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编码:
第十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作品申报书
作品名称:利用嗜食差异防治福寿螺危害水稻苗
学校全称:华南农业大学
申报者姓名
(集体名称):马 柱 文
类别: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科技发明制作A类
□科技发明制作B类
说 明
1.申报者应在认真阅读此说明各项内容后按要求详细填写。
2.申报者在填写申报作品情况时只需根据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填写A1或A2表,根据作品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分别填写B1、B2或B3表。所有申报者可根据情况填写C表。
3.表内项目填写时一律用钢笔或打印,字迹要端正、清楚,此申报书可复制。
4.序号、编码由第十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填写。
5.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及所附的有关材料必须是中文(若是外文,请附中文本),请以4号楷体打印在A4纸上(文章版面尺寸14.5×22cm),附于申报书后,论文不超8000字,调查报告不超15000字。
6.作品申报书须按要求由各校竞赛组织协调机构统一寄送。
7.其他参赛事宜请向本校竞赛组织协调机构咨询。
A1.申报者情况(个人项目)
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按要求填写,申报者情况栏内必须填写个人作品的第一作者(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工作者);2.本表中的学籍管理部门签章视为对申报者情况的确认。
姓 名 | 马柱文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86年4月 | |||||||||||||
申报者情况 | 学校全称 | 华南农业大学 | 专 业 | 农学 | ||||||||||||||
现学历 | 在读本科 | 年级 | 四年级 | 学制 | 4 年 | 入学时间 | 2005年9月 | |||||||||||
作品全称 | 利用嗜食差异防治福寿螺危害水稻秧苗 | |||||||||||||||||
毕业论文题目 | 物理因素对福寿螺取食行为的影响 | |||||||||||||||||
通讯地址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镇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楼615室 | 邮政编码 | 510642 | |||||||||||||||
单位电话 | 020-85280204-615 | |||||||||||||||||
常住地通讯地址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镇华南农业大学跃进南区33-708 | 邮政编码 | 510642 | |||||||||||||||
住宅电话 | 020-3879489 | |||||||||||||||||
合作者情况 | 姓 名 | 性别 | 年龄 | 学历 | 所在单位 | |||||||||||||
陈英敏 | 女 | 22 | 本科 | 广东省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 ||||||||||||||
黄嘉欣 | 女 | 22 | 本科 | 广东省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 ||||||||||||||
资 格 认定 | 学校学籍管理 部门意见 | 是否为2009年7月1日前正式注册在校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非在职的各类高等院校中国学生(含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 ∨是 □否 若是,其学号为: 200530010617 (部门盖章) 2009 年4月 13日 | ||||||||||||||||
院系负责人或导师意见 | 本作品是否为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是 □否 负责人签名: 2009年4月13日 | |||||||||||||||||
B1.申报作品情况(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填写;2.本部分中的科研管理部门签章视为对申报者所填内容的确认;3.作品分类请按作品的学术方向或所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填写;4.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作品不在此列。
作品全称 | |
作 品 分 类 | ( E )A.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 制、工程、交通、建筑等) B.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 C.数理(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 D.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 康、卫生、食品等) E.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 工、生态、环保等) |
