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核心知识点

本文详细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包括MAC与IP地址的作用,TCP/IP和OSI网络模型的各层功能,以及从输入网址到网页显示的数据传输过程。探讨了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工作原理,以及DNS域名解析流程, ARP和ICMP的作用。此外,还提及了Linux系统在网络包收发中的角色。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一、基础篇

MAC与IP

Q:有了IP地址为什么还要有MAC地址?

A:IP用于路由识别是不是同一个子网,MAC用于路由转发,识别目标(路由充当网关的身份)

重点:

  1. 目的IP、源IP不变;
  2. 目的MAC、源MAC变;
  3. 下一跳IP仅存在路由器;
  4. 路由一个端口一个MAC、一个MAC对应对应一个IP;
  5. MAC全球唯一、IP也是全球唯一(但是IP可变、而MAC不可变);
  6. 路由器工作过程:
    1. 根据目标IP查看路由表:
      1. 有下一跳:
        1. 根据下一跳IP查看映射端口port;
        2. 通过ARP查询下一跳MAC,修改源MAC为当前路由发送端口的MAC,修改目标MAC为映射端口port的MAC;
        3. 发送路由器,sending…
      2. 无下一跳:
        1. 查看映射端口port;
        2. 通过ARP查询下一跳MAC,修改源MAC为当前路由发送端口的MAC,修改目标MAC为映射端口port的MAC;
        3. 发送给交换机,sending…
  7. 交换机的工作过程:
    1. 根据目标MAC查MAC地址表,查看映射端口;
    2. 发送连接到该端口的主机(目标MAC连在同一个交换机)/ 路由器(路由充当网关,此时的目标MAC不在该局域网,需要由路由转发)
  8. 主机的工作过程:
    1. 发送方:
      1. 发送方先查看自己是否有目标的MAC:
        1. 没有目标的MAC:
          1. 通过ARP查询(由交换机进行广播),如果在一个局域网,目标就会把MAC通过交换机告诉发送方。如果不在一个局域网,发送方就会把ARP请求发给网关(一般让路由去找)得到目标MAC;
          2. 发送给交换机,sending…
        2. 有目标的MAC:
          1. 直接发送给交换机,sending…
    2. 接收方:查看目标MAC和自己一致就接收,否则丢弃。

TCP/IP 网络模型有哪几层?

有4层,分别是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网络接口层

应用层

应用层用于为用户提供应用功能,比如HTTP、FTP、Telnet、DNS、SMTP等。

传输层(TCP/UDP)

传输层:实现端到端的传输(即两台主机之间看起来是直接连接似的)

TCP: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大部分应用使用的正是 TCP 传输层协议,比如 HTTP 应用层协议。TCP 相比 UDP 多了很多特性,比如流量控制、超时重传、拥塞控制等,这些都是为了保证数据包能可靠地传输给对方。

UDP:只负责数据包发送,不提供可靠的传输机制。也可以再UDP上的应用层实现可靠传输。

用端口来区分不同的应用。

网络层(IP)

网络层:实现点到点的传输(即路由与路由/路由与主机等网络结点之间的连接)

考点:IP协议、子网掩码、IPv4(网络号&主机号)、路由、网关

网络接口层

为网络层提供 链路级别 传输的服务,负责再以太网、WiFI这样的底层网络上发送原始数据包,使用MAC地址来标识各个设备

OSI模型

应用层

负责给应用程序提供统一的接口;

表示层

负责把数据转换成兼容另一个系统能识别的格式;

会话层

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表示层实体之间的通信会话;

传输层

负责端到端的数据传输;

网络层

负责数据的路由、转发、分片;

数据链路层

负责数据的封帧和差错检测,以及 MAC 寻址;

物理层

负责在物理网络中传输数据帧;

