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VM基础知识大全

目录

类加载运行全过程

 类加载器和双亲委派机制

为什么要设计双亲委派机制?

 Tomcat打破双亲委派机制

Java语言的跨平台特性

JVM整体结构及内存模型 

 Stop一the一World

日均百万级订单交易系统如何设置JVM参数

阿里面试题:能否对JVM调优,让其几乎不发生Full Gc

对象的创建

对象大小与指针压缩

 在64位系统中,一个指针(对象的引用)都是占8个字节

逃逸分析

对象在Eden区分配

对象内存回收

finalize()方法最终判定对象是否存活

垃圾收集算法

垃圾收集器

垃圾收集底层算法实现

三色标记

G1收集器


类加载运行全过程

当我们用java命令运行某个类的main函数启动程序时,首先需要通过类加载器把主类加载到 JVM

 package com.tuling.jvm;

 public class Math {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initData = 666;
     public static User user = new User();

     public int compute() { //一个方法对应一块栈帧内存区域
         int a = 1;
         int b = 2;
         int c = (a + b) * 10;
         return c;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ath math = new Math();
         math.compute();
     }

 }

 类加载器和双亲委派机制

上面的类加载过程主要是通过类加载器来实现的,Java里有如下几种类加载器

引导类加载器:负责加载支撑JVM运行的位于JRE的lib目录下的核心类库,比如 rt.jar、charsets.jar等

扩展类加载器(sun.misc.Launcher.ExtClassLoader

负责加载支撑JVM运行的位于JRE的lib目录下的ext扩展目录中的JAR 类包

应用程序类加载器(sun.misc.Launcher.AppClassLoader:负责加载ClassPath路径下的类包,主要就是加载你自己写的那 些类 自定义加载器:负责加载用户自定义路径下的类包

JVM类加载器是有亲子层级结构的,如下图

这里类加载其实就有一个双亲委派机制,加载某个类时会先委托父加载器寻找目标类,找不到再 委托上层父加载器加载,如果所有父加载器在自己的加载类路径下都找不到目标类,则在自己的 类加载路径中查找并载入目标类。 比如我们的Math类,最先会找应用程序类加载器加载,应用程序类加载器会先委托扩展类加载 器加载,扩展类加载器再委托引导类加载器,顶层引导类加载器在自己的类加载路径里找了半天 没找到Math类,则向下退回加载Math类的请求,扩展类加载器收到回复就自己加载,在自己的 类加载路径里找了半天也没找到Math类,又向下退回Math类的加载请求给应用程序类加载器, 应用程序类加载器于是在自己的类加载路径里找Math类,结果找到了就自己加载了。。

双亲委派机制说简单点就是,先找父亲加载,不行再由儿子自己加载

我们来看下应用程序类加载器AppClassLoader加载类的双亲委派机制源码,AppClassLoader 的loadClass方法最终会调用其父类ClassLoader的loadClass方法,该方法的大体逻辑如下:

         1. 首先,检查一下指定名称的类是否已经加载过,如果加载过了,就不需要再加载,直接 返回。

         2. 如果此类没有加载过,那么,再判断一下是否有父加载器;如果有父加载器,则由父加 载器加载(即调用parent.loadClass(name, false);).或者是调用bootstrap类加载器来加 载。

        3. 如果父加载器及bootstrap类加载器都没有找到指定的类,那么调用当前类加载器的 findClass方法来完成类加载。

//ClassLoader的loadClass方法,里面实现了双亲委派机制 
protected Class<?> loadClass(String name, boolean resolve) throws ClassNotFoundException{ synchronized (getClassLoadingLock(name)) { 
// 检查当前类加载器是否已经加载了该类 7 
    Class<?> c = findLoadedClass(name); 8 
    if (c == null) {
      long t0 = System.nanoTime(); 
    try { 
        if (parent != null) { //如果当前加载器父加载器不为空则委托父加载器加载该类
            c = parent.loadClass(name, false); 
        } else { //如果当前加载器父加载器为空则委托引导类加载器加载该类 
            c = findBootstrapClassOrNull(name); 
        } 
    } catch (ClassNotFoundException e) { 
   // ClassNotFoundException thrown if class not found 
     // from the non‐null parent class loader 
    } 

    if (c == null) {
    // If still not found, then invoke findClass in order 
    // to find the class. 
    long t1 = System.nanoTime(); 
    //都会调用URLClassLoader的findClass方法在加载器的类路径里查找并加载该类 
    c = findClass(name); 

    // this is the defining class loader; record the stats 
    sun.misc.PerfCounter.getParentDelegationTime().addTime(t1 ‐ t0);
    sun.misc.PerfCounter.getFindClassTime().addElapsedTimeFrom(t1); 
    sun.misc.PerfCounter.getFindClasses().increment(); 
    }
    } 
    if (resolve) { 
    //不会执行 
        resolveClass(c); 
     } 
     return c;
    } 
 }

为什么要设计双亲委派机制?