作品撰写的目的和基本思路 | 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于20世纪80年代作为肉食来源被引入我国,后因食味不佳被弃养,在我国长江以南因缺少天敌等原因而成为水生生态系统中入侵种,并通过取食水稻苗严重危害水稻生产。实际上水稻苗并不是福寿螺喜好取食植物,其取食水稻苗是因为在水稻移栽时前因整田等因素,导致水稻移栽后田间只有水稻苗是福寿螺唯一可取食的新鲜植物。本实验根据福寿螺是因为饥饿才危害水稻苗的事实,设计在移栽水稻后的田间投放福寿螺嗜食的植物,使其放弃取食稻苗茎秆,以控制福寿螺对水稻的危害。以得到一种不用施加任何化学农药控制福寿螺危害水稻的方法。 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福寿螺嗜食差异测试:将凤眼莲、蟛蜞菊、水花生、枸树、五爪金龙、大浮萍、海芋、苦楝、毛桃、羊蹄甲的植物叶片等作为饵料,挑选出凤眼莲、水花生和枸树三种饵料为福寿螺更喜欢的食物。 二、 对所选饵料进行田间试验:将凤眼莲、水花生和枸树与福寿螺放入田间进行试验,评价福寿螺对不同饵料的嗜食性的差异,选择福寿螺嗜食性强的饵料进行田间观察试验, 在广州地区早晚稻移栽后,找到合适投放量,投放时机,减少福寿螺对水稻苗的取食危害,实现对福寿螺生态控制。 |
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福寿螺食量大,食性杂,繁殖能力强。目前农民大量使用农药杀死福寿螺,不仅对水稻田生态系统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反而使福寿螺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国内外也相继进行利用天敌等控制福寿螺的研究,但存在天敌释放时机不易控制、效果不稳定、影响水稻生长等不足,利用福寿螺的嗜食性能达到对其进行无害化防控的目的。 本研究有以下创新之处:本研究一改传统的通过毒杀、捕捉等以减少田间福寿螺种群数量的思路,采用在田间提供福寿螺喜食新鲜食物,供其取食以得到保护水稻秧苗的目的。试验表明提供嗜食植物不仅对水稻生长无害,而且能够起到到“绿肥”效果。与以往主要采用毒杀方法相比,此方法不对环境输入化学农药,可降低稻田化学农药的施用量。 |
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本研究有以下实际意义和使用价值: 1、不需施加任何化学物质,所施新鲜植物经福寿螺取食消化后,还可以作为有机肥促进水稻的生长,是一举多得的,环境友好的,可持续的控螺措施。 2、实现稻田福寿螺无害化控制不仅对减少稻米和稻田化学农药使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也是稻米食用安全一项新的保障措施。 3、因本试验所采用的材料资源丰富,方便采集,可降低水稻生产过程成本,增加稻田生产的经济效益。 |
学 术 论 文 文 摘 | [1] 黄世水.越南将福寿螺列为对外植检有害生物[J].广西植保,1998,(2):33 [2] Baker G H. The golden apple snail,Pomacea canaliculata (Lamarck) (Mollusca: Ampullanidae),a potential invader Of fresh water habitats in Australia . Baker G H,Pest Management Future Challenges. Sixth Australian Applied Entomological Research Conferenc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Brisbane,Australia,1998,(2):21-26 [3] Yusa Y,Wada T. Impact of the introduction of apple snails and their control in Japan,Nega. The ICLARM Quarterly,1999,22(3):9-13 [4] 夏良敏,费增丰,夏良吉.福寿螺对作物的危害情况及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04,(10):34 [5] 冯伟明.福寿螺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措施[J].广东农业科学,1994,(6):41-42 [6] 陈建明,俞晓平.茭白田福寿螺的生物学特性和无害化治理技术[J].浙江农业学报,2003,15(3):154-160 [7] 陈玉托,杨永雄,蔡汉雄.福寿螺对水稻危害与损失的调查与研究[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6,16(4):16-17 [8] 王小艺,黄炳球.茶皂素对福寿螺的药效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1998,(3):32-35 [9] 陈秉瑶.几种药剂防治稻田福寿螺[J].植物保护,2005,20(5):46 [10] 熊绍员,郑 敏.福寿螺在广昌等地发生为害及防控措施的初步调查[J].江西植保,2006,29(2):79-80 [11] Ozawa A,Makino T,Ozaki 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epth of the water in a paddy field and in jury to young rice seedlings by the apple snail,Pomacea canaliculata(Lamarck). Proc Kanto-Tosan Plant Prot Soc (in Japanese),1988,35:221-222 [12] Hokyo N,Norton G.