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网:原理与实践] 第五章:端到端协议(课后习题整理)

第五章 端到端协议

5-1 说明在包括大量应用进程的应用层与支持主机到主机端到端通信的网络层之间设置运输层的必要性。运输层应当提供的服务包括哪些?
  运输层运行在位于因特网边缘的端系统上,对上直接为不同的应用程序进程提供可靠的或尽力而为的通信服务,对下则有效地利用网络层的IP尽力而为服务,各种应用进程之间通信需要“可靠或尽力而为”的两类服务质量,必须由运输层以复用和分用的形式加载到网络层。
运输层提供多路复用/分解的功能,以及可靠传输、流量控制和网络拥塞控制功能。

5-2 根据网络应用的时延和可靠性可以将网络应用分为几类?运输层是否应当为此设计几种不同的协议?因特网的运输层协议能够为网络应用提供哪些服务?不能提供哪些服务?
  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弹性网络应用,它们具有可靠传输但对时延要求并不很高的特点;另一类是多媒体网络应用,它们具有时延敏感和丢包容忍的特点。
  TCP/IP的运输层设计了两种运输层协议即UDP和TCP。
  TCP能够提供多路复用/分解、面向连接、可靠数据传输和拥塞控制服务,而UDP则提供无连接的、不可靠的传输服务,具有多路复用/分解和差错检测功能。但两者都没有提供带宽和时延保证,也不提供安全性服务等。

5-3 多路复用/分解是通信领域的一个常见术语。运输层的多路复用/分解指的是什么?该功能对于应用进程共享IP提供的尽力而为服务是必需的吗?
  网络层的传输通道只有一个,但应用进程之间的交互关系却有很多,因此运输层担负着将多个应用进程的报文通过同一个网络层传输通道进行传输,并正确地交给某个应用进程的任务,这被称为运输层的多路复用与多路分解。因而该功能是必需的。

5-4 可以认为端口号是一种地址码?如果是,它标识的是什么地址?将端口号分为周知端口号和一般端口号有什么好处?这与网络应用模式有关系吗?
  IP地址标识了因特网上的每台主机的接口,而端口标识了网络主机上的每个进程,这样才能支持网络应用进程之间的交互。因此端口号是一种地址。
  运输层的端口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周知端口号,另一部分是用户可自行分配的端口号。由于UDP套接字和TCP套接字均与目的/源端口号有关,每个进程之间的通信链必须是唯一的,端口号错误将造成连接链的混乱。周知端口号范围为0~1023,通常保留用于如HTTP、FTP 和 DNS 等著名的应用服务器的端口号的,由因特网管理机构统一分配。1023以上部分的端口号可由用户自行使用,这就大大降低了出处差错的可能性。
  一般在C/S模式中,服务器端口通常使用周知端口好,而且必须要长期处于打开状态,因此端口号划分与网络设计模式有关。

5-5 给出标识图5-5中TCP套接字的所有四元组。与UDP套接字忽略了源端的标识信息相比,TCP的套接字标识能力是增强了还是削弱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5-5中TCP套接字的所有四元组包括:(IPA,1212;lPB,80)、(IPA,2323;IPB,80)、(IPA,3434;IPC,80)、(IPC,4545;IPA,5656)。TCP通过四元组来表示一个进程,相对于UDP的二元组,TCP的套接字标识能力更强。

5-6 UDP有哪些主要特点?将网络多媒体应用运行在UDP之上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方面?
  无连接:不建立连接 (减小时延);简单: 发送方和接收方不需要连接状态;效率高:报文段首部小;面向报文;没有拥塞控制: UDP 能够尽量快地发送到对方。
  有利方面: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无握手过程且每个UDP报文段处理独立于其他报文段,时延小效率高。不利方面:尽力而为的UDP传输可能会出现报文丢失或传递给应用层的报文失序的问题。

