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感的发展史
法拉第提出了磁力线的概念
最原始的电感器可以追溯到1831年,当时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法拉第在研究电磁现象时观察到,当铁屑围绕磁铁分布时,它们沿着特定的路径排列,从而形成了一种模式。这启发了法拉第构想出磁力线的概念,即磁场中的一种模型,用来描述磁场的方向和分布。磁力线是用来表示磁场中磁力方向的闭合曲线,其方向定义为小磁针的北极所指的方向,并且在磁铁周围的空间中从N极出发进入S极,在磁体内部则是从S极到N极。他绘制了磁力线的概念来描述磁场,为电磁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电磁感应现象
法拉第确实发现了当两个线圈靠近时,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会在另一个线圈中感应出电流,这一现象被称为电磁感应。
法拉第的这一发现是电磁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它揭示了磁场与电流之间的关系,并由此诞生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具体来说,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表明,当通过一个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会在该电路中产生一个电动势,这个电动势称为感应电动势。如果电路是闭合的,则会产生感应电流。
法拉第的实验不仅展示了电磁感应的存在,还揭示了其基本规律。他的实验结果表明,感应电流的方向取决于磁场变化的方式,而感应电流的大小则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自感应现象的研究
美国科学家约瑟夫·亨利对绕有不同长度导线的各种电磁铁的提举力做比较实验。他意外地发现,通有电流的线圈在断路的时候有电火花产生。第二年八月,亨利对这种现象又进行了研究。1832年他发表了《在长螺旋线中的电自感》的论文,宣布发现了电的自感现象。为了纪念他在电磁学领域的杰出贡献,电感的单位被命名为“亨利”(Henry)。
电流的自感应现象是指当导体线圈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由此引起的电磁感应现象。自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是导体线圈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包括电流的增加(通电自感)和减少(断电自感)两种情况。当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它周围的磁场也会随之变化。这种磁场的变化导致磁通量的变化,进而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实际应用
19世纪后期,随着发电机、电动机等电气设备的出现,电感被广泛应用于电路中。电感可以用于阻止电流瞬间的剧烈变化。当电路中电流突然改变时,电感会产生自感电动势抵抗电流变化,从而起到平滑电流的作用。这一性质使得电感可以应用于滤波电路中。电感还可以和电容一起构成谐振电路。在特定的谐振频率下,电感储存的能量可以在电容器之间振荡,产生振荡电流。这种电路广泛应用于无线电发送器等设备中。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感器在电路中的作用越来越多样化,包括滤波、振荡、延迟、陷波等,同时也用于筛选信号、过滤噪声、稳定电流及抑制电磁波干扰等。到了现代,电感器的设计和制造已经非常精细,可以制成各种小型化、高功率和高精度的产品,以满足不同电子设备的需求。
二、电感的基本定义与基础知识
电感是闭合回路的一种属性,是一个物理量。当电流通过线圈后,在线圈中形成磁场感应,感应磁场又会产生感应电流来抵制通过线圈中的电流。它是描述由于线圈电流变化,在本线圈中或在另一线圈中引起感应电动势效应的电路参数。
1.1 电流的磁效应与线圈
电流产生磁场,并对周围产生磁效应。这就是在1820年由奥斯特发现的"电流的磁效应"。由此可知,电流同向流动的平行导线相互吸引,电流逆向流动的平行导线相互排斥。为了检测该力的大小,安培制作了将导线设成方形并吊起来的装置。而且,安培还制作了将导线卷成圆柱形的线圈,将其称为螺线管。这是用于天线线圈等的螺线管线圈的鼻祖。当时还发现了流动电流的螺线管线圈表现出了与磁铁相同的性质。
产生电流的磁场与右手螺旋定则
电流产生磁场的方向可以通过右手螺旋定则来确定。该定则是以法国物理学家安培的名字命名,具体应用方法如下:
直导线:用右手握住通电的直导线,让大拇指指向电流的方向,那么四指的环绕方向就是磁感线的方向。
螺线管:用右手握住通电的螺线管,使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一端即为螺线管的N极。
判断感应电流方向:如果是判断由磁感线切割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则用右手定则,即大拇指指向导线运动方向,四指方向表示感应电流方向。
