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设计:高并发内存池
项目介绍
当前项目是实现一个高并发的内存池,他的原型是google的一个开源项目tcmalloc,tcmalloc全称Thread-Caching Malloc,即线程缓存的malloc,实现了高效的多线程内存管理,用于替代系统的内存分配相关的函数(malloc、free)。
什么是内存池
1.池化技术
所谓“池化技术”,就是程序先向系统申请过量的资源,然后自己管理,以备不时之需。之所以要申请过量的资源,是因为每次申请该资源都有较大的开销,不如提前申请好了,这样使用时就会变得非常快捷,大大提高程序运行效率。
2.内存池
内存池是指程序预先从操作系统申请一块足够大内存,此后,当程序中需要申请内存的时候,不是直接向操作系统申请,而是直接从内存池中获取;同理,当程序释放内存的时候,并不真正将内存返回给操作系统,而是返回内存池。当程序退出(或者特定时间)时,内存池才将之前申请的内存真正释放。
内存池主要解决的问题
1.效率问题
2.内存碎片问题
上图是外部碎片问题,外部碎片是一些空闲的连续内存区域太小,这些内存空间不连续,以至于合计的内存足够,但是不能满足一些的内存分配申请需求。内部碎片是由于一些对齐的需求,导致分配出去的空间中一些内存无法被利用,后续我们会讲到。
3.malloc
C/C++中我们要动态申请内存都是通过malloc去申请内存,但是我们要知道,实际我们不是直接去堆获取内存的,而malloc就是一个内存池malloc() 相当于向操作系统“批发”了一块较大的内存空间,然后“零售”给程序用。当全部“售完”或程序有大量的内存需求时,再根据实际需求向操作系统“进货”。malloc的实现方式有很多种,一般不同编译器平台用的都是不同的。比如windows的vs系列用的微软自己写的一套,linux gcc用的glibc中的ptmalloc。
定长内存池
作为程序员(C/C++)我们知道申请内存使用的是malloc,malloc其实就是一个通用的大众货,什么场景下都可以用,但是什么场景下都可以用就意味着什么场景下都不会有很高的性能。
定长内存池就是针对固定大小的内存块的申请和释放,由于其专属于这一个作用,所以会有很高的效率,并且不用考虑内存碎片问题。
实现定长
我们可以通过模板,利用传入的模板类型的大小,来固定传入的内存块的大小,例如int类型就是在32位下显示为4字节。
template<class T>
class ObjectPool
{};
向堆直接申请空间
平常我们都通过调用malloc来向堆申请空间,这种方法不够直接,malloc还要调用brk()向操作系统申请内存包括C++中的new实际上也是封装了malloc函数的。这里我们为了提高效率,直接向堆申请内存来供我们使用。
要想直接向堆申请内存空间,在Windows下,可以调用VirtualAlloc函数;在Linux下,可以调用brk或mmap函数。
#ifdef _WIN32
#include <Windows.h>
#else
//...
#endif
//直接去堆上申请按页申请空间
inline static void* SystemAlloc(size_t kpage)
{
#ifdef _WIN32
void* ptr = VirtualAlloc(0, kpage<<13, MEM_COMMIT | MEM_RESERVE, PAGE_READWRITE);
#else
// linux下brk mmap等
#endif
if (ptr == nullptr)
throw std::bad_alloc();
return ptr;
}
这里我们可以通过条件编译将对应平台下向堆申请内存的函数进行封装,此后我们就不必再关心当前所在平台,当我们需要直接向堆申请内存时直接调用我们封装后的SystemAlloc函数即可。
定长内存池需要指针来指向这块申请到的内存,同时还有有一个变量来表示申请到的长度。不仅如此,释放回来的内存块也需要管理,这里我们还需再定义一个链表指针用来指向返回来的内存块。
private:
char* _memory = nullptr; //指向大块内存的指针
size_t _remainBytes = 0; //大块内存在切分过程中剩余字节数
void* _freeList = nullptr; //还回来的自由链表的头指针
对于还回来的定长内存块,我们可以用自由链表将其链接起来,但我们并不需要为其专门定义链式结构,我们可以让内存块的前4个字节(32位平台)或8个字节(64位平台)作为指针,存储后面内存块的起始地址即可。因此在向自由链表插入被释放的内存块时,先让该内存块的前4个字节或8个字节存储自由链表中第一个内存块的地址,然后再让_freeList指向该内存块即可,也就是一个简单的链表头插操作。
在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如何让内存块的前4个或8个字节作为指针,指向后面的内存块。
我们可以利用指针大小在32位和64位分别位4字节和8字节。通过二级指针来解引用获得前四个字节。
void*& NextObj(void* ptr)
{
return (*(void**)ptr);
}
在释放对象时,我们应该显示调用析构函数,防止内存泄漏,可以用一个函数封装。
//释放对象
void Delete(T* obj)
{
//显示调用T的析构函数清理对象
obj->~T();
//将释放的对象头插到自由链表
NextObj(obj) = _freeList;
_freeList = obj;
}
内存块申请对象
当我们申请对象时,内存池应该优先把还回来的内存块对象再次重复利用,因此如果自由链表当中有内存块的话,就直接从自由链表头删一个内存块进行返回即可。
如果自由链表当中没有内存块,那么我们就在大块内存中切出定长的内存块进行返回,当内存块切出后及时更新_memory指针的指向,以及_remainBytes的值即可。
同时,我们要保持切出来的内存大小能存放的下一个指针,因为我们释放的内存块的指针指向的链表通过指针链接,如果内存大小不够,我们就应该调用我们封装的SystemAlloc函数,再次向堆申请一块内存空间,此时也要注意及时更新_memory指针的指向,以及_remainBytes的值。
//申请对象
T* New()
{
T* obj = nullptr;
//优先把还回来的内存块对象,再次重复利用
if (_freeList != nullptr)
{
//从自由链表头删一个对象
obj = (T*)_freeList;
_freeList = NextObj(_freeList);
}
else
{
//保证对象能够存储得下地址
size_t objSize = sizeof(T) < sizeof(void*) ? sizeof(void*) : sizeof(T);
//剩余内存不够一个对象大小时,则重新开大块空间
if (_remainBytes < objSize)
{
_remainBytes = 128 * 1024;
_memory = (char*)SystemAlloc(_remainBytes >> 13);
if (_memory == nullptr)
{
throw std::bad_alloc();
}
}
//从大块内存中切出objSize字节的内存
obj = (T*)_memory;
_memory += objSize;
_remainBytes -= objSize;
}
//定位new,显示调用T的构造函数初始化
new(obj)T;
return obj;
}
与释放对象时需要显示调用该对象的析构函数一样,当内存块切分出来后,我们也应该使用定位new,显示调用该对象的构造函数对其进行初始化。
定长内存池的整体代码:
//定长内存池
template<class T>
class ObjectPool
{
public:
//申请对象
T* New()
{
T* obj = nullptr;
//优先把还回来的内存块对象,再次重复利用
if (_freeList != nullptr)
{
//从自由链表头删一个对象
obj = (T*)_freeList;
_freeList = NextObj(_freeList);
}
else
{
//保证对象能够存储得下地址
size_t objSize = sizeof(T) < sizeof(void*) ? sizeof(void*) : sizeof(T);
//剩余内存不够一个对象大小时,则重新开大块空间
if (_remainBytes < objSize)
{
_remainBytes = 128 * 1024;
//_memory = (char*)malloc(_remainBytes);
_memory = (char*)SystemAlloc(_remainBytes >> 13);
if (_memory == nullptr)
{
throw std::bad_alloc();
}
}
//从大块内存中切出objSize字节的内存
obj = (T*)_memory;
_memory += objSize;
_remainBytes -= objSize;
}
//定位new,显示调用T的构造函数初始化
new(obj)T;
return obj;
}
//释放对象
void Delete(T* obj)
{
//显示调用T的析构函数清理对象
obj->~T();
//将释放的对象头插到自由链表
NextObj(obj) = _freeList;
_freeList = obj;
}
private:
char* _memory = nullptr; //指向大块内存的指针
size_t _remainBytes = 0; //大块内存在切分过程中剩余字节数
void* _freeList = nullptr; //还回来自由链表的头指针
};
高并发内存池的整体框架
现代很多的开发环境都是多核多线程,在申请内存的场景下,必然存在激烈的锁竞争问题。malloc本身其实已经很优秀,那么我们项目的原型tcmalloc就是在多线程高并发的场景下更胜一筹,所以这次我们实现的内存池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 性能问题。
- 多线程环境下,锁竞争问题。
- 内存碎片问题。
高并发内存池主要由以下3个部分构成:
- thread cache:线程缓存是每个线程独有的,用于小于256KB的内存的分配,线程从这里申请内存不需要加锁,每个线程独享一个cache,这也就是这个并发线程池高效的地方。
- central cache:中心缓存是所有线程所共享,thread cache是按需从central cache中获取的对
象。central cache合适的时机回收thread cache中的对象,避免一个线程占用了太多的内存,而其他线程的内存吃紧,达到内存分配在多个线程中更均衡的按需调度的目的。central cache是存在竞争的,所以从这里取内存对象是需要加锁,首先这里用的是桶锁,其次只有thread cache的没有内存对象时才会找central cache,所以这里竞争不会很激烈。 - page cache:页缓存是在central cache缓存上面的一层缓存,存储的内存是以页为单位存储及分配的,central cache没有内存对象时,从page cache分配出一定数量的page,并切割成定长大小的小块内存,分配给central cache。当一个span的几个跨度页的对象都回收以后。page cache会回收central cache满足条件的span对象,并且合并相邻的页,组成更大的页,缓解内存碎片的问题。
thread cache主要解决锁竞争的问题,每个线程独享自己的thread cache,当自己的threadcache中有内存时该线程不会去和其他线程进行竞争,每个线程只要在自己的thread cache申请内存就行了。
central cache主要起到一个居中调度的作用,每个线程的thread cache需要内存时从central cache获取,而当thread cache的内存多了就会将内存还给central cache,其作用类似于一个中枢,因此取名为中心缓存。
page cache就负责提供以页为单位的大块内存,当central cache需要内存时就会去向page cache申请,而当page cache没有内存了就会直接去找系统,也就是直接去堆上按页申请内存块。
ThreadCache
thread cache是哈希桶结构,每个桶是一个按桶位置映射大小的内存块对象的自由链表。每个线程都会有一个thread cache对象,这样每个线程在这里获取对象和释放对象时是无锁的。
申请内存
申请内存:
- 当内存申请size<=256KB,先获取到线程本地存储的thread cache对象,计算size映射的哈希桶自由链表下标i。
- 如果自由链表_freeLists[i]中有对象,则直接Pop一个内存对象返回。
- 如果_freeLists[i]中没有对象时,则批量从central cache中获取一定数量的对象,插入到自由链表 并返回一个对象。
释放内存
- 当释放内存小于256k时将内存释放回thread cache,计算size映射自由链表桶位置i,将对象Push到_freeLists[i]。
- 当链表的长度过长,则回收一部分内存对象到central cache。
自由链表的哈希桶跟对象大小的映射关系
