确定变量不被编译器优化

synchronized 与 Lock

JVM 与 API

  • synchronized 是 Java 的内置关键字,在 JVM 层面,其性质更倾向于封装后的组件;Lock 是一个 Java 类,在 API 层面,其性质更倾向于一个工具
  • 因此 synchronized 不需要程序员进行锁获取/释放操作,同时,也不允许查看锁的状态,不允许修改锁的类型,synchronized 使用非公平锁,当多个线程竞争锁时,未竞争到锁的线程被阻塞;
  • 而 Lock 需要程序员进行 .lock 和 .unlock 操作,一般在 finally 语句中释放锁,同时提供更灵活的锁访问接口,包括查看锁状态以及选择锁类型,也可以通过 tryLock 使用公平锁,因为 Lock 的可中断性,未竞争到资源的线程可以超时退出;

可中断

  • 不可中断的含义是,未竞争到资源的线程,只能等待锁释放,而不能直接被中断后退出

适用场景

  • synchronized 在 JDK1.6 以前是重量级锁,在 JDK1.6 之后,优化了性能,加入了四种锁状态,在特定情况下会自动进行锁升级,四种锁由轻到重为:无锁状态 --> 偏向锁 --> 轻量级锁 --> 重量级锁
  • Lock 的性能更好
  • 因此 synchronized 更适用于简单的线程同步控制,多线程时,发生锁竞争的概率更高
  • Lock 更适用于复杂的线程同步控制,多线程发生锁竞争的概率较低
synchronized 与 ReentrantLock
  • ReentrantLock 是 Lock 的子类,因此具有 Lock 的性质,以及和 synchronized 的异同点
  • ReentrantLock 支持多个锁条件

死锁

死锁产生条件

  • 互斥条件:线程持有一个资源之后进行排他性使用,其他线程只能等到该线程将资源释放后,才能使用资源
  • 不可剥夺条件:与互斥条件类似,是指一个线程获取到资源之后,只有在资源使用完毕时才会释放资源

个人认为以上两种都不严格算作死锁,只能算作阻塞

  • 请求并持有条件:是指一个线程在运行过程中,提出了新的资源要求,而这个新的资源正在被其他线程使用,此时,得不到新资源的线程被阻塞,同时,这个线程也不会释放已经占有的资源
  • 环路等待条件:是指在线程和资源的关系链路中,出现了环

解决死锁的方案

  • 按照以上四种定义的条件,显然,只有请求并持有条件和环路等待条件可以被避免

因此我也觉得其余两种条件不算死锁

锁升级

引言

  • 只会有锁升级,不会有锁降级

synchronized 锁升级的过程

  • 同步锁首先持有的是偏向锁,这时仅有一个线程持有锁

    JVM 有大概 4 秒的偏向锁启动延迟

  • 当多个线程共同持有锁时,如果各个线程交替使用锁而不发生竞争,或在发生竞争的情况下,线程自旋的次数小于阈值时,偏向锁升级为轻量级锁

    这个升级为轻量级锁的阈值默认是 10,可以通过 -XX:PreBlockSpin 修改

  • 当线程自旋次数大于另外某个阈值,轻量级锁将升级为重量级锁(悲观锁)

线程池

Java中的线程池使用及原理

Java线程池使用

引言

线程池的优缺点

为什么使用线程池

  • 如果每出现一次线程使用请求就创建一个线程,从实现的角度来讲比较方便,但是由于创建线程和销毁线程需要时间,过多的线程也会占用空间,就会导致系统性能降低

  • 线程池则将某数量的线程放入池中,并对池中的线程进行管理,当有线程需要时,就从线程池中直接获取线程,这样可以减少线程创建于销毁导致的开销,由于任务不需要等待线程的创建就可以使用线程,因此线程池也将提供更高的响应速度

    具体方式为:当服务启动时,就启动多个线程并将它们放入线程池,当有请求时,就从线程池中取出线程执行任务,当任务结束后,又将该线程放入线程池中备用

    在高并发场景中,如果请求的数量 > 线程池中线程的数量,则部分请求需要排队等候

    当服务关闭时,直接销毁线程池即可

  • 如上文所述,线程池也为管理线程提供了方便

使用场景(以网络请求为例)

  • 一部分网络请求是在建立连接后,会保持相当一段时间来进行通信,如文件下载、网络流媒体等
  • 另一部分请求是频繁建立连接,但每次连接后只会持续很短的一段时间来进行通信,如聊天窗口等,此时如果每次都创建线程,则会极大地影响系统性能
  • 针对频繁的短时间通信,使用线程池就会很合适,即当建立线程的时间 >> 建立线程后通信的时间,就使用线程池

缺点

  • 多线程在设计本身就将占用更多的 CPU,因此在高并发场景下,其他功能得响应速率可能会变慢
  • 适用于生存周期短的任务
  • 不能标识线程池中各个线程的状态【因为线程池中线程的调用被封装了,所以从外界不能看到某个线程是否正在启动等【大概】
  • 对于给定的应用程序域,只能允许一个线程池与之对应【这是什么意思
线程池大小

CPU 密集型

  • CPU 密集型即该任务主要操作集中在计算,响应时间快,CPU 一直在运行,对 CPU 的利用率很高

    CPU 密集型的特点是,被阻塞的时间 < 执行时间(表示大部分时间用来执行计算了)

  • 如果线程池设计得过大,那么在多个线程就绪时,CPU 需要进行大量的线程上下文切换,导致系统性能损耗

  • 但是线程池大小也应该 ≥ 处理器核心的数量
    通常使用【处理器核心数量 + 1】作为线程池大小

    线程池数量在处理器核心数量的基础上 + 1的设计:
    主要是为了预防某一线程长时间阻塞的情况,当某一线程发生故障而被阻塞或暂停,则还有多余的 1 个线程使用 CPU,以免 CPU 出现空闲

IO 密集型

  • IO 密集型即该任务的主要操作集中在 IO 操作,执行 IO 操作的时间相对较长,CPU 比较空闲,导致 CPU 利用率不高

    IO 密集型的特点是,被阻塞的时间 > 执行时间

  • 因此对于 IO 密集型任务,设置更大的线程池比较合理,当那些线程因为等待 IO 而阻塞时,其他线程可以使用 CPU

  • 通常对于 IO 密集型任务,设置的线程池大小为【处理器核心数量×2 + 1】

其他说明

  • 获取 CPU 核心数量:Runtime.getRuntime().availableProcessors()

