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通信原理——第二章(数据信号的传输)备考自用

1、数据序列的电信号表示:

补充: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曼彻斯特编码的两种方法:

  1. “低”\rightarrow“高”:表示“1”
  2. “高”\rightarrow“低”:表示“1”

曼彻斯特编码我参考的是这篇博客:http://t.csdn.cn/EGPRm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只有“0”差分。

口诀:0立即跳变,1延迟跳变。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参考的是下面这篇,虽然有些不严谨。但是蛮好理解的。

问题:没有指明初始电平,曼彻斯特编码没有指明编码规则,默认“低”\rightarrow“高”:表示“1”。 

http://t.csdn.cn/v8o9N

2、基带数据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表达式:连续谱+离散谱

其中,fs为1/T,为调制速率。

3、基带数据信号的功率谱特性

单极性码——既有连续谱,也有离散谱

双极性码——只有连续谱,没有离散谱

不归零码——连续谱第一个零点为 f_{s}=\frac{1}{T}

归零码——连续谱的第一个零点为2f_{s}

几种数据序列的功率谱密度:

 4、分析基带数据信号的功率谱密度的意义

  1. 大致可以掌握传输某一基带信号所需的基带宽度;
  2. 如何从数据信号的谱特性中提取收端所需的码元定时信息。(离散谱)

5、基带传输系统模型

6、理想低通形成网络

奈奎斯特第一准则:如系统等效网络具有理想低通性,且截止频率为fN时,则该系统中允许的最高码元速率为2fN,这时系统输出波形在峰值点上不产生前后符号间干扰。

奈奎斯特第一准则的三个重要参量:

 7、具有滚降性的低通网络的形成

这种滚降特性能满足奈奎斯特第一准则的条件是,滚降部分的波形关于(fN,1/2)点为奇对称。

 例:一形成滤波器幅度特性如图所示,如果符合奈奎斯特第一准则,问:

  • 其符号速率为多少?α为多少?
  • 采用八电平传输时,传输速率为多少?
  • 频带利用率η为多少Baud/Hz?

解:如果符合奈奎斯特第一准则,则|H(f)|应以(fN,0.5)呈基对称滚降,由图示可得:

fN=(2000+(4000-2000)/2)HZ=3000HZ

符号速率 : fs= 2fN = 2×3000Baud=6000Baud

滚降系数:\alpha =\frac{4000-3000}{3000}=\frac{1}{3}

传信速率:R=f_{s}\log_{2}M=6000*3bit/s=18000bit/s

频带利用率:\eta =\frac{f_{s}}{B}=\frac{6000}{4000}Baud/Hz=1.5Baud/Hz

\eta =\frac{f_{b}}{B}...bit/(s\cdot Hz)=\frac{2}{1+\alpha}

8、部分响应系统

部分响应系统是一种可实现的传输系统,它允许存在一定的、可控的码间干扰,而在接收端可以加以消除,这样的系统既能使频带利用率提高到理论上的最大值,又近似可物理实现。

特点

  • 有码间干扰,但是固定的,在接收端可以消除;
  • 频带利用率可以达到2Baud/Hz的极限;
  • 形成波形的前导和后尾衰减较快,降低了对接收端定时的精度要求;
  • 物理上可以实现;
  • 接收信号电平数大于发送信号电平数,抗干扰性能要差一些。

注意:第一类、第四类部分响应系统都存在误码扩散的问题,解决办法是预编译

9、时域均衡

实现:横截滤波器

均衡目标:调整各增益权系数Ck,使得除了n=0以外的Yn值为0,这样就消除了符号间干扰。

作用:消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由于符号间的干扰产生的影响。

 10、短周期或长“0”、长“1”不利于传输的原因

  • 可能产生交调串音;
  • 可能造成传输系统失步;
  • 可能造成均衡器调节信息丢失。

11、数据序列扰乱方法

用一个随机序列与输入数据序列进行逻辑加。

12、频带传输系统的构成

 13、数字调制的基本方法

数字调幅(ASK)、数字调相(PSK)、数字调频(FSK)

14、二进制数字调幅(2ASK)

产生方法:相乘法和键控法

2ASK信号波形

非抑制载频的2ASK——1不变,0归零;

抑制载频的2ASK——1不变,0相反。

P_{s}(f)为s(t)的功率谱密度, P_{E}(f)为已调信号e(t)的功率谱密度:

数据序列是单极性码——P_{s}(f)中有直流分量——P_{E}(f)中有载频分量(2ASK)

数据序列是双极性码——P_{s}(f)中无直流分量——P_{E}(f)中无载频分量(抑制载频的2ASK)

特点:调制后的带宽为基带信号的2倍。

15、二进制数字调相(2PSK)

绝对相移(PSK)和相对相移(DPSK)

2PSK:用已调信号载波初始相位的 0º和180º分别表示二进制数字基带信号的 1 和 0。

 

 2DPSK:假设前后相邻码元的载波相位差为\Delta \varphi,可定义一种数字信息与\Delta \varphi之间的关系。

 16、四进制数字调相

 