沙箱安全机制自己写的java.lang.String.class类不会被加载,这样便可以防止核心 API库被随意篡改

避免类的重复加载当父亲已经加载了该类时,就没有必要子ClassLoader再加载一 次,保证被加载类的唯一性

看一个类加载示例:

 应用程序类加载器第一次没有string类,交给扩展类加载器,扩展器类加载器也没有,交给引导类加载器,引导类加载器根据名字找到jdk中的string类,jdk中的sting类没有main方法

 Tomcat打破双亲委派机制

tomcat 这种类加载机制违背了java 推荐的双亲委派模型了吗?
答案是:违背了。
很显然,tomcat 不是这样实现,tomcat 为了实现隔离性,没有遵守这个约定
每个 webappClassLoader加载自己的目录下的class文件,不会传递给父类加载器,打破了双亲委 派机制

Java语言的跨平台特性

JVM整体结构及内存模型 

 Stop一the一World

简称STW,指的是Gc事件发生过程中,会产生应用程序的停顿。停顿产生时整个应用程序线程都会被暂停,没有任何响应,有点像卡死的感觉,这个停顿称为STW。

日均百万级订单交易系统如何设置JVM参数

阿里面试题:能否对JVM调优,让其几乎不发生Full Gc

在解这个问题时,我们先需要了解对象动态年龄判断机制

当前放对象的Survivor区域里(其中一块区域,放对象的那块s区),一批对象的总大小大于这块Survivor区域内存大小的 50%(-XX:TargetSurvivorRatio可以指定),那么此时大于等于 这批对象年龄最大值的对象,就可以直接进入老年代了。
例如Survivor区域里现在有一批对象,年龄1+年龄2+年龄n的多个年龄对象总和超过了Survivor区域的50%,此时就会 把年龄n(含)以上的对象都放入老年代。这个规则其实是希望那些可能是长期存活的对象,尽早进入老年代。
对象动态年 龄判断机制一般是在minor gc之后触发的。
线程每秒产生60m的对象,每过14s,新生代的eden就会被占满,此时出发minor gc,60m>Survivor的一半,此时60m的对象就会被放入老年区,老年区会被慢慢的沾满,导致full gc;
如果提高新生代的存储大小,按照8:1:1,Survivor的存储大小也会被提高到200m,此时60m<Survivor的一半,60m的对象会被放入Survivor而不会进入老年代,线程继续产生60m对象进入到eden区的时候,产生full gc,会回收eden和Survivor
因此答案为:提高新生代的存储大小

对象的创建

1. 类加载检查
虚拟机遇到一条 new 指令时,首先将去检查这个指令的参数是否能在常量池中定位到一个类的符号引用,并且检查这个
符号引用代表的类是否已被加载、解析和初始化过。如果没有,那必须先执行相应的类加载过程。
new 指令对应到语言层面上讲是, new 关键词、对象克隆、对象序列化等。
2. 分配内存
在类加载检查通过后,接下来虚拟机将为新生对象分配内存。对象所需内存的大小在类 加载完成后便可完全确定,为对象分配空间的任务等同于把 一块确定大小的内存从Java 堆中划分出来。
这个步骤有两个问题:
1. 如何划分内存。
2. 在并发情况下, 可能出现正在给对象 A 分配内存,指针还没来得及修改,对象 B 又同时使用了原来的指针来分配内存的情况。
划分内存的方法:
“指针碰撞”(Bump the Pointer)(默认用指针碰撞)
如果 Java 堆中内存是绝对规整的,所有用过的内存都放在一边,空闲的内存放在另一边,中间放着一个指针作为分界点 的指示器,那所分配内存就仅仅是把那个指针向空闲空间那边挪动一段与对象大小相等的距离。
“空闲列表”(Free List)
如果 Java 堆中的内存并不是规整的,已使用的内存和空 闲的内存相互交错,那就没有办法简单地进行指针碰撞了,虚拟 机就必须维护一个列表,记 录上哪些内存块是可用的,在分配的时候从列表中找到一块足够大的空间划分给对象实例, 并更新列表上的记录
解决并发问题的方法:
CAS(compare and swap)
虚拟机采用 CAS 配上失败重试的方式保证更新操作的原子性来对分配内存空间的动作进行同步处理。
本地线程分配缓冲(Thread Local Allocation Buffer,TLAB)
把内存分配的动作按照线程划分在不同的空间之中进行,即每个线程在 Java 堆中预先分配一小块内存。通过 ­XX:+/­ UseTLAB 参数来设定虚拟机是否使用 TLAB(JVM 会默认开启 ­XX:+ UseTLAB ) ­XX:TLABSize 指定 TLAB 大小。
3. 初始化
内存分配完成后,虚拟机需要将分配到的内存空间都初始化为零值(不包括对象头), 如果使用 TLAB ,这一工作过程也
可以提前至 TLAB 分配时进行。这一步操作保证了对象的实例字段在 Java 代码中可以不赋初始值就直接使用,程序能访问
到这些字段的数据类型所对应的零值。
4. 设置对象头
初始化零值之后,虚拟机要对对象进行必要的设置,例如这个对象是哪个类的实例、如何才能找到类的元数据信息、对
象的哈希码、对象的 GC 分代年龄等信息。这些信息存放在对象的对象头 Object Header 之中。
HotSpot 虚拟机中,对象在内存中存储的布局可以分为 3 块区域:
对象头(Header)、 实例数据(Instance Data) 和对齐填充(Padding)。
HotSpot 虚拟机的对象头包括两部分信息,第一部分用于存储对象自身的运行时数据, 如哈
希码( HashCode )、 GC 分代年龄、锁状态标志、线程持有的锁、偏向线程 ID 、偏向时 间戳等。对象头的另外一部分是类型指针,即对象指向它的类元数据的指针,虚拟机通过这个指针来确定这个对象是哪个类的实例。
5.执行 <init> 方法
执行 <init> 方法,即对象按照程序员的意愿进行初始化。对应到语言层面上讲,就是为属性赋值(注意,这与上面的赋 零值不同,这是由程序员赋的值)和执行构造方法。