  • 对于 IO 密集型任务(或对于 CPU 密集型任务),可由以下计算方式设计线程池大小

    ThreadPoolSize = N × U ÷ (1 - f);

    其中 N = CPU核心的数量;

    U = 期望 CPU 的使用率,U ∈ (0,1);

    f = 阻塞系数 = 阻塞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如总共运行 5 秒的程序,执行时间 4 秒,阻塞 1 秒,所以 f = 1/5

ThreadPoolExecutor

参数设置

​ 如下是 ThreadPoolExecutor 的原型(ThreadPoolExecutor 是 ExecutorService 接口的默认实现):

public ThreadPoolExecutor(int corePoolSize,
                          int maximumPoolSize,
                          long keepAliveTime,
                          TimeUnit unit,
                          BlockingQueue<Runnable> workQueue,
                          ThreadFactory threadFactory,
                          RejectedExecutionHandler handler)
  • corePoolSize:线程池的核心线程数量,即便线程池中没有任务,也会有 corePoolSize 数量的线程存活

  • maximumPoolSize:最大线程数量

  • keepAliveTime:线程的存活时间,主要针对 corePoolSize 数量以外的线程,当持续 keepAliveTime 的时间中都没有任务执行,就退出多余的线程

    如果将 allowCoreThreadTimeOut 参数设置为 true,则核心线程也会根据 keepAliveTime 参数退出

  • unit:keepAliveTime 时间的单位,如 秒 == TimeUnit.SECONDS

  • workQueue:阻塞队列,提交的任务会被放进阻塞队列中【当前线程池空闲时,任务直接被某线程执行,当前线程池繁忙时,任务就在阻塞队列中排队】【大概

    根据 【Java中的线程池使用及原理】 所述,更加合适的理解方式如下

    I. 线程池中使用有 corePoolSize 个线程存活,这些一般处于存活状态的线程称为核心线程

    II. 当有任务时,线程池先判断是否有空闲的核心线程,如果有,则直接取出执行任务,否则就将任务放入阻塞队列

    III. 当阻塞队列满的时候,线程池则将创建新的线程,以用来执行任务

    IV. 如果线程池中的线程数量已经达到 maximumPoolSize,则线程池将执行拒绝策略

    因此,如果用来作为阻塞队列的队列如果无限,maximumPoolSize 参数就会失去效用

  • threadFactory:用来创建线程,同时对线程进行命名

  • handler:拒绝策略,当线程池中的线程被用完(达到最大数量),且阻塞队列也全用完,就会调用拒绝策略,默认的拒绝策略为 AbortPolicy,即不执行此任务并抛出异常

    详细的拒绝策略描述见下文

向线程池中提交任务

execute()

  • 是 Executor 接口的一个方法,使得给定命令在某时刻被线程池中的线程执行,一般这个给定命令可以是一个实现了 Runnable 接口的实例

    此处说 execute 是 Executor 接口的方法,只是表示 execute 方法的来源是 Executor 接口,而 ExecutorService 其实也实现了这个方法

  • 主要用于不需要返回值的任务,因此也无法判断任务是否执行成功

submit()

  • 是 ExecutorService 的一个方法,主要用于需要返回值的任务,submit 方法会返回一个 Future 对象,可以通过 Future 对象获取任务执行的情况,或者通过 Future.get 方法获取返回值

    Future.get 函数会一直阻塞当前线程直到任务完成,但如果使用 Future.get(long timeout, TimeUnit unit) 函数,则 get 函数只会阻塞 timeout 的时间

    除此之外,Future 还提供了几个用来管理(查看)线程执行结果的函数

    Future.cancel(boolean mayInterruptIfRunning):试图取消任务的执行
    Future.isCancelled():查看任务是否被取消,如果任务在完成之前被取消了,则返回 true
    Future.isDone():查看任务是否已完成,已完成任务则返回 true

  • 一般实现了 Callable 或 Runnable 接口的实例都可以通过 submit 函数提交

关闭线程池

shutdown

  • 等待已提交的任务执行完之后再关闭线程池,在此过程中不接受新的提交

shutdownNow

  • 尝试停止所有的任务,暂停所有正在等待的任务,关闭线程池并返回等待执行的任务列表

其他说明

  • shutdown 和 shutdownNow 都是调用了各个线程的 interrupt 方法来中断线程,因此不响应中断的线程无法被终止
  • 当调用上述两个函数的任意一个,那么 isShutdown 就会返回 true,但是要当所有任务都关闭时,isTerminad 才会返回 true
线程池的监控

Java中的线程池使用及原理

线程池的生命周期
其他说明

​ 虽然 Java doc 建议使用Executors 类中的静态方法来创建线程池,但是我们一般不采用这种方式,我们一般直接使用 ThreadPoolExecutor,以此来明确线程池的具体含义

Executors 类大概和 Collections 类一样,是 Java 提供的针对 Executor 接口的工具类(Collections 针对 Collection 接口)

Executors

​ 如上文所述,Executor 充当的角色是 Executor 接口的工具类

  • 通过 Executors 创建不同种类的线程池
    其底层还是使用了 ThreadPoolExecutor 的构造方法
  • 通过 Executors 管理线程池中的线程
.newFixedThreadPool
  • 创建一个固定大小的线程池,这个固定大小和 corePoolSize 一样,当有任务到来时,如果线程数量小于 corePoolSize,则创建一个线程执行任务;否则,将任务放入阻塞队列中

  • 由于 FixedThreadPool 的线程池大小不变化,因此在设计层面,它的阻塞队列是无界的 LinkedBlockingQueue,也因此参数 maximumPoolSize 会失效

    无界队列的初始大小为 Integer.MAX_VALUE(Int 的最大值)

  • 由于 FixedThreadPool 不存在 corePoolSize 数量外的线程,参数 keepAliveTime 也将失效

  • 由于使用了无界队列,FixedThreadPool 永远不会触发拒绝策略

// 声明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3);
executor.execute("实现了Runnable接口的实例");	// 执行
.newSingleThreadExecutor
  • 创建一个只有一个线程在执行任务的线程池,如果这个线程出了问题,则由新的线程替换当前线程

