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WSD土壤数据导入MaxEnt全过程

由于在处理土壤数据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终于成功导入之后就想记录一下自己的方法,整理的方法有参考很多老师的博客记录,首先先感谢各位老师!

1.处理HWSD数据

这一步网上的教程很多,首先是解压数据,用Access打开数据库文件。

打开后右键选择HWSD_DATA导出为Excel文件,这里注意要勾选导出数据时包含格式和布局,文件格式选择97-2003。

将img文件用arcgis打开,右键查看坐标系,这里坐标系应该是WGS1984的地理坐标系,如果不是的话,需要将投影坐标系转为地理坐标系。

导入gis之后需要构建栅格属性表,在工具箱中打开【数据管理工具】——【栅格】——【栅格属性】,找到【构建栅格属性表】,为栅格创建属性表,为后续“链接”属性字段奠定基础。

在图层“HWSD_China_Geo”右键,选择【连接和关联】,设置连接的对应字段。从数据说明中可以查到,字段“MU_GLOBAL”与栅格图中Value字段是一一对应。

将数据与土壤属性表连接后,单击右键导出栅格数据(img1.tif)。导出数据时设置像元大小为1km×1km。截止到这一步就将土壤数据转换为了可处理的栅格形式。

2.更改土壤数据地理维度

如果要将数据放入Maxent之中处理,那么必须要保证环境数据之间的像元大小、行列号、坐标系完全相同。因此我们需要将土壤数据修改为与气候数据完全一样的asc文件。

首先对栅格数据img1进行重采样,目的是重新更改其像元大小即空间分辨率。此处用气候数据掩膜提取的中国气候数据的tif文件为基准文件(我这里命名为bio1)。将土壤数据空间分辨率从1km改为30m,即像元大小从0.83333改为0.016667。

选择【数据管理工具】——【栅格】——【栅格处理】——【重采样】。输出像元大小选择我们的基准文件。

这一步就把像元大小修改一致了。接下来是处理行列号。

打开【数据管理工具】——【栅格】——【栅格处理】——【裁剪】。

在输入栅格输入我们处理完像元的土壤文件,输出范围选择基准文件bio1,在环境设置之中打开处理范围,填写捕捉栅格为基准文件。这里注意不要选取保持裁剪范围。

这一步做完我们会发现行列号依然不一致,那么再用同样的工具裁剪一次,这次不用设置环境,输出范围用我们想得到区域的矢量文件,我用的是全国范围。这里一定要勾选保持裁剪范围!!!

在这步之后,我们会发现行列号与环境数据差1。

接下来用【按掩膜提取】,再提取一次。在环境设置之中,设置捕捉栅格与掩膜数据一样,都是我们的基准数据。

到这一步行列号也就完全一致了。

3.导入MaxEnt模型

首先选取我们所需要的土壤数据,现在我们拿到的土壤数据是包含很多属性的,我们需要提取其中某一种属性。这里网上有点转栅格,栅格转点的方法,我觉得有点麻烦,因此采用了另一种方法,即查找表。

选取【3D Analyst Tools】——【栅格重分类】——【查找表】,提取想要的属性,我选择了碳酸盐含量。

接着导出为栅格文件。

然后再转换为asc文件,此处不再赘述方法。

到这一步,把环境数据放在一起,就可以导入maxent了,但是可能依然会出现提示地理纬度不一致的情况。

这时可以用notepad打开asc文件,看看你的气候数据和环境数据是否还有细微的差别,我这里就发现了小数点位数以及最后的几位小数有细微不同。

将这些行列号以及像元大小复制粘贴到我们的土壤asc文件之中进行替换,保证一模一样。

然后再运行就成功了。

此处要注意,不能一开始就使用记事本进行替换。因为你复制改变了行列号,图片的实际行列还是没变,会导致图片的扭曲,缺失一部分的地理环境,导致模型依然报错无法运行。

我用重采样、投影等等试了很多方法,发现的确没有办法改变最后很细微的几位小数,此时因为差别很小,复制粘贴改变他的空间分辨率应该问题不大,总之是可以正常运行了。

大家有新的方法也欢迎一起讨论!

  • 20
    点赞
  • 1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