对象大小与指针压缩

 在64位系统中,一个指针(对象的引用)都是占8个字节

ps:在64位系统中,cpu会通过地址总线在2^64个地址中寻找其中的某一个地址值的数据,所以8个字节的指针就可以代表内存中任意位置的一个地址值,所以指针占8个字节就足够用了。

什么是 java 对象的 指针压缩
1.jdk1.6 update14 开始,在 64bit 操作系统中, JVM 支持指针压缩
2.jvm 配置参数 :UseCompressedOops compressed­­ 压缩、 oop(ordinary object pointer)­­ 对象指针
3. 启用指针压缩 :­XX:+UseCompressedOops( 默认开启 ) ,禁止指针压缩 :­XX:­UseCompressedOops
为什么要进行指针压缩?
1. 64 位平台的 HotSpot 中使用 32 位指针,内存使用会多出 1.5 倍左右,使用较大指针在主内存和缓存之间移动数据,
占用较大宽带,同时 GC 也会承受较大压力
2. 为了减少 64 位平台下内存的消耗,启用指针压缩功能
3. jvm 中, 32 位地址最大支持 4G 内存 (2 32 次方 ) ,可以通过对对象指针的压缩编码、解码方式进行优化,使得 jvm
只用 32 位地址就可以支持更大的内存配置 ( 小于等于 32G)
4. 堆内存小于 4G 时,不需要启用指针压缩, jvm 会直接去除高 32 位地址,即使用低虚拟地址空间
5. 堆内存大于 32G 时,压缩指针会失效,会强制使用 64 ( 8 字节 ) 来对 java 对象寻址,这就会出现 1 的问题,所以堆内 存不要大于32G 为好

逃逸分析

对象栈上分配
我们通过JVM内存分配可以知道JAVA中的对象都是在堆上进行分配,当对象没有被引用的时候,需要依靠GC进行回收内存,如果对象数量较多的时候,会给GC带来较大压力,也间接影响了应用的性能。为了减少临时对象在堆内分配的数量
JVM通过 逃逸分析 确定该对象不会被外部访问。如果不会逃逸可以将该对象在 栈上分配 内存,这样该对象所占用的 内存空间就可以随栈帧出栈而销毁,就减轻了垃圾回收的压力。
对象逃逸分析 :就是分析对象动态作用域,当一个对象在方法中被定义后,它可能被外部方法所引用,例如作为调用参数传递到其他地方中。
 public User test1() { 
     User user = new User(); 
     user.setId(1); 
     user.setName("zhuge"); 
     //TODO 保存到数据库 
     return user; 
 } 

 public void test2() { 
     User user = new User(); 
     user.setId(1); 
     user.setName("zhuge"); 
     //TODO 保存到数据库 
 }
很显然test1方法中的user对象被返回了,这个对象的作用域范围不确定,test2方法中的user对象我们可以确定当方法结 束这个对象就可以认为是无效对象了,对于这样的对象我们其实可以将其分配在栈内存里,让其在方法结束时跟随栈内 存一起被回收掉。
JVM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开启逃逸分析参数(-XX:+DoEscapeAnalysis)来优化对象内存分配位置,使其通过 标量替换 优 先分配在栈上(栈上分配 ),JDK7之后默认开启逃逸分析,如果要关闭使用参数(-XX:-DoEscapeAnalysis)
标量替换: 通过逃逸分析确定该对象不会被外部访问,并且对象可以被进一步分解时, JVM不会创建该对象 ,而是将该对象成员变量分解若干个被这个方法使用的成员变量所代替,这些代替的成员变量在栈帧或寄存器上分配空间,这样就 不会因为没有一大块连续空间导致对象内存不够分配。开启标量替换参数(-XX:+EliminateAllocations),JDK7之后默认 开启。
标量与聚合量: 标量即不可被进一步分解的量,而JAVA的基本数据类型就是标量(如:int,long等基本数据类型以及 reference类型等),标量的对立就是可以被进一步分解的量,而这种量称之为聚合量。而在JAVA中对象就是可以被进一 步分解的聚合量。