    虽然在单线程线程池中只有一个线程在执行任务,但是线程池中不只一个任务,会有 corePoolSize 个任务等待备用【大概

  • newSingleThreadExecutor 的队列也是无界队列

  • 单线程线程池执行后的结果几乎和顺序执行得到的结果一致,一个任务结束后才会执行下一个任务

// 声明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 = Executors.newSingleThreadExecutor();
executor.execute("实现了Runnable接口的实例");	// 执行
ScheduledExecutorService

定时线程池的两种创建方式

  • ScheduledExecutorService executor = Executors.newSingleThreadScheduledExecutor();
    这种方式创建得到的结果是一个 newSingleThreadScheduledExecutor 对象,其底层调用了 ThreadPoolExecutor 的构造方法,本质上得到的是一个 ThreadPoolExecutor 对象
  • ScheduledThreadPoolExecutor executor = new ScheduledThreadPoolExecutor(1);
    这种方式创建得到的结果是一个 ScheduledThreadPoolExecutor 对象,该对象也实现了 ScheduledExecutorService 接口(上一种方式也实现了这个接口),但同时 ScheduledThreadPoolExecutor 还继承了 ThreadPoolExecutor,因此它比上一种方式多了一些方法
  • 两种方式的具体异同如下

ScheduledExecutorService 接口的方法

  • schedule(Callable<V> callable, long delay, TimeUnit unit)
    schedule(Runnable command, long delay, TimeUnit unit)

    参数:实现了 Callable 或 Runnable 接口的实例、时间长度、时间单位

    描述:在 delay 时间之后,执行一次任务(只执行了一次)

  • scheduleAtFixedRate(Runnable command, long initialDelay,long period, TimeUnit unit)

    参数:实现了 Runnable 接口的实例、第一次执行任务之前的延迟、后续任务开始执行的时间间隔、时间单位

    描述:在等待了 initialDelay 时间之后,首次执行任务;然后在每隔 period 时间,就开始执行一个任务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任务的执行时间 > 间隔时间,那么下一个任务会在上一任务执行完后立即执行

    即:并不会出现:一个线程还没结束时,就开始下一个线程

  • scheduleWithFixedDelay(Runnable command, long initialDelay, long delay,TimeUnit unit)

    参数:实现了 Runnable 接口的实例、第一次执行任务之前的延迟、后续每个任务之间的时间间隔、时间单位

    描述:在等待了 initialDelay 时间之后,首次执行任务;然后任务执行完之后,等待 delay 时间再进行下一个任务

    scheduleAtFixedRate and scheduleWithFixedDelay

    如命名所示,At 即任务开始之后,在等待了 delay 时间之后的节点开始下一个任务;With 即任务开始之后,在等待【任务完成 + delay】时间之后开始下一个任务

new ScheduledThreadPoolExecutor

  • public boolean remove(Runnable task)
  • public void purge()
  • public int getActiveCount()

ScheduledThreadPoolExecutor与Timer对比

  • Timer 主要用于单线程,ScheduledThreadPoolExecutor 主要用于多线程
    因此如果 Timer Task 任务用时过长,将影响其他任务
  • 同时,Timer 不能捕获异常,因此 Timer Task 任务发生异常,将导致整个线程终止,进而导致其他任务也不能执行
  • 从底层方面来看,Timer 只是实现了 Runnable 接口,而 ScheduledThreadPoolExecutor 还继承了 Future 类,所以 Timer 无法获取任务执行的结果,ScheduledThreadPoolExecutor 可以通过 Future 获取执行结果

异常

  • 通常情况下,都会有这样的直观预测:如果异常在程序中被捕获,那么程序将会继续执行,如果没有在程序中捕获异常,那么程序将卡死(崩溃)
  • 对于线程池,如果在程序中不进行异常捕获,那么在发生异常时,也会导致程序卡死,线程池中其他线程也无法执行
CachedThreadPool
public static ExecutorService newCachedThreadPool() {     
    return new ThreadPoolExecutor(0, 
                                  Integer.MAX_VALUE, 
                                  60L, 
                                  TimeUnit.SECONDS,
                                  new SynchronousQueue());
}

基本参数

  • corePoolSize = 0:核心线程为空,即缓冲线程池在没有任务的情况下,就没有线程存活,因此在线程池空闲时只有相当小的资源消耗

  • maximumPoolSize = Integer.MAX_VALUE:最大线程数为 int 的最大值

  • keepAliveTime = 60L:即空闲线程存活时间为 60 秒

  • 缓冲线程池使用没有容量的 SynchronousQueue 作为阻塞队列,这也意味着,每出现一个任务,就将启用一个线程来执行任务,因此可能出现存活线程过多的情况,进而导致 CPU 耗尽

    虽然缓冲队列没有容量,但是每当有任务提交时,还是会进行任务的出入队操作

线程执行流程

  • 当任务被提交时,线程池先判断池中是否有空闲的存活线程,如果有,则取出空闲线程执行任务;如果没有空闲线程,则将创建一个线程
  • 在任务完成之后,线程进入空闲状态,60 秒后,线程被结束回收;这 60 秒内如果有新的任务,则可能将这个线程取出用于执行任务

线程池和队列

队列的方法

放入数据

  • offer(E e):向队列中插入一个数据;如果队列有空闲,则直接插入数据并且返回 true,如果队列没有空闲,则直接丢弃 e 并且返回 flase;因此这个方法是非阻塞的(不会等待插入操作成功);如果 e == null,则抛出空指针异常

    offer(E o, long timeout, TimeUnit unit):向队列中插入一个数据;如果队列有空闲,则直接入队并返回 true,如果队列没有空闲,则方法进入阻塞态,并不断尝试入队,如果等待 timeout 时间后,还没有成功插入数据,则返回 false

  • add(E e):底层调用 offer 方法,但是如果队列不空闲,则直接抛出异常

  • put(E e):向队列中插入一个数据,如果队列已满,则方法进入阻塞态,直到元素入队成功

    该方法处于阻塞态时,如果有其他线程为其设置中断标志,则该方法抛出中断异常并结束

取出数据

  • 此处的取出数据与 pop 方法一致,指取出数据并将其从队列中移除

  • poll():在队列为空的情况下,将返回 null

    poll(long timeout, TimeUnit unit):在队列为空的情况下,阻塞线程并不断获取队首,如果在 timeout 的时间内都没有获取到队首,则返回 false