面试题:键入网址到网页显示,期间发生了什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客户端

  1. 应用层:首先,浏览器(HTTP进程)对URL进行解析,生成Http请求。因为这时候客户端还不知道域名的IP,所以得先找DNS域 名服务器查询域名对应的IP地址,然后就把HTTP的传输工作交给操作系统的协议栈处理。
  2. 传输层:因为HTTP是基于TCP的,所以接下来HTTP请求会委托给传输层按TCP协议处理~~(,不过这个过程还要建立TCP连接,也就是三次握手)~~。TCP头部加上源端口(通常是随机生成的)和目的端口(HTTP 默认端口号是 80, HTTPS 默认端口号是 443)后组成TCP报文。这个过程如果HTTP请求(HTTP头部+数据)过长,需要切片,MSS是HTTP请求的最大长度。
  3. 网络层:接下来交由网络层按IP协议处理,目的IP就是DNS查询到的IP地址,源IP需要客户端根据自己的路由表来判断使用哪张网卡,源IP和子网掩码作运算,结果和路由表目的IP一致的就使用该网卡的IP地址作为源IP地址。IP头部中还要指明传输使用的是什么协议,目的是告知服务端拆包过程使用什么协议来解析。TCP报文加上IP头部就组成了IP报文。IP报文(IP头部+数据)最大长度限制MTU是1500字节。
  4. 网络接口层:然后IP报文需要加上MAC头部形成MAC报文才能最终转发出去。MAC头部主要包括源MAC和目的MAC,源MAC只需从网卡中读取就行,而目的MAC有两种方式获取,一是从ARP缓存中查询,二是使用ARP协议广播查询。最终就封装成了MAC报文就可以从客户端转发出去了。不过在此之前还需要在MAC报文前面加上报头和起始帧分节符,后面加上用于检验错误的帧校验序列FCS。这样就可以从客户端的网卡转发出去了。

网络中

  1. 交换机:然后呢,交换机会收到客户端发送的包,交换机拿过来首先更加帧校验序列检验是否在传输过程出现了错误。然后查询自己的MAC地址表,查看包的目的MAC地址,查到了就从对应的端口转发出去。查不到就把包发送到各个端口(广播)[只有相应的接收者才接收包,而其他设备则会忽略这个包。]
  2. 路由器:路由器的某个端口接收到交换机的包后,同样的先进行检验是否有传输错误,然后查询包的目的MAC地址是不是发给该端口的,是就去掉包的MAC头部,接下来根据包的IP头部查询路由表查转发目标,知道转发的IP后根据ARP协议查询目标MAC,由此转发出去。

服务端:

  1. 网络接口层:经过层层转发后最终发送到了服务端,首先也是进行差错校验,再查看包的目标MAC是否是发送给自己的,是就进行拆包,去掉MAC头部。
  2. 网络层:到了IP层查看IP头部的目标IP是否是自己,然后再看看传输层使用了什么协议,发现是TCP协议接下来就使用TCP协议解析。
  3. 传输层:TCP层就查看序列号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如果是就放入缓存并返回一个ACK,不是就丢弃。TCP头部还有端口,服务器根据端口知道了有HTTP进程在监听这个端口,于是就把TCP报文去掉TCP头部后交给了HTTP进程。
  4. 应用层:HTTP进程根据HTTP请求知道了这是在请求一个页面,于是封装成了HTTP响应报文回传给客户端。响应报文的发送过程和客户端发送请求的过程类似。最后客户端要断开连接就发起了四次挥手。

Linux 系统是如何收发网络包的?

  • 暂时不看(等复习完小林coding的操作系统再来)

基础篇拓展

​ DNS域名解析流程:

​ ARP和ICMP:属于IP协议的一部分,ARP查询的是MAC地址?