5-7 UDP和TCP使用反码来计算它们的校验和。假设有下面三个字节:01010101、01110000、01001100。这些字节和的反码是多少(注意尽管UDP和TCP使用16比特的字来计算校验和,但对于这个问题,你应该考虑比特和)?写出所有的工作过程。UDP为什么要用该和的反码,而不直接使用该和呢?使用该反码方案,接收方如何检测出差错?1比特的差错可能检测不出来吗?2比特的差错呢?
  01010101+01110000=11000101
  11000101+01001100=00010001
  二进制反码为11101110
  使用反码便于接收方检测错误。接收方将初始三个字节和校验和相加,如果结果为全1,则无误。如果和包含一个0,接收方知道存在一个错误。1比特的差错可以被检测出来,但2比特的差错无法检测(例如,如果第一个单词最后的数字转换为0,第二个词的最后数字转换为1)。

5-8 假定某UDP接收方对接收到的UDP报文段计算互联网校验和,发现它与承载在校验和字段中的值相匹配。该接收方能够确信没有出现过比特差错吗?解释之。
  不一定,见上题。

5-9 TCP有哪些主要特点?TCP所具有的面向字节流特征,使写入TCP发送缓存的数据块与从TCP接收缓存的数据块可以完全不对应。在这种情况下,能否保证进入发送方套接字的字节流与读出接收方套接字的字节流完全一样,举例说明。
  TCP主要特点:
  (1)TCP是面向连接的端到端协议。
  (2)TCP连接是点到点的。
  (3)TCP连接提供的是全双工服务。
  (4)TCP提供可靠的交付服务。
  (5)TCP连接采用的是客户/服务器模式。
  (6)TCP报文段划分。
  (7)面向字节流。
  TCP中的“流”是指进入到进程或从进程流出的字节序列。“面向字节流”的含义是:虽然应用进程和TCP的交互有可能一次是一个变长的数据块,但TCP把应用进程交来的数据看成是一连串无结构的字节流。TCP不保证接收进程所收到的数据块和发送进程所发出的数据块具有对应关系。例如,发送进程交给TCP 5个数据块,而TCP交给接收进程可以是2个较长的数据块。不过无论怎样,接收进程收到的字节流必须和发送进程发出的字节流一样。

5-10 观察图5-9所示的TCP报文段结构,其中哪些字段与多路复用/分解功能有关?哪些字段与可靠数据传输功能有关?哪些字段与流量控制功能有关?哪些字段与拥塞控制传输功能有关?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所谓多路复用/分解是指运输层担负着将多个应用进程的报文通过同一个网络层传输通道传输,并正确地交给某个应用进程的任务的功能。
  源TCP报文段结构中,端口和目的端口号字段与多路复用/分解功能有关;序号、确认号、检验和字段与可靠数据传输有关;接收窗口号与流量控制有关;序号和确认号与拥塞控制有关。

5-11 考虑从主机A向主机B传输L字节的大文件,假设MMS为1460字节。
   为了使TCP序号不会用完,L的最大值是多少?其中TCP的序号字段为4字节。
  根据在a中得到的L,求出传输此文件要用多长时间?其中假定运输层、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首部总共为66字节,并加在每个报文段上,然后通过10Mbps链路发送这些分组。这里忽略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使主机A能够连续不断地发送这些报文段。

  a. TCP的序号为32bit,因此TCP序号表示范围为0~2的32次方故能表示的L的最大值为232= 4Gbytes(序号是与发送的数据的字节数相一致而不是与报文段个数一一对应)。
  b. 报文段数目为232/1460=2941758(向下取整),则所有分组的总的头部信息大小为66×2941758=194156028 bytes。故链路总所要传递的字节总数为(232+194156028)字节=3591×107bit。因此需要3591×107/10Mbps=3591秒=59分钟(结果为约数)。