  • take():与 add 方法一致,在队列为空的情况下,方法会一直阻塞,直到获取到队首

    或者被其他线程标记了中断标志,则方法将抛出异常并返回

  • drainTo():一次性 pop 若干个对象;drainTo 方法可以只加锁一次就获取多个对象,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提升数据获取的效率

其他

  • remainingCapacity()
  • contains(Object o)
  • remove(Object o)
  • size()
BlockingQueue

ArrayBlockingQueue - 基于数组的队列

  • 因为基于数组,所以,队列有界,且在创建时需要指定其大小
  • 出入队使用的同一个可重入锁,默认使用非公平锁;即当有出入队操作时,整个队列都会被上锁
  • 从源码层面来看,ArrayBlockingQueue 的几乎所有方法都需要先获取一个独占锁 ReentrantLock,各个操作之间完全互斥
  • 适用于吞吐量需求相对较低的场景

LinkedBlockingQueue - 基于链表的队列

  • 因为基于链表,所以队列可以设置为无界(默认无界),但是如果在创建队列时就指定其大小,则它将变为有界队列,同时,它也不支持插入 null 值
  • 因为使用链表实现队列,因此出队和入队可以分别使用两个不同的可重入锁;即出入队可以同时操作,因此它的吞吐量比 ArrayBlockingQueue 高
  • 正如前文所述,无界的阻塞队列将使得线程一直维持 corePoolSize 的数量,新任务都放在阻塞队列中,因此 maximumPoolSize 将会失效
  • 适用于任务之间相互独立的场景,如,瞬时大量的 Web 请求

PriorityBlockingQueue - 基于链表的优先级队列

  • 和 LinkedBlockingQueue 类似,但是 PriorityBlockingQueue 内部会将队列中的对象进行排序,默认排序是对象的自然顺序,但是如果重写构造函数中的 Comparator 函数,则将根据 Comparator 进行排序

  • 同时,也和 LinkedBlockingQueue 类似,PriorityBlockingQueue 使用了两个可重入锁进行同步,因此队列的出入队操作都需要竞争锁

  • 理论上来讲,PriorityBlockingQueue 是无界的,但是当入队的元素过多,就可能因为资源耗尽导致 OOM

  • PriorityBlockingQueue 只在出队操作(poll、take、drainTo方法)时进行排序,直接使用迭代器(iterator)或可拆分迭代器(spliterator)获取到的元素是无序的,使用 peek 方法(队列获取但不删除队首元素的方法)也是未排序的

    如果要获取排序后的队列元素,需要借助集合中的 Array.sort;先将队列元素转化为列表,然后排序

SynchronizedQueue
  • 实际底层来看,队列无界,但是在使用时,体现出的大小为 0,每当有任务入队,则需要先等上一个队列出队,因此它不需要锁进行同步
  • 以上是一种解释方法,也有解释方法认为,在任务过多,超过 maximumPoolSize 线程所能处理的情况时,SynchronizedQueue 提供了无界队列的可能性
  • 通常情况下,当任务的数量 > maximumPoolSize 线程能够处理的数量时,线程池将拒绝任务
  • 通常情况下,SynchronizedQueue 的吞吐量比 LinkedBlockingQueue 高
DelayedWorkQueue
  • 重试队列,即在设定了 delay 值的队列中的任务,每经过 delay 的时间,就尝试获取一次资源,直到资源获取成功
  • 可以设定任务获取资源失败次数的阈值,以进行其它的操作

线程池的执行过程

基本执行流程

其实线程池的执行流程在前文有所阐述,但是此处还是重新叙述一遍

  1. 初始化 corePoolSize 数量的核心线程等待使用
  2. 提交一个任务到线程池,如果有空闲的核心线程,则获取核心线程执行任务,如果没有空闲的核心线程,则将任务放入阻塞队列
  3. 如果阻塞队列也满了,则线程池将尝试创建新的线程来执行任务
  4. 如果线程池的线程数量已经达到 maximumPoolSize,则将触发饱和策略
线程池的结构

组成部分

  • 线程池管理:负责管理线程池中的线程,主要包括线程的创建、分配与销毁
  • 线程:即线程池中的线程
  • 任务接口:即需要线程执行的任务,提供的一个能够被线程调用的接口
  • 阻塞队列:超过核心线程能处理的任务,在阻塞队列中排队

类关系

  • Executor 是一个最顶层的接口,提供了 execute 方法执行任务
    与之相关联的是 ExecutorCompletionService 接口,相关的实现接口是 CompletionService 但是这个两个接口并不怎么重要,真的是这样吗QwQ

  • ExecutorService 是继承 Execotor 的接口,提供了 submit、invokeAll、invokeAny、shutdown 等方法

  • ScheduleExecutorService 是继承 ExecutorService 的接口,主要提供定时任务的方法接口

  • AbstractExecutorService 是实现了 ExecutorService 接口的抽象类,默认的线程实现类 ThreadPoolExecutor 就继承自该抽象类

  • 在以上基础上的 ScheduleThreadPoolExecutor 类,继承了 ThreadPoolExecutor 类,同时实现了 ScheduleExecutorService 接口,是周期性任务的实现类

  • 在以上接口、实现类的基础上,还需要引入的关联接口及类如

    Callable 接口 / Runnable接口:作为 submit 方法的参数

    ScheduleFuture 接口:继承自 Future 接口和 Delay 接口,它的实现类作为定期调度任务的线程的参数

    Executors 类:如 Collections 工具类一样,是线程池管理接口的工具类

线程池的状态
  • 线程池被创建之后,就处于 RUNNING 状态,RUNNING 状态的线程池可以接受新任务,也会处理正在被执行的任务

    在线程池创建时,会执行函数 private final AtomicInteger ctl = new AtomicInteger(ctlOf(RUNNING, 0));

  • 如果对处于 RUNNING 状态的线程池执行了 shutdown 函数/命令,线程池将转为 SHUTDOWN 状态,此时的线程池不会再接受新的任务,但是已被添加的任务会继续执行