thread cache支持小于等于256KB内存的申请,如果我们将每种字节数的内存块都用一个自由链表进行管理的话,光是存储这些自由链表的头指针就需要消耗大量内存,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这时我们可以按照某种规则让字节数对齐。例如当线程申请1-8字节时,将其链接到8字节的哈希桶下面,9-16字节链接到16字节的哈希桶下面。
因此当线程要申请某一大小的内存块时,就需要经过某种计算得到对齐后的字节数,进而找到对应的哈希桶,如果该哈希桶中的自由链表中有内存块,那就从自由链表中头删一个内存块进行返回;如果该自由链表已经为空了,那么就需要向下一层的central cache进行获取了。但此时由于对齐的原因,就可能会产生一些碎片化的内存无法被利用,比如线程只申请了6字节的内存,而thread cache却直接给了8字节的内存,这多给出的2字节就无法被利用,导致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浪费,这些因为某些对齐原因导致无法被利用的内存,就是内存碎片中的内部碎片。
首先,这些内存块被链接到链表上去,要保证能存下一个指针,我们可以让不同范围的字节数按照不同的对齐数进行对齐。
// 整体控制在最多10%左右的内碎片浪费
// [1,128] 8byte对齐 freelist[0,16)
// [128+1,1024] 16byte对齐 freelist[16,72)
// [1024+1,8*1024] 128byte对齐 freelist[72,128)
// [8*1024+1,64*1024] 1024byte对齐 freelist[128,184)
// [64*1024+1,256*1024] 8*1024byte对齐 freelist[184,208)
对齐函数的编写我们可以把他放到一个类中,因为后面CentralCache和PageCache也要用。
//管理对齐和映射等关系
class SizeClass
{
public:
//获取向上对齐后的字节数
static inline size_t RoundUp(size_t bytes);
//获取对应哈希桶的下标
static inline size_t Index(size_t bytes);
};
需要注意的是,SizeClass类当中的成员函数最好设置为静态成员函数,否则我们在调用这些函数时就需要通过对象去调用,并且对于这些可能会频繁调用的函数,可以考虑将其设置为内联函数。我们计算对齐的字节数,有两个写法,第一个写法好理解,第二个是用位运算的写法写的,计算机执行更方便。
//一般写法
static inline size_t _RoundUp(size_t bytes, size_t alignNum)
{
size_t alignSize = 0;
if (bytes%alignNum != 0)
{
alignSize = (bytes / alignNum + 1)*alignNum;
}
else
{
alignSize = bytes;
}
return alignSize;
}
//位运算写法
static inline size_t _RoundUp(size_t bytes, size_t alignNum)
{
return ((bytes + alignNum - 1)&~(alignNum - 1));
}
//获取向上对齐后的字节数
static inline size_t RoundUp(size_t bytes)
{
if (bytes <= 128)
{
return _RoundUp(bytes, 8);
}
else if (bytes <= 1024)
{
return _RoundUp(bytes, 16);
}
else if (bytes <= 8 * 1024)
{
return _RoundUp(bytes, 128);
}
else if (bytes <= 64 * 1024)
{
return _RoundUp(bytes, 1024);
}
else if (bytes <= 256 * 1024)
{
return _RoundUp(bytes, 8 * 1024);
}
else
{
assert(false);
return -1;
}
}
在获取某一字节数对应的哈希桶下标时,也是先判断该字节数属于哪一个区间,然后再通过调用一个子函数进行进一步处理。
//获取对应哈希桶的下标
static inline size_t Index(size_t bytes)
{
//每个区间有多少个自由链表
static size_t groupArray[4] = { 16, 56, 56, 56 };
if (bytes <= 128)
{
return _Index(bytes, 3);
}
else if (bytes <= 1024)
{
return _Index(bytes - 128, 4) + groupArray[0];
}
else if (bytes <= 8 * 1024)
{
return _Index(bytes - 1024, 7) + groupArray[0] + groupArray[1];
}
else if (bytes <= 64 * 1024)
{
return _Index(bytes - 8 * 1024, 10) + groupArray[0] + groupArray[1] + groupArray[2];
}
else if (bytes <= 256 * 1024)
{
return _Index(bytes - 64 * 1024, 13) + groupArray[0] + groupArray[1] + groupArray[2] + groupArray[3];
}
else
{
assert(false);
return -1;
}
}
此时我们需要编写一个子函数来继续进行处理,也有两种写法。
//一般写法
static inline size_t _Index(size_t bytes, size_t alignNum)
{
size_t index = 0;
if (bytes%alignNum != 0)
{
index = bytes / alignNum;
}
else
{
index = bytes / alignNum - 1;
}
return index;
}
//位运算写法
static inline size_t _Index(size_t bytes, size_t alignShift)
{
return ((bytes + (1 << alignShift) - 1) >> alignShift) - 1;
}
接下来我们对ThreadCache类进行定义,其本质就是存储208个自由链表的数组
class ThreadCache
{
public:
//申请内存对象
void* Allocate(size_t size);
private:
FreeList _freeLists[NFREELISTS]; //哈希桶
};
在thread cache申请对象时,通过所给字节数计算出对应的哈希桶下标,如果桶中自由链表不为空,则从该自由链表中取出一个对象进行返回即可;但如果此时自由链表为空,那么我们就需要从central cache进行获取了,这里的FetchFromCentralCache函数也是thread cache类中的一个成员函数,在后面再进行具体实现。
//申请内存对象
void* ThreadCache::Allocate(size_t size)
{
assert(size <= MAX_BYTES);
size_t alignSize = SizeClass::RoundUp(size);
size_t index = SizeClass::Index(size);
if (!_freeLists[index].Empty())
{
return _freeLists[index].Pop();
}
else
{
return FetchFromCentralCache(index, alignSize);
}
}
thread无锁访问
每个线程都有一个自己独享的thread cache,那应该如何创建这个thread cache呢?我们不能将这个thread cache创建为全局的,因为全局变量是所有线程共享的,这样就不可避免的需要锁来控制,增加了控制成本和代码复杂度。
要实现每个线程无锁的访问属于自己的thread cache,我们需要用到线程局部存储TLS(Thread Local Storage),这是一种变量的存储方法,使用该存储方法的变量在它所在的线程是全局可访问的,但是不能被其他线程访问到,这样就保持了数据的线程独立性。
//TLS - Thread Local Storage
static _declspec(thread) ThreadCache* pTLSThreadCache = nullptr;
但不是每个线程被创建时就立马有了属于自己的thread cache,而是当该线程调用相关申请内存的接口时才会创建自己的thread cache,因此在申请内存的函数中会包含以下逻辑。
//通过TLS,每个线程无锁的获取自己专属的ThreadCache对象
if (pTLSThreadCache == nullptr)
{
pTLSThreadCache = new ThreadCache;
}
CentralCache
centralcache整体设计
central cache也是一个哈希桶结构,他的哈希桶的映射关系跟thread cache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他的每个哈希桶位置挂是SpanList链表结构,不过每个映射桶下面的span中的大内存块被按映射关系切成了一个个小内存块对象挂在span的自由链表中。
申请内存
- 当thread cache中没有内存时,就会批量向central cache申请一些内存对象,这里的批量获取对象的数量使用了类似网络tcp协议拥塞控制的慢开始算法;central cache也有一个哈希映射的spanlist,spanlist中挂着span,从span中取出对象给thread cache,这个过程是需要加锁的,不过这里使用的是一个桶锁,尽可能提高效率。
- central cache映射的spanlist中所有span的都没有内存以后,则需要向page cache申请一个新的span对象,拿到span以后将span管理的内存按大小切好作为自由链表链接到一起。然后从span中取对象给thread cache。
- central cache的中挂的span中use_count记录分配了多少个对象出去,分配一个对象给thread
cache,就++use_count
释放内存
当thread_cache过长或者线程销毁,则会将内存释放回central cache中的,释放回来时–
use_count。当use_count减到0时则表示所有对象都回到了span,则将span释放回page cache,page cache中会对前后相邻的空闲页进行合并。
CentralCache和ThreadCache的不同
central cache与thread cache有两个明显不同的地方,首先,thread cache是每个线程独享的,而central cache是所有线程共享的,因为每个线程的thread cache没有内存了都会去找central cache,因此在访问central cache时是需要加锁的。
但central cache在加锁时并不是将整个central cache全部锁上了,central cache在加锁时用的是桶锁,也就是说每个桶都有一个锁。此时只有当多个线程同时访问central cache的同一个桶时才会存在锁竞争,如果是多个线程同时访问central cache的不同桶就不会存在锁竞争。
central cache与thread cache的第二个不同之处就是,thread cache的每个桶中挂的是一个个切好的内存块,而central cache的每个桶中挂的是一个个的span。
每个span管理的都是一个以页为单位的大块内存,每个桶里面的若干span是按照双链表的形式链接起来的,并且每个span里面还有一个自由链表,这个自由链表里面挂的就是一个个切好了的内存块,根据其所在的哈希桶这些内存块被切成了对应的大小。
span的结构
CentralCache里面挂的是Span,span是一个管理以页为单位的大块内存,span的结构如下:
//管理以页为单位的大块内存
struct Span
{
PAGE_ID _pageId = 0; //大块内存起始页的页号
size_t _n = 0; //页的数量
Span* _next = nullptr; //双链表结构
Span* _prev = nullptr;
size_t _useCount = 0; //切好的小块内存,被分配给thread cache的计数
void* _freeList = nullptr; //切好的小块内存的自由链表
};