5-12 主机A和主机B经过一条TCP连接进行通信,并且主机B已经收到了来自主机A的到序号为248字节的所有字节。假定主机A随后向主机B发送两个紧接着的报文段。第一个和第二个报文段分别包含了40和60字节的数据。在第一个报文段中,序号是249,源端口号是503,目的端口号是80。无论何时主机B接收到来自主机A的报文段,都会发送确认。
a. 在从主机A发往B的第二个报文段中,序号、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各是什么?
b. 如果第一个报文段在第二个报文段之前到达,那么在第一个到达报文段的确认中,确认号、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各是什么?
c. 如果第二个报文段在第一个报文段之前到达,那么在第一个到达报文段的确认中,确认号是什么?
d. 假定由A发送的两个报文段按序到达B。第一个确认丢失了而第二个确认在第一个超时间隔之后到达。画出时序图,显示这些报文段、其他所有发送的报文段和确认(假设没有其他分组丢失)。为时序图上的每个报文段标出序号和数据的字节编号;为所增加的每个应答标出确认号。

  a. 在第二个报文段中,序号为289,源端口号为503,目的端口号为80。
  b. 如果第一个报文段在第二个报文段前到达,在确认报文中,确认号为289,目的端口为503,源端口为80。
  c. 如果第二个报文段在第一个报文段之前到达,在第一个到达的报文段的确认中,确认号是249,指示该接收端仍然在等待序号为249的报文的到达。
  d. 当主机B收到主机A因超时发送的冗余报文后,对最后一个字节349进行确认(累计确认)。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13 在TCP传输数据的过程中,如果有一个确认报文丢失了,却发现并未出现与该确认对应的报文段重传,那么试解释其中的原因。
  在数据包序号相连的情况下,接收方只需发送最高序号的确认即可。例如,发送方发送了5条TCP报文段,而接收方在接收到第3条报文段的时候发送出的确认报文丢失了,但是之后接收完全部5条报文段的时候又发出了一个对第5条的确认报文,那么发送方收到后就能够知道接收方已经成功收到了全部的5条TCP报文段,因此不会再去重传。

5-14 一旦网络出现丢包,RTT估值算法就要进行纠正,否则可能出错。请阐述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的修正算法。
  一旦网络出现丢包时,无法判断收到的确认报文段是对原来报文的确认还是对重传报文的确认,这样会使得RTT估计值与实际RTT的误差很大。Karm 算法提出估算RTT时,只要报文重传,就不再采用其往返时延的样本了。
  Karn算法仍存在问题:一旦网络恰好现在此时时延持续变大,将进入死循环。为此,Karn修正算法指出:报文段每重传一次,就将超时时限增大一倍,而保持RTT估计值不变;当报文段不再重传时再计算RTT估值。

5-15 设TCP可以使用的窗口最大值为65535字节,若信道没有出现差错且带宽不受限制,则当报文段的平均往返时延为10ms时TCP的最大吞吐量是多少?
  最大数据率 = 最大窗口 *8/ 平均往返时间=52.4Mb/s。

5-16 若通信信道带宽为1Gbps,两个端系统之间的时延为15ms,而TCP的发送窗口最大值为65535字节。试计算能达到的最大吞吐量以及信道的利用率。
  设最大吞吐量为S,协议最多只能发送RTTS字节数。由于窗口W的限制,一次最多只能发送填满窗口的数量:W=RTTS,因此S=W/RTT=655358/15ms=34.95310^6≈35Mbps。
  信道利用率为35Mbps/1000Mbps=3.5%。

5-17 TCP创建连接采用了三次握手过程。试分析第三次握手有何作用,为什么说用于创建连接的报文是信令?
  在TCP创建连接的三次握手过程中,第三次握手表明第一次握手的确是自己发送的,以防止第一次握手是以前遗留的连接。
  信令是用来控制电路的信号。TCP三次握手过程传输的报文只含协议首部不含数据,用以建立连接。

5-18 观察TCP状态转换图。在TCP一端释放连接后,这一端是否还能够发送报文?此时,另一端是否还能够继续发送报文段?
  当TCP一端释放连接后,这端不能发送报文段了,但可以对对方的报文段进行确认。而TCP另一端能够继续发送报文段。

5-19 分析产生网络拥塞条件的式子,其中的资源通常包括哪些内容?该公式能够为设计和解决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方案及问题提供哪些思路?
∑对资源的需求>可用资源