    理解为,处于 SHUTDOWN 状态的线程池,只会处理当时正在执行的任务以及阻塞队列中的任务,而不会再往整个线程池系统中加新任务了

  • 如果对处于 RUNNING 状态的线程池执行了 shutdownNow 函数/命令,线程池将转为 STOP 状态,此时线程池既不接受新的任务,正在执行的任务也会被中断 更别说队列中的任务了

  • 如果 SHUTDOWN 状态的线程池处理完了所有任务(线程池和队列中都没有任务时),线程池转为 TIDYING 状态

    如果 STOP 状态的线程池处理完了所有正在执行的任务(线程池中没有任务时),线程池转为 TIDYING 状态

    TIDYING 状态表示线程池可以执行钩子函数 terminated,即线程结束时的处理函数,默认钩子函数是空函数,但是程序员可以对其进行重载

    STOP 状态的线程池会中断任务的执行,大概是等待被中断任务结束吧

  • 当钩子函数 terminated 执行完毕之后,线程池转为 TERMINATED 状态,表示线程池彻底被终止

饱和策略/拒绝策略

Example: corePoolSize = 3; maximumPoolSize = 5; sizeof(Queue) = 2;

.AbortPolicy

  • 不执行任务且抛出异常
    Example:当同时执行8个任务时,第8个任务将不被执行,并抛出异常
  • 是线程池的默认饱和策略

.DiscardPolicy

  • 不执行任务,但不抛出异常

    Example:当同时执行8个任务时,第8个任务将会被直接丢弃

.DiscardOldestPolicy

  • 丢弃队首的任务,一般来说,队首的任务就是最老的任务
    因为这种策略的核心是舍弃最老的任务,所以不适用于具有优先级的队列
  • Example:当同时执行8个任务,则排在队首的第6个任务会被舍弃

.CallerRunsPolicy

  • 将任务返回给调用 execute 方法的线程
  • Example:由 main 函数调用的 execute 方法,当同时执行8个任务时,第8个任务会被抛出到 main 函数中,由 main 函数线程执行

用户自定义饱和策略

  • 是使用最多的方式
  • 通过实现 RejectedExecutionHandler 自定义处理

线程池异常

引言

无法捕获到异常

  • 首先需要确认的是,捕获异常是指在程序中能够捕获到异常 并不是在控制台中有异常信息的打印(应该只有我现在才理解到这个吧QAQ)
  • 捕获异常的目的在于处理异常

多线程环境下的异常

  • 当某一个线程出现异常时,该线程被终止,但是对主线程和其他线程无影响,且感知不到异常线程的状态
  • 只能使用 execute 执行任务,线程异常才能被捕获,使用 sbumit 提交的任务将被封装为 FutureTask,当发生异常时,Throwable 将捕获到 null

代码示例

class MyThread extends Thread {
    private String name;
    public MyThread(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name + ":运行开始");
        int i = 1 / 0;
        System.out.println(name + ":运行结束");
    }
}
public class 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主线程开始");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 = Executors.newSingleThreadExecutor();
        executor.execute(new MyThread("线程1"));
        executor.shutdown();
        System.out.println("主线程结束");
    }
}
  • 以上情况下,程序将无法捕获/处理异常,只会在控制台中打印异常
捕获异常的方案

Thread

  • 使用自定义的 ThreadPoolExecutor 类,同时重写它的 afterExecute 方法
// 类定义
class MyThreadPoolExecutor extends ThreadPoolExecutor {
    // 构造函数使用父类ThreadPoolExecutor的构造函数
    public MyThreadPoolExecutor(/*parameters*/) {
        super(/*parameters*/);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afterExecute(Runnable r, Throwable t) {
        super.afterExecute(r, t);
        /*异常处理*/
    }
}

Runnable + execute

  • 自定义 ThreadPoolExecutor 类,使其实现 Thread.UncaughtExceptionHandler 接口的 uncaughtException 方法

    同时自定义 ThreadFactory 类,指定其异常回调函数

    其过程大致为:

    I. 定义一个实现了 Thread.UncaughtExceptionHandler 接口的类,这个类将作为回调函数,参与异常处理

    II. 声明一个单线程线程池 exec

    III. 传入线程池的参数是一个 Thread 对象,它通过 ThreadFactory 工厂类,匿名实现,其中声明了 Thread 的子类实例,同时声明异常回调函数

// ThreadPoolExecutor的实现略
// 调用
ExecutorService exec = Executors.newSingleThreadExecutor(new ThreadFactory(){
    @Override
    public Thread newThread(Runnable r) {
        Thread thread = new Thread(r);
        thread.setUncaughtExceptionHandler(new MyUncheckedExceptionHandler());	// 设置捕获异常后的回调函数
        return thread;
    }
});
  • 使用默认的 handler 函数

    核心思想依然是实现 Thread.UncaughtExceptionHandler 接口
    然后通过Thread.setDefaultUncaughtExceptionHandler设置回调函数

Thread.setDefaultUncaughtExceptionHandler(new MyUncheckedExceptionHandler());

Callable + submit

  • 由于 submit 提交的任务返回的异常为 null,因此想要捕获 submit 的异常,需要更深层的异常判断
  • 其核心依然是自定义 Thread 类并重写 afterExecute 方法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afterExecute(Runnable r, Throwable t) {
    super.afterExecute(r, t);
    if (r instanceof Thread) {
        if (t != null) {
			/*捕获到来自execute命令后的异常处理*/
        }
    } else if (r instanceof FutureTask) {
        FutureTask futureTask = (FutureTask) r;
        try {
            futureTask.get();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捕获到来自submit命令后的异常处理*/
        } catch (ExecutionException e) {
			/*捕获到来自submit命令后的异常处理*/
        }
    }
}
submit 与 execute

概述

  • execute 和 submit 提交的任务都会被 Runnable 封装
  • execute 的任务最后被封装为 Worker 对象,在 Worker 对象中执行 run 方法,如果执行中出现了异常,将被 try - catch 住并将异常抛出,因此程序员能在外界捕获到异常
  • submit 的任务最后被封装为 FutureTask,在 FutureTask 中的 run 方法进行了异常处理,try - catch 到的异常不会被抛出,只会将异常放进 Object 类型的 outcome 中,返回的 Throwable 为 null
    因此在以上 Callable + submit 的组合中,使用 instanceof 来判断被封装后的对象,如果是 FutureTask,则使用 .get 方法获取异常