对于span管理的以页为单位的大块内存,我们需要知道这块内存具体在哪一个位置,便于之后page cache进行前后页的合并,因此span结构当中会记录所管理大块内存起始页的页号。至于每一个span管理的到底是多少个页,这并不是固定的,需要根据多方面的因素来控制,因此span结构当中有一个_n成员,该成员就代表着该span管理的页的数量。此外,每个span管理的大块内存,都会被切成相应大小的内存块挂到当前span的自由链表中,比如8Byte哈希桶中的span,会被切成一个个8Byte大小的内存块挂到当前span的自由链表中,因此span结构中需要存储切好的小块内存的自由链表。span结构当中的_useCount成员记录的就是,当前span中切好的小块内存,被分配给thread cache的计数,当某个span的_useCount计数变为0时,代表当前span切出去的内存块对象全部还回来了,此时central cache就可以将这个span再还给page cache。每个桶当中的span是以双链表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当我们需要将某个span归还给page cache时,就可以很方便的将该span从双链表结构中移出。如果用单链表结构的话就比较麻烦了,因为单链表在删除时,需要知道当前结点的前一个结点。
哈希桶结构
central cache的每个哈希桶里面存储的都是一个双链表结构,对于该双链表结构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封装。
//带头双向循环链表
class SpanList
{
public:
SpanList()
{
_head = new Span;
_head->_next = _head;
_head->_prev = _head;
}
void Insert(Span* pos, Span* newSpan)
{
assert(pos);
assert(newSpan);
Span* prev = pos->_prev;
prev->_next = newSpan;
newSpan->_prev = prev;
newSpan->_next = pos;
pos->_prev = newSpan;
}
void Erase(Span* pos)
{
assert(pos);
assert(pos != _head); //不能删除哨兵位的头结点
Span* prev = pos->_prev;
Span* next = pos->_next;
prev->_next = next;
next->_prev = prev;
}
private:
Span* _head;
public:
std::mutex _mtx; //桶锁
};
需要注意的是,从双链表删除的span会还给下一层的page cache,相当于只是把这个span从双链表中移除,因此不需要对删除的span进行delete操作。
CentralCache类
CentralCache和ThreadCache类似,只不过CentralCache底层是存储双链表结构的数组。
class CentralCache
{
public:
//...
private:
SpanList _spanLists[NFREELISTS];
};
central cache和thread cache的映射规则一样,有一个好处就是,当thread cache的某个桶没有内存了,就可以直接去central cache对应的哈希桶进行申请就行了。
CentralCache的核心实现
每个线程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thread cache,我们是用TLS来实现每个线程无锁的访问属于自己的thread cache的。而central cache和page cache在整个进程中只有一个,对于这种只能创建一个对象的类,我们可以将其设置为单例模式。单例模式可以保证系统中该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访问它的全局访问点,该实例被所有程序模块共享。单例模式又分为饿汉模式和懒汉模式,懒汉模式相对较复杂,我们这里使用饿汉模式就足够了。
//单例模式
class CentralCache
{
public:
//提供一个全局访问点
static CentralCache* GetInstance()
{
return &_sInst;
}
private:
SpanList _spanLists[NFREELISTS];
private:
CentralCache() //构造函数私有
{}
CentralCache(const CentralCache&) = delete; //防拷贝
static CentralCache _sInst;
};
为了保证CentralCache类只能创建一个对象,我们需要将central cache的构造函数和拷贝构造函数设置为私有,或者在C++11中也可以在函数声明的后面加上=delete进行修饰。
CentralCache类当中还需要有一个CentralCache类型的静态的成员变量,当程序运行起来后我们就立马创建该对象,在此后的程序中就只有这一个单例了。最后central cache还需要提供一个公有的成员函数,用于获取该对象,此时在整个进程中就只会有一个central cache对象了。
CentralCache CentralCache::_sInst;
慢开始反馈调节算法
这个算法我们在计算机网络流量控制那块见到过。这里情况类似,当thread cache向central cache申请内存时,central cache应该给出多少个对象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central cache给的太少,那么thread cache在短时间内用完了又会来申请;但如果一次性给的太多了,可能thread cache用不完也就浪费了。当thread cache向central cache申请内存时,如果申请的是较小的对象,那么可以多给一点,但如果申请的是较大的对象,就可以少给一点。 通过下面这个函数,我们就可以根据所需申请的对象的大小计算出具体给出的对象个数,并且可以将给出的对象个数控制到2~512个之间。也就是说,就算thread cache要申请的对象再小,我最多一次性给出512个对象;就算thread cache要申请的对象再大,我至少一次性给出2个对象。
//管理对齐和映射等关系
class SizeClass
{
public:
//thread cache一次从central cache获取对象的上限
static size_t NumMoveSize(size_t size)
{
assert(size > 0);
//对象越小,计算出的上限越高
//对象越大,计算出的上限越低
int num = MAX_BYTES / size;
if (num < 2)
num = 2;
if (num > 512)
num = 512;
return num;
}
};
但就算申请的是小对象,一次性给出512个也是比较多的,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可以在FreeList结构中增加一个叫做_maxSize的成员变量,该变量的初始值设置为1,并且提供一个公有成员函数用于获取这个变量。
也就是说,现在thread cache中的每个自由链表都会有一个自己的_maxSize。 此时当thread cache申请对象时,我们会比较_maxSize和计算得出的值,取出其中的较小值作为本次申请对象的个数。此外,如果本次采用的是_maxSize的值,那么还会将thread cache中该自由链表的_maxSize的值进行加一。
因此,thread cache第一次向central cache申请某大小的对象时,申请到的都是一个,但下一次thread cache再向central cache申请同样大小的对象时,因为该自由链表中的_maxSize增加了,最终就会申请到两个。直到该自由链表中_maxSize的值,增长到超过计算出的值后就不会继续增长了,此后申请到的对象个数就是计算出的个数。
//管理切分好的小对象的自由链表
class FreeList
{
public:
size_t& MaxSize()
{
return _maxSize;
}
private:
void* _freeList = nullptr; //自由链表
size_t _maxSize = 1;
};
从CentralCache中获得对象
//从中心缓存获取对象
void* ThreadCache::FetchFromCentralCache(size_t index, size_t size)
{
//慢开始反馈调节算法
//1、最开始不会一次向central cache一次批量要太多,因为要太多了可能用不完
//2、如果你不断有size大小的内存需求,那么batchNum就会不断增长,直到上限
size_t batchNum = std::min(_freeLists[index].MaxSize(), SizeClass::NumMoveSize(size));
if (batchNum == _freeLists[index].MaxSize())
{
_freeLists[index].MaxSize() += 1;
}
void* start = nullptr;
void* end = nullptr;
size_t actualNum = CentralCache::GetInstance()->FetchRangeObj(start, end, batchNum, size);
assert(actualNum >= 1); //至少有一个
if (actualNum == 1) //申请到对象的个数是一个,则直接将这一个对象返回即可
{
assert(start == end);
return start;
}
else //申请到对象的个数是多个,还需要将剩下的对象挂到thread cache中对应的哈希桶中
{
_freeLists[index].PushRange(NextObj(start), end);
return start;
}
}
这里我们要从central cache获取n个指定大小的对象,这些对象肯定都是从central cache对应哈希桶的某个span中取出来的,因此取出来的这n个对象是链接在一起的,我们只需要得到这段链表的头和尾即可,这里可以采用输出型参数进行获取。
//从central cache获取一定数量的对象给thread cache
size_t CentralCache::FetchRangeObj(void*& start, void*& end, size_t n, size_t size)
{
size_t index = SizeClass::Index(size);
_spanLists[index]._mtx.lock(); //加锁
//在对应哈希桶中获取一个非空的span
Span* span = GetOneSpan(_spanLists[index], size);
assert(span); //span不为空
assert(span->_freeList); //span当中的自由链表也不为空
//从span中获取n个对象
//如果不够n个,有多少拿多少
start = span->_freeList;
end = span->_freeList;
size_t actualNum = 1;
while (NextObj(end)&&n - 1)
{
end = NextObj(end);
actualNum++;
n--;
}
span->_freeList = NextObj(end); //取完后剩下的对象继续放到自由链表
NextObj(end) = nullptr; //取出的一段链表的表尾置空
span->_useCount += actualNum; //更新被分配给thread cache的计数
_spanLists[index]._mtx.unlock(); //解锁
return actualNum;
}
由于central cache是所有线程共享的,所以我们在访问central cache中的哈希桶时,需要先给对应的哈希桶加上桶锁,在获取到对象后再将桶锁解掉。在向central cache获取对象时,先是在central cache对应的哈希桶中获取到一个非空的span,然后从这个span的自由链表中取出n个对象即可,但可能这个非空的span的自由链表当中对象的个数不足n个,这时该自由链表当中有多少个对象就给多少就行了。
也就是说,thread cache实际从central cache获得的对象的个数可能与我们传入的n值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需要统计本次申请过程中,实际thread cache获取到的对象个数,然后根据该值及时更新这个span中的小对象被分配给thread cache的计数。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实际申请到对象的个数可能比n要小,但这并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因为thread cache的本意就是向central cache申请一个对象,我们之所以要一次多申请一些对象,是因为这样一来下次线程再申请相同大小的对象时就可以直接在thread cache里面获取了,而不用再向central cache申请对象。
PageCache
PageCache的整体设计