  式中的资源可以包括了带宽、缓存、CPU甚至打印机等网络可以共享的东西。
  从上式可知,任意一种或多种资源的需求失衡都会导致拥塞的发生。该式可以为我们提供如下思路:解决网络拥塞的问题可以从寻找使上述不等式不成立的条件着手。如一方面减少对资源的需求或增加可用资源,另一方面许多网络攻击行为都致力于消耗网络某环节的最为紧缺的资源,从而以较少的代价导致系统崩溃。

5-20 观察图5-16,总结拥塞控制可能带来的好处和不利之处。在没有拥塞控制作用的情况下,拥塞点对应着网络吞吐量的极大值点。由此是否能够提出一种简单的检测网络拥塞的方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对网络施加了有效地拥塞控制措施后,与理想情况相比,网络吞吐量可能会有所下降;不过拥塞控制能够消除网络拥塞现象,使吞吐量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
  在网络的端到端路径上,拥塞首先出现在瓶颈链路上。在网络拥塞控制中,通常将出现分组重传或分组突然出现较大时延的现象当做发送网络拥塞的征兆来对待。

5-21 网络拥塞的主要成因有哪些?它们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1、当分组到达速率超过路由器输出链路的容量时,路由器将要缓存输入但无法立即输出的分组。这导致第一种危害,即当分组以大于或接近链路容量的速率到达时,分组将承受很大的时延。
  2、当分组到达某路由器时,当有限的缓存已满,分组将被丢弃。这导致发送方因为分组被路由器丢弃而进行了不必要的重传,引起路由器利用其链路带宽转发不必要的分组拷贝。
  3、每当有一个分组在某路由器上被丢弃时,传输路径上的前几跳路由器的工作都是徒劳的。

5-22 从控制理论的角度看,有哪几种拥塞控制方法?运输层是如何根据网络层是否能为它的拥塞控制提供帮助,来对拥塞控制进行分类?
  1、端到端的拥塞控制:该方法不从网络得到明确的反馈,而是设法从端系统根据观察到的时延/丢失推断出拥塞,这是TCP所采用的方法。
  2、网络辅助的拥塞控制:路由器为端系统提供反馈,如用一个bit指示一条链路出现拥塞,指示发送方的发送速率。

5-23 TCP发送方的丢包事件包含哪些内容?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在网络中,丢包可分为网络丢包和时延丢包两种情况。前者是指分组因路由器缓存溢出和出现某种故障而消失,后者是指分组不能在定时器超时前及时到达而被判定到达无效。

5-24 为什么说发送方通过检测冗余ACK也能较好地预测网络拥塞情况?如果发送方多次收到对相同报文段的冗余ACK,那么表明网络拥塞情况是比丢包情况严重还是较轻?
  冗余ACK就是多次收到对某个报文段的确认。当TCP接收方收到报文段的序号大于下一个所期望的报文段的序号时,它发现报文段没有按序到达,此时TCP只能对按序接收到的最后一个字节的数据进行重复确认,这就产生了一个冗余ACK。因此发送方经常连续发送报文段,一个丢失的报文段后面可能跟着多个其他报文段,因此一个丢失的报文段很可能会引起多个冗余的ACK出现,可据此预测网络拥塞情况。TCP的修正版本规定,如果TCP发送方接收到对相同报文段的3个冗余ACK,它就会认为跟在这个被确认过3次的报文段之后的报文段已经丢失,比丢包情况严重。

5-25 描述TCP控制发送速率的方法。假设某TCP接收方的缓存RWin为20个MSS,MSS为1400字节,拥塞窗口CWin为10个MSS,而路径的往返时延RTT为10ms,则发送方的发送速率约为多少?
  每个TCP连接端都有一个接收缓存、一个发送缓存和几个变量(如LastByteRead、RWin等)。除此之外,TCP拥塞控制机制还要求每个连接的发送方维护一个拥塞窗口的变量,记为CWin。CWin限制了一个TCP发送方能向网络中发送流量的速率,特别是在一个TCP发送方中未被确认的数据量不应超过CWin与RWin中的最小值,即发送窗口的最大值≤min{CWin,RWin}。发送窗口的最大值会限制发送方中未被确认的数据量,因而限制了发送速率。
  由条件知,在每个往返时延10ms的周期内,仅允许发送方连续发送14000个字节的数据。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为CWin/RTT=1.4Mbps。

