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弹道
钱学森弹道,即“助推—滑翔”弹道,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型导弹弹道的设想。这种弹道的特点是将弹道导弹和飞航导弹的轨迹融合在一起,使之既有弹道导弹的设突防性能力,又有飞航式导弹的灵活性。
发展沿革
钱学森弹道
钱学森弹道
钱学森教授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就提出了这种助推一滑翔式弹道,所以国外有人称之为钱学森弹道。另外,德国人sanger还提出过一种再入弹跳式(skip)弹道。一些半弹道式再入航天器(L/DD 0.5)的再入弹道的基本设计思想即源于钱学森弹道。为了满足攻击航空母舰的要求,完全可以在钱学森弹道的基础上,末段增加先进的自动导引技术,这样,钱学森弹道就变成了助推一滑翔一寻的弹道。
前苏联出版的“军事百科词典”关于“火箭(即导弹)弹道”中指出了五种形式,即弹道式导弹弹道、高射导弹弹道、滑翔导弹弹道、巡航导弹弹道和复合导弹弹道。该书指出,滑翔式弹道是弹道式弹道和在稠密大气层内依靠空气动力面升力的滑翔段相结合而成的,以便增大射程。参与滑翔弹道的导弹通常具有不大的空气动力面和自主式或复合式控制系统。这种形式的弹道是一些舰对舰导弹、地对舰导弹和空对地导弹等所特有的。但是,尚未发现采用这种典型助推一滑翔弹道的具体反舰或对地攻击导弹。
助推一滑翔一寻的导弹可以满足上述对付航空母舰或其它大型海上目标所提出的技术要求,因而有可能成为未来攻击敌人航空母舰编队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武器。
实际应用
“钱学森”弹道提出数十年之后,一批新型尖端导弹在此理论的指引下陆续诞生,有些甚至已进入战备服役阶段。
高超音速飞行器
美称中国第三次试验高超音速飞行器。进行的三次类似试验中,中国的高超音速飞行器都是由长征2号C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按照“钱学森弹道”飞行,由于该飞行器独特的气动设计,它的速度不会出现大幅度衰减,而是保持约7-8倍音速的速度“滑翔”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