对象在Eden区分配

大多数情况下,对象在新生代中 Eden 区分配。当 Eden 区没有足够空间进行分配时,虚拟机将发起一次Minor GC。我 们来进行实际测试一下。
在测试之前我们先来看看 Minor GC和Full GC 有什么不同呢?
Minor GC/Young GC :指发生新生代的的垃圾收集动作,Minor GC非常频繁,回收速度一般也比较快。
Major GC/Full GC :一般会回收老年代 ,年轻代,方法区的垃圾,Major GC的速度一般会比Minor GC的慢10倍以上。
Eden与Survivor区默认8:1:1
大量的对象被分配在eden区,eden区满了后会触发minor gc,可能会有99%以上的对象成为垃圾被回收掉,剩余存活 的对象会被挪到为空的那块survivor区,下一次eden区满了后又会触发minor gc,把eden区和survivor区垃圾对象回收,把剩余存活的对象一次性挪动到另外一块为空survivor区,因为新生代的对象都是朝生夕死的,存活时间很短,所 以JVM默认的8:1:1的比例是很合适的,让eden区尽量的大,survivor区够用即可,
JVM默认有这个参数-XX:+UseAdaptiveSizePolicy(默认开启),会导致这个8:1:1比例自动变化,如果不想这个比例有变化可以设置参数-XX:-UseAdaptiveSizePolicy
大对象直接进入老年代
大对象就是需要大量连续内存空间的对象(比如:字符串、数组)。JVM参数 -XX:PretenureSizeThreshold 可以设置大对象的大小,如果对象超过设置大小会直接进入老年代,不会进入年轻代,这个参数只在 Serial 和ParNew两个收集器下有效。比如设置JVM参数:-XX:PretenureSizeThreshold=1000000 (单位是字节) -XX:+UseSerialGC ,再执行下上面的第一个程序会发现大对象直接进了老年代
为什么要这样呢?
为了避免为大对象分配内存时的复制操作而降低效率。
长期存活的对象将进入老年代
        既然虚拟机采用了分代收集的思想来管理内存,那么内存回收时就必须能识别哪些对象应放在新生代,哪些对象应放在
老年代中。为了做到这一点,虚拟机给每个对象一个对象年龄(Age)计数器。
        如果对象在 Eden 出生并经过第一次 Minor GC 后仍然能够存活,并且能被 Survivor 容纳的话,将被移动到 Survivor空间中,并将对象年龄设为1。
        对象在 Survivor 中每熬过一次 MinorGC,年龄就增加1岁,当它的年龄增加到一定程度(默认为15岁,CMS收集器默认6岁,不同的垃圾收集器会略微有点不同),就会被晋升到老年代中。对象晋升到老年代的年龄阈值,可以通过参数 -XX:MaxTenuringThreshold 来设置。
对象动态年龄判断
当前放对象的Survivor区域里(其中一块区域,放对象的那块s区),一批对象的总大小大于这块Survivor区域内存大小的50%(-XX:TargetSurvivorRatio可以指定),那么此时大于等于 这批对象年龄最大值的对象,就可以直接进入老年代了
例如Survivor区域里现在有一批对象,年龄1+年龄2+年龄n的多个年龄对象总和超过了Survivor区域的50%,此时就会把年龄n(含)以上的对象都放入老年代。这个规则其实是希望那些可能是长期存活的对象,尽早进入老年代。对象动态年 龄判断机制一般是在minor gc之后触发的。
老年代空间分配担保机制
年轻代每次 minor gc 之前JVM都会计算下老年代 剩余可用空间
如果这个可用空间小于年轻代里现有的所有对象大小之和( 包括垃圾对象 )就会看一个“-XX:-HandlePromotionFailure”(jdk1.8默认就设置了)的参数是否设置了
如果有这个参数,就会看看老年代的可用内存大小,是否大于之前每一次minor gc后进入老年代的对象的 平均大小
如果上一步结果是小于或者之前说的参数没有设置,那么就会触发一次Full gc,对老年代和年轻代一起回收一次垃圾,
如果回收完还是没有足够空间存放新的对象就会发生"OOM"
当然,如果minor gc之后剩余存活的需要挪动到老年代的对象大小还是大于老年代可用空间,那么也会触发full gc,full
gc完之后如果还是没有空间放minor gc之后的存活对象,则也会发生“OOM“

对象内存回收

堆中几乎放着所有的对象实例,对堆垃圾回收前的第一步就是要判断哪些对象已经死亡(即不能再被任何途径使用的对象)。
引用计数法
        给对象中添加一个引用计数器,每当有一个地方引用它,计数器就加1;当引用失效,计数器就减1;任何时候计数器为0 的对象就是不可能再被使用的。
        这个方法实现简单,效率高,但是目前主流的虚拟机中并没有选择这个算法来管理内存,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很难解决 对象之间相互循环引用的问题。 所谓对象之间的相互引用问题,如下面代码所示: 除了对象objA 和 objB 相互引用着对方之外,这两个对象之间再无任何引用。但是他们因为互相引用对方,导致它们的引用计数器都不为0,于是引用计数算法无法通知 GC 回收器回收他们
可达性分析算法
        将 “GC Roots” 对象作为起点,从这些节点开始向下搜索引用的对象,找到的对象都标记为 非垃圾对象 ,其余未标记的 对象都是垃圾对象
        GC Roots 根节点: 线程栈的本地变量 、静态变量、本地方法栈的变量等等

常见引用类型
java的引用类型一般分为四种: 强引用 软引用 、弱引用、虚引用
强引用 :普通的变量引用
1 public static User user = new User ();
软引用 :将对象用SoftReference软引用类型的对象包裹,正常情况不会被回收,但是GC做完后发现释放不出空间存放新的对象,则会把这些软引用的对象回收掉。
软引用可用来实现内存敏感的高速缓存。
1 public static SoftReference < User > user = new SoftReference < User > ( new User ());
软引用在实际中有重要的应用,例如浏览器的后退按钮。按后退时,这个后退时显示的网页内容是重新进行请求还是从缓存中取出呢?这就要看具体的实现策略了。
(1)如果一个网页在浏览结束时就进行内容的回收,则按后退查看前面浏览过的页面时,需要重新构建
(2)如果将浏览过的网页存储到内存中会造成内存的大量浪费,甚至会造成内存溢出