​ 协议栈:TCP+UDP+IP

​ 三次握手&四次挥手:

​ 起始帧分节符:用来表示包起始位置的标记

​ FCS(帧校验序列):检验包传输过程是否有顺坏

​ 为什么IP头部中要指明协议?(给谁看的):IP头部中的协议是告诉服务端,接下来用什么协议来解析,是在拆包过程中使用的。

​ 以下两个属于广播地址:

  • MAC 地址中的 FF:FF:FF:FF:FF:FF
  • IP 地址中的 255.255.255.255

​ 路由器和交换机是有区别的。

  • 因为路由器是基于 IP 设计的,俗称三层网络设备,路由器的各个端口都具有 MAC 地址和 IP 地址;
  • 交换机是基于以太网设计的,俗称二层网络设备,交换机的端口不具有 MAC 地址。

​ 路由器中包的转发:

  • 如果网关是一个 IP 地址,则这个IP 地址就是我们要转发到的目标地址,还未抵达终点,还需继续需要路由器转发。
  • 如果网关为空,则 IP 头部中的接收方 IP 地址就是要转发到的目标地址,也是就终于找到 IP 包头里的目标地址了,说明已抵达终点

二、HTTP篇

待更新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目标检测(Object Detection)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其主要任务是找出图像中所有感兴趣的目标(物体),并确定它们的类别和位置。以下是对目标检测的详细阐述: 一、基本概念 目标检测的任务是解决“在哪里?是什么?”的问题,即定位出图像中目标的位置并识别出目标的类别。由于各类物体具有不同的外观、形状和姿态,加上成像时光照、遮挡等因素的干扰,目标检测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 二、核心问题 目标检测涉及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分类问题:判断图像中的目标属于哪个类别。 定位问题:确定目标在图像中的具体位置。 大小问题:目标可能具有不同的大小。 形状问题:目标可能具有不同的形状。 三、算法分类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主要分为两大类: Two-stage算法:先进行区域生成(Region Proposal),生成有可能包含待检物体的预选框(Region Proposal),再通过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样本分类。常见的Two-stage算法包括R-CNN、Fast R-CNN、Faster R-CNN等。 One-stage算法:不用生成区域提议,直接在网络中提取特征来预测物体分类和位置。常见的One-stage算法包括YOLO系列(YOLOv1、YOLOv2、YOLOv3、YOLOv4、YOLOv5等)、SSD和RetinaNet等。 四、算法原理 以YOLO系列为例,YOLO将目标检测视为回归问题,将输入图像一次性划分为多个区域,直接在输出层预测边界框和类别概率。YOLO采用卷积网络来提取特征,使用全连接层来得到预测值。其网络结构通常包含多个卷积层和全连接层,通过卷积层提取图像特征,通过全连接层输出预测结果。 五、应用领域 目标检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应用领域: 安全监控:在商场、银行
目标检测(Object Detection)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其主要任务是找出图像中所有感兴趣的目标(物体),并确定它们的类别和位置。以下是对目标检测的详细阐述: 一、基本概念 目标检测的任务是解决“在哪里?是什么?”的问题,即定位出图像中目标的位置并识别出目标的类别。由于各类物体具有不同的外观、形状和姿态,加上成像时光照、遮挡等因素的干扰,目标检测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 二、核心问题 目标检测涉及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分类问题:判断图像中的目标属于哪个类别。 定位问题:确定目标在图像中的具体位置。 大小问题:目标可能具有不同的大小。 形状问题:目标可能具有不同的形状。 三、算法分类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主要分为两大类: Two-stage算法:先进行区域生成(Region Proposal),生成有可能包含待检物体的预选框(Region Proposal),再通过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样本分类。常见的Two-stage算法包括R-CNN、Fast R-CNN、Faster R-CNN等。 One-stage算法:不用生成区域提议,直接在网络中提取特征来预测物体分类和位置。常见的One-stage算法包括YOLO系列(YOLOv1、YOLOv2、YOLOv3、YOLOv4、YOLOv5等)、SSD和RetinaNet等。 四、算法原理 以YOLO系列为例,YOLO将目标检测视为回归问题,将输入图像一次性划分为多个区域,直接在输出层预测边界框和类别概率。YOLO采用卷积网络来提取特征,使用全连接层来得到预测值。其网络结构通常包含多个卷积层和全连接层,通过卷积层提取图像特征,通过全连接层输出预测结果。 五、应用领域 目标检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应用领域: 安全监控:在商场、银行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