类库

SimpleDateFormat

引言

  • SimpleDataFormat 是 Java 提供的一个时间类

常用方法

  • dateFormat.parse("2016-12-18 15:00:34"); 以时间格式打印时间
  • new SimpleDateFormat("yyyy-MM-dd HH:mm:ss"); 实例化一个 SimpleDataFormat 并设置它的时间输入格式
线程不安全的原因
  • 在 SimpleDataFormat 内部,存在一个 Calendar 对象,这个对象保存了基本的时间信息以及 SimpleDataFormat 需要的一些附加信息

  • 如果多个线程共享同一个 SimpleDataFormat 对象,则它们也共享同一个 Calendar 对象,那么则可能出现,线程访问到一个已经被 clear 的 Calendar 对象,导致报错

    理解为,当 SimpleDataFormat 进行时间访问时,需要访问 Calendar 对象,访问完成后,要进行 clear

final DateFormat dateFormat = new SimpleDateFormat("yyyy-MM-dd HH:mm:ss");
Callable<Date> task = new Callable<Date>() {
    public Date call()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dateFormat.parse("2016-12-18 15:00:34");
    }
};
线程安全方案

局部变量

  • 如上述代码所示,多个线程将在 task 中使用同一个 SimpleDataFormat,因此导致线程不安全
  • 则可以使用局部变量,在 task 声明局部 SimpleDataFormat,在它的生命周期结束后,它将会被回收
  • 但是使用局部变量将增加开销

synchronized

  • 对上述代码块 return dateFormat.parse("2016-12-18 15:00:34"); 加上 synchronized 达到线程同步 这很好理解
  • 但是使用 synchronized 的性能比较差

ThreadLocal

  • 如前文所述,ThreadLocal 为每个线程单独维护一个变量副本,使得线程隔离
class DateFormatThreadSafe {
    public static final ThreadLocal<DateFormat> THREAD_LOCAL 
        = new ThreadLocal<DateFormat>() {
        @Override	// SimpleDataFormat的弱引用【大概】
        protected DateFormat initialValue() {
            return new SimpleDateFormat("yyyy-MM-dd HH:mm:ss");
        }
    };
}
Callable<Date> task = new Callable<Date>() {
    public Date call() throws Exception {
        DateFormat dateFormat = DateFormatThreadSafe
            .THREAD_LOCAL
            .get();	// 获取线程信息
        return dateFormat.parse("2016-12-18 15:00:34");
    }
};
  • ThreadLocal 的作用方式更类似于局部变量,但是比局部变量更高效
替代类结构

Instant 代替 Data

LocalDataTime 代替 Calendar

DataTimeFormatter 代替 SimpleDataFormat

  • DataTimeFormatter 的所有字段都使用了 final 关键字,因此线程安全

应用场景

Spring boot 多线程

SpringBoot–多线程处理

JUC - java.util.concurrent

引言
  • java.util.concurrent 包提供了一个实现了 Lock 接口的 ReentrantLock 类,ReentrantLock 实现的功能基本与 synchronized 一致,但是在 synchronized 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一些功能
  • 常用的接口方法如下

.locks and .unlock

  • .locks() 方法将获取一个锁,.unlock() 方法将释放一个锁
  • 一般使用 try 语句包裹数据操作的语句,在 finally 语句中进行锁的释放
private Lock lock = new ReentrantLock();	// 声明锁

public void subMoney(int money) {  
    lock.lock();  
    try{  
        if (count - money < 0) {  
            return;  
        }  
        count -= money;  
    }finally{  
        lock.unlock();  
    }  
}
  • 但是和 synchronized 相比,使用 concurrent 包具有更高的并发性能,但是 CPU 占用高,且需要手动释放锁,因此在代码过程中需要考虑死锁问题
  • ReentrantLock 可重入锁,即线程对锁进行加锁后,还可以对其进行加锁,相对应的,也应该有相应数量的锁释放
CAS - Compare And Swap

引言

  • CAS 是 JUC 的基石,在 Java 多线程并发操作中,CAS 是不可或缺的基础
  • CAS 性能很高,适合高并发场景
  • 在很多组件中也使用了 CAS,如
    ConcurrentHashMap 的线程安全由 CAS + synchronized 实现
    AQS同步组件【将在下文中进行具体阐述】
    Atomic 原子操作

原理

  • CAS 基于乐观锁,通过不断自旋等待获取资源,因此性能很高
  • CAS 操作包含3个操作数,即内存位置(V)、预期原值(A)、新值(B)
  • 当从内存中取得的值与预期原值相同时,就将内存中的原值更新为新值
    如果从内存中取得得值与预期原值不同,则进行自旋,直到两个值相同,然后再将内存中的值进行更新

优点

  • 性能高

缺点

  • CPU 占用高,当 CAS 自旋时间(次数)过长,则导致 CPU 占用过高

    可以设置一个自旋次数的阈值,当自旋次数超过该阈值时,就停止自旋
    BlockingQueue 中的 SynchronousQueue 就采用了这种方式

  • ABA 问题,由于 CAS 根据内存中的值是否与预期原值一致来判断是否有线程冲突的,因此内存中的值发生 A–B–A 变化时,CAS 将检测到没有线程冲突,但是大部分情况下,这并不影响执行结果

    如果想要避免 ABA 问题,可以为单值设置一个版本号,每次发生值修改时,版本号自加,根据这种理念,Java 提供了 AtomicStampedReference 来解决 ABA 问题,其提供了一个[E, Integer] 元组,表示单值和对应的版本号

  • 只能作用于单值,如上所述,CAS 只能实现单值的线程安全,如果需要保证整个操作或是代码块的原子性,则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或者使用 AtomicStampedReference 包裹多个变量

AQS - AbstractQueueedSynchronizer

引言

  • AQS 是一个抽象的队列式同步器,主要作用是实现线程调配(线程同步)
    同时它也是除了 synchronized 关键字之外的锁机制
  • CLH:Craig,Landin,and Hagersten,即虚拟双向循环队列,是 AQS 中的 Queue,但是实际上 CLH 并没有真正地实现一个双向循环队列,它只是声明了各个任务结点之间的关系
  • AQS 实现的原理可以这样理解:线程被封装后,按照双向循环队列的结构进行排队,所有线程封装对象都以 CAS 的方式竞争一个被 volatile 修饰的 state 共享值,如果竞争成功,则该对象成功获取锁,唤醒线程,开始活动,其他对象则继续进行自旋,而线程继续等待被唤醒