finalize()方法最终判定对象是否存活

即使在可达性分析算法中不可达的对象,也并非是“非死不可”的,这时候它们暂时处于“缓刑”阶段,要真正宣告一 个对象死亡,至少要经历再次标记过程。
标记的前提是对象在进行可达性分析后发现没有与GC Roots相连接的引用链。
1. 第一次标记并进行一次筛选。
筛选的条件是此对象是否有必要执行finalize()方法。
当对象没有覆盖finalize方法,对象将直接被回收。
2. 第二次标记
如果这个对象覆盖了finalize方法,finalize方法是对象脱逃死亡命运的最后一次机会,如果对象要在finalize()中成功拯救
自己,只要重新与引用链上的任何的一个对象建立关联即可,譬如把自己赋值给某个类变量或对象的成员变量,那在第二次标记时它将移除出“即将回收”的集合。如果对象这时候还没逃脱,那基本上它就真的被回收了。
注意:一个对象的finalize()方法只会被执行一次,也就是说通过调用finalize方法自我救命的机会就一次。
如何判断一个类是无用的类
方法区主要回收的是无用的类,那么如何判断一个类是无用的类的呢?
类需要同时满足下面3个条件才能算是 “无用的类”
该类所有的实例都已经被回收,也就是 Java 堆中不存在该类的任何实例。
加载该类的 ClassLoader 已经被回收。
该类对应的 java.lang.Class 对象没有在任何地方被引用,无法在任何地方通过反射访问该类的方法。

垃圾收集算法

分代收集理论

当前虚拟机的垃圾收集都采用分代收集算法,这种算法没有什么新的思想,只是根据对象存活周期的不同将内存分为几 块。一般将java堆分为新生代和老年代,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各个年代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垃圾收集算法。 比如在新生代中,每次收集都会有大量对象(近99%)死去,所以可以选择复制算法,只需要付出少量对象的复制成本就可 以完成每次垃圾收集。而老年代的对象存活几率是比较高的,而且没有额外的空间对它进行分配担保,所以我们必须选 择“标记-清除”或“标记-整理”算法进行垃圾收集。注意,“标记-清除”或“标记-整理”算法会比复制算法慢10倍以 上。

标记-复制算法

为了解决效率问题,“复制”收集算法出现了。它可以将内存分为大小相同的两块,每次使用其中的一块。当这一块的 内存使用完后,就将还存活的对象复制到另一块去,然后再把使用的空间一次清理掉。这样就使每次的内存回收都是对 内存区间的一半进行回收。

标记-清除算法

算法分为“标记”和“清除”阶段:标记存活的对象, 统一回收所有未被标记的对象(一般选择这种);也可以反过来,标 记出所有需要回收的对象,在标记完成后统一回收所有被标记的对象 。它是最基础的收集算法,比较简单,但是会带来 两个明显的问题: 1. 效率问题 (如果需要标记的对象太多,效率不高) 2. 空间问题(标记清除后会产生大量不连续的碎片)

标记-整理算法

根据老年代的特点特出的一种标记算法,标记过程仍然与“标记-清除”算法一样,但后续步骤不是直接对可回收对象回 收,而是让所有存活的对象向一端移动,然后直接清理掉端边界以外的内存。 

垃圾收集器

如果说收集算法是内存回收的方法论,那么垃圾收集器就是内存回收的具体实现。

1.1 Serial收集器(-XX:+UseSerialGC -XX:+UseSerialOldGC)

Serial(串行)收集器是最基本、历史最悠久的垃圾收集器了。大家看名字就知道这个收集器是一个单线程收集器了。它 的 “单线程” 的意义不仅仅意味着它只会使用一条垃圾收集线程去完成垃圾收集工作,更重要的是它在进行垃圾收集工 作的时候必须暂停其他所有的工作线程( "Stop The World" ),直到它收集结束。 新生代采用复制算法,老年代采用标记-整理算法。

Serial Old收集器是Serial收集器的老年代版本它同样是一个单线程收集器。它主要有两大用途:一种用途是在JDK1.5 以及以前的版本中与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搭配使用,另一种用途是作为CMS收集器的后备方案。

1.2 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XX:+UseParallelGC(年轻代),-XX:+UseParallelOldGC(老年代))

Parallel收集器其实就是Serial收集器的多线程版本,除了使用多线程进行垃圾收集外,其余行为(控制参数、收集算 法、回收策略等等)和Serial收集器类似。默认的收集线程数跟cpu核数相同,当然也可以用参数(- XX:ParallelGCThreads)指定收集线程数,但是一般不推荐修改。 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关注点是吞吐量(高效率的利用CPU)。CMS等垃圾收集器的关注点更多的是用户线程的停 顿时间(提高用户体验)。所谓吞吐量就是CPU中用于运行用户代码的时间与CPU总消耗时间的比值。 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提供了很多参数供用户找到最合适的停顿时间或最大吞吐量,如果对于收集器运作不太了解的话,可以 选择把内存管理优化交给虚拟机去完成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新生代采用复制算法,老年代采用标记-整理算法。 

 Parallel Old收集器是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的老年代版本使用多线程和“标记-整理”算法。在注重吞吐量以及 CPU资源的场合,都可以优先考虑 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和Parallel Old收集器(JDK8默认的新生代和老年代收集 器)。

1.3 ParNew收集器(-XX:+UseParNewGC)

ParNew收集器其实跟Parallel收集器很类似,区别主要在于它可以和CMS收集器配合使用。 新生代采用复制算法,老年代采用标记-整理算法。 它是许多运行在Server模式下的虚拟机的首要选择,除了Serial收集器外,只有它能与CMS收集器(真正意义上的并发收 集器,后面会介绍到)配合工作。

 1.4 CMS收集器(-XX:+UseConcMarkSweepGC(old))

CMS(Concurrent Mark Sweep)收集器是一种以获取最短回收停顿时间为目标的收集器。它非常符合在注重用户体 验的应用上使用,它是HotSpot虚拟机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并发收集器,它第一次实现了让垃圾收集线程与用户线程 (基本上)同时工作。 从名字中的Mark Sweep这两个词可以看出,CMS收集器是一种 “标记-清除”算法实现的,它的运作过程相比于前面 几种垃圾收集器来说更加复杂一些。整个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初始标记: 暂停所有的其他线程(STW),并记录下gc roots直接能引用的对象,速度很快。