page cache与central cache一样,它们都是哈希桶的结构,并且page cache的每个哈希桶中里挂的也是一个个的span,这些span也是按照双链表的结构链接起来的。但映射规则不一样,PageCache用的是直接定址法比如1号桶挂的都是1页的span,2号桶挂的都是2页的span,以此类推。page cache服务的是central cache,当central cache没有span时,向page cache申请的是某一固定页数的span,而如何切分申请到的这个span就应该由central cache自己来决定。
至于page cache当中究竟有多少个桶,这就要看你最大想挂几页的span了,这里我们就最大挂128页的span,为了让桶号与页号对应起来,我们可以将第0号桶空出来不用,因此我们需要将哈希桶的个数设置为129。
申请内存
- 当central cache向page cache申请内存时,page cache先检查对应位置有没有span,如果没有则向更大页寻找一个span,如果找到则分裂成两个。比如:申请的是4页page,4页page后面没有挂span,则向后面寻找更大的span,假设在10页page位置找到一个span,则将10页pagespan分裂为一个4页page span和一个6页page span。
- 如果找到_spanList[128]都没有合适的span,则向系统使用mmap、brk或者是VirtualAlloc等方式申请128页page span挂在自由链表中,再重复1中的过程。
- 需要注意的是central cache和page cache 的核心结构都是spanlist的哈希桶,但是他们是有本质区别的,central cache中哈希桶,是按跟thread cache一样的大小对齐关系映射的,他的spanlist中挂的span中的内存都被按映射关系切好链接成小块内存的自由链表。而page cache 中的spanlist则是按下标桶号映射的,也就是说第i号桶中挂的span都是i页内存。
释放内存
如果central cache释放回一个span,则依次寻找span的前后page id的没有在使用的空闲span,看是否可以合并,如果合并继续向前寻找。这样就可以将切小的内存合并收缩成大的span,减少内存碎片。
PageCache的实现
当每个线程的thread cache没有内存时都会向central cache申请,此时多个线程的thread cache如果访问的不是central cache的同一个桶,那么这些线程是可以同时进行访问的。这时central cache的多个桶就可能同时向page cache申请内存的,所以page cache也是存在线程安全问题的,因此在访问page cache时也必须要加锁。
但是在page cache这里我们不能使用桶锁,因为当central cache向page cache申请内存时,page cache可能会将其他桶当中大页的span切小后再给central cache。也就是说,在访问page cache时,我们可能需要访问page cache中的多个桶,如果page cache用桶锁就会出现大量频繁的加锁和解锁,导致程序的效率低下。因此我们在访问page cache时使用没有使用桶锁,而是用一个大锁将整个page cache给锁住。
此外,page cache在整个进程中也是只能存在一个的,因此我们也需要将其设置为单例模式。
//单例模式
class PageCache
{
public:
//提供一个全局访问点
static PageCache* GetInstance()
{
return &_sInst;
}
private:
SpanList _spanLists[NPAGES];
std::mutex _pageMtx; //大锁
private:
PageCache() //构造函数私有
{}
PageCache(const PageCache&) = delete; //防拷贝
static PageCache _sInst;
};
从PageCache中获取Span
thread cache向central cache申请对象时,central cache需要先从对应的哈希桶中获取到一个非空的span,然后从这个非空的span中取出若干对象返回给thread cache。那central cache到底是如何从对应的哈希桶中,获取到一个非空的span的呢?
首先当然是先遍历central cache对应哈希桶当中的双链表,如果该双链表中有非空的span,那么直接将该span进行返回即可。为了方便遍历这个双链表,我们可以模拟迭代器的方式,给SpanList类提供Begin和End成员函数,分别用于获取双链表中的第一个span和最后一个span的下一个位置,也就是头结点。
但如果遍历双链表后发现双链表中没有span,或该双链表中的span都为空,那么此时central cache就需要向page cache申请内存块了。
那具体是向page cache申请多大的内存块呢?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所需对象的大小来决定,就像之前我们根据对象的大小计算出,thread cache一次向central cache申请对象的个数上限,现在我们是根据对象的大小计算出,central cache一次应该向page cache申请几页的内存块。
我们可以先根据对象的大小计算出,thread cache一次向central cache申请对象的个数上限,然后将这个上限值乘以单个对象的大小,就算出了具体需要多少字节,最后再将这个算出来的字节数转换为页数,如果转换后不够一页,那么我们就申请一页,否则转换出来是几页就申请几页。
//管理对齐和映射等关系
class SizeClass
{
public:
//central cache一次向page cache获取多少页
static size_t NumMovePage(size_t size)
{
size_t num = NumMoveSize(size); //计算出thread cache一次向central cache申请对象的个数上限
size_t nPage = num*size; //num个size大小的对象所需的字节数
nPage >>= PAGE_SHIFT; //将字节数转换为页数
if (nPage == 0) //至少给一页
nPage = 1;
return nPage;
}
};
如何找到一个span所管理的内存块呢?首先需要计算出该span的起始地址,我们可以用这个span的起始页号乘以一页的大小即可得到这个span的起始地址,然后用这个span的页数乘以一页的大小就可以得到这个span所管理的内存块的大小,用起始地址加上内存块的大小即可得到这块内存块的结束位置。
明确了这块内存的起始和结束位置后,我们就可以进行切分了。根据所需对象的大小,每次从大块内存切出一块固定大小的内存块尾插到span的自由链表中即可。为什么是尾插呢?因为我们如果是将切好的对象尾插到自由链表,这些对象看起来是按照链式结构链接起来的,而实际它们在物理上是连续的,这时当我们把这些连续内存分配给某个线程使用时,可以提高该线程的CPU缓存利用率。
//获取一个非空的span
Span* CentralCache::GetOneSpan(SpanList& spanList, size_t size)
{
//1、先在spanList中寻找非空的span
Span* it = spanList.Begin();
while (it != spanList.End())
{
if (it->_freeList != nullptr)
{
return it;
}
else
{
it = it->_next;
}
}
//2、spanList中没有非空的span,只能向page cache申请
Span* span = PageCache::GetInstance()->NewSpan(SizeClass::NumMovePage(size));
//计算span的大块内存的起始地址和大块内存的大小(字节数)
char* start = (char*)(span->_pageId << PAGE_SHIFT);
size_t bytes = span->_n << PAGE_SHIFT;
//把大块内存切成size大小的对象链接起来
char* end = start + bytes;
//先切一块下来去做尾,方便尾插
span->_freeList = start;
start += size;
void* tail = span->_freeList;
//尾插
while (start < end)
{
NextObj(tail) = start;
tail = NextObj(tail);
start += size;
}
NextObj(tail) = nullptr; //尾的指向置空
//将切好的span头插到spanList
spanList.PushFront(span);
return span;
}
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把span切好后,需要将这个切好的span挂到central cache的对应哈希桶中。因此SpanList类还需要提供一个接口,用于将一个span插入到该双链表中。这里我们选择的是头插,这样当central cache下一次从该双链表中获取非空span时,一来就能找到。
//带头双向循环链表
class SpanList
{
public:
void PushFront(Span* span)
{
Insert(Begin(), span);
}
private:
Span* _head;
public:
std::mutex _mtx; //桶锁
};
获取一个K页的Span
当我们调用上述的GetOneSpan从central cache的某个哈希桶获取一个非空的span时,如果遍历哈希桶中的双链表后发现双链表中没有span,或该双链表中的span都为空,那么此时central cache就需要向page cache申请若干页的span了.
因为page cache是直接按照页数进行映射的,因此我们要从page cache获取一个k页的span,就应该直接先去找page cache的第k号桶,如果第k号桶中有span,那我们直接头删一个span返回给central cache就行了。
//带头双向循环链表
class SpanList
{
public:
bool Empty()
{
return _head == _head->_next;
}
Span* PopFront()
{
Span* front = _head->_next;
Erase(front);
return front;
}
private:
Span* _head;
public:
std::mutex _mtx; //桶锁
};
如果page cache的第k号桶中没有span,我们就应该继续找后面的桶,只要后面任意一个桶中有一个n页span,我们就可以将其切分成一个k页的span和一个n-k页的span,然后将切出来k页的span返回给central cache,再将n-k页的span挂到page cache的第n-k号桶即可。
但如果后面的桶中也都没有span,此时我们就需要向堆申请一个128页的span了,在向堆申请内存时,直接调用我们封装的SystemAlloc函数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向堆申请内存后得到的是这块内存的起始地址,此时我们需要将该地址转换为页号。由于我们向堆申请内存时都是按页进行申请的,因此我们直接将该地址除以一页的大小即可得到对应的页号。
//获取一个k页的span
Span* PageCache::NewSpan(size_t k)
{
assert(k > 0 && k < NPAGES);
//先检查第k个桶里面有没有span
if (!_spanLists[k].Empty())
{
return _spanLists[k].PopFront();
}
//检查一下后面的桶里面有没有span,如果有可以将其进行切分
for (size_t i = k + 1; i < NPAGES; i++)
{
if (!_spanLists[i].Empty())
{
Span* nSpan = _spanLists[i].PopFront();
Span* kSpan = new Span;
//在nSpan的头部切k页下来
kSpan->_pageId = nSpan->_pageId;
kSpan->_n = k;
nSpan->_pageId += k;
nSpan->_n -= k;
//将剩下的挂到对应映射的位置
_spanLists[nSpan->_n].PushFront(nSpan);
return kSpan;
}
}
//走到这里说明后面没有大页的span了,这时就向堆申请一个128页的span
Span* bigSpan = new Span;
void* ptr = SystemAlloc(NPAGES - 1);
bigSpan->_pageId = (PAGE_ID)ptr >> PAGE_SHIFT;
bigSpan->_n = NPAGES - 1;
_spanLists[bigSpan->_n].PushFront(bigSpan);
//尽量避免代码重复,递归调用自己
return NewSpan(k);
}
这里其实有一个问题:当central cache向page cache申请内存时,central cache对应的哈希桶是处于加锁的状态的,那在访问page cache之前我们应不应该把central cache对应的桶锁解掉呢?