施加在平行导线上的力
当两条平行导线中通以相同方向的电流时,它们之间会产生吸引力;如果电流方向相反,则会产生排斥力。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安培力定律来解释,该定律描述了两条载流导线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具体的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比奥-萨伐尔定律计算得出,该定律给出了由于另一导线产生的磁场而在某一导线上单位长度感受到的力的大小。
线圈与磁力线
线圈与磁力线紧密相关,电流流过线圈时会产生磁场,而这个磁场可以用磁力线来描述。
当电流通过线圈时,会在线圈周围产生磁场。这个磁场可以用磁力线的概念来形象化,磁力线表示磁场的方向和分布。磁通是描述穿过线圈的磁力线的数量,它与线圈内部的磁场大小成正比。如果线圈内有铁芯,由于铁芯的磁化作用,线圈的磁场会增强,从而导致磁通增大。
右手定则
利用右手即可简单掌握电流与磁力线方向的方法。
直导线的磁场:当用右手握住一根通电的直导线时,如果大拇指指向电流的方向,那么四指环绕的方向就表示磁感线的方向。
螺线管的极性:对于通电的螺线管,如果用右手握住螺线管,并使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一端即为螺线管的北极。
1.2 电磁感应与线圈电感
互感
互感现象是电磁感应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涉及两个线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与电流产生磁力线的电流的磁效应相反,磁通变化产生电动势的"电磁感应(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现象是在1831年由法拉第发现的。 当一个线圈(原线圈)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它产生的磁场也会随之变化。这个变化的磁场会穿过邻近的另一个线圈(副线圈),导致副线圈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副线圈中会出现感应电动势,即互感电动势。如果副线圈闭合,还会产生感应电流。
自感
自感现象是由于导体本身电流变化而引起的电磁感应现象。
当通过导体的电流发生变化时,该变化会引起周围磁场的变化,进而导致穿过导体自身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这种磁通量的变化会在导体中产生一个电动势,这个电动势被称为自感电动势,并且它总是起到阻碍原有电流变化的作用。
线圈的电动势
线圈的自感电动势是由线圈自身的电流变化引起的。自感电动势的大小与线圈的电感系数和电流变化率成正比。具体来说,自感电动势的方向总是与原电流的变化相反,即当电流增加时,自感电动势会阻碍这种增加;当电流减少时,自感电动势会阻碍减少。
线圈的磁通量
因开关的打开/关闭,流过线圈的电流发生变化,则磁通也发生变化。
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是用于判断由电磁感应产生的电动势方向的一条电磁学定律,它是由俄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楞次(Heinrich Friedrich Lenz)在1834年提出的。
具体来说,楞次定律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该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个“阻碍”指的是减缓磁通量变化的速度,而不是完全阻止这种变化。在实际应用中,楞次定律可以用来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从而确保电磁感应过程中能量守恒的原则得到遵循。
磁铁靠近线圈,则产生阻止磁通增加的方向上的反作用磁通的感应电流流动。
磁铁远离线圈,则产生阻止磁通减少的方向上的反作用磁通的感应电流流动。
1.3 线圈设计与电感
螺线管线圈的电感
线圈的电感因线圈形状而异,以螺线管线圈(单层)为例,其电感可通过以下公式求得:
长冈系数(k)是由物理学者长冈半太郎博士引进的,是对线圈形状的修正系数。在截面积的半径为r、长度为l的线圈中,长冈系数为如下图表所示。2r/l=0为无限长的线圈,其长冈系数为1,有限长度的线圈不足1。意思是如果截面积相同,则长度越短电感越低。
增大电感的基本手法
从上式可知,如果线圈长度相同,则截面积越大,匝数越多,线圈电感越大。此外,如果电感値相同,通过将磁导率高的磁性体作为铁芯(磁芯),由此能够令电感比空心线圈大幅增大。磁导率是表示磁通聚集的容易程度的指标,越是容易磁化的(磁化率高)的物质,磁导率越高 。
各类物质的相对磁导率
以物质的磁导率与真空的磁导率之比予以表示就是相对磁导率(无单位)。真空的相对磁导率为1,空气、水、铜、铝等弱磁性体(非磁性体)的相对磁导率也为1左右。与此相对,镍、铁、铁氧体、电磁钢等软磁性的强磁性体的相对磁导率达数百~10万以上。软磁性是指容易被外部磁场磁化且去除外部磁场则磁化消失恢复到原状态的磁性体的性质。
1.4 电感器对直流的作用
