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来自中国的海光C86-4G 16核芯片在Geekbench上与AMD的锐龙线程撕裂者1950X进行了激烈的性能比拼,结果令人瞩目。尽管这款国产芯片制造商的产品继续采用了Zen 1架构,但其表现却毫不逊色,展现出国产CPU的强劲实力。
根据Geekbench的跑分记录,该芯片是在基于Linux的openKylin 2.0操作系统下的海光XHVTBST主板上进行测试的。这款CPU名为海光C86-4G(又称C86 3490),是海光C86-3000系列的一员,性能上比8核的C86 3350更胜一筹。C86-4G的基础频率较低,仅为2.8 GHz,并配备了约32GB的内存。由于此次跑分使用的是Geekbench的旧版本,因此我们还列出了几款运行同一版本的x86 CPU以供对比。详细数据可查看https://browser.geekbench.com/v6/cpu/9374680/
海光C86-4G拥有16核32线程,是锐龙线程撕裂者1950X的直接竞争对手,且性能方面差距很小。其单核跑分比较低,仅为1073分,与老旧的Haswell和Skylake处理器相当。但在多线程方面,其表现不错,跑分达到8811分,非常接近基于Zen 1的线程撕裂者1950X。
由于美国制裁,芯片制造商无法向中国出口高性能设备,这很可能是海光未能推出采用Zen+或更新设计的芯片的原因。不过,有报道称,海光可能已经找到了一种方法,将Zen 1架构移植到AMD最新的SP5插槽上,以实现更多的I/O和更好的兼容性。此外,Zen 2架构是AMD设计理念的转折点,它引入了多芯片模块(MCM)技术,将I/O和CPU核心分离到不同的芯片上。因此,这些芯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近年来,国产CPU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以海光为代表的中国芯片制造商,在CPU研发上不断投入,不仅致力于提升性能,还在逐步构建自主可控的芯片生态体系。尽管目前部分国产CPU仍采用国外先进的架构作为基础,但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优化和定制,使得这些芯片在特定应用场景下能够发挥出卓越的性能。
市场方面,随着国产CPU技术的不断提升和性价比优势的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和机构开始选择国产CPU作为计算和存储的核心部件。特别是在政务、金融、教育等领域,国产CPU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逐步打破了国外芯片在这些领域的垄断地位。
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国产CPU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等方式,推动国产CPU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普及。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步成熟,国产CPU有望在更多领域实现突破和创新,为中国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