5-26 TCP拥塞控制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它有哪些基本拥塞控制机制?
  TCP拥塞控制的基本思想是,当出现丢包事件时,迅速减小拥塞窗口的长度使发送方降低其发送速率;而一般情况下则谨慎增加拥速窗口长度使发送速率缓慢增长。
  TCP的拥塞机制是:慢启动和加性增、乘性减。
  慢启动的基本思想:从较小的拥塞窗口出发,逐步试探出网络状态,而试探的增长速率以指数的速度快速增加,直到接近某个阈值。
  加性增的基本思想是:在拥塞避免阶段,TCP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以线性增长的速率进行发送。
  乘性减的基本思想是:发现丢包后,TCP急剧减小拥塞窗口。当发生丢包事件时,将阈值=拥塞窗口/2并且拥塞窗口减小至1报文段,再进入慢启动阶段;对于接收到3个冗余ACK事件,先将拥塞窗口减半,再线性增加拥塞窗口(快速恢复)。

5-27 考虑图5-25中将TCP拥塞窗口作为时间参数的函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假设TCP Reno是一个经历如图5-25所行为的协议,回答下列问题,并简要进行说明。
a. 指出当TCP慢启动运行时的时间间隔。
b. 指出当TCP拥塞避免运行时的时间间隔。
c. 在第16个传输轮回之后,报文段的丢失是根据3个重复确认还是根据超时检测出来的?
d. 在第22个传输轮回之后,报文段的丢失是根据3个重复确认还是根据超时检测出来的?
e. 在第一个传输轮回里,ssthresh的初始值设置为多少?
f. 在第18个传输轮回里,ssthresh的值设置为多少?
g. 在第24个传输轮回里,ssthresh的值设置为多少?
h. 第70个报文段在哪一个传输轮回内发送?
i. 假定在第26个发送轮回后,通过收到3个冗余ACK检测出有分组丢失,拥塞的窗口和 ssthresh的值将应当是多少?

  a. 慢启动的时间间隔是[1,6]和[23,26]。
  b. TCP拥塞避免的时间间隔为[6,16]和[17,22]。
  c. 在第16个传输轮回之后,报文段丢失是根据3个重复确认检测出来的,因为如果是超时检测出丢包,拥塞窗口的长度将为降为1。
  d. 在第22个传输轮回上,报文段的丢失是根据超时检测出来的,因为拥塞窗口降为1,并进入了慢启动阶段。
  e. 在第一个传输轮回里,ssthresh的初始值是32。此时是慢启动停止,拥塞避免开始的拥塞窗口的长度。
  f. 在16轮检测出3个冗余确认,拥塞窗口为42,所以在18轮ssthresh的值是42/2=21。
  g. 在第22轮检测出丢包,拥塞窗口为29,在第24个传输轮回里,ssthresh的值是14(14.5的下界)。
  h. 在第一个传输轮回里,发送了1个报文,在第2个轮回里发送了报文2-3,在第3个轮回里发送了报文4-7,在第4个轮回里发送了报文8-15,在第5个轮回里发送了报文16-31,在第6个轮回里发送了报文32-63,在第7个轮回里发送了报文64-96。因此第70个报文在第7个轮回里进行了传输。
  i. 当丢包出现时阈值和窗口长度将被设置为当前拥塞窗口(8)的一半,即为4。

5-28 在5.6.2节中,可以看到TCP直到收到3个冗余ACK后才执行快速重传。对于TCP设计者没有选择在收到对报文段的第一个冗余ACK后就快速重传谈谈你的看法?
  假设分组n,n+1和 n+2被发送,并且分组n已经被确认。如果分组n+2比分组n+1先被接收到,那么接收方将会产生一个冗余ACK,指明下一个期待字节的序号(n+1),并触发重传。这种情况是使用收到第二个冗余ACK就重新发送的机制而发生的。如果使用的是收到第三个冗余的ACK时才触发重传这种机制的话,那么必须是在分组n+1没有接收到而它后面的两个分组却都被接收到的情况下,才会触发重传。这种机制的设计者认为等待两个ACK就触发快速重传的机制在一般情况下是可行的,如果收到第一个冗余ACK会过早地触发重传。

