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七层协议栈介绍

之前介绍了网络世界的构成,从宏观角度介绍了网络设备和网络架构,链接: link,但是这种认识过于粗糙,过于肤浅。网络本质上是用于主机之间的通信,是端对端的连接通信,两台计算机可能距离很远,主机之间传输数据效率需要得到提升,还要传输数据的可靠性(即保证对端主机能够接受到数据,并且得到对端主机的回应),这个时候就需要介绍今天的主题,七层网络协议栈。

协议概念:

网络的作用是使多台计算机之间完成数据传输,计算机中的数据都是二进制0和1,而不同设备之间表示0和1的方式不同,有的是通过信号的有无、信号的波峰波谷、电的正负极等。两台计算机进行通信的时候必须约定好双方传播数据的方式,这就叫做协议。

为什么要有七层协议栈:

多台计算机通信的时候,因为它们之间的距离变长,所以需要网络进行传输数据,距离变长了传输数据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例如:

  1. 长距离传输,数据异常或丢失的问题
  2. 多台计算机之间,怎么准确的定位主机的问题
  3. 怎么进行路径选择
  4. 硬件级别的网络协议

有如此多的问题,就会有对应的解决方案。

把相关的问题放在一起解决,做出解决方案叫做高内聚。

上面这些问题,其实是有先后顺序的,例如解决了定位的问题才能考虑传输以及选择路径的问题,是可以分成若干个模块进行解决,所以网络协议就被设计成了层状结构,层和层之间低耦合。

这就是为什么协议分层的原因。

协议栈体系

OSI七层模型就是网络的协议栈,是网络通信的标准体系,总共被分为七层

  • 应用层
  • 表示层
  • 会话层
  • 传输层
  • 网络层
  • 数据链路层
  • 物理层

协议栈是这样定义的,但是实现起来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统称为应用层。所以实现的是5层。当A主机向B主机发送消息时,数据首先会被应用层协议封装(HTTP),然后交付传输层(TCP或者UDP)封装,一直交付到物理层封装,每一层封装之后,都会有对应层的协议的数据头和数据体,数据头描述了数据的传输信息和数据体的信息,应用层只认识应用层的报文和报头,传输层只认识传输层的报文和报头,其他层也一样。

当数据到达B主机之后,物理层接收到数据,解析主机A物理层封装的物理层协议,之后向链路层交付,链路层解析链路层的协议,解析完之后交付给网络层,层层向上交付,一直交付到应用层,最后把数据显示给用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计算机网络七层协议栈,也称为OSI模型(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Model),是一个分层的网络设计模型,用于标准化网络通信。每一层都有特定的功能和协议。以下是对每一层作用的介绍:

1. 物理层 (Physical Layer)

  • 功能:负责实际的物理连接,包括电缆、网卡、集线器等硬件设备,定义物理设备的标准、电压、电缆规范、信号传输速率等。
  • 协议和标准:例如,Ethernet(以太网)、USB(通用串行总线)、光纤等。

2. 数据链路层 (Data Link Layer)

  • 功能:负责节点间的数据传输,提供错误检测和纠正,确保数据在物理层上传输时的可靠性。数据链路层将数据分组成帧(Frames)。
  • 子层:逻辑链路控制(LLC)和介质访问控制(MAC)。
  • 协议和标准:如Ethernet(以太网)、PPP(点对点协议)、HDLC(高级数据链路控制)、802.11(Wi-Fi)等。

3. 网络层 (Network Layer)

  • 功能:负责数据在网络中的路由选择和传输,决定数据包的最佳传输路径,处理数据的逻辑地址(如IP地址)。
  • 协议和标准:如IP(互联网协议)、ICMP(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IGMP(互联网组管理协议)、IPsec(互联网协议安全)等。

4. 传输层 (Transport Layer)

  • 功能:提供端到端的传输服务,负责数据的分段和重组,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顺序。主要功能包括流量控制、错误检测和恢复。
  • 协议和标准:如TCP(传输控制协议)、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5. 会话层 (Session Layer)

  • 功能:管理和控制应用程序之间的会话,建立、维护和终止会话,提供同步和对话控制。
  • 协议和标准:如NetBIOS、RPC(远程过程调用)。

6. 表示层 (Presentation Layer)

  • 功能:负责数据的表示、加密和压缩,确保数据能被应用层正确理解和使用。它处理数据格式转换、加密/解密、压缩/解压缩等。
  • 协议和标准:如TLS(传输层安全)、SSL(安全套接层)、JPEG、GIF、MPEG。

7. 应用层 (Application Layer)

  • 功能:为用户和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直接与用户交互。应用层协议提供各种网络服务,如文件传输、电子邮件、远程登录等。
  • 协议和标准:如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FTP(文件传输协议)、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DNS(域名系统)、Telnet、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每一层都依赖于下一层提供的服务,并为上一层提供服务,这种分层结构使得协议的设计和实现更加模块化和灵活。

先简单介绍一下七层协议栈,有一个概念性的了解,后续会补充各层协议的具体细节。

  • 20
    点赞
  • 1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在信号处理领域,DOA(Direction of Arrival)估计是一项关键技术,主要用于确定多个信号源到达接收阵列的方向。本文将详细探讨三种ESPRIT(Estimation of Signal Parameters via Rotational Invariance Techniques)算法在DOA估计中的实现,以及它们在MATLAB环境中的具体应用。 ESPRIT算法是由Paul Kailath等人于1986年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利用阵列数据的旋转不变性来估计信号源的角度。这种算法相比传统的 MUSIC(Multiple Signal Classification)算法具有较低的计算复杂度,且无需进行特征值分解,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颇具优势。 1. 普通ESPRIT算法 普通ESPRIT算法分为两个主要步骤:构造等效旋转不变系统和估计角度。通过空间平移(如延时)构建两个子阵列,使得它们之间的关系具有旋转不变性。然后,通过对子阵列数据进行最小二乘拟合,可以得到信号源的角频率估计,进一步转换为DOA估计。 2. 常规ESPRIT算法实现 在描述中提到的`common_esprit_method1.m`和`common_esprit_method2.m`是两种不同的普通ESPRIT算法实现。它们可能在实现细节上略有差异,比如选择子阵列的方式、参数估计的策略等。MATLAB代码通常会包含预处理步骤(如数据归一化)、子阵列构造、旋转不变性矩阵的建立、最小二乘估计等部分。通过运行这两个文件,可以比较它们在估计精度和计算效率上的异同。 3. TLS_ESPRIT算法 TLS(Total Least Squares)ESPRIT是对普通ESPRIT的优化,它考虑了数据噪声的影响,提高了估计的稳健性。在TLS_ESPRIT算法中,不假设数据噪声是高斯白噪声,而是采用总最小二乘准则来拟合数据。这使得算法在噪声环境下表现更优。`TLS_esprit.m`文件应该包含了TLS_ESPRIT算法的完整实现,包括TLS估计的步骤和旋转不变性矩阵的改进处理。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ESPRIT变体取决于系统条件,例如噪声水平、信号质量以及计算资源。通过MATLAB实现,研究者和工程师可以方便地比较不同算法的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同时,这些代码也为教学和学习DOA估计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平台,有助于深入理解ESPRIT算法的工作原理。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