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认识认识 Electron。
前言
其实一直想系统的写一写 Electron 相关的文章,之前在掘金上写过,但是现在来看那些文章都写得挺粗糙的,所以现在我决定系统整理相关的知识,输出自己更多 Electron 开发相关的经验。这一节我们主要是来认识一下 Electron,这个已经有 10 年历史的跨端开发框架。我将从诞生背景,优劣势,生态,案例以及和其他框架的对比这几个方面带大家来认识 Electron。
Electron 诞生背景
Electron 的背景还是很强劲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它是如何诞生的。
起源
Electron 的前身 Atom Shell,由 GitHub 的开发者在 2013 年创建的,当时 Atom 需要一个能够在桌面环境中运行的跨平台框架,同时能够利用 web 技术构建现代化的用户界面,于是就有了 Electron 的雏形。
需求 & Web 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桌面端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桌面应用开发需要针对每个操作系统(Windows、macOS、Linux)分别编写代码,这增加了开发和维护成本,所以非常需要可以通过一次开发实现多平台支持的框架。
随着 HTML5、CSS3 和 JavaScript 的快速发展,web 技术变得越来越强大和灵活。开发者希望能够利用这些技术构建现代化的用户界面,并且享受 web 开发工具和框架带来的便利。这使得更加需要一款跨端大杀器架来支持开发者,Electron 应运而生。
发展历程
2013 年:Atom Shell 诞生,最初用于 GitHub 的 Atom 编辑器。
- 2014 年 2 月:Atom 编辑器对外发布,Atom Shell 作为其核心技术。
- 2015 年 4 月:Atom Shell 更名为 Electron,并作为一个独立项目发布。随着时间的推移,Electron 的功能和社区支持不断增强。
- 2016 年:Electron 的应用开始广泛传播,许多公司和开发者开始使用 Electron 构建跨平台桌面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