关于 state 的3种访问方式

setState 和 compareAndSetState方法作用分析

  • getState():获取共享资源 state 的值
  • setState(E e):修改共享资源 state 的值为 e
  • compareAndSetState(E old_v, E new_v):比较 state 的值是否为 old_v,如果是,则将 state 的值修改为 new_v

setState 与 compareAndSetState 的重要区别在于:
二者在线程安全层面来说,setState 是获取了资源之后,再进行修改,整个过程具有原子性,而 compareAndSetState 是在获取锁之前就尝试进行修改,为了保证原子性,则需要使用 CAS

两种资源共享的方式

  • 独占式 - Exclusive:同时只能有一个线程使用资源,如:ReentrantLock
  • 共享式 - Share:资源可以同时被多个线程使用,如:Senaphore等

自定义实现同步器

  • 自定义实现同步器的核心是实现了模板方法模式,程序员一般只自定义实现资源的获取及释放部分,而具体线程调用和同步的细节由 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 规定的方法实现
  • 一般来说,自定义实现的同步器,要么是独占的,要么是共享的,即tryAcquire-tryRelease 和 tryAcquireShared-tryReleaseShared 选其一实现,但是也可以都实现,如 ReentrantReadWriteLock
  • 常见的被实现的自定义方法如:
  • isHeldExclusively():该线程是否正在独占资源
  • tryAcquire(int):尝试获取资源,如果获取成功,则返回 true,该方法是独占的
  • tryRelease(int):尝试释放资源,如果释放成功,则返回 true,该方法是独占的
  • tryAcquireShared(int):尝试获取资源,如果获取失败,则返回负数,如果获取资源功能后,没有空闲资源了,则返回0,如果获取资源之后,还有空闲资源,则返回剩余空闲资源的数量,该方法是共享的
  • tryReleaseShared(int):尝试释放资源,如果资源释放成功,且允许后续结点被唤醒,则返回 true,否则返回 false

CountDownLatch

  • CountDownLatch 和 ReentrantLock 类似,都是采用了 AQS 的方式实现的锁,但是 CountDownLatch 是共享锁,即多个线程共享资源 state
  • 在锁初始化时,state 初始化为共享锁的线程数量,如:CountDownLatch 将被 3 个线程共享,则 state 初始化为 3
  • 当有线程需要占用锁时,state 进行自减,当 state 自减为 0 时,将通知主线程 (unpark() 函数),主线程将从 wait() 函数返回,进行后续操作
ReentrantLock

根据 AQS 对可重入锁的解释

  •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ReentrantLock 是锁的类型,锁的获取及释放操作依据 AQS 进行
  • 锁初始化时,state 初始化为 0;
    当线程需要获取锁时,将独占式调用 tryAcquire 函数获取锁,如果获取成功,state 将进行自加;
    当线程释放锁时,则独占式调用 tryRelease 方法,并对 state 自减
  • 在线程占用锁的过程中,如果该线程重复进行了 tryAcquire 方法,则 state 进行累加(自加),释放锁时,也需要进行 state 次的自减和 tryRelease 操作

公平锁/非公平锁

  • ReentrantLock 默认使用的是非公平锁,即,多个线程获取锁时,后来的线程可能先获取到锁
  • ReentrantLock 也可以实现公平锁,即线程按照队列的结构排列,先来的线程先获得锁
// ReentrantLock的两个构造函数
public ReentrantLock() {
    sync = new NonfairSync();
}
public ReentrantLock(boolean fair) {
    sync = fair ? new FairSync() : new NonfairSync();
}

// 非公平锁的lock方法
final void lock() {
    if (compareAndSetState(0, 1))
        setExclusiveOwnerThread(Thread.currentThread());
    else
        acquire(1);
}
// 公平锁的lock方法
final void lock() {
    acquire(1);
}
// acquire方法
public final void acquire(int arg) {
    if (!tryAcquire(arg) &&
        acquireQueued(addWaiter(Node.EXCLUSIVE), arg))
        selfInterrupt();
}
  • 由上可知,非公平锁的 lock 方法在 acquire 之前,尝试使用了 CAS 方法compareAndSetState,这使得当 state 一旦为 0,线程就可以尝试使用 .lock 函数获取 state 资源,然后再进行获取锁操作和线程唤醒操作
  • 这使得当上一个线程刚刚释放完锁,state = 0,此时新到的线程就将直接抢占 state,而排队的线程还未被唤醒,出现"插队"

非公平锁 .lock 的底层原理

  • 由非公平锁的 .lock 方法可知,未竞争到资源的线程将执行 acquire 方法,而 acquire 方法的核心是 tryAcquire() 和 acquireQueued()

  • tryAcquire() 方法即尝试获取资源,其底层为 nonfairTryAcquire 函数
    其实现的功能为:当检测到 state = 0,则占用 state 资源(锁),并返回 true;当检测到 state ≠ 0,并且该资源正被当前线程占用,则 state 自加,并返回 true;否则,返回 false

  • acquireQueued() 方法的目的是,将当前线程放入队列,并在某种条件成立时,将线程挂起

  • 首先是 acquireQueued() 方法的参数,addWaiter(Node.EXCLUSIVE) 使线程入队,如果当前队列还未创建(初始化),则需要入队的线程进行 CAS 竞争锁,完成队列创建,可以将队列理解为一个具有头结点的循环双向链表结构

  • 当所有线程入队之后,处在 head 结点之后的第一个结点(即队首后紧接的结点)将会尝试获取锁,如果线程一直不能获取锁(包括队列中其他的线程),则线程尝试挂起

  • 线程挂起的条件为,shouldParkAfterFailedAcquire(p, node) && parkAndCheckInterrupt() 均为真,其具体含义是
    I. 如果当前节点的前驱结点处于 SIGNAL 状态,shouldParkAfterFailedAcquire 为真;
    或者,如果前驱结点处于 CANCELLED 状态,然后往前遍历直到出现非 CANCELLED 状态的结点,则将当前结点插入该结点之后,并将该结点的状态设为 SIGNAL,shouldParkAfterFailedAcquire 为真;