 17、正交幅度调制(MQAM)——多进制的ASK

QAM信号星座图

 MQAM其中M为星点数。两路基带信号的电平数应为\sqrt{M}

设输入数据序列的比特率,即同相路和正交路的总比特率f_{b},信道带宽为B,则频带利用率为

\eta =\frac{f_{b}}{B}\eta =\frac{\log_{2}M}{1+\alpha }

调制系统带宽应为基带信号带宽的两倍,即

B=2(1+\alpha )f_{n}

结论:M值越大,即星点数越多,频道利用率越高。但是M越大,相同信号空间内,星点的空间距离越小,则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下降,误码率增高。

18、MDPSK——多进制的PSK

19、数字数据传输

利用数字信道来传输数据信号与利用模拟信道的传输方式相比,优点:

  • 传输质量高
  • 信道传输率高

 

  • 5
    点赞
  • 4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1 第 1 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1.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尽管电子计算机在 20 世纪 40 年代就被研制成功,但是到了 30 年后的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计算机网络仍然被认为是一项昂贵而奢侈的设备。近 20 年来,计算机网络 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 展 ,在今天,计算机网 络 技术已经和计算机技 术 一样精彩纷呈, 在人们的生活和商业活动中得到普遍应用, 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1.1 早期的计算机通信 在个人计算机出现 之前 ,计算机的体系架 构是 :一台具有计算能力 的 计算机主机 挂接多台终端设备。 终 端设备没有数据处理 能 力,只提供键盘和显 示 器,用于将程序 和数据输入计算机主 机 和从主机获得计算结 果 。计算机主机分时、 轮 流地为各个终端 执行计算任务,这种 计 算机主机与终端之间 的 数据传输,就是最早 的 计算机通信,如 图 1.1 所示。 图 1.1 计算 机主 机 与终 端 之间 的 数据 传 输 尽管有的应用中计 算机 主机与终端之间采 用电 话线路连接,距离可 以 达到数百千 米,但是,在这种体 系 架构下构成的计算机 终 端与计算机主机的通 信 网络,仅仅是为 了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对话,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网络通信。 2 1.1.2 分组交换网络 一直到 1964 年美国 Rand 公司的 Baran 提出"存储转发"和 1966 年英国国家物理实 验室的 Davies 提出"分组交换"的方法以后,独立于电话网络的、实用的计算机网络才 开始了真正的发展。 分组交换的概念是 将整 块待发送的数据划 分为 若干个更小的数据段 , 在每个数据 段前面加上报头,构成若干个数据分组(Packet) 。每个数据分组的报头 中存放有目标 计算机的地址和报文 包 的序号。网络中的交 换 机根据数据分组的地 址 决定将数据向哪 个方向转发。基于这 一 概念,由传输线路、 交 换设备和通信计算机 组 成的网络,被称 为分组交换网络,如图 1.2 所示。 图 1.2 分组 交换 网 分组交换网络是计 算机 通信脱离电话通信 电路 交换模式的里程碑。 电 话通信电路 交换的模式下,在通信之前,需要用户先通过呼叫(拨号) ,为网络本次通信建立电路。 这种通信方式不适合 计 算机数据通信的突发 性 、密集性的特点。分 组 交换网络不需要 实际建立通信电路, 数 据可以随时以分组的 形 式发送到网络中。分 组 交换网络不需要 为呼叫建立电路的关 键 在于其每个数据分组 的 报头中都有目标计算 机 的地址,网络交 换设备根据这个地址 就 可以随时为单个数据 分 组提供转发,将其沿 正 确的路线送往目 标计算机。 美国的分组交换网 ARPANET 于 1969 年 12 月投入运行,被公认为最早的分组交 换网。法国的分组交换网 CYCLADES 开通于 1973 年。同年,英国的 NPL 也开通了英 国第一个分组交换网。现代的计算机网络中,以太网、帧中继、Internet 都是分组交换 网络。 1.1.3 以太网 以太网目前在全球 的局 域网技术中占有主 导地 位,以太网的研究 始于 1970 年早 3 期,研究单位是夏威 夷 大学,目的是解决多 台 计算机同时使用同一 传 输介质通信互不 干扰的问题。其结构如图 1.3 所示。夏威夷大 学的研究结果奠定了以太网共享传输介 质的技术基础,形成了享有盛名的 CSMA/CD 方法。 图 1.3 以太 网 以太网的 CSMA/CD 方法是在一台计算机需要使用共享传输介质通信时,先侦听 该共享传输介质是否 已 经被占用。当共享传 输 介质空闲时,计算机 就 可以抢占该介质 进行通信。所以 CSMA/CD 方法又被称为总线竞争方法。 与现代以太网标准相一致的第一个局域网是由施乐公司的 Robert Metcalfe 和他的 工作小组建成的。1980 年,数字设备公司、英特尔公司和施乐公司联合发布了第一个 以太网标准 Ethernet。这种用同轴电缆作为传输介质的简单网络技术立即受到了欢迎, 在 80 年代,用 10 Mb/s 以太网技术构造的局域网迅速遍布全球。 1985 年,电气和电子工程学会(IEEE)发布了局域网和城域网的 802 标准,其中 的 802.3 是以太网技术标准。802.3 标准与 1980 年的 Ethernet 标准的差异非常小,以 至于同一块以太网卡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 802.3 数据帧和 Ethernet 数据帧。 20 世纪 80 年代,个人 计算机的大量出现和以太网的廉价,使得计算机网络不再 是一 个 奢侈 的 技术 。10 Mb/s 的网 络传 输 速度 , 很好 地 满足 了 当时 相 对 较低 的 个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