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系统期末复习最新整理(最全最完整))

第一章
一.数据(data):是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称为数据。数据的含义称为数据的语义,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
二.数据库(DB):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永久存储、有组织、可共享)
三.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计算机的基础软件。
主要功能:1.数据定义 2.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 3.数据操纵功能 4.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 5.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6.其他功能
四.数据库系统(DBS):是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应用开发工具)、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管理员(DBA)组成的存储、管理、处理和维护数据的系统。
五.层次结构由内到外:硬件 操作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 应用开发工具 应用系统 数据库技术是应数据管理任务的需要而产生的,数据管理是数据处理的中心问题
七.三个阶段
1.人工管理阶段(主要用于科学计算)2.文件系统阶段()
3.数据库系统阶段(特点:数据结构化是与文件系统的本质区别,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且易扩充,数据独立性高,数据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控制)
八.数据独立性包括物理独立性(是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数据库中数据的物理存储是相互独立的)和逻辑独立性(是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是相互独立的)
九.数据库管理系统必须具备的功能
1.数据的安全性保护
2.数据的完整性检查
3.并发控制
4.数据库恢复总结:数据库系统的出现使信息系统从以加工数据的程序为中心转向围绕共享的数据库为中心的新阶段
一.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三部分组成
二.两类数据模型
第一类:概念模型(是现实世界到机器世界的一个中间层次,表示方法,实体—联系方法也用E—R模型来表示)
第二类: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三.关系模型
关系:一个关系对应一张表元组:表中的一行属性:表中的一列关系模型要求关系必须是规范化的,关系的每一个分量必须是一个不可分的数据项。
四.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两级映像
外模式(用户模式,是数据库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一个数据库可以有多个外模式通常是模式的子集)、
模式(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模式)、
内模式(存储模式,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是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组织方式)
二级映像:外模式/模式(逻辑独立性),模式/内模式(物理独立性,是唯一的)映像
五.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1.硬件平台及数据库
2.软件
3.人员数据库管理员的职责: 1.决定数据库中的信息内容和结构 2.决定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和存取策略 3.定义数据的安全性要求和完整性约束条件 4.监控数据库的使用和运行 5.数据库的改进和重组、重构

第二章
一.关系数据库
由关系数据结构(只包含单一的数据结构—关系)、关系操作集合和关系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
候选码:某一属性组的值能唯一地标识一个元组,而其子集不能。
主属性:候选码的诸属性
全码:关系模式的所有属性是这个关系模式的候选码,称为全码。
二.关系的三种类型
基本关系(通常又称为基本表或基表)查询表和视图表。其中基本表是实际存在的表,查询表是查询结果对应的表,视图表是由基本表或其他视图表导出的表,是虚表,不对应实际存储的数据。
三.基本关系的六条性质
1.列是同质的
2.不同的列可出自同一个域,称其中的每一列为一个属性,不同的属性要给予不同的属性名。
3.列的顺序无所谓
4.任意两个元组的候选码不能取相同的值
5.行的顺序无所谓
6.分量必须取原子值,即每一个分量都必须是不可分的数据项。
规范化的关系称为范式。
注意:元组和记录是同一个概念,关系模式是型,关系是值。
四.基本的关系操作
查询,插入,删除,修改 查询操作可分为:选择,投影,连接,除,并,交,差,笛卡尔积等。
注意:选择,投影,并,差,笛卡尔积是五种基本操作。操作的结果和对象都是集合
五.关系数据语言的分类
关系代数,关系演算结构化查询语言SQL:集查询,数据定义语言,数据操纵语言和数据控制语言于一体的关系数据语言。
关系模型中三类完整性约束 实体完整性 参照完整性 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七.关系代数
是一种抽象的查询语言,用对关系的运算来表达查询。运算对象、运算符、运算结果是运算的三大要素。关系代数的运算对象是关系,运算结果也是关系。传统的集合运算是二目运算:包括并、差、交、笛卡尔积
专门的关系运算包括:选择,投影,连接,除运算等
八.元组关系演算语言ALPHA(alpha) alpha语言主要有GET(检索),PUT(插入),HOLD(修改),UPDATE(修改),DELETE,DROP这六种。
总结:关系数据库系统与非关系数据库系统的区别是,关系系统只有“表”这一种数据结构。

第三章:
SQL概述一.特点
1.综合统一 2.高度非过程化 3.面向集合的操作方式 4.以同一种语法结构提供多种使用方式 5.语言简洁,易学易用
(1).数据定义对模式(CREATE SCHEMA,DROP SCHEMA)创建、删除表(CREATE TABLE, DROP TABLE,ALTER TABLE(修改)、视图(CREATE VIEW,DROP VIEW )、索引(CREATE INDEX,DROP INDEX , ALTER INDEX)建立索引是为了加快查询速度
(2)数据类型CHAR(n),SMALLINT短整数,BIGINT大整数,DATE日期

二.数据查询SELECT是数据库的核心操作,一个SELECT—FROM—WHERE语句称为一个查询快。
四.集合查询集合操作主要包括并UNION,交INTERSECT和差EXCEPT

五.数据更新有三种操作
向表中添加若干行数据,修改表中的数据和删除表中的若干行数据。插入数据INSERT INTO VALUES修改(更新)数据UPDATE SET 删除数据DELETE FROM空值的判断用IS NULL或IS NOT NULL

视图的作用
1.视图能够简化用户的操作
2.视图使用户能以多种角度看待同一数据
3.视图对重构数据库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逻辑独立性
4.视图能够对机密数据提供安全保护 5.适当利用视图可以更清晰地表达查询
总结:SQL可以分为数据定义、数据查询、数据更新和数据控制四个部分。