里建议在访问page cache前,先把central cache对应的桶锁解掉。虽然此时central cache的这个桶当中是没有内存供其他thread cache申请的,但thread cache除了申请内存还会释放内存,如果在访问page cache前将central cache对应的桶锁解掉,那么此时当其他thread cache想要归还内存到central cache的这个桶时就不会被阻塞。
因此在调用NewSpan函数之前,我们需要先将central cache对应的桶锁解掉,然后再将page cache的大锁加上,当申请到k页的span后,我们需要将page cache的大锁解掉,但此时我们不需要立刻获取到central cache中对应的桶锁。因为central cache拿到k页的span后还会对其进行切分操作,因此我们可以在span切好后需要将其挂到central cache对应的桶上时,再获取对应的桶锁。
threadcache回收内存
当某个线程申请的对象不用了,可以将其释放给thread cache,然后thread cache将该对象插入到对应哈希桶的自由链表当中即可。
但是随着线程不断的释放,对应自由链表的长度也会越来越长,这些内存堆积在一个thread cache中就是一种浪费,我们应该将这些内存还给central cache,这样一来,这些内存对其他线程来说也是可申请的,因此当thread cache某个桶当中的自由链表太长时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处理。
如果thread cache某个桶当中自由链表的长度超过它一次批量向central cache申请的对象个数,那么此时我们就要把该自由链表当中的这些对象还给central cache。
//释放内存对象
void ThreadCache::Deallocate(void* ptr, size_t size)
{
assert(ptr);
assert(size <= MAX_BYTES);
//找出对应的自由链表桶将对象插入
size_t index = SizeClass::Index(size);
_freeLists[index].Push(ptr);
//当自由链表长度大于一次批量申请的对象个数时就开始还一段list给central cache
if (_freeLists[index].Size() >= _freeLists[index].MaxSize())
{
ListTooLong(_freeLists[index], size);
}
}
当自由链表的长度大于一次批量申请的对象时,我们具体的做法就是,从该自由链表中取出一次批量个数的对象,然后将取出的这些对象还给central cache中对应的span即可。
//释放对象导致链表过长,回收内存到中心缓存
void ThreadCache::ListTooLong(FreeList& list, size_t size)
{
void* start = nullptr;
void* end = nullptr;
//从list中取出一次批量个数的对象
list.PopRange(start, end, list.MaxSize());
//将取出的对象还给central cache中对应的span
CentralCache::GetInstance()->ReleaseListToSpans(start, size);
}
上述代码可以看出,FreeList类需要支持用Size函数获取自由链表中对象的个数,还需要支持用PopRange函数从自由链表中取出指定个数的对象。因此我们需要给FreeList类增加一个对应的PopRange函数,然后再增加一个_size成员变量,该成员变量用于记录当前自由链表中对象的个数,当我们向自由链表插入或删除对象时,都应该更新_size的值。
//管理切分好的小对象的自由链表
class FreeList
{
public:
//将释放的对象头插到自由链表
void Push(void* obj)
{
assert(obj);
//头插
NextObj(obj) = _freeList;
_freeList = obj;
_size++;
}
//从自由链表头部获取一个对象
void* Pop()
{
assert(_freeList);
//头删
void* obj = _freeList;
_freeList = NextObj(_freeList);
_size--;
return obj;
}
//插入一段范围的对象到自由链表
void PushRange(void* start, void* end, size_t n)
{
assert(start);
assert(end);
//头插
NextObj(end) = _freeList;
_freeList = start;
_size += n;
}
//从自由链表获取一段范围的对象
void PopRange(void*& start, void*& end, size_t n)
{
assert(n <= _size);
//头删
start = _freeList;
end = start;
for (size_t i = 0; i < n - 1;i++)
{
end = NextObj(end);
}
_freeList = NextObj(end); //自由链表指向end的下一个对象
NextObj(end) = nullptr; //取出的一段链表的表尾置空
_size -= n;
}
bool Empty()
{
return _freeList == nullptr;
}
size_t& MaxSize()
{
return _maxSize;
}
size_t Size()
{
return _size;
}
private:
void* _freeList = nullptr; //自由链表
size_t _maxSize = 1;
size_t _size = 0;
};
而对于FreeList类当中的PushRange成员函数,我们最好也像PopRange一样给它增加一个参数,表示插入对象的个数,不然我们这时还需要通过遍历统计插入对象的个数。
因此之前在调用PushRange的地方就需要修改一下,而我们实际就在一个地方调用PushRange函数,并且此时插入对象的个数也是很容易知道的。当时thread cache从central cache获取了actualNum个对象,将其中的一个返回给了申请对象的线程,剩下的actualNum-1个挂到了thread cache对应的桶当中,所以这里插入对象的个数就是actualNum-1。
CentralCache回收内存
当thread cache中某个自由链表太长时,会将自由链表当中的这些对象还给central cache中的span。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还给central cache的这些对象不一定都是属于同一个span的。central cache中的每个哈希桶当中可能都不止一个span,因此当我们计算出还回来的对象应该还给central cache的哪一个桶后,还需要知道这些对象到底应该还给这个桶当中的哪一个span。
如何根据对象的地址得到对象所在的页号?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的是,某个页当中的所有地址除以页的大小都等该页的页号。虽然我们现在可以通过对象的地址得到其所在的页号,但是我们还是不能知道这个对象到底属于哪一个span。因为一个span管理的可能是多个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建立页号和span之间的映射。由于这个映射关系在page cache进行span的合并时也需要用到,因此我们直接将其存放到page cache里面。这时我们就需要在PageCache类当中添加一个映射关系了,这里可以用C++unordered_map进行实现,并且添加一个函数接口,用于让central cache获取这里的映射关系。
//单例模式
class PageCache
{
public:
//获取从对象到span的映射
Span* MapObjectToSpan(void* obj);
private:
std::unordered_map<PAGE_ID, Span*> _idSpanMap;
};
每当page cache分配span给central cache时,都需要记录一下页号和span之间的映射关系。此后当thread cache还对象给central cache时,才知道应该具体还给哪一个span。因此当central cache在调用NewSpan接口向page cache申请k页的span时,page cache在返回这个k页的span给central cache之前,应该建立这k个页号与该span之间的映射关系。
//获取一个k页的span
Span* PageCache::NewSpan(size_t k)
{
assert(k > 0 && k < NPAGES);
//先检查第k个桶里面有没有span
if (!_spanLists[k].Empty())
{
Span* kSpan = _spanLists[k].PopFront();
//建立页号与span的映射,方便central cache回收小块内存时查找对应的span
for (PAGE_ID i = 0; i < kSpan->_n; i++)
{
_idSpanMap[kSpan->_pageId + i] = kSpan;
}
return kSpan;
}
//检查一下后面的桶里面有没有span,如果有可以将其进行切分
for (size_t i = k + 1; i < NPAGES; i++)
{
if (!_spanLists[i].Empty())
{
Span* nSpan = _spanLists[i].PopFront();
Span* kSpan = new Span;
//在nSpan的头部切k页下来
kSpan->_pageId = nSpan->_pageId;
kSpan->_n = k;
nSpan->_pageId += k;
nSpan->_n -= k;
//将剩下的挂到对应映射的位置
_spanLists[nSpan->_n].PushFront(nSpan);
//建立页号与span的映射,方便central cache回收小块内存时查找对应的span
for (PAGE_ID i = 0; i < kSpan->_n; i++)
{
_idSpanMap[kSpan->_pageId + i] = kSpan;
}
return kSpan;
}
}
//走到这里说明后面没有大页的span了,这时就向堆申请一个128页的span
Span* bigSpan = new Span;
void* ptr = SystemAlloc(NPAGES - 1);
bigSpan->_pageId = (PAGE_ID)ptr >> PAGE_SHIFT;
bigSpan->_n = NPAGES - 1;
_spanLists[bigSpan->_n].PushFront(bigSpan);
//尽量避免代码重复,递归调用自己
return NewSpan(k);
}
此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对象的地址找到该对象对应的span了,直接将该对象的地址除以页的大小得到页号,然后在unordered_map当中找到其对应的span即可。
//获取从对象到span的映射
Span* PageCache::MapObjectToSpan(void* obj)
{
PAGE_ID id = (PAGE_ID)obj >> PAGE_SHIFT; //页号
auto ret = _idSpanMap.find(id);
if (ret != _idSpanMap.end())
{
return ret->second;
}
else
{
assert(false);
return nullptr;
}
}
注意一下,当我们要通过某个页号查找其对应的span时,该页号与其span之间的映射一定是建立过的,如果此时我们没有在unordered_map当中找到,则说明我们之前的代码逻辑有问题,因此当没有找到对应的span时可以直接用断言结束程序,以表明程序逻辑出错。
CentralCache回收内存
这时当thread cache还对象给central cache时,就可以依次遍历这些对象,将这些对象插入到其对应span的自由链表当中,并且及时更新该span的_usseCount计数即可。在thread cache还对象给central cache的过程中,如果central cache中某个span的_useCount减到0时,说明这个span分配出去的对象全部都还回来了,那么此时就可以将这个span再进一步还给page cache。
