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出行
会中,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会长刘举从第三方组织角度介绍了当前共享电单车行业发展情况,分析全国共享电单车运营机遇与挑战,提出为了有序推进共享电单车行业有条不紊地发展,标准、平台应该提前布局。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部主任刘岱宗围绕“电动化骑行——更快更容易更安全”主题,分析了新冠疫情对出行的影响、全球电动车的安全治理情况及面临的安全挑战,结合国际国内环境,对电动车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提出了后疫情时代更加精细化管理、更多道路安全投资等指导性建议。
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大松围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停放规范管理重点”主题进行了演讲,他认为,规范发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行业具有积极意义,江苏南通、昆明、浙江、南京等地方实践,值得其他城市立法借鉴,针对共享电单车的投放节奏与数量、乱停乱放等问题,提出了用总量动态管理、合同管理、标准管理、共建第三方监测系统等办法来解决管理难题。
石家庄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杨军平、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市容广告处处长李健、厦门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协调处处长陈雪斌分别介绍了城市管理共享单车和电动车的经验做法,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规范行业标准、落实企业责任等对策建议。
美团交通政府事务部负责人孙可青围绕《平台型企业在城市治理中的社会责任》主题,介绍了美团发展历史脉络,交流了配合政府治理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的一些实践做法,从安全、发展、就业、监管效率等方面,表示愿意利用数据资源、运算能力、平台优势以及运营共享单车的经验,承担起企业更多的社会责任,创造更多社会价值,提出了在发展过程中应该解决的免押金、总量控制、有序停放等问题和建议。
此外,与会人员围绕“危中寻机谋转型,创新发展谱新篇”主题进行了圆桌会谈。大家一致认为,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行业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通过研学媒共同发力,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相信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行业定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刘举
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会长
共享电单车作为互联网出行领域新模式,深受百姓喜爱,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日前发布了《全国共享电单车行业发展报告》,目前,全国共享电单车运营企业百花齐放,初步统计,全国共有超过200家运营企业。其中既有传统三巨头美团(原摩拜)、哈啰和滴滴(投放量100万辆级别);也有松果、小遛等中型运营商(投放十万到数十万辆);更有众多的小微运营商(投放数百到数万辆不等),投放城市从一个到数十个不等。迄今为止,全国已投放共享电单车总量近500万辆,按平均一辆车服务的人口数为1:100计算,500万辆共享电单车服务了近5亿城镇人口,约占全国城镇人口总数8亿的一半多。目前,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已投放共享电单车的占比为50%,其中大部分中东部省份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已投放比例达到或超过70%,个别省份投放比例接近100%。以全国8亿城镇人口计算,大约需要1000万辆共享电单车,平均100辆车需一名运维人员,平均每辆车成本3000元计算,共可吸纳10万人就业。1000万辆电单车需要投入资金约300亿元,单车平均日骑行费按12元计算,全年实现租金收入约438亿元。有效地拉动社会投资,促进消费。符合中央在疫情后对国民经济的战略方针。
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作为行业管理的第三方组织,积极致力于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对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的监督管理。协会将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制定标准,2019年6月,协会启动了《共享电单车系列标准》,从充换电场站建设、运营服务规范、电池技术要求等方面规范共享电单车,该系列标准计划于今年八月正式发布,同时启动立项《共享(电)单车停放规范》、《共享电单车安全技术要求》、《共享(电)单车车辆废弃评定导则》、三项团体标准,为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提供标准规范;二是搭建共享电单车政府管理平台,协会将在共享单车序化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开发共享电单车管理平台,为政府的监管提供有效依据;三是设立慢行交通分会,通过行业组织的建立,规范共享电单车行业发展,构建绿色、安全、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专家观点
顾大松
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国内对于有序发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停放规范的实践探索。南通“特许经营”的管理模式,分为招标引进、精准停放、履约考核三个阶段进行,基本上以政府支持的商业化、市场化模式运作推广。昆明“规范运行”的管理模式,城管部门主动作为,用规范性文件及修改,分类引导电动自行车和助力自行车骑行,比如规定助力自行车最高时速不能超过20千米。浙江“立法引领”的管理模式,出台电动自行车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明确规定互联网电动自行车的投放范围、数量和相关管理要求并向社会公布。
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投放停放管理重点。停放总量的动态管理,昆明的经验是“减量置换”的方式消化存量;以“信用评价”的方式引进增量。合同管理,通过契约来约定执行条款,解决法律没有跟上、规范性文件没有来得及写的许多争议问题。标准管理,通过行业标准化推动停放管理要求细化,将行业管理作为行政管理的补充。第三方监测系统管理,利用先进技术,比如蓝牙锁等实施监测平台管控。