第四章
一.数据库的安全性是指保护数据以防止不合法使用所造成的数据泄露、更改或破坏。
二.数据的不安全因素
1.非授权用户对数据库的恶意存取和破坏
2.数据库中重要或敏感的数据被泄露
3.安全环境的脆弱性
三.四方面描述安全级别
安全策略,责任,保证和文档安全级别划分:D最低级别
C1自主存取控制
C2受控的安全保护(自主存取控制DAC)
B1标记安全保护(强制存取控制MAC,真正意义上的安全产品)
B2结构化保护
B3安全域
A1验证设计
四.数据安全性控制
(1)用户身份鉴别
1.静态口令鉴别2.动态口令鉴别3.生物特征鉴别4.智能卡鉴别
(2)存取控制包括定义用户权限和合法权限检查两部分
五.自主存取控制方法
.授权:授予与收回GRANT ,REVOKE强制存取控制方法敏感度标记级别:绝密,机密,公开
七.审计
审计功能就是数据库管理系统达到C2以上安全级别必不可少的一项指标。AUDIT设置审计功能,NOAUDIT取消审计功能
八.数据加密将明文转换为密文,主要包括存储加密和传输加密
九.其他安全性保护推理控制,隐蔽信道,数据隐私保护总结: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安全措施主要包括用户身份鉴别,自主存取控制和强制存取控制技术,视图技术和审计技术,数据加密存储和加密传输等。

第五章
一.数据库的完整性是指数据的正确性和相容性。
二.为维护数据库的完整性,数据库管理系统必须实现的功能 1.提供定义完整性约束条件的机制 2.提供完整性检查的方法 3.进行违约处理
三.触发器是用户定义在关系表上的一类由事件驱动的特殊过程。又叫做事件—条件—动作规则。建立触发器:CREATE TRIGGER注意:触发器只能定义在基本表上,不能定义在视图上。触发器事件可以是INSERT,DELETE,UPDATE。AFTER/BEFORE是触发器的时机。
四.激活触发器触发器的执行由触发事件激活,并由数据库服务器自动执行。

第六章
一.函数依赖X函数确定Y或Y函数依赖于X,记作X—>Y。
在实数集中,如果X—>Y,并且对于X的任何一个真子集X1,都有X1不能确定Y,则称Y对X完全函数依赖,记作X—F>Y。若X—>Y,但Y不完全依赖于X,则称Y对X部分函数依赖,记作X—P>Y。
在实数集中,如果X—>Y(Y不含于X),Y函数不能确定X,Y函数可以确定Z,Z函数不能确定Y,则称Z对X传递函数依赖,记作X—传递>Z。
三.范式
第七章
一.数据库设计过程 1.需求分析 2.概念结构设计 3.逻辑结构设计 4.物理结构设计 5.数据库实施 6.数据库运行和维护
二.数据字典是关于数据库中数据的描述,即元数据,而不是数据本身。数据字典是在需求分析阶段建立,在数据库设计过程中不断修改、充实、完善的。在数据库设计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三.E—R模型提供了实体型—属性—联系的方法实体型矩形,属性椭圆,联系用菱形。各子系统的E—R图之间的冲突主要有三类:属性冲突,命名冲突,结构冲突。

第九章
一.关系数据库系统的查询处理(核心)四个阶段:查询分析,查询检查,查询优化,查询执行。
二.查询计划的执行
1.自顶向下:是被动的,需求驱动的执行方式。 2.自底向上:主动的执行方式。

第十章
一.事务是用户定义的一个数据库操作序列,这些操作要么全做,要么全不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
二.事务的ACID特性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续性
三.故障的种类系统故障是软故障介质故障是硬故障(外存故障,如磁盘损坏,磁头碰撞)
四.恢复的实现建立冗余数据最常用的技术是数据转储和登记日志文件。
1.数据存储:静态转储是在系统中无运行事务时进行的转储操作。动态转储是指在转储期间允许对数据库进行存取或修改。
2.登记日志文件:日志文化是用来记录事务对数据库的更新操作的文件。遵循原则:必须先写日志文件,后写数据库。登记的次序严格按并发事务执行的时间次序。
三.恢复策略 1.事务故障的恢复事务故障是指事务在运行至正常终点前被终止,由系统自动完成,对用户透明。 2.系统故障的恢复由系统在重新启动时自动完成的,不需要用户干预。
3.介质故障的恢复最严重的一种故障,恢复方法是重装数据库,然后重做已完成的事务。(需要数据库管理员的介入)
总结:事务不仅是恢复的基本单位,也是并发控制的基本单位。

第十一章
一.事务可以一个一个地串行执行,即每个时刻只有一个事物运行。
二.并发控制的技术封锁,时间戳,乐观控制法,多版本并发控制
三.封锁排他锁又为写锁,共享锁又称为读锁
四.封锁协议
一级封锁协议:事务T在修改数据R之前必须先对其加X锁,直到事务结束才释放。
二级封锁协议:在一级封锁协议基础上增加事务T在读取数据R之前必须先对其加S锁,读完后即可释放S锁。
三级封锁协议:在一级封锁协议的基础上增加事务T在读取数据R之前必须先对其加S锁,直到事务结束才释放。
五.活锁和死锁活锁:永远等待(用先来先服务策略)死锁:T1等待T2,T2等待T1的局面总结:可串行性是并发事务正确调度的准则。两段锁协议,事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获得封锁,也称为扩展阶段,第二个是释放封锁,也称为收缩阶段。

  • 20
    点赞
  • 13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2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