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技术历史:
数据库技术发展的历史主要分成了三个阶段:
(1)人工管理阶段
软硬件设备落后,数据依赖人工管理。
使用应用程序管理数据,数据不保存,不共享,没有独立性。
(2)文件系统阶段
软硬件设备发展,有了存储设备(磁盘)和数据管理软件(文件系统)。
使用文件系统管理数据,数据可保存,共享性差,独立性差。
(3)数据库系统阶段
规模更大,需求更高。
使用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多用户、多应用共享数据。
数据库系统:
概念:数据库系统是采用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是由数据库(数据)、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员(人员)、支持数据库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应用开发工具、应用系统等)以及用户5部分构成的运行实体。
数据模型:
概念:是关于描述数据与数据之间的联系、数据的语义、数据一致性约束的概念性工具的集合。
地位: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组成:由数据结构(静态)、数据操作(动态)、完整性约束(规则)三部分构成。
常见的数据模型:
(1)层次模型:树状结构。
(2)网状模型:有向图结构。
(3)关系模型:二维表结构。
关系模型基本术语:
关系:一个二维表就是一个关系。
元组:二维表一行。
属性:二维表一列。
域:每个属性取指的变化范围。
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
分为五级范式:
第一范式(1NF):
(1)数据组中每个属性只包含一个值。
(2)关系中每个数组包含相同数量的值。
(3)关系中的每个数组不能相同。
第二范式(2NF):
(1)符合第一范式。
(2)每个实体被唯一的划分。
第三范式(3NF):
(1)符合第二范式。
(2)一个关系表中不包含已在其他表中包含的非主关键字信息。
关系数据库的设计原则:
(1)最大限度的共享,最小的冗余度,消除数据及数据依赖关系中的冗余部分。
(2)保证输入、修改数据时数据的一致性与正确性。
(3)保证数据与使用数据的引用程序之间的高度一致性。
实体与关系:
概念:实体是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
三种关系:
(1)一对一关系
(2)一对多关系
(3)多对多关系
数据库三级模式结构:
(1)模式: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模式,模式处于三级结构的中间层。
(2)外模式:也称用户模式,是用户能看到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外模式是模式的子集,一个数据库可以有多个模式。
(3)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是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
外模式/模式映射,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逻辑独立性。
模式/内模式映射,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