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Judea Pearl为什么的一些笔记

S0: 绪论:思维胜于数据

Background:

  如果把人类大脑考虑为一个处理器,我们的大脑储存了海量的因果知识,在这些数据的辅助下,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解决当代 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而如果我们可以在计算机上来模拟这些任务,我们进而可以创造出更类人的智能

  在强人工智能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去鼓吹大数据以及DL(我也是^^,虽然有时候觉得很cjb),但是数据并非万能:数据只能告诉你二者相关联,而不能告诉你谁是因谁是果。如大数据告诉你服用药物D,病人的情况会有所好转,但是他无法告诉你是否是药物D导致了病情好转(如可能因为能服用药物D的人更有钱)。因此若想实现真正的智能,让机器理解因果是有必要的。但是因果论本身却难以被引进科学

  我们来考虑这个问题的难度:数学形式更易于表达"概率"及“关系”,而难于表达“因果关系”:文中举了一个例子:气压计读数B可以用来表示大气压P,不妨利用B=kP来表示这个关系(k为某比例常数)这个代数式可以写成P=B/k,k=B/P乃至B-kP=0.在数学上他们意义完全相同,可是在因果关系上呢?是大气压P导致了气压计读数B变化?还是气压计读数B导致了大气压P变化?这对于人来说是易于分辨的,但是对于机器是无法去做到的。统计学只允许X与Y“关联”而找不到X是Y的原因。

  未解决上述问题,  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寻找“因”的方法:反事实,比如M吃了药物D后死亡,那么反过来,不吃药物D,M寻找还活着么?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反事实法有用的例子:公鸡打鸣是太阳升起的原因(错),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因果算法:

因果算法由两种语言组成:(在①②中展示)

①因果图

 一种用简单点+箭头组成的图

②类代数符号语言

  利用P(L|do(D))表示:干预D(做了D)后,L会发生什么;如用D表示服用某种药物,L表示病人康复效果,P(L|do(D))表示吃了药物D后病人康复效果,而P(L|do(not-D))表示没吃D的病人康复效果。注意,P(L|do(D))与P(L|D)完全不同,do算子表示了人“主动去干预”,而P(L|D)只表示“观察”到病人吃了D后的健康情况。注意,seeing和doing是有本质区别的,观察到气压表下降代表风暴来临的可能性增加了,但是人为使得气压表下降对风暴降临的可能不会有任何影响,也就是说:现在,有一个人手动使得气压表下降,P(L|D)会告诉你:风暴来临的几率升高了,而P(L|do(D))会告诉你,风暴来临的几率不变。——再夸张一点,没有P(L|do(D))而只有P(L|D)的世界是混乱的:比如很经典的喝了水的人全死了(^^),撤销消防员会使得火灾几率下降(^^)。当然这根本的原因就是P(L|D)无法确定谁是“因”,这就是纯数据说话的问题。

   详细的之后说(毕竟只是个intro^^),还有一个因果机器草图跟着第一张因果阶梯一起说吧

  • 2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