    II. 线程挂起操作成功,则 parkAndCheckInterrupt 为真;

  • SIGNAL 状态即:当该线程完成操作之后,释放锁时,会唤醒它的后继结点线程

非公平锁 .unlock 的底层原理

  1. 如果占用锁的不是当前线程,则直接抛出异常
  2. 如果占用锁的是当前线程,则释放锁,并使 state 自减,如果 state 自减后为 0 ,则释放锁成功,并清空独占线程,返回 free
  3. 释放锁成功后,如果当前线程结点的状态为 SIGNAL ,则唤醒后继结点的线程
  4. 如果 state 自减后不为 0,则释放锁失败

可轮询与可中断

  • 与 synchronized 关键字相比,ReentrantLock 的显著优点就在于可轮询与可中断,它使得超时机制得以实现

  • 在 ReentrantLock 中的超时任务通过 tryLock 方法实现,其功能是浅显的,如果超过一定时间还未成功获取锁,则退出任务

    但是它底层的运行流程是,先和非超时任务一致,入队,然后进行自旋,如果自旋结束后还未获取到锁,则将线程结点挂起,挂起的时间超过某值时,线程退出,返回 false

其他

以上只是从大方向阐述了公平锁、非公平锁的底层原理,更加细致的说明见
Java–ReentrantLock的用法和原理

原子类 - atomic

基本类型

  • AtomicBoolean(底层的实现方式是将 boolean 转为 int 进行运算)
  • AtomicInteger
  • AtomicLong

基本原子类常用方法

  • <T> addAndGet(<T> delta):使实例中的值加上 delta ,返回相加的和
  • boolean compareAndSet(<T> expect, <T> update):如果实例中的值与 expect 相等,则将实例中的值更新为 update,并返回 true,否则返回 false
  • <T> getAndIncrement():返回原值再自增,等价于 obj++;
  • void lazySet(<T> newValue):某段时间之后,将实例中的值更新为 newValue
  • <T> getAndSet(<T> newValue):返回原值并将实例的值设置为 newValue

其他说明

  • 原子类的实现方式是 CAS ,它在运算方面,和常用的类一致,它只是从设计方面向程序员保证:该运算是原子性性的
  • 如下,使用 AtomicLong,在多线程场景下,自增操作具有原子性,得到结果是依次自增的
class Counter implements Runnable{
    private static AtomicLong atomicLong = new AtomicLong(0);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atomicLong.incrementAndGet());
    }
}
public class 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Counter[] threads = new Counter[50];
        for(int i = 0; i < 50; i++){
            threads[i] = new Counter();
        }
        for(int i = 0; i < 50; i++){
            new Thread(threads[i]).start();
        }
    }
}

原子更新引用类型

Java并发基础:原子类之AtomicMarkableReference全面解析

AtomicMarkableReference<String> atomicRef = new AtomicMarkableReference<>(obj, bool);

boolean updated = atomicRef.compareAndSet(obj, new_obj, bool, new_bool);
  • 原子更新引用类型的思想类似于:用原子类包裹引用类型,像在引用类的方法上加 synchronized 一样,使得引用类的方法具有原子性
  • AtomicReference:原子更新引用类型,是最基础的包裹引用类型的原子类
  • AtomicStampedReference:带有时间戳的原子更新引用类型,因为带有时间戳,可以避免 ABA 问题
  • AtomicMarkableReference:在原子类的构造函数中构造一个 <Boolean, Object> 的键值对,可以使用 compareAndSet 方法对原子类中的实例进行更新

原子更新数组

  • 与其他的原子更新类相似,使用原子类包裹数组,使得对呀数组中元素的操作具有原子性
  • AtomicIntegerArray:原子更新整型数组里的元素
  • AtomicLongArray:原子更新长整型数组里的元素
  • AtomicReferenceArray:原子更新引用类型数组里的元素

​ 需要注意的是,原子类实例化时,放入原子类中的数组其实是原数组的拷贝,当使用原子类更新数组时,原数组不发生变化,如下

public class Demo {
    static int[] value =new int[]{1,2};
    static AtomicIntegerArray ai =new AtomicIntegerArray(value);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ai.getAndSet(0,2);
        System.out.println(ai.get(0));	// 2
        System.out.println(value[0]);	// 1
    }
}

原子更新字段

  • AtomicReferenceFieldUpdater:原子更新引用类型的字段
  • AtomicIntegerFieldUpdater:原子更新整型的字段的更新器
  • AtomicLongFieldUpdater:原子更新长整型字段的更新器
  • AtomicStampedFieldUpdater:原子更新带有版本号的引用类型
// 创建一个更新器,并且设置需要原子更新的字段
private static AtomicIntegerFieldUpdater<User> ai = AtomicIntegerFieldUpdater.newUpdater(User.class, "age");

System.out.println(ai.getAndIncrement(User_obj));
  • 能够被原子更新的字段需要是 public volatile 属性的

可以理解为 AtomicReferenceFieldUpdater 包含了原子更新器

JDK 1.8 更新的原子运算器

  • DoubleAccumulator、LongAccumulator、DoubleAdder、LongAdder

  • 其核心思想是,由原子类包裹运算规则,实现原子性

    private static LongAccumulator accumulator1 = new LongAccumulator((x, y) -> x+y, 0);

    private static LongAccumulator accumulator2 = new LongAccumulator((x, y) -> x*y, 1);

  • xxxAdder 可以理解为 xxxAccumulator 的一部分,但是在高并发场景下 Adder 的性能会更高;二者的性能都比之前 Aotmicxxx 的性能高,因为二者都只是使用了 CAS 的思想,而没有使用 Unsafe 的 CAS 算法

  • 并发场景下使用 sum 方法,可能导致计数不准

CompletableFuture

再次声明

【本文参考了很多文章,部分图片及代码片段也取自参考文章,如果构成侵权,请联系我进行修改/删除】

【如果构成侵权,请联系我进行修改/删除】

【如果构成侵权,请联系我进行修改/删除】

【如果构成侵权,请联系我进行修改/删除】

  • 25
    点赞
  • 3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