并发标记: 并发标记阶段就是从GC Roots的直接关联对象开始遍历整个对象图的过程, 这个过程耗时较长但 是不需要停顿用户线程, 可以与垃圾收集线程一起并发运行。因为用户程序继续运行,可能会有导致已经标记过的 对象状态发生改变。

重新标记: 重新标记阶段就是为了修正并发标记期间因为用户程序继续运行而导致标记产生变动的那一部分对 象的标记记录,这个阶段的停顿时间一般会比初始标记阶段的时间稍长,远远比并发标记阶段时间短。主要用到三 色标记里的增量更新算法(见下面详解)做重新标记。

并发清理: 开启用户线程,同时GC线程开始对未标记的区域做清扫。这个阶段如果有新增对象会被标记为黑 色不做任何处理(见下面三色标记算法详解)。

并发重置:重置本次GC过程中的标记数据。

主要优点:并发收集、低停顿。

但是它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缺点:

        对CPU资源敏感(会和服务抢资源);

        无法处理浮动垃圾(在并发标记和并发清理阶段又产生垃圾,这种浮动垃圾只能等到下一次gc再清理了);

它使用的回收算法-“标记-清除”算法会导致收集结束时会有大量空间碎片产生,当然通过参数XX:+UseCMSCompactAtFullCollection可以让jvm在执行完标记清除后再做整理 执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会存在上一次垃圾回收还没执行完,然后垃圾回收又被触发的情况,特别是在并发标记和并发清理阶段会出现,一边回收,系统一边运行,也许没回收完就再次触发full gc,也就是"concurrent mode failure",此时会进入stop the world,用serial old垃圾收集器来回收 

垃圾收集底层算法实现

三色标记

在并发标记的过程中,因为标记期间应用线程还在继续跑,对象间的引用可能发生变化,多标和漏标的情况就有可能发生。

这里我们引入“三色标记”来给大家解释下,把Gcroots可达性分析遍历对象过程中遇到的对象, 按照“是否访问过”这个条件标记成以 下三种颜色:

黑色: 表示对象已经被垃圾收集器访问过, 且这个对象的所有引用都已经扫描过。 黑色的对象代表已经扫描 过, 它是安全存活的, 如果有其他对象引用指向了黑色对象, 无须重新扫描一遍。 黑色对象不可能直接(不经过 灰色对象) 指向某个白色对象。

灰色: 表示对象已经被垃圾收集器访问过, 但这个对象上至少存在一个引用还没有被扫描过。

白色: 表示对象尚未被垃圾收集器访问过。 显然在可达性分析刚刚开始的阶段, 所有的对象都是白色的, 若 在分析结束的阶段, 仍然是白色的对象, 即代表不可达。

 多标-浮动垃圾

在并发标记过程中,如果由于方法运行结束导致部分局部变量(gcroot)被销毁,这个gcroot引用的对象之前又被扫描过 (被标记为非垃圾对象),那么本轮GC不会回收这部分内存。这部分本应该回收但是没有回收到的内存,被称之为“浮动 垃圾”。浮动垃圾并不会影响垃圾回收的正确性,只是需要等到下一轮垃圾回收中才被清除。 另外,针对并发标记(还有并发清理)开始后产生的新对象,通常的做法是直接全部当成黑色,本轮不会进行清除。这部分 对象期间可能也会变为垃圾,这也算是浮动垃圾的一部分。

漏标-读写屏障

漏标会导致被引用的对象被当成垃圾误删除,这是严重bug,必须解决。

有两种解决方案: 增量更新(Incremental Update) 和原始快照(Snapshot At The Beginning,SATB) 。

增量更新就是当黑色对象插入新的指向白色对象的引用关系时, 就将这个新插入的引用记录下来, 等并发扫描结束之 后, 再将这些记录过的引用关系中的黑色对象为根, 重新扫描一次。 这可以简化理解为, 黑色对象一旦新插入了指向 白色对象的引用之后, 它就变回灰色对象了。

原始快照就是当灰色对象要删除指向白色对象的引用关系时, 就将这个要删除的引用记录下来, 在并发扫描结束之后, 再将这些记录过的引用关系中的灰色对象为根, 重新扫描一次,这样就能扫描到白色的对象,将白色对象直接标记为黑 色(目的就是让这种对象在本轮gc清理中能存活下来,待下一轮gc的时候重新扫描,这个对象也有可能是浮动垃圾) 以上无论是对引用关系记录的插入还是删除, 虚拟机的记录操作都是通过写屏障实现的。