5-29 主机A通过一条TCP连接向主机B发送一个很大的文件。在这条连接上,不会出现分组丢失和定时器超时。主机A与因特网连接链路的传输速率表示为R bps。假设主机A 上的进程能够以S bps的速率向TCP套接字发送数据,其中S = 10R。进一步假设TCP的接收缓存足够大,能够接收整个文件,但发送缓存只能容纳这个文件的百分之一。如何阻止主机 A 上的进程不断地向TCP套接字以速率S bps 发送数据?是用TCP流量控制,还是用TCP拥塞控制或其他措施?阐述其理由。
  接收端能够接收整个文件,因此不会有接受端被淹没的危险。同时,在定时器超时前没有丢失和确定信息返回,TCP拥塞控制并不会停止发送数据。但是主机A 上的进程并不会不停地让数据传输到套接字上,因为发送缓存很快就会被填满。一旦发送缓存存满,进程将以一个平均的速率或R<<S的速率发送数据到套接字上。

5-30 考虑一台主机经过一条没有丢包的TCP连接向另一台主机发送一个大文件。
a. 假定TCP使用不具有慢启动的AIMD进行拥塞控制。假设每收到一个ACK时,CWin就增加1个MSS,往返时间基本恒定,那么CWin从1 MSS增加到6 MSS要花费多长时间(假设没有丢包事件)?
b. 如果该连接持续时间为5 RTT,则其平均吞吐量是多少?(根据MSS和RTT来计算)

  a. 由于MSS的增长是线性的,故CWin从1MSS增加到6MSS需要5个RTT。
  b. 时间为5RTT时,发送方发送的所有报文段总数为1+2+3+4+5=15个MSS,则平均吞吐量为15MSS/5RTT=3MSS/RTT。

5-31 在5.6.3节我们讨论了这样的事实:一个应用程序能够打开多条TCP连接并获得较高吞吐量(或一个较快的传输时间)。如果所有应用程序试图通过使用多条连接来改善它们的性能的话,将发生什么情况?如果根据一个网络元素判断一个应用程序是否正在使用多条TCP连接,那么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n个TCP连接通过速率为R的链路,每条TCP获得的传输速率为:R/n(TCP友好性)。因此如果所有用户都使用多条TCP连接来改善行能,那么获得速率将与其打开的连接的数目有关,数目越多,获得的速率越高。一个应用程序可以是多线程的,每个线程可以打开一个连接,而无法通过相应的方法判断某个线程是否属于某个程序,因此也无法确定该程序是否正在使用多条TCP连接。

5-32 运行在TCP之上的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程序,服务器程序为什么必须先于客户机程序运行?运行在UDP之上的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程序,客户机程序为什么可以先于服务器程序运行?
  运行在TCP之上的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程序在客户机运行后,它会尝试向服务器进程发起连接,而此时如果服务器进程没有运行,客户机进程就可能认为服务器不可达,从而返回错误信息;而运行在UDP之上的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程序在客户机进程运行之后不会向服务器进程发起连接,而是等待用户输入,因此客户程序可以先于服务器程序运行。