线圈的过渡响应
线圈(电感器)通过自感应作用,在阻碍电流变化的方向上产生电动势(感应电动势)。因此,即使在线圈上施加电压,电流也不会马上流动,而且即便去掉电压,电流也不会马上消失。在开关处于开或关等时,非常态的电流和电压变化被称为线圈的过渡响应(过渡现象) 。
当开关刚导通时,由于电感器产生的自感应电动势会阻碍电流的立即增加,因此即使电源电压被施加到线圈上,电流也不会马上流动。这意味着在初始时刻,电感器两端的电压可能会超过电源电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电流会逐渐增加,直到达到稳态条件。
当开关断开时,电感器中已经存在的电流不会立即消失,而是会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直到能量储存在磁场中的电能被释放或转移到其他电路元件上。这可能会导致在开关断开瞬间产生较高的电压尖峰。
例如,在将线圈和霓虹灯(放电起始电压为数10V以上)并联的如下电路中,即使将干电池(数V左右)的开关导通,霓虹灯也不会被点亮。但是,在线圈中有电流流动的状态下切断开关时,霓虹灯会被点亮。通过自感应作用在线圈中产生的电动势(V)与电流的变化率(ΔI/Δt)呈比例关系。当开关导通时,电流会慢慢増大,电动势不会超过电源电压。但是,当开关断开时,由于正在流动的电流瞬间被切断,电流的变化率增大,因此产生了能够点亮霓虹灯的高电动势。
线圈蓄能
电感线圈能够储存能量。在电流增加时,电感会阻碍这种增加,同时通过磁场储存一部分能量。当电流减小时,电感同样会抵抗这种减小,并释放出之前储存的能量来维持电流。由于线圈中存在电阻成分,储存的能量最终会耗尽,系统恢复到常态。
在上述电路中霓虹灯能被点亮是由于线圈蓄能的缘故。这个能量与流过线圈和电感的电流的平方呈比例关系。当开关断开时存蓄的能量瞬间被释放,由此产生高电动势。
1.5 线圈对交流的作用
感应性电抗(XL)
电感的感应性电抗(XL)表示电感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这种阻碍与电感的电感量和交流电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越阻碍越大。
具有线圈的交流电路的电压波形和电流波形
在具有线圈的交流电路中,电压波形通常是正弦波形,而电流波形可能会因线圈的电感效应而发生相位变化。
交流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详细解释:
① 电压波形:商用交流电通常具有正弦波(sin波)形状的电压波形。这种波形是周期性的,意味着它会随时间重复出现,并且可以通过旋转线圈在磁场中产生。
② 电流波形:当线圈接入交流电源时,由于电感的自感应作用,线圈中会产生一个电动势来抵抗电流的变化。这会导致电流波形与电压波形之间存在一个相位差。具体来说,电流波形可能会落后于电压波形,因为电感会阻碍电流的快速变化。
③ 相位差:在纯电感电路中,电流和电压之间的相位差接近90度。这意味着当电压达到最大值时,电流为零;而当电流达到最大值时,电压为零。这种现象称为“相位滞后”,是电感在交流电路中特有的行为。
1.6 磁芯的磁化和磁导率
磁化曲线和磁饱和
磁化曲线描述了材料磁化程度与外加磁场强度之间的关系,线圈产生的磁通(Φ )与电感(L )和流动的电流(I )呈比例关系。而且,由于电感与磁导率呈比例关系,因此如果磁芯使用高磁导率的磁性体,且通过的电流越大,产生的磁通越多。
但是,磁性体汇集磁通的能力有限,如加大电流,则不久磁芯就会处于磁饱和状态。此时的磁通密度(B )称为最大磁通密度(Bm ) 。
磁芯的磁化过程和磁导率的变化
随着磁芯的磁化,磁芯的磁导率也跟着变化。磁导率(μ )如下述曲线所示,用磁芯的磁化曲线斜率(θ )表示,原点附近的初磁化曲线的斜率特称为起始磁导率(μ0 )。一般所说的磁导率就是指这个起始磁导率,铁氧体材料的产品目录中记载的也是这个数值。
当加大通过线圈的电流、提高磁化强度时,磁导率也跟着上升,不久就会达到极大値。这时称其为最大磁导率(μm ),之后磁导率转变为下降变小。
磁芯的渦流损耗
磁芯的涡流损耗是指在交变磁场中,磁芯内部产生的闭合电流路径(即涡流)导致的能量损失。当交流电流通过线圈时,为了防止产生的磁通发生变化而产生了电动势,磁芯中将流过同心圆状的电流。此电流叫做渦流,RI² (R :电阻、I :电流)的功率将变成焦耳热而被损耗掉。将此种情况就叫做渦流损耗。
涡流损耗的大小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 材料的电导率:电导率越高的材料,产生的涡流越大,相应的损耗也越大。
② 材料的磁导率:磁导率越高的材料,对磁场变化的响应越强烈,产生的涡流也越大。
③ 频率:随着交流电频率的提高,磁场变化速度加快,涡流损耗增加。
④ 磁通密度:磁通密度越高,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的磁通量变化越大,产生的涡流也越大。
为了减少涡流损耗,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① 使用层压或粉末冶金材料:通过物理方式减小涡流的路径,从而降低损耗。
② 采用高电阻率的材料:减少涡流的产生。
③ 设计优化:例如,在高频应用中使用更薄的磁性材料片,以减小涡流路径的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