G1收集器

G1 (Garbage-First)是一款面向服务器的垃圾收集器, 主要针对配备多颗处理器及大容量内存的机器 . 以极高概率满足GC 停顿时间要求的同时,还具备高吞吐量性能特征.
G1将Java堆划分为多个大小相等的独立区域( Region ),JVM最多可以有2048个Region。
一般Region大小等于堆大小除以2048,比如堆大小为4096M,则Region大小为2M,当然也可以用参数"- XX:G1HeapRegionSize"手动指定Region大小,但是推荐默认的计算方式。
G1保留了年轻代和老年代的概念,但不再是物理隔阂了,它们都是(可以不连续)Region的集合。 默认年轻代对堆内存的占比是5%,如果堆大小为4096M,那么年轻代占据200MB左右的内存,对应大概是100个Region,可以通过“-XX:G1NewSizePercent”设置新生代初始占比,在系统运行中,JVM会不停的给年轻代增加更多 的Region,但是最多新生代的占比不会超过60%,可以通过“-XX:G1MaxNewSizePercent”调整。
年轻代中的Eden和Survivor对应的region也跟之前一样,默认8:1:1,假设年轻代现在有1000个region,eden区对应800个,s0对应100个,s1对应100个。
一个Region可能之前是年轻代,如果Region进行了垃圾回收,之后可能又会变成老年代,也就是说Region的区域功能可能会动态变化。
G1垃圾收集器对于对象什么时候会转移到老年代跟之前讲过的原则一样, 唯一不同的是对大对象的处理 ,G1有专门分配大对象的Region叫Humongous区 ,而不是让大对象直接进入老年代的Region中。在G1中,大对象的判定规则就是一个大对象超过了一个Region大小的50%,比如按照上面算的,每个Region是2M,只要一个大对象超过了1M,就会被放入Humongous中,而且一个大对象如果太大,可能会横跨多个Region来存放。
Humongous区专门存放短期巨型对象,不用直接进老年代,可以节约老年代的空间,避免因为老年代空间不够的GC开销。
Full GC的时候除了收集年轻代和老年代之外,也会将Humongous区一并回收。
G1收集器一次GC的运作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初始标记 (initial mark,STW):暂停所有的其他线程,并记录下gc roots直接能引用的对象,速度很快
并发标记 (Concurrent Marking):同CMS的并发标记
最终标记 (Remark,STW):同CMS的重新标记
筛选回收 (Cleanup,STW):筛选回收阶段首先对各个Region的回收价值和成本进行排序 根据用户所期 望的GC停顿时间(可以用JVM参数 -XX:MaxGCPauseMillis指定)来制定回收计划 ,比如说老年代此时有1000个 Region都满了,但是因为根据预期停顿时间,本次垃圾回收可能只能停顿200毫秒,那么通过之前回收成本计算得知,可能回收其中800个Region刚好需要200ms,那么就只会回收800个Region(Collection Set ,要回收的集合),尽量把GC导致的停顿时间控制在我们指定的范围内。这个阶段其实也可以做到与用户程序一起并发执行,但是因为只回收一部Region,时间是用户可控制的,而且停顿用户线程将大幅提高收集效率。不管是年轻代或是老年代,回收算法主要用的是复制算法 将一个region中的存活对象复制到另一个region中,这种不会像CMS那样 回收完因为有很多内存碎片还需要整理一次,G1采用复制算法回收几乎不会有太多内存碎片 。(注意:CMS回收阶段是跟用户线程一起并发执行的,G1因为内部实现太复杂暂时没实现并发回收,不过到了Shenandoah就实现了并发收集,Shenandoah可以看成是G1的升级版本)