//将一定数量的对象还给对应的span
void CentralCache::ReleaseListToSpans(void* start, size_t size)
{
size_t index = SizeClass::Index(size);
_spanLists[index]._mtx.lock(); //加锁
while (start)
{
void* next = NextObj(start); //记录下一个
Span* span = PageCache::GetInstance()->MapObjectToSpan(start);
//将对象头插到span的自由链表
NextObj(start) = span->_freeList;
span->_freeList = start;
span->_useCount--; //更新被分配给thread cache的计数
if (span->_useCount == 0) //说明这个span分配出去的对象全部都回来了
{
//此时这个span就可以再回收给page cache,page cache可以再尝试去做前后页的合并
_spanLists[index].Erase(span);
span->_freeList = nullptr; //自由链表置空
span->_next = nullptr;
span->_prev = nullptr;
//释放span给page cache时,使用page cache的锁就可以了,这时把桶锁解掉
_spanLists[index]._mtx.unlock(); //解桶锁
PageCache::GetInstance()->_pageMtx.lock(); //加大锁
PageCache::GetInstance()->ReleaseSpanToPageCache(span);
PageCache::GetInstance()->_pageMtx.unlock(); //解大锁
_spanLists[index]._mtx.lock(); //加桶锁
}
start = next;
}
_spanLists[index]._mtx.unlock(); //解锁
}
需要注意,如果要把某个span还给page cache,我们需要先将这个span从central cache对应的双链表中移除,然后再将该span的自由链表置空,因为page cache中的span是不需要切分成一个个的小对象的,以及该span的前后指针也都应该置空,因为之后要将其插入到page cache对应的双链表中。但span当中记录的起始页号以及它管理的页数是不能清除的,否则对应内存块就找不到了。
并且在central cache还span给page cache时也存在锁的问题,此时需要先将central cache中对应的桶锁解掉,然后再加上page cache的大锁之后才能进入page cache进行相关操作,当处理完毕回到central cache时,除了将page cache的大锁解掉,还需要立刻获得central cache对应的桶锁,然后将还未还完对象继续还给central cache中对应的span。
PageCache回收内存
如果central cache中有某个span的_useCount减到0了,那么central cache就需要将这个span还给page cache了。这个过程看似是非常简单的,page cache只需将还回来的span挂到对应的哈希桶上就行了。但实际为了缓解内存碎片的问题,page cache还需要尝试将还回来的span与其他空闲的span进行合并,合并的过程可以分为向前合并和向后合并。如果还回来的span的起始页号是num,该span所管理的页数是n。那么在向前合并时,就需要判断第num-1页对应span是否空闲,如果空闲则可以将其进行合并,并且合并后还需要继续向前尝试进行合并,直到不能进行合并为止。
//管理以页为单位的大块内存
struct Span
{
PAGE_ID _pageId = 0; //大块内存起始页的页号
size_t _n = 0; //页的数量
Span* _next = nullptr; //双链表结构
Span* _prev = nullptr;
size_t _useCount = 0; //切好的小块内存,被分配给thread cache的计数
void* _freeList = nullptr; //切好的小块内存的自由链表
bool _isUse = false; //是否在被使用
};
由于在合并page cache当中的span时,需要通过页号找到其对应的span,而一个span是在被分配给central cache时,才建立的各个页号与span之间的映射关系,因此page cache当中的span也需要建立页号与span之间的映射关系。
与central cache中的span不同的是,在page cache中,只需建立一个span的首尾页号与该span之间的映射关系。因为当一个span在尝试进行合并时,如果是往前合并,那么只需要通过一个span的尾页找到这个span,如果是向后合并,那么只需要通过一个span的首页找到这个span。也就是说,在进行合并时我们只需要用到span与其首尾页之间的映射关系就够了。
因此当我们申请k页的span时,如果是将n页的span切成了一个k页的span和一个n-k页的span,我们除了需要建立k页span中每个页与该span之间的映射关系之外,还需要建立剩下的n-k页的span与其首尾页之间的映射关系。
//获取一个k页的span
Span* PageCache::NewSpan(size_t k)
{
assert(k > 0 && k < NPAGES);
//先检查第k个桶里面有没有span
if (!_spanLists[k].Empty())
{
Span* kSpan = _spanLists[k].PopFront();
//建立页号与span的映射,方便central cache回收小块内存时查找对应的span
for (PAGE_ID i = 0; i < kSpan->_n; i++)
{
_idSpanMap[kSpan->_pageId + i] = kSpan;
}
return kSpan;
}
//检查一下后面的桶里面有没有span,如果有可以将其进行切分
for (size_t i = k + 1; i < NPAGES; i++)
{
if (!_spanLists[i].Empty())
{
Span* nSpan = _spanLists[i].PopFront();
Span* kSpan = new Span;
//在nSpan的头部切k页下来
kSpan->_pageId = nSpan->_pageId;
kSpan->_n = k;
nSpan->_pageId += k;
nSpan->_n -= k;
//将剩下的挂到对应映射的位置
_spanLists[nSpan->_n].PushFront(nSpan);
//存储nSpan的首尾页号与nSpan之间的映射,方便page cache合并span时进行前后页的查找
_idSpanMap[nSpan->_pageId] = nSpan;
_idSpanMap[nSpan->_pageId + nSpan->_n - 1] = nSpan;
//建立页号与span的映射,方便central cache回收小块内存时查找对应的span
for (PAGE_ID i = 0; i < kSpan->_n; i++)
{
_idSpanMap[kSpan->_pageId + i] = kSpan;
}
return kSpan;
}
}
//走到这里说明后面没有大页的span了,这时就向堆申请一个128页的span
Span* bigSpan = new Span;
void* ptr = SystemAlloc(NPAGES - 1);
bigSpan->_pageId = (PAGE_ID)ptr >> PAGE_SHIFT;
bigSpan->_n = NPAGES - 1;
_spanLists[bigSpan->_n].PushFront(bigSpan);
//尽量避免代码重复,递归调用自己
return NewSpan(k);
}
此时page cache当中的span就都与其首尾页之间建立了映射关系,现在我们就可以进行span的合并了,其合并逻辑如下:
//释放空闲的span回到PageCache,并合并相邻的span
void PageCache::ReleaseSpanToPageCache(Span* span)
{
//对span的前后页,尝试进行合并,缓解内存碎片问题
//1、向前合并
while (1)
{
PAGE_ID prevId = span->_pageId - 1;
auto ret = _idSpanMap.find(prevId);
//前面的页号没有(还未向系统申请),停止向前合并
if (ret == _idSpanMap.end())
{
break;
}
//前面的页号对应的span正在被使用,停止向前合并
Span* prevSpan = ret->second;
if (prevSpan->_isUse == true)
{
break;
}
//合并出超过128页的span无法进行管理,停止向前合并
if (prevSpan->_n + span->_n > NPAGES - 1)
{
break;
}
//进行向前合并
span->_pageId = prevSpan->_pageId;
span->_n += prevSpan->_n;
//将prevSpan从对应的双链表中移除
_spanLists[prevSpan->_n].Erase(prevSpan);
delete prevSpan;
}
//2、向后合并
while (1)
{
PAGE_ID nextId = span->_pageId + span->_n;
auto ret = _idSpanMap.find(nextId);
//后面的页号没有(还未向系统申请),停止向后合并
if (ret == _idSpanMap.end())
{
break;
}
//后面的页号对应的span正在被使用,停止向后合并
Span* nextSpan = ret->second;
if (nextSpan->_isUse == true)
{
break;
}
//合并出超过128页的span无法进行管理,停止向后合并
if (nextSpan->_n + span->_n > NPAGES - 1)
{
break;
}
//进行向后合并
span->_n += nextSpan->_n;
//将nextSpan从对应的双链表中移除
_spanLists[nextSpan->_n].Erase(nextSpan);
delete nextSpan;
}
//将合并后的span挂到对应的双链表当中
_spanLists[span->_n].PushFront(span);
//建立该span与其首尾页的映射
_idSpanMap[span->_pageId] = span;
_idSpanMap[span->_pageId + span->_n - 1] = span;
//将该span设置为未被使用的状态
span->_isUse = false;
}
在合并span时,由于这个span是在page cache的某个哈希桶的双链表当中的,因此在合并后需要将其从对应的双链表中移除,然后再将这个被合并了的span结构进行delete。
除此之外,在合并结束后,除了将合并后的span挂到page cache对应哈希桶的双链表当中,还需要建立该span与其首位页之间的映射关系,便于此后合并出更大的span。
大于256KB的大块内存申请问题
之前说到,每个线程的thread cache是用于申请小于等于256KB的内存的,而对于大于256KB的内存,我们可以考虑直接向page cache申请,但page cache中最大的页也就只有128页,因此如果是大于128页的内存申请,就只能直接向堆申请了。
申请内存的大小 | 申请方式 |
---|---|
x≤256KB(32页) | 向thread cache申请 |
32页<x≤128页 | 向page cache申请 |
x≥128页 | 向堆申请 |
当申请的内存大于256KB时,虽然不是从thread cache进行获取,但在分配内存时也是需要进行向上对齐的,对于大于256KB的内存我们可以直接按页进行对齐。 |
//获取向上对齐后的字节数
static inline size_t RoundUp(size_t bytes)