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Biological Invasions of Ecosystems. National Institute of Agro-environmental Sciences,Tsukuba,Japan.1997,(1):170-180 [13] Sanico A L,Peng S,Laza R C et al. Effect of seedling age and seedling number per hill on snail damage in irrigated rice. Crop Protection,2002,(21):137-143 [14] Wua D C,Yua J Z,Chena B H et al. Inhibition of egg hatching with apple wax solvent as a novel method for controlling golden apple snail (Pomacea canaliculata). Crop Protection,2005,(24):483-486 [15] Hirai Y. Apple snail in Japan the present status and management. JARQ Japan,1988,22(1): 161-165 [16] 俞晓平,和田节,李中方等.稻田福寿螺的发生和治理[J].浙江农业学报,2001,13(5):247-252 [17] Teo S S.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duck varietie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golden apple snail (Pomacea canaliculata) in transplanted and direct seeded rice. Crop Protection,2001,20(7):599-604 [18] Carlsson NOL,Kestrup Å,Mårtensson M,et al. Lethal and non-lethal effects of multiple indigenous predators on the invasive golden apple snail (Pomacea canaliculata).Freshwater Biology,2004,49(10):1269-1279 [19] Teo S S.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species of fish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golden apple snail Pomacea canaliculata (Lamarck) in rice. Crop Protection,2006,(25):1004-1012 [20] Fujio Y,Nakajima M,Showa H. Selection and inbreeding depression in maintenance of a stock population of the apple snail Pomacea canaliculata .FisheriesScience,1997,63:368-371 [21] 曾坤玉,胡飞,陈玉芬等.四种与福寿螺(Ampullaria gigas)同源地入侵植物的杀螺效果[J].生态学报,2008,28(1):260-266 [22] 周文宗,钦佩,张硌等.福寿螺和克氏原螯虾摄食水花生和水浮莲初探[J].湖北农业科学,2006,45(5):659-661 [23] 陈礼智,王隽英执笔.绿肥对土壤有机质影响的研究[J].土壤通报,1987,(6):270-273 |
作品在何时、何地、何种机构举行的会议上或报刊上发表及所获奖励 | 获得华南农业大学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验收 获得华南农业大学挑战杯二等奖 |
鉴定结果 | 无 |
请提供对于理解、审查、评价所申报作品具有参考价值的现有技术及技术文献的检索目录 | 曾坤玉,胡飞,陈玉芬等.四种与福寿螺(Ampullaria gigas)同源地入侵植物的杀螺效果[J].生态学报,2008,28(1):260-266 周文宗,钦佩,张硌等.福寿螺和克氏原螯虾摄食水花生和水浮莲初探[J].湖北农业科学,2006,45(5):659-661 |
申报材料清单(申报论文一篇,相关资料名称及数量) |
“利用嗜食差异防治福寿螺危害水稻秧苗” 研究论文 2. 实验过程效果图片8张 |
科研管理 部门签章 |
年 月 日 |
C.当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说明:1.申报者可根据作品类别和情况填写;2.填写此栏有助于评审。
近年来,国内的科研人员对福寿螺的生物学特性、发生为害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措施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王维专等,1993;冯伟明,1994;范汉江等,1997;赖月清等,1997;吕利华等,2000;李瑞将等,2007)。但在生产实践中仍主要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如70%贝螺杀(Bayluscide)、6%密达、45%百螺敌、5%梅塔等杀螺剂,防控效果虽然较好(王小艺等,1998;陈秉瑶,2005;熊绍员等,2006),但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对水生生物毒性大,农药残留超标也是导致的食品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的原因之一,甚至威胁人类健康。