  • 3
    点赞
  • 1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第一章 网络安全概论 网络安全技术原理实践--第一章-网络安全概论全文共20页,当前为第1页。 1.1 网络安全的定义 物理安全 逻辑安全 操作系统安全 网络数据传输安全 网络安全技术原理实践--第一章-网络安全概论全文共20页,当前为第2页。 物理安全 指用来保护计算机硬件和存储介质的装置和工作程序。物理安全包括防盗、防火、防静电、防雷击和防电磁泄漏等内容。 网络安全技术原理实践--第一章-网络安全概论全文共20页,当前为第3页。 逻辑安全 计算机的逻辑安全需要用口令字、文件许可、加密、检查日志等方法来实现。防止黑客入侵主要依赖于计算机的逻辑安全。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加强计算机的逻辑安全: (1)限制登录的次数,对试探操作加上时间限制; (2)把重要的文档、程序和文件加密; (3)限制存取非本用户自己的文件,除非得到明确的授权; (4)跟踪可疑的、未授权的存取企图等等。 网络安全技术原理实践--第一章-网络安全概论全文共20页,当前为第4页。 操作系统安全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软件。同一计算机可以安装几种不同的操作系统。如果计算机系统需要提供给许多人使用,操作系统必须能区分用户,防止他们相互干扰。一些安全性高、功能较强的操作系统可以为计算机的每个用户分配账户。不同账户有不同的权限。操作系统不允许一个用户修改由另一个账户产生的数据。 网络安全技术原理实践--第一章-网络安全概论全文共20页,当前为第5页。 网络数据传输安全 主要是保护数据在网络信息系统中传输、交换和存储的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可靠性、可用性和不可抵赖性等。而加密技术则是数据传输安全的核心。它通过加密算法将数据从明文加密为密文并进行通信,密文即使被黑客截取也很难被破译,然后通过对应解密技术解密密文还原明文。 网络安全技术原理实践--第一章-网络安全概论全文共20页,当前为第6页。 1.2 网络常见的安全威胁 恶意代码攻击 网络协议攻击 拒绝服务攻击 Web攻击 网络安全技术原理实践--第一章-网络安全概论全文共20页,当前为第7页。 恶意代码攻击 恶意代码是计算机按照攻击者意图执行以达到恶意目标的指令集。 木马(Trojan) 指通过特定的程序木马程序来控制另一台计算机。木马通常有两个可执行程序,一个是控制,另一个是被控制。 僵尸网络(Botnet) 僵尸网络是可被攻击者远程控制的被攻陷主机所组成的网络。 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 计算机病毒是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通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 蠕虫(Worm) 蠕虫是一种通过网络传播的恶性病毒,它是一类自主运行的恶意代码。 网络安全技术原理实践--第一章-网络安全概论全文共20页,当前为第8页。 网络协议攻击 TCP/IP协议由网间层的IP协议和传输层的TCP协议组成,它定义了网络设备接入Internet的方式及网络设备间传输数据的标准 网络接口层 主要负责定义网络介质的物理特性,包括机械特性、电子特性、功能特性和规程特性等。 网间层 负责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即点到点通信。并提供基本的数据包封装等功能。 传输层 负责提供应用程序间的数据传送服务,也称为的通信。 应用层 负责应用程序间的沟通。 网络安全技术原理实践--第一章-网络安全概论全文共20页,当前为第9页。 拒绝服务攻击攻击 拒绝服务(Denial of Service,DOS)就是故意的攻击网络协议缺陷或直接通过野蛮手段耗尽被攻击对象的资源,使受害主机或网络不能及时接收处理外界请求,或无法及时回应外界请求的能力,甚至导致系统崩溃、网络瘫痪。 网络安全技术原理实践--第一章-网络安全概论全文共20页,当前为第10页。 Web攻击 当前,Web普遍采用三级层次的体系结构。客户和服务器程序通过TCP/IP协议层之上的超文本传输(HTTP)协议来进行信息传输和事物处理。 根据Web应用程序的特点,Web相关的安全问题通常分为客户安全和服务器安全。客户安全的关键问题主要是客户的web浏览器和主机操作系统的漏洞存在,导致网站挂马攻击等。服务器的安全主要在于要实施攻击,攻击者首先必须获得对目标主机的控制权。 网络安全技术原理实践--第一章-网络安全概论全文共20页,当前为第11页。 1.3 网络攻击技术 网络扫描技术 网络嗅探技术 伪装技术 网络安全技术原理实践--第一章-网络安全概论全文共20页,当前为第12页。 网络扫描技术 网络扫描技术是一种通常使用TCP或者UDP来尝试建立到目标的连接,通过目标的响应来搜集有用信息的一种对远程主机或本地主机安全性脆弱点探测的技术。 网络扫描的技术类型主要包括:主机扫描、口扫描、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