{
if (bytes <= 128)
{
return _RoundUp(bytes, 8);
}
else if (bytes <= 1024)
{
return _RoundUp(bytes, 16);
}
else if (bytes <= 8 * 1024)
{
return _RoundUp(bytes, 128);
}
else if (bytes <= 64 * 1024)
{
return _RoundUp(bytes, 1024);
}
else if (bytes <= 256 * 1024)
{
return _RoundUp(bytes, 8 * 1024);
}
else
{
//大于256KB的按页对齐
return _RoundUp(bytes, 1 << PAGE_SHIFT);
}
}
现在对于之前的申请逻辑就需要进行修改了,当申请对象的大小大于256KB时,就不用向thread cache申请了,这时先计算出按页对齐后实际需要申请的页数,然后通过调用NewSpan申请指定页数的span即可。
static void* ConcurrentAlloc(size_t size)
{
if (size > MAX_BYTES) //大于256KB的内存申请
{
//计算出对齐后需要申请的页数
size_t alignSize = SizeClass::RoundUp(size);
size_t kPage = alignSize >> PAGE_SHIFT;
//向page cache申请kPage页的span
PageCache::GetInstance()->_pageMtx.lock();
Span* span = PageCache::GetInstance()->NewSpan(kPage);
PageCache::GetInstance()->_pageMtx.unlock();
void* ptr = (void*)(span->_pageId << PAGE_SHIFT);
return ptr;
}
else
{
//通过TLS,每个线程无锁的获取自己专属的ThreadCache对象
if (pTLSThreadCache == nullptr)
{
pTLSThreadCache = new ThreadCache;
}
cout << std::this_thread::get_id() << ":" << pTLSThreadCache << endl;
return pTLSThreadCache->Allocate(size);
}
}
也就是说,申请大于256KB的内存时,会直接调用page cache当中的NewSpan函数进行申请,因此这里我们需要再对NewSpan函数进行改造,当需要申请的内存页数大于128页时,就直接向堆申请对应页数的内存块。而如果申请的内存页数是小于128页的,那就在page cache中进行申请,因此当申请大于256KB的内存调用NewSpan函数时也是需要加锁的,因为我们可能是在page cache中进行申请的。
//获取一个k页的span
Span* PageCache::NewSpan(size_t k)
{
assert(k > 0);
if (k > NPAGES - 1) //大于128页直接找堆申请
{
void* ptr = SystemAlloc(k);
Span* span = new Span;
span->_pageId = (PAGE_ID)ptr >> PAGE_SHIFT;
span->_n = k;
//建立页号与span之间的映射
_idSpanMap[span->_pageId] = span;
return span;
}
//先检查第k个桶里面有没有span
if (!_spanLists[k].Empty())
{
Span* kSpan = _spanLists[k].PopFront();
//建立页号与span的映射,方便central cache回收小块内存时查找对应的span
for (PAGE_ID i = 0; i < kSpan->_n; i++)
{
_idSpanMap[kSpan->_pageId + i] = kSpan;
}
return kSpan;
}
//检查一下后面的桶里面有没有span,如果有可以将其进行切分
for (size_t i = k + 1; i < NPAGES; i++)
{
if (!_spanLists[i].Empty())
{
Span* nSpan = _spanLists[i].PopFront();
Span* kSpan = new Span;
//在nSpan的头部切k页下来
kSpan->_pageId = nSpan->_pageId;
kSpan->_n = k;
nSpan->_pageId += k;
nSpan->_n -= k;
//将剩下的挂到对应映射的位置
_spanLists[nSpan->_n].PushFront(nSpan);
//存储nSpan的首尾页号与nSpan之间的映射,方便page cache合并span时进行前后页的查找
_idSpanMap[nSpan->_pageId] = nSpan;
_idSpanMap[nSpan->_pageId + nSpan->_n - 1] = nSpan;
//建立页号与span的映射,方便central cache回收小块内存时查找对应的span
for (PAGE_ID i = 0; i < kSpan->_n; i++)
{
_idSpanMap[kSpan->_pageId + i] = kSpan;
}
return kSpan;
}
}
//走到这里说明后面没有大页的span了,这时就向堆申请一个128页的span
Span* bigSpan = new Span;
void* ptr = SystemAlloc(NPAGES - 1);
bigSpan->_pageId = (PAGE_ID)ptr >> PAGE_SHIFT;
bigSpan->_n = NPAGES - 1;
_spanLists[bigSpan->_n].PushFront(bigSpan);
//尽量避免代码重复,递归调用自己
return NewSpan(k);
}
使用定长内存池配合脱离使用new
tcmalloc是要在高并发场景下替代malloc进行内存申请的,因此tcmalloc在实现的时,其内部是不能调用malloc函数的,我们当前的代码中存在通过new获取到的内存,而new在底层实际上就是封装了malloc。
为了完全脱离掉malloc函数,此时我们之前实现的定长内存池就起作用了,代码中使用new时基本都是为Span结构的对象申请空间,而span对象基本都是在page cache层创建的,因此我们可以在PageCache类当中定义一个_spanPool,用于span对象的申请和释放。
//单例模式
class PageCache
{
public:
//...
private:
ObjectPool<Span> _spanPool;
};
然后将代码中使用new的地方替换为调用定长内存池当中的New函数,将代码中使用delete的地方替换为调用定长内存池当中的Delete函数。
//申请span对象
Span* span = _spanPool.New();
//释放span对象
_spanPool.Delete(span);
当使用定长内存池当中的New函数申请Span对象时,New函数通过定位new也是对Span对象进行了初始化的。这里我们将用于申请ThreadCache类对象的定长内存池定义为静态的,保持全局只有一个,让所有线程创建自己的thread cache时,都在个定长内存池中申请内存就行了。但注意在从该定长内存池中申请内存时需要加锁,防止多个线程同时申请自己的ThreadCache对象而导致线程安全问题。
最后在SpanList的构造函数中也用到了new,因为SpanList是带头循环双向链表,所以在构造期间我们需要申请一个span对象作为双链表的头结点。
//带头双向循环链表
class SpanList
{
public:
SpanList()
{
_head = _spanPool.New();
_head->_next = _head;
_head->_prev = _head;
}
private:
Span* _head;
static ObjectPool<Span> _spanPool;
};
由于每个span双链表只需要一个头结点,因此将这个定长内存池定义为静态的,保持全局只有一个,让所有span双链表在申请头结点时,都在一个定长内存池中申请内存就行了。
释放对象时优化为不传对象大小
当我们使用malloc函数申请内存时,需要指明申请内存的大小;而当我们使用free函数释放内存时,只需要传入指向这块内存的指针即可。而我们目前实现的内存池,在释放对象时除了需要传入指向该对象的指针,还需要传入该对象的大小。如果我们也想做到,在释放对象时不用传入对象的大小,那么我们就需要建立对象地址与对象大小之间的映射。由于现在可以通过对象的地址找到其对应的span,而span的自由链表中挂的都是相同大小的对象。
因此我们可以在Span结构中再增加一个_objSize成员,该成员代表着这个span管理的内存块被切成的一个个对象的大小。
//管理以页为单位的大块内存
struct Span
{
PAGE_ID _pageId = 0; //大块内存起始页的页号
size_t _n = 0; //页的数量
Span* _next = nullptr; //双链表结构
Span* _prev = nullptr;
size_t _objSize = 0; //切好的小对象的大小
size_t _useCount = 0; //切好的小块内存,被分配给thread cache的计数
void* _freeList = nullptr; //切好的小块内存的自由链表
bool _isUse = false; //是否在被使用
};
而所有的span都是从page cache中拿出来的,因此每当我们调用NewSpan获取到一个k页的span时,就应该将这个span的_objSize保存下来。
Span* span = PageCache::GetInstance()->NewSpan(SizeClass::NumMovePage(size));
span->_objSize = size;
代码中有两处,一处是在central cache中获取非空span时,如果central cache对应的桶中没有非空的span,此时会调用NewSpan获取一个k页的span;另一处是当申请大于256KB内存时,会直接调用NewSpan获取一个k页的span。
读取映射关系时的加锁问题
我们将页号与span之间的映射关系是存储在PageCache类当中的,当我们访问这个映射关系时是需要加锁的,因为STL容器是不保证线程安全的。对于当前代码来说,如果我们此时正在page cache进行相关操作,那么访问这个映射关系是安全的,因为当进入page cache之前是需要加锁的,因此可以保证此时只有一个线程在进行访问。
//获取从对象到span的映射
Span* PageCache::MapObjectToSpan(void* obj)
{
PAGE_ID id = (PAGE_ID)obj >> PAGE_SHIFT; //页号
std::unique_lock<std::mutex> lock(_pageMtx); //构造时加锁,析构时自动解锁
auto ret = _idSpanMap.find(id);
if (ret != _idSpanMap.end())
{
return ret->second;
}
else
{
assert(false);
return nullptr;
}
}
针对性能瓶颈使用基数树进行优化
由于锁竞争导致性能下降,需要解决调用MapObjectToSpan函数访问映射关系时的加锁问题。tcmalloc当中针对这一点使用了基数树进行优化,使得在读取这个映射关系时可以做到不加锁。
基数树实际上就是一个分层的哈希表,根据所分层数不同可分为单层基数树、二层基数树、三层基数树等。
单层基数树
单层基数树实际采用的就是直接定址法,每一个页号对应span的地址就存储数组中在以该页号为下标的位置。
最坏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建立所有页号与其span之间的映射关系,因此这个数组中元素个数应该与页号的数目相同,数组中每个位置存储的就是对应span的指针。
//单层基数树
template <int BITS>
class TCMalloc_PageMap1
{
public:
typedef uintptr_t Number;
explicit TCMalloc_PageMap1()
{