总之,化学杀螺剂的使用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克服化学防控福寿螺的不足,国内外都相继进行利用栽培措施、天敌等控制福寿螺的研究。徒手清除、排水、移栽较老的秧苗、提早移栽等都是有效控制福寿螺危害水稻的方法(Ozawa ,1988;Kiyota ,1996;Sanico ,2002;Wua,2005)。王小艺等(1998)探索了茶皂素对福寿螺的药效,骆悦等(2005)则研究了40种植物的甲醇提取物对福寿螺的杀灭效果。郑许松、陈方、黄文凤等分别利用将福寿螺与中华鳖(甲鱼)、黄鳝、罗氏沼虾混养,很好地防除、控制了福寿螺的危害行为,并探索出多条农业生产模式(郑许松等,2001;陈芳等,1999;黄文凤,1998)。许多动物包括鸭子、水龟、鱼、昆虫、甲壳纲和水蛭等均具有控制福寿螺的潜力,鼠(Rattus norvegicus)、鸭子(Anasplaty hynchos)、水龟(Geoclemys reevesii)和鲤鱼(C.carpio)被证实是取食成螺最有效的天敌(Hirai et al,1988;俞晓平等,2001;Teo,2001;Carlsson et al,2004;Teo,2006)。而在菲律宾,一种蚂蚁被观察到能大量进攻福寿螺的卵块(Fujio,1997)。虽然在栽培措施、利用天敌等寻求生物防治方面国内外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现阶段这些措施仍有一定的局限性:①天敌不能及时获得,②天敌施释放时机不易控制,③释放天敌效果并不是很稳定,有时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Kondo,1991),④对水稻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或没有评价对水稻的生长影响等,⑤栽培措施费时费力,⑥影响效果的因素诸多,例如水位、温度等,不易契合。因而,当前实际生产上的防治方法仍是以化学防治为主。 |
D.推荐者情况及对作品的说明
说明:1.由推荐者本人填写;2.推荐者必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是与申报作品相同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或专业技术人员(教研组集体推荐亦可);3.推荐者填写此部分,即视为同意推荐;4.推荐者所在单位签章仅被视为对推荐者身份的确认。
推荐者情况 | 姓 名 | 性别 | 年龄 | 职称 | ||||||
工作单位 | ||||||||||
通讯地址 | 邮政编码 | |||||||||
单位电话 | 住宅电话 | |||||||||
推荐者所在 单位签章 | (签章) 年 月 日 | |||||||||
请对申报者申报情况的真实性作出阐述 | ||||||||||
请对作品的意义、技术水平、适用范围及推广前景作出您的评价 | ||||||||||
其它说明 | ||||||||||
推荐者情况 | 姓 名 | 性别 | 年龄 | 职称 | ||||||
工作单位 | ||||||||||
通讯地址 | 邮政编码 | |||||||||
单位电话 | 住宅电话 | |||||||||
推荐者所在 单位签章 | (签章) 年 月 日 | |||||||||
请对申报者申报情况的真实性作出阐述 | ||||||||||
请对作品的意义、技术水平、适用范围及推广前景作出您的评价 | ||||||||||
其它说明 | ||||||||||
学校组织协调机构确认并盖章 | (团委代章) 年 月 日 | |||||||||
校主管领导或校主管部门确认盖章 | 年 月 日 | |||||||||
E.大赛组织委员会秘书处资格和形式审查意见
组委会秘书处资格审查意见 审查人(签名) 年 月 日 |
组委会秘书处形式审查意见 审查人(签名) 年 月 日 |
组委会秘书处审查结果 □合格 □不合格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
F.参赛作品打印处
利用嗜食差异防治福寿螺危害水稻苗研究
马柱文
胡飞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广州,510642
摘要:室内观察福寿螺取食草本植物水花生、凤眼莲、海芋、蟛蜞菊、浮萍和五爪金龙,木本植物枸树、羊蹄甲和苦楝新鲜叶片的差异,以及其取食不同植物叶片后排泄物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72小时后,福寿螺取食所选植物的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枸树、水花生、凤眼莲、海芋、蟛蜞菊、羊蹄甲、浮萍、秧苗、苦楝、五爪金龙。福寿螺取食水花生、凤眼莲和枸树的量显著高于取食水稻幼苗量。福寿螺取食所选植物后其排泄物溶液对水稻秧苗叶绿素含量有促进作用,促进作用由高到低的顺序为: 蟛蜞菊、水花生、海芋、浮萍、秧苗、枸树、凤眼莲和羊蹄甲。田间试验结果显示:水稻移栽后分别施用水花生、凤眼莲和枸树新鲜叶片,福寿螺取食水稻秧苗的量与常规施用密达杀螺药后福寿螺取食水稻秧苗的量没有差异,而水稻秧苗的叶绿素含量、鲜重和干重显著高于施用密达杀螺的小区。
关键词:福寿螺 水稻秧苗 嗜食性 防治 危害