G1收集器在后台维护了一个优先列表,每次根据允许的收集时间,优先选择回收价值最大的Region(这也就是它的名字 Garbage-First的由来),比如一个Region花200ms能回收10M垃圾,另外一个Region花50ms能回收20M垃圾,在回 收时间有限情况下,G1当然会优先选择后面这个Region回收 。这种使用Region划分内存空间以及有优先级的区域回收方式,保证了G1收集器在有限时间内可以尽可能高的收集效率。
被视为JDK1.7以上版本Java虚拟机的一个重要进化特征。它具备以下特点:
并行与并发 :G1能充分利用CPU、多核环境下的硬件优势,使用多个CPU(CPU或者CPU核心)来缩短Stop- The-World停顿时间。部分其他收集器原本需要停顿Java线程来执行GC动作,G1收集器仍然可以通过并发的方式让java程序继续执行。
分代收集 :虽然G1可以不需要其他收集器配合就能独立管理整个GC堆,但是还是保留了分代的概念。
空间整合 :与CMS的“标记--清理”算法不同,G1从整体来看是基于“ 标记整理 ”算法实现的收集器;从局部上来看是基于“复制”算法实现的。
可预测的停顿 :这是G1相对于CMS的另一个大优势,降低停顿时间是G1 和 CMS 共同的关注点,但G1 除了追求低停顿外,还能建立可预测的停顿时间模型 ,能让使用者明确指定在一个长度为M毫秒的时间片段(通过参数" - XX:MaxGCPauseMillis "指定)内完成垃圾收集。
毫无疑问,可以由用户指定期望的停顿时间是G1收集器很强大的一个功能, 设置不同的期望停顿时间, 可使得G1在不同应用场景中取得关注吞吐量和关注延迟之间的最佳平衡。 不过, 这里设置的“期望值”必须是符合实际的,不能异想天开,毕竟G1是要冻结用户线程来复制对象的, 这个停顿时 间再怎么低也得有个限度。它默认的停顿目标为两百毫秒, 一般来说, 回收阶段占到几十到一百甚至接近两百毫秒都很正常, 但如果我们把停顿时间调得非常低, 譬如设置为二十毫秒, 很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由于停顿目标时间太短, 导致每次选出来的回收集只占堆内存很小的一部分, 收集器收集的速度逐渐跟不上分配器分配的速度,导致垃圾慢慢堆积 。很可能一开始收集器还能从空闲的堆内存中获得一些喘息的时间, 但应用运行时间一长就不行了, 最终占满堆引发
Full GC反而降低性能, 所以通常把期望停顿时间设置为一两百毫秒或者两三百毫秒会是比较合理的。
G1垃圾收集分类
YoungGC
YoungGC并不是说现有的Eden区放满了就会马上触发,G1会计算下现在Eden区回收大概要多久时间,如果回收时间远远小于参数 -XX:MaxGCPauseMills 设定的值,那么增加年轻代的region,继续给新对象存放,不会马上做YoungGC,直到下一次Eden区放满,G1计算回收时间接近参数 -XX:MaxGCPauseMills 设定的值,那么就会触发Young GC
MixedGC
不是FullGC,老年代的堆占有率达到参数( -XX:InitiatingHeapOccupancyPercent )设定的值则触发,回收所有的
Young和部分Old(根据期望的GC停顿时间确定old区垃圾收集的优先顺序)以及大对象区,正常情况G1的垃圾收集是先做
MixedGC,主要使用复制算法,需要把各个region中存活的对象拷贝到别的region里去,拷贝过程中如果发现 没有足够 的空region 能够承载拷贝对象就会触发一次Full GC
Full GC
停止系统程序,然后采用单线程进行标记、清理和压缩整理,好空闲出来一批Region来供下一次MixedGC使用,这个过程是非常耗时的。(Shenandoah优化成多线程收集了)
G1收集器参数设置
-XX:+UseG1GC:使用G1收集器
-XX:ParallelGCThreads:指定GC工作的线程数量
-XX:G1HeapRegionSize:指定分区大小(1MB~32MB,且必须是2的N次幂),默认将整堆划分为2048个分区
-XX:MaxGCPauseMillis:目标暂停时间(默认200ms)
-XX:G1NewSizePercent:新生代内存初始空间(默认整堆5%)
-XX:G1MaxNewSizePercent:新生代内存最大空间
-XX:TargetSurvivorRatio:Survivor区的填充容量(默认50%),Survivor区域里的一批对象(年龄1+年龄2+年龄n的多个
年龄对象)总和超过了Survivor区域的50%,此时就会把年龄n(含)以上的对象都放入老年代
-XX:MaxTenuringThreshold:最大年龄阈值(默认15)
-XX:InitiatingHeapOccupancyPercent:老年代占用空间达到整堆内存阈值(默认45%),则执行新生代和老年代的混合
收集( MixedGC ),比如我们之前说的堆默认有2048个region,如果有接近1000个region都是老年代的region,则可能
就要触发MixedGC了
-XX:G1MixedGCLiveThresholdPercent(默认85%) region中的存活对象低于这个值时才会回收该region,如果超过这
个值,存活对象过多,回收的的意义不大。
-XX:G1MixedGCCountTarget:在一次回收过程中指定做几次筛选回收(默认8次),在最后一个筛选回收阶段可以回收一
会,然后暂停回收,恢复系统运行,一会再开始回收,这样可以让系统不至于单次停顿时间过长。
-XX:G1HeapWastePercent(默认5%): gc过程中空出来的region是否充足阈值,在混合回收的时候,对Region回收都
是基于复制算法进行的,都是把要回收的Region里的存活对象放入其他Region,然后这个Region中的垃圾对象全部清
理掉,这样的话在回收过程就会不断空出来新的Region,一旦空闲出来的Region数量达到了堆内存的5%,此时就会立
即停止混合回收,意味着本次混合回收就结束了。
G1垃圾收集器优化建议
假设参数 -XX:MaxGCPauseMills 设置的值很大,导致系统运行很久,年轻代可能都占用了堆内存的60%了,此时才
触发年轻代gc。
那么存活下来的对象可能就会很多,此时就会导致Survivor区域放不下那么多的对象,就会进入老年代中。
或者是你年轻代gc过后,存活下来的对象过多,导致进入Survivor区域后触发了动态年龄判定规则,达到了Survivor
区域的50%,也会快速导致一些对象进入老年代中。 所以这里核心还是在于调节 -XX:MaxGCPauseMills 这个参数的值,在保证他的年轻代gc别太频繁的同时,还得考虑
每次gc过后的存活对象有多少,避免存活对象太多快速进入老年代,频繁触发mixed gc.
什么场景适合使用G1
1. 50%以上的堆被存活对象占用
2. 对象分配和晋升的速度变化非常大
3. 垃圾回收时间特别长,超过1秒
4. 8GB以上的堆内存(建议值)
5. 停顿时间是500ms以内
每秒几十万并发的系统如何优化JVM
Kafka类似的支撑高并发消息系统大家肯定不陌生,对于kafka来说,每秒处理几万甚至几十万消息时很正常的,一般来说部署kafka需要用大内存机器(比如64G),也就是说可以给年轻代分配个三四十G的内存用来支撑高并发处理,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了,我们以前常说的对于eden区的young gc是很快的,这种情况下它的执行还会很快吗?很显然,不可能,因为内存太大,处理还是要花不少时间的,假设三四十G内存回收可能最快也要几秒钟,按kafka这个并发量放满三四十G的eden区可能也就一两分钟吧,那么意味着整个系统每运行一两分钟就会因为young gc卡顿几秒钟没法处理新消息,显然是不行的。那么对于这种情况如何优化了,我们可以使用G1收集器,设置 -XX:MaxGCPauseMills 为50ms,假设50ms能够回收三到四个G内存,然后50ms的卡顿其实完全能够接受,用户几乎无感知,那么整个系统就可以在卡顿几乎无感知的情况下一边处理业务一边收集垃圾。
G1天生就适合这种大内存机器的JVM运行,可以比较完美的解决大内存垃圾回收时间过长的问题。
  • 1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