size_t size = sizeof(void*) << BITS; //需要开辟数组的大小
size_t alignSize = SizeClass::_RoundUp(size, 1 << PAGE_SHIFT); //按页对齐后的大小
array_ = (void**)SystemAlloc(alignSize >> PAGE_SHIFT); //向堆申请空间
memset(array_, 0, size); //对申请到的内存进行清理
}
void* get(Number k) const
{
if ((k >> BITS) > 0) //k的范围不在[0, 2^BITS-1]
{
return NULL;
}
return array_[k]; //返回该页号对应的span
}
void set(Number k, void* v)
{
assert((k >> BITS) == 0); //k的范围必须在[0, 2^BITS-1]
array_[k] = v; //建立映射
}
private:
void** array_; //存储映射关系的数组
static const int LENGTH = 1 << BITS; //页的数目
};
二层基数树
这里还是以32位平台下,一页的大小为8K为例来说明,此时存储页号最多需要19个比特位。而二层基数树实际上就是把这19个比特位分为两次进行映射。
比如用前5个比特位在基数树的第一层进行映射,映射后得到对应的第二层,然后用剩下的比特位在基数树的第二层进行映射,映射后最终得到该页号对应的span指针。二层基数树相比一层基数树的好处就是,一层基数树必须一开始就把2 M 2M2M的数组开辟出来,而二层基数树一开始时只需将第一层的数组开辟出来,当需要进行某一页号映射时再开辟对应的第二层的数组就行了。
//二层基数树
template <int BITS>
class TCMalloc_PageMap2
{
private:
static const int ROOT_BITS = 5; //第一层对应页号的前5个比特位
static const int ROOT_LENGTH = 1 << ROOT_BITS; //第一层存储元素的个数
static const int LEAF_BITS = BITS - ROOT_BITS; //第二层对应页号的其余比特位
static const int LEAF_LENGTH = 1 << LEAF_BITS; //第二层存储元素的个数
//第一层数组中存储的元素类型
struct Leaf
{
void* values[LEAF_LENGTH];
};
Leaf* root_[ROOT_LENGTH]; //第一层数组
public:
typedef uintptr_t Number;
explicit TCMalloc_PageMap2()
{
memset(root_, 0, sizeof(root_)); //将第一层的空间进行清理
PreallocateMoreMemory(); //直接将第二层全部开辟
}
void* get(Number k) const
{
const Number i1 = k >> LEAF_BITS; //第一层对应的下标
const Number i2 = k & (LEAF_LENGTH - 1); //第二层对应的下标
if ((k >> BITS) > 0 || root_[i1] == NULL) //页号值不在范围或没有建立过映射
{
return NULL;
}
return root_[i1]->values[i2]; //返回该页号对应span的指针
}
void set(Number k, void* v)
{
const Number i1 = k >> LEAF_BITS; //第一层对应的下标
const Number i2 = k & (LEAF_LENGTH - 1); //第二层对应的下标
assert(i1 < ROOT_LENGTH);
root_[i1]->values[i2] = v; //建立该页号与对应span的映射
}
//确保映射[start,start_n-1]页号的空间是开辟好了的
bool Ensure(Number start, size_t n)
{
for (Number key = start; key <= start + n - 1;)
{
const Number i1 = key >> LEAF_BITS;
if (i1 >= ROOT_LENGTH) //页号超出范围
return false;
if (root_[i1] == NULL) //第一层i1下标指向的空间未开辟
{
//开辟对应空间
static ObjectPool<Leaf> leafPool;
Leaf* leaf = (Leaf*)leafPool.New();
memset(leaf, 0, sizeof(*leaf));
root_[i1] = leaf;
}
key = ((key >> LEAF_BITS) + 1) << LEAF_BITS; //继续后续检查
}
return true;
}
void PreallocateMoreMemory()
{
Ensure(0, 1 << BITS); //将第二层的空间全部开辟好
}
};
因此在二层基数树中有一个Ensure函数,当需要建立某一页号与其span之间的映射关系时,需要先调用该Ensure函数确保用于映射该页号的空间是开辟了的,如果没有开辟则会立即开辟。
三层基数树
上面一层基数树和二层基数树都适用于32位平台,而对于64位的平台就需要用三层基数树了。三层基数树与二层基数树类似,三层基数树实际上就是把存储页号的若干比特位分为三次进行映射。
此时只有当要建立某一页号的映射关系时,再开辟对应的数组空间,而没有建立映射的页号就可以不用开辟其对应的数组空间,此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内存空间。
//三层基数树
template <int BITS>
class TCMalloc_PageMap3
{
private:
static const int INTERIOR_BITS = (BITS + 2) / 3; //第一、二层对应页号的比特位个数
static const int INTERIOR_LENGTH = 1 << INTERIOR_BITS; //第一、二层存储元素的个数
static const int LEAF_BITS = BITS - 2 * INTERIOR_BITS; //第三层对应页号的比特位个数
static const int LEAF_LENGTH = 1 << LEAF_BITS; //第三层存储元素的个数
struct Node
{
Node* ptrs[INTERIOR_LENGTH];
};
struct Leaf
{
void* values[LEAF_LENGTH];
};
Node* NewNode()
{
static ObjectPool<Node> nodePool;
Node* result = nodePool.New();
if (result != NULL)
{
memset(result, 0, sizeof(*result));
}
return result;
}
Node* root_;
public:
typedef uintptr_t Number;
explicit TCMalloc_PageMap3()
{
root_ = NewNode();
}
void* get(Number k) const
{
const Number i1 = k >> (LEAF_BITS + INTERIOR_BITS); //第一层对应的下标
const Number i2 = (k >> LEAF_BITS) & (INTERIOR_LENGTH - 1); //第二层对应的下标
const Number i3 = k & (LEAF_LENGTH - 1); //第三层对应的下标
//页号超出范围,或映射该页号的空间未开辟
if ((k >> BITS) > 0 || root_->ptrs[i1] == NULL || root_->ptrs[i1]->ptrs[i2] == NULL)
{
return NULL;
}
return reinterpret_cast<Leaf*>(root_->ptrs[i1]->ptrs[i2])->values[i3]; //返回该页号对应span的指针
}
void set(Number k, void* v)
{
assert(k >> BITS == 0);
const Number i1 = k >> (LEAF_BITS + INTERIOR_BITS); //第一层对应的下标
const Number i2 = (k >> LEAF_BITS) & (INTERIOR_LENGTH - 1); //第二层对应的下标
const Number i3 = k & (LEAF_LENGTH - 1); //第三层对应的下标
Ensure(k, 1); //确保映射第k页页号的空间是开辟好了的
reinterpret_cast<Leaf*>(root_->ptrs[i1]->ptrs[i2])->values[i3] = v; //建立该页号与对应span的映射
}
//确保映射[start,start+n-1]页号的空间是开辟好了的
bool Ensure(Number start, size_t n)
{
for (Number key = start; key <= start + n - 1;)
{
const Number i1 = key >> (LEAF_BITS + INTERIOR_BITS); //第一层对应的下标
const Number i2 = (key >> LEAF_BITS) & (INTERIOR_LENGTH - 1); //第二层对应的下标
if (i1 >= INTERIOR_LENGTH || i2 >= INTERIOR_LENGTH) //下标值超出范围
return false;
if (root_->ptrs[i1] == NULL) //第一层i1下标指向的空间未开辟
{
//开辟对应空间
Node* n = NewNode();
if (n == NULL) return false;
root_->ptrs[i1] = n;
}
if (root_->ptrs[i1]->ptrs[i2] == NULL) //第二层i2下标指向的空间未开辟
{
//开辟对应空间
static ObjectPool<Leaf> leafPool;
Leaf* leaf = leafPool.New();
if (leaf == NULL) return false;
memset(leaf, 0, sizeof(*leaf));
root_->ptrs[i1]->ptrs[i2] = reinterpret_cast<Node*>(leaf);
}
key = ((key >> LEAF_BITS) + 1) << LEAF_BITS; //继续后续检查
}
return true;
}
void PreallocateMoreMemory()
{}
};
为什么读取基数树映射关系时不需要加锁?
当某个线程在读取映射关系时,可能另外一个线程正在建立其他页号的映射关系,而此时无论我们用的是C++当中的map还是unordered_map,在读取映射关系时都是需要加锁的。
因为C++中map的底层数据结构是红黑树,unordered_map的底层数据结构是哈希表,而无论是红黑树还是哈希表,当我们在插入数据时其底层的结构都有可能会发生变化。比如红黑树在插入数据时可能会引起树的旋转,而哈希表在插入数据时可能会引起哈希表扩容。此时要避免出现数据不一致的问题,就不能让插入操作和读取操作同时进行,因此我们在读取映射关系的时候是需要加锁的。
而对于基数树来说就不一样了,基数树的空间一旦开辟好了就不会发生变化,因此无论什么时候去读取某个页的映射,都是对应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进行读取的。并且我们不会同时对同一个页进行读取映射和建立映射的操作,因为我们只有在释放对象时才需要读取映射,而建立映射的操作都是在page cache进行的。也就是说,读取映射时读取的都是对应span的_useCount不等于0的页,而建立映射时建立的都是对应span的_useCount等于0的页,所以说我们不会同时对同一个页进行读取映射和建立映射的操作。
项目源码
Gitee:https://gitee.com/nrflying/code/tree/master/TcmallocP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