1前言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又称苹果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由于该螺抗逆性强、食性杂、繁殖和生长速度极快。 我国内陆于20世纪80年代从台湾引进,并进行人工养殖,以获得高经济收益。但由于该螺食味较差,被弃养,迅速入侵到水田和其它水体,对生态环境作物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危害[1-4]。其主要危害对象有水稻、茭白、菱角、水生蔬菜等[5,6],其中以水稻的受害程度最重。田间调查表明,福寿螺孵化后7-15天即开始取食水稻幼苗的幼嫩部分。在华南地区水稻移栽后10-15天最易受福寿螺的取食危害,是水稻主要受害期。其危害形式表现为咬剪水稻主蘖及有效分蘖,致有效穗减少而造成严重的减产,如不加以防治可至绝产。早在1991年在广东就已有66.7万hm2稻田受福寿螺危害[7]。目前生产中主要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如五氯酚钠、贝螺杀、密达、梅塔和百螺敌等)[8-10],长期大量的使用化学农药不仅增强福寿螺的抗药性,增加防治的难度,同时对生态环境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多年来,广泛采用的化学药剂五氯酚钠、贝螺杀、密达、梅塔、百螺敌均对环境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例如:五氯酚钠毒性极大,污染环境,公害严重,对环境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及其优势菌群有强烈抑制作用,尤其对人体产生累积毒性,已被禁用。
为了克服化学防控福寿螺的不足,无害化控制福寿螺技术国内外都相继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11-15]。福寿螺的天敌很多, 有46种淡水动物被试验证实对福寿螺有取食能力,其中,鼠(Rattus norvegicus)、鸭子(Anas platyrhynchos)、水龟(Geoclemys reevesii)和鲤鱼(Cichlasoma carpio)、青鱼都被认为是取食成螺有效的天敌[15-19]。在菲律宾发现螯蚁(Solenopsis geminata)、螽蟖(Conocephalous longipennis)能大量破坏福寿螺的卵块[20]。但这些防控方法,有以下不足,①施释放时机不易控制,②控制效果不稳定,③对水稻生长稻产生不利影响,④天敌不能及时获得等[21]。
因此,无害化控制稻田福寿螺的危害是水稻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实现稻田福寿螺无害化控制不仅对减少稻田化学农药使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也是稻米食用安全一项新的保障措施。
前期研究表明,福寿螺并不喜好取食水稻幼苗,水稻移栽后福寿螺取食水稻幼苗是由于在移栽水稻前,一般需要对稻田进行平整,这个过程使福寿螺没有了新鲜的食物来源,极易使福寿螺产生饥饿,移栽后的秧苗成了饥饿福寿螺的唯一新鲜食物来源,因此,此时的福寿螺取食大量的水稻秧苗充饥,严重危害了秧苗的生长,甚至造成大批秧苗死亡。根据福寿螺取食秧苗是由于饥饿引起的事实,本研究一改传统的通过毒杀、捕捉等减少田间福寿螺种群数量的思路,采用在田间提供福寿螺喜食新鲜食物[22],供其取食以得到保护水稻秧苗的目的。这种方式,不需施加任何化学物质,所施新鲜植物经福寿螺取食消化后,还可以作为有机肥促进水稻的生长,是一举多得的环境友好的,可持续的控螺措施。
2材料与方法
2.1材料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
植物材料:
本试验材料以资源丰富,方便采集,变害为利作为选取依据,分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分类试验,从实验室到大田逐一筛选。
草本植物:水花生(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 (Mart.) Solms)、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 (Linn.) Schott)、蟛蜞菊 (Wedelia trilobata)、浮萍(Pistia stratiotes )、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
木本植物:枸树 (Broussonetia papyrifera(L.) Vent. )、羊蹄甲 ( Bauhinia variegata)、苦楝(Melia azedaeach )。
水稻(Oyza sativa 品种:桂香粘)
2.2 福寿螺与植物材料的采集
2.2.1 福寿螺的采集与处理
福寿螺幼螺采自华南农业大学教学实习农场稻田和水沟边,挑选大小基本一致、活动正常的福寿螺。选择大小一致的2-3旋幼螺(螺重:0.67±0.21g)清水冲洗3次,放于实验室内24h不喂食,供试验使用。
2.2.2 植物材料采集与处理
在华南农业大学校园内采得凤眼莲、蟛蜞菊、水花生、秧苗、枸树、五爪金龙、大浮萍、海芋、苦楝、毛桃、羊蹄甲植物健康植株地上部新鲜叶片,冲洗干净,用干毛巾吸干叶片表面水分,备用。
水稻品种桂香占用清水漂选法除去空粒、秕粒的种子,置30℃恒温光照培养箱浸泡48h,充分吸胀以催芽;同时将水稻田取得的水稻土敲碎、去杂物,铺于长50cm、宽36cm、深5cm容器至3cm厚,保持适量水(没过土面1cm左右为宜)浸泡直至充分软熟,搅拌均匀,抹平,静置使之沉实,保持湿润,用之作为水稻的秧苗床。待水稻种子破胸露白,将之均匀撒播于已准备好的秧苗床,保持苗床湿润状态,置30℃光照培养箱,设定12h光照-12h黑暗循环程序,恒温培养15d,供试验之用。
2.3福寿螺对植物材料嗜食程度分析
2.3.1 福寿螺取食植物材料及其表现
参照尹绍武等(2000)测试福寿螺嗜食性的方法,分别用凤眼莲、蟛蜞菊、水花生、枸树、五爪金龙、大浮萍、海芋、苦楝、羊蹄甲的新鲜叶片和3-4叶期水稻苗饲喂福寿螺。将10颗福寿螺和上述植物材料5.0g同时放于Ф9.3cm、深10cm的塑料圆杯中,向杯中注入200ml的清水,每24h定期换新鲜植物叶片和换水,用天平(精度为0.01g)称得福寿螺取食24h后植物材料的残留量,将放样量减去残留量分别得到各处理福寿螺24h内对上述植物材料的取食量。实验期间室温为25-30℃,每处理设3个重复。
2.3.2 福寿螺取食植物后排泄物对水稻秧苗的生长影响
