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分析法在高校教学评价体系中的应用(原理+实例+工具)

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及步骤

1.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T.L.萨迪(T.L.Saaty)提出了层次分析法(Analysis Hierarchy Process,简称 AHP)。它将人的思维过程分成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并借助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是一种将决策者定性判断和定量计算有效结合起来的实用的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系统性强,使用灵活、简便,适用于组织化的大规模复杂系统。尤其是当系统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属性及目标多样,且系统中很多要素指标仅有定性关系时,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和决策是非常高效的。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把复杂问题按支配关系分成递阶层次结构,每个层次都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要素组成。通过逐对比较法对层次中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量化,最后进行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

1.2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步骤

运用AHP法进行决策时,需要经历以下4个步骤:

1.2.1 建立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

按支配关系自上而下分三层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1)最高层:也称目的层或目标层,是系统想要达到的目标或结果,是系统评价的首要准则(如评价高校教师教学质量)。

(2)准则层:是为实现目标层所设立的准则、子准则等。

(3)最底层:也称方案层。是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方案、措施等。

1.2.2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对同属一级的要素,以上一级的要素为准则进行逐对比较,建立判断矩阵。

比较n个要素B=(B1,B2,Bn)对目标层要素A的影响:采用两两成对比较,用aij表示要素Bi与要素Bj对目标A的影响程度之比。

为了使判断定量化,根据1-9标度确定每个要素的相对重要度。

1.2.3 权重计算

(1)用求根法来计算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近似值。

(2)把特征向量标准化后得到权重向量W=(W1,W2,…,Wn)T。

1.2.4 一致性检验

为保证求得的权重的正确性及合理性,还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

计算一致性指标C.I.

其中,

显然,n越大,C.I.的误差越大。因此,在检验时引入随机性一致性比值C.R.

当n=1,2,…,15时,R.I.的取值见下表。

  • 3
    点赞
  • 5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