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5Why法
5Why法(五问法)是一种结构化的问题溯源工具,源于丰田生产系统(TPS)。其核心逻辑是通过连续追问"为什么",穿透表象问题直达根本原因。
典型应用场景包括:
重复性质量缺陷
设备故障复现
系统性流程失效
5Why法操作原则:
-
以事实为依据逐层追问
-
每个"为什么"对应具体答案
-
通常需要5次追问(非绝对次数)
-
最终落脚于可执行的改进措施
5Why法典型案例
案例1:制造业经典案例(丰田汽车)
-
问题:冲压机频繁停机
-
Why1:为什么模具定位偏移 ▶ 因为定位销磨损
-
Why2:为什么未及时更换 ▶ 因为备件库存不足
-
Why3:为什么采购周期长 ▶ 因为单一供应商依赖
-
Why4:为什么供应商评估缺失 ▶ 因为采购制度缺陷
-
Why5:为什么部门协同不足 ▶ 因为组织架构问题
-
改善措施:建立多源供应体系 + 跨部门协作机制
案例2:国家灭亡原因
-
问题:为什么国家灭亡了
-
Why1:为什么国家灭亡了 ▶ 因为输了一场战役
-
Why2:为什么输了一场战役 ▶ 因为将军没有打好
-
Why3:为什么将军没有打好 ▶ 因为他的马折了
-
Why4:为什么他的马折了 ▶ 因为马掌丢了
-
Why5:为什么马掌丢了 ▶ 因为马掌上的一颗钉子丢了
-
5Why法真的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
从以上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知道5Why法确实能够拨开重得迷雾,让我们更容易接近根因。但大家有没有考虑过,5Why法真的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员工早上迟到了,用5Why法分析如下:
-
Why1:为什么早上迟到 ▶ 因为在车上睡着了
-
Why2:为什么在车上睡着了 ▶ 因为路上大堵车
-
Why3:为什么路上大堵车 ▶ 因为没有提前出发
-
Why4:为什么没有提前出发 ▶ 因为睡迟了
-
Why5:为什么睡迟了 ▶ 因为昨天晚上太晚回家睡觉
-
Why6:为什么昨天晚上太晚回家睡觉 ▶ 因为昨天晚上去社交了
-
Why7:为什么昨天晚上去社交了 ▶ 因为想赚更多的钱
-
Why8:为什么想赚更多的钱 ▶ 因为想提升生活质量
以上案例最终的根因是要提升生活质量,这点无可厚非,从理论逻辑来说这时这个分析失效了。虽然前两个案例都是可以找到根因,但此案例就不行了。这其中涉及到主观认知偏差和纯属思维的局限。
优势维度 | 局限挑战 | 增效策略 |
---|---|---|
① 简单可视化 | ① 主观认知偏差 | 结合鱼骨图/FMEA |
② 促进团队共识 | ② 线性思维局限 | 引入系统动力学分析 |
③ 低成本快速实施 | ③ 组织政治阻碍 | 建立容错文化机制 |
④ 聚焦可执行方案 | ④ 复杂系统失效 | 配套数据监测体系 |
反而如果我们如果在每个问题层匹配解决方案,会有更好的效果。比如说在Why5中,我们可以匹配的预防方案为:后续晚上回家要求XX点之前。Why4中我们可以匹配的预防方案为:备份闹钟等。
总结
5Why法在解决单点线性问题时具备显著优势,但在应对复杂系统性问题时需结合其他管理工具。其本质价值在于构建持续改进的思维范式,而非机械完成五次提问。当组织具备数据支撑、开放文化和系统思维时,5Why法才能真正成为根因分析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