收集2.3.1中福寿螺的排泄混合物,用之作为水稻种子及秧苗的培养液。具体收集方法为:喂饲实验结束后,将福寿螺取食秧苗、凤眼莲、蟛蜞菊、水花生、枸树、大浮萍、海芋、羊蹄甲的排泄混合物的同种重复合并,各取500ml,每次用前均搅拌均匀,再以之浇灌水稻秧苗。将15颗水稻种子均匀置于底部铺有细沙的Ф9.3cm、深10cm的塑料圆杯中,盖上中间留有Ф1cm圆孔,首次滴加福寿螺的排泄混合物分别为20ml,置于光照培养箱,12h光照/12h黑暗、恒温25℃培养7d,每天定时滴以10ml福寿螺排泄混合物保持杯中细沙湿润状态,以满足水稻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所需。培养结束后,测量水稻秧苗的叶绿素、根长、苗高。以上实验设清水为空白对照。每处理设3个重复。
2.3.3 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
2.3.3.1福寿螺取食植物材料后对秧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参照张志良等(2004)方法 ,分别称取水稻秧苗叶片0.2g,放入20ml刻度试管,用80%丙酮定容,盖塞,置暗处反应至材料变白,过滤,以80%丙酮作空白,分别在波长663nm、645 nm、652 nm、440 nm下测定光密度。
2.3.3.2 利用SPAD-502 叶绿素仪测定水稻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
SPAD-502叶绿素仪可用来测量植物的叶绿素含量或“绿色程度”,其原理是SPAD叶绿素仪通过测量叶片在两种波长范围内(650nm和940nm)的透光系数来确定叶片当前叶绿素的含量。
测量时,随机选取被测植株相同叶位的叶片,记录,取其平均值
2.4田间试验
2.4.1 田间试验设计
田间小区试验在华南农业大学教学试验农场进行。整地,清除实验田中的福寿螺。根据前期团队组员调查可知,广东省农田福寿螺密度为6-7只·m-2,现按10只·m-2螺的高密度进行释放,每小区面积为1m2,螺口为10只。各小区之间的田埂高约20cm,埂壁陡直,以减少福寿螺在各小区之间相互逃窜的机会。
2007年10月,根据室内盆栽试验结果,以桂香占为供试品种,选择福寿螺嗜食性表现较佳的3种材料水花生、枸树叶、风眼莲、密达杀螺药并设空白对照,共5个处理。每个处理设计3次重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如图1)。
B | C | D | A | E |
水沟 | ||||
D | A | B | E | C |
水沟 | ||||
E | D | C | A | B |
A.不施放任何螺药和植物材料,B,施放螺药,C.施放枸树叶,D.施放凤眼莲,E.施放水花生
图1 田间小区划分
每小区0.8×1.25m2,移栽秧苗6×4株,行距×株距为20cm× 20cm,秧苗4本为一穴。施肥:按照亩施纯氮12kg(46.6%尿素)、35kg过磷酸钙、20kg氯化钾的比例,基肥:追肥比例为7:3。其中,桂香占于2007年9月17日播种,10月4日移栽,6%密达颗粒于移栽24h内与细砂混施至农药对照小区。水稻田间水肥管理与常规优质水稻管理方法相同.
2.4.2田间试验材料施用方法
于水花生、枸树叶、凤眼莲新鲜叶片叶脉的垂直方向将其剪成2-3cm细条,并在秧苗移栽时将其均匀撒在小区。供试材料小区覆盖率达80%以上。并记录秧苗被取食情况。试验持续至水稻移栽后15天。
2.5试验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参照盖均镒(2000)《试验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合Excel和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平均数后列出标准误(SE),多重比较使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P<0.05)。
3 结果与分析
3.1福寿螺对11种植物材料嗜食程度试验
3.1.1 福寿螺取食植物材料表现
注:*、**分别表示在0.05,0.01水平上的差异显著性。
由图2可知,相比秧苗而言,福寿螺对草本植物、木本植物都存在不同的嗜食表现。福寿螺对草本植物水花生、风眼莲、海芋、蟛蜞菊、浮萍的喜好程度胜于秧苗。其中,福寿螺对水花生、风眼莲的嗜食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对海芋的嗜食差异达显著水平,而对蟛蜞菊、浮萍的嗜食差异不显著。福寿螺不取食五爪金龙。对于木本植物,福寿螺对枸树、羊蹄甲的喜好程度胜于秧苗。其中,福寿螺对枸树的嗜食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对羊蹄甲的嗜食差异不显著。福寿螺对苦楝的喜好程度低于秧苗。
3.1.2福寿螺取食植物后其排泄物对水稻秧苗的生长影响
注:*、**分别表示在0.05,0.01水平上的差异显著性
由图3可知,与清水培育秧苗试验相比,福寿螺取食8种植物材料的排泄物对秧苗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福寿螺取食海芋的排泄物溶液对苗高具有显著地促进作用,取食水花生、凤眼莲、羊蹄甲、浮萍、枸树叶后的排泄物溶液对秧苗的苗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差异不显著。而福寿螺取食秧苗、蟛蜞菊后排泄物溶液对苗高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福寿螺取食水花生、凤眼莲、海芋、浮萍、枸树、羊蹄甲的排泄物对秧苗的根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差异不显著。但由于秧苗、蟛蜞菊化感作用较强,导致福寿螺取食秧苗和蟛蜞菊后的排泄物溶液培育对秧苗的根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3.1.3 福寿螺取食8种供试材料后排泄物对秧苗叶绿素的影响
注:*、**分别表示在0.05,0.01水平上的差异显著性