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规范发展的建议: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力量的基本作用,推动城市交通的绿色出行变革;通过市场力量的引入,求解电动自行车管理的难题,比如佩戴头盔的安全问题,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做的充电桩标准监控等问题;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共治,寻求“新四大发明”之一的共享单车,求解一个“中国之治”。
刘岱宗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部主任
新冠疫情改变城市人群出行方式。疫情让更多人选择小汽车作为代步工具,公共交通系统受到极大冲击,地铁的最大客流量只能达到同期的80%,长途客运仅能恢复到50~60%。与此同时,小汽车出行量达到2019年同期的110%,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市更加拥堵;中国大城市交通系统受疫情影响大,北京因为第二波疫情缘故,公共交通运营与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相比恢复情况较差;武汉封城期间,56%的人选择使用公共自行车出行;全球都在推广使用自行车系统,英国投资20亿英镑扩大自行车系统和行人系统,意大利米兰翻修30多条主干道扩大自行车跟行人步道,纽约的自行车出行量飙升了50%。
未来科技发展预测——电动两轮车受关注。在技术上与5G结合,5G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准更好地监控管理车辆性能和位置等信息;在销量上预计到2023年,全球年销售量超过40万,全球保有量1.3亿(不包括中国)。
美国在大规模电动自行车管理上的探索。三级管理体制,第一级是无油门的辅助踏板电动自行车;第二级是有油门的,它最大限速是30公里;第三级最大限速是40公里,到三级,所有人在纽约要戴头盔。提出了电动自行车使用的“新国标”,对使用者的年龄、驾驶资格、佩戴头盔等作出要求;规定了电单车使用的路权;减免共享电动自行车的管理费用;媒体围绕精细化管理进行讨论,围绕企业运营准入资格、考核绩效、环境影响评价、电力来源及处理、郊区投放使用服务补贴等开展整体性思考;数字技术在共享电动自行车管理上的应用,在车上安装芯片收集车辆数据,支持道路安全管理;通过数据采集、管理,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数据平台找出限速最佳值,在30公里以下发生电动自行车的碰撞事故,存活率达到90%,道路安全相对稳定,如果时速达到50公里,存活率只有30%。
对我国发展共享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建议。引入环保低碳机制,比如可以采用绿电采购模式;引导企业对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的投资,比如坏车的零部件可以更换到其他车辆上循环使用;第三方平台建设,第三方公司通过投资加装车灯内置芯片,收集道路、速度、车辆电池、安全事故等数据资源,再与政府合作开发利用。
典型城市经验介绍
杨军平
石家庄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
共享单车治理经验。控制单车总量,石家庄共享单车的最高数量曾经高达6.7万辆,目前削减到2.7万辆,降幅近三分之二;加强运维管理,根据每万辆车配备50个运维人员的政府指导意见,需要运维人员150人,而现有309人,达到人员和车辆配比平衡;设计停车线路,组织对主次干道区划定2.8万个非机动线,并在重点街道建设立体自行车停车架;创新职能监督,政府与共享单车企业建立共建共治模式,吸收高校志愿者,重点对共享单车的停放进行监督检查,协助企业发现整改问题;加强日常巡检,在城市管理人员、企业运维人员、12319指挥人员、交管人员间建立联动机制,通过微信群等分享风险管理动态,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共享电动自行车管理建议。建立行业标准,尽快出台行业规范、企业运维等相关标准;提升企业责任,建议企业加强运维管理,包括对一线人员的培训和规范。
李健
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市容广告处处长
共享单车治理经验。政府主导,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出台《成都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停放秩序管理办法》《成都市废旧共享单车巡查清运回收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有效提升共享单车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企业主责,协同清理停放乱象,将每月15日定为全市共享单车集中清理日,共享单车企业协同市、区、街道、社区管理人员,全面清理城区乱停乱放和坏损车;社会共治,共同参与单车监管,将共享单车停放秩序纳入全市“门前三包”履约责任考核,发动商家和企事业单位参与对单车的监管;科技助力,智能监管初具成效,政府承建第三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智能监管平台,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精确的总量管控和资源调配信息,实现了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
共享电动自行车管理建议。从管理层面,完善配套制度,吸取共享单车经验,制定行业标准、服务标准,明确共享电动电动车企业准入及退出机制;从使用层面,加强宣传引导,各地广泛开展共享电动自行车文明骑行的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规范管理。
陈雪斌
厦门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城管协调处处长
共享单车治理经验。规范化“立”,提供政策保障,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厦门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办法》,对共享单车管理的基本原则、源头调控、企业经营、停车区域设置、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科学化“控”,推动有序发展,针对共享单车投放量无序增长的情况,通过定位主体、考核评定、限期整治等手段综合管控,目前全市共享单车总量保持在13万辆左右;精细化“治”,有效破除乱象,强化政、企、民共同参与管理监督,全面实行企业轮值、应急处置、联席会议、分片包干、日常检查等常态化管理制度,将共享单车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智能化“管”,强化科技支撑,依托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将单车定位、运维人员轨迹等数据实时传输至监管平台实现智能监管;开发推广高精度分体锁,采取弹窗提醒、短信通知、无法落锁等技术手段,引导用户按点停车。
共享电动自行车管理建议。科学论证,依需投放,依据城市发展的阶段和特点,选择是否投放电动自行车;着眼发展,有序投放,着眼城市的道路条件、出行需求、空间承载力及停放设施等情况有序、分批投放;立好规矩,严格执法,尽快出台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办法,用法规制度并借助科技手段规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