由图4可知,与ck相比,福寿螺取食8种植物材料后排泄物对秧苗叶绿素存在一定影响。其中,福寿螺取食水花生、蟛蜞菊后排泄物对秧苗叶绿素的含量增加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福寿螺取食海芋、浮萍对秧苗叶绿素的含量增加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福寿螺取食枸树叶、秧苗、凤眼莲对秧苗叶绿素的含量增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差异不显著。而福寿螺取食羊蹄甲对秧苗叶绿素的含量增加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2田间试验
3.2.1 施用植物材料后田间福寿螺危害情况
试验结果表明,大田施用不同的植物材料后,在水稻秧苗移栽初期至分蘖后期,福寿螺对水稻秧苗的咬剪、取食行为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其中,施用枸树叶、海芋、水花生后对福寿螺危害水稻的抑制效果与施用农药的效果差异不大,都能起到很好的保护水稻秧苗的效果,同时能避免施用农药带来的高污染、高成本的不利因素。而不施用任何杀螺药或植物材料的小区,秧苗在移栽的第六天已被福寿螺全部吃光。
3.2.2 利用SPAD-502 叶绿素仪测定水稻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
图6显示,晚季大田施用凤眼莲、水花生、枸树叶在分蘖后期水稻秧苗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存在一定影响。其中,大田施用凤眼莲、水花生使水稻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增加,而施用枸树叶使水稻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减少,但差异不显著。
3.2.3 田间施用植物材料对秧苗分蘖后期干重、鲜重的影响
图6结果表明,相比施用密达杀螺药而言,田间施用凤眼莲、水花生、枸树叶的秧苗分蘖后期的干重差异不大。试验数值上,施用水花生、枸树叶后的秧苗干重比施用密达杀螺药的秧苗干重要高。图7结果表明,田间施用凤眼莲、水花生、枸树叶后秧苗分蘖后期的鲜重比施用农药佳。由此可见,田间施用植物材料对水稻秧苗品质比施用密达杀螺药好。
4.结论与讨论
4.1结论
利用福寿螺的嗜食差异能达到对其进行无害化防控的目的。①福寿螺对植物材料的取食确实存有差异。72小时内,福寿螺取食所选植物的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枸树、水花生、凤眼莲、海芋、蟛蜞菊、羊蹄甲、浮萍、秧苗、苦楝、五爪金龙。其中,福寿螺对水花生、风眼莲的嗜食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对海芋的嗜食差异达显著水平,而对蟛蜞菊、浮萍的嗜食差异不显著。福寿螺不取食五爪金龙。对于木本植物,福寿螺对枸树、羊蹄甲的喜好程度胜于秧苗。其中,福寿螺对枸树的嗜食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对羊蹄甲的嗜食差异不显著。福寿螺对苦楝的喜好程度低于秧苗。福寿螺取食水花生、凤眼莲和枸树的量显著高于取食水稻幼苗量。②福寿螺取食水稻秧苗是因为其处于饥饿状态,且整田后水稻秧苗是其唯一食用的新鲜植物。在水稻易受害期提供福寿螺嗜食植物,可以使福寿螺放弃取食秧苗而主动取食嗜食植物,从而达到保护水稻秧苗的目的。③提供嗜食植物对水稻生长无害。福寿螺取食所选植物后其排泄物溶液对水稻秧苗叶绿素含量有促进作用,促进作用由高到低的顺序为: 蟛蜞菊、水花生、海芋、浮萍、秧苗、枸树、凤眼莲和羊蹄甲;对水稻苗苗高具有促进作用,其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海芋、水花生、凤眼莲、羊蹄甲、浮萍、枸树叶;而对水稻苗的根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田间试验表明,大田施用水花生、凤眼莲、枸树新鲜叶片对水稻生长无害,且起到“绿肥”效果[23]。
4.2 讨论
与毒杀模式相反,利用福寿螺嗜食性防控其危害水稻则处于“多赢”局面。不但保证水稻秧苗不被咬食,而且福寿螺的排泄物能促进水稻生长,增加农田腐殖质含量,使得农田肥力上升。既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又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而整田,晒田等农事操作能使福寿螺种群产生波动,能有效抑制稻田福寿螺的大量繁殖,控制田间福寿螺的数量。农田施用凤眼莲、枸树叶、水花生对福寿螺防控表现甚佳,且不会危害水稻生长,施用后对农田不会产生影响。这种农田共生模式将会成为防治福寿螺的新途径。
[参 考 文 献]
[1]黄世水.越南将福寿螺列为对外植检有害生物[J].广西植保,1998,(2):33
[2] Baker G H. The golden apple snail,Pomacea canaliculata (Lamarck) (Mollusca: Ampullanidae),a potential invader Of fresh water habitats in Australia . Baker G H,Pest Management Future Challenges. Sixth Australian Applied Entomological Research Conferenc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Brisbane,Australia,1998,(2):21-26
[3] Yusa Y,Wada T. Impact of the introduction of apple snails and their control in Japan,Nega[J]. The ICLARM Quarterly,1999,22(3):9-13
[4] 夏良敏,费增丰,夏良吉.福寿螺对作物的危害情况及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04,(10):34
[5] 冯伟明.福寿螺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措施[J].广东农业科学,1994,(6):41-42
[6] 陈建明,俞晓平.茭白田福寿螺的生物学特性和无害化治理技术[J].浙江农业学报,2003,15(3):154-160
[7] 陈玉托,杨永雄,蔡汉雄.福寿螺对水稻危害与损失的调查与研究[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6,16(4):16-17
[8] 王小艺,黄炳球.茶皂素对福寿螺的药效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1998,(3):32-35
[9] 陈秉瑶.几种药剂防治稻田福寿螺[J].植物保护,2005,20(5):46
[10] 熊绍员,郑 敏.福寿螺在广昌等地发生为害及防控措施的初步调查[J].江西植保,2006,29(2):79-80
[11] Ozawa A,Makino T,Ozaki 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epth of the water in a paddy field and in jury to young rice seedlings by the apple snail,Pomacea canaliculata(Lamarck)[J]. Proc Kanto-Tosan Plant Prot Soc (in Japanese),1988,35:221-222
[12] Hokyo N,Norton G.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Biological Invasions of Ecosystems[J]. National Institute of Agro-environmental Sciences,Tsukuba,Japan.1997,(1):170-180
[13] Sanico A L,Peng S,Laza R C et al. Effect of seedling age and seedling number per hill on snail damage in irrigated rice[J]. Crop Protection,2002,21:137-143
[14] Wua D C,Yua J Z,Chena B H et al. Inhibition of egg hatching with apple wax solvent as a novel method for controlling golden apple snail (Pomacea canaliculata)[J]. Crop Protection,2005,24:483-486
[15] Hirai Y. Apple snail in Japan the present status and management[J]. JARQ Japan,1988,22(1): 161-165
[16] 俞晓平,和田节,李中方等.稻田福寿螺的发生和治理[J].浙江农业学报,2001,13(5):247-252
[17] Teo S S.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duck varietie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golden apple snail (Pomacea canaliculata) in transplanted and direct seeded rice[J]. Crop Protection,2001,20(7):599-604
[18] Carlsson NOL,Kestrup Å,Mårtensson M,et al. Lethal and non-lethal effects of multiple indigenous predators on the invasive golden apple snail (Pomacea canaliculata)[J]. Freshwater Biology,2004,49(10):1269-1279
[19] Teo S S.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species of fish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golden apple snail Pomacea canaliculata (Lamarck) in rice[J]. Crop Protection,2006,(25):1004-1012
[20] Fujio Y,Nakajima M,Showa H. Selection and inbreeding depression in maintenance of a stock population of the apple snail Pomacea canaliculata [J].Fisheries Science,1997,63:368-371
[21] 曾坤玉,胡飞,陈玉芬等.四种与福寿螺(Ampullaria gigas)同源地入侵植物的杀螺效果[J].生态学报,2008,28(1):260-266
[22] 周文宗,钦佩,张硌等.福寿螺和克氏原螯虾摄食水花生和水浮莲初探[J].湖北农业科学,2006,45(5):659-661
[23] 陈礼智,王隽英执笔.绿肥对土壤有机质影响的研究[J].土壤通报,1987,(6):270-273
试验过程效果图片展示
G1.大赛评审委员会预审意见粘贴处
G2.大赛